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2024-08-17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通用8篇)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1

1校企合作为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知识转化平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组织制胜的支配性资源,只有科学知识才能激发组织及个体的巨大潜能,成为创新的原动力。旅游业需要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里面实际上就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部分。其中,专业理论、管理理论等显性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课堂传授、网络等多种传输中介获得,而能力、经验、职业素养等隐性知识就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体验、领悟、反思、创新才能获得,而且隐性知识越多,则越具有独特性,其职业能力就越强。作为人才供方的旅游高校拥有系统性理论知识与技术信息优势,作为人才需求方的旅游企业,拥有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能力优势,双方通过合作建立知识转化平台,不仅有利于旅游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利于提升双方的整体知识存量,实现共赢。过去的经验表明,建立在无私奉献和外力强迫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校企合作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内在动力之上。

2基于知识市场的旅游企业与本科院校合作机制

2.1知识市场构成要素

校企合作在旅游企业和本科院校之间建立开放性的知识系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双方可以通过交换有价值的知识商品而获取利益。市场参与者由知识供应方、知识需求方与知识市场中介组成。知识供给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知识效用优势的一方,知识需求方是为解决问题而寻找知识的一方。旅游本科院校与旅游企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市场的买方,也是知识市场的卖方。知识交易中介具体指政府、行业部门等,在知识市场中把知识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对知识交易行为进行调控和激发。知识商品:在校企合作知识市场中,旅游高校与旅游企业对存在效用价值的知识产生交易需求。知识商品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隐性知识为核心。知识交易条件: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市场交易的终极目标,需要根据隐性知识转化特点设计有效的交易平台,一是特定的情景、任务以及具体的项目,二是具体的方法与工具。旅游企业员工、旅游高校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到特定的情景、任务和项目中,运用制度规范、经验、理论知识、研究等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参与者之间有效转化并实现创新。支付机制:一般市场的商品交易以货币来支付,而知识市场交易通常以“效用”来支付,知识供给方通过交换获得与知识创造“成本”相对应的效用价值来作为回报。知识市场支付效用包括互惠性、声誉、信任和利他主义等。互惠性指知识一方付出知识后得到回报;声誉是指知识卖方付出知识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赢得声誉;利他主义希望通过付出知识达到助人为乐的目的;信任是买卖双方进行知识交易的基础[4]。其中,互惠性是校企合作知识市场机制的核心动力,只有当交易主体拥有具备价值和使用效用的知识产品,买卖双方才会投入资源和精力进行知识交易。

2.2基于知识效用互补的.校企合作知识市场机制

知识效用是指知识的价值。旅游本科院校和旅游企业在知识效用上既存在差异又互惠互补,校企之间具有强烈的知识交流需要。

2.2.1旅游企业知识效用

优势: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能力性隐性知识丰富,在市场化竞争过程中积累了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行业经验与实战管理能力。劣势:利用已有知识以及快速获取新知识并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不足,制约了组织的应变与创新。一方面,旅游企业从业门槛低,许多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知识运用能力薄弱,对企业现有知识运用较少,难以发挥组织知识的应有价值。另一方面,旅游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和业务领域扩展,但是系统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方面的欠缺是旅游企业知识结构中的软肋,制约了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改善及技术与管理的不断创新。

2.2.2旅游本科院校知识产品效用

优势:旅游本科院校在系统化知识、前沿信息、研究能力方面具有知识效用优势,尤其是在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知识传授与教育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智力优势。劣势:旅游本科院校由于缺乏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显性化理论知识缺乏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实践平台,科研成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职业能力薄弱,科研方向与最终成果偏离市场需求。由上可见,由于知识效用的互惠互利,旅游企业与旅游本科院校之间具备了知识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运用市场机制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知识资源配置。

3构建校企合作知识市场的策略

3.1提升知识产品价值

隐性知识是校企双方知识产品效用的核心,丰富隐性知识存量与提升知识效用价值才能在知识市场中进行互惠交易。旅游本科院校隐性知识价值提升的关键是要使社会服务和知识技术创新方向有更明确的市场指向性。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发挥教育培训的隐性知识优势,着力打造提高旅游企业人员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训平台;强化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市场指向性,以实际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型研究,成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企业市场决策咨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旅游企业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校企合作有利于弥补自身知识与技术信息不完全的劣势,对企业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拓展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旅游企业应充分发挥拥有比较完全的市场和生产信息的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隐性知识效用价值。

3.2构建有效的知识交易平台

隐性知识来源于实践。构建“教师—学生—管理者—员工”共同参与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情景、项目、任务中使不能言表的技能、能力、经验、领悟等隐性知识在参与者之间有效转化。根据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同转化过程,知识交易平台应体现出多元性与针对性。具体而言,(1)建立师徒传授的隐性经验共享平台。高校教师与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实习、顶岗实习,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锻炼职业服务技能与管理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同样地,旅游企业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也能在合作中共享高校人员的隐性经验。(2)共建学习教育平台,促使隐性知识的显性转化和个体知识的组织转化。一是旅游企业发挥市场信息优势,旅游高校发挥教育教学优势,对高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对旅游企业人才培训、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等进行系统性规划。二是建立知识管理信息平台,使个体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3)共建科学研究共同体,开发应用性科研项目,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隐性知识内在化平台。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旅游高校教师、学生参与到相应层次的应用性研究项目中,在观察思考中交流经验、思想,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想法,获得新知识,提升核心能力。

