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

2024-06-26

粮食经济(共10篇)

粮食经济 篇1

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

在有些人的眼中,粮食经济安全率就是粮食自给率,要保证粮食安全就需要百分之百的粮食自给率.因而,在实践中,往往不讲求效率、不考虑机会成本,追求粮食百分之百的自我供给,以确保粮食绝对安全.不可否认,粮食自给率是粮食经济安全的基础,但是两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因为粮食的经济安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的自给率.笔者认为,要保证国家的粮食经济安全,应该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但不是百分之百的自给,也不是要使粮食的实物生产与粮食的`需求完全相等.而是要在一定的安全保障下,尽可能降低粮食的自给率,降低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福利.

作 者:邓大才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刊 名:岭南学刊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F307.11关键词:

粮食经济 篇2

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表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多年来很好地服务了粮食流通工作的大局, 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粮食局的工作开展, 希望新一届协会、学会一如既往, 共同为实现天下粮仓丰裕安稳, 让天下百姓安康足食的粮食梦而努力。

“当选新一届协会、学会会长, 令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将和新一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和各级协会、学会成员一道,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聂正邦表示。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旭波、中国中纺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博雅、国家粮食局原局长郄建伟、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张桂凤 (女) 、中纪委驻国家粮食局纪检组原组长杨兵、原中谷粮油集团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宋廷明、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丹丕、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国丰、天津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斌、河北柏粮集团董事长尚金锁、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丹志民、上海良友 (集团) 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勤、广东省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董富胜连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王守臣,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潘洪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新江、吉林省粮食局原局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理事长祝业辉,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董事长王有国, 湖南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克明新当选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宋廷明、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戚世钧、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祚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连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

粮食经济 篇3

一、我国粮食问题现状

2013年9月21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显示,中国粮食供给形势好转,下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缓和。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超过1亿公顷,比上年扩大1.0%。

近年来,中国粮食的进口量逐年递增,去年全年的粮食进口量为2220万吨,今年1-7月进口1580万吨,而去年的1-7月份1381万吨,进口量增加了199万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输入各类农产品总值143.5亿美元,较前年同期上升62.5%;而同期出口各类农产品总值为106.2亿美元,增长11%。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内地农产品贸易出现37.3亿美元赤字,成为一个农产品净输入国。在进出口方面,2004年国家大幅减少玉米出口配额的发放,上半年仅出口163万吨,同比减少75.6%。上半年累计进口小麦273万吨,同比增加857%;同时,进口小麦的签单量继续增加,到6月底签单量已达700万吨。在所有关于中国粮食进口量的预测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话最骇人听闻:他预测1990-2030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达4.79亿-6.41亿吨,而谷物产量将减至2.72亿吨,谷物缺口达2.07亿-3.69亿吨(在他后来的研究中,3.69亿吨又被调减为2.15亿吨),相当于目前世界粮食总出口量的1-2倍。

报告分析指出,夏粮的增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进口的大增,将大大提高粮食的供给能力,下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缓和。中国的粮食问题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人士关心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总量已经达13亿,现有耕地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人均耕地大约只有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以相对较少且质量并不高的农业资源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被称为世界农业奇迹。

然而,随着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滑,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农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海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粮食净进口增加,是一个中国是否要依赖国际粮食市场的战略问题。一些泰国农民说,他们的水稻在收获前就已经全部被中国人买走。越南则把大米价格破记录地上涨20%归咎于涉及中国的粮食走私。还有人认为,中国因素还推动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事实究竟如何?

判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否主要有两大因素:粮食产量与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储备。

中国的情况到底如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在减少,由1998年的1.13亿公顷降至1亿公顷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总产量由1998年的5.1亿吨下降到2003年的4.3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1公斤。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养活不了13亿人口。

二、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行业精神

粮食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一直走过来的老系统,从统购统销到合同订购再到市场放开,从破解“三老”难题,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再到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粮食系统经历了改革的阵痛,粮食人尝到了发展的艰辛,但粮食系统始终在发展,粮食人始终在奋斗,粮食事业始终在进步,靠的就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当前粮食系统要发展,还要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2.践行尽心服务、无私奉献的行业宗旨

