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2024-07-0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精选8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机械制造业的关注度与重视度越来越高,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械制造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个行业,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受机械制造技术的影响。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提高当今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是研究机械制造发展的课题。因此,引入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在发展中进行升级与转型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1目前的自动化应用与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机械制造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或20世纪30年代左右,机械制造的现代化技术提高了生产率的质量,由此,人们开始对机械制造业越来越重视,使之得到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促进了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制造的有机结合,效果极好。也因此促进了集成系统的形成,并在机械制造业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1在管理上

自动化与机械制造在实际的应用中,不管是思想管理还是方法管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都是比较落后的。自动化的应用与机械制造由于很多原因,在管理方法与思想上都没有采用现代化与数字化。反观自动化的应用与机械制造在西方国家的应用中,不管是管理观念上还是管理方式上都实现了数字化的管理,并且十分的专业与科学,将一系列先进生产中的管理理念,如并行工程与准时生产等应用在管理过程中。

1.2在设计上

发展落后的CAD-CAM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的应用与机械制造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设计。自动化应用与机械制造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其设计理念在不断的进行更新中,计算机技术也被充分的利用,例如:引用了限元分析技术。

1.3制造的工艺上

先机科学的计算机技术如纳米加工、(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多轴设备的数控加工、高精密的加工、激光加工等,促使自动化应用在国外的机械制造业中具备了非常明显的特点。落后的制作工艺与科技含量低的机械制造,是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只有少数单位及企业采用。

1.4自动化的`技术上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自动化的设备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主流,如多轴联动机床与柔韧性的制造系统等,在西方国家已被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中还是比较单一的,数控机床虽然也已普及,但是自动化的技术含量还是不高。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应用中的意义

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水平提高与发展的表现,也是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对工作效率与机械制造的提高,还有连续化与自动化的生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节省人力资本投入与优化产品的过程中,有利于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中,自动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在未来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有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对机械制造业在进行升级换代时的必要手段。

3我国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生产的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生产过程更加的连续与智能化。在生产的过程中,设备可自动的完成大部分的工序,避免了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节省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在进行加工时,也降低了损失的情况,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3.2在自动化的机械制造业中与CAM、CAPP技术的融合

CAPP技术随着机械制造业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生产的管理与活动作为机械制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加工过程中,零件的精确化与智能化则需要CAM技术的应用。

3.3信息的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系统在内容上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与工艺系统等,是自动化与机械制造实现自动化功能的主要依据。在产品的设计部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系统可以有效地促进设计师的精力集中;在加工的效率上,计算机的工艺辅助系统可有效地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水平与机械生产。

3.4检测的自动化

原材料的运用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出现很多新型的材料,在机械的加工过程中,机械加工的材料不再为单一的传统材料,而是采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然而,新型材料的运用,使得传统的检测方式与之不匹配,这时就要运用计算机技术。比如说电流信号、激光、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技术都有利于检测效率的提高。

4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策略

4.1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现状来确定自动化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目标。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要把技术的应用作为重点,还要注意技术的创新与引进。另外,还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发展不仅是要加强技术方面的实用性,更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发展,以此促进企业中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只是过分的去强调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机械设备,盲目的扩大和引进自动化技术,是不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的。在生产的方法与模式上要摆脱低负荷率就要注重在技术的创新与引进上,如何应用自动化技术要根据发展的现状和当前技术的发展水平,在生产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生产速度的提高。

4.2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发展,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效益高、投资少的自动化技术在推广与引进上有利于自动化技术在层次与水平方面的提高。新型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在积极地推广与应用中,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在经济效益上有利于用最小的投资成本换最大的利益,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以最小的投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源自于美国的LP生产模式,所以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中进行设备与技术的引进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实际的发展情况,合理的调整机床的布局与机械设备的改进,这样有利于资金与设备在在投入方面的节省,以此获取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还要应用与引进自动化的管理技术CAD/CAM,提高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含量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发挥中,优化人力与技术资源,使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得到系统、全面的提高。如今,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我国食物自动化改装已在很多企业的机械制造方面得以实现,降低了技术方面的投资成本,这一技术的运用,在经济效益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4.3自动化技术要提高其自身的技术含量

自动化技术在创新与发展中不断的进行优化与调整,从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逐渐从人工控制发展为数字与机械控制。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上是自动化工厂,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这也是理想阶段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技术人员在机械制造方面不断的努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相比,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与世界的先进水准还是差距很大的,因此,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应用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更好更快的发展。

