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乡村文化

2024-06-03

助推乡村文化(共10篇)

助推乡村文化 篇1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扮靓美丽乡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挖掘乡贤元素,形成地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一个地域,一个村庄,从古至今,都有一批乡贤。他们的善行义举帮扶一个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家风家训育子有方,他们的经营理念是引领一个地域发展的“活样板”。挖掘乡贤文化元素,设立宣传展示阵地,将他们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可以为村民心灵注入精神食粮,为地域发展丰润深厚的文化内涵。

挖掘古贤事迹,整理名人史传,建立当今知名乡贤数据库,修复古代遗存风貌,不仅将德祠族规族训族谱、忍让谦恭礼仪家风祖训家训,形成乡贤文化长廊,还可以地域文化建筑为中心,沿古道遗址为契合点,供人观赏。“留住美丽,展示乡贤,记住乡愁”。乡贤是文脉,景观是文象,脉以象生,象凭脉传,美好乡村在储蓄历史底蕴的乡贤文化中凸显起来。

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要利用乡贤文化工作为枢纽,用好“在场” 和“不在场”的乡贤,引导“在场”的乡贤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引导“不在场”的乡贤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要让每一位乡贤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使乡贤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地方的荣誉感。要利用乡贤文化推进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贤对于当下农村稳定的重要作用,通过乡贤示范引领,进一步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助推乡村文化 篇2

1 现状

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全区现已形成以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为主导, 优质水果、花卉、制种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全区粮油播面66.5万亩, 蔬菜播面18.36万亩, 果树2.4万亩, 中药材1 650亩, 花卉3 500亩, 总产值12.5亿元。

1.1 旌东沿山产业带已建成效

经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努力, 目前在双东已建成了0.6万亩李产业带, 新中的0.8万亩核桃产业带, 东湖0.4万亩小水果产业带和1.1万亩生态蔬菜产业带, 黄许0.5万亩的梨、枇杷水果产业带, 在“十二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规划新建一条沿山公路、一环路, 将在沿山公路带规划为万亩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 将形成“亦农亦游亦居、生态休闲”的乡村旅游带。

1.2 旌西坝区标准化产业带已具规模

在孝泉、孝感、黄许、天元、柏隆现已形成18万亩的优质蔬菜产业带, 年产优质蔬菜13万吨, 产值7 800万元。同时, 涌现出“绿科”、“东升农场”等12家工厂化的蔬菜生产企业, 为现代超市、高级宾馆、饭店、餐厅和特种业务提供名、特、稀、优产品,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地。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标准化程度不高

按照产业标准化的要求, 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加工, 目前全区的经作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 相差较远。

1.3.2 产业化程度不高

建设农业产业化要做到种植面积规模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 产品生产商品化, 产品经营市场化, 加工技术现代化。虽然全区生产的经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但是成规模成片的产业带还不成型, 加工产品还比较落后, 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

1.3.3 资金投入少, 产业发展推力弱

近年来虽然一些部门争取一定的项目经费, 但与产业发展很不相适应, 缺乏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技术培训、宣传、创品牌、产品推销、标准化建设等资金。

2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措施及对策

2.1 转变观念, 将农业标准化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

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 关键是制定具有特色的农业标准化规划, 对具有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制定标准。首先重点规划主要农作物的产业规划布局与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带相结合;其次重点制定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种植、产品质量体系规范等相关标准;其三集中资金, 重点实施与城乡旅游、新农村建设相合的特色产业项目, 打造德阳市“沿山公路”万亩特色产业带。

2.2 加大投入, 集中打造“亦农亦游亦居”的农业产业化带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民生工程, 更是一项效益工程, 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安全, 农民的增收, 财政的发展。从种植到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小区种植到规模经营, 从常规到品种良种化, 从粗放式到标准化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建议集中相关项目, 集中人力, 集土地, 集中打造“亦农亦游亦居”农业产业化带。

2.3 优化投资环境, 营造投资氛围

一是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投入政策。要解决好农业标准化经费的积累机制, 按照多层次、多渠道筹集的原则, 建立起各级农业标准化发展基金。