粮食部门要发展和繁荣行业文化,必须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宗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流通市场监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示范站(库)活动,做好粮食收购,全心全意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粮食加工企业要多生产安全、健康、营养的放心粮油,做好市场供应,为消费者服务。粮食科研和教育部门要钻研粮食软科学和教学业务,为粮食理论发展和培育合格的粮食人才服务。

3.树立求实创新、勇于进取的行业形象

要建设优秀的行业文化,必须要使整个行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首先,干部职工要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为,敢于另辟蹊径,只要有利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招子都可以出,措施都可以拿,路子都可以走。当前特别是要在服务农民增收上寻求创新,在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上寻求创新,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寻求创新,要及时总结粮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先进的经验运用到粮食工作的实践当中,推动我们的工作落实,使整个行业充满求实创新的朝气,充满勇于进取的锐气,只有这样,才能使行业文化建设有血有肉、富有内涵,不落入“空洞”的理论中去。

4.健全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行业制度

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形成统一、向上的价值趋向。粮食监测预警系统要发展,不抓制度建设不行,粮食监测预警要繁荣,不抓制度建设更不行。要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健全各项制度,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行为规范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

nlc202309040817

三、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合理布局策略

1.提高粮食产业化组织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全国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粮食产业化模式,引导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到2015年,确保粮食订单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构建粮食产业链条

重点扶持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带动,将粮食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粮食比较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发展粮油食品工业

发展粮油食品工业,提升粮食转化增值能力,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到2015年,打造20个以上原粮及米、面、油等一批驰名中外的豫粮名牌产品,提高我国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

4.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

带动形成粮食产业集聚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和粮油食品企业退城进郊,向园区转移和集中,促进产业的集聚和融合。

5.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确立全国粮食物流通道枢纽地位。以郑州为中心,建设20个物流中心,在93个主产县建设粮食物流节点,原粮流通能力300亿斤;打造我国通往华南、华北、华东、西南4个跨国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散化量占总粮食流通量的比重提升至70%,粮食物流成本占总流通成本的比重降至15%以内。

6.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在我国现有仓容的基础上,改造仓容200亿斤,新建增加仓容200亿斤,到2020年,全国仓储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城镇连锁经营店和农村服务网点达到2万个。

7.加强粮油质量监管

强化原粮卫生检测,建立粮油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粮油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8.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粮食订单

突破传统的先约后购模式,采取“企业连基地”、“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土地合作入股”等模式,按照市场好销、品质优良的要求,重点推介一批优良品种,提供种子、肥料和种植技术服务,推广二次结算、延期结算和反哺订单等方式,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优质粮油订单面积2200万亩,争取达到2500万亩,订单收购量60亿斤,力争达到72亿斤,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订单不少于20万亩,带动农户不少于5万户。

9.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争取农发行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改和固定资产贷款。从2005年起,全省用3年时间,通过争取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支持,培育4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6个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2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安徽全省重点扶持米、面、油各10个大型龙头企业。

10.推进粮油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运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促进粮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重点开发膨化、方便食品,综合利用副产品,开发米糠油、谷壳等下游产品,为粮食向食品的转化找出路,为粮食转化增值找出路,为农民增收找出路。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要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

11.大力发展城市连锁经营和农村服务社

省辖市的工作重点是城市连锁经营,每个市2005年至少发展15个以上连锁店。县一级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服务社,主产县要全部行动起来,争取发展1000个农村服务社。从2005年起,三年内达到主产县60%以上的村有服务社,省辖市连锁店基本普及。

12.完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

重点抓好20个市级或区域性检测站建设,加强对粮食储存、生产、收购、销售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测,保证粮油食品安全。同时,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完善价格信息监测体系,加强粮食监测预警预报,完善价格和信息采集点,形成信息搜集、反馈和发布网络。

四、结束语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发展我国粮食产业,打造粮食产业大国”为发展定位,按照“产业经营、链条发展、园区集聚、物流加工一体、招商引资拉动”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原则,突出主要粮食品种特色,合理划分区域和结构布局,建设粮食现代产业园区,打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粮食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型骨干粮食企业为支撑,粮食上下游产业配套,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产业集聚区,加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粮食资源大国向粮食经济强国的跨越。

确保粮食可持续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粮食生产系统、贸易供给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保障系统、人口经济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协调统一。此外,还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开拓“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高品质”的农业粮食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减轻和防止水源、土壤及海岸的污染,使之可持续利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华蒙粮油有限公司)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篇4

