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2024-06-18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精选12篇)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1

美术作为一种开发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许多家长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往往会走入一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

许多家长认为:绘画就是美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幼儿美术活动除了绘画之外还包括泥工、纸工等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它们和绘画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比如:泥工对孩子有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土是孩子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替代物,它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撕纸、折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家长要学会运用多种美术活动培养孩子表现事物的能力。

2、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技巧的掌握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由于得不到认可,孩子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还应转变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达到美术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美术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世界。

3、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美术作品

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如果以这标准来衡量孩子,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孩子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对孩子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就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色彩鲜艳、搭配自然;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满富有个性。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2

一、早期教育的误区

按照美国幼儿教育协会 (NAEYC) 的定义, 早期教育是指对0到8岁孩子实施的教育。在某些情况下, 早期教育特指0到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早期教育是指在儿童生命早期进行适当的教育, 并不是超越儿童发展的越早越好的“提前教育”。然而, 这却是我国当前早期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 早期教育目的上的误区

目前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掉队, 希望孩子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都卯足了劲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有的甚至是辞了工作, 全程陪同孩子一起受教育;有的家长则纯粹盲目跟风, “别人家的孩子学什么, 我们一定也要学什么。”将早期教育当成了成人间攀比谁家养育孩子更聪明、更成功的一种浮夸谈资, 而非真正沉下心, 耐心等待孩子健康成长。

(二) 早期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说到早期教育, 有些家长误读为仅指孩子知识技能上的一种超前训练, 其表现行为有:把小学一年级的课业放在幼儿园学;把二年级的课业提前到一年级上;甚至有些孩子自出生就被来自父母的知识所强迫占领。这些孩子不仅没有少年、童年, 甚至没有了幼年, 有的连怀在母亲的肚子里也不得安生, 盲目地进行胎教。这样的家长压迫着孩子拼命追赶, 这样的孩子自小就没有了作为儿童的童年乐趣, 失去了儿童的天真与快乐, 家长完全忘记了儿童教育作为生命的艺术是“慢”的艺术。

(三) 早期教育方法上的误区

现在许多家长以为只有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才是真正的学习, 其实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训练式教育。事实上, 孩子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生活, 接收各种感官和知觉上刺激的同时, 就在学习如何与外界接触。可以说, 与孩子关系密切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材料等都是孩子的学习资源。幼儿阶段的孩子更愿意沉静在游戏的环境中去探索和习得, 更需要在童话与寓言中唤醒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家长应该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 更多地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童话般的环境, 采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各种经验。

二、早期教育变“提前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 家长的盲目从众和不合理期望是早期教育“超前”的助推器

当前许多幼儿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 缺乏的不是钱, 而是科学的育儿思想和方法。在不明白是否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会有促进作用的情况下, 家长们从众式的抱着“学了总比不学好”的态度, 懵懂地将孩子送上了“提前”教育的漫漫长路。事实上, 家长作为监护人在很大程度上, 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而且决定着孩子教育活动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有什么样教育理念的家长就将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二) 功利性的宣传是早期教育“提前”的催化剂

由于宏观层面监管主体不明晰, 当前早期教育市场颇为混乱, 很多教育机构针对家长急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 展开了功利性的、不科学的早期教育宣传。似乎不进行提前教育, 孩子就错过了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如果不给孩子提供各种应试学习的培训, 父母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义务。美国的布鲁姆和前苏联的赞可夫曾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水平。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验, 他们又都认为“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 使他们缺乏“后劲”, 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他们先后放弃了这种实验。可是, 当前在我国有关早期教育的宣传中“早期教育决定论”仍大行其道, 其负面作用已使家长们呈现出恐慌、焦虑的状态, 许多家庭为此付出了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负担。

(三) 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早期教育“提前”的动因

近年来有不少的小学, 招生时要进行入学测试, 而知识性的测试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版块。为了让孩子能够具备进入理想小学的资格, 也为将来进入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打下基础, 家长牺牲了孩子的童年和丰富的感性经验最佳的储备期, 越来越看重孩子通过“提前学”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家长们在短期内无法看到这种选择对孩子终生发展的不良影响。由此看来, 升学压力转移到家长身上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分数也依然是现实教育追求中的主要目标。但若要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具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又是非常不现实的。由此, 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优质名校稀缺的状况, 也直接催生了揠苗助长式的“提前”教育之风。

三、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 早期教育应是赋予儿童本义的幸福童年生活

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孩子学习较大年龄孩子的知识, 看上去“比其他的孩子更聪明”, 而是为了孩子在感觉知觉开始萌芽、大脑高速发育的阶段, 通过科学的教育使得孩子接收更多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刺激, 从而让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容易吸收知识, 发挥特长等。因而早期教育不应有半点功利心, 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身心健康和快乐发展, 永远是第一位的。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而是一粒种子;他 (她) 不再仅仅是受教育者, 而是有潜力、有能力、强大的个体, 是主动地、富有竞争性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创造文化的主体, 是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相关联的并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被认识的主体, 他 (她) 享有一个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让孩子获得快乐, 过得愉快而充实, 让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展示爱玩的天性, 在玩中学, 乐于探索, 使得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这才是最恰当的赋予儿童本义的早期教育。

(二) 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

早期教育的实施需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循序渐进地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看, 儿童幼年期不成熟的感觉系统通过限制所加工的信息量使儿童免于接受过量刺激。这是进化的结果, 是为了让人类通过漫长的不成熟期进行大脑塑造, 以适应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过程。个体的发展除了学科和具体技能的学习, 还有一般性问题解决经验和策略的习得。如果过早将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以死板的形式传授给儿童, 会使得儿童丧失从错误中获得发展策略和丰富感性经验的机会, 导致解决问题的意愿、能力及策略的缺失, 从而失去持续发展的潜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 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烂掉。”

