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24-06-27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精选8篇)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江泽民文选》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统一文秘114版权所有,全国文

秘工作者的114!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为我们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坚持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文秘114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五千年磨砺,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统一的精神脊梁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爱好和

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第2卷第61页)正是这一理念,使中华民族与周边邻国长期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饱经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江泽民同志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与当今世界主题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制定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庄严地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也绝不谋求霸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2

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大学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他们具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提高综合国力就有希望。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运动史证明, 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在不同时期都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 靠的就是民族精神, 也正因为有青年大学生的率先觉醒和冲锋陷阵, 才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迎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 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 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利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 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侵略;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奋发成才。

3、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培育民族精神, 则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去为这宏伟目标而奋斗, 引导青年学生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勤于学习, 善于创造, 甘于奉献”的要求, 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化为立志图强, 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4、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民族精神的要求, 最终都体现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厚土壤。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而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实践活动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创造性发挥出来, 向心力凝聚起来, 就能永葆进取之心, 就能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1、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 现在, 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衰退和萎缩, 从而无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我国的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至关重要。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内驱力, 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 促使他们确立起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典型的爱国的史例,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进而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2、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发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 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 这是历史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新的世纪, 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 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现代化意识, 就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 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的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 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 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 社会主义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在为祖国服务的基础上,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

3、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 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 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 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 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的精神, 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 面对困难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 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而著称于世, 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志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真正扎根, 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要强民, 强民先要强魂, 而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起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潮流人物, 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继承者和发扬者, 应该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呢?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 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 要以民族悠久光辉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效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让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要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科学技术等内容, 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要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做到爱祖国、爱人民, 今天努力学本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后作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其目的在于养成学生一定的德性。育德过程实际是建构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 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向学生主体转化的过程。建构过程 (内化) 的要点有三:一是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条、道德意识, 让学生晓真理, 明是非, 辨善恶, 知美丑, 懂荣辱等。道德意识不是基因生成的, 它是文化浸润和教育、养成的结果。所以, 育德的第一个特点是“育”。二是建立学生道德信念。仅向学生灌输一定的道德意识、规范, 在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外力, 靠舆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 是他律。严格地说, 仅靠外力对行为的约束, 还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某种品德。只有学生将所懂之理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后, 升华为“信念”, 才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某种品质。要使知与情结合, 沟通渠道是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所以, 育德的第二个特点是“动情”。这是“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基础。三是启发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顿悟。启发悟性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对象来审视自己、支配自己、约束自己,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人, 知道怎样生活才最有价值。当学生知道自己应怎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时, 并以此来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时, 这时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了。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律”。所以, 育德的实质是唤醒学生“觉悟”。

3、抢占网络阵地, 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 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 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 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目前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 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要培养一批适应网络需要的教育人才, 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把网络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4、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良好的师德师风蕴含着勤劳勇敢、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创业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的要素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 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广大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以身立教, 自觉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用自己的言行去践行“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行为准则, 逐步形成依法执教、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风, 要自觉地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今天, 只有让大学生牢固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努力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培养民族精神,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的继承人。

摘要:;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民族精神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认真进行品德教育, 抢占网络阵地, 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⒈《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N], 2007年10月15日。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篇3

《走向世界》: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并在社会主义車命、建设、改車中不断发展。请简单评价一下沂蒙精神?

孙守刚: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在沂蒙老区的一种具体展现和升华,她不只是仅限于临沂的地域精神的概念,是与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反映。

沂蒙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老区人有20万人参军,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的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和为祖国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涌现出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的厉家寨、三家坊前、高家柳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集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走上了加快发展的道路,开创了革命老区向大临沂、新临沂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其中,“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表达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舍生取义、追求执著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先进思想意识;“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体现,展示了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明确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沂蒙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沂蒙精神的产生发展,始终与时代同步伐,既是沂蒙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整个时代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财富。它秉承齐鲁优秀思想文化和革命传统,根植沂蒙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沃土,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时期的考验,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所以它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

沂蒙精神产生发展于沂蒙大地,无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沂蒙精神不是一种单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态,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表现出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一致性。沂蒙精神不仅仅属于临沂,也是山东的、中国的。把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她新的使命和时代内涵,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走向世界》:对于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守刚: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展现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光辉精神财富,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的真谛所在。

