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2024-06-02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精选8篇)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篇1

小班幼儿刚如园不到一个月,依赖性较强,在每天入园和离园中都发现他们基本是父母抱来抱去的。我们在要求家长放手让幼儿自己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孩子的哭闹和家长的不舍。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孩子入手,开展关于脚的有趣游戏,让孩子通过小脚丫的各种游戏,对其产生兴趣。进而了解小脚丫的用处,解决家长的难题。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脚丫及其简单的功能,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2、体验穿大鞋的乐趣,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3、初步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能产生愉悦的情绪。

活动准备

成人的鞋子(每人一双)、磁带《大鞋和小鞋》、布置一块地毯。

活动过程

1、自由坐在地毯上,做脚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来和小脚丫来做游戏。

小脚丫在哪里?有几只?

(师生一起脱袜子)

2、你的脚上有什么?动一动。(点数脚趾)

摸脚背、脚底、脚跟,知道它们的名称及所在部位。

3、过身体动作引导幼儿了解脚的作用。

师:我们的小脚可以干什么?

游戏:小脚丫

小脚丫,真能干

走一走,走一走

转个圈圈跑回来

(把“走一走”改为跳、踢等动作进行游戏)

4、游戏:穿大鞋

(1)师:哎呀,脚踩在地板上感觉好冷啊!天冷了,我们怎么来保护小脚啊?

大人有大人的鞋子,小孩有小孩的鞋子,要是我们穿上大人的鞋子,那有多有趣啊!

(2)寻找自己带来的妈妈爸爸的鞋子

穿上大鞋后自由活动,走一走,跳一跳,踢一踢,感受穿大鞋的乐趣。

5、穿回小鞋,整理大鞋

师:妈妈爸爸的鞋子真大啊,我们小孩穿着太不方便啦,我们还是穿回自己的小鞋去到外面去玩吧!

(把妈妈的鞋摆放成整齐的一排)

评析:小班阶段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本次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脚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却很少有机会仔细观察它,在游戏中萌发幼儿对身体的初步探索兴趣,我认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小班幼儿“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的特点,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中,着重幼儿的直接体验,通过看、说、摸、跳、玩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认识脚的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活动中加入了“穿大鞋”这个游戏,孩子们穿上爸爸妈妈的鞋后,心情会很激动,通过走一走,跳一跳等活动,感知到了妈妈的鞋子大,自己的鞋子小,又结合了大小的认知概念。这一设计符合小班孩子爱穿大鞋的特点,真正体现了玩学交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使孩子得到了发展。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篇2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小班幼儿科学认读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班;科学认读;关键期;好奇心;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204-02

“科学认读”顾名思义乃认和读的科学方法。实施“科学认读”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掌握方法,要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按照幼儿教育规律施教。幼儿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主客体相互作用,从而得以发展。为此,提供幼儿活动的机会和物质条件,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展开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没有早期阅读的经验,认读状况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以幼儿为主体的科学识字活动,首先应该从培养幼儿认读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动力和源泉,使用多种方法诱导幼儿自主认读,让认读成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难度适中。[1]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任务太低,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而不感兴趣;如果难度太高,学生力所难及,又会使学生因遭受挫折而丧失自信,或为避免自尊心的受挫而产生回避倾向。最后,要不断调整和丰富科学认读的过程,循序渐进,使幼儿既具有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又能得到多元智能的全面开发和身心和谐发展。

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简单汉字作为认读的基础,如“大、中、小、人、口、手”等等一些简单好认的字,这些汉字在图书中、大街小巷的广告中幼儿经常可以见到,就有迫切认读的渴望。从“不知”到“知”的认读过程中,幼儿会伴有“茅塞顿开” 般愉悦的情绪体验,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迫切要求的。”接下来把“眼睛、耳朵、嘴巴”等与幼儿休憩相关的字词选为深一层次的阅读内容,这些字所表示的地方幼儿可触、可摸、可看,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识记也较容易。再如,小班幼儿认读的难点就是句子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复性语言较多的句子和儿歌给幼儿认读和练习。如:“宝宝下楼梯,宝宝上楼梯”;“小不点醒了,二胖子醒了,高个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大家都醒了(五指歌)。”等等。这种带游戏性的循序渐进认读方式较轻松,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对于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不要施加任何压力,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创设、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吸引幼儿参与。不能强求每个幼儿在一定时期里,要认字有多少,而在于看幼儿认读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二、针对特点,允许出错