[摘要]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增产余地有限,我省综合改革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刚性增长,居民对粮食消费品质要求提高等,我省粮食供需、质量安全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一、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大粮食角度看,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而粮食生产、收购与储备、加工销售等三大环节是重中之重,只有完善三大板块结构,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收储方面,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国储、临储、地储等各级储备,花费高昂的收购费用、储存费用利息、价格补差,只鼓励增产,没有考虑提质增效,致使储粮“库满为患”,而市场流通新粮严重不足,且粮食品种调剂失衡,进口大幅增加,难以适应国内供需结构变化的新形势。

粮食加工销售方面,我省属粮食主销区,粮食加工行业采购、加工、销售各环节成本高、利润率低、行业比较效益差;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仓容与资金匮缺、产业链单

一、精深加工不够、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强调亩产效益,对属微利的粮食行业重视不够,沟通渠道不畅,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靠不上边;由于收储政策使市场粮源不畅,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使粮食加工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每年都有一些企业倒闭关门。

二、以市场为导向扶持粮食产业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构筑高层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此粮食行业应依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民营粮食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各级粮食部门要真正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理念,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把粮食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作为粮食工作的对象,服务好农民、粮食企业、消费者,特别是服务好民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2、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农户在非优势区域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

3、全省粮食行业以增加优质粮油供给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好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我省围绕“发挥山西杂粮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集中开发小杂粮,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开发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山西粮食产业竞争力。抓住品牌带动,发挥杂粮纯优势,做强小米大产业,集中打造“山西小米”品牌,以全省之力打造“绿色、营养、保健、好吃”的优质山西小米,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区域公共品牌。强化产业脱贫,山西贫困区与杂粮资源富集区重合度高达70%,促进粮食发展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融合,扶持贫困县的杂粮加工,助农增收脱贫。

4、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储备业务。地方储备粮部分品种、部分计划的轮储、代储、代轮换、代加工可通过竞争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和仓储难题、丰富粮源、增加效益,又可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粮食库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确保品质。如民营企业就近选择仓库自己收粮,一年一度包轮换粮食,符合当地订单政策收购的粮食,同样给予订单奖励。入库粮食符合储备标准,资金视同储备粮由农发行给予贷款,企业支付保证金,库存由储备粮公司管理,这样企业就能收购自己想要的粮源,储备粮也不用愁拍卖问题,卖不起价,减少储备轮换价差,这是能双赢的合作。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篇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粮油产品质量关系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生产销售放心粮油,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是粮食行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粮食企业和粮食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包括粮油在内的各种食品的营养、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食品卫生问题也给予了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深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和各项法律法规,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卫生安全,真正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舒心。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几个制约的因素。土地资源紧张的约束加快,近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人增地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不断加剧。粮食生产确实面临着大旱、大涝、大冷、大暖气候的影响,这些灾害概率的增加,对于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得益于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但是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更需要进一步加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直接补贴等生产支持政策和价格形成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收购政策和网络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农业劳动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粮食安全责任制得到新落实。我省在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严格考核的意见》,对粮食产销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调控,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涵盖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粮食流通等涉及粮食安全工作全部内容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初步构建了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粮食工作分级负责机制。粮食安全责任制的深入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了各级党政领导对粮食安全责任的认识,在全省上下形成了粮食工作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亲自抓、涉粮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突出重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稳价,粮食安全

健全机制。粮食责任考核机制;政策扶持补贴机制;粮食市场质量监管机制;

各级粮食部门把节约粮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今年围绕保障公民的食物权利、创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开展了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条幅签名活动,发放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主题宣传画、爱粮节粮宣传手册。各地粮食部门按照国家粮食局的部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粮节粮宣传活推动全社会形成居安思危、处丰思歉、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勤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人皆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即使在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形势比较好的时期,我们也不能放松勤俭节约这根弦,要时刻想到全世界还有几亿人口仍处于饥饿之中,要始终不忘全中国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致富。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养成居安思危、处丰思歉、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商务和粮食局经济指标分析材料 篇6