3.3完善校企合作知识市场的激励机制

知识市场通常以“效用”支付,一方付出知识后希望获得相应价值的知识回报。但是隐性知识具有独占性,深植于组织与个人的行为与经验中,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分,一般不愿与他人分享。完善知识市场激励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氛围,强化对知识共享政策、事例的导向宣传,鼓励知识交流,打造知识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氛围;第二,从制度层面建立知识共享的奖励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共享考核体系、绩效评估制度;第三,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手段,从互惠、声誉、信任、利他主义的支付机制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进行激励,使参与知识共享的双方获得愉快体验。

3.4充分发挥知识市场中知识管理中介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2

1 现阶段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机制认识上存在不足

其一, 从企业方面来讲, 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机制科学性、战略性的定位。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到短期效益, 而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导致企业不能看到通过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 如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等, 往往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益最大的是高职院校一方以及旅游专业毕业生, 这一系列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促使大量的旅游专业性人才流失, 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损失。其二, 高职院校方在认识上同样存在缺陷,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认识, 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把学生能够快速地推上实习就业岗位就是校企合作, 最常见的就是将毕业生以放羊式的方式推到旅行社进行实习, 这种处于形式上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本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更不用说实现院校与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1.2 院校与企业具体合作机制上存在问题

现阶段高职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 缺乏有效的运行模式, 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建立与运行主要靠信誉和关系, 而不是从院校自身的利益出发, 所以这种模式还处于校企合作的浅层阶段。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下, 企业处于辅助地位, 只是简单地出些资金帮助高职院校完成某项培训任务、实习任务。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不能有效地将旅游市场人才进行科学的定位, 盲目地开展课程教学, 缺少必要的实践课程, 导致大量的人才毕业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类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从整体上来讲, 现阶段校企合作过程中问题重重, 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价值。

2 高职教育旅游大类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1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指导机制

这种形式表现为院校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权威、岗位能手等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为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培养方案提供指导, 从而使企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包括:为高职高专旅游院校提供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方向 (岗位或岗位群) 、人才规格及数量预测等需求信息, 使院校能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 对准就业训练学生技能, 使人才培养贴近市场, 确保学生将来高质量就业。

2.2 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

学校的科研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也要为学校实习等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接待服务中来, 既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缺陷, 又能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企业支付给学生的成本要低于社会用工成本, 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

2.3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监控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 由专门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管理, 协调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 并及时反馈实习期间问题给学校。在每一个实习点都有信息员和学生管理员, 当实习中出现问题时, 他们及时和指导教师联系, 通过与企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及时处理问题, 保证产学合作的效果。

2.4 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约束机制

必须构建“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 通过契约即订立合同的方式固化和连接各方利益, 以国家法律作为保证, 同时又注意感情投资, 与企业的董事长或部门经理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多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人员培训、实习生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 高职教育旅游专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不断地了解市场, 不断地强化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院校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理论、模式等机制的建设, 实现企业、院校、学生的互利互赢。

参考文献

[1]余昌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2]彭青, 程露悬.旅游高等教育整合型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82-85.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班;合作管理机制

基金资助:本文系新世纪教改工程2010年一般B类资助项目“高职高专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优质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JGB19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

一、导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绚丽蓝图,《教育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校企合作订单班正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谓“订单班”,就是指由合作企业提前(一般毕业前1~2年)在学院的对口专业或相关专业中,通过双向选择重新组成的班级,该班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毕业生将提前(一般毕业前1年)进入企业工作。订单班由于是按照学院和企业的双方要求,在互惠三赢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既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同时为企业培养了忠诚可靠的人才。

然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有没有独具特色、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将决定高职院校的前途命运。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开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深合作才是校企合作的精髓。本研究即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际出发,总结该校校企合作的经验和思路,提出深度校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二、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特点

笔者所在的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已经在多个系部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笔者所调研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深圳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共同成立的校企合作订单班——“人人乐商场管理定向班”(2010级),编入该班的学生必须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环节。双方协议定向培养商场管理技能人才,双方共同商订该班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集团公司不定期派企业高管和相关技能专业人士参与教学活动,编入该班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二年,即与深圳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实习和就业协议,在校学习两年后直接进入公司属下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

具体来说,是采用“1+1+1”的模式,第一个“1”,即第一年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二个“1”,即第二年融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课程,并安排企业相应人员授课,在这一阶段,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让订单班的学生在毕业前就开始接触企业,接触将来的工作内容,为之后顺利进入企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个“1”,即在第三年,订单班的学生全部进入企业事先预留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获得与同级员工一致的待遇。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到,“人人乐商场管理定向班”将有2年的时间与企业共同管理该班学生,即第二年的在校学习和第三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如何共同管理好订单班的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将决定着订单班学生的毕业质量和就业能力。

三、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的建设思路

人才合作管理重在合作,怎样合作才能更有利于双方的共抓共管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清晰人才合作管理的目标,即培养出既符合高职院校要求,又符合企业人才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工作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基于这一目标,人才合作管理的建设思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树立先进的订单班管理理念,并做到双方人才培养理念的统一。