二是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理等方式将零散的土地集中成规模、成片, 有利于土地项目的投入和开发。

三是鼓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社会团体和业主投身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建设中, 组织社会闲散资金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

四是在重点区域规范完善基础设施, 从信贷上、从土地使用上、土地租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招引客商投资建设。多方争取项目, 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 达到温棚建设与水、路、渠、池、电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成, 形成标准化的水网、路网和销售网, 不断优化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2.4 集中资源, 创建休闲农业产业化带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水平、观念、方式不断改变, 日渐趋向生态、环保、健康、安全、品质的方向发展, 发展农业项目应把握市场脉搏, 建议在沿山公路附近成规模、成片建设有特色、有市场、有品牌、有实力的“品牌园”、“生态园”、“观光体验园”、“现代农业园”产业带, 科学地与新农村示范片、农家乐产业区、特色人文旅游产业带有机相结合, 形成“亦农亦游亦居、生态休闲”的休闲农业产业化带, 推进德阳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等现代产业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德阳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德阳市城乡经济大发展。

摘要:农业标准化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我区在规划、建设现代化标准农业过程中,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亦农亦游亦居”的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民增收。

助推乡村文化 篇3

今年3月份,东阳市被列为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试点市,横店镇的官桥、横店、雅堂、郭新宅、杨店5个村入围“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项目试点村。目前,5个试点村中已有4个基本完成项目工程,雅堂村已进入收尾阶段,官桥村进行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的4个试点村已累计投资4250万元,完成立面改造8.74万平方米,道路改造2400余米,绿化环境2600平方米,受益村民达1.64万人。

景区带动,打造影视特色村庄

开展试点以来,横店镇试点村围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影视旅游富村富民的主题,以村庄道路改造、绿化、美化等基础建设为重点,把“一村一品”作为“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逐步推进老街路面改造、立面改造、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东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选择横店的5个村庄为首批试点村,是根据东阳影视产业特色确定的,希望以“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集中财政资金,构建以影视特色产业为依托的景区带动型村庄,同时助力今年东阳市的横店城市风貌提升工作。

堅持“五个一”,引导民间资本融入

今年参与试点的5个村落改造项目共投资540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2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200万元,村级自筹资金1200万元。

在资金筹集上,东阳市借鉴财政奖补项目的做法,坚持“五个一”资金投入机制,即上级财政补一块、市财政资金配一块、村级集体拿一块、民间资本捐一块、受益村民筹一块,通过资金分块的模式,更好完成项目建设。

除了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与充分发挥村集体作用外,东阳市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融入,坚持“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原则,宣传发动受益单位和群众自愿出资。集拍摄、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雅堂大会堂,就是由浙江牛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80万元打造的。

建立长效管护,特显富村富民

在“一事一议”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东阳市财政局以“游、住、食”三点为主要载体。“游”是挖掘村庄乡土文化,构建具有特色的乡村游;“住”是打造具有民俗风情的民宿、酒店,吸引外来剧组和游客下榻,以良好的住宿体验推动后续产业链发展;“食”是深度挖掘村庄特色小吃,给予游客独特的味觉感受,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入。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项目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

助推乡村文化 篇4

近期,围绕乡村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这一课题组织开展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在促进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在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难点。

一是思想观念转变难,不良习气未消除。

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城市普遍偏低,且老龄化、幼龄化趋势不断加强,保守思想、迷信观念、不良习气仍然存在,一些村民社会公德观念缺乏,价值观存在偏差,移风易俗难以推行,在维护公共卫生、参与集体活动、举办婚丧嫁娶等仪式时问题尤为明显。

二是文化设施不完善,传统文化传承少。

一方面,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难以支持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乡村文体活动匮乏,拥有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一些地区缺乏良好运营,导致已有文化设施并未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不足,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传承的人才,导致民间技艺、优良道德有所流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三是党员干部引领弱,文明建设人才缺。

