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2024-08-18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精选14篇)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1

下面,我将自己听课后的几点感受在此说说,说的不好、不对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富有趣味的开头

叶老师教得是二年级的观察,说话课。二年纪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从有意思的图片入手,从孩子身边的玩具入手,很容易引起孩子说的欲望。周宓宓老师更是匠心独运,从一个有意思的动画片导入,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汤瑾老师富有诗意的导入更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严肃中不乏活泼,活泼中不缺生动,生动中又带着情感的熏陶。

二、先看后说再写

小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语言能力正处在上升期,还很不成熟。给他们一个题目,他们不可能会自己列提纲,然后把作文写成。那么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如剥茧抽丝般的一步步的将学生引到作文的写作上来。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教会他们构思,而是观察,小学生的经历有限,老师适时的提供观察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材料最好是直观的,可视可感的。在学生观察完之后,经老师的引导,学生便会有表达的欲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说是写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说过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位老师都适时的提醒学生学会倾听,低中年级的孩子表达欲望强,他们不知道,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因为在老师在给学生提建议的同时对别的学生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样互相倾听,一节课的效果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才是写,写是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写是无从谈起。在写的时候给一些必要的指导,提供一些写作方法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层层深入,步步为赢的教学方法,将会对我以后的作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这也是我此次之行的最大的收获。

三、高明的构思,出奇制胜

叶老师出示的范文让我体会到这一点。她先拿出一个玩具小象,先让同学说,同学发言都很积极,在充分交流之后。叶老师出示东东的文章,大家看到了东东是怎么介绍小象的,明白了自己哪个地方观察得不够仔细,哪些地方说得不够生动,在自己心里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多么巧妙地构思啊!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听完三节作文课的感受,作文教学的能力体现着一位老师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为名师,名师的背后是多少汗水和辛劳。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以后我要不断充实自己,希望能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2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联系且相互促进。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呢?

一、要激发学生的听、说、读、写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阵地。首先,教师要积极改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部放上一些语文素材,如作文书、中外文学名著、诗词歌赋集、语文工具书、文学杂志、报纸等等,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语文内涵,真正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渴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爱上听、说、读、写。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的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说故事、说笑话、默写诗文等等活动,这就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加主动了。

二、要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效地提高。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将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听,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互动,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想法,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进行说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和大胆质疑,还可以单独设置活动让学生大胆说,如辩论赛、演讲赛、故事会、主题班会、诗歌朗诵等等。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读可以分为朗读、泛读、精读、略读等,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泛读、速读,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中理解和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周围的生活和事物,多思考人生中的情与理,在写作练习中教师要尽量放宽题材,并改善作文评比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听一横老师演讲的感受 篇3

一横老师演讲的太震撼了,下面的同学们也欢呼连着欢呼高潮连着高潮。掌声仿佛能把天震下来,欢呼仿佛能让全中国听到这“衡水六中的声音”!为了国家,为了父母,全力以赴做事,丝毫不马虎。立大志,从小立志,想想自己长大要干什么,不要因为条件差而放弃,只有被称为“神经病”的人才有与别人不同的理想,而成功的也只有这些“神经病”。成功=与别人不同的理想+坚持+敢于尝试+自信。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心电图一样,就算在坎坷也不能停。即使再大的困难也是叫人打败的。爱迪生用了几千甚至几万种材料才找的一种能够制作灯泡的材料,他说过:“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在尝试那一种材料能够更好地当灯泡的丝,我尝试了无数次,终于成功了!”有一种失败叫做成功,因为上帝永远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即使庞大的蓝鲸,也只能吞下几厘米的小鱼小虾。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创造过在大学三年补考,所有科目不及格的记录,但是上帝在他最薄弱的地方开了一扇窗子。不要因为成绩不好而气馁,我们还没发现自己的特长,当我们发现自己特长的时候,一定会一鸣惊人的,相信自己没有什么错!行动吧!心中的温暖在鼓动着我们,不断进取,努力向前,因为明天总是雨过天晴的,而自己就是明天的主角!