订单班的学生既是高职院校的在册学生,又是企业为自身培养的储备人才,所以要培养好订单班的学生,就必须要做到双方的理念统一。

首先,对于学院来说,不能认为订单班是企业培养自己的人才,所以就希望企业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甚至能像教师一样去带这个班级的学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其次,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能认为既然还是学生,就应该更多地由学校来管理,自己只负责某些课程的授课任务即可,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最后,对于订单班的学生来说,学院和企业都应该灌输给学生一个鲜明的理念,企业订单班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分配,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对岗就业,而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速发展的企业为将来的战略目标实现所做的人才储备,表现优秀的可提前转正、定级、晋升,表现不合格的同样可以淘汰。

2、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成立人才共管的机构,完善制度,并配备适合的人员。

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很多都停留在基础合作的浅层次,只是校企互访,相互培训或授课等,而校企深度合作有赖于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在深度访谈和沟通后,建立一个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的专管机构,这个机构可以设置在学院里,企业安排专人负责相关事务的联络,甚至可以到学院的专管机构来办公。当然,除了专管机构这个“体”以外,“制”也很重要,必须要由校企双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保证校企沟通、合作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事务的顺利开展。

3、双方共同加强人才培养的理念宣贯、发展评估和质量监控,确保订单班质量。

人才培养既然是校企双方的义务,那么对于订单班的质量,校企双方也同样要重视,订单班的质量保证,除了以上的2点以外,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宣贯、发展评估和质量监控也非常重要,按照我院人人乐商场管理定向班的经验,理念宣贯、发展评估和质量监控要从大一就开始,具体用下表1阐述。

表1各阶段人才合作培养的理念、评估与质量监控

学期阶段合作阶段

(1+1+1模式)理念宣贯发展评估质量监控

大一上学期第一阶段

(学院基础课程)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及其影响机理做深入了解开展案例讨论和考察考核,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大一下学期熟悉企业岗位和相关制度对企业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以及制度建设内容有所了解校内实训模拟,小组团队意识培养,期末考核

大二上学期第二阶段

(企业课程融入)岗位基础课程按照岗位基本要求,开设一些理论性和常识性课程通过课堂训练、基本知识解答、期末考试来综合监控

大二下学期岗位专业课程基于岗位知识需求,开设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模拟训练、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监控

大三上学期第三阶段

(在岗实习)基层岗位轮岗主要是通过知识学习和具体岗位结合,融理论和实践性一体,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并将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加深对工作的认识

大三下学期针对性岗位的培养根据学生兴趣和本领与企业实际,进行具体岗位的培养对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并撰写实习报告,指出问题,提出对策

四、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班学生的人才合作管理保障措施

1、学生职业人意识培养

第一,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人必须的自信意识。肯定他们在专业学习与实习过程中的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意识。第二,大胆采用实习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进行分组,通过学习或实训任务的协作完成让学生增加协作意识。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实训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结合一些拓展性的任务,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

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办学要全面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经贸类高职院校为例,应瞄准经贸行业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经贸类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结合经贸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第一,应使专业布局与就业需求相吻合,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又能够适应合作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各专业应建立有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以应用为主旨,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第二,在知识结构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专业知识的“高、精、尖”,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高专特色。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满足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与社会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由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高职高专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6]16号文件

2.吕健伟,韩宝军.试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3期:12-14页.

3.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

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管理机制探讨 篇4

【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临床实习是医学人才培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是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肩负起社会责任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保障人人享有,全民纳入医保,医务人员的需求量激增;同时,对医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学校和医院之间的协调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临床实习面临着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实习教学工作的质量。研究对象和方法

选取2014级部分实习学生,分布在不同10家医院,分别有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学生100名,开展实习学生对学校、医院和带教老师在实习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查。

②在实习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10家医院,对50名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开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进行调查。

将以上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目前学生实习现状,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向,提出管理机制。目前学生实习现状

1.1 学校方面 就我校而言,没有单独设立专门分管实习的部门,由教务处负责管理;②分管实习的老师队伍缺乏,无法正常到实习单位进行巡查;③辅导员与实习生缺乏沟通,辅导员不是管理应该年级专业,学生一旦进入实习,辅导员就会接新生班级,就会将精力投入到新生中,顾不上对实习生的管理;④专业老师也因为课时多,任务重,无法经常到实习单位去沟通、交流。

1.2 医院方面 制度落实不到位。凡能接受学生实习的医院,都应有实习生管理制度,但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有些医院把制度流于形式,在实习之前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学习,没有将这一制度很好地落实到具体科室及实习带教老师。

管理不到位。其

一、大多数学生到医院实习后,医院将学生交到各个科室,很少去过问学生实习的情况。科室领导也因为处理科室大大小小的事务,没有时间去管理,就会造成医院-医教科(护理部)-科主任(护士长)-带教老师之间的管理脱节。医院往往只凭带教老师及科室的一纸鉴定,缺乏对教与学的客观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其

二、有些医院实习带教老师不固定、不稳定,哪位老师上班就由哪位老师带,这样,频繁的换带教老师,不便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其

三、实习带教老师职责不明确。因为带教老师要承担繁重的医务工作,如果额外带领实习生,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带教,去亲自指导学生每项操作,增加了工作压力,不免产生抵触情绪。

