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2024-06-06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共10篇)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1

一、关于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提出的背景

笔者所执教的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处在高中学习紧张的阶段,这时期学生的心智已经比较成熟,比较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文化信息,学生的求知欲望强。教师在这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外国的古今美术知识,更适合学生思维的需求。但是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因为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往往不是很活跃。例如: 【教学案例一】

米勒是法国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毕生以深厚的感情描写农民。他善于通过一些平凡的情节和场景,表现农民的纯朴、善良和勤劳的品德。但是在对米勒的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往往不熟悉,特别是又外国美术作品,学生更是比较难理解。如在《拾穗》的欣赏教学中,学生看到的只是三个普通的农妇,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的情景,她们动作呆板,神态疲惫,秋天的烈日当头,似火的骄阳烤着大地。作为一幅世界名作,学生却很难真正理解作品的真实内涵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厚温情。教师如果设计不好课堂的节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内容非常好的外国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欣赏,却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术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化,是由师生参与和调控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抓好美术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把握美术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笔者就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

二、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方法探索 1.通过教师自然的教态与语言形成和谐优美有趣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学生在沉闷的气氛中学习,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地讲解,必定造成紧张学生的课堂心理氛围;总是微笑着讲课,缺乏表情变化,同样会产生不良效果。严肃的表情、诙谐的表情、兴奋的表情、赞赏的表情、疑惑的表情等等,应有机地交替变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动”与“静”的交替中学习,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二】

比如在米勒的作品的欣赏中,学生看到《拾穗》的画面内容,却极难理解其真正的现实意义,老师提议学生首先回想麦收时的情景:一望无际的土地,堆积如山的金色麦垛,似火的骄阳烤着大地,和一群正在忙碌收割的人们,作为农村学生,大多都体验过。通过老师的生动语言提示,学生更能体会画面虽然简洁朴实,但丰富的色彩与色调的和谐统一。“为什么在画面的远处却有一个骑马的人,他是干什么的?”老师的这一问,学生讨论了起来,显然那人不是一个农民。他是一个监工,而这“监工”正是在巡视这些忙碌的农民。由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丰收的场面和前景人物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们辛勤劳动也不能摆脱贫困和劳动创造者所有的主题。《拾穗》如果仅仅是三个女人老老实实地拾着地里的残穗,无非只是风俗画而已。正因为一个远处的监工和一个稍微伸起腰来,才显出这感到生活的艰苦而又忍受着艰苦的人物的心理和作者的同情。具有揭露当时法国农村现实的积极意义。

2.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中美术课程的安排是每周一课时。课时安排比较少,但是教学内容又可以说是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怎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及美术欣赏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从多层面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作为美术教师,45分钟的美术课堂节奏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堂课的讲与练、说与做的时间安排为:欣赏的时间占了20-25分钟,简单的尝试练习需要7-10分钟,剩下的时间用来交流与小结。

【教学案例三】

(在《中国现代美术》这堂课里,学生从中国画、油画、雕塑及版画这四个方面欣赏到了我国现代的一些美术名家名作。当学生从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体会到了那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的蛙声,从徐悲鸿的《奔马》中感受到那马似乎要冲破画面的冲击力。但是,对于古元的版画,却露出了迷茫的神情,因为学生对版画了解得太少了。)

此时,我拿出了早就备好的从印刷厂借来的油印工具、油墨、宣纸及早就做好的纸版画母版。沉静的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我首先示范,滚墨、拓印、取画,当我展示了刚刚做成的纸版画时,教室沸腾了,学生跃跃欲试,我找两组学生到讲台各拓印了一幅纸版画。然后我针对古元的《一湾解冻的湖水》结合版画的制作,引导学生进行了赏析。一个小的插曲,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却在思维上,随着教师的引导,不仅了解了最简单版画的制作技法,体会到了版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艺术之美;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高涨。学生的参与,又构成了美术课堂教学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紧凑凝炼的教学艺术。

3.通过丰富的视听形象来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上只有教师和黑板两个图像,显然是过于单调,倘若辅之以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视、电脑辅助教学软件等,那整个课堂就活了起来。课堂上,只有教师一种声音,同样单调乏味,倘若有不同声音或不同性别的声音相配合进入课堂教学过程,那又将会是另一番情形。怎样才能达到多种图像进入课堂呢?

【教学案例四】

“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以画家独特的眼光,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时刻。作为绘画中的历史,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了新中国的人民与领袖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这幅画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录像资料,当毛泽东那浑厚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生心情也跟着那历史性的时刻激动了起来,此时,我展示出了《开国大典》这幅名画,让仔细观察上面的人物和景物。比较一下,作品与真实的场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发动学生积极讨论。

《开国大典》一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这震憾世界的历史事件,而且以那宏大的气势,庄严的构图,灿烂的色彩,歌颂了新中国似锦的前程和无限生机。构图大胆,碧蓝的天空,大红的地毯、廊柱等,既对比又和谐,庄严而又热烈。表现出古国新生的气象和泱泱大国的风度。

学生通过欣赏,了解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所赋于的深厚人文精神,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了解了美术家给予人类历史的积极影响,并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三.研究取得的成效

我们在教学中,基本每堂欣赏课,都根据教学内容集体探讨制作一个内容丰富实用的课件,我们在备课时,力求完美,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我们美术欣赏课,通过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学生更能理解与体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每次美术课教学,都成为学生最有兴趣的课,课堂不再沉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快乐,在“快乐课堂”里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美好的45分钟。

另外,在课堂上笔者经常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参与的余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对话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学生亦然。课堂也是学生与学生沟通场所,要打破用“讲授法”教学的习惯性方法,要通过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让他们也可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可以互相争鸣。并且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手来,使学生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更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美”。