4.4要发展与之配套的自动化技术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含量的生产技术,还要注重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技术,促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好每个项目在自动化技术应用上的基础工作,有利于自动化技术在整个系统中提高发展水平。在自动化的控制技术发展中,应注重传感器与编程控制器等设备,促使各种道具与微处理机在自动化技术中符合发展的需要,在自动化技术中运用先进的控制系统与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与管理,促使机械制造朝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机械设备在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智能化水平高与性能好。不断的优化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系统结构,不断提高其系统的耐性与刚性,在生产设备中的体积与质量上不断优化,是自动化技术在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向。在机械制造中,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准通过自动控制与微电子技术进行提高,并实现其自动化的检测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中有利于生产决策与数据运算在技术上的支持,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处理与传输。

5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制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5.1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集成系统是由各分系统形式质量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制造自动化与管理信息所构成的系统模式,在企业的发展与生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信息分系统是以计算机基础工程中分析、工装设计、设计及工艺过程为基础的;自动化分系统是由工业机器人、自动装配、计算技术控、加工中心构成的;管理信息分系统是由财务管理、材料、人事、经营所构成的;质量信息分系统由计算基础中的质量、测试、检验共同构成。在机械制造领域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

5.2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在机械的制造与生产过程中,加入一些分析、推理、判断与构思等形式,使友好性、优良性、适应性在机械制造的智能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其生产与设计的环节中,进行模拟化操作方式,以提高其柔弱性。在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中,安全性与友好性有利于降低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的产生,节约大部分的资源,有利于资源有效的循环利用。

5.3敏捷化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的敏捷化来源于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与企业的信誉度,进行分工合作与虚拟化公司的组件有利于企业自主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在运转的过程中,对用户的要求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反应,敏捷化的机械制造可促进企业在应变能力上有效地提高。虚拟制造技术就是敏捷化的机械技术的核心与关键性技术,是其集成化技术的发展目标,发展敏捷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技术,并由信息集成化向企业集成化方向发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敏捷化的机械制造影响着其现代化的集成技术,也是近几年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技术研讨中的主要攻克目标之一。

6结语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篇2

一、机械制造自动化的优势

1.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高。

机械制造自动化大多采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机械化设备, 由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大大减少了因人为失误带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现象。在机械制造生产中, 由自动化控制人员启动自动化控制系统, 系统就会严格按照事先设定的生产流程进行自动化操作, 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保证了最佳工作质量。

2. 安全可靠性高。

不论是自动化控制系统还是自动化设备, 一般都自带事故报警、自动诊断处理等功能, 当生产过程中遇到事故时, 就减免了人身伤害的发生, 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另外, 自动化设备多采用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相比于传统机械设备, 它不存在机械磨损, 使用寿命得到了大大提高, 保证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3. 改善行业的劳动形式。

随着机械制造自动化程度的不断增加, 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化为高知识、高技术性的脑力劳动, 机械制造的产品也愈趋向于技术密集型, 在改变机械制造行业的劳动形式的同时, 也大大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4. 节约能源消耗。

节约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应用, 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 也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5. 自动化技术应用面广。

抛开机械制造自动化产品不谈, 针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包括自动校验、自动保护、自动报警、自动处理等, 不仅仅适用于机械制造业, 同样可以应用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 其优势也同样显著。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21世纪机械制造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延伸。只有实现机电一体化, 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智能化。

智能化的目标就是使机械设备生产能够更加自主, 就像是拥有人工智能一样, 机械设备不再是完全机械化的生产, 它会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并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

3. 微型化。

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属于微电子产品, 微电子产品正朝着超大规模集成的微观领域发展, 未来的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体积会更小, 操作会更加灵活, 能耗会更低。

4. 绿色化。

人类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越来越被重视, 未来的机械自动化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将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5. 模块化。

随着机械制造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涉及的设备种类、技术工种也越来越多, 单独的企业或厂家往往不能完成整个机械生产流程。机械制造自动化流程就需要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模块, 分别由专业的部门或企业来完成, 通过多方配合实现大规模的机械自动化生产。

6.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经融入到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机械制造自动化每一环节可以通过网络将数据汇总到远程控制终端, 由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并进行控制。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本文, 笔者以化工生产中常见的锅炉汽包为例, 阐述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对锅炉汽包的控制过程。锅炉汽包是化工生产中生产蒸汽的常用设备, 汽包内水位控制是控制化工生产工艺质量的关键。水位过低, 蒸汽量产出不足;水位过高, 蒸汽含水也随之增高, 蒸汽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 使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保证锅炉汽包内的水位是十分必要的。锅炉汽包水位自动化控制系统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单冲量控制系统和双冲量控制系统。

1. 单冲量控制系统。

该系统利用监测装置实时监测汽包内的水位, 根据实时水位量来控制给水阀是否为汽包给水。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锅炉汽包控制系统, 系统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2. 双冲量控制系统。

影响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假水位现象, 假水位现象的出现导致蒸汽负荷波动较大, 难以准确把握增加水量、维持物料平衡的时机。单冲量系统就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采用双冲量控制系统就可以通过前馈蒸汽流量监测, 根据产出蒸汽的量对水位控制实施反馈控制, 避免了虚假水位的影响。其控制原理如图2所示。