(三) 早期教育内容应遵循儿童全面发展、尊重个体差异

我国早期教育专家赵忠心先生认为, 早期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学好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 掌握生活常识。另有早教专家认为, 早期教育的内容涉及12个方面: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个性与人格、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能力、求知欲开发与保护、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 (读写算) 、审美趣味与能力、特殊才能的发现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不论具体如何划分早期教育的内容, 有一个中心是确定的, 那就是:早期教育≠智力教育, 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关注和对儿童个体差异的科学关照才能有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孩子个体的发展存在早晚和水平上的差异,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适应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学习的。因此对于早教培训机构举办的名目繁多的“兴趣班”, 家长在帮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个体发展的需要, 切忌跟风盲从。

(四) 早期教育应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早期教育的基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智力之外, 儿童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婴幼儿常常是无意识模仿成人的言行, 逐渐形成语言、行为习惯的。家长若是能积极乐观看待生活, 朴素、勤俭、节约, 孩子也会节俭、朴实, 不会把精力放在吃喝上;家长做事负责、有条理, 孩子做事就不会马虎随便;家长勤奋, 孩子也能吃苦耐劳;家长遵纪守法、有时间观念, 孩子也会遵守幼儿园的规章秩序。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 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他想表达的就是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 若要培养一个有德行的人, 父母必须以身示范。孩子生活环境, 父母的态度和家庭气氛, 都会慢慢影响孩子将来的性格特点。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3

一、违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

误区:开学几天后,有的家长抱怨孩子进幼儿园近一个月,没学会更多的知识,反而把以前学到的都忘了。还有的家长看到其他孩子会写字、做算术,就盲目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学会,孩子一时学不会还会遭到训斥。在农村,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这些家长把幼儿教育当作小学的起始阶段,常常以孩子会写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来衡量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应建立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之上。对幼儿来说,所谓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包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等。单调的知识灌输,实质是拔苗助长。幼儿也许能鹦鹉学舌式地背诵,但往往缺乏理解,无法应用,或者很快忘记。这种知识不仅不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意义,还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的现象。

对策:

1.以发“温馨书”的形式告知家长,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包括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责任感,等等。

2.参与教育活动。让家长作为教师参与教育活动,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并给他们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让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家庭教育中。

二、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误区:个别幼儿上学迟到,明明是自己赖床所致,却每次都让家长编个理由来搪塞老师,要老师不要批评他。还有个别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奖励的小红花,第二天哭着、闹着,甚至以不上幼儿园要挟家长来向老师求情,希望老师给他小红花。孩子小,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不但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反而软弱地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请求。因而,孩子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行为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决定着幼儿今后的人生走向。新《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家长和教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时用适当的方式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塑造具有全面素质(生理、心理、文化)的下一代,使之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担当起建设强大祖国的历史重任。

对策:

1.召开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传“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2.接送交谈或家访。通过交谈,教师要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及家庭环境。

三、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的学习,过于追求结果

误区: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常会遇到这种情景,幼儿怀着极大的兴致与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当中,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下,正陶醉在自己的创作情感中自得其乐。当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把画给父母看,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夸奖自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心。却不料,家长一看孩子的画,就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训斥孩子:“看你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你画的怎么与老师的不一样,马上改过来。”“太阳怎么涂成蓝色的?”更有甚者,把幼儿的作品往纸篓里一扔,命令孩子照老师的样重畫。

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一个与孩子智慧相关的核心要素,只有定位于过程体验的“教与学”,才能抓住这一核心要素。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如果定位于结果,就会教孩子一些特定的技能和技巧,孩子一旦离开范画,却什么也画不出来,他们仅仅眼中有画,而心中无画。家长这种只重结果、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轻视孩子过程体验的做法,会挫伤孩子探索的积极性,扼杀孩子创造欲望。

对策:

开展家长沙龙,为家长提供宽松的、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机会。请有经验的家长畅谈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家长知道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孙中山先生说:“自然规律,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现代人才观不是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以一个人学习新知识能力大小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强弱作为人才衡量的标准的。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必需的生存智慧;而自信心、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耐挫折能力是新世纪人才们必备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从幼儿期开始,因此,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观念,让幼儿教育从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地转变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家长对女儿的幼儿教育随笔 篇4

明天,9月1日,在你三岁零7天的时间,你就要进入幼儿园,开始新的生活了。妈妈现在的心情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你长大了,即将挣脱妈妈的怀抱,开始融入社会了,忧的是你在短时间内不适应新的环境,担心你不开心,哭鼻子,担心你瘦了、病了……

但是,我亲爱的宝贝儿,妈妈要告诉你,小朋友到幼儿园是一个人一生融入社会的第一步,现在的每一天你只是暂时的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会儿,在幼儿园里才能和小朋友、大朋友们一起玩,一起分享你们之间才有的童年快乐。快乐的成长,这是妈妈对你的期望和祝福!你知道吗?有些事情爸爸妈妈可以帮你做,有些事情要自己做才行,因为只有自己亲身做的才能体会其中的快乐!(这些你长大一些就会懂的)。你现在只是上幼儿园,等你再大一些,还要象哥哥姐姐们一样上小学、中学、大学,如果你愿意,还要读硕士、博士,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当然,这期间会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陪伴着,分担你的喜怒哀乐、快乐的成长!妈妈希望不但在生活中照顾你,也希望成为你最好的朋友,分享你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呵呵,闺女,你还不认识这么多字呢,就收到妈妈写给你的第一封信了,没关系,其实妈妈只是想你长大的那一天,如果看到这封信,能知道我们有多爱你!

