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24-08-25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用12篇)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1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推进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列入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批示中专门指出,应急产业是一个社会需要又大有作为的产业,有关部门要专题研究,大力推进。这为广东省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迎来了春天。为抓住国家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朱小丹在2012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扎实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2012年7月至II月,广东省政府应急办通过组织省应急管理专家组部分专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以及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开展21个地级以上市的书面调研及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14个地级以上市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应急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对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为突破口,坚持“应急工作科学化,应急技术产业化,应急产业园区化”,努力抢占应急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兄弟省(区、市)的高度评价。2011年10月,国务院应急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近几年广东省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广东省(省政府应急办)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起步早、思路清、办法多、措施实、成效大;积累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对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意义重大,值得其他省(市、区)学习、借鉴。负责牵头推动全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广东省为全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2年2月14日至17日,鉴于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推动发展应急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州市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先进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组织参加学习的全国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分应急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到东莞市实地考察应急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5月15日,美国驻穗总领事馆有关负责人及美国克劳斯公司等知名展览服务公司负责人组成的美国应急管理考察团高度评价了广东省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等方面创造的经验,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其他各国学习和借鉴。

(一)应急产业初具规模。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应急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共有属于应急产业的生产企业(以下称应急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约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130万人。

应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涉及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应急发电设备、应急照明器材及灯具等,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个子目录的60%以上(详见表2)。

(二)应急产业初具集群效应。据调查,应急产业从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呈现集群效应。在地域分布上,广东省应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75%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粤东、粤西、粤北3个方向由多到少、由强到弱、呈扇形分布的规律(详见图1)。在年销售额上,据不完全统计,排在前4名的依次是东莞、深圳、广州、潮州市。

(三)部分应急产品应用性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广东省应急企业既包括“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又囊括应急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国内最早、最先进的工业生产领域应急安全、预警预测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也有占据了应急产业领域高端的救援装备技术研发和服务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如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摇发电式应急收音机,2005年被美国军方一次采购20万台;“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该企业紧急调运一大批应急收音机送抵灾区专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使用,获得一致好评;“3·11”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紧急订购了10万台。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和机场泡沫喷洒车等产品在国际上属尖端类别。东莞市巨千家具有限公司的“仕安居”组合屋(又称“集成屋”),属于应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或者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组合板房产品,房屋质量和安装速度接近国际水平,能够快速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塘厦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不间断电源(UPS)、应急电源(EPS)、高压直流电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应用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地铁工程、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和国家体育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等。

(四)应急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广东省积极推动提高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应急产品科技含量。广州市虎辉照明公司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的LED应急灯被认定为广州市2009年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等灾区。中国规模最大的干电池经营企业——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应急发光电池,广泛应用于应急疏散通道。韶关市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企业,研发生产的微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

二、主要措施

广东省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应急产业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广东特色”应急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应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2011年1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2012年3月1日,朱小丹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研究制订扶持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应急产品准入和认证等相关制度,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好应急产品市场”。2011年2月22日,副省长、省应急委副主任刘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00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产、学、研结合,整合资源,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等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促进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这为发展应急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0]4号)中提出,要推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研究制订加快全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应急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推动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博览会。2011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1] 49号)中再次提出,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推动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 97号)中明确提出,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指挥设备、医药和防护用品、应急材料等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满足应急需要的适应性改进,推进重要应急工业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聚集园区。201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扶持办法(试行)》(粤府办[2012] 129号)中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教学科研单位主导,创新技术先导,应急产品向导”的原则,通过实施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为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应急企业成长良好机会。2010年7月,广东省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为应急管理专家、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搭建了创新平台,对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政府应急办的指导下,201 1年1月,应急管理学会在广州市举办广东省科技应急研讨会,围绕“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主题,对进一步通过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3月,应急管理学会在东莞市举办广东省应急产业研讨会,结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围绕“健全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应急产业平台”主题,为进一步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建设应急产业园出谋献策,有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6月,东莞市率先成立了东莞市应急产业协会;2012年3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明确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联合推动”的应急产业发展思路,搭建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与发展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2012年5月,在省政府应急办精心谋划下,全国第一个应急物资服务平台一一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实行严格的备案、审核、发布机制,实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筛选查询系统,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专业化应急物资信息服务,为完善应急产业链,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应急办联合主办,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承办的全国第一个应急产品国际展览会——2012中国应急产业展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重要专题展之一)在广州市举办,以“做强应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为应急企业提供扩大行业影响力、展示应急产品、交流商业资讯的崭新平台。国内外近300家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了展会,展品涵盖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应急发电、应急车辆、医疗救援、应急咨询、应急培训等领域。与此同时,依托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采购商实现了网上交易。