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现状;前景

1.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现状

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开始逐步应用机械制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机械制造逐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得到了深远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成系统,极大的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这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整体技术和应用不够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整体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地。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管理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其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水平相对较高,在管理方面大都是采取计算机管理模式,高度重视体制管理和模式的升级,并且推广了准时生产、并行工程等一系列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可以做追溯到每一个零件在制造过程中在各个参数。而在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还采用经验式的管理模式,仅仅在一些大型高技术企业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式管理模式,整体来说处于落后状态。

1.2设计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的准则和数据都处于滚动式状态,保持更新的过程,随着其设计理念的更新和应用,其机械自动化制造工艺也不断升级,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配合下,在设计中同时引入有限元分析,能够高效的完成设计与生产,并能保证零件在满足各个工况下的条件下做到轻量化设计。在计算机辅助技术方面我国还不够成熟,特别不能将设计与较核合二为一,运用也不是很广泛,致使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

1.3制造工艺方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化制造工艺来看,大多数采用的是多轴数控设备加工、纳米加工、激光加工、高精密加工、快速成形技术(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对于这些技术的运用我国国内还不是很普遍,只在少数的企业中有所采用,有些自主研发的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

1.4自动化技术方面。在机械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应用上,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数控机床系统等,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管理和智能化操作。而国内绝大多数还采用单一性的自动化系统,也就是专用设备;或虽应用了数控设备,但不能将数控设备与自动夹具、检具、机械手及设备联网等有机地结合运用,造成设备使用率低下,生产的柔性大打折扣。

2.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2.1信息自动化。信息自动化的运用与实现,主要依靠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包含众多分系统,如计算机工艺辅助设计系统、辅助设计系统等一系列管理系统。工艺辅助设计系统是基于辅助制造与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的工艺效率,不断提升生产的标准化水平;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使用,目的在于帮助设计师完成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依靠的软件主要是计算机图像设计软件与相关的设备。

2.2生产自动化。生产是机械制造的关键环节,而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持续性和重复性,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操作,节省了劳动力,也避免了一些人工错误,大大降低了生产的误差以及生产的损失率,提升了工艺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品牌的打造。

2.3检测自动化

随着机械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工业材料越来越广泛,机械制造业在材料的选择上空间更大,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被广泛使用,提升了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对产品的检测带来困难,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根本无法达到现代加工工艺的要求,所以计算机自动检测技术的运用是必然的。利用激光、三座标测量仪、电流信号、人工神经网络、时序对零部件的磨损程度进行检测,提升检测效率。

2.4机械制造自动化与CAPP、CAM技术相融合。CAPP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作为衔接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的中间纽带,工艺设计过程是管理阶层安排生产与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设计过程说白了是决策过程,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影响因素比较多。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工艺设计已经满足不了需求,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成为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

随着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的逐步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也将更好的连接,而两者之间的桥梁——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也必将快速完善,其基本功能有:设计信息的输入;工艺操作路线、工序以及必须用的机床、刀具等的选择;切削用量的决定;工时和成本的预算;工艺文件输出等。在完成工艺设计后将信息交由CAM执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生产设备管理控制和操作的过程,它输入信息是零件的模型、工艺路线和工序内容,输出信息是根据刀具、加工部位智能化生成合理、高效的刀具加工时的运动轨迹(刀位文件)和数控程序,提高零件的加工节拍。

3.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集成化与智能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加上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广泛运用,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有了充足的技术保障。依据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应用的情况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前景可以从以下方面总结:

3.1集成化。计算机集成技术的应用是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的必然,也是重中之重,是核心的生产模式。计算机集成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运用,使整个制造过程成为有序的整体,自动化控制分系统、工程设计信息分系统、自动化管理分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制造过程的顺利进行,实现集成化管理。

3.2智能化。与集成化一样,智能化也是机械制造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实质上是人机合一的系统,由智能化机械与工程专家组成,实现了人机的双向互动,主要体现在操作系统中有较好的操作界面,生产的每个阶段都能进行人机交流。为了使机械制造系统能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操作人员来说,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进而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对于每一个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是企业整体实力的象征,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且大大减少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3.3虚拟化。机械制造在工艺的设计与制造方面采用了虚拟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由其他众多技术构成完整的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对产品生产制造的活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从而能够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应对的策略和措施,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不断,提升一次性成功率。并且,此技术的运用能够大大缩短产品的研发时间,控制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4.小结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机械制造业普遍实现自动化生产成为必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能够促进机械制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加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融合,机械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将更高,克服了一系列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全面系统的获取与生产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确保生产的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白晓海,刘岩.浅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19:102-103.

[2]赵勇,李树平,赵丹.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0:66.

[3]冯哲,周一鸣.关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09:47-48.