家长教育孩子的五大误区 篇5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多,都非常的聪明,特别的鬼灵精,所以当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经常会用自己的古灵精怪,小聪明等对待家长,而家长又因为他们的机灵,可爱等表现出赞赏的时候,小孩往往会因为无法正确分辨家长的态度,导致错误的模仿。这样情况下,家长不但没有纠正到孩子的错误做法,甚至还有可能让孩子以为这是正确的,因为爸爸妈妈并没有说错。

孩子最初感受到的秩序感和规则都是来源于家长,耳濡目染之下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性格等的形成有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当孩子做出不正确的事情或者使用不正确的小聪明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性对待,及时纠正,并且全家的态度要统一,不能让孩子在某个大人身上找到支持点。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6

一、明确亲子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亲子交往能使幼儿成长为健康、快乐、善良、积极向上的现代儿童。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教育活动, 让家长亲身经历和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了解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步骤, 例如, 小班老师组织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内容有室内音乐游戏活动:《小松鼠进行曲》、户外游戏《揪尾巴》等, 通过观摩, 家长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孩子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与小学生上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例如, 户外游戏《穿大鞋》: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 首先家长脱下鞋子坐在起跑线上, 幼儿穿上自己家长的大鞋站在终点, 听到口令以后, 幼儿马上出发向家长快速跑去, 跑到家长跟前, 帮家长穿上鞋子, 家长再背起幼儿跑向场地终点, 快速帮助孩子穿好鞋子, 谁先完成获胜;《运踩气球》:家长站在起跑线上, 孩子站在跑道的另一头, 家长手拿吹大的气球, 口令一响, 迅速的跑到自己孩子的跟前, 把气球交到孩子的手上, 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踩破气球, 然后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迅速跑回到起点线上, 下面的家长和孩子继续接力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 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给孩子和家长一个亲密接触的机会, 并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既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促进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活动, 促进了亲子间的配合, 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看到了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 更满足了家长参与孩子活动的愿望, 促进了家园共育。

二、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家长的主动性

在亲子活动中, 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 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 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 在一次大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我给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内容是手工操作活动, 我准备了各种彩色纸、胶水、彩笔、白纸、剪刀等, 活动目标是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形式不限, 剪纸、折纸、剪贴、绘画等都可以, 时间是二十分钟。当家长和孩子们在我准备的轻慢的背景音乐声中开始自己的创作活动时, 每一个家庭的表现都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只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剪一幅窗花吧!”此时孩子就马上开始折叠、构图、开剪, 不一会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幅漂亮的窗花就会跃然纸上;有的家长先和孩子商量, 然后分工, 再开始制作;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孩子的作品能在班上胜人一筹, 就干脆自己代劳了, 不让孩子沾手制作;有的家长只是指点一两句, 完全让孩子自己亲自制作, 哪怕是孩子的作品很稚嫩, 也不着急, 即使出现了错误, 也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处理。之后, 我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 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 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同时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也直接提出来, 并且指出他这样错误做法而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引导。

三、通过亲子活动建立家长正确的育儿观

有趣的亲子活动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有利于父母更加了解孩子,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活动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 可以与其他孩子父母交流, 可以与老师或者组织者交流, 分享教育方式等。所以幼儿园老师在设计亲子活动时, 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 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并能吸引家长和孩子们愉快的参与活动, 减轻家长们的重重顾虑, 使家他们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例如, 在一次中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老师组织了一节音乐游戏活动《小鸭减肥》, 当活动进行到中间时, 孩子们已经玩得不亦乐乎, 气喘吁吁, 家长也跃跃欲试, 很开心地在分享着孩子的快乐, 所以当老师提出“让爸爸妈妈一起帮助小鸭减肥可以吗?”时, 孩子们便欢快地跑到自己的父母跟前, 邀请他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运动, 而家长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 马上打消了所有的胆怯和顾虑, 和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参与到了“小鸭子的减肥运动”中去了, 就这样, 家长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教育活动, 使他们的教育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更使他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 并能体谅老师、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 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相互交流, 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和素养, 还增进了家长与幼儿的亲情,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举办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内容, 幼儿园和教师, 必须要要重视和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促进亲子互动, 增强家园合力, 使幼儿成长。

摘要: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教育的成与败, 因此,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实现幼儿教育的关键, 而幼儿园搞好亲子活动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活动,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北京.教育部出版, 1999 (10) .

对幼儿教育误区的理性思考 篇7

一、传统型教育之教条的约束

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被广泛地使用着。孩子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教条管制。比如不许小孩拿刀子,我们总是把成人的想法(会伤到孩子)强加给孩子,但是我们忘了孩子的好奇心,忘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方法认识世界。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怀疑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有一篇文章,叫《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是这样丧失的》,说的就是一个节目组来到大学,在一个班级的黑板上划了个圆圈,然后问大学生们这是什么,结果天之骄子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来了句,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来问我们,但却没有明确的回答,其实就说明他们没有信心,不敢说出答案。然后节目组来到中学,相同的问题仍让中学生们为难,其中有同学说是英语的“O”,还有同学说是零,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班主任也瞪了那同学几眼。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可能这么简单。最后节目组来到了幼儿园,这下可热闹了,小孩可不管你瞪不瞪眼,一股脑的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有说零的,有说是嘴巴的,有说是月亮的,有说是鸡蛋的,更有同学说是爸爸生气时瞪的眼睛。其实这些答案都对,但为什么到了大学,就没有人敢说了呢。

二、“现代教育”之“早期教育”

当今的“早期教育”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要让自己的孩子嬴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就是要抢在前头,提早的识字、背诗、读文、做算术,以至不断加码,甚至到了孩子难以承受的地步。这是一种对“早期教育”的扭曲,它实际上把幼儿丰富多彩的教育成长生活,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知识教学,变成了瞄准大学的“精英”、“神童”教育。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应当指出的是,小学知识学习内容的提前是十分不恰当的,它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接受规律,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幼儿对所学所记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这种不知根由、不能深入理解的学习,是一种“失味”的学习,它使儿童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不仅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往往造成上学后厌学厌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失了克服困难和深入学习的坚韧性,影响了儿童读书品格的形成。其次,不适当的学习内容在不经意间排挤了幼儿所需的教育内容,使正常的幼儿教育成为空白。

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出现,孩子应有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

三、幼儿教育“极端”之“逼迫+迁就”

观察发现,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各种各样的包袱,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种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事实上,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同时,要培养小孩尊敬长辈的品质,长辈绝不能对孩子太溺爱,该长辈吃的一定要让小孩主动送给长辈吃,绝不能谦让。有人认为,孩子长到7岁才进入少儿期,上了学才是教育的开始。还有人认为,只有放松了发条才能适应今后的紧张。佐证是:“我的幼儿时期就是玩大的!我现在不是也很好嘛!”