(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2008年,广东省启动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目前,省科技厅、省政府应急办已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组建了20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应急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专家团队,提前储备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为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广东省禽流感监测、预警及快速诊断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了快速、特异、灵敏的禽流感诊断方法和配套试剂,研制的疫苗已获得临床批文;地质灾害技术研究中心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监测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防治和决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肯定,部分产品已投入使用;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拥有117株细胞的细胞库、抗体制备平台、快速分子诊断平台、传染病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应急检测技术平台等;新发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新发传染病的生态学、环境学和溯源研究,其中,分子溯源技术国内领先。2011年5月,省政府应急办推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深圳市成立广东分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科研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广东省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计划。“十一五”以来,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取得一大批新成果。如省微生物所针对食品中毒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捕获——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究,目前已收集大量食源性致病菌,并且用多种方法提取DNA,初步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广东省每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启动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该专项实施完成后,计划制订20项以上安全技术标准或规程;研制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10个以上,每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四)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园建设。广东省以东莞市为试点,推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东莞市松山湖工业园区的中国南方应急科技大厦已于2011年3月正式奠基建设。2006年开始,东莞市开始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资助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创新人才引进等;“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计划提高到每年20亿元,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目前,东莞市聚集了一批大型应急企业,研发了一大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咨询服务业也日益壮大,为东莞市率先建设应急产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国家将应急产业列入“十二五”期间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广东省在积极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觉步履维艰,很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层面仍没有对整个应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系统性不强,造成目前部分企业产品渐趋同化、企业之间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政府对应急产品的推广不足,整体市场仍未有效开发。据东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生产的手摇式发电应急收音机在美国的销量相当理想,仅美国市场5年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台,但国内市场的份额相当小,不及美国的l/10。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看,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乏力,不同程度制约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产品认证手段缺失。国内具备应急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不多,且价格高昂。广东省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拥有较好的产品,因未有充足资金进行认证,无法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从应急产业集群层面看,广东省相关企业在深度分工、企业竞争、区域品牌等方面优势仍不明显,产业链仍然不完善,上游产业和关联产业薄弱,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几点建议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引擎。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应急意识的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建议近期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尽快出台应急产业扶持政策。一是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抓紧起草《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产业发展目标、政策原则、政策范围等,特别是要制订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推动建设东莞应急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全省应急产业发展。

(二)充分营造应急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充分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业,加快建立部门间应急产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整合供给需求。二是依托省应急平台体系和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产品储备目录和资料库,重点包括企业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应急资源等3个资料库,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与共享。三是依托广东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省应急管理研究院;多举并重,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应急领域重点实验室。四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是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向高端领域救援装备和服务应用产品延伸,注重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加大应急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应急产品。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形成榕树效应,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聚集和产业集群高效、可持续发展。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2

王福江会上作了题为《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 确保我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报告, 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山东省建材工业2013年的工作, 深入分析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提出了2014年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王福江指出,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全省建材工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经信委的决策部署,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两大任务”, 认真分析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节能减排为着力点, 坚持“四个注重”, 促进“两个转变”, 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目前, 全省建材工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 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已顺利实现, 全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74亿元人民币, 实现利税748亿元人民币, 分别同比增长13.46%和13.86%, 比全省工业高出0.95和2.29个百分点。投资额完成998亿元人民币, 居全国建材工业第2位。出口额完成23.5亿美元, 居全国建材工业第3位。全省重点监测的18种建材产品中有10种产量同比增长, 例如平板玻璃行业去年产量828万箱, 增长7.49%;水泥制品去年产量6765万立方米, 增长13.13%;石材去年产量6981万平方米, 增长13.97%。