小班幼儿期是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能力的最高峰,也是学习口头语言、学认汉字的关键期。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学口头语言容易,学识字难,而专家们研究发现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学认字最容易,然后依次是学听话、学说话、学写字。对于幼儿来说在认字过程中将字形、字音与实物同时联系起来,要比只将语音与实物联系起来容易。因为幼儿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读,不在乎字的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看字就如看一幅画。[2]幼儿识字教学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遗产,古从今中外皆有之,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开始识字,四岁大量阅读。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四岁就开始读书识字的。识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的识字教育活动可谓经验丰富。

幼儿记忆的年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且完整性较差。他们回忆学习过的故事或儿歌时常常会漏掉主要情节和关键词语,认读汉字时也不例外。如整体认识了“嘴巴”这个词语会把单独出现的“嘴”字再认为“巴”。针对于他们这种不经意的出错,我们要给于机会,允许幼儿出错,不能动不动就加以指责,这样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相反的,要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抱以宽容心,平常心,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认读,他们才能让他们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例如:幼儿认读“一眨眼”时常出错,他们一看见“眼”字就不约而同地读成“眼睛”。成人要用各种方法让幼儿知道两张卡片的区别:“眼睛”有两个字宝宝,而“一眨眼”有三个字宝宝,特别要让幼儿注意到“一眨眼”最前面的字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字。通过比较认识,幼儿就能轻松认读,不容易出错。

三、激发好奇心,寓教于乐

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爱玩、好动,因此,把科学认读活动作为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快的心情下认读汉字,是学好汉字的关键。[3]陈鹤琴指出:“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想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要经常开展一系列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吸引幼儿注意力的认读活动。例如:

游戏一:我来说,你来做

玩法:教师读出卡片上的汉字“耳朵”,幼儿则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朵;教师出示“小脚丫”三个字的词语,幼儿就跺跺小脚。此游戏趣味性较强,可多次变换字卡顺序,激发幼儿活动的好奇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下进行认读活动,教师和幼儿都能“乐在其中”。

游戏二:躲猫猫

玩法:出示两张一样的汉字卡片,将其中之一藏到教室的一个角落,藏时请幼儿闭上眼睛,当幼儿睁开后,请幼儿说出“谁”藏起来了,再请说得最快的幼儿去寻找字宝宝。幼儿争强好胜,活动的主动性较高,乐此不彼。

游戏三:猜猜我是谁

玩法:在角色游戏表演中,教师把“熊猫医生”等名称汉字贴在表演者的头饰上,然后就指住头上的汉字问:“我是谁呀?”幼儿就会一起说:“熊猫医生”。随着他们的回答,扮演者一个一个地指出汉字,然后表演故事。借助表演过程,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了,认读的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愉快而又不费力地就接受了汉字。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幼儿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活动中互动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认读的主动性,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巩固复习,养成习惯

幼儿经常把认读过的材料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认读效果不理想,复习至关重要。[4]复习的常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全部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另一种是只把部分的时间用来反复识记,而另一部分时间用来尝试回忆。幼儿选择后一种比较有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数量随时间的进程而递增,且递增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所以刚认读过的汉字要及时复习,尽量抢在遗忘之前,否则等于重新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另外,复习的时间安排要先密后疏:开始复习时,间隔时间要短些,次数要多些,随着遗忘速度减慢,复习时间间隔可以逐渐拉长。例如:刚认读的汉字,一天后复习一次,过两天再复习一次,然后一周后复习一次,最后一个月复习一次就可以了,这样幼儿就不再容易遗忘。

除此以外还需要经常复习,要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例如:在幼儿午餐时,可以出示认读材料:鱼元、肉、青菜、萝卜、土豆等和午餐食物配对的卡片读物;在音乐游戏中找到反面带有字宝宝的小树叶,送到相应的大树妈妈身边;请幼儿找到家中自己能认识的字宝宝,带到幼儿园语言角来说一说等等。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后,学习效果会得到有力的巩固,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幼儿一起复习认识过的字,每次时间不宜过长,五到十分钟即可,但要坚持。再把汉字张贴在活动室相应的地点,便于幼儿识记练习。