患者不容易接受实习生的服务。目前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带教老师担心学生操作不当而引起医护患矛盾。另外,患者不太配合实习生完成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医护操作,因而造成实习生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机会匮乏进而在临床实习生中产生无所事事的感觉。因此,学生渐渐对实习失去了热情和学习的动力。

1.3 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 学生就业与实习的冲突。其

一、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产生实习冲突,专科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不少学生为了能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而在实习尚未结束时就东奔西走,到处联系工作单位,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实习,使实习医院编排的实习轮转表无法正常运行。其

二、专科培养的是基层医务工作者,但大多数学生,定位不准,一心想到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以为到这样的医院,才能出人头地。其

三、部份学生,在实习的时候要准备专升本,导致实习生因为精力不集中,并且对实习工作产生反感,提不起兴趣。

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不强。如今,大多?笛?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独立生活能力差,并且在性格上比较孤僻,从而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缺乏生活的锻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奉献精神。因此,当实习生面对医院这个特殊而且复杂的新环境时会感到莫名的孤独和害怕,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又难以体会患者生病的痛苦及不幸,难以激发其一心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学生专业基础较差。很多实习生在大学期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英语、计算机的考级和各种活动上,没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直接影响到实习生的操作能力。以护理学生为例,部分护理学生在校期间对护理操作技术没有多花时间练习,对日常重复的基础护理工作不屑一顾,最终导致了动手能力差。所以,有些三甲医院的护士长反映,现在的学生知识不扎实,不能放手将工作任务交给学生。管理机制与对策

学校和医院必须协调配合,在实习环节中的管理制度需要更加科学、完善,既要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情况下,同时,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1 学校方面 完善学校建立对实习教务专人、学院实习干事、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一体化的管理队伍。

建议学校成立专门分管实习的部门,学院成立专门分管实习的办公室;增加分管实习的老师,以便更好的完成实习巡查;辅导员的管理最好是从大一到实习结束,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老师也应按照实习大岗要求,经常到实习医院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

2.2 医院方面 完善医院建立领导负责、实习带教专人指导的制度。医院应该选择素质高、认真负责的医务人员作为带教老师,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逐一落实。

①强化实习教育。实习医院在学生入岗实习前,召开实习前动员大会,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强调实习阶段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强调实习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以及在实习中应该注意的事宜,比如:无菌操作原则、对病人的隐私保密等。

②严格按照实习大岗要求进行。学校将学生交到医院,这是对医院的信任。实习医院,接收来自不同学校且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研究生、本科、专科学生,医院应该严格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实习大岗要求,严格按照学校的实习计划安排学生实习,按照实习计划分配到内、外、妇、儿科等科室进行全面轮换。

③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医学类专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专科学生,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医院实习,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医院的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医院方面,应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增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指导教师,应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④加强院方管理。医教科(护理部)作为医院的领导,也是直接与学校联系学生的管理部门,应经常到科室,与科主任、护士长和带教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学生的组织纪律、有没有在岗,学生是否能处理好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全面了解,并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在学生实习结束进行实习鉴定时,才能全面综合、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

2.3 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①建立实习前的学生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提高实习生的基础质量。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的同时,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临床见习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多开展技能训练大赛,评选技能方面的优秀学生,通过技能大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强化岗前培训,适当增加岗前培训的时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②逐步探索学生实习对就业的支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专升本,实现不影响实习质量,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就业、专升本与实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大一新生开始,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减少学生专升本和就业的彷徨,尽早明确人生目标。学生实习期间,更应加强思想教育,明确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5个月的时间,安心实习,强化临床实习技能,为更好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教学实习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学生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或者直接鉴定就业协议;专升本的学生,抓紧时间复习,实现就业、专升本与实习三赢。

③加强实习生在病区的理论强化学习、素质教育。医院应定期召开业务学习、学术讲座等培训,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注重对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加强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正确处理医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实习期间,不要丢弃书本,要边实习边学习,要勤学多问,提高自身修养。

④学校定期深入医院考核实习生。学校应定期深入到医院,与医教科、护理部、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等一起,严格按照实习大纲要求,考核实习生,包括理论、技能、纪律、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考核,定期考核,包括入科和出科考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落实。学生在进院实习时,明确规定,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合理延长实行时间,直至考试合格为止,这样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学生在医院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伸,学校应加强与医院沟通联系,定期召开校院产学协作会。实习指导老师、教研室的专业教师、辅导员应该定期深入医院,与医院、实习带教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管理部门要认真、详细分析反馈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和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双方建立一个互动、双赢的有积极性的管理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基层的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沈继春,王素莉,王火,李庆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0):1506-1507

孙常莉,刘国刚,滕惠杰,陈博,迟昕航,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发展,2013,13(28):5582-5583

罗琼,张翔,范金茹,医学生临床实习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信息,2015,28(45)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5

摘 要:文章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民办高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问题;二是保障校企合作正常运行的制度缺失;三是校企合作各方利益诉求取向差异制约;四是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性制约。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cussion on Busines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Private Colleges

FAN Wanjian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5)