[4]方敏,钟怡帆.基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9:202.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篇4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于 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尊重 两个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两个标准(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全面 提高办学水平”的改革与建设思路。经过和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与 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为人才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 培养主线;形成了“12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233”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探索并建立了“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

2、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由我院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 公司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式,3、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4、发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等教改论文 4 篇,编写 《液压与气动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教材五部,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省精品教 材。《数控机床》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8 年 11 月已经申报了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5、培养了 565 名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到沈阳东基集团、沈阳机床 集团、沈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 76%。1

二、成果内容

(一)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123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 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 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专业主线,即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体 “1” 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 教育全局。: “3” 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 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 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 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 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只注重单 一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 “3” 三大教育平台,既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 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 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的有 效途径。摆脱了一般的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 “三层楼” 2 的旧框架,构建了“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了我院本科教育 的自身特色。

(二)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 程、机电传动控制与 PLC 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 心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 CAD(UG、Pro/E、MasterCAM)等课程构成了培养 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1)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 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2)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成型加工工艺》课;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 授《机床、工艺、刀具概论》课。(3)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 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

2、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坚持以机为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 70%左右,电类课程占 30%左右,减少通 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 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 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 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是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我院机械类专业在省内是比较知名的,《数控机床》 课程现为省级精品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 3 其自动化专业现为院级示范专业、《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因此,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条件和学科支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 优质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三)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突出专业核心,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 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1、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工艺 4 个模块,每个 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1)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等。、、、(2)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 《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等。(3)CAD/CAM 模块主要包括 CAD/CAM 应用(主要讲述《CAXA》《3DCAD(即、UG 设计))《数控仿真实训》《CAD/CAM 应用实训》等。》、、(4)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等。、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4 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 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 应用技术” 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 应 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 4 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1)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 多于 10 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 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 取消“物理实验”,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 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等。(2)“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后续的 PLC 实训结合起来,用 PLC 控 制液压系统,提高设计与实训效果。(3)机械拆装调实训。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零件、装备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熟悉图纸(要求学生能够看懂 刀具、夹具、机床部件结构图),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中增加刀具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增 加组合机床设计,使学生经过这两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后,对可转位刀具、工艺、夹具、组合机床等工艺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工 程设计能力的培养。(5)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尤其是解决加工自动线教学很难实现的困难,我 们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长春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有限公司等生产和设备 的优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先进 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打下认知 基础。这些企业除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外,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作。(6)设计与毕业设计采用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艺工装类课题,真题真 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2、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1)发挥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 5 式,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稳定,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CAD/CAM 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真 枪实弹”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 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 3DCAD 考证打下基础。我院现 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 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 质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 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1)对专业综合改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该教研室中的技术基础 课教师了解专业,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明 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现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信 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非标准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和科技 开发能力。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先后选送 6 名教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 学学习3DCAD,并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学院内对该专业教师进行 《机床电气与 PLC》《数控机床与编程》《AutoCAD》等课程的培训。、、为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 少于 4 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 6 作。(2)几年的努力,本专业现有 2 名专业带头人,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3)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均配备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达 10 名,占专任教师人数 5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现职技术专家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了高水平兼职教师 6 人,主要从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设备保障 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步伐,2008 年又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 万元,使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又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机械拆装 实验室。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拆装、测绘机床部件、夹具、刀具等装备,再利用 三维软件对拆装部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机床零部件、刀夹具、量具 等机构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与长春一汽集团、沈 阳机床集团外,又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等 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满足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需要,而且正向深层的合作方向发展。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工程 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 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

3、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学风建设,2008 年是我院的教学质量年,我们除了很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抓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堂教 学外,还开辟了学生第二课堂——成立了机械加工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业余时间 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数控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及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们的实训基地每天为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 “练会老师、教会学生”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师的设计、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 7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受企业欢迎程度大幅增加,连续三届 学生的就业率高于 95%。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

(一)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以 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国内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编制的零件加工工艺,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刀具参数的合理选择、专用夹具及专用设备的 设计能力更加薄弱。对此,我们与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 须强化工艺和工装设计。我们将“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作为专业主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线,贯穿于该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解决了编制工艺、设计工装的实用性问题。

2、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锁定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专业主线,将两大教学体系中的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三 个教育平台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 质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 学模式,即“1233”型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消耗型”实训为 生产型”

3、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型” 实训 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8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 工艺 4 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 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 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分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数控机床》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3、公开出版了《数控机床与编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图 AutoCAD 绘图实用教程》 《金属切削刀具 2.0》 及 等教材。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辽宁省精品教材。

4、教学研究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二 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 年第二期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构成要素研究》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七期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5、以产学研一体化 变“消耗型”为“生产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 等学校中进行了交流,得到高度肯定。辽宁师专学报 2007 9 1本文由cdled00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