提及对2014年全省建材行业的工作要求, 他表示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建材工业发展各个方面, 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努力促进全省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要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0.5%, 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要确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年度计划。2014年具体工作应该围绕提质增效、减量调整、创新驱动、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激发活力“6个重点”, 全力推进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会上, 刘长发对建材行业的两化融合做了深度分析报告, 他指出两化融合的突出特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本质是融合创新, 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率最大化, 从而实现工业生产效率、效能、效益的最大限度提升。他还对加快推进建材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推进原则、主要目标、必要性和意义, 以及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举措等都做了详细阐述。

会上, 王万杰对2013年山东省建材行业发展状况做出评价。他指出经过一年的发展, 建材行业整体稳定向好, 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了新进展,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增强, 企业管理水平和行业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 行业产品质量、管理创新、争创名牌、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起色, 许多单位和个人荣获了国家、省和行业的表彰,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省建材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贡献分不开。对于2014年工作部署, 王万杰强调结合国家工信部和省里开展的有关工作, 首先要强化转方式调结构观念, 实现工作指导重大转变, 使发展理念、定位、动力、途径得到转变。其次, 要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破除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老路。想要打破老路怪圈, 一要强化控制基础原材料总量概念, 不增加产量, 并逐步消减产能, 打破低水平扩张老路;二要增强深加工理念, 发展清洁环保、高附加值原材料;三应树立整合产业信念, 通过不懈努力, 将低效、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彻底淘汰;最后,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推动原材料工作创新。此外, 他还传达了工信部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有关精神, 工信部2014年的几项具体工作:一是完成违规在建项目和违规建成项目的清理;二是公告3~4批符合现有准入条件的水泥、平板玻璃生产线和企业名单;三是修定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四是争取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五是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3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粗放型经济模式 集约型经济模式 调整经济结构

0 引言

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得到迅猛的发展,使得经济呈现出高速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使得资源和环境得到无限制的污染。尤其是高投放、高消耗以及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影响。我国的经济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投入量和消耗量均较大,这种经济模式造成了如环境污染、资源减少、投资膨胀、价格水平上涨等严重的后果。为解决此矛盾,急需将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型,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目标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各方面进行支持和配合,需要将集约型经济概念落实到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中去,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现代经济学就是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两类。其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产品来增加产品的数量,以此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重在追求规模、数量以及资金投资等形式上的东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效率。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配置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产品的竞争力强、环境污染程度小和经济效益高的目标。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

2.1 充分利用新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

为了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必须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需要国家在大力发展新科技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还要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教强国发展战略的基础,还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此提高社会经济发展。

2.2 调整和提升产业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线,为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提升经济结构,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是实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总体战略。其次,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以此促进消费者发展,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控制固定资本的投放,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3 改进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政府监督体系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政府管理方面的问题。因为,政府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者,就需要先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职能。还要改革绩效考核体系,改变传统经济的考核方法,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纳入到考核的范围内,以此保证经济能够顺利转型,避免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出现。

2.4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重组,建立健全集约型经济模式的成型

大中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企业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就需要企业应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把现有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新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此发展集约型经济;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所特有的优势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改造,还要通过广泛培训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渠道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模式转变。

2.5 倡导低碳环保,促进节能减排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不因一时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这需要我们进行节能减排,提倡绿色出行,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有效的突破点。首先,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地进行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企业改革技术,提高经济的节能减排效率和力度。其次,就是要对重度污染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彻底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的措施。在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积极引进低消耗、污染少的先进加工制造业,以此提升产业结构。最后,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成本获取做大力度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

3 总结

综上所述,国家发展的支柱是经济,因此改变经济结构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因此就需要加快经济的转型,将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成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合理构建产业化结构,提倡循环经济,在不牺牲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存,更好地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玉琼,曹向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诠释[J].特区经济,2012(02).