听摄影讲座感受 篇4

本以为摄影就是拍照,是一件很浅显、很容易的事。可是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生动细致的讲解之后,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观点。老师围绕摄影的过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展现自己的拍摄作品,给我们讲述了从开始筹划拍摄的主题、目标,到拍摄过程中的技巧,再到后期的制作等一系列关于摄影的知识。从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摄影师真的是一件很值得骄傲、很有挑战性的事。每个摄影师都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们不仅对美、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而且对光和成像等物理方面的知识也有深刻的理解。也真是有了这些与众不同的基础,摄影师们才拍出了很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照片。无需更多言语的注释,仅仅通过照片上人物的表情、动作,事物的色调、状态等一系列元素就可以把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更让人叹服的是,很多经典的摄影作品所展现的情感不是我们用简单的言语就能陈述的,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摄影事业的伟大与传奇,让我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通过老师对抓拍的讲解,看了他平时抓拍到的一些经典传神的照片,我也感受到了摄影所特有的乐趣与艰辛。听了老师的讲述之后才知道那一张张精彩的瞬间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是那么的多。本以为所谓抓拍嘛,就是在不经意间拍的就是了,很简单也很随意。可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记得老师让我们看了一张他抓拍的舞蹈剧的某一瞬间照片,真的很传神,刚看到大家就哇的一片,感叹老师的技术高超,可是听了老师讲了关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之后,大家更多的是敬佩老师的不辞辛苦、细心踏实。原来在这场舞蹈剧的表演之前,老师就已经早早的看过它的彩排了,知道了它的亮点所在,也确定了他自己要拍的瞬间,所以等这场舞蹈剧正式上演的时候,抓拍也就相当于守株待兔了。此外老师还讲了一些他抓拍的事,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无论什么时候老师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相机....做个有准备的人

快结束的时候,老师又和我们分享了他个人一些关于如何写好策划书、如何有效的组织活动的相关感悟,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听评课体会 篇5

下湖小学 牟静 5月24日,南湖镇中心初中多位领导和教研员来到下湖小学检查指导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幸讲了一堂语文课。教课结束后,中心初中领导、本校领导和年轻教师一起举行了评课活动。领导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让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几位领导对我的课给出了宝贵的评价,其中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我觉得今后我应当:

一. 发挥长处,树立信心。

安主任在评价我的课时,表扬我课堂评价语言运用的很到位。时主任也说我的粉笔字很漂亮,说我的课非常的有激情。领导的肯定与表扬就是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在这些方面更加用心,争取让它们变成我课堂的闪光点。

二. 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阚校长指出这次听课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青年教师上课存在的不足,让青年教师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几位领导也为我的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本堂课是所学课文的第二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引起学生回忆;其次,虽然教师很有激情,但是学生的激情没有被调动出来,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以后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时时注意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由于对本节课内容的熟悉度不够,上课过程中一只手拿教案,今后上课应当提早备课。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体会特别深刻:

一.认真备课。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任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极高的语文素养,还有就是必须认真备课。我校房校长在评课时提到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的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各种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此,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乃备课的第一境界;手中无教材,心中有学生乃第二境界;手中无教材,心中无学生乃第三境界。”要想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必须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广泛查阅资料,研读学生心理,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堂优质课。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益。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注重朗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文知识,感悟人生百态。

三.亲切的评价语言。

正确、贴切的评价语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有,而且要贴切、自然、有针对性。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试着让自己的评价语言更加贴切、自然,让学生更有学习热情,让课堂气氛更加更活跃。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6

一、阅读指导,一种需要多种素质的活动

梅教授指导儿童文学阅读,给了我们哪些启发?换句话说,从梅教授的指导,我感到需要多种素质作基础,没有这些素质作基础,要想做好阅读指导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没有坚实的基础,任何建筑都会跨掉。那么,需要哪些素质呢?可能言人人殊。但我认为以下的素质是不可缺少的。

一是要具备对于儿童文学的认知。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也是人类童蒙时期的文学。梅教授说,儿童文学的特点在于浅。文字也罢,故事也罢,都浅显明白,适合儿童阅读。但唯其浅,容易被误解,当作一杯白水,没有什么味道(意味)。但是,从前面梅教授指导的几个小故事,有的甚至就几句话,故事讲完了。你能说,没有味道意味吗?所以梅教授说,儿童文学阅读是浅浅的进入,深深的出来。没有对儿童文学的充分了解,你能浅浅的进入,深深的出来么?恐怕不能。所以,我说要具备对儿童文学的认知。

二是要懂得一点哲学。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蕴含有哲学道理,更不是说每篇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都要寻找一些哲理来。所以,梅教授说,读文学,听童话,难道非要问那么多问题吗?他进一步说,有的时候,一个很风趣的故事,我刚刚要笑,结果让你提了一个让人不想笑的问题,我就笑不出来了,有的时候,我明明感动得想流眼泪了,可是你又提出一个问题,我只好思考,结果忘记流眼泪了。所以他进一步说,文学不是“十万个为什么”。但是,如果作为指导阅读的教师(导师)我们没有关于哲学的基本修养,又怎么能够浅浅的进入,深深的出来呢?试想,如果我们自己尚不能深深的出来,又如何让被我们指导的人深深的出来。梅教授说,要能够和他们(指被指导者)一起看见深处的诗意,远的哲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是必须具备基本的哲学知识的。所以,哲学(当然不单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会让我们炼成一双慧眼,看见远远的哲学。