一、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9亿元,同比增长7.9%比2007年总增长202.4%,年均增长24.8%,三次产业比率由2007年的22:47:31演变为15.9:49.6: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4亿元,增长14.3%,比2007年总增长160%,年均增长21%,其中:批发零售业7.4亿元,比2007年总增长了105%,住宿餐饮业1.1亿元,比2007年总增长130%。

二、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的原因

(一)引导商家促进节假日消费,小城镇基础设建设步伐加快,拉动消费增长效果显著。首先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消费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消费者购物消费热情,积极引导企业和商家组织节日促销活动,对拉动内需和促进消费效果显著。另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201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571元,同比增长15.3%.比2007年总增长99%,年均增长14.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942.3元,同比增长16.2%.比2007年总增长88%,年均增长13.4%。其次,住宿餐饮业快速增长,2012年底全旗餐饮企业达到688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产值达到3亿元,实现利润8665万元,比2007年翻了一翻。住宿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家,比2007年增加了3家。最后,随着我旗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大,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品位、人气上升,高档酒店、小型宾馆、饭店、茶楼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

(二)利用惠民工程刺激消费增长。一是“家电下乡”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自2008年12月推行以来,大大激发了全旗农民的购买欲望,家电消费已成为全旗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之一,几年来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5580台(件),销售金额达6900万元,财政兑付补贴780万元。“家电下乡”政策的顺利实施,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村消费需求,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二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渠道进一步健全。全旗“农资、农家店”到2012年共发展413家,配送中心1家。全旗标准“农资、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苏木乡镇覆盖率达到 100 %。真正构建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旗现已拥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个体工商户约12119家,从业人数约6万人左右,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其中: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5家,特色商业(专业)街1条(叫来金街)。已建成专业、综合交易市场41个,包括农机市场、农资市场、建材市场、红干椒等专业市场,现从业人员1万人左右,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住宿、餐饮企业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左右,年营业额在1.1亿元以上。

(四)物流配送体系的逐步健全。近年来,以华明物流园区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实现功能整合,加快了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目前,物流企业40家,包括大型物流园区1个,第三方物流园区1家,专业物流园区1家,大小配货站和中介组织34家,仓储企业3家。2012年,奈曼货站全年发送粮食430000吨,非金13013吨,矿建10630吨,化肥23657吨;到达化肥82493吨,盐1438吨,化工3452吨,煤2138吨,矿建36717吨,木材1683吨。全旗共有7条铁路专用线,其中粮食2条,物专2条,化工1条。木专1条,春城1条。

(五)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我们加大了对生猪定点屠宰、成品油、酒类、粮食等市场的监管,开展了各种执法宣传和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一系列的监测制度,从而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规范了经营秩序,提高了民众的消费信心。2012年全旗屠宰生猪153340头,无害化处理887头,比2007年增长了26.3%;2012年全旗共销售汽油19166吨,柴油42666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了40%和35.2%;2012年粮食产量将达到25亿斤,比2007年增长了近300%。

粮食经济 篇7

在粮食生产“十连增”的背景下, 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确实有点出乎外界的预料。然而仔细想想, 却一点也不奇怪。因为, 正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让各级各地产生了麻痹松懈思想, 认为粮食安全已经不再是中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事实上, 中国的粮食问题, 一点也没有因为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而变得越来越安全, 越来越让人放心。相反, 危机越来越严重, 粮食安全的可靠性越来越差。

必须注意, 粮食生产出现“十连增”, 更多情况下还是因为“老天帮忙”。从近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 粮食主产区基本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特别是去年以来, 雾霾在全国多个地区持续出现。那么, 谁能保证这不会某一时期对粮食生产产生恶劣影响呢?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 又将如何处理呢?

从目前农村粮食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加上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真正愿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 粮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步子仍然很慢。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稳定农村劳动力, 让更多的农民愿意从事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也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除粮食生产环节存在安全问题之外, 粮食质量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种种信息表明, 虽然粮食生产出现了“十连增”, 但是, 粮食质量下降、安全隐患严重, 包括湖南等在内的粮食主产区, 都出现了有害物质、有害金属等超标的现象。如何改良土壤, 也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不然, 即使粮食产量足够, 粮食安全问题也没有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 保障粮食安全, 仍然是十分现实的问题。