Abstract The articles discuss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blem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of private colleges.The study found the ma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blem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of private colleges.First,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and the concept of Private Colleges have problem; Second,the normal operation safeguards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lack of; Third,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constrained by different interests orientation of cooperative

parties; Finally,it constra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ppli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1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在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先行军以高职高专为主,它们校企合作起步较早,已经取得大量的校企合作经验和成果,合作理念较前卫合作模式较成熟,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有一定借鉴作用。但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专业主要是制造类的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土木工程类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轻纺食品类的现代纺织技术、服装工艺以及信息技术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工科专业以及少量管理类专业如酒店管理,对于这些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企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能够一次性提供的岗位相对较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整体也不是很高。而对于经管类的工商管理、财会专业、公共事务管理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其有限。同时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国内也偏重于高职高专层面,以知网为例,输入关键词校企合作,共有19458篇文章,粗略计算可以发现其中90%以上是针对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开展的研究,针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少之又少。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务操作层面来看,笔者走访了五所新转设的民办本科院校并对比走访了两所二本院校和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或者与工商管理相近的经管类专业,与办学历史较长二本院校和较注重实践教学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总体来说尚处于浅表层次的合作,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都意识到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的重要性,理念上都认同校企合作是培养

应用型、实践性和技能型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是都已经初步开展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工作,但合作模式较简单粗放,主要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少数已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部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等检查而通过人情关系与相关企业签署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而实际上基本上未开展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三是都面临着深入开展工商管理校企合作的一系列困惑和障碍,校企合作很难进一步开展下去。如开展校企合作的制度缺失、资金限制、利益取向不同、人才需求差异乃至办学理念的转变等等都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由于民办高校普遍成立建设时间不长,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2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事实上是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外在表现。从笔者从业所在学校和走访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来看,制约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民办高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问题

民办高校自创立之初基本沿袭了举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基本是克隆本部已有学科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理念也基本照搬本部做法,甚至很多任课教师都来自本部。传统一本二本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研究型或者研究应用并重型高级专门人才,最不济也是培养理论扎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还没有被放到应有的位置。随着独立学院逐步转设成为普通民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普遍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即理论功底要高于高职高专而实践动手应用能力要高于二本。但由于受到原举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影响,民办高校很难实现其人才培养定位,这也就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遭遇尴尬境地的根源所在。以笔者所在的武昌工学院为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和人培方案均来自原举办高校,虽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了多次制订和修订,一定程度改变了人培方案原来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局面,实践教学比例在整个人培方案中占到了25%~30%,但由于没有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很多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办法得到真正落实,如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很难成建制安排实习,导致很多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在于校企合作的表面化和浅层次。

2.2 保障校企合作正常运行的制度缺失

要保障校企合作正常运行,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互动和支持,而相关制度的出台来保证校企合作中各方责、权、利的平衡和协调则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高专由于国家和各省市层面对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职业教育明确规定“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对于普通高校只是轻描淡绘一笔“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正是得益于制度保障,目前高职高专整体来说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普通高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目前来说国内或者相应省市还缺乏相应鼓励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制度,校企合作中缺少政府这重要一方的支持使得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政府制度缺失,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制度建设跟不上校企合作步伐,如保证校企合作正常运行中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依据企业要求修订、双师型教师如何培养、企业高管如何进入课堂成为实践教学一部分、学期学制如何适应校企合作进行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民办高校根据校企合作要求制订出相应制度或者调整制度。

2.3 利益诉求取向差异制约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双方只有共赢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合作正常进行和深入发展,但现实合作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和企业利益诉求取向不一致,导致了校企合作的浅层次化。一方面民办高校一般成立及建设时间较短,进行校企合作初期主要目的是寻找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环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各项检查和教学评估的需要,但民办高校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有限,不能提供企业所需要的科研技术支持以及管理咨询服务等增值服务,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通常是通过人情关系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这种表象性校企合作关系很难持续和进行深入合作,甚至连满足最基本的实训实习教学环节都有困难。另一方面真正愿意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其核心利益诉求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而且希望拿来就能用。以笔者近几年与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企业的接触和研究,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服务性行业,由于员工流动性比较大,需要大批一线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因此希望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和其它专业吸纳廉价顶岗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由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双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加之浅层次合作基础上共赢利益结合点较少,这制约了双方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2.4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性制约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为中基层应用型管理人才,而中基层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具有自身培养特性。一方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学习知识面较广,专业知识的关联性、综合性和实务性较强,一名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除了校内实训和模拟管理运营以外,还需要在一定企业实战环境中去实践,而且最好能在中基层不同岗位之间进行轮换;另一方面,企业出于管理、成本效益角度以及避免商业机密泄露等方面的顾虑,很少愿意安排学生在不同管理岗位轮岗;最后由于民办高校成立时间短,教师多是年轻应届硕士毕业生,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管理经验,这对于培养实务性强的中基层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非常不利,导致培养出的工商管理学生偏理论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这也进一步制约了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总之,只有厘清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出对策来解决问题,以保证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顺利进行。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2B195)和武昌工学院校级课题《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1jy04)阶段性成果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6

4.1努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制度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合作社运行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每一个社员应该设立成员账户,明确每一个社员的产权份额,社员可以通过平等合作和公平参股实现在合作社内的直接结合,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结成平等合作的关系,使社员获得个人劳动的产权,为社员参与盈余分配提供了产权保障。