要知道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人的要求也不同,与时俱进同样适应于幼儿,同样适应于幼儿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国策,也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从幼儿阶段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这个角度来讲,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旧模式已不能为今所用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孩子越小,他的感情色彩越鲜明”。幼儿时期是情感的种子萌芽期,是长大成为合格公民的好品格萌生阶段。一个合格的未来建设者有赖于成功的幼儿品格养成教育。

此外,好习惯,享用一生。乌申斯基说,“养成好习惯就如同把钱存入银行,每月都在支取利息,使你享用一生。”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形成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习惯筑就良好的品质将使孩子终生受益,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很多单位的用人策略都要求新进员工具有良好的品质,品质不好的人,哪怕本领再强,也不能录用。

其实,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大体相当,但长大后作为却各不相同。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质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之一。培养孩子终生受益的品质,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吧。 “养不教父母过”,“不教不成才”。幼儿身理可自然成长,但心理却不能让其自然成长,因为那样就会放任自由,不能自律,那是社会所不容的。幼儿应接受积极正确的教育,为其今后幸福的人生夯好基础。

当然,两个极端相结合的现象同样普遍地存在:在智力学习上给孩子背包袱,在生活、价值行动上过于迁就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着问题。

四、幼儿园——也应为幼儿教育问题买单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着缺陷。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幼儿园并不是快乐的天地,只是接受管制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除了讲讲故事、偶尔做一两次游戏外,就是让他们静坐。幼儿教育需要体、智、美、德和谐发展,然而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钢琴等技能,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适当的生活技能固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十分必要,但大多幼儿园的特色班为孩子进行技能培训只是为了家长的需求,违反了孩子心理、生理发展需要,这样不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还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的能力。许多孩子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并且从幼儿园回来后变“淘气”了。幼儿园的理想情况不是这样的,是让孩子们游戏,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态中接受教育,取得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这样幼教软环境才能改善,幼儿教育水平才会提高。

五、为幼儿找“同学”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在幼儿园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同龄伙伴,这也是目前幼儿教育中要正视的问题。儿童需要玩耍,却找不到合适的伙伴,只能跟大人、电视、玩具为伍。研究表明,儿童对玩具破坏性极强,不仅有孩子天生好奇的原因,同时也是缺乏玩耍对象的表现。与大人为伍,使孩子缺少独立性,特别是尽量少让幼儿与老人在一起,由于老人需要安静,这样就会使得幼儿失去了好动的本性,变得孤僻自闭。看太多的电视,对儿童的视力和思维也有影响。因此,广大父母应该注意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应该抽一些时间和孩子交流。不能总是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交流”,忽视孩子精神发展的需要,与孩子缺少交流沟通。同时要为孩子寻找年龄相当的玩耍伙伴,因为同龄之间的孩子可以畅所欲言,有益于他们各自的各方面的发展。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8

想到家,我们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有灯的家就有温暖,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希望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陷入痛苦绝境。是什么把我们引入了这样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家里的电灯依然亮着,我们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父母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 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 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 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 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妈妈,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我们是失败的妈妈!”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怎么失败了?”

第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妈妈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妈妈说:“我孩子成绩不够优秀。”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一定很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什么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仅属于孩子,而且属于妈妈?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 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 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 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 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妈妈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只需要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说什么呢?”这个妈妈说:“你告诉他,我们来听你的讲座,我和他的爸爸都意识到我们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我们做得不够好,我们曾经伤害过他,我从现在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 的妈妈,我说:“这么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妈妈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一个“笨”字,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动力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字,经常被我们家长挂在嘴边。我们希望孩子聪明,怕孩子笨,就不时地用你真“笨”,来伤害孩子。

几年前,我去昆明演讲。晚上,我到了一家茶叶店,随便转一转。当我走进这家店时,我看见店里一张很大的茶桌后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穿着一 件红色的衣服,很漂亮。于是,我对小女孩说:“是你在看着这个店吗?你能告诉我,你的茶叶多少钱吗?”小女孩看着我摇摇头,然后说:“这儿的茶不卖。”正在这个时候,她的妈妈从我身后走了进来,我转身对她妈妈说:“你的女儿真能干,在给你看着这个店呢,她告诉我,这些茶叶不卖。”没有想到,这位妈妈立刻眉 毛竖起来,愤怒地用第二个手指头指着孩子说:“你这个孩子,真笨!”

这样的镜头,在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经常轻松、随意地把手指举出来,指着天真可爱的孩子,说他“笨”!

这时,我回头看了看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刚才灿烂的笑脸突然间阴沉下来。我转过身,对这位年轻的妈妈说:“从现在开始,请你答应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请你一定不要对你的女儿说‘你真笨’。”

这位妈妈先是愣住了,紧接着她笑了:“这样说她就不自信了,对吗?”