五、情境教学,生活即教育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渗透着汉字,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自然环境,扩大视野,面向幼儿的生活,通过参观、游览,在实践的过程中直观感知识字。[5]苏霍姆林斯基就十分重视自然情景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幼儿认识事物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无意识心理状态,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比如在园内学习中,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大、中、小班班牌、标语,再帮助幼儿认识少量的生字;外出参观时,路边的广告牌、厂牌、横幅、商店招牌、巨型灯箱广告等等都能成为成人有意识教学的课本。

家庭是幼儿人生的始发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向导。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成功,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应鼓励父母和幼儿一起认读,幼儿识记效果会更好。在开家长会时要向家长们讲明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理和方法,鼓励家长制作字卡,在家里的家电、沙发、门窗、橱柜、装饰物等地方贴上相应的汉字,随时引导幼儿认读。这样幼儿就会爱学、乐学,还能激发孩子和父母交流的积极性。带孩子外出时,也要和孩子一起寻找马路上的汉字。这样,科学认读就自然地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2001年教育部把“科学认读,发展语言及思维研究”作为“科学教育——开发儿童少年潜能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科学认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对幼儿进行“科学认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既是幼教改革不断更新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在学习中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愉快主动的学习者。在认读的过程中,要以《纲要》为准则,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2] 沈扬.在区域游戏中激发小班幼儿科学识字的兴趣.科学认读网,2007.12

[3] 唐淑,钟绍华. 中国学前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0

[4] 乔建中. 现代心理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7

[5] 肖成全. 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0

幼儿园 小班 科学教案 篇4

教育目标:

1、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并用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2、初步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活动准备:

1、神奇的口袋(红口袋里装软的东西,绿口袋里装硬的东西)

2、每桌一个操作盘(装有玻璃球、棉花球、海绵球、毛线球、积木、乒乓球、皮毛巾、贝壳等)

3、人手一个分类盒,设有红绿两格

4、棉花糖、棒棒糖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神秘袋,猜一猜,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都来摸一摸红(绿)神秘袋里装的东西,感觉是怎么样?

2、猜猜这里面软软的(硬硬的)都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分发操作材料,请幼儿用手摸一摸,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软硬属性。(1)、教师介绍操作盘和材料;(2)、交代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然后告诉同伴你发现了什么(3)、幼儿自由操作探索,教师个别指导、交流

(4)、谈话:你刚才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总结)

2、分一分,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1)、介绍分类盒和玩法:

把捏起来软软的东西放进红盒子,把硬硬的东西放进绿盒子。边放边说: 我把软软的(硬硬)xx放在了红(绿)盒子里。

(2)、引导幼儿按软硬给物体分类,教师个别交流、指导(3)、观察分类盒,共同验证分类是否正确。

(4)、再次分类,把分类盒里的物体送到红绿两个盒子里

3、巩固认知软和硬

4、谈话:你刚才玩了什么?感觉怎么样?教师总结。

三、结束部分 尝一尝,自然结束

刚才小朋友用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物品的方法,认识了解了软硬,那为了鼓励小朋友这么能老师准备了棉花糖和棒棒糖,请小朋友尝一尝,感知并说出“糖是软软的”“糖是硬硬的”。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四、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

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检验―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摸摸它是谁

作者: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上传时间:2015-09-1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手触摸水果,感知水果的软和硬、光滑和粗糙等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触摸和观察的结果。

3、了解不同的触觉差异,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摸箱4个,花布2块

2、猕猴桃16个,苹果17个,冬枣20个,桔子17个,香蕉6个,其他水果若干。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请幼儿猜一猜桌布的下面是什么,引导幼儿了解可以用小手摸出水果。

出示魔术箱,请幼儿摸摸里面藏的是什么水果。

2、猜测魔法箱里的水果,感知猕猴桃的触觉特征。

幼儿摸一摸,说一说自己摸的感觉,并大胆的猜一猜箱子里是什么水果。

把水果拿出来进一步观察,引导幼儿感知猕猴桃软软的、毛毛的、圆圆的等触觉特征。

3、摸摸各种不同的水果,感知不同水果的不同触觉特征。

结合已有经验,谈一谈其他水果的触觉特征。

自选喜欢的水果,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触觉感受。

归纳小结触摸感受。

4、游戏《请你把它摸出来》

幼儿根据教师所说的水果,从魔法箱里面把它摸出来。

幼儿自由摸箱内的水果,体验触摸的乐趣。

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小手摸一摸

活动目标:

l.用手感知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特征,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述;