三是要具备必要的人生阅历。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是给人欣赏和享受的,当然得照应阅读群体,有浅显明白的特点,但创作这些作品的人,特别是经典作品的创作者,他们大都有着特殊的人生阅历和在这种阅历中的深沉的感悟与思考。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有他们同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受,但有没有阅历对于阅读指导的诗意追索和哲理追寻一定是不一样的。

四是要具备举重若轻的心理素质。小学语文阅读如前所述,对于儿童是自身精神智慧的初步形成以及基础的奠定,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知此,本来可以提高对儿童阅读的认识,进而引起充分的重视,从而抓好儿童阅读的指导工作。但这也是一种双刃剑,因为过度的重视,有时容易将其看得过重而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指导儿童阅读。因此,我们要具备一种举重若轻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可能尽量做到适度,做到不偏不倚,做到浅浅的进入,深深的出来,提高指导的效果。

五是广泛的阅读兴趣。文学或者儿童文学作品,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作为教师,或者指导者如果自己不阅读,不广泛的阅读,你无法根据你的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心理、知识结构等)选择适合的作品,给你的对象讲故事,读故事。同时,选择的过程也是对前几种素质的一适应的过程,选择决定目标,选择决定方法,选择需要智慧,选择需要慧眼。所以一个好的指导者必然是一个广泛阅读,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一个具有多方面素质的人。

二、反思我的阅读指导实践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原本也知道阅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在指导方面效果不理想。如今看来,在目标、方法上存在很多误区。

一是在阅读的范围方面,大多局限在课本方面,很少从课外选择好的作品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在观念方面,还需要调整。我平时基本上把阅读作为语文课教学的一部分,没有从“阅读素养”方面认识作为阅读的目的和情景、阅读和生活的联系,没有认识到可以将阅读融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阅读的乐趣等。

三是在方法方面只是按照传统的语文课程把阅读当作一种技能,用教语文课程的方法总是提这样那样的问题,把文学或者儿童文学当作了“十万个为什么”。

三、阅读指导实践的核心

从今而后,我们将去点灯(梅教授语),点亮男孩、女孩桌上阅读的灯。

但点亮这盏灯谈何容易?

要点亮这盏灯需要我们对过去阅读指导实践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较正。

首先,从观念上,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阅读观念,改变将阅读能力局限在语文学科的观点,关注阅读的目的和情景,将阅读和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强调阅读的乐趣。一句话,不是把阅读作为一种技能,而是作为一种素养。

其次,阅读指导者应具备前面提到的几种素质,即广泛阅读的兴趣与素质,举重若轻的心理素质,哲学方面的素养,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素养,此外如果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则更有助于阅读实践的指导。

第三,在操作层面上按照阅读素养的要求,应多采用训练的方式进行,不是字、词、句层级分析,而是整体上对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听学长经验报告感受 篇7

时间还早,别那么轻易说放弃。这是在我听过三位优秀毕业生的报告后最直接的体会,在青春的时光里,我们只要肯改变,就一定会有千变万化。

心灵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从心底里对自己的各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像这位学长一样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缺点都是什么,我在哪方面天赋异禀,哪方面略有不足,而且我在心态上是否做到了不败不馁,心如止水。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我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我的父母没有很强的人脉关系,而我却想要出人头地,靠的只有刻苦学习。

对自己各方面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后,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把缺点最小化。面对自己的缺点,我们不应该有畏惧心理,而应该更勇敢积极地去努力征服它。不到最后一秒,永远不要放弃努力,放弃思考,放弃更进一步的机会。

心无杂念,心如止水。十字开头的年纪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个人都有自己绽放的方式。有的人心浮气躁,过早的将自己的芬芳挥霍了出去,剩下的只有枯死凋零。而我们应该心无旁骛地汲取水分和养料,无论其他花朵绽放的多么鲜艳,也不要过早的放弃自己尚好的年华,只有在最美丽的时节绽放的才是最美丽的花。

寒窗苦读,矢志不渝,我们的成绩能有多优秀取决于你的期望有多大,学习优秀的人他背后一定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十几年的

寒窗生活。我们应该去外面看看,见见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而这唯一的实现方式就是刻苦努力。

听王敏勤教授讲座感受 篇8

高素芹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了教育大师——王敏勤教授,并有幸聆听了他一节题为《怎样成为名校长名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讲座。昨天下午王教授从枣庄乘火车到德州,到达德州已经是晚上八九钟,今天的报告总共三个小时,但是从王教授的脸上丝毫没有看出路途辗转的疲惫,他的语调铿锵有力,他的报告充满激情,我们不仅肃然起敬,多么敬业的一位大师啊!