如何从生产安全走向餐桌安全, 让粮食安全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也应当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的主要出发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粮食出现连年丰收后, 过度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曾经有报道称, 中国每年浪费在餐桌上的粮食相当于粮食总产量的1/10, 这样的浪费, 有多少耕地能够满足呢?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18亿亩耕地红线能否守得住, 能守多长时间, 已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中国有13亿人口, 如果吃饭问题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那么中国的发展, 将处处受制、步步受限。

所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必须成为共识。

把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篇8

创新收储方式坚守“种粮卖得出”底线。去年面对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因灾超标的紧急状况,安徽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高度,果敢采取放宽新增和轮换地方储备小麦不完善粒标准,首次创新出台省级小麦临储政策,精准对接酒精、饲料等用粮企业入市收购,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及时购置清杂设备等“组合拳”举措,实现全社会收购小麦973.8万吨、托市收购398万吨,省级临储21.6万吨,有效降低农民因灾损失。针对秋粮收购仓容不足、局部地区售粮排长队严峻形势,去年9月4日安徽省长李锦斌亲自主持召开粮食收购工作专题会,强调要时刻把“种粮卖得出”的硬任务扛在肩上,把稳价格、快移库、去库存、抓新建、重服务等硬措施落在实处,把政策落实、资金保障、督促检查硬制度贯彻到位。各地迅速行动,认真落实。截至去年12月28日,新增地方储备提前、超额完成,全省收购中晚稻666万吨,其中托市收购323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3.5万吨、30.4万吨。

建好“危仓老库”项目提升流通硬实力。安徽抢抓“粮安工程”机遇,将原2502个地方国有收储库点整合为1322个,综合投入资金22.62亿元,全面实施“324”工程,重点维修300万吨、改造升级200万吨,恢复重建400万吨仓容,极大缓解仓容不足压力。推进中我们坚持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建设内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维修效果,实行月报通报、第三方跟踪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同步开展省级中心平台和19个信息化示范库建设,2015年11月份再启动16个市级平台和81个省储库信息化建设,明确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仓储信息化建设任务。

狠抓“两项工程”引领产业调转促。我们把全面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厨房” 工程作为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引导支持发展主食产业化,逐步形成主食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粮食加工产业带。成功注册“安徽放心粮油”、“安徽主食厨房”商标,电子商务、移动平台等“互联网+”经营模式日益兴起。175家企业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303家企业获得安徽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加强与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大力推进粮油科技创新。燕之坊杂粮、燕庄芝麻油、同福碗粥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处在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美亚光电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设备生产商。粮油加工业逆势上扬,总产值将突破2300亿元大关,稳居全国第4位。

加快推进“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按照“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军粮供应、应急保障和“万村千乡”市场网点“五位一体”融合发展要求,重点打造1个省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中心和7个区域保障中心,建立全省统一军粮销售市场网络。成立安徽金谷军粮供应有限责任公司,由省、市联合持股投资2亿元,共建具有军粮(粮油)加工、粮食储备、应急保障、粮食文化博览、粮食工业旅游、生态农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省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中心,重点打造“粮食博览园”,使其成为弘扬中国粮食文化、展示军粮产业、享受耕作收获、感受科学储粮、宣传节粮爱粮的体验式教育实践基地。

粮食经济 篇9

一季度,全市商务粮食系统紧扣“稳增长、促消费、保稳定”主线,大力实施精准招商,全力推进外经贸发展,加速推动内贸流通升级,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取得较好成绩,全市商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1-3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预估)9567万美元(1-2月完成6567万美元),同比增长35%,完成省下达计划的25.2%,完成市拟定计划的22%。内联引资(预估)142亿元(1-2月完成99.1亿元),同比增长58.6%,完成计划(513亿元)的26.9%。

2、对外贸易。1-3月,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预估)21295万美元(1-2月完成12831万美元),同比-23.48%,完成年计划的19%。其中出口(预估)5159万美元(1-2月完成4172万美元),同比-31.2%,进口(预估)16136万美元(1-2月完成8659万美元),同比-20.64%。

3、加工贸易。1-3月,全市完成加工贸易(预估)1276.6万美元(1-2月完成874万美元),同比增长31.88%,完成年计划的26%。其中出口757.6万美元(1-2月完成755万美元),同比增长6.7%,进口519万美元(1-2月完成119万美元),同比增长101.2%。