[2]张军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再思考[J].唯实,2012(03).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4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纪实

郭唐勇 张双华

摘要:创新治理机制,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内在的活力:创新人事、用工、劳资制度,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推进企业经营转型,在改革中隶发展,使佛汽集团面临诸多调整而完成华丽转身。

关键词:适应市场变化转型升级促进发展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汽集团”),是由原佛山市汽车运输总公司1999年改制成立的民营企业,是佛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道路运输企业,是中国道路客(货)运输二级企业和“AAAA”物流企业。2012年企业营收1亿元、总资产10亿元、上缴税金5419万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年递增14蹦、l{1%、l2“;连续11年为佛山市纳税超千万元大户:连续九年评选为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2012年列第32位:2010年跻身广东省服务业54强。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5

2010年04月22日 04:19:3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日报杭州4月21日讯 今天下午,省委常委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会议强调,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好势头,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

省委书记赵洪祝主持会议。

会前,省委常委与列席人员为青海玉树地震罹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一季度经济形势的汇报,认真研究了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下一步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开局良好,回升向好势头得到巩固。一季度,全省工业生产、外贸出口、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20%,预计全省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工业经济回升、对外贸易恢复、投资消费增长、结构调整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呈现较快趋势。这是中央正确决策部署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有力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增长总体上是恢复性的增长,是去年同期低基数上的较快增长,是国家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是世界经济逐步回升下的较快增长。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极为复杂,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在显现。某个因素的超预期变化都可能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世界经济复苏、企业生产经营和价格上涨中的不确定因素,防止盲目乐观。同时,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问题,随着经济的复苏还会更加显现出来,亟须我们密切跟踪、积极应对,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6

舟山船舶工业将率先在产业整合上有所作为。日前举行的舟山市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和《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2~2020年)》(下文简称 《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舟山即将出台新一轮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其也从中长期规划的角度为舟山船舶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根据此次通过的扶持新政,舟山将进一步强化“有扶有控”的政策导向,推进兼并重组,发挥特色优势,做强做优船舶工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基地。而对于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兼并重组、推进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若干意见》也明确了新一轮的相关扶持鼓励政策。

过去10年,舟山船舶工业经历了从迅猛发展到整合提升的两个阶段,2012年,其产值超过690亿元,是2003年的38倍。快速的发展让该市船舶工业逐步暴露出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品档次总体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然而,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舟山船海经济发展政策东风不断,使行业面临新的机遇:舟山在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块之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船舶工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充分显现,形成了行业内部主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

在此背景下,舟山将按照《实施方案》,在目前已形成的五大船舶修造集聚区块、四大船舶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船舶工业集聚发展,形成更为集中的几大核心区块,并确定海工装备、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绿色拆船五大发展重点。同时,舟山将确定一批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并实行定期动态调整。根据舟山新区规划布局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该市还将确定一批因城市规划和区块功能调整,需要搬迁、关停和转产的船舶企业(项目),进一步提高船舶项目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新上一般性项目。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7

产业生态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

所谓系统, 必然涉及多个关键环节或因素。综观起来, 要形成产业生态发展系统, 需要具备三个互动要素:

(一) 产业集群要素。

一个企业要转型, 一个产业要成型, 集群效应的作用不可忽视, 也就是转型后的行业起码要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这样就转得容易些、转得有前途些, 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一个新产业要从雏形到成型再到集群, 离不开由上到下的“政企合作”、“企企合作”, 这里面包括三方面因素。第一个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因素, 这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培育产业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的平台。第二个是企业因素, 就是具有创新型能力的企业, 这类企业对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研究、发展和商业模式推广非常感兴趣, 即使目前这个产业还不完全成型, 但在这样情况下, 企业非常愿意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全方位合作, 甚至愿意投入巨资 (比如从全球范围内雇佣高科技知识能力工人) 来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第三个是产业经验因素, 就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如何提供相应氛围和环境, 将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实现接触和融合, 使产业有创新理念和市场化运作。

(二) 产业政策要素。

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加快产业集聚。具体来说, 就是通过出台专业定向投资推进政策, 吸引区域外的某产业技术领先企业入驻, 逐渐地这些核心企业又吸引了新的厂商进入这个行业, 来配合这个产业领先企业发展, 为其提供一些上下游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慢慢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就是当初新加坡政府花大力气将全球做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最好的银行引进来, 通过多个层面支持, 财富管理行业在短时间内得到飞速发展, 业务很快做到世界各地。