王教授的讲座没有深不可及的教学理论,而是举了一个个简单生动的实例,清晰明了的给我们讲述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名师以及成为名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王教授的报告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讲解

一个目标:树立当名教师的目标;

两个根本:有德、有才;

三个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奋斗观;

四项能力:1.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2.总结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能力;

3.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4.能写(写文章)会说(演讲)的能力。

一个目标:立志要当名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教师的教师也称不上是一位好教师,每位教师险种都应该树立当名师的目标。王教授把当前教师分成了四类,并列出了四种不同的结局。

把工作当游业—乏味无聊,最终淘汰;

把工作当职业—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把工作当专业-幸福美满,有滋有味;

把工作当事业-光彩夺目,名垂千秋。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或态度高于能力,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取得什么结局关键在于他对这项工作持什么态度,如果他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去做肯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反之,如果他对这项工作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或虎头蛇尾那么这项工作肯定的不到好的结果。王教授还在后面阐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说到要“一生只做一件事。”作为教师,我们要专心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事业,用心去经营,寻找教育中的幸福感,把成为名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总想着教育无非是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面对的是一帮年幼无知的孩子,或者总想搞一些第二职业多挣点钱。这样是不会在的教育道路上有所成就的。

两个基本点:有德有才,德才兼备

在这里王教授引用了蒙牛公司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慎重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和责任感。爱心包括:爱本职工作、爱同事、爱学生。同时只有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团结同事,关心学生才能在自己的中作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我们也不能做只会工作的“老黄牛”,“工作狂”,而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劳逸结合,该放松自己的时候要充分地放松自己,做到工作休息两不误。

责任心胜于能力。责任心与生俱来,每个人不是有没有责任的问题,是想不

想承担责任的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首先要树立教师的责任感。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干不好工作,学生学习不好,都是责任心问题:对个人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

三个基本观念:幸福观、价值观、奋斗观

在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列举的哈弗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情景。在哈弗大学,学校食堂和医院都是图书馆的延伸,只不过是可以说话的另类图书馆,在食堂你可以看到边吃边读,边吃边看,却看不到边吃边聊的情景;在医院,你可以看到长椅上倒头即睡的人们,而来来往往走过的人们却不感到奇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实在是太累了,他们是看完书才累得在这里睡着的。这让我想起我在上大学是的情景,每天只上半天课,其余时间都是有自己自由支配,许多学生都是在逛街,购物或是上网。“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这是哈弗大学的一句箴言,而对比国内大学和哈弗,孰前孰后已经很明了了。

而如同哈弗大学的学生一样,作为一名教师要 确立矢志不移的奋斗观。天上不会掉馅饼,成绩是干出来的。王教授年过六旬,还每天奔波于国内的各大城市巡回演讲,他每天还要发表20余篇论文,而他每次演讲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在飞机火车上写出来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王教授相比我们又做了多少呢?虽然我们还不是名教师,然而树立成为名教师的奋斗观,进而为之去奋斗的勇气我们是否具备呢?

四项基本能力:

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提高理解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总结提炼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能力;写文章和演讲的能力;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要成为一名名教师要能写会说,能承担科研课题,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

教育是一个大熔炉,要么变成钢,要么变成汽。没有资历,但我有进取的态度;没有成绩,但我有奋斗的决心;没有战略,但我有成长的希望!王教授深入浅出的精彩报告,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在反思中超越,在超越中反思。在专家的指引下,努力提升自己。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9

一、播下感觉, 踏出一路风光

当今社会的读书风气越来越浓, 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重, 压力越来越大, 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各种感觉刺激机会大幅度减少。 大部分学生只生活在家校两点式上, 每天生活单调乏味地重复着:起床、上学、上课、放学、做作业、预习新课、洗漱、上床睡觉。 他们所接受的感觉刺激只有爸妈的唠叨、老师的讲授、课间短暂的活动、同学间的互相学习。 这样的孩子各方面一定得不到锻炼, 依赖性强, 独立生活能力很差, 一旦受到一丁点挫折, 他们的心理就更容易失衡。 可见, 让学生找到感觉相当重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有了感觉才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 驾驶员看不清楚车头的位置, 无论什么样汽车都是凭感觉行驶的, 可以自己体验一下;画家在原来的颜色上, 可以用染色法, 对色彩产生超乎想象的感觉, 调出透明的植物性颜色;音乐家从第二段的副歌, 也就是从高潮处写起, 找到感觉, 再写第一段……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能轻松找到感觉。小学高段文本中许多课文有一定的写作背景。 由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有效地让“要我读”变为 “我要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 “我要读”的情况下,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阅读学习中。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文本的写作背景, 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又能让思想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真所谓一举两得。 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我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入手:

1936年10月19日,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在上海逝世。 广大群众闻讯后, 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 争先瞻仰遗容, 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 22日, 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 安放在万国公墓。 这是一个真实凄美的故事, 曾经震撼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人士。 他的侄女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板书课题)

课堂上由导入所形成的波浪, 带领学生游入历史这个广阔的海洋里, 去游荡, 去寻找, 吸取营养, 将会感觉到阅读是一件妙不可言的活动, 是一生的需要。 有了这种感觉, 就能踏出一路风光。

二、播下感受, 轻嗅幸福馨香

《课准 》指出语文教学最合理的定性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字词句篇等知识点的落实, 更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同时注重情、感、美、味的熏陶。 作为一线教师,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蓝色海洋里, 以一本薄薄的教科书为导向,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厚醇美, 唤醒感性的品美精神。

1.用感受读懂文本

高年级学习文本, 可采用感受性阅读方法, 让学生仔细品读, 静心感受。 感受文本跌宕起伏的语言旋律和丰富多彩的情感旋律, 让学生尝试与作者进行精神链接, 建构自己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的精神生命飞速成长。 如:一篇说理性很强、寓意深刻的散文《桃花心木》, 作者采用无华而朴实流畅的语言借种树来喻育人。 文本介绍了“树木学会自己在自然环境里寻找水源茁壮成长”的培育方法和育人的道理。 为了使学生能在读懂文本后, 将把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 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一读课文, 老师请同学用独特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读文本,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把句子读通顺。 并思考:文中那些苍翠挺拔的桃花心木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 二读课文, 思考:种树人的那些奇怪的言行举止, 我们又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他那样的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边读边想边画, 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3) 三读课文, 让孩子们想象:种树人不再来管理桃花心木苗了, 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 联系种树人的话, 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 联系13、14两个自然段从事实来说。

(4) 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 利用曾经接触过借物喻人的课文:《桂花雨》、《梅花魂》、《落花生》, 回顾写作方法,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 把几篇课文联系起来找找异同点。 想想文本是怎样把“物”和“人”联系起来的, 同时把周围的事和文本的内容联系起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5) 学了这篇课文, 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有哪些事情呢? ”“周围生活是千奇百坏的, 天有不测风云, 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 ‘不确定’。 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感受, 让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最后送给同学一句明理哲言:“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可见, 文本不是停船的码头, 而是远行航船。 本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谈一谈等一读一引, 除了给予鼓励外, 还可帮助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使孩子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利用文本点播感悟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 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 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 使我从中感知事实悟到了育人之道。

2.感受文本的风采

《新课标 》提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 不要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教学要求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 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 文本是常读常新的。

语文老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笔者认为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尊重每个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 再让学生朗读进行角色体验, 如教学《丑小鸭》“丑”的片段: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丑小鸭的表情肖像理解“惊奇”和“羡慕”的意思。进一步体会“惊奇”、“羡慕”的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通过听读、指名读、表演读、赛读、齐读, 互相评价, 积极鼓励, 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又如《老人与海鸥》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受文本。

(1)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栏上, 退开一步, 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 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学习本段话时, 引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几个至关重要的词“飞、叫、站”等老人娴熟的动作和海鸥吃食的动作, 他们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 那么和谐。 抓住关键词“扫”, 让学生明确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动作写得生动形象逼真。 同时描出了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动态美、色彩美。

(2) “朋友告诉我, 十多年了, 一到冬天, 老人每天必来…… ”教学时引导抓住短语“十多年了, 每天必来”, 小组交流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奉献是十多年的坚持, 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 胜过爱自己”。 此外, 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 爱是亲热的说话, ……”, 此时抓住“抑扬顿挫”、“亲昵”、“变了调”等谈感受, 并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老人与海鸥会亲昵地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引导学生由衷地感叹: 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 “儿女”。 为第二个场面“海鸥送别”做好铺垫。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文本, 获得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 使学生初步感知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获得阅读的愉悦,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有体验地朗读文本, 感知文本, 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 从而感悟文本的妙趣。