四、在追求教学的艺术性时,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自然并富有感染力的教态可以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节奏艺术,使课堂气氛处于生动与快乐之中。但是在操作时也要注意,教师的教态与语言艺术不可以过于煽情,语言要精炼有序,否则会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错过学习的重点。

2.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在操作时,备课要细致,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要合理,一堂好的欣赏课,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紧凑凝炼的教学艺术须要教师大量的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要精密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并且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2

一、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现状

( 一) 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差

在当今高中的教学中,由于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美术课往往只是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门辅修课程,并且不计入统考范围之内,因此高中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并不持有足够的重视,往往在美术鉴赏课中出现瞌睡等情形。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在学生在步入高中之前,虽然在初中也开设美术相关课程,但是在初中阶段美术课程更多的是以对美术教师以及其他作品的临摹,同时教师在教学之中更多的是纯技法,加之初中阶段并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导致学生在步入高中时美术鉴赏的学习并不能有效衔接。其次,除美术特长生以外的其他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高。再次,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持有反面态度,并且学习敷衍性较大。

( 二) 教师素质较低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相对较为落后,同高中其他课程教师来说,一些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过多看重技法以及作品,忽略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当代艺术的教学与美术教学没有任何关联。其次,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美术教师同其他教师相比,缺少学习与进修的机会。再次,教师缺少创新意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之中往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高中美术教师往往是一些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接触的是专业技能训练,对当代艺术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导致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能通过宣读教材的方式进行教学。 最后,由于目前美术鉴赏课程在我国高中教学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缺少教学经验,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而导致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之中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出现较多问题。

( 三) 教学管理的不重视

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质量,而美术鉴赏教学从目前来看,在高中教学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对美术教师的管理与使用不科学,往往出现将美术教师安排到其他方面工作之中,导致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失去原本应当拥有的地位。其次,学校对美术教师的培训以及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质量与评价不重视。再次,美术鉴赏教学并没有纳入到高中教学成绩的评价之中。

二、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对策

( 一) 开拓学生审美视野

在当代艺术的相关理论之中,明确提出了当代艺术与当代的文化中的文化话语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当代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提高高中学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学校就应当进一步通过有效手段提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当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细微变化,都在反应人们对审美观念的改变,审美更是与人们对艺术以及艺术活动的认知有着直接联系。

( 二) 提升美术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学校进行教学中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前提是教师。 因此搞好教育,培养优秀的学生就要加强教师的素质,尤其是美术教师的素质。学校应当全力培养学术性的美术鉴赏教师,培养美术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握美术鉴赏教学规律能力,拥有较强现代艺术欣赏能力和有较强教学理论能力。通过培养,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师的表达与动手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保证美术鉴赏教学的艺术性。而作为美术教师, 应当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的学识与经验,通过不断对各种理论与当代艺术的学习,进一步提升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提高艺术教学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地位,促进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 三) 提高学生水平,制定科学教学目标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当代艺术;教学分析

一、美术鉴赏中当代艺术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高中处于一个升学的特殊阶段,美术鉴赏作为一个非统考科目往往在教学中受到忽视。另一方面,高中生的美术基础比较薄弱,加之学生由于自身对美术鉴赏课认识的缺少,极度忽视了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在课堂上阅读其他书目。因此,在实际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使教学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2.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如今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美术教学的安排过于松散。比如,授课教师的安排往往过于随意,甚至有的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出现关于此方面的内容。

3.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

受学校、老师的影响,过多地重视升学率,不重视美术鉴赏教育的开展。在此之上,各科老师迫子学校的压力,不得不全面专注于文化课的授课,完全置美术鉴赏课于关注的视野之外,这就带来了美术鉴赏的种种问题。

二、应对措施

1.教学方法的合理化

教育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关键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学高、技高,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现代课堂的先进性开展教学。

2.逐渐改变教育观点,整合课程资源

在尊重学生美术基础差异性的前提下,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过程,如果能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它将是拓宽审美视野、丰富学生体验的有效方式。

3.转变教育理念

艺术的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了解,特别是当代艺术,它已经完全融入现实生活中,那么教学的要求上也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到有此知识的存在,更大程度上,应该让他们去感知生活环境中,对艺术、艺术活动的理解与追求,这也是让教学更加灵活化的表现。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艺术的教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思想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美术鉴赏中当代艺术内容的教学应更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实现学生更高层次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谈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当代艺术内容的教学[J].新校园:中旬,2015(03).

[2]郭琳,匡智峰.高中中国美术鉴赏教学效果现状调查分析:以江苏泰州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18).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 篇4

庄珊霞 发布时间: 2009-6-30 7:37:06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本文立足高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和具体案例剖析,从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创设情感体验,领悟人文内涵;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三方面,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精髓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人文精神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提到人文, 我们就会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闪烁着人文精神的美术作品,也会想到我国“扬州八怪”的文人画,以及文人画所包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精神。