小女孩看见我们俩在对话,她转身跑了。

我问这位妈妈:“能告诉我,你的女儿都会干什么吗?”“噢,我的女儿很能干,她会洗袜子,也能帮我擦桌椅板凳,还能帮助我看店。”我说:“哦,原来你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儿。”

正在这时,小女孩噔噔噔跑进来了。她先察言观色,因为孩子对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人感兴趣,她假装玩,耳朵在留意我们说什么。我对小女孩说:“刚才你妈妈告诉我,你特别能干,会洗袜子,能帮妈妈做家务,是这样吗?”刚才还一脸阴沉的小女孩,突然间脸放晴了,她脸上挂着笑说:“真的,我会干很多事情 呢!”

“那你会读书吗?”“我会啊!”“你会读什么?”“我会读《 论语 》。”“那好,你能现在给我们读读吗?”小女孩噔噔噔跑上楼,找了一本《 论语 》来。在她上楼的时候,她妈妈告诉我,这个孩子啊,爱干活,就是学习不好,她学习可费劲了,很笨,学得特别慢。

她几岁?刚刚四岁。谈话间,她拿来《 论语 》。我说:“请你打开,来给我们读一段《论语》。”这时,我发现她低下头,胆怯了,捧着书,却不敢读。面对一个陌生人,面对妈妈灼人的目光,她紧张了,害怕了,因为她从来没自信过。面对一个陌生人,她自然胆怯。

她一直不开口。后来我说:“这样好不好,我读一句,你读一句?”她点点头。我读一句,她跟我读一句。我们一起读《论语》开篇的“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续读了三遍,她没记住,读了五遍,还没记住。这个时候,她的妈妈表情变了,一次又一次地说:“你看!我说她笨你不信,是不是真笨!”我用眼神一次次地暗示她不要说。当我和她一起读了二十遍,她终于可以大胆地读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为什么会轻易地说一个孩子笨?

因为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我们不知道孩子记忆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以及反复输入(也就是诵读)的。

我们没有等待,我们让孩子读这么生疏的、两千多年前的句子,这些词汇对她来说真的是太陌生了,一个四岁的孩子,她怎么可能读两遍就记住呢?不可能!她需要读10遍、20遍、30遍,甚至100遍,才能够真正地铭刻在心里。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你没有烂熟于心,就没有办法脱 口而出,何况一个四岁的孩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家长不是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记得慢的原因,不去了解一个两岁、三岁、五岁„„不同年龄 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心灵生长、身体骨骼肌肉协调的过程,不给孩子反复训练的机会,而是单方面地认为孩子个个都是神童,讲两三遍就应该记住,如果你没记住,就是“笨”。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孩子听了三遍没记住,家长就认为孩子笨。其实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上学之前准备不足,词汇量不 足,阅读量不足。就像我们学英语,如果只会5个单词,你听老师给你讲英语课,是完全听不懂的。如果会500个单词就轻松多了,要是会2000个单词,就可 以上中学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词汇、知识量,他们具备的各种学习能力,如果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就 会表现得从容快乐。而让孩子从容快乐地学习,是需要在幼儿期我们耐心的帮助和指导的。

后来,经过20遍的反复训练,这个小女孩能够非常熟练、准确、生动地诵读,后来,她来兴趣了,她发现:噢,原来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她告诉我:“我还有很多书呢,我到楼上去拿。”但那个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当孩子得到激励,得到承认时,看见自己进步了,她自然会兴奋,一兴奋就会废寝忘食,而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如果孩子不成,就简单粗暴地说孩子“笨”,在“笨”字的笼罩下,孩子不会自信,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一个病毒公式,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提起这个公式,恐怕80后的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据调查,许多80后青年存在的焦虑、恐惧心理都与这个公式有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呢?

这个公式来自一个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从一次考试开始,直接推测到人的一生。很多家长经常信手拈来地应用在孩子每次考试前后,给孩子施加压力。

你这次考试没得100分,就排不上前五名;

你排不上前五名,就当不上三好生;

当不上三好生,就考不上重点中学;

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高中;

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不能上重点大学;

考不上重点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就没有好人生就没有幸福。

这个公式成为80后身体的毒瘤,它深深地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在北京,有一群孩子告诉我,他们学习不快乐。其中有一位还是学校推选来的好的学生。我说:“你成绩很好了,为什么不快乐呢?”

“我害怕。”

“怕什么?”

“我怕我这次考好了,下次呢?如果我考不好,输了怎么办?”

我说:“那你输了会怎么办呢?”他说:“我输了就上不了好中学了,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高中了„„”然后背诵一遍病毒公式。

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中,也在重复着这个公式:今天我们没有好工作,将来就没有好生活„„

甚至在国外的留学生中,也流传着这样的忧虑,他们忧虑将来毕业了是回中国呢,还是留外国呢?留外国我们做不好怎么办?回到中国我们不适应怎么 办?学校变了,语言学系统变了,受教育环境变了,病毒公式却没变,你看,这个病毒公式多可怕。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删除这个病毒公式。如果不 删除,我们会完全陷入它的掌控之中。

有一点儿逻辑常识和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公式根本就不合逻辑,应该是说一个非常低智商的推理。一次考试不能定终生,名牌大学也未必一定能带来飞黄腾达的好运,拥有很多钱也不一定找到幸福。为什么这样一个缺少生命智慧的推导公式会如此走红呢?