三、播下感动, 收获美丽人生

美国宾夕法尼:“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 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和合作探讨时间,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感受文本、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 受到心灵的感动。

1.被文本的灵魂感动

文本的选材能较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文本一般主张自主性阅读策略, 在阅读前老教师不作任何铺垫, 舍弃琐碎的语言分析和文本解读, 让学生正视文本, 阅读、探究、品味、欣赏、领略、熏陶、仰慕、陶醉……实现文本价值的引领。

如《老人与海鸥》

交流1: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 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 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 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点播:引导学生抓住词语“翻飞”、“盘旋”、“连声”、“鸣叫”来理解, 解决关键问题:海鸥飞行的姿势跟平时哪里不一样?文中用哪些词来形容? 它们为什么翻飞盘旋, 连鸣带叫?

交流2:过了一会儿, 海鸥纷纷落地, 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 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此句话先抓住“纷纷”一词, 引导学生体会海鸥的飞行动作多么整齐, 好像有人在做无声地指挥。

抓住“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等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懂人性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对老人的一往情深。

交流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

这里, 注重品字, 紧紧抓住两个“扑”、“大声鸣叫”。 学生讨论理解海鸥对老人依依不舍, 悲痛欲绝, 对老人的离去难舍难分。

此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老人跟我们永别了, 来送行的人站满了翠湖两岸, 没有悼词, 没有哀乐, 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 你想不想祝福老人? 或者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鸥, 你会怎样祝福? 或者你是在场的两岸人们, 你会怎样祝福?或者你是那位老人此时此刻还会说话, 会说些什么呢?

2.被文本的境界感动

所谓的感动, 就是能让学生学会用眼睛津津有味地吃文本, 用文本补充自己的营养。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用眼睛爱不释手地吃文本, 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快乐交流的过程。 阅读文本, 就是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真所谓是“相激而发灵光”。 语文教学是一种容不得半点私利、浮躁和虚假的心理, 主张主题对话式教学策略, 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回响交流”的过程, 成为“学生与文本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文本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酸甜苦辣, 感染学生深邃的思想,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让文本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补汤、精神支柱。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美轮美奂的童话故事。 描绘了一个小女孩, 不到家人的爱护, 历经挨饿的磨难, 受尽寒冷痛苦, 最后在大年三十冻死在街头。 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把握文中的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不难达成。 关于课文难点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懂得要善待他人, 互相关心, 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文本中的小女孩是面对种种艰难曲折, 仍然追求自己的美好梦想, 为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为此, 笔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 如:个别读、自由读、分男女生读、竞赛读、范读、齐读、师引读、表演读……并且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或段落, 进行朗读、探究、分析、理解、欣赏、评价、悟情。 同时注重引领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走进文本,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感受文本的内涵。

四、播下感悟, 踏上成功道路

朱绍禹说:“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 领会其意义, 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 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叶圣陶说, 阅读是“吸收”的事情, 从阅读, 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 接触人家的心情。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 在细心品读中感悟, 在用心读中感悟, 在静心思中感悟, 在情感评中感悟。

课堂上, 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让他们插上创新的翅膀, 比如《詹天佑》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就是帝国主义者你会怎样嘲笑轻蔑詹天佑?

2.如果你就是詹天佑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詹天佑除了遭遇讽刺这些不幸外, 还会遇到哪些不幸呢?

4.聪明的你, 假如你就是当时詹天佑, 你会怎样对身旁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呢?

5.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展开想象, 感悟詹天佑的品质: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特征, 并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朗读课文, 让他们用飞扬纯真的童心自由地体验大自然, 通过想象和学习潜移默化地感悟生活, 感悟环境。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如此。 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像吸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起来;好的阅读教学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予学生启迪, 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好的阅读教学似冬天和煦的阳光, 能给予学生温暖, 能把学生冰冷的心缓缓地暖和起来。 一堂课虽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钟, 引人入胜的阅读教学却如渔人捕鱼所撒的“ 网”, 罩住全课, 引申课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情操, 给予学生知识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章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06.