一、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处处可感受人文精神的存在。不论是结构体例、内容的编排形式,还是课题章节的名称、文字的阐述等包涵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例如:人类早期的美术遗物,如中国古代石器、陶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里所画的野牛、野猪、鹿、马;法国洛赛尔出土的《手持牛角的妇女》;古希腊的一些人体雕塑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反映了人类祖先生产、生活、崇尚生育等人类自我关怀、对理想美的追求等方面的美好的人文精神。体现着人类的智慧、意志和愿望,透视出古代人类在劳动中对命运的维护和对理想的追求。进入阶级社会后,美术所饱含的人文性就更丰富了。如奴隶社会埃及的金字塔,它那流畅、简洁、宏伟的外形,精密的设计,体现了奴隶社会的神人文化,奴隶主以自己为中心,追求不死的单极思想;此时中国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青铜羊尊等,也透视出神秘、恐怖、威严的气氛,反映出奴隶主至高无上的权力,透视出奴隶主的个人价值观;欧洲中世纪的绘画,打上了深深的宗教色彩,含有冷峻、沉闷的气氛,这是由于基督教的盛行和发展,教皇以“神”来统治人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一类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作品,但它已经融进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洗礼,已转化成了人类珍贵的精神产品,因而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我国唐代的人物画,大都体态丰腴、神态端庄,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富足和安定,又反映画家对审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肯定;欧洲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深深地震撼了艺术家的心灵,他们挣脱了“神”一千多年的禁锢,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艺术思想,产生了大批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美术杰作;进入二十世纪后,各种艺术思潮不断交替更迭,各种美术流派层出不穷,甚至呈现出了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反映了社会飞速发展,世界风云变幻,艺术家出现多元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内容闪烁着人类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我作为一线美术老师必须把握教材精髓,感受人文魅力,才能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二、创设情感体验,领悟人文内涵。

艺术不同于理性的X+Y=Z的数据推理,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是单一地从作品的构图、技法等方面去理解,而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着重从情感层面去引导学生鉴赏活动,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自主得出对艺术作品的不同理解。如: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不是像以往一样挑选出几幅名家名作然后逐一讲解它们的绘画技法、独特涵义等,而是通过音乐(如:高山流水)、诗词(如:望庐山瀑布)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来感悟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意境,在有了一定初步了解后,我提出让学生分小组来尝试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话音未落很多同学就开始准备拿纸笔作画了,但我却提出了令很多同学倍感惊讶的要求,就是必须用美术以外的方式来体现,明明是美术课却不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学生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提醒他们就像我们之前欣赏的音乐、诗词

等就属于非美术的范畴啊,不同的领域里有一些东西却是相通的。同学们似有所悟,七嘴八舌地讨论后,第一小组派了一位会吹奏笛子的同学为大家吹奏了一曲悠扬的笛子曲目,演者听者皆十分陶醉。另一个小组则选派同学为大家声情并貌地吟诵诗辞歌赋。第三小组居然派出了体育课代表为同学用打了一套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不禁博来阵阵喝彩。第四小组派了两位同学拿出棋盘在讲台上对立下起象棋来,刚开始其他同学还有些困惑,但很快就有同学顿悟出此乃国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来,雷鸣般的掌声也豁然响起。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了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而学生们新奇的构思也开拓了我的思维,同时深刻地体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趣。

三、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高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每周学习时间高达70多小时,而在这70多小时的学习时间中,美术课却只能和音乐课共享4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精神负担已大大地超过这一年龄阶段的精神压力,对美术课一般不会太投入。面对此现状,我深刻体会到人文性极强的美术课应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如:第五章《理性的光辉》中的第一节《巨人的时代》这一课,同学们随着乐曲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看得入神,津津有味。突然“哇„”的一声,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赞叹。我把鼠标停留在《蒙娜丽莎》这张

画上,看得出同学们对这张既熟悉又不太了解的名画很好奇,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于是我就从这画入手展开达·芬奇艺术的学习,同学们兴趣高涨,你一言我一句,纷纷举手把各自知道的信息吐露出来,整个课堂成了达·芬奇艺术经典的大荟萃。这是多么难得的场景呀!我感受到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迸发,情感在宣泄,在艺术中享受快乐的气氛!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下节课继续达·芬奇艺术——《最后的晚餐》,用表演形式再现《最后的晚餐》那扣人心弦的情景。任务交待后,同学们找资料、分角色、排练,忙得不亦乐乎!结果,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演非常出色,把画中人物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表演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同学们在活动中探究知识,领悟了达·芬奇的艺术魅力,激发了创造潜能,满足了好奇心和表现欲。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形式,研究学生的心理,抓住高中生的特点,注重教学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力求增强美术鉴赏课的吸引力。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是我这几年一直研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美术鉴赏课人文精神的几点肤浅看法,望同行及专家们指正。

[参考文献]

1、《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陈言 叶朗

2、《坚持先进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程彦葳 马忠艳

艺术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篇5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视野下从多方面着手开展这一审美教育。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其抓住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既要介绍作品主题及作品内涵,还要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鉴赏《呐喊》这一美术作品时,由于这幅画视觉刺激性较强,感情极为激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藏的苦闷和孤独等情绪,所以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创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能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在对《掷铁饼者》这一作品进行鉴赏时,虽然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传递着什么精神,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内心感受。对此,教师可对奥运精神的发展以及孕育历程、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让大学生深刻体悟奥运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还可以让他们深受启发,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08).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6

——关于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教学随笔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刘清峨

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影响很大。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现今的“一标多本”,教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一个民主而开放的学术氛围中,教材版本百花齐放,当几个不同版本教材生机勃勃地同时摆在眼前,作为教师,选择和判断已经无法避免。

最初,那几次教研活动,主题是关于教材使用策略的话题。说的人多了,听的人也在意,关于教材的话题自然成了“主旋律”。也难怪,对走进新课程的老师们来说,教材是新事物,各版本的《美术鉴赏》教材都很好,大家愿意说出自己的感受,呈现各种声音。

部分老师明确表态,认为比较难教的是湘版,比较好教的是人教、人美版。教研员老师针对意见,一次次组织大家学习湘版教材思路,针对教材编写的主题进行研讨,我们达成共识——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不实践就不了解,必须自我修炼。要教好这门课,与教师的专业修养有很大关系。

一、人的因素是关键——你在做什么?