少数乡镇干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作风不硬朗、惰性思维及懒政现象严重,一些农村地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并未充分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不利于乡村文明建设的推进。另外,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陈旧、人才待遇福利低、新乡贤文化传播不足,农村年轻群体回乡村就业、支持乡村建设的高等教育人才较少,导致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旧,主体意识较薄弱。

在传统文化活动模式下,由于基层干部缺乏对村民实际需要的了解,对活动形式、治理方式的创新不足,致使在爱国主义教育、新思想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中,不能有效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与主体意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不少困难,未能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建设氛围。

二、乡村文明建设的形势任务

乡村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必须从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出发,发挥好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

一是固根守魂,明确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目标,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带领乡民学习科学理论、宣传理解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党中央的要求,不但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方向指引及内容指导,为我们明确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二是强基赋能,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完善。

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央及地方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对一系列制度如人才引进制度、晋升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进行修改与完善。同时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据可依,规范村民行为、引导乡村风气。随着乡村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制度将不断完善,为乡村文明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三是守正创新,引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通过党中央的政治引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突出文化优势,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如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讲红色故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通过中央及地方进行精神文明系列评选活动,如“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中国好人”等评选表彰,引领村民文明道德素质提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乡村文明建设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既要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更要在实践方式和实践路径上下功夫,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更好顺应农民群众新期待。

一要以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功以才成,业以才广。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首先应当重视乡土人才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予返乡青年良好的创业、就业条件,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创业。

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道德文明建设。从制度规范、行为引导与文化渗入着手,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引导和约束结合,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促进村民的文明素养明显提高,使孝亲爱老、邻里互助、爱护环境、重视教育、诚信待人、传承文明等得到普遍弘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及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三要以“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蕴含优秀民风民俗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乡村文化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以及道德滋养。要围绕“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这个情感纽带,通过鼓励新乡贤文化,推动更多村落建筑和乡愁记忆活化。

四要以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强乡村社会文明建设。“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新时代乡村是一个或多个社区的联合体,乡村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培育和建立社区共同体意识。要通过完善社区有效沟通和协同协调机制以及社区公约形式,将村民人情开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共同营造节俭、健康的社会文明,进一步使酒席“瘦身”、人情“减负”。

五要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在乡村要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问题建议 篇5

为深入学习贯彻*思想精神,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开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使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区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组织调研组实地走访*村,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方式展开调研,个别访谈基层党员干部8人,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当前*村“抓好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单一。调查发现,*村党组织一提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想到的就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等,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分离,不利于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同时没有调动群众广泛参与振兴乡村工作的积极性。

(二)基层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存有偏差。

由于不能很好理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基层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抓党建无用、口头上喊得响,实际抓不紧等各种错误的思想。加上工作量大,有时也存在畏难的思想,对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找不到合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进展。

(三)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资源匱乏,乡村产业发展较差。

党组织日常开支主要依靠财政拨付的村级组织活动经费,村级组织经常性、稳定性收入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基层党组织由干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创业能人的缺乏,对农村专业合作社领导不够,党组织带头的作用不够明显。

(四)乡村振兴缺少人才支撑。

调研中,村民们对目前的惠民利民政策感到满意,对*村发展满怀期盼。但人口大量外流,农村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带走乡村的活力,严重制约了*村的发展。

(五)党建工作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相隔离。

党组织仍存在重生产、轻党建,重业务、轻党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两张皮”,更有甚者把党建工作当成一种负担、被动应付、交差了事,走过场、走形式。

(六)党建促乡村振兴和乡村振兴促党建作用不明显。

基层组织抓乡村振兴与党建联系不紧,仅就抓党建而抓党建,没有形成党建促助推乡村振兴的思想理念,没有把党建思路放到找寻“发展”根源上来。

二、影响*村“抓好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原因。

乡村振兴,关键看党。通过调研,我们认识到抓好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一)*村对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谋划,不注重对本地实用人才的发掘、调动、利用,不懂得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二)一方面,许多青壮年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大量的人口外出,不仅带走了劳动力,也带走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另一方面,对农技、教育、医疗、电商等专业人才缺少吸引力,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优秀大学生村官中也存在“不宜久留”的思想,导致农村缺乏人才支撑。