2.对用手触摸感知物体产生兴趣,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摸猜游戏,感知不同物体的特征

1.出示纸箱一(内装毛绒玩具和木头积木)

①师:今天我带来一个大箱子,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呢?可以有哪些方法知道里面藏着什么?(看、摸等方法)

②邀请幼儿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帮助幼儿完整表达触摸感受。

③取出物品验证,并请所有孩子触摸,说说感受。(毛绒玩具摸起来软软的,木头积木摸起来硬硬的。)

评析:《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学活动应以幼儿为中心,以他们的需要、兴趣,尤其是经验来进行教学。毛绒玩具和木头积木都是幼儿非常熟悉的物品。每天都会用到,对他们来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小班幼儿表述能力有限,于是我通过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完整表达触摸感受。

2.出示纸箱二(内装冰牛奶和热水袋)

①这个纸箱里装的是什么呢?悄悄告诉你它们是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

②请幼儿按指令分别摸出冷冷的和热热的东西。

师:冷冷的、热热的东西怎么去感知呢?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③取出物品验证,并请所有孩子触摸,说说感受。(热水袋摸起来热热的,冰牛奶摸起来是冷冷的。)

评析:感知觉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获得简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活动中我还渗透了安全教育,对身边隐藏的一些安全问题有所认识。

3.出示纸箱三(内装丝瓜筋和苹果)

①师:这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请你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触摸后什么感觉?

②说一说触摸的这个物品跟触摸什么物品的感觉相似。

③取出物品验证,并请所有孩子触摸,说说感受。(丝瓜筋摸起来很粗糙,苹果摸起来很光滑。)

评析:丝瓜筋和苹果一种是粗糙的感觉。一种是光滑的感觉。而我通过提问“说一说触摸的这个物品跟触摸什么物品的感觉相似?”鼓励幼儿能够将相同触摸感觉的物体进行归类。

二、集体操作,巩固已有的感知经验

师:我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小口袋,请你从小椅子下面把它找出来吧。请你摸一摸口袋里的东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幼:我摸到了毛线。

师:毛线摸着什么感觉?

幼:软软的。

评析:这个环节我让每个幼儿都摸一摸不同材料的物体,得到不同的触摸感受,进一步感知软和硬、冷和热、光滑和粗糙。教育对每位幼儿都是公平的,希望他们都有探究的机会。

三、游戏“找一找,摸一摸”

师“请你找一个好朋友,和好朋友一起在活动室和自己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告诉好朋友这些东西摸起来的感觉。

幼l:好朋友的脸软软的。

幼2:好朋友的纽扣硬硬的。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篇5

1、幼儿能大胆尝试,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初步会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3、激励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重难点:

幼儿能大胆尝试,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会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1、石头、盐、感冒药、沙、白糖、果珍、奶粉、方糖、石子、积木等。

2、每人一把小勺;一张记录表;两只塑料杯;水彩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幼儿感知溶解现象。

1、出示一袋盐和一杯水,问:“小朋友猜盐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测)

2、教师做实验——盐的溶解

教师用勺子搅拌问:“现在你还能看到盐吗?盐到什么地方去了?”

3、请一幼儿做实验——感冒药的溶解“这是感冒药,它放水里会怎么样呢?”

4、“石头放水里会怎么样呢?”

教师小结:盐和感冒药放到水里搅拌看不见了,看不见了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石头放水里不会溶解。

二、.幼儿做实验

1、师:“盐放到水里会溶解,还有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会溶解呢?”(幼儿猜测)

2、幼儿认识操作材料沙和糖

师:这是什么?请小朋友们把它们放在不同的杯子里搅拌,观察一下沙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糖放在水里怎么样了?