人的因素是关键。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尤其如此。

1、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学生难教,再好的教材拿在手里翻阅一遍,再也不愿意多看,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常态。冷静想来这背后一定有原由,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讨好”的背后一定有原因。教育的意义在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面对课程内容,制定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变“不好教”的现状。

“崇洋”的孩子——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犹如海啸,孩子的教育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接受西方文化比本土文化更多……他们的价值观所在,我们难以把握,是非美丑有流行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教材标准”。

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可视的图片文字资料,怎么能迎合到所有孩子的视觉?但是教科书所涵盖的教材理念和教学智慧,不经过课堂的交锋怎么能吸引学生?要想做好鉴赏教学,似乎需要把握好学生的价值观。如中国的绘画应该怎么讲?学生认为中国绘画黑白两色,画的不像,还“乱”的很,也没有那么值钱,远没有西方绘画的色彩华丽和丰富,有一种潜在的秩序和规则,在拍卖市场上独领风骚……

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考大学,上好大学。美术作品鉴赏强调分析理解、表达呈现,于学生来说是“虚无”的教学表现,决定了部分学生的兴趣难以调整到一个理想的兴奋点,学习状态难以保证。

有点小“功利”的孩子——不要盲目地乐观,以为学生对我们的东西很感兴趣,以为美术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其实学生正“坏坏”地盯着这些“没用” 的老师“唱大戏”。

摘录案例:阮玉芳笔下的美术老师

D

会写一手漂亮的字,充满艺术气息的老师,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整篇整章的台词,老师无奈地念完一段又一段。总要磨完40分钟,最后的时间会放映他搜索到的图片,古今中外。

讲台下的同学,各个埋头。大部分在忙着赶作业,每天忙到半夜总是不好的事。小部分在补眠,昨晚没睡好,等下又是数学课。

我偶尔抬头看看老师,毕竟自己是喜欢艺术的。但妈妈说,白天要抽时间做作业,别的同学会利用没用的课,你不会阿。

很多时候,老师不能预测的课程的作用和效果。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有“共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2、教师的素养

教材对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悟性是保证鉴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知识“内存”影响教师看问题的态度:

对教材思路是否理解?理解和认识能力到了哪个层面?

个人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与教材思路碰撞时是否找到一个点来切入?

对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导向持什么态度,怎样与实际结合……每一次自我审视,都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有一个客观的把握,提升自己,加强自我修炼。

跟进教材思路,问题即课题——刚开始接触教材,肯定有一个跟进的过程。

若不了解教材思路,把教材当问题,这里会出现值得我们关注的分水岭——少部分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停止了思考,用老观念教新教材;而另部分专业成长意识强的老师把遇到的困难当课题,促使自己不断的思考,贴近教材专家和资源,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教材沟通的智慧,促使教师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特色,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得带了大幅度的提升。

近几年,湘版教材发行所在地,各省市要求出版方对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我有机会参与,在这个特殊的培训现场,很容易找到一个契合点,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你在思考什么?

你在思考什么?用问题的方式呈现。借以判断各地老师的教学思路现状。

刚开始,很多老师的提问停留在伪问题层面:教学条件没有办法改善,怎么办?领导不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党群关系难以处理,怎么办?课件没有怎么办?学生不来上课怎么办……

逐渐的,老师的提问在培训中有了变化,这个台阶上得很有价值,体现出老师可贵的思考:“鉴赏为什么不用美术史或者美术主题的方式?湘版教材不好用备课要花大量时间,该如何教”?教材编排“不秩序”而是太“混乱”,如何把“没有秩序”变成“秩序”?

再后来,有老师问起关于湘版高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在各省高中骨干教师会上,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提问。我以问做答:“老师们的学历教育接受的美术史知识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试想:我们模块教学仅有的18课时,怎么可以完成中西美术史教学呢?”

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进了教材,贴近了编写者智慧。

在笔记本上,我记录下这句话:“你的每一次提问,在考问别人的思考层面时,也在呈现你自己。”提问涉及人思维品质。对于有人呈现的“浅色”,你可以宽容对待,大家呈现了,是因为真诚,是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学品质,亮出自己的问题,因为大家在思考,所以有这么大的勇气“出卖”自己。

摘录案例:一位美术老师的学习笔记

“……在使用湘版《美术鉴赏》教材中,我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逐步感觉到教材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教了几轮后,感受到教材思路带来的灵活、自由,带给学生主动寻找文化语境的快乐,同时也带给我更多的思考,提供了可贵的思考路径。这是其他教材不足以指导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无数,自主性强,对美术老师自身素养要求更好的一本教材。从茫然抱怨,到得心应手,到教学成果丰硕我们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前几天,第二次到了贵州黔南州做高中教学培训,在互动环节中,接触到老师们写下的回条。看到老师们一次次的观念更新,学习跟进,谁说不是教材引领这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术教师的眼光和境界——教师的素养决定教学成败。

于所有讲授高中鉴赏教学的老师而言,你是否分析到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眼高手低”不是什么坏事,倒也许是好事,因为这是个勤奋的问题,眼睛会看的人起点高。怕就怕“眼低手高”,这样的人错以为自己没有问题,所以用声音“轰炸”别人,这类人很危险,把没有主见的人都“炸”晕了,还怎么教书呢。

人做事的方式有很多。做美术教育,是需要教学理想和境界的。教师尤其需要把握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思考和加强交流,自我修炼,心胸坦荡。鉴赏教学是一项凭良心做的工作,用心教,谁都可以做好,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美术是视觉的——你看到了什么

早先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中有几处记录让我沉思。文中写到作者请朋友们告诉她,在来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她的朋友们真诚地说:“什么也没有啊!”