一、成果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于 2005 年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 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提出了“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培养质量),尊重 两个规律(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坚持两个标准(学术标准与市场标准),全面 提高办学水平”的改革与建设思路。经过和企业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与 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本专业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为人才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能力” 培养主线;形成了“1233”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233”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如下成果:

1、确立了本专业人才培养主线,探索并建立了“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1233”

2、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由我院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 公司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式,3、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4、发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等教改论文 4 篇,编写 《液压与气动技术》、《机 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教材五部,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省精品教 材。《数控机床》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程;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团队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08 年 11 月已经申报了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5、培养了 565 名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其中到沈阳东基集团、沈阳机床 集团、沈飞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 76%。1

二、成果内容

(一)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123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并贯穿教学主线,在课程体系上彻底打破学 科体系,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 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和开展工学交替、项目驱 动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探索并实践了“ 1233 ”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专业主线,即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体 “1” 现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两大教学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 教育全局。: “3” 三个结合,既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 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 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 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 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 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 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只注重单 一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 “3” 三大教育平台,既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 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三个平台的构建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 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的有 效途径。摆脱了一般的本科教育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 “三层楼” 2 的旧框架,构建了“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了我院本科教育 的自身特色。

(二)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确保专业主线,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确立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核心专业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数控机床与编 程、机电传动控制与 PLC 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本专业的核 心专业课程体系。机械制图、AutoCAD、机械 CAD(UG、Pro/E、MasterCAM)等课程构成了培养 学生基于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的核心专业能力体系。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课程的整合与实施方面采取了以下做法:(1)将三大专业设计(工艺、工装、机床设计)统合起来,即以机械制造工 艺设计为主线含盖其它。(2)在金工实习的同时讲授《金属成型加工工艺》课;在专业实习的同时讲 授《机床、工艺、刀具概论》课。(3)在毕业设计中采用导师组制,充分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及长处。也 可与其他院校、企业联合选题、联合指导。对于定单培养的学生由企业工程技术 人员任主导师,学校老师任副导师。在时间上采取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开题、答辩在校内,设计期间可到工厂结合实际做毕业设计。

2、坚持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专业内涵 坚持以机为主、在整个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占 70%左右,电类课程占 30%左右,减少通 识课、学科基础课的学时,增大专业课的学时,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几乎所有企业的机械类岗位和电类岗位是分开设置的,没有对应的“机 械电子”岗位,因此,必须坚持以机为主,学生才好就业。但是,大量的机电一 体化高技术设备又要求机械类技术人员必须既懂机,又懂电,以往传统的纯机械 的技术人员很难胜任。因此,机电结合是给学生未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我院机械类专业在省内是比较知名的,《数控机床》 课程现为省级精品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 3 其自动化专业现为院级示范专业、《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因此,本专业有较强的师资条件和学科支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 优质资源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三)突出专业核心,深化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突出专业核心,为了突出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又要较好地解决拓宽口径与加强专 业特色的矛盾,我们对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精炼和整合课程内容,留出空间,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内容有机结合进来。

1、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工艺 4 个模块,每个 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1)机械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Auto CAD》《液压与气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等。、、、(2)数控加工编程模块主要包括 《数控机床与编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训》 等。(3)CAD/CAM 模块主要包括 CAD/CAM 应用(主要讲述《CAXA》《3DCAD(即、UG 设计))《数控仿真实训》《CAD/CAM 应用实训》等。》、、(4)机械加工工艺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等。、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将《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 4 门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内容,减少学时,为“123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提供保证。此外,对 一些课程的局部内容也进行了增减,有所侧重。如原来的“CAD/CAM 应用技术” 课程,着重对计算机绘图的内部原理及方法介绍,现将此课程改为“CAD/CAM 应 用”,注重实用性强的大型软件的使用。

(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验证性、演示性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档运行状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先 4 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1)改变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独立设置各类实践课程(一般凡是 多于 10 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独立设课,并制订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形成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 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课程教学新体系。如: 取消“物理实验”,从“机械制图”中把计算机绘图内容独立出来,独立开设“计 算机绘图”实践课;独立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等。(2)“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后续的 PLC 实训结合起来,用 PLC 控 制液压系统,提高设计与实训效果。(3)机械拆装调实训。在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零件、装备的理解和应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熟悉图纸(要求学生能够看懂 刀具、夹具、机床部件结构图),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4)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中增加刀具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中增 加组合机床设计,使学生经过这两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后,对可转位刀具、工艺、夹具、组合机床等工艺装备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训练,进一步强化对本专业工 程设计能力的培养。(5)拓宽专业课程知识面,尤其是解决加工自动线教学很难实现的困难,我 们利用产学研合作企业——长春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有限公司等生产和设备 的优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了解先进 制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日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打下认知 基础。这些企业除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外,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专业教学指导委 员会成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实习、毕业设计等 工作。(6)设计与毕业设计采用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艺工装类课题,真题真 作,强化岗位技能培训。