(三)*村没有实体产业,党组织带头作用不明显,虽然存在部分产业,但还是存在生产规模小、档次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活力不足和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四)村干部没有具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思路,缺乏全局观念。

找不到以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抓手和平台,就党建抓党建,双推进不明显,导致资源整合难、机制不顺畅。

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

(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强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为后盾。一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把握乡村自身特点,总结推广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开发、机制创新的思路方法,用改革思维补齐农业农村弱项短板。切实把政策、资源等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二)坚持把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因素在人,决定变量也在人,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对农村土专家、农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人才的培养,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引导工商企业主、创投人才、乡贤、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下乡创业创新,使“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三)发挥先锋表率作用,打造新时代新农村。

组织党员成立先锋服务队,促进党建与美丽乡村同频共振。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工作思路,打造新时代新农村。

以党建为引领,由全体党员带头,影响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工作上来,巩固提升清洁乡村活动成果,对乡村清洁工作通过“抓”、“管”、“控”,以严格的机制,要求包村工作组落实指导责任,村“两委”落实主体责任,村民落实“门前三包”职责,全员共同参与建设和谐美丽乡村环境,在环境整治中充分凝聚多方力量,合力推进环境整治攻坚常态化。聚焦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动建立卫生美好的农村环境。

(四)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要把“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有机统一,做到党建强、发展强。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振兴的责任落实。一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加强“村霸”“蝇贪”整治,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二是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民*主和谐水平。

助推乡村文化 篇6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重要的一个战略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发展,人才是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村貌要新、乡风要清,每一个领域的推进,都少不了专业人才。而这,恰恰是不少乡村的短板之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存在“空心化”现象。志愿服务下乡,服务于乡村振兴,不失为一个辅助方案。今年五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中提到“志愿者”有8处、“志愿服务”有13处。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志愿服务找到一个施展拳脚新空间、大舞台,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乡村振兴,政策扶持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如何带动和引导更多身边的老百姓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让更多人来学雷锋做好事,为振兴乡村多做贡献?我镇志愿服务刚刚起步,从三月学雷锋、四月关爱贫困户、五一慰问保洁员到到六一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作为志愿者,我们要坚定志愿服务的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拼搏、奋勇向前,促进我们志愿服务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使我们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的实践者;成为扶贫、扶智、扶思想的专业服务力量的构建者;成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助推者;成为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者和建设者。而这也恰恰是新时代赋予志愿者的新担当和新使命!我们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打造北陶志愿者品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

助推乡村文化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

1 以“工业兴村”, 努力使江阴新农村生产美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江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周庄、西郊、青阳、要塞、华士五乡 (镇) 成为江阴第一批“亿元乡 (镇) ”。江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成为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其中工业经济是江阴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也是江阴经济的主体。

2014年江阴55.2%的GDP来自工业经济, 而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百家大企业完成了69.6%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191.9亿元) 。“江阴板块”3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880亿元。2016年, 江阴市友佳珠光云母有限公司 (中国晶体新材料控股有限公司) 在韩国交易所挂牌上市, 至此, “江阴板块”共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股票, 包括企业再融资资金累计募集资金近557亿元。

2“以工哺农”, 努力使江阴新农村生活美起来

制表:江阴统计局

2013年江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2986元和21882元, 同比增长9%和11%。这已是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4年领跑全省各县 (市) 。江阴除了名满天下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外, 江阴长江村就显得低调多了。长江村现属于临港街道, 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以工哺农”, 长江村自1995年——2005年经过10年时间投资4个多亿分3期为村民建起818幢别墅。2008年给每位村民发1万元现金大礼包, 同时资产股扩股1倍达到4万元, 股金分红率为江阴村级第一并逐年上升。长江村分期投入3亿余元资金, 打造幸福长江工程, 硬化新村6000米主干道, 12000米区间通道, 3.5万多米水泥路更换成花岗岩;亮化村里380余盏景观路灯;同时进一步绿化美化新村环境, 建设450亩生态林、荷花池, 莲花池等, 通过“四化”工程, 长江村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尤其是2012年, 村里又投资了1亿余元的“长江之星”湿地生态园、中央花园、天然气进户工程等, 这些惠民工程使长江村村民生活发生改变, 实现了家家住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的美好生活。