什么也没有?怎么会没有呢?

为什么看不见?

有视觉的人们,在匆匆忙忙的脚步中,忘记了视觉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往往没有注意到生活细节,也无心顾及。海伦凯勒写下这篇感动世界的文章,每每读来,都觉得有如无形的鞭策,有一种责任,美术鉴赏课程的功能在哪里?教会孩子学会运用自己的眼睛。

1、“目之所及,无非美术”。

美术是视觉的。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美术鉴赏是培养学生“会看”的课程,在视觉意义中提升生活品位和观察品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追求目标也不是高考分数,课程的服务周期也不仅仅“服务”学生的高中三年学习,而是服务于人的一生,在生活的每个瞬间。

案例一 《泼墨黄山》。

黄山是很多人都去过的,黄山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人说是迎客松,有的人也许就是黄山门口的那张纪念照片。在一个名叫《泼墨黄山》的光碟中,我们可以看见黄山云海在山间流淌……只要一分钟就够了!他说:“在教中国画的时候,给学生看看,学生会被震撼,有了感觉,也有画的愿望。”舍弃了那简单的色,可以看到一幅幅流动的泼墨山水。站在黄山山顶,谁能把握着云雾缭绕的美景?在这里,懂透视法是不管用的,因为西方人发现的透视法只能画到所见。在这里,你看不到云雾的尽头,山顶在云雾中躲闪,这里视觉无限!——这里是一个思想力无限开阔,想象力无限丰富的画面,这也就是中国画的境界,黑白亮色足以,山的轻重、皲裂,也就成就了笔触的肆意纵横。

案例二 《中国南方园林》。

很多人从苏州园林回来,那种“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美景,谁能说点什么?也许你还去过欧洲的园林,比较而言,西方园林的秩序美,在修剪齐整和统一造型中展示理性的美,也许你能说出什么。

但是我们中国南方园林艺术的美,是交给时间的,在你走进去时,美才会慢慢呈现!南方园林,把对自然的理解,已经玩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这里的设计强调取景,没有统一,却自然而统一,让你慢慢的品!这样诗情画意,无形中有形的美感,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只有对热爱自然的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她营造了理想中的自然,有诗的情怀,有山水画的语境。

前几天,笔者有幸听马永建老师的讲座。马老师是教材编委,讲课中说到一些教学案例。讲这两个例子的时候,他有点激动。是很好的教学案例,我听着,觉得对老师们了解教材很有益处,很快记录下来。

2、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把握经典作品的选择,是自我约束的开始。

现代生活告诉我们,视觉影响力将无处不在——广告和包装引导着我们的消费,媒体运用图像做尽文章……在科技力量的推波助澜下,视觉文化可以瞬间输出到全球。

在这惊涛骇浪的读图时代,态度取舍很关键。在教学中,教材为我们做了第一步甄选工作,选择经典作品,是编写者的态度。同时也给大家自由,提供了艺术话题,供大家自我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艺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作品充实课堂。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接受经典艺术作品,同时感受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所谓经典艺术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沉积下来的艺术,一般具有较高的精神品位和艺术价值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近美的距离更近。在教学中,高明的老师会用问题设计或者活动引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用读图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认识。

案例片段:《蒙娜丽莎》

记得和山西的赵紫峰老师交流时,他说起他的一次课: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愁眉苦脸地坐在书本堆积的座位上,双目无神地看着老师。赵老师说:“大家会笑吗?”

学生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说什么,就笑了。

老师说:“你们笑得很浅,和蒙娜丽莎比,你们笑得不一样。她已经笑了快500年了,而且她还要这样笑下去!”

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说:“看书,看她是怎样笑的?”

这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很简单,很有趣。

还有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老师问学生:“女性的手,一般在什么时候放在腹部,在这个位置?你试试看?”

这个问题叫大家很兴奋,大家很快能做出反应,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活动。

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当达芬奇遇到蒙娜丽莎》,篇中这样说道:“达芬奇观察事物的高度超越了一般人……用整整十年画成这件作品,为什么?”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编辑视频给学生看,同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讨论,或者把记录片介绍给学生学习了解。

再比如《托物寄情》教学中,老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走进艺术主题:

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什么是四君子?”

“画家为什么要画自然?”

“古代把人分类为君子和小人,而现代把人分类为好人与坏人,你怎么看?”

在一步步讨论中,让学生体会画家借助自然的力量,表达主题,想象的空间可以使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在接触作品中我们才能发现,托物只是话题,表达的是文化品质,美术真正意义上,把思想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美术作品与文字不同,读图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当我们面对作品,很多东西就很直观,也变得简单。

运用自己的眼睛,图像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作品的直观性让人不用思考,瞬间的视觉反应,打动你,能感受到作品的无限美。

3、通过视觉的教学

美是不带标签的,没有古今、中外的界线。读图具有普遍意义的关键是,普通的人也能接触,无论文化结构发生什么改变,视觉影响力无处不在,只要把握读图的意义,对生活的问题有所觉悟,有自己的观念,鉴赏终将从形式走向观念。

美术鉴赏的意义就在与此,这是通过视觉的方式。它不会因为你记得多少东西而有用,你记住什么名字?记得书本上哪段文字?那都是“浮云”。美术鉴赏的视觉特性,就是通过视觉感触一些东西,只有通过视觉的教学,这才符合美术的特点。

是的,读图是美术鉴赏的特征。在灌述式教学和引导式样教学中,灌述的知识多了,往往学生的思考就少了。作品的无限美是在教师和学生在交互探讨情境中,在思考碰撞中,把问题理清,而鉴赏力得以提高。

三、沿着《美术鉴赏》教材的“轨道”

1、你探寻怎样的教材“轨道”

每个老师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的教学“轨道”,也积极地在教材优化和处理课题上,探寻理想的教材思路。我曾经和同行交流这个话题:“美术鉴赏课程,你追求最理想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得到大家的回应,值得关注:

“该讲的东西太多,怎样梳理?”