2、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1)发挥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该中心是真正的校企组合新模

式,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公司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稳定,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水平。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2)“CAD/CAM 应用实训及考证”教学环节,主要在生产型数控机床上“真 枪实弹”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型数控机床的数控加工,注重复杂零件的 加工工艺及加工精度的实现,为数控工艺员考证和 3DCAD 考证打下基础。我院现 已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多种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点。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 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 质量。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 须具备很强的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1)对专业综合改革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使该教研室中的技术基础 课教师了解专业,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明 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熟悉机械加工生产现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信 息,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具有较强的非标准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和科技 开发能力。自 2006 年以来,我们先后选送 6 名教师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 学学习3DCAD,并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学院内对该专业教师进行 《机床电气与 PLC》《数控机床与编程》《AutoCAD》等课程的培训。、、为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不 少于 4 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

作。(2)几年的努力,本专业现有 2 名专业带头人,他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3)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均配备讲师以上的专任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达 10 名,占专任教师人数 50%以上。从企事业单位现职技术专家或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中聘请了高水平兼职教师 6 人,主要从事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等工作。

2、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设备保障 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步伐,2008 年又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 万元,使我院“数控实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又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新建了机械拆装 实验室。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拆装、测绘机床部件、夹具、刀具等装备,再利用 三维软件对拆装部件进行建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机床零部件、刀夹具、量具 等机构的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我们除与长春一汽集团、沈 阳机床集团外,又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东基集团有限公司等 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我们与这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满足学生实习与职工培训的需要,而且正向深层的合作方向发展。我们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及工程 实践能力,我们安排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同时,参与到企业科研项目研发工作当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 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

3、加强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学风建设,2008 年是我院的教学质量年,我们除了很抓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抓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堂教 学外,还开辟了学生第二课堂——成立了机械加工俱乐部,给学生提供业余时间 学习和实践的场所,“数控实训中心”的实训教师及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我们的实训基地每天为学生开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 “练会老师、教会学生”的目标。通过三年的实践,教师的设计、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 7 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受企业欢迎程度大幅增加,连续三届 学生的就业率高于 95%。

三、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成果的创新点与取得的成绩 取得的(一)成果的创新点

1、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了以 专业人才 根据企业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国内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编制的零件加工工艺,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刀具参数的合理选择、专用夹具及专用设备的 设计能力更加薄弱。对此,我们与企业专家进行分析,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必 须强化工艺和工装设计。我们将“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作为专业主 “机械制造工艺及非标准装备设计” 线,贯穿于该专业各教学环节中,解决了编制工艺、设计工装的实用性问题。

2、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123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锁定专业培养目标,狠抓专业主线,将两大教学体系中的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三 个教育平台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 质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 学模式,即“1233”型教学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消耗型”实训为 生产型”

3、以“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型” 实训 由教师成立的博远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给学生提供一个工厂的实际生产环境。该中心由于生产各种模具及承揽各种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业务,因此坚持以生产实 际零部件为主,对学生进行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的工艺、编 程和操作实训,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在公司中教师参与产品及工艺装备设计,学生也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中,这样既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 力,又使学生置身于工程实际环境和氛围中,经受培养和锻炼,并可及时获得最 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综合化,强化了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构建机械设计、数控加工编程、CAD/CAM 和机械加工 工艺 4 个模块,每个模块均含有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

5、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工艺性等应用性强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实践教学装备的 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来自生产、科研第一线,真题真作,强化岗位技能培 训,及时引入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分利用我院的实习实训条件,把实训与职业资格考核结合起来,提高实践教 学效果。

(二)取得的成绩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数控机床》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3、公开出版了《数控机床与编程》、《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机械制图 AutoCAD 绘图实用教程》 《金属切削刀具 2.0》 及 等教材。其中《金属切削刀具 2.0》获辽宁省精品教材。

4、教学研究论文: 《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二 期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 年第二期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及构成要素研究》辽宁高职学报 2007 年第七期 《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电气自动化对机械采煤的应用论文 篇5

关键词:机械采煤;电气自动化;煤矿机械

1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使得其在很多行业当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于电子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强,电器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系统由信号处理、信号采集、运算控制模块等共同组成,这使得其要想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运算结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电子设备支持[1]。在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似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表现出逐渐向高频发展的趋势,伴随着其自动化频率的提升,产品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并且也有利于产品份额的增加,在发展过程中,电气自动化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计算机的发展对于电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计算机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的特点