(三) 促进活动要素。

当确定要发展方向时, 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特点来选择并开展研究和推进活动, 包括促进自主领先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平台搭建、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信息支持等。世界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新加坡政府就是通过系列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卓有成效的促进措施, 电子、海事海洋、生物医药、化学等制造业主体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成因分析

当前, 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推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但非常成功的例子似乎还不是很多, 这与各方面因素的缺失有密切联系, 其中一个客观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发展系统, 结果是政府做了大量工作, 但企业自己却不太愿意转、不知道怎样转、该转向什么行业, 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企业经营环境不佳, 企业转型虽然紧迫但又比较困难。造成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的成因包括:

(一) 企业本身的原因。

一些地区、一些行业还比较缺乏富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少企业负责人满足于“小富即安”, 对转型升级的敏锐度、主动性、自觉性不够高。美国柯达公司由盛及衰的教训在于:沉湎成就酝酿危机, 转型缓慢难以掉头。在知识经济引航的时代, “不进即是退”, “慢进也是退”, 可惜往往很多企业对此并不在意。

(二) 政府层面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确、措施不得力, 基于有限的财力没有集聚各种资源促进某一产业的集群发展, 或者没有有效搭建起“产学研用”的平台, 或者政府没有出台指引行业发展、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或者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跟不上宏观形势变化, 或者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 促进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

(三) 客观环境的原因。

与经济转型、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滞后, 城市环境水平不高, 高端人才难招难留。没有相匹配的高校、职业教育资源, 没有培养出具有类似德国工人技能水平的优秀产业工人, 没有打造先进的工业园区。以上不同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不同地区。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 确确实实需要产业生态发展系统内的分工协作, 首先是企业的转型、政府的转型、社会的转型, 然后才是产业的转型。在这个艰难过程中, 政府要从上到下紧密合作, 企业要改被动转型到主动转型, 方方面面共同配合、协同推进。在此, 提出三条建议:

(一) 企业主动应势转型, 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是产业转型的主体。企业本身要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现代化, 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推进创新投入持续化, 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的力度, 加强产学研合作, 主动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进管理现代化, 深入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制造和管理水平;人才使用国际化, 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 实行全球招聘制度, 引入和培育技术型、管理型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团队, 加强专业人才和企业现代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努力, 最终实现企业升级和产品升级。

(二) 政府主动转变职能, 优化保障机制。

政府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推手。一是有必要的话, 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建立产业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和确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事宜, 负责协调产业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等的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在行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二是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减少审批事项、审批时间, 将不该管的事情情转移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 切实改善政府自身服务, 创造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 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积极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

(三) 政企加强联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8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为下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近年来,我市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从1998年的10.2%、54.8%、35%调整为2008年的3.5%、58.5%、38%,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但二产的比重仍大大高于三产,服务业比重长期处于40%以下,不仅大大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60%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44%的平均值。二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市只有36%的规模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只有30%的企业有研发投入,平均每家年申请专利1件,其中发明专利0.3件,分别只有无锡的11%和8%;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领军型创业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产业配套不全,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终端产品少,企业间缺少合理的分工。产品类同,内部竞争激烈,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在主导产业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我市产业结构仍呈现以传统产业为主、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为主、传统管理为主的格局,还没有形成足以替代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四是产业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文化、现代经营理念、技术装备等方面与国际化要求还有差距;外资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重大外资项目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挑战和机遇