就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之灯,在我们家庭教育的这个舞台上熄灭了。

因为我们很少用智慧去分析我们的孩子,分析我们的时代,分析我们的处境,而是经常跟着时代中各种各样流行的、时尚的,被大众传媒炒得火热的这些口号公式走。因为从众心理让我们找到安全感。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80后的网络小组,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父母皆祸害”。这个口号,真的让我们太震惊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 统的美德、孝悌的文化,那么这样一个民族,到了21世纪,竟然有一群孩子会说,父母皆祸害!天下父母无不把爱都献给了孩子,为什么结论是这样的呢?我想背 后一定有太多的故事,太多辛酸的故事,太多悲惨的故事,太多让两代人共同受伤的故事。

家庭本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家庭本来是让我们学习受教育的最好的学校,家庭本来是爸爸妈妈传递爱和智慧的一个场所,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这里没有得 到。结论是什么,“父母皆祸害”!这是让我们震惊的。同时,这个口号摧毁了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系统,让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因 为我们太恐惧了,我们恐惧一个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每天陷入盲从的一个“笨”字的指责中,我们对孩子不满,看不见希望。还有,我们被一个 可怕的病毒公式袭击之后,就心甘情愿地去忍受,于是带来了我们生活的痛苦。

高考家长对孩子期望存在哪些误区 篇9

1.期望的误区之一——学习好才是有出息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但什么算是有出息,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世上惟有读书高,孩子读大学、硕士、博士,书读得越多越有出息,有人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干出名,就是有出息;有人认为要能挣大钱,也是有出息。家长谈论出息的时候,多半是指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和事业走向,淡化了孩子的健康和品德养成。只有孩子患了重病,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难得。直到孩子犯了大错,家长才认识到性格和品德的培养多么重要。亲子教育家指出,其实,拥有活蹦乱跳的乖孩子的父母也都不要忘记,孩子健壮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就是成就,就是出息,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和珍惜的。

2.期望的误区之二——孩子像自己或不像自己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某些性格优点或是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或是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期望或未尽的期望,不知不觉地背负在孩子的肩上,如果孩子恰好能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但如果孩子并不想或不能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内疚,父母则体味着无尽的失落,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快乐。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顺其自然,让孩子沿着他自己的轨迹运行,施展他最擅长的才能,发挥他自己的个性呢?孩子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父母的心愿所能控制的,孩子最适合干什么,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还有环境和机遇。

3.期望的误区之三——孩子是一种投资

有些时候孩子被看作是能给家庭带来收益的劳动力的来源。还有些家长希望养儿防老,指望着孩子将来照顾自己的晚年。养育孩子是对将来养老的一种投资。还有少数的家长希望通过管教孩子感受权力,建立权威。也有家长不自觉地希望孩子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期望在家长的心目中占据太大的比例,会严重地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4.期望的误区之四——孩子是自己的成就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10

关键词:幼儿语法系统;家长;语言教育;句法;分类词汇

【分类号】H193;G752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儿童要掌握母语,进行言语交际,必须首先掌握母语的语法体系。学前儿童语法系统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词汇量、分类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句子长度和句法结构的发展和特殊汉语结构的发展。概括起来,语言的语法系统是由词法和句法共同构成的。其中词法就是词汇的构成规则和分类;句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对于儿童词法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获得的词汇量和分类词汇的获得上;对句法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句子长度和句子结构的发展上。

根据周兢儿童语言发展四阶段的理论,四至六岁幼儿正处于合成结构阶段,“这一时期的汉语儿童逐步具备了在语言表达上,将两个简单结构按照不同的方式合成为一个更为高级的结构的能力。本阶段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动用合成结构句式和简单结构句式表达他们的外界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儿童语言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1.5岁),主要是理解语言的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单词句时期。这个阶段,幼儿还未能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与其长期接触的家庭成员往往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家长对其行为做出的积极回应对幼儿是一种鼓励,可以促进幼儿语言习得。第二阶段(1.5-3.5岁),幼儿具有语言高度积极性,喜欢跟成人谈话,喜欢听童话、故事和诗歌。在家庭教育结构中的教育方法科学与否,关键在于家长对此阶段幼儿语言习得特点的了解。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以及个案调查法。研究对象是北京市西坝河第一幼儿园望京分园中三班两名幼儿(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其中马**为四岁零二个月,王*为四岁零六个月)。随后,对这两位幼儿语法发展情况及其家长言行相关情况进行个案记录调查,通过统计幼儿词汇(分类词汇比例)、句法(包括所有句子的MLU、陈述句的完整程度和复杂程度),对比已有的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判断分析两名幼儿语法系统发展的水平;通过访谈家长了解其对幼儿语言教育的态度和表现,从而进一步分析家长语言教育的态度与幼儿语法系统发展的相关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语法系统发展情况的分析

1、MLU分析

句子的平均长度(Mean Length of Utterance)通常用来测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指标之一(Brown, 1973),是最“可靠的、容易测量的、客观的、定量的、并容易理解的测量语言熟练程度的尺度 ”(Carrol, 1979)。

將两位幼儿的MLU与表1数据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幼儿一语法系统发展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幼儿二语法系统发展正常且有超出表现。

2、陈述句的完整程度和复杂程度

幼儿一:儿童语法系统的发展存在一个基本相同的发展过程,这里沿用传统的划分标准即:不完整句阶段(独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阶段——复合句阶段。

在“行,唔,三只,一只是大羊,一只小羊还有一只是中羊,好吧?”中,该儿童有明显的疑问语气,但是句子的结构并没有使用完整,表语结构中缺少主语,属于不完整句。这次讲述中,儿童一共讲了5句话,除了含糊不清的那一句话外,剩下的基本为陈述句,第一句虽然用了疑问句,但是句子并不完整。

同时,该儿童运用了一个自己创造的词:中羊,说明该儿童已有大中小的概念,但是她并不清楚在语言的表达中,一般不用中来表示事物的年龄顺序。

幼儿二:该幼儿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一般为简单句,会使用一些修饰,该幼儿说的陈述句中包含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定语、状语),这样使得句子成为有修饰词的简单句,而且会准确运用“然后”这个连接词来连接句子,成为复杂句。该幼儿会使用的复杂句有:连动句,如它们就盖了一间房子;并列复句,如然后一只大灰狼跑进它们屋子里。