3 以“科技兴农”, 努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

江阴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环境治理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 为此江阴用实践走出了一条“让青山绿水成为永续利用的GDP”的新路子。截至2015年5月底, 江阴完成农业总产值40亿元, 完成“三资投农”5亿元,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84%, 高效农业比重达63%。全市蔬菜、畜 (水) 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小麦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叶菜自给率达80%以上;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全市奶牛养殖数量从2013年的6700多头削减到5600头,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8%, 测土配方施肥100%, 林木覆盖率达到23.9%, 创建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25个, 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 规划建设生态园区

2007年, 江阴搞起了“不开发区”, 涉及6个镇约20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专门用于种植稻麦和发展现代农业, 探索符合低碳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江阴徐霞客镇是江阴“不开发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镇。目前该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利用3000亩大型蔬菜基地, 办起了生态“开心菜地”, 将网游中的“菜地”游戏办到现实中来, 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 引来市民认养、耕作, 这一创意使市民在享受乡村情趣的同时, 又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美化。目前阳庄村的阳庄菜园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如“2010年度江阴市农业旅游最佳示范点”等荣誉称号。阳庄村也因环境优美, 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3.2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的原则。2014年江阴璜土镇以特色农业葡萄为依托, 规划出“一园三区”的蓝图。通过举办中国江阴璜土葡萄节, 产业论坛、优质葡萄评比、葡萄采摘、美食比赛等各项主题系列活动, 进一步提高璜土葡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3 引进现代农业科技, 打造生态科技园

江阴嘉茂国际花鸟园就是江阴现代科技农业的亮点之一, 以立体花卉休闲为核心, 总投资8000万元。鸟园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 引进日本的花鸟培养技术, 现代化、规模化培育花卉、养殖鱼鸟, 是国内最大的花鸟培养和观赏中心。主体建筑为大跨度钢结构智能玻璃温室, 园内种植11类400多个品种的花卉, 引进100多种近2000羽珍禽鸟类。

3.4 整治乡村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江阴从2011年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9.3亿元, 打造了一批经济实力强、乡土特色浓、生态环境好的康居乡村。江阴华士镇向阳村作为省级示范区, 以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为首任, 围绕“路平、水清、家净、地绿、景美”实施村庄环境整治, 只将村里50%种粮田, 另50%用来种植花卉和经济林, 目前, 向阳村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6.4%, 人均绿地面积达445平方米。村里还开办了一系列文体设施并全部实现村民社会保障, 真正实现了“户户有别墅、家家有福利、人人有收益、个个都幸福”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截至2015年, 江阴所有村庄已完成环境整治。其中, 有323个村庄达到省三星级、563个村庄达到省二星级康居乡村标准, 有5个村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 省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数量和江苏最美乡村数量均位列全省前列。

4 以“文明兴村”, 努力使乡村文化美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 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 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 江阴农村文化建设有些乡镇起点较高、发展较快, 特色鲜明;有些镇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建设经费缺乏、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江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4.1 整合一切用于农村、服务农民的各项文化资源, 统筹规划, 综合利用

如教育、科技、党员电教、村级活动室建设等。为开展相应的技能和民生方面文化培训, 开展各项文娱活动和评比, 融洽村里邻里间的沟通, 提供平台形成良性竞争, 营造和谐农村环境。在江阴, 无论是城中街道还是偏远乡村, 群众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活跃的广场文化, 加上500个村、厂级文化活动中心, 成了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大舞台, 一年上演的原创节目超过100个。江阴按照公益性的原则, 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这里建起了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馆、大剧院为一体的天华文化中心, 总投资超过6亿元, 成为建国以来江阴投入最大的公益文化设施, 年接待参观人次超过35万。目前, 全市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92.7%, 建成公益性农民自助读书服务网点“农家书屋”232家。