2.1设备特点

在矿井生产过程中,促进其高效集中生产的重要的措施就是煤炭井下应用辅助运输无轨化,促使综采工作单产的进一步提升,若工作面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那么整体的矿产开采效率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一矿两面或者是一矿一面的高度集中化生产是提升采矿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措施。若综采工作面配套设备的生产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其整个综采工作面的机械效率及开采强度就能够提高,并且积极提升综采设备及矿产生产系统的有效性对于其工作面出煤点效率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工作面辅助工序影响时间的减少和综采工作面的高效高产,对于顶煤工作面效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一种有效提升综采工作面生产效率的措施就是应用大新型综采设备,这也是采煤机械设备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该设备的能力比较强,例如: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大功能点牵引采煤机每个小时的上身能力能够达到1000~1100t以上,并且其破碎机、设备、运输设备等每小时的生产能力能够在480~t以上,再加上其整体的自动化程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于实现机电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更好得适应采煤机机械设备快速割煤的标准要求,再加上各方面设备的性能、可靠性等不断提升,对于其整体的生产效率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2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篇6

工程建设,由于平常的施工条件相对较差,因此我们采用机械施工,为了减少施工的难度,同时又要确保施工完成的质量。工程建设应用于工程机械是复杂的地形,工作环境恶劣的现场施工条件,要想更顺利更省力的完成施工,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入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应该研究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工程机械和设备位置的识别功能。其功能是确保机械设备不会产生碰撞。施工现场机械设备较多的时候,引导更多的机械操作,并确保机械操作不影响。接下来对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具体功能分析。

1.1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位置诱导

在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考虑到如何实现位置诱导,也就是说让设备必须依照原定路线执行,对于识别能力会得知它已经偏离了课程建设、设备会有自动复位功能,即表示位置感应控制功能,这台机器可以使机械设备速度以及方向始终走在设置路径。

1.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全管理

在建筑工地,各种机械和各种操作的同时,对于我们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以及设备等等的存放于管理会给工程机械操作带来阻力,变成阻碍机械无人操作。因此机械本身应该意识-警告-停止-安全域感应等功能。

1.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位置识别

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就是说具备自动化技术以及自动识别能力。在目前国内民用建筑方面,机械设备用于民用建筑工地安装自动识别系统,但是一些设备可以选择外部位置识别方法。内部识别需要设置几个指标,然后利用超声波来实现这样的识别;外部识别不需要通过借助现场,而只是需要使用测速传感器或者其他一些传感器来实现识别设备的一个具体的位置。

1.4认识和评价施工对象

施工机械和设备,随时了解和掌握施工对象信息。比较经常用到的就是的超声波传感技术还有通过这个图像处理技术来识别的一个过程。通过使用超声信号无人液压挖掘机上面的一个传感器,来实现了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在液压挖掘机斗来判定具体的一个形状。

1.5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机群控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篇7

机械装配是我国机械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装配的工作效率。然而,由于我国机械装配发展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导致一些相关的技术相对较为落后,这样就往往导致机械行业的经济有所下降。因此,机械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其应用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对机械装配中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机械行业的经济效益,也为机械装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那么如何提高机械装配的自动化的应用形式,对其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也是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1机械装配的自动化技术的优势

(1)机械装配的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对机械装配的工作效率,进行了全民的提高,同时也在降低了机械装配的成本,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

(2)自动化技术在操作的过程中,相对较为简单的、其流程也简化许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机械装配的工作效率。

2机械装配自动化的应用形式

2.1在信息流的应用形式

信息流主要是机械转配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形式,对相关的软件进行全面的设计、制造等各个形式,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对图形进行设计,将机械装配的形式,进行描绘,这样可以为机械装配的下一个工作流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其核心技术的主要是数控技术,也就是计算机数值的控制技术。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这样的工作形式,不仅仅可以将其工作流程可以进行简化,对其工艺形式也进行了优化,形成统一的管理形式。

2.2自动化技术在加工系统中应用形式

在机械装配加工的过程中,具有较多的重复性工作,和危险性工作。因此,在机械装配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动化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构建相对完善的自动化机械装配加工流程,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装配工作的精准度,提高了机械装配产品的质量。另外,在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在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能,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对传统的机械装配加工形式,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3自动化技术在检测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机械装配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机械装配零件的种类和数量,也变得越来也越多,这样无疑是对机械装配的检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机械装配检测形式,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但是,在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也对检测形式进行有效的改变,将其各个检测环节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提高,利用计算机等一些先进的技术形式,对每一个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处理,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机械装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装配中的发展前景

3.1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发展形势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装配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都是以实际的生产工作为主的。因此,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以技术的应用形式和实际生产的形式,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导向,并且对机械装配的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提高。其实,从自动化技术本身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要在从中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和自动化技术的经济效益。另外,在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对机械行业实际发展的形式,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基础,将其安全、使用、稳定、可靠、精准等性能,得以从分的展现,以此促进了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

3.2对生产的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不断的过程中,可以将生产的成本进行全面的控制,具有见效快、投资少、前景广等发展的特点,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形态相符。另外,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对其生产的形式,和工作人员的安排,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调节,利用最少的劳动力,干最多的活,降低了劳动力的成本。同时,在一些先进技术不断引进的过程中,例如:CAMM、CAD等技术形式,将工作人员和自动化技术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实现机械装配设计、生产一体化的形式,为机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并且在其优势的基础之上,对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式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也只有对机械装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先进的技术形式,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其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进行有效的判断,以此为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勇坚.现代化机械装配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信息,2013(05):137.