(二)家长语言教育态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幼儿一的家长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比如,当调查人员问及是否与幼儿交流这一问题时,该家长表示由于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儿童,更不用说花时间与幼儿 聊天讲故事了。

幼儿二的家长注重让幼儿在交流中习得语言,重视让幼儿在平等的感受中发展语言,注重让幼儿在情境参与中完善语言,可见家长二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意识显然较家长一强。

因此,家长对幼儿语言教育的意识应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让幼儿在交流中习得语言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交往越频繁,幼儿获得的语言磨练就越多,语言能力也发展地越快。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他们的视野往往比较开阔,随着家长带他们外出的机会的增多,他们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交往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发展。相反,那些很少与社会接触,与人交往的幼儿,他们的语言能力就一般或较差,他们经常表现出不愿或羞于与他人交谈的倾向,对于这部分幼儿家长应多带幼儿走出家门去逛逛商店、动物园、公园等公众场合,在多种场合中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幼儿学习和表达的欲望。

2、重视让幼儿在平等的感受中发展语言

浅析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 篇11

一、英语学习的盲目性

家长让孩子接受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 只是觉得越早让孩子接触到英语, 就会让孩子越快的学习英语, 他们对于“英语学习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深信不疑。而有的家长则是完全盲目的追随英语学习的风气罢了, 看着别的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 看到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英语, 就觉得也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如若不这样做, 就会让孩子缺少了教育, 也让自己很没面子。

其实, 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要孩子尽早的接受英语教育, 父母出发点是好的。据相关科学研究显示, 处于学龄前的幼儿的大脑拥有极大的潜力, 与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相比其语言学习能力更强, 语言接受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很多语言专家和学者也是倡导学龄前的儿童接受外语启蒙教育的。作为世界性语言的英语是21世纪的新青年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 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是其将来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所以儿童早期的英语智力开发、言语能力培养和英语学习兴趣发展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能盲目的让孩子去学习英语。幼儿时期的儿童, 其认知能力还不够, 往往是家长怎么教孩子怎么学, 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就是孩子所在的学习环境, 父母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此, 作为家长就要尤为注意自己的教育观念, 要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特点, 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影响孩子,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 不能越俎代庖的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教育方式, 让孩子盲目的、被动的接受英语教育。

二、英语教育年龄不适当

对于儿童英语教育的最佳年龄段的讨论, 一直是相关机构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一些家长认为, 对于孩子的英语教育是越晚越好的。因为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 其注意力很难集中, 对于事物的兴趣只能保持极短的一段时间, 如果过早的强迫他们学习英语, 所实施的方法再不得当的话, 反而会让他们对于英语产生恐惧心理, 不仅起不到打下坚实英语基础的目的, 而且更会使他们对于学习英语产生反感。况且童年是应该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时候, 欢乐是父母给予他们最好的回忆, 对他们进行过早的英语教育, 就是对孩子快乐生活的一种剥夺。这样对早期幼儿英语教育持反对态度的家长, 其也是从为孩子好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的, 但也是片面的。而根据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表明, 年龄不超过6岁的儿童语言的能力最强, 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可能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中枢, 要是在这个最佳的时期只是接受来自母语的刺激的话, 那么母语中枢以外的语言中枢就有可能会渐渐的退化, 到了孩子进入适学期以后, 母语中枢一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就很难再学好其他语言了。因此, 如能够在孩子的幼儿期对其进行适当的英语教育, 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就能让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达到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若是错过了这一语言萌芽最为关键的时期, 那么要想得到同样的语言能力或许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三、英语教育方法不得当

适当的学习方法会让学习由“苦差事”, 变成是“轻松事”, 对于幼儿的英语教育来说也是如此。科学合理的英语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家长却并未按照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 甚至是步入了误区。

单词的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一定的单词储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时, 要注意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英语识记能力, “授子以知, 不如启子以智”启迪孩子的心智让他们科学的识记英语知识才能学好英语。家长还可以与孩子进行有趣的英语训练游戏, 让枯燥的英语知识和游戏相结合, 寓教于乐的让孩子主动的学习英语, 并逐渐爱上学英语。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把一些实物应用到幼儿的早教英语中去, 把抽象的英语具体化, 让孩子真切的体会一下英语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进而更快的熟悉并接受这种语言。

也有一些家长只是看重孩子的英语成绩好坏, 而不重视他们英语学习的过程。经常有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XX小朋友多聪明, 不但能够背出很多英文单词, 而且还会唱英语歌, 你的努力像人家学习才是。”这样化的评价方式和价值观念, 于幼年儿童来说是不适用的, 孩子有爱表现的天性, 愿意听到别人的夸奖, 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 因此, 当听到家长这样的教导时, 很有可能为了获得大人的表扬而机械地去学习英语, 却根本不去思考和消化所学习的英语知识的内容, 短暂的速记和应付一旦过去, 所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就被遗忘了。在幼儿英语教育中, 我们并不提倡让儿童单纯地、机械地去记忆单词和句子, 也并不一味的只是看重孩子学习的结果, 其目的是要让孩子在乐于学习英语的基础上使英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家长在评价孩子学习英语的状况时, 不能只看中结果, 既要注重孩子学到了什么, 又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学, 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爱上学英语, 主动去学习英语, 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英语教育活动变得有意义, 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更多家长不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英语教育, 只是让孩子死记英文单词、单调的练习口语, 出于急切的望子成龙心理对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 而忽视了英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如是说, 千年后的今日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受用。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也一致认同, 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 便会主动的去探究学习, 甚至是全身心的头入其中, 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 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的成长, 他们需要活动的认识, 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 他们要主动的发展自己”。当孩子对英语产生了兴趣以后, 兴趣就是其学习的动力, 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他们会自觉的去学习英语, 并且把这种学习当做是乐趣而不再是负担, 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也就是如此, 所以幼儿对英语的兴趣能否被唤起,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英语教育的最终效果。