[2]林润生.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 2005.1 (269) .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感受 篇10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而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精彩纷呈的舞台,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方式训练朗读

语文课堂中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

1.指挥式导读。很多时候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在学生仿读时,教师挥动手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教师的手势,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动态描写处教者手势高扬跌宕,静态描写处手势平柔缓慢,学生则随着教师变化的手势或急促高低或轻缓道出。教师在范读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闻其声而且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2.推荐式朗读。推荐式朗读又有众荐式朗读和自荐式朗读。众荐式朗读是教师让全班同学推荐一位在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的同学因为是班里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其最佳水平,不负众望。老师还可让学生自荐式朗读,如用激将法提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得最好的?”“谁能站起来,用最高的水平感情朗读?”就这样在“读得最好”、“水平最高”的“悬赏”之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这种朗读形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多形式听写词语

在检查预习环节的听写词语也可以采用一些新招。在听写前,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先自测。在听写词语前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还不是很会的词语在心里或者用手在桌面上赶快练会。这样目的很明确,竞争意识强,学生的记忆也是高效率的。然后进行多形式听写,不直接读出词语,而是通过解释词义、缩句练习、讲明用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想、边写、边说。比如在听写“积雪飞扬”这个词语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的:“‘房屋上、树上到处都是积雪,风一吹,都纷纷扬扬地飞起来了。’请同学们缩减成一个四字词。”在这一新的听写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得仔细听,一方面得认真想,另一方面还得认真写。这样的练习,学生必须经过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才能得出学习结果。在这一听写过程中,学生动耳、动脑、动手、动口,锻炼了听辨能力、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合理分配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听说读写思的综合性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多角度鼓励学生

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创造的重要条件。一句话,没有心理的安全、自由,就谈不上创造。老师就应以他高超的表扬激励艺术,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放飞童心、张扬个性、潜心创造插上腾飞的翅膀。课堂内师生始终涌动着创造的激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了很多“亮点”,课堂教学鲜活高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都是具有激励性、导向性、多元性的,使每个孩子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四、“读说式”回答问题

“自读自悟、读后质疑、学生释疑”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把学生回答问题时连说带读又评叫作“读说式”回答问题。这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根据学生每读完文章都有一种“有话要说”的欲望和冲动,在学生读课文前,老师都会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较难的要求: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读完了要有话想说。在说的时候,要一边说一边把自己所勾划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读出来,又说又读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做到“说――读――论”三结合。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一个同学“读说式”的回答:在这一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课堂教学中这样 “读说式”回答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好,就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工夫,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回家式”问题释疑

研究表明,由教师提问变学生提问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引导,能使学生有目的、较集中地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比赛看谁提出的问题质量最高。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写法、结构方面提出问题,有选择地要求学生把共性的主要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谁提的问题,最后还交给谁回答,做到“物归原主”。把问题最终落实到原来提问的学生,老师可把它称为“问题回家”。“问题回家”促进学生更用心地听讲,由“让我读”变成了“我要读”,而且“我要读好”。

六、渗透式学法指导

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增长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读书中学会读书”,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教《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在第一段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自学发现该段在遣词造句上连用五个“共同”这一写作特点,再引导学生从这一特点中认识全段内容,最后点明这种方法叫做“抓要点学段”。而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首先让一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他学生在听中抓段的要点。理解了要点,也就学会了全段。在第八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马上运用巩固了“抓要点学段”的学习方法,从“教”到“扶”再到“放”。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非常重视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又要随机地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感受 篇11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感受

作者:刁瑞红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9年第06期

新课程背景下,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让课堂五彩缤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样,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是小学生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即情意浓浓又扎扎实实呢?我有三点感受:

一、感受语文的魅力

所谓的语文魅力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也是语文美。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并快乐地学习语文。那么,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呢?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吗?那就快读课文吧!”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还可以把你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同桌听,把读懂的内容说给自己小组的伙伴听。在交流中,我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部分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文本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文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所以春雨是彩色的。”……学生的灵性得到了升华,想象力得到了放大。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感受童稚的乐趣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特点,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趣味来。

三、感受个性的火花

无个性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生动有趣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性呢?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另外,注意放大学生的个性。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起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着“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在《荷叶圆圆》一文学习后,我让小朋友说说,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呢?学生灵感的火花被点燃了,荷叶也更美了:“荷叶是我的帽子,我在荷叶下,觉得整个夏天不热了。”“荷叶是我的故事书,我在荷叶上读到了许多夏天的故事”……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是多么富有灵气呀!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独特的体验中得到了放飞。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12

一、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工夫。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这就对老师的备课及提问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心的培养及语文学习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学习信心,他才可能对学习感兴趣,这样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威尼斯商人》时,我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学,通过自愿的方式选出一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夏洛克、公爵、鲍西亚、安东尼奥等角色,在角色扮演前先大致讲解课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每一个角色,以便他们在角色扮演时更好地还原角色,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角色扮演之前,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多演练几次,加深他们对各个角色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显得很活跃。通过亲自参与,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文章所要表达的尖锐的社会问题也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提高。