[2]苏义.基于现代化的机械装配自动化应用及发展研究[J].电子测试,2015(10):36-37.

[3]王英.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传播,2010(24):40+6.

[4]王晓健,姜军生.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4(04):76+80.

[5]段娟.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14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研究的论文 篇8

【摘 要】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完善我国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有着重要意义,为全国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障,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为我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的机械制造业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讲求经济、高效、节能和环保,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能满足市场需要。

【关键字】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应用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点

机械设计自动化是多种技术的应用,但绝不意味着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是多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各种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上的统一,使得现代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能够满足机器对于其功能的内在要求。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要求,也即是其被开发出来的主要目的,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具备着使得产品符合其内在要求的性质。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进行设计,使得产品可以实现对于输入端产生所需要的输出,从而实现其功能要求。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系统是一个符合的概念,部件不仅包含了机电一体化,而且还包含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含义,这是指将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功能的实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其核心是为了功能实现的内在要求。

2.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2.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应用

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引入自动化技术,能提升产品生产的连续作业性以及智能程度。在实际机械设计制造中,能够实现工艺的自动完成,减少了在整个工艺中人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并且有利于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提升了生产效率。生产过程自动化之后,也能明显的降低产品损耗,对于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综合实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2信息的自动化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在技术内容方面有了广阔的发展,逐步的容纳了更多方面的技术内容。其中所包含的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工艺流程技术等,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应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辅助设计技术能明显的增加工作效率。而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工艺程序技术又能够明显的改善整个工艺流程中的生产水平与产品品质。

2.3检测的自动化应用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来说,其所采用的原材也由原本较为单一的原材转变成了种类多样、性能各异的新材料。不过这些新材料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机械设计制造中要对新材料检测所需的技术和方法还未得到更新,之前的技术手段根本无法实现对新材料性能及品质的检测。针对这一情况,需借助于自动化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这些新材料进行科学、正确的检测。同时,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原材料的检测,还能促使工作效率的提升,大大缩短原材料检测所需的时间。

2.4和CAM技术以及CAPP技术的结合应用

在整个机械设计制造的生产管控过程中,CAPP已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保障,对于整个生产控制过程来说必不可缺。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与生活中,人们对于设备的要求逐渐朝着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机械设计制造的产品要想实现自身的精细化和智能化,就需依靠CAM技术手段来实现,以确保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发展趋势探究分析

3.1机电一体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技术不断精进,充分利用数控设备,有效地将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生产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半机械半自动化的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模式。截至目前,此技术还有待提高,如果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将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能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人工的工作量。机电一体化也将促进机械制造设计业的生产结构更加完善,为产品的生产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更进一步满足社会的生产需求。

3.2虚拟化趋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虚拟化发展趋势主要是针对其设计及改进过程而言。虚拟化趋势是网络发展的走向之一,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产品的虚拟化,利用信息技术对虚拟产品进行各项参数的检测和试验,并且可以直接对产品的相关性能进行修改,直到最后产品的产值达到生产标准。如果能够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虚拟化技术,将为机械产品节约大量从设计到投入实际生产的时间,还能减少设计过程中对人力物力的消耗,降低对资金的投入和损耗,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

3.3网络化趋势

在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网络化的应用和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在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一般是由相关的管理人员负责对机械设备以及生产现场进行管理,在技术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暂停设备,这也对生产效率造成影响。而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网络化,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生产的远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当机械设备出现问题或发生故障时,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尽快恢复生产秩序,提高整个生产链的生产效率,极大地便利了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也一定程度减少了机械设备维修护理的成本。

3.4环保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大,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环保化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过去几十年里,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同样带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朝着环保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通过开发和利用新型技术来改善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型材料的使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当前发展的主题,社会的发展应与自然保持和谐,如果环境恶化,那么人类的生活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对此,人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环境,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重点,机械制造技术贯穿了工业制造的各个环节,因此,采用新型技术来减少生产中的能耗、提高材料利用度等均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的重点,使得我国工业制造不仅能满足功能上需求,还能到达与环境相适应的要求,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社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能有效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朝着符合社会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而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包括数据化、环保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几个方面,专业人员应加强对该方向的研究和开发,从而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J].河南科技,2013,06:105.

上一篇:公司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下一篇:2024新版八年级英语下册导学案第十单元第六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