“课程给与的时间太少,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条件不好,没有办法保证该有的教学设备。”

老师们深陷教学细节和知识点的繁琐中,忘记了自己。在一次次沟通中,我们终于跳升到了教学策略层面。理想的教学状态,归纳为——有一本好教材,便于教师的教学,也便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好的艺术主题,在教学组织上便于操作,在学生参与上学生有兴趣。教与学这两个动作能达到和谐。

一本好教材是可以解决老师们面临的琐碎问题,当我们脱离了应试环境后,终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美术不因为你记得多少而有用,符合美术特点的,或者说判断一个人美学品位的是这个人的视觉特性和视觉感悟。”

正源于此,教材编写避免美术史的方式,不与历史挂钩,避免被历史约束;避免按照美术门类编写,因为美术家的创作没有受门类约束。用艺术主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方便教师的教学,方便学生把握艺术脉络。教师探寻的理想教学轨道,恰是教材思路。

2、湘版美术鉴赏教材的编写思路:

了解几个关键词——

教材特点:以文化背景为线,举一反三,将文化情境、学科知识、鉴赏方法自然融合;

编写体例:改变从历史发展顺序角度或者美术门类的方式,从文化情境或者艺术主题入手组织教材,分析艺术作品创作的内在动因;

教材结构:三个单元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关系,三个台阶,也可以看做是围绕学生经验而组合的三条线,辐射的24条线,自由的,可以与生活产生联系,也与生活经验关联。

所谓文化语境就是指湘版教材的第二单元的七课书,每一课都涉及艺术的一个发展阶段,从原始美术、到艺术成为政治工具(礼仪与教化)、宗教工具(心灵的蔚籍)、到艺术世俗化(人间生活)、到艺术家运用艺术表达自我(审美自律)、从传统到现代、后现代美术,这几个阶段是按照这些现象最早在美术史上出现的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这和以往的针对艺术家的生平以及单纯的艺术作品介绍不同,它从艺术语境,从艺术产生的社会空间和土壤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作品,而艺术家的作品只是这种土壤的一种显现,这就将艺术作品整体的串联起来,便于学生从大的文化背景入手去理解艺术作品。

比如宗教美术,不管是佛教美术还是基督教美术、伊斯兰教美术都有其共通性,就是在宗教大规模流行的阶段,宗教强烈的影响着美术,成为了这个时期美术发展的主流。这个阶段为了信徒有集会、参拜、修行的场所而修建庙宇,为强化信仰、传播教义而绘制或雕刻神灵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期能够看到大量的宗教建筑以及宗教雕塑绘画的原因。你在其他时期能看到这么集中的宗教美术现象吗?肯定不能,这是在宗教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如果不能从总体上理解这一点,学生得到的将永远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相反,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哪怕他只记住了部分作品,再遇到类似的作品的时候他也能够大致的了解这类作品的总体特征。

而第一、三单元的内容则更容易理解,每一个都涉及一个经典的艺术主题。

比如战争与和平,曾经看过一本美术史的书,名字就叫战争与和平,而且还是很厚的一本书,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在战争与和平相互交错的过程中走过来的,它构成了一种历史发展的方式。所以有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一个主题而展开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都针对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创作了作品,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期望。

实际上,艺术主题才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可能用绘画、可能用雕塑、可能用摄影去表达这一主题,虽然表面形式不同,但是其内涵是一致的。而我们看艺术作品,除了形式因素,最终也要落实到艺术主题上,正是这个因素在打动我们,也就是所谓的“得意忘言”。过去我们的鉴赏只关注造型、构图、色彩等形式问题,但是打动艺术家的除了这些,更多的是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触动了他们的心灵,所以才会有这些作品的出现,如果缺乏对主题的理解,就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

3、鉴赏从形式走向观念

湘版教材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记忆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强调美术鉴赏方法的获得;

教材从文化语境和艺术主题入手来组织材料,这和以前从线性历史发展角度和艺术门类角度组织材料不同。

我们在认真领会每一课的主题,对这个主题有深入感悟的同时,然后从这个角度组织材料,这就容易多了,教学要力图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性。这些主题实际上每一个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散出的24条线。

比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课中,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思路了解深刻,在教学中做一下处理: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材把不同画风,不同时代的自画像放在一个主题,以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为语境,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画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伦勃朗自画像——浓缩人生的“传记”; 委拉斯贵支和维米尔的自画像作品——画家不同的艺术追求。通过系列的不同的自画像的赏析,我们了解“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鉴赏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品,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作品看到的与生活相关联的自己。

结语: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薄薄的一本,借用一位美术老师的话说:“这本教材是有温度的。”

这本书需要老师们慢慢去体会,用熟悉了,就感觉到了很好用,很自由,也很条理。其实艺术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什么史论,什么门类,在这里都不过分强调。教材中选用的艺术家的作品,当时在创作初始,他们是为了艺术的感触和体悟,并且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不是为了能收入教材。呵呵。

所以我们讲课的时候,不要老想这去讲教材,而是要用教材。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给我们一个比较有趣的角度看问题。

除了教材上的资料,它所“辐射的”相关资料,大家都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网络,那里的资料很多。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方向和指引,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己去找。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7