3、介绍记录表问:“有的小朋友猜糖放水里会溶解,可以怎么记录?猜不会又怎么记录?”(幼儿猜想并记录,随后教师进行统计)

4、幼儿做实验,教师观察并进行个别指导。

三、教师统计幼儿的第二次记录情况

一起小结:糖放到水里会溶解,沙放到水里不会溶解

四、交流实验结果。

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而有的东西不化。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篇6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科学活动小小旅游家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国庆节旅游的快乐事。2.让幼儿了解旅游中怎样保护环境。

活动准备:

1.幼儿旅游照片若干。2.环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分享趣事。

1.国庆长假刚结束,有些小朋友就急忙想告诉老师他们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可是如果只说给老师一个人听多没意思呀,今天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去了什么地方? 2.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长假趣事。

3.教师小结:刚才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国庆节也出去旅游了,可是我却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想知道吗? 二.旅游中怎样环保。

1.我在旅游途中看见很多被丢弃的餐巾纸、空酒瓶、易拉罐被扔在路边,清洁工叔叔和阿姨都忙得来不及清扫。(出示图片)2.你们说说这样旅游会开心吗? 3.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篇7

一、解放儿童的空间与时间,架构儿童“自由”心灵

“陶行知思想”指出:要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自由的对宇宙发文,与万物为友。要让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的知识并积极的创造。要满足儿童的探索需要,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有目的的创设一个让孩子充满探索欲望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我们的教室都会在中间空出一大片集体活动的场地,区域柜和桌椅都沿着教室的四周摆放一圈。乍一看是节约空间,实际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的不便之处。比如,每个区域的场地划分不明显,每次区域活动时都要把桌椅重新摆放。而如今,我们更注重小组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自由发展。它与以往的集体教学不同的是,既有需要幼儿独立思考和完成的内容,又有合作交流的项目,所以如何合理的设置各区域间的场地,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材料柜和作品装饰划分出不同的半开放式学习区域,这样既有私密空间,又增加了区域间的结合。所以,走进我们现在的教室,再也不是那几张光洁的桌椅唱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材料柜,和色彩缤纷的探索物品。

之前,中大班的课程是两课一游戏,如今我们改成了一课一游戏,这就大大提高了孩子游戏探索的机会。孩子们在这样轻松、平等、温暖的环境中自由的探索,能使他们活泼大胆,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学习。这对孩子的人格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放儿童的双眼和嘴巴,满足儿童“创造”发现

“陶行知思想”中提出: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

自然界,是孩子们常常出现自发探索行为的地方。一天雨后的清晨,许多黏黏的鼻涕虫吸附在自然角鱼缸的周围。孩子们在晨间锻炼的时候发现了它们,一时间全围了起来,我也就跟着走了过去。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不停,我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正在讨论那一条一条的“小蛇”呢!“老师,这是蛇吗?”“老师,它身上怎么那么粘啊?”“老师,他的粘液好像鼻涕哦!”“太恶心了吧!”对于第一次看见这东西的我,也是很惊讶,我对孩子们说:“这些小虫的身体像蜗牛,但是没有壳,到底是什么,要等老师去查一查才知道。”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为孩子们在网上查了这些虫的知识,原来是蜒蚰,俗称“鼻涕虫”,孩子们听了,都笑着说“难怪它身上黏黏的像鼻涕。”接着,孩子们又了解到了这些鼻涕虫的由来和生活习性。因为孩子们的一个兴趣点,我们班就开展了一次丰富的科学活动,所以的小朋友都全神贯注的听着,我想,这比任何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都更有价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原本的教学活动被打断,不能继续,但是孩子获得了更让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正切合了“解放儿童”的观点,也符合了指南中强调的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支持儿童“自主”发展

“陶行知思想”中指出:要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孩子开始了一段养蚕之旅。蚕卵中钻出一条条又黑又小的幼蚕,孩子们的一颗心就都扑在了它们身上。来园前,孩子们亲手采摘嫩嫩的桑叶,擦干净了装在保鲜袋里带来。入园后,孩子们给蚕宝宝们清理“房间”,再给它们铺上新鲜桑叶。历经两个月,蚕宝宝变成了“爸爸妈妈”,又产下了许多黑色的卵。从一粒粒蚕卵到色彩各异的蚕茧,以及后来再收获更多的蚕卵,这其中不仅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蚕的生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虽然喂桑叶、清理残渣只是一些小小的举动,孩子们每天细心地照顾这些弱小的生命,慢慢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理解了守护的价值,逐渐地变成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小家长”。从而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接纳孩子的探索,更要参与到孩子的探索中去,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索机会和工具,满足孩子多种探索的需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处处是“教育”的有心人,从而支持孩子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8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上一篇:省标化工地监理评估报告下一篇:最危险的十种驾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