建立完善优质服务机制,要把服务领域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同时,必须重视服务的效益,只有高质量的能够带来效益的服务才能得到社员的积极参与,才能进一步加强利益联结。坚持“利益共享”,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提高利益分享水平,将利益分享具体化、实在化和系列化,保障利益联结机制的各方,尤其是要保障农民利益的实现。

4.2规范内部治理制度

合作社的管理机构应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盈余分配的原则和方法的制定等重大事务的决策要由社员决定,不论社员是否持股或者在社里持股多少,都要实行一人一票的制度,为了保障利益共享,合作社要能够正确记录和反映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要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盈余公积,做好盈余分配的核算工作,要鼓励和接受社员的监督,让社员享有足够的知情权。

4.3加强合作知识的宣传,提高合作意识

合作社应该加强相关的培训,增加社员的相关知识,提高社员的认知水平,提升合作社的参与度,增强负责人的合作意识,增强社员的归属感。随着社员素质的提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社员会自觉的加入到合作社的管理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扩大产业规模。

4.4政府要鼓励、引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对合作社的发展可以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光有相关的制度还是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政府还需要在很多方面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规范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制度,提高利益共享水平,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7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合作的意义

(一)从酒店企业角度来看

1. 降低酒店人力资源成本

广泛深入到各大高职院校中招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做兼职或毕业顶岗实习是酒店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酒店而言,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好处是既获得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又节省了人力成本。一方面,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过程中,酒店只需向学生支付一定的劳务费,而学生的劳务所得与酒店正式员工相比则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酒店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只需酒店企业对学生进行短期的企业文化和纪律培训以及岗位培训就行,为酒店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

2. 为酒店储备了酒店管理人才

人才已成为星级酒店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到酒店实习恰好为企业提供了了解学生、发现人才、储备人才的机会。一方面,酒店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纪律、职业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等,为酒店未来发展挑选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在酒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实习生,酒店企业可以与其签订工作意向协议,并在其实习期间放到重要岗位进行培养和锻炼,为酒店企业储备管理人才。

3. 提升酒店服务质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到来,一方面,不仅给酒店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无形当中也给酒店老员工带来了压力,促使酒店老员工在实习生面前自觉的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解、适应、执行和学习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加上酒店和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习生的管理上一般都会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不仅酒店内部员工在开展良性竞争,看哪一个师傅带的徒弟好,而且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生之间也在开展岗位技能与服务等方面的学习比赛。这种酒店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间开展的互动学习、良性竞争,不仅有效促进了实习生的团结协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酒店服务质量。

4. 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现代酒店基层管理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管理等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培训能力。而目前酒店基层管理者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培训方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酒店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中,通过聘请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对酒店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酒店管理水平。

同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往往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用所学专业知识更准确、客观的评价酒店。他们虽然不是酒店的正式员工,但常常会根据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观察所实习的酒店管理和服务人员在管理上、制度上以及服务环节上所存在的问题。他们不仅能从酒店服务人员的角色去亲自体验和感受酒店企业文化,而且能从顾客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容易了解顾客的感受,往往在酒店管理方面能提出一些见解。酒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阅读学生的实习总结,去发现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5. 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

每家酒店在经营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酒店企业形象的塑造,除了通过外部宣传来塑造酒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外,还需要通过酒店内部员工的形象、服务和管理来打造良好的酒店企业品牌,从而增强其在酒店市场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资源的吸引。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酒店的实习生,虽然不是酒店的正式员工,但是他们往往能感同身受,能体验到酒店的企业文化,交流不同酒店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如果酒店能抓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将会通过实习生的口口相传,有效传播酒店企业文化和企业影响力,进而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

(二)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角度来看

1. 满足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符合国家高职教育的要求。

2. 满足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要求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来看,学生希望通过校内外的实训以及酒店轮岗、顶岗实践,加深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提高其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服务技巧等,积累更多的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以便为今后职业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同时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则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到酒店参加专业实践,缩小岗位适应期,提高其职业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3. 满足“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许多高职院校把“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可以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其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专业、服务于社会。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合作的常见方式

(一)工学交替方式

工学交替方式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酒店企业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学校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尽量依据合作企业的经营淡旺季,分段间隔进行,采用实训总量大,但单次实训时间短的方式。目前国内酒店与院校进行学工交替的方式大致有:0.5+0.5+0.5+0.5+0.5+0.5、1+0.5+1+0.5、4+1(即学生一周有四天在校集中学习,一天在酒店工作)、3+2等方式。工学交替方式可以为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带来利益,实现“共赢”;可以使酒店企业得到人才、信息和文化,解决旺季用工紧张的问题,并凭借较低的人力储备进行正常经营运转,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可以使学校得到技术、实践的场所,得到条件的支持,实现企校良性互动。

(二)毕业顶岗实习方式

毕业顶岗实习方式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最后一年(一般在大学第三年)到酒店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这种方式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合作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利于解决学生毕业实习单位与就业的问题。同时也是酒店企业最喜欢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实习生相对稳定,有利于酒店企业的管理和选择合适的人才并留用。