四、英语教育实施急于求成

应社会需求, 现在已经形成了诸多英语早教育理念, 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们的幼儿英语学习倾向, 家长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 不能盲目, 更不宜操之过急, 要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孩子方式进行学习。幼儿英语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慢慢提高的, 不能急于求成。孩子都喜欢新鲜的事物, 在接触的初期阶段都会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也是如此, 初学英语的孩子很快就能记住老师所教的东西。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 新鲜感过去以后, 学习兴趣也随之慢慢的消退了。这时候家长如果急于求成的对孩子实施英语教育, 逼迫他们记忆单词、做英语习题, 反而会让孩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学好英语的信心也会慢慢减退, 其结果就是孩子对于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抵触了。对于幼儿的英语学习教育不能操之过急, 应以兴趣引导为主, 不能把超过孩子接受能力的英语知识强行的灌输给他们, 揠苗助长的学习方式, 只会挫伤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还有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感到不满, 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英语学习能力太差, 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太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赶上其他小朋友, 达到理想的英语学习效果, 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接受力, 自作主张的给孩子报了几个英语辅导班。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 孩子的英语成绩并没有什么提高, 甚至是越来越差了, 对于英语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大了。家长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其初衷是好的, 一些孩子的英语成绩确实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这样做势必要牺牲孩子大量的娱乐时间, 久而久之就会很容易的消磨掉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英语学习兴趣。

总之, 早期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宗旨在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进而使幼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让儿童在游戏的同时对英语产生兴趣, 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英语及其相关知识, 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之中能够自如的运用英语。但必须注意的是,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英语教育指导的时候, 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但是在具体的英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预期的效果也无法达到。所以, 希望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成凤的同时, 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关照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 努力培养孩子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从而真正的让孩子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杨;当前幼儿英语教育误区解读[J];《陕西教育 (高教版) 》2009年09期

[2]张晓亮;谈幼儿英语教学的方法[J];;《大众文艺 (理论) 》2009年第20期

[3]李冰玉;儿童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第S1期

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学科论文 篇12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开发智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奠基阶段,也是最容易困惑的青春期。如何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优化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历来是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固然占主导地位,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生动形象的比喻:对学生的雕塑,两个主要的雕塑家是教师和家长。学生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中生活,又大多把他们的家长当做天然的权威和偶像,家庭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

初中学生的家长年龄一般在40—45岁,大多是工人或个体营业者,文化程度中学;少数具有大学学历,从事教师、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医生等职业。他们都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下乡插队,抽调回城,在向往、抱憾和困惑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如今寄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将来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才。但是,对于时时掌握孩子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施加教育和引导,往往是有缺欠的。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初中教育工作的教师兼班主任,看到家长在教育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目前初中学生的家长在教育观上存在着误区。

(一)“不能委屈了孩子”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父母对已经是初中的学生仍视为“没有长大的孩子”,疼爱有加,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不让干家务,一些家长每天为学生洗衣服、整理书包、收拾文具,有的家长甚至喂着吃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常吃零食,着装追求时髦。家长不放手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缺少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溺爱、呵护的结果,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先天不足,意志品质得不到良好的培养,“骄”、“娇”二气严重,适应性不强,不能承爱挫折的考验,依赖性大,解决问题能力差,劳动技能差,缺乏独立的个性。如此下去,将会使学生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激烈竞争的时代环境。

(二)片面性、盲目性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信心等)还不成熟,没有树立起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的责任心,学习的积极性和意志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和要求。而不少家长只是依靠学校,不是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刻苦精神,想起来催问几句,忙起来不闻不问,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学习的。仅把目光盯在考试分数上,如果“分”上不去,埋怨学校没抓好、教师没教好,并片面认为如果没有特殊的途径如另外补课、辅导等,学生是学不好的。因此煞费苦心地请家教、找辅导班或转班转校,不惜花费重金。有的家长花钱是为了了却心事,以免将来受埋怨。一些学生名正言顺、毫不吝惜地花着家里的钱,却是悠哉闲哉地混日子。

(三)高期望值及其反差

在目前应试教育条件下,高考起指挥棒的作用。家长焦虑与担心的是自己的学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中不能取胜。家长的焦虑与担心给学生心态增加了焦虑、不安及很大的压力,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

据教育专家分析,90年代中学生的特点是:重视个人价值,有个人本位思想、不愿接受传统道德的约束,信息吞吐量大,情感饥渴突出,缺少同龄伙伴的友谊,民主要求强烈,金钱物欲的倾向明显,需要磨炼的机会太少等等。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努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集体及他人良好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学校与家庭应该协力做好“塑选”工作,可是目前存在着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的现象。家长或冷漠不上心,或迁就放任;有些家长教育引导方法不当,不是心平气和、从容不迫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恨铁不成钢,简单粗暴,引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功利观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从萌芽到逐步形成的时期。初中学生对理想认识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可变性、可塑性特点,他们往往把将来找出路、谋求职业做为自己的理想。党和政府强调提出要教育学生树立 远大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社会主义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需要加强正确的教育引导。一些家长却疏于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对学生前途的考虑,一般是希望先升入重点高中然后考入大学。应该说多数家长希望学生考入大学受到高层次教育,是为了学得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增长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本领,所以教育影响学生有很强的进取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注重全面素 质的提高。不乏有一些家长带有明显的功利观念,寄希望学生上大学才能罢脱将来就业的困境,以谋求单位条件好、赚钱多的职业。这种功利观虽然有时也能影响学生成为学习的驱动力,但是学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常常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接受社会上消极诱因的侵蚀,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便是自暴自弃,甚至悲观失望,酿成不良后果。

上一篇:我对赛尔号的感受作文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的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