当前,宜兴已经进入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发展演进的关键阶段,产业转型升级也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一方面,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加快转型势在必行。一是环境、资源的挑战。宜兴是太湖上游的水环境敏感区,保护水源将成为今后长时期的艰巨任务,严格而紧迫的环保要求,促使我们加快淘汰污染型企业,发展清洁型、环保型产业。土地方面,目前我市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20%左右,而土地开发的极限为25%,可供建设用地还只剩10万多亩,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二是宏观形势的挑战。去年以来,国内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与品牌优势大、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议价能力和转嫁能力强的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已经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产业结构自身不足的挑战。宜兴的产业总体上还是以粗放型、传统型为主,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只有加快变“两头在外”的橄榄形结构为“两头在内”的棒槌型结构,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周边竞争态势的挑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各地产业发展的雷同性越来越明显,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保住现有地位,就必须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走出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从面临的机遇来看,加快转型正当其时。一是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当前,“保增长、促发展”已成为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将使宜兴电线电缆等产业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从2009年开始推行的增值税转型,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使企业加大先进装备、先进技术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更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低成本扩张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资产价格低迷。人才流动加快,为发展较好的企业低成本收购兼并国外的好公司、吸引高层次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从产业基础、产业承载能力以及产业特色看,宜兴都为下一轮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路径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宜兴产业转型的方向,要从以低成本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要致力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使先进制造业成为支撑宜兴现代化大厦的支柱、现代服务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中形成城市新魅力。

——以科技创新、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站在产业前沿的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申报国内外专利,承担引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实现授权专利4200件以上。二是推进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以政府贴息的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持续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力争到2010年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70%以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光电、光伏、环保、电子信息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品牌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实现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化,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化。树立品牌典型。鼓励现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品牌规模,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培育。抓住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开展品牌培育,提高我市特色产业的名牌覆盖率、品牌知名度。四是推进制度创新。以企业上市为抓手,推进组织结构创新。力争在股市回暖后第一时间有10家企业冲进A股市场。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导规模企业完善产权结构,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改造,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努力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走上现代企业之路。

——以提升业态、拓展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积极整合传统业态资源,引进先进业态和先进管理,加快提升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档次和综合水平。大力发展区域型、规模型、特色型专业市场,把宜兴建成人气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二是由传统行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设计以及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行业拓展,提升服务业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三是由传统服务领域向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转变。以环保、陶瓷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环保设计、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外包企业达150家。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9

——松门镇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做法 松门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近年来,松门以全市“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战略部署以及东部大开发为机遇,积极发挥区域产业的引领和集聚作用,形成了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塑胶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凭借坚实的基础和投入的后发优势,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中心。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引领产业集聚

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实施“东扩南进西移北连”发展策略。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关系,抓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搞好功能区块划分,清晰地确定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与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配套,并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以产业发展程度和潜力来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拓展产业集聚

松门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驻东南工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现已供地3200多亩,引进企业47家,34家已投产,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入库税收4360万元。其中富岭塑胶、风驰机械、鑫欧机电、飞利浦等上亿元企业为整个集聚区的发展

提档升次。下阶段,该镇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未投产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形成集群优势,使之成为松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以临港经济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

松门镇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造船、修船、船用配件制造以及船舶交易等门类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该镇现有造船企业20家,生产能力达60万吨,所造船只品种涉及钢质渔轮、集装箱船、散货船、成品油船、运沙船、特种工程船等。其中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业务遍及瑞典、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成为浙江领先、台州第一的出口船舶制造企业。另外,浙江合兴、浙江振兴、台州腾龙、松门先锋等船舶修造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2010年船舶行业实现产值42.72亿元,增幅40.24%,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3.6%。

四、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优化产业集聚

松门镇所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捕捞、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钢质渔轮390只,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3.4万亩。松门白鲞、虾仁、泥蛏、墨鱼干畅销中外,该镇被命名为中国“白鲞之乡”,“泥蛏之乡”;2009年,松门白鲞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门鱼鲞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带动了加工农户5000多户,同时形成了鱼鲞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该镇也成为全国鱼鲞加工集中度最高的地区,2010年松门鱼鲞产值突破7亿元,占松门水产品总产值的26%,占全省水产干腌制品的30%左右。全镇现有水产冷冻企业68家,2010年水产冷冻企业产值13.22亿元,增幅29.05%。为了促

成城区鱼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搬迁和鱼鲞加工的行业集聚,水产加工园区已顺利完成选址。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开发洞下、龙门、沙镬岛的休闲旅游业,推进洞下海滨浴场的旅游景区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引导转产转业渔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五、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提升产业集聚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发挥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研究确定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引导、扶持;在此基础上,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展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协作力度,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知识人才援助。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10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随着自身的发展,均面临转型升级问题。作为我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石化产业同样面临极大挑战,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十分必要。云溪区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的石化能源基地和湖南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必须抓住沿海产业转移和中石化在岳阳地区扩大投资的有利机遇,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我区石化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特色产业,以此促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我区石化产业发展现状