(三)“订单”培养方式

“订单”培养方式是校企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一种方式,校企双方通过择优录用、定向培养、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方式,培养酒店企业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如柳州宾馆·丽晶大酒店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柳州宾馆·丽晶大酒店订单班”。酒店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9级在读一年级大专生中通过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等方式确定“订单班”学生。“柳州宾馆·丽晶大酒店订单班”实行“订单式2+1”培养方案,即两年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由学院来完成,一年的专业知识和实习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更注重对学生的酒店文化、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订单班”学生在酒店学习和工作期间,酒店方给予学生实习补助,为“订单班”学生提供轮岗实践的机会和优秀实习生奖励。该班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有两名学生通过酒店基层管理岗位竞聘,获得了实习主管和实习领班岗位,另有多名学生与酒店企业提前签订工作协议。“订单”培养方式可以说为酒店建立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是目前解决酒店人才缺失问题的最好途径。

三、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用人,轻育人

酒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过程中更多的考虑是通过合作,我能得到什么(酒店的经济利益或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通过合作,能给我们双方带来什么?对酒店长期发展有什么好处?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酒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过程中只重用人,而轻人才培养,从而导致酒店与院校合作的不稳定性。如在会议和婚宴高峰期,酒店非常繁忙,员工任务非常繁重,经常需要员工加班加点,因此很多酒店在这个时候就想到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希望通过使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解决人员紧张的情况。而对于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酒店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越多就越受欢迎。但是很多酒店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考虑解决人员紧张的问题,因此往往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作苦力来使用,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加上因工作繁忙对学生的指导性不够,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过重的体力劳动,无法克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学生怨声载道,进而对酒店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到酒店的形象和声誉,影响到酒店与院校合作的稳定性。

(二)实习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 培训机制不健全

按照常规,酒店对新入职的员工和实习生一般都会安排岗前培训,其中包括企业介绍、岗位职责、行为规范、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培训。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酒店为了让实习生尽快上岗,解决用工紧张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上能省就省、能简就简、草草了事,所开设的培训大多仅限于中西式铺床、托盘、餐巾折花等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而这些实习生大多在学校已经学过,兴趣不浓,而真正应让实习生了解的酒店文化、职业岗位要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训则较少。由于部分酒店不重视对实习生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育,从而造成实习生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懒懒散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和归属感,这些都将直接反映在实习生对待客人的服务中,从而直接影响到酒店本身。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将会使实习生流动性加大,也会大大影响日后的校企合作。

2. 激励机制不健全

与其它服务行业相比,很多酒店给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薪酬较低。据调查,对于临时性聘请的学生,营销专业的学生为企业分发宣传单是100元/人/天(含午餐),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服务是为60元/人/天(含午餐)。较低的薪酬待遇导致部分实习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消极怠工,进而影响到酒店的正常经营。另外实习生在工作中发现,一方面与酒店老员工相比经常是同工不同酬,且相差甚远,甚至在工作中经常替老员工受过,从而导致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酒店缺少对优秀实习生的实质性的奖励,如:岗位“轮岗”、职务提升等方面,大多是以一纸奖状、证书代为奖励,激励性不够。

3. 人文关怀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酒店行业也在大力提倡“员工第一”或“以人为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酒店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管理过程中侧重于实习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对实习生的人文关注不够,具体表现在:指导少、处罚多奖励少、思想交流沟通少、生活关心少等方面,从而导致实习生缺少对酒店的认同感、归属感,难以融入到所在的工作团队和适应酒店工作环境,造成酒店和实习生双方满意度不高。

(三)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当前酒店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大部分还是浅层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安排学生到酒店进行参观、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招聘毕业生,开展市场调研,参与企业产品的策划开发等方面。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监督教学质量,校企多种资本产权共有、共用、共管,师资互聘、共享培训师等深层次合作方面做得较少,校企之间尚无法真正地实现深度交融。

四、解决思路

(一)建立校企共赢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过程中,应本着互利、互惠、共赢的原则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

在建立校企共赢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机制过程中,校企双方应首先签订有利于双方共赢的合作协议,从法律的角度去保障双方的权益,充分调动酒店企业参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第三,建立企业全程参与、长效育人的校企合作机制,即企业全程参与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中,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共用、共管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课程,共同修订课程内容和制订课程标准,做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衔接,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或讲义,共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培养培训师,共同研发酒店新产品等方面合作,企校建立“生产—教学—科研”连体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合作,及时评估合作效果并相应调整合作项目,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从而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二)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不断完善培训机制

首先,酒店要根据实习生工作的不同阶段,建立由入职培训到岗位培训再到提升培训等方面的一整套完善的实习生培训制度和方案,并建立监督考评制度。如监督考评对象可针对实习生和酒店指导教师两方面进行。其次,酒店要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实习安排,让实习生了解酒店企业文化、职业岗位要求,掌握酒店各部门的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工作特点,学会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加强对酒店的认识,增加对酒店行业的热爱,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热情。再次,配备酒店管理专家作为实习生培训教师和指导教师,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实习生的快速成长。

(三)做好实习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健全实习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校企双方应共同为实习生设计职业发展规划,使实习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建立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培养薪酬制度与实习生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如建立实习生与员工同工同酬制度,建立优秀实习生奖励制度,建立实习生轮岗制度,鼓励实习生参与企业项目申报以及实习生职务晋升制度等激励机制,提高实习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总之,酒店企业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利用各自的优势,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共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论苏州高职酒店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运用的有效性[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

[2]韩知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0(8).