4、外经合作。1-3月,全市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家,中方投资额为1200万美元,同比持平;对外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2198万美元,同比增长1%;完成营业额1754万美元,同比增长36%;外派劳务人数734人;月末在外劳务人数2685人。

5、“社零”消费。1-3月,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估)108.9亿元,同比增长11.4%,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2.5%,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二、主要工作、突出调查研究。为摸清全市商务和开放型经济、粮食工作现状,找准商务粮食工作的短板。3月中下旬,市商务粮食局分5个小组对各县市区开展了一次“稳增长、求突破、促开放”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考察、组织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集中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针对“优供促销(消)”、“补短板”、“招商引资”和“区域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切实理清发展思路,坚定信心,为推进全年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突出精准招商。一是搞好调研,完善机构。二是领导垂范,广泛招商。书记、市长亲自过问带头招商,市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紧盯项目,力求实效。1-3月,市领导带队先后到北京中关村、广州、深圳开展招商活动,对接洽谈重点招商项目20多个。目前已签约或落地的项目5个,预计总投资13亿元。其中:湖南启泰微电子有限公司于3月16日注册登记落户于娄星工业集中区,建设高端传感器和其他高科技项目孵化基地;苏州恺利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xx市方盛环保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1亿元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湖南湘教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新化县洋溪镇湘教文娱产业园;浙江商会投资3.8亿元在双峰县青树坪镇建设归古旅游度假村等。积极探索“北上广”驻点招商,起草了《xx市驻外招商联络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收集了178个招商项目。

3、突出外经贸发展。多措并举,力争对外贸易有新突破。一是加强调度。元月29日,向世聪副市长召开了“全市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调度会”,强化调度分析,要求各地要做好外贸企业摸底,建好台账;要充分利用政策,找准着力点,精准施策;要搞好服务,引进平台,留住业绩。二是联动发力。先后走访了海关、商检、国税、外汇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相关工作,就促进xx外贸发展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共识。三是抓好引进。积极与沿海及长沙等地区外贸企业对接洽谈。先后对接洽谈了长沙金霞保税区嘉德集团、深圳市大广宏进出口有限公司、深圳市嘉庆国际贸运代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目前有嘉德集团、深圳市大广宏进出口有限公司先后达成了合作意向。

深入调研,力争外经合作有新亮点。深入各县市区、深入各企业,了解掌握各县市区外向型企业的基本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帮助企业紧扣“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扩展合作空间,重点引导本土的农机、矿机“4S”店开拓至东南亚、非洲,积极开拓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

4、突出内贸流通。狠抓“社零”消费。积极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消费稳增长的实施意见》,引导企业和商家开展节前促销活动,扩大居民消费。积极培育xx湘菜品牌,引导市餐饮协会打造“中国牛席之乡”品牌,挖掘餐饮文化,促进餐饮消费。狠抓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电商企业,与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共识,并代市人民政府起草了《xx市人民政府与苏宁云商集团战略合框架协议》(XX-2018);共同推进“村级淘宝”,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积极实施“互联网+外贸”电商模式,开展跨境电商试点。努力培育会展经济,精心筹备第七届“湘博会”。狠抓“粮安”工程。制定《xx市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成立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推动粮食安全责任落地生根。加速粮油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双峰灯塔米业和卓越粮油实现外贸“破零倍增”,粮食流通新业态逐步崭露头角。加强重点项目调度,市领导龚武生、李荐国、姚兵等到重点物流项目单位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问题,推进项目。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进出口总额持续负增长。一季度,全市进出总额同比下降23.48%,离目标任务有较大差距。二是外贸经营主体偏少偏小。据海关统计数据,1-2月份,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业绩企业33家,占比不足16.7%(全市备案企业198家)。其中,50万美元以下企业26家,占外贸实绩企业78.8%,这26家企业1-2月份进出口总额仅248万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93%,且后续潜力不足。同时,新增外贸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增长压力巨大。三是外贸结构单一。我市的进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钢材、锑产品、铁矿砂,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冲击很大。XX年1-2月,我市出口钢材0.82万吨,326万美元;去年同期,我市出口钢材达759万吨,3942万美元,同比下降91.73%。XX年1-2月,出口锑产品1136吨,546万美元;去年同期,出口锑产品839吨,634万美元,同比下降13.88%;XX年1-2月,进口铁矿砂155.7万吨,6762万美元;去年同期,进口铁矿砂194.5万吨,12533万美元,同比下降46.05%。这组数据说明,受锑、铁矿砂价格影响,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总体呈下降趋势。