二、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工夫,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不拘于教材所排定的次序逐段地教学,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或配合形势、时令、节令变更教学内容,或是独具匠心重新安排教材全部或某部分的前后次序,进行单元教学或专题教学。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采用课前五分钟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五分钟说话,形式自由、灵活,学生可以演讲、讲故事、谈自己的见闻、说自己读了一本书的感受,用三分钟时间说话,然后用两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学生共同打分的形式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尽量让学生亲自把故事演绎出来,比如在阅读小说或戏剧时,不妨让学生把故事演绎出来。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必定自觉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及揣摩描写的语言,等等,这比老师在课堂上“灌”要好得多。例如学习《雷雨》、《鸿门宴》等文章时,我都在课堂中腾出一角让学生做舞台。这样,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无限热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因此,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门话题,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如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各种纪念日和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关心祖国建设,放眼世界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结合科技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创造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引入。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没有跟上老师的步伐,从而使得在后续学习中由于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一开始就必须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好的引入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一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了好奇心,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例如在教授《眼镜与仿生学》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老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眼睛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那如果没有眼睛我们会怎么样呢?

学生:寸步难行,没法看电视,不能分辨颜色……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么如果子弹、导弹等也和我们一样有了自己的眼睛会怎么样呢?

学生:那每个人都是神枪手,导弹也会百发百中……

老师:其实科学家还发明了很多功能和构造不同的眼睛,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眼镜与仿生学》,看看到底现在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眼睛。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13

入学两个对月以来,一直处于疯玩状态。学习一直在下下降,只是每每看到别人高兴那第一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些许不甘。自听了杨意风老师的一片肺腑演讲后,我才深深感知,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自己到底为什么学习。——题记

近来连着几天的阴雨,是自己心情极差,好在周五总算天晴了。周五下了

第一节课,老师便组织我们拖着椅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广场。做好后,听同学们说演讲很感人,心里便悄悄做好了哭的准备,还有一丝丝期待——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演讲终于开始了„„演讲总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其中让我最为感动,也让我哭得最多的也就是“爱父母了”。自父亲去世以后,我就把自己尘封在自己的世界里,心里的秘密也不会和妈妈去说了。久而久之,感觉自己离妈妈好远。不知为什么,当杨老师讲到父母的时候。我的泪就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后来想了想,妈妈真的好不容易。这几年来,妈妈不知为我白了多少头发,长了多少皱纹。听了杨老师的演讲后,我才知道我亲爱的祖国在受外界强国的欺侮。听了杨老师的演讲后,我才知道我美丽的校园是怀着远大的理想。听了杨老师的演讲后,我才知道我敬爱的老师是多么的伟大。听了杨老师的演讲后,我才知道,父母的爱是多么的珍贵。听后感知,如今我们是一只只得小船,满载着祖国的希望。只有我们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规划明天的蓝图梦想,才能给祖国,给母校、给老师、给父母一个满意的答复!

听小学语文作文课的感受 篇14

摘 要:当前的教育形势,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求教师教学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迫使我们如何在四十分钟内增效益。我想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关,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上课是关键,复习是巩固,作业是实践运用,这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个人感受:

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应该注重从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课堂中难以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为了赶进度、赶教学任务量,再加上教学成绩考核的压力,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整个课堂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依赖性。学生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语文是小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培养学生思维离不开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真正发挥语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应借助语文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创设情境,给学生适当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口语教育较少,而且缺乏有利环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水平低。口语课,通常教师唱独角居多,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作文,更是众多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事,受方言和语言积累影响,学生很难将丰富的日常生活积累用规范的文字表达出来,造成词不达意、词意相悖的情况,屡见不鲜。作文教学也是教师很头疼的,大多作文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传统训练式,没有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不是寥寥几句话,就是通篇流水账。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多创设情境,巧妙地将听、说、写结合起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迁移,进而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现在很多地方已用上多媒体教学,为创设有声有色的语文教学语境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条件。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借助多媒体来突破小学口语、作文教学难题。利用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练听、练说,练读、练写,把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真正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

一堂语文课下来,要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要看教师这节课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好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梯度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地提示、点拨、启发、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发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讨,使他们始终对课堂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一小部分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旦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堂课,就是要让优、中、差生相结合起来,使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差生学有收获,学有进步。做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进步,这才是一堂有效的课堂。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传授方法

加强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重点、难点更加清楚。指导学生学习时关键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他们抓住知识的关键,反复回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五、发展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诚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是点燃了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是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

上一篇:陕北写生感言下一篇:春朱自清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