一、教学资源更直观, 展现形式多样化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分为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大块, 为学生展现了一大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由于教材的印刷与课时的限制, 部分作品不能很全面、很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但是利用信息技术, 就有多种手段来弥补这种不足。比如运用实物投影, 将书本上的作品直接放大;或者直接利用网络搜索作品图片;甚至可以查找观看介绍该作品的专题片, 以音频、视频混合媒体来展示。这样, 对于作品的介绍更直观、更生动, 让学生完全融入作品之中, 学习兴趣也得到迅速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时常会提到美术语言元素、语言手段、语言规则的运用, 需要将作品分割成若干部分或者将主体凸现出来。这时,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很好地体现, 运用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绘图软件就可以很好地将作品进行分割或拼接。又如在介绍色彩作品时, 运用绘图软件中的滤镜功能, 可以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视觉效果:蜡笔、浮雕、油画、水彩等, 通过调节色彩曲线、色阶等, 让学生对色彩知识的掌握更为具象。特别是在学习抽象主义和现代绘画作品时, 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我就利用Photoshop软件中马赛克效果, 将一张照片变成以几何色块为主的抽象主义作品,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点、线、面、色彩的关系, 再配上音乐, 让学生想象音乐所要表现的形象, 这样一下子就掌握了抽象主义最主要的特点。同时, 运用软件的模糊、笔触等功能, 创作出一幅幅抽象主义作品, 为学生理解作品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落实课改高效性, 教学效果最大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教师通过引导, 使学生自己思考, 自主学习, 相互合作, 解决问题。因受教学课时与教学重难点的制约, 教师对于许多优秀作品的介绍不能面面俱到, 有的甚至忽略不讲, 学生的鉴赏量受到一定影响。在教学前,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美术作品类别设置若干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作品进行了解, 对问题进行讨论, 对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通过教师解答来解决。同时, 设置一些拓展性训练, 让学生依托信息技术, 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一课时, 笔者课前先让学生赏析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 在背景音乐与文字中, 提出两个问题:“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这尊雕像被公认为最美的, 我们如何来鉴赏他的美?”“在你们的观念中美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得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集艺术美与形式美于一体。”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自主学习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特点, 并结合教材和网络找出相关作品及作品介绍, 教师加以总结。最后, 设置两个拓展性训练:“假使维纳斯的双臂完好无缺, 那么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假使维纳斯残缺的部位不是双臂, 那又会呈现怎样的画面?”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视频, 利用电子白板的删除、添加、帘幕等功能, 通过讨论、探究活动, 得出了艺术需要想象, 成功的作品需要满足艺术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结论。这样的鉴赏活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促进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 提升学生探究精神

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 需要教师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 而是让学生参加美术鉴赏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美术能力。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方法多样全面, 常用的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整合信息技术, 可以让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更加高效实用。

1. 资源利用便捷。

传统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走进社会去获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尤其是网络手段,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从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找寻,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由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 生源多来源于农村, 研究性学习资料的收集时常受到交通或经费的制约, 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坐落于市区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等专业场馆。通过在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查找,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资源信息针对性强, 条理清晰。如开展的《常熟地方美术的研究》, 学生利用网络, 很快就能收集到常熟的书画、园林、建筑、红木雕刻、花边等地方美术的资料。载体多样, 既有文字, 又有图片, 还有视频, 再结合实地了解, 学生的信息量一下子就提高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研究过程简化。

传统的研究过程需要学生集中或分组进行讨论、研究, 优点是直观性和互动性较强, 缺点是研究过程容易受到时空限制, 某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或受到媒体的限制, 资料不能充分展示。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通讯功能, 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建立QQ群、博客、电子邮箱等平台, 实行资源的交流和共享、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的记录和总结。如:利用QQ群召开小组会议, 制订目标、分配任务、反馈进度等;利用博客, 发布信息、上传资料、讨论课题等。在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时, 利用课件、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 全面、美观、形象地展现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过程, 既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素养, 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体验 篇8

关键词:高中; 美术鉴赏; 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45-001

“体验”是高中美术教学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方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写道:“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什么是体验

体验,就是亲身以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会。联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高中美术课改趋势,我认为:“体验是主体在自身所处的认知情境或操作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激活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效应,诸如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美术鉴赏中的体验是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即体验只能在学生自身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中产生,只能在学生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为中产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才能获得审美感受。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体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验在高中美术鉴赏中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体会能力较差,课堂教学呈现出学生缺乏兴趣、枯燥的现象。之所以会这样,源于学生缺乏对美术作品、对生活的体验。学生鉴赏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充分感悟生活,留意身边的所见所闻,对经历的事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感受到作品的成功之处。只有学生的生活素材丰富了,有可感的东西了,才不会觉得鉴赏的枯燥。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运动、文艺、游戏、民俗生活、媒体涉入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生活,教给学生记录经历人和事的方法,激发他们表达这种感受生活乐趣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体验地方艺术等,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让他们感受真实,并用真实的笔头记录。乌申斯基曾言:“一切非僵死的非盲目的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儿童走向生活。”因此,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情景,及时引导学生摄下身边动人的镜头,捕捉感知的时机,进行体会。

三、怎样才能让体验走进美术鉴赏教学的课堂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成分,鼓励学生体验、积累

如涉及生活中亲情或友情的: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以写实细腻的手法表现了圣母那和蔼可亲的母亲形象;纯阳殿壁画《吕洞宾救苟婆眼疾》,将和谐的社会生活蕴含在神话故事之中;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展现战争年代中我军战士乐观美好的精神世界。人与作品互动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整个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积累过程。