概括来,云溪石化产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产业基础厚实。我区境内驻有长岭炼化、巴陵石化等中央大型石化企业,拥有100多套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其中有国内最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20万吨/年SBS装置、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和20万吨/年环己酮装置。主要产品有油品、溶剂油、环己酮、聚丙烯、环己烷、锂系聚合物、环氧树脂等50多个品种200多个牌号。有SBS、环己酮、催化剂、分子筛、特种环氧树脂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十一五”期间,大企业进行新一轮扩张发展,中石化通过投资近140亿元升级改造长岭炼化和巴陵石化现有装置,打造湖南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工程。长炼原油劣质化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七建二改),总投资约60个亿元;巴陵石化非乙烯特色化工发展项目(五改七建一配套),总投资预计约80个亿元。两个项目对推进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确保湖南与周边省区的成品油市场持续稳定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项目全部竣工后,长岭炼化、巴陵石化年产值将突破800亿元,利润近40亿元,上缴税金65亿元以上。

二是化工园区发展迅猛。2003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我区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湖南云溪工业园。2005年8月,湖南省科技厅又批准我区以云溪工业园为核心建立全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云溪工业园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依托驻区大厂优势和园区平台载体,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通过从石油催化裂化到石油化工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直接辐射,搭好了工业催化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生物医药化工、环保溶剂、中间体产业、炼厂气体加

工等六条精细化工产业链,引进了一批精细化工人才、技术和生产线,催生了一批精细化工企业。园区现有精细化工企业12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生14家,从事产品开发型企业达55家。2010年,园区区精细化工产业产值62.97亿元。2009年,云溪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被纳入到全省重点培育的“千亿产业集群”和重点打造的“千亿园区”之列。2010年云溪工业园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产业人才技术聚集。云溪石化人才技术集中,拥有从事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研究所10个,科技咨询机构4家,科技工作人员3000多人,掌握了催化剂、锂系聚合物、特种环氧树脂等一系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精细化工产品开发生产成套技术,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制造深加工、高精加工能力。2005年9月,云溪工业园设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技术孵化器为技术支撑,以政策支持为引导,推动园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发展一批符合园区产业比较优势、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项目。

二、我区科技创新的主要作法

1、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促进产业升级

近几年来,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速、升级、增效、惠民”总体要求,加快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加强项目引进,加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势不断深到巩固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明显,2010年,全区108家规模企业有76家进行了技术改造,全区共有26个新产品走向市场,深加工、精细加工、节约型、环保型企业将替代过去的粗效型,企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同时,我们每年确保一批大项目投资到位,特别是近两年,我区引进了催化剂新基地,东方雨虹防水材料等一批产业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项目。

2、以深化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深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两型化、高新化方向发展,此外,我区还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力支持科技自主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孵化中心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入园企业拥有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4个,国家重点新产品

项目8个,火炬计划10项,国家专利18项,并有48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园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全省两个高新技术服务平台之一。

3、以专业化招商,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在招商过程中,紧紧围绕六条产业链,精心挑选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一是把好项目入园关。坚持项目入园评审制度,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水平高、资源节约型项目入园。二是做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按照“高科技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思路,园区已经形成了以长科化工、聚成化工为代表的催化剂产业,以尤特尔生化、亚王康丽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普拉玛化工为代表的颜料产业,以德智隆化工、长源石化为代表的溶剂产业等高科技特色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呈现集群发展之势。