另外江阴还把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地区倾斜。全年送戏下乡1500场, 送电影下乡1200场。现在各村 (社区) 都建有一个小型综合文化活动室, 一个室外文化活动场所, 一处10平方米的宣传画廊, 一支专门管理队伍,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健身融为一体的群众文化, 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江阴每年举办群众文艺主题会演, 全市3万多人参与演出, 一批节目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全市已有11个镇被命名为“全国小戏之乡”、“全国故事之乡”等特色文化之乡。

4.2 打造农村自己的品牌, 充分利用当地优势, 将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品牌的打造, 积淀农村文化底蕴, 实行长久发展规划

2012年在由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开展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评比中, 璜土镇以其葡萄特色成功获得认定, 成为全省首批、江阴首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经过多年的不断革新和提升, 璜土葡萄已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中华名果”以及“无锡市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6年在农业部刚刚发布的《关于认定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通知》中, 江阴顾山镇红豆村名列其中, 获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其主导产业为金顾山水蜜桃。目前江阴红豆村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发展农业的基础优势突出, 通过因势利导, 围绕打造金顾山水蜜桃品牌, 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 现有水蜜桃3000亩, 建立了以水蜜桃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 形成较好的品牌影响力, 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

4.3 加强法制建设, 打造百姓身边法治实事工程

2015年江阴市周庄镇投资12.5万元的港东法治宣传景观栏开始建造。周庄镇港东公园占地82亩, 是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地方, 每天傍晚有近在三千人到该公园散步、休闲, 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 营造法治宣传氛围, 港东公园将通过漫画、图片、案例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 宣传新环保法、新安全生产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治安处罚法以及交通法等法律法规, 让群众更加直观地看到法律的世界, 了解法律知识, 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目前, 全镇已有5个大型法治文化场所, 该镇乐群艺术团还在16个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 以相声、小品、戏曲、表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有效扩大平安法治宣传的影响力和知晓率。

最美乡村, 美在乡风民风, 美在文化生活, 美在人居环境。江阴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 成为推动江阴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持续源动力, 为江阴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周静文.江阴: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N].农民日报, 2015-09-09.

[2]刘纯, 柯玉蓉.“不开发区”的发展智慧[N].江阴日报, 2009-12-10.

[3]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党建, 2015 (09) .

[4]周洪文.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J].青春岁月, 2014 (04) .

助推乡村文化 篇8

关键词:多媒体;乡村中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0-01

人们对新生事物的产生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使用计算 机辅助教学大体上持欢迎态度。多数学生欢迎电脑教学,只有少数学生不喜欢。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 形象化,学习 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传送声音、文字、图形、图表以及动画等信息的功能与电视对视频信号的处理能力结合在一起,创设多媒体辅助数学学习环境,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提高了人们对 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能把思维充分的暴露出来,可以有效的激发联想去获得知识,从而学生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去顺应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获得一种新的认知结构。下面浅谈自己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新课程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和考试;教育教学将深刻地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学生身心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学生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各项技能。课前必须要精心准备,设计、制作等。

二、师生互动,积极创新。摆脱数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时常对过去的教育进行反思和总结,建立起一套新的具有多媒体技术特征的数学教学体系。怎样有机的把多媒体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使整合为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我们当教师的首先应表现出主动地对学生、教学与自身职业的不懈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制作的课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利于师生的密切配合,要有利于师生的整体连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我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如我教学垂径定理时,并不按书本设计进行,而是给学生四个关键语:过心线;垂直弦(非直径);平分弦; 平分弧。让学生思考这四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都很积极的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索,很快就得出了自己容易掌握且记得牢的自己的语言:“过心线;垂直弦(非直径);平分弦;平分弧。任两者成立则全成立。”经常这样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的探索,不仅使学生从情感上容易接受这些知识,而且体 现了数学前后知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使每位同学都富有成就感,从 而 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师把握基础,注重发展。数学教师应是多媒体教学的评估者和思考者,很好的分析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系统,将使得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的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可能引发教学的不平衡,导致数学教学的失败。因此,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评估,以评估者的身份进入数学教学中,把知识、能力、情感、动作技能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并借助它有效的改善教学活动,保持教学平衡,从而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加强数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元素的综合评估,将进一步 推进教改的顺利进行。把学生置于一个大的数学学习环境中,使得学习、教学和多媒体技术三者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提倡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教师更应当要探究学习,提倡创新教育,提倡四基,强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媒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互教、讨论、练习、探索等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条件许可时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研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实时地对话、互发E—mail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索,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助推乡村文化 篇9