[3]颜燕.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4]许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之我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李文芳,陈荣坤,陈樱,付建丽.校企深度合作动力机制构建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旅游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机制探讨的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软件专业;社会现状;校企合作机制;信息平台和信息库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38-02

一、现状述评

随着我国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各行各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各个行业对软件人才的巨大需求,近年来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成立了软件学院或软件专业。在课程和教学设置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创新。

目前,各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有以下现状:如专业设置过粗,方向不明确,与行业需求有距离;课程设置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训实践薄弱,考核方式单一;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就业渠道和就业平台缺乏;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等。此种现状逼迫院校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此论文即提出校企合作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软件行业是个发展速度较快、技术更新迅速的行业。作为新兴的、为企业培养软件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软件专业,如何设置专业才能更贴近企业需求,如何优化课程才能保持与企业技术应用同步,如何落实教学实施过程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如何拓宽就业渠道、创新就业模式以提高专业匹配度和岗位匹配度,是非常值得研究、探索和积极实践的。而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校企合作机制的具体实施

当前大多数开设软件学院和软件专业的院校针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大多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当中,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如有的院校采用校内“仿真”公司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战开发能力;有的院校,则通过与第三方的软件技术培训机构合作,通过“搭桥”的方式,以期能满足软件企业的要求。

而本论文则依据“产业链”的原理,将职业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当作整个软件产业链中的一环——人力资源供应与培养,来定位自己,从而找到与软件企业的结合点。高职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适应软件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教学内容依托于教材,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所以教材建设尤为重要。传统正规的学院教育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要 5年才能更新一次,而IT行业平均18个月技术就已经更新换代了,所以,要想使学历教育与产业发展不脱节,就必须使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和最新技术相结合并及时刷新。近几年,随着出版教材的出版单位数目的增多,教材的数目及类别也在不断增多,但适合的教材数目不多,甚至没有。所以,在选择教材上,需要教师睁大慧眼,认真选择,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可以自行编写。

在理论教学上,遵循理论够用的原则,重点在于实践。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形势,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例中。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合适的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较薄弱理解能力有限和软件专业抽象操作性强的特点,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目前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有: “任务驱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如讲Delphi类程序设计课程时,以学生容易理解并且与自身有关的小型项目为案例,比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把用户需求及系统所需的各个界面罗列出来,再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 逐步实现整个项目。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不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了解及评价,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以本校软件专业为例,考试课程,以往采取的是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四六分的原则,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上机作业。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大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有学生上机操作能力很强,但做试卷却成绩不好,因为试卷上理论知识会偏多。再者,上机操作时能够运行,如果程序出错,可以修改,而写到试卷上则看不出来,导致分数低。所以,考核方式应以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或者最终测试完全以操作为主,比如,像Delphi类课程,要求学生按需求做一项目,给最终成果打分,将平时上机考核和最后项目的考核综合起来作为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当然,如果有时间,对学生所做的项目进行答辩也未尝不可,答辩能够反映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并且也能够分辨出平时的作业是不是拷贝别人的。这种方式虽然麻烦, 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多种渠道构建专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学生人数的减少,职业院校的增多,要想使高职院校保持不败之地,必须增强教学质量,而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针对本学院教师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1.使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只有理论知识掌握透彻,操作过程才能有理可依,学生问的问题才能解释清楚。2.要想使教育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后能够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环境,需要有1—2年的培养期、磨合期,要想缩短期限,首先教师应当根据所教课程到合适的企业挂职锻炼,真正掌握企业所做项目的流程,进而任课过程才能灵活并具有针对性。3.提高教师待遇,这样能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吸引更好的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

(三)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改变培养模式

软件企业对合适的软件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也希望高职高专院校能够成为优秀的软件人力资源供应方。与合作企业进一步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如某些课程,特别是软件工程流程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高端课程,可以聘请软件企业的工程师或项目经理来教学;学生的项目实训,可以请企业人员来带,或者让学生到公司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也可以请软件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经理编写或合作编写实训实战案例教材。

(四)建立就业实训和实习基地

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不错的,供本系使用的机房有12个,机器500余台,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就业实训和实习基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使学生的校外实训过程有质有量地进行,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打好基础。

(五)建立信息平台和信息库

为了使学生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对当前软件行业企业以及主要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建立起软件行业、软件企业和国家级软件外包基地数据信息库。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企业,并建立三种类型的软件企业人员需求能力模型,采用“逆向分析法”,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分析产业链中软件企业和院校各自的定位,探索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及可能性,重点是合作模式、校企各自的需求及结合点、交流与反馈机制的建立,以及可能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然后挑选本地软件企业,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机制,反馈和分析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成果、问题及改进办法。最后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将院校的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的项目、技术和业务信息,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共享到这个信息平台。这样,就将学生就业、企业招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就业率和对口率,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结束语

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使得高职高专软件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更新与企业保持同步,软件专业办学真正做到为产业服务,为行业提供大量合格的人力资源,使高职高专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有质的提升,同时能够建立起一个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享的信息平台和信息库,学生就业、企业招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就业率和对口率,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谢钢.软件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高加琼.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2007(12).

上一篇:信用评分卡系统下一篇:九一八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