4、以公共创业平台,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为了打造高新技术聚集的高地,我区创建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化工科技人才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公共服务。我们以创业中心为主导申报的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被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准,该平台整合了长岭炼化与巴陵石化两大研究院和园区企业已有的开放性实验室、中试装置及检验检测设备与人力资源,一改过去“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资源闲置”的传统模式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促使园区形成“企业自主创新-园区公共孵化-政府大力扶持”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该平台已被确定为全省仅有的两个“湖南省高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之一。通过着力打造科技创业发展平台,使创新推着项目走、项目推着产业走、产业推着平台走已成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旋律。至2010年底,中心累计投入资金5600万元,完成了20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综合服务大楼建设,引进了30家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入驻创业中心孵化,其中埃森科技8家企业已毕业并在园区买地走上产业化之路,去年中心企业创产值5.8亿元,创税160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考虑,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部分企业、尤其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还较多的存在怕冒风险的思想顾虑,满足现状,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强。三是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一些引领、鼓励科技创新的举措不多,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2、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创业平台建设工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我区科技创业平台的公共性、公益性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完善。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近年来,我区加大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但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还十分缺乏。三是投融资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还不够。调研中,企业界代表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较为困难,在创业初期缺少政策扶持和指导,特别是缺少金融支持,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企业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快。一是产业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目前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层次偏低,没有形成能够带动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技术企业。

4、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近几年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虽然逐步增强,但其自身用于科研的投入仍显不足,大多数企业尚未按有关规定提取科技研发经费。少数企业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忽视高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忽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以引进为主,自主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还不够强。

四、几点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发挥好科技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如下: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对于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好科技创新工作意义重大,要深入持久地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真正在思想认识上把科技创新摆到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成为全社会各行各业的自觉行动。要强化企业决策层的科技创新意识,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区科技创新环境。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好现有的政策措施。要把现有的政策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和行动,在贯彻落实上下真功夫。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保证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二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服务环境。不断创新方法,优化服务,防止重引进轻服务、重引进轻转化的现象发生,全力促使项目早签约、早研发、早投入、早见效。三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银企合作,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我区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投融资体系。

3、突出主体,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确立以科技创新求生存、促发展的观念,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是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组织开展面向企业的各类科技政策专题培训,使企业真正成为熟悉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的主体。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要根据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鼓励、引导企业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人才支持机制。要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机构引才聚才作用,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四是积极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工程(研发、技术)中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资合作,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要鼓励企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11

黄淑媛现场做了中国毛毯行业年度发展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毛毯企业10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浙江、河南等地,总产量46万吨,约为1.9亿条。其中,山东以经编拉舍尔毛毯为主;江苏以经编和纬编毯为主,少量机织毯;河北以纬编毯为主。据悉,目前毛毯行业所使用的经编机、平网印花设备、蒸化、水洗、烫光设备、烫剪设备、拉毛设备等,基本上均为国产设备,中国毛毯生产技术创新不断,已经占据世界制高点。据鹰游集团董事长张国良介绍,目前鹰游纺机为客户定制的智能联机个性化定制生产线已经在全国建立了90余条。

会议期间,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毛毯专业委员会二届三次会议举行,选举变更和增补了部分毛毯专业委员会二届委员会成员。同时,为了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鼓励研发、设计和工艺创新,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还第二次主办了“全国毛毯名优精品评审推荐”颁奖活动,共有14家企业的23款毛毯产品获奖,包括临沂绿茵工贸有限公司新光牌涤纶拉舍尔绣花双层毯、海南省椰海毛纺有限公司椰海牌涤纶拉舍尔双层毯、连云港飞雁毛毯有限责任公司ZGL牌涤纶拉舍尔双面印花毯、威海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鸣球牌腈纶拉舍尔“仿兽皮”双层毯等分别获得了“优秀品质奖”、“精品奖”、“科技创新奖”、“产品设计创意奖”。(文中伟 文/摄)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篇12

8月27日, 国家发改委林念修副主任同中国建材联合会乔龙德会长就加快建材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交流, 并交换了意见。

林念修感谢建材联合会长期以来对发改委工作的大力支持。他指出, 建材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 这与联合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当前, 建材行业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 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尽管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工业发展减速, 但这也是结构调整的窗口期和创新发展的机遇期。各方面要在政策取向上要保持定力, 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抓好国际产能合作, 推动建材产业装备走出去, 与此同时, 加强标准引领, 增强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下一步, 希望建材联合会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深入调研, 加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 做好行业标准、规则制定和对外合作, 及时向政府提出好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高考新题型语文作文下一篇:励志电影《喜剧之王》剧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