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14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15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17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14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助推乡村文化 篇10

近年来,XXXXXX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终坚持发挥党建“主脉”功能,积极打造产业“造血”系统,注重从实处着手、从难处助力,紧扣工作实际,打通XXX镇XXX村产业振兴的“任督二脉”。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结好对子,建驻村机制。

乡村振兴徐徐开启,出征鼓点催人奋进。XXXXXXX局驻村工作队始终以党建统领工作,怀着真心、带着真情团结XXX村“两委”班子,担当作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吸引各类人才,留下“永不走的工作队”。近年来,审计局机关支部和熊河村党支部积极开展“支部共融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以“党建+”为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党建的引领下,党员示范、产业互动,充分调动党建资源,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实现了共建、共谋、共治、共享,取得良好效果。

(二)理好路子,建规划机制。

驻村工作队深入调研,认真考察产业项目,扎实推进兴村富民各项工作。为掌握第一手情况,工作队员深入农户家走访座谈,认真听取农户关于土地资源分配、生态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的想法,共收集意见建议XXX条。组织熊河村党支部党员考察参观八里畈镇古村落丁李湾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组织党员和贫困户参加“XXXXX”“XXXX大讲堂”等活动XXX余次,宣讲扶贫政策和油茶产业发展、旅游发展等乡村振兴举措,进一步激励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支部的扶贫水平和党员对扶贫工作的能力素质。

(三)搭好台子,建销售机制。

为拓宽种植户增收渠道,促进农特产品销售,去年11月和12月,驻村工作队将XXXX和XXX村级文化广场作为销售平台,组织开展两场“消费扶贫”活动。深入发动贫困户和群众提供油茶、鸭子、泥鳅、时令蔬菜等农产品XXX余种,吸引帮扶责任人和社会力量XXX多人次参加,共为贫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XXX万余元。“消费扶贫”销售平台的有效搭建,扩大了消费扶贫格局,切实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

(四)架好梯子,建长效机制。

驻村工作队邀请县林业局专家对全村油茶种植情况进行调研,认真听取指导意见,吸纳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熊河村与XX羚锐绿达山茶油公司签订油茶园流转合同,对全村连片油茶进行集中提升改造,涉及农户XXX余户,面积XXXX余亩,每亩补偿X元,茶籽收获后,由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经过提升改造工程,大大提高了油茶授粉率和光照率,每亩提升油茶产量XX斤,年均增加收入XX元。“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建立,创新了脱贫长效机制,增强了农户积极性,确保农户收入可持续增长。

二、存在问题

在驻村帮扶队的帮助和支持下,XXX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农户带动力度不足,参与力不够。

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较小,未形成规模效应,经济效应不明显,对农户影响力较弱;二是旅游项目单一、没有特色,深度开发力度不够,主要还是以观赏、农家乐为主,缺乏创新和深度加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今后,XXXX村将紧抓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电商扶贫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扩大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来源渠道,借助现代化电商营销体系和物流渠道有力的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精品农业蓬勃发展,外销本地产品,拓展特色产品消费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机遇,重点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地区道路、通讯、水电、厕所支持改造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加强乡村旅游带头人和农户的培训力度,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开阔眼界,激发发展潜力,促进农户增收;三是推行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不能千篇一律,开发的产品既要坚持原貌,又要突显地方特色,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种养业、深加工业、特色手工艺品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上一篇:钢铁企业工业污水处理现状和问题下一篇:阿恰勒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