2、“社零”增长速度缓慢。一季度,“社零”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提升,但仍未完成目标任务。客观方面,宏观经济不景气,房地产、装饰、建材行业萎缩,钢材、水泥、煤炭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下降;民间融资影响仍然存在,居民资金趋紧,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减弱;成品油价格回落,生产用油减少,石油及制品类销售额减少;电子商务的冲击。主观方面,入统数据的误差、工作不到位等。

3、外经指标未达预期。一季度,中方投资额和新签合同额同比基本持平,外派劳务人数有所下降,但月末在外人数和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较多。外因方面,因受经济下滑影响,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仍然不高。内因方面,前期忙于对外投资专项基金申报工作,没有深入企业调研和了解情况,未能及时对接县、市、区工作,造成外经统计数据偏低。

4、粮食市场购销倒挂局面仍未改观。受“谷贵米贱”影响,地方储备粮轮换亏损平均达到300多元/吨,承储企业无力承担,运转艰难。

四、措施及建议

紧扣“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创新发展,夯实工作基础,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大力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发一批产业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施市主要领导挂帅、市直部门参与的全民招商工作机制。二是健全项目信息库。建立健全项目的挖掘评选、策划包装、可研论证、对接洽谈等工作体系,整合项目资源,尽快编制完善xx市重点招商项目册,夯实招商基础。三是围绕重点招商。持续围绕主导产业引项目,采取部门牵头、县市区承办的方式,筹备组织好汽车板、不锈钢、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电动汽车等五大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引进外向型企业、低污染、高利税企业,大力引进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强推破零倍增。全年力争30家以上企业实现外贸破零。一是深入挖掘潜力。加强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促进市场拓展,重点挖掘伍星生物、金品电器等外贸企业潜力,努力提高进出口总量。二是实施精准帮扶。与海关、商检、国税、外管等部门联手,重点帮扶一批规划外贸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开展全程业务辅导,力促做强做大。三是着力引进外向型企业。充分利用节会招商等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外向型生产和贸易龙头企业。四是调整外贸结构。加快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创立自主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生产型出口企业,推进加工贸易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充分利用“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入驻,大力支持软件、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创意产品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六是建好外贸服务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开展报关、货代、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3、拓展外经合作。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在引进来的同时,帮助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市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政策红利,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省政府“一带一部”战略,重点引导本土的农机、矿机“4S”店开拓至东南亚、非洲,积极开拓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抱团出海”。组织“走出去”企业与意向投资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对外投资,实现以工程承揽扩大劳务输出,以对外投资加速企业发展,力争在电力安装、工程建设、采矿冶炼、现代农业等领域中实现“走出去”工作的新突破。

4、着力促进消费。结合“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长。一是优化市场供给,培育消费热点。要引导本土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海外产品进口和内销力度,扩大本地产品市场供给,以丰富优质的产品承接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需求。同时,要加快发展壮大新兴消费,加快建设xx保税仓,为消费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支持电商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支持苏宁、麦光光等电商做大做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发挥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推进涟源、冷水江电商产业园发展,支持新化县、双峰县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同时,做好电子商务企业的入统工作。三要培育自主品牌,活跃消费市场。要着力解决特色产品、散、小、单,无品牌、没规模的问题,积极培育黑菌、黑牛、黑猪、黑茶等特色的产品,努力创建自主品牌,打通市场销售渠道,将产品外卖出去,彻底解决有名无料(要什么有什么,买什么无什么)的现象。

粮食经济 篇10

【要报要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这对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仍呈逐步扩大之势,农业补贴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然不高。本期《要报》提出,应瞄准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及主产区区域发展三大政策目标,实现“三大倾斜”政策,要通过健全补贴机制、设立青年农民种粮专项资金、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和强化相应政策法规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教授的研究成果《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1、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渐扩大 农民增收和主产区区域发展虽然也纳入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但从实践上看对农民增收效应并不显著,并且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收入农民收入绝对差别仍呈逐步扩大趋势。如河南省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82元,比广东省3654.48元低1668.66元,2011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虽上升为6604.03元,但比广东省同期的9371.73元相差扩大为2767.7元。虽然农作物播种面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对于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还是很小。同时,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也成逐步扩大趋势,如河南省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450元,比广东省同期的12736元低7286元,2011年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28661元,但仍比同期广东省的50807元低22146元。