如涉及关于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感悟方面的美术作品:大多原始美术品的造型、纹样都反映当时的人类对生命、生殖的崇拜;明代殷偕的工笔花鸟《鹰击天鹅图》表现了生物界的生存斗争,则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涉及关爱他人、与人为善一类的美术作品如方成的漫画《为人师表》、敦煌壁画《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等。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天顶花《创世纪》中的好多场景都反映了作者对伟大生命的歌颂。法国席里柯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侧重于表现对生命的渴求和对时事的抨击。

如果我们能将那些对社会、对战争带有哲理思考的美术作品集中在一起进行体验,不仅可以集中性地培养学生对这类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而且更有利于他们对和平、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有助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王式廓的《血衣》、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吕德的《马赛曲》、扎特金的《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的纪念碑》等等都给人以众多的启示。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群雕《收租院》、罗丹的《加莱义民》、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等美术作品中的每一点都能唤起人们对和平、人权的渴求和對战争、压迫的谴责。

《清明上河图》《民间美术》《画像砖》《苏州园林》等美术作品,真可谓民俗文化的大展台,向人们展示着我们具有丰厚底蕴的民族文明。认真探究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民俗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的关怀,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对于美术作品中大多数技法、构图,如果我们能与主题结合去分析,注重美术作品本身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的积累,注重对作者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学生一定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收获。

2.组织学生感受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促成学生体验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的。学生在缅怀古人的过程中,那种对古人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力量,并能派生出对中国古代文化遗迹的珍视之情。这便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体现之一。

笔者所在的江苏常熟,文化遗迹、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虞山画派、虞山印派、虞山十八景、江南水乡、名人园林等,彰显了常熟的文化艺术特色;美术馆、博物馆存放的大量地方文物艺术品,是最直观的地方美术资源,都是提供学生体验人文精神的好素材。

3.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开发研究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体验的积累过程。学生愿意融入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与他人合作,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作品或生活经验,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美术活动、文艺演出,参加各类美术比赛,参与家居装饰,参与民俗活动等等。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9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关键词】: 美术鉴赏 审美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美术鉴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对于高的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美术技能,比如起码的描绘能力,设计和制作能力,现代媒体技术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提供帮助。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运用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我参加了近几年暑期省教育厅举办的骨干教师美术新课程培训,教了几年高中年级美术鉴赏课,有了一些实践和经验,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上课感受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1、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相关的美术作品及资料引发学生对题材的关心,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

2、提高备课质量。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等。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备课很重要,我们可以充分积累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不备课会造成教师课堂术语表达不准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这种不严谨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备课,不要凭经验去上课。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的实现。高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表现客观世界,传达内心思想、情感为主的美术创作活动。第二类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侧重设计、工艺方面的美术创作活动。由于这两大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我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同学感觉新鲜,津津乐道,然后我把写生的一幅4尺大小的人物画挂在教室,学生从未看过如此大而且近距离观看的写意人物画。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在介绍《步辇图》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在讲到玉器鉴赏我先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在讲到青铜器艺术鉴赏时用“楚王问鼎”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生会更注重理解而不去死记硬背,更注重自我理解和判断。审美意识有所增加。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印象中美术课就是以老师画,学生临摹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一节课下来一看分不清谁谁的作业,而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例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学生的思维就会就此而止。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如果把她的手臂复原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思维止与结论,而起于问题。《马踏匈奴》这一作品,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段场面。然后提问“这一作品为谁设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下就能想到问题答案。学生思维扩展开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生80%来自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很有必要的。例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节,玉石文化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馆内可以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再者,邳州有许多玉器加工厂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此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土文化,树立为促进我国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5、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邳州是剪纸之乡,学校走廊橱窗展示好多剪纸图片,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是由这几大因素构成: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理论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过程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即使在传授美术技术的时候,也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三、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美术”概念还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水平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上美术课就是随便画一张画交了就行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作业多文化课压力较大,美术课基本没有,许多基本的美术概念、术语、现象、作品都不了解。我们在上课时面对一幅作品,有的同学熟悉的脱口而出它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等,有的同学一概不知,根本没有见过。这样会让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我采取先让熟悉作品的同学先介绍作品再由我补充。再提供一些学生都陌生的作品,让学生讨论、评述、判断进而达到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让教学效果显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

谈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题性讨论,既检验学生的学习实效,也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

2、比较与研究。选择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委拉斯凯兹笔下“教皇”形象那幅凶狠与狡诈的面貌和性格被真实地刻画出来,而培根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阴险恐怖的教皇形象。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更为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形象上反复对比、研究两幅作品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常用夸张与变形)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的形象。

3、分析与理解。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探究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意图。选出有代表性作品作为赏析重点:A、蒙克的《呐喊》主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成长历程,艺术家的论述,美术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判断。B、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C、凡高的《星月夜》主要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激情,色彩表现方面进行想象和评价。D、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主要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艺术观,创新方面来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相关作品资料谈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再做小结。指出意象艺术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越“怪异”。在赏析凡高作品时教师介绍了凡高选择别人没有画过的向日葵作为自己主攻的项目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意象艺术的“怪异”现象与艺术家观念的关系。而教师介绍凡高确定自己主攻方向的事例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4、三分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决,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提出来与教师交流。三分钟质疑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疑惑问题提出来要求教师解答;

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联想与体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就存在着意象艺术美的形象,只是我们不经意去发现它。比如说;毕加索从废弃物中挑选出自行车把和椅座,将两者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件《牛头》的装饰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生活中的意象美的种种形象……

之后,教师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资料,以及天空漂浮云彩的影像。接着,朗诵一段散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或图像资料为素材,运用形象思维创作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作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 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二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三是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四是通过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上一篇:星期一夜校学习体会下一篇:破冰行动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