2、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综合性收入补贴力度不足

*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粮食主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机制与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8AJY019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种粮农民来说是普惠制的补贴政策,但这两项补贴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补贴标准仍然偏小。这两项补贴在大多数地区补贴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100多元,但由于物价水平特别是农资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实际补贴额大打折扣,这与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亩均补贴相比,我国粮食补贴力度明显偏低。二是补贴范围并没对所有粮食种植耕地进行全覆盖。不少地区当前按照计税面积进行的补贴,以前逃避税费等因素形成的“黑地”并没有享受补贴政策。三是是种粮大户并没有获得应有补贴。粮食补贴仍补给了原土地承包户,真正种粮的种粮大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贴。

3、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专项补贴操作机制不健全

从河南调研情况中来看,自2009年以后,逐渐采用补现金的方式,不少地区良种补贴均是通过农户的“一卡通”账户直接补贴给农户,无论农户种植的是何种品种,种子来源无论是自留还是购买,只要种植的作物就给予补贴,这就失去良种补贴的作用和意义。客观来讲,良种补贴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并不算太明显,增加的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较小。二是配套工作经费缺乏。宣传发动、科学培训指导、印制补贴清册、核实上报面积、强化督导检查等是确保良种补贴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给予支持。三是补贴资金下达时间晚。不少地区上级下达实施方案相对农时往往滞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实际执行均比较晚,其良种增产的目标便难以达到。

4、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效果不明显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目的是激励粮食大县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但从实践上看,还存在着奖励幅度偏小、县级政府对资金的使用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二、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政策建议

1、瞄准三大政策目标,实现增产、增收、区域发展共赢

粮食补贴政策应该瞄准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及粮食主产区区域发展三大目标。应根据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和付出的成本,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和各项支持,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确保主产区政府和 种粮农民得到合理利益补偿。应重点向粮食核心产区倾斜,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核心产区的范围,以便各类资源真正向核心区集中。

2、实现“三大倾斜”政策,提升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效率

粮食补贴政策应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措施,具体是要实现“三个倾斜”。一是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贴标准要适当高于主销区。二是要向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区倾斜。特别是产粮大县资金要向核心区倾斜,重点是搞好核心区的水利设施、道路等基础建设。三是要向主产区的种粮大户倾斜。应对当地典型的种粮大户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地方政府在安排项目上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投入力度,例如对种粮大户的水利、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标准。

3、健全补贴机制,增强粮食主产区抓粮种粮积极性

一是针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综合性补贴,应加大补贴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同时,据物价上涨情况和农资价格上涨情况,动态调整补贴标准,要对以前计税时漏报的耕地,以及近年来重新开垦的耕地重新核实,并也给与粮食直接补贴到全部耕地的全覆盖。二是针对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专项补贴,也应进一步改进补贴方式。对于部分粮食作物,建议仍恢复招标制,让综合实力强,经营信誉好的大型骨干种子经营企业为农民直供良种。对于高产创建等项目的粮食基地建设,建议由政府对农户完全免费供应良种。三是增加对产量大县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量。对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贡献的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费应予以取消。

4、设立青年农民种粮专项资金,培育一批新型青年农民种粮大户 建议财政部和各级政府应设立培育一批新型青年农民种粮大户专项资金,扶持新型青年农民进行创业,形成一批现代化的青年种粮大户队伍,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5、探索农业政策保险试点,降低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经营风险

在主产区应进行三大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生产保险的试点,探索建立农业生产保险机制。一是组建政策性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机制,超额赔付 3 部分由政府补贴。第二是建立农业风险准备金,用于发生巨灾时的大额赔付资金来源可从涉农的国家专项资金中调剂。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盈余,可在一定期间内减免所得税,所减的税收应转入专项农业保险基金;并允许经营主体从税前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以增加经营主体的资金实力。

6、加强政策法制管理,完善粮食补贴政策配套机制措施

一是要加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法制化管理;二是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三是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

(作者:蒋和平

上一篇:酒店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假如我是一只动物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