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表现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为夺取革命胜利而奋斗;人民群众信任党、热爱党、紧跟党,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自身利益而斗争,这些特质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讲到党领导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都用了“党紧紧依靠人民”这个前提语。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学习沂蒙精神、更加自觉地弘扬沂蒙精神,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出积极努力。最近,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部署开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就是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一种理念,无论想问题、做决策,还是做工作,都要心中有群众。

当今时代,继续弘扬并提升沂蒙精神,对于解决信仰、信念和信任问题,树立群众观念,加强群众王作,密切党群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历史充分证明,这种精神,用在抗日战争,我们能够赢得民族的独立;用在解放战争,能够使人民当家做主人;用在脱贫致富,能够很快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可以说,沂蒙精神战争年代需要,和平致富年代需要,全面奔小康更需要。

《走向世界》:沂蒙精神的时代性决定了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內容,新时期应该如何弘扬沂蒙精神?

孙守刚:沂蒙精神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弘扬沂蒙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明确要求。1999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临沂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创立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临沂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把发扬革命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沂蒙精神。”李长春同志今年6月到山东考察时,专程参观沂蒙精神展,他指出:“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进一步加强沂蒙精神的宣传,把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使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研究宣传沂蒙精神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形势下,我们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弘扬沂蒙精神,要坚持两个基本“支点”和一个“落脚点”。两个支点:一是信仰,即人民群众对党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一种坚定追求和无比信赖。人民群众信赖党、热爱党、紧跟党:二是群众观,即我们党植根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一个落脚点:即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弘扬沂蒙精神,要立足山东,放眼全国,突破时间和地域界限,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山东精神、民族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注重加强沂蒙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注重内涵的挖掘、理论的概括、高度的提升。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解答一些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创新形式、丰富手段、活跃载体,开展沂蒙精神进校园、上讲坛、网络行、巡回展等活动,扩大社会效果。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形成学习宣传热潮,在更高层面上把沂蒙精神学习宣传研究引向深入。

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篇4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在大庆油田长期开发建设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根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典型体现和生动展示。其核心是爱国,精髓是艰苦奋斗,本质是“我为祖国献石油”。长期以来,中石油始终高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旗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定不移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员工思想教育的主脉。中石油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责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大力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之始终引领时代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精神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多年来,中石油党组坚持把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工作部署、融入发展规划、融入战略目标,先后在大庆、延安等地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有力推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深入活动,广大员工始终保持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始终不渝地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打造铁人式员工队伍的主旋律。中石油始终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全体员工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核心价值观,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编发《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习教材》,颁发《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构建实施《思想政治保障体系》,设立铁人奖,每4年评选表彰10名特等劳模并授予铁人奖章,持续开展“中国石油榜样”系列典型宣传,努力打造铁人式的员工队伍。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0年“七一”授予大庆油田李新民“大庆新铁人”荣誉称号,选出了大庆第三代铁人。石油英模群体不断壮大,形成引人注目的“石油英模现象”。

坚持不懈地把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频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属于中国石油人,更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中央曾专门下发文件充分肯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公司党组始终把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不断转化为广大员工群众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注重抓好传承弘扬的关键环节,努力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注重丰富传承弘扬的载体,编写《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企业文化辞典》等数百种学习资料,组织开展“千万图书送基层、百万员工品书香”工程,大力实施创建金字品牌、树立典型人物、提炼理念格言、建设教育基地、创作精神产品的“五个一”工程。

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篇5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宣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直抵灵魂的党课。总书记在瞻仰红船时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0多年来,“红船精神”丰富的思想价值被不断发掘,南湖红船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心向神往的革命圣地。今天,作为党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船精神”越发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一、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要深入把握“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牢记这一永恒思想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以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红船命名的“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党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即伟大的建党精神。这一精神内涵深刻、思想深邃、历久弥新,是我们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红色基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是动力之源,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早期共产党人的追求,和他们改变近代中国社会命运的迫切愿望。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是胜利之本,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党品质,以及广大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是政德之基,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道德要求。“红船精神”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不惧风吹雨打、穿越惊涛骇浪、甘洒热血为人民,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正是以“红船精神”为内在源头,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革命精神。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自身精神价值系统的构建。正因为秉承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数次瞻仰南湖红船、深刻把握党的精神创建史,特别是在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关于“红船精神”大讨论情况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红船精神”,并对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作了精辟阐述。史学研究强调时间的沉淀。回溯我们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历程,“红船精神”的提出,完善了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始性环节,表明我们党的精神创建史与发展奋斗史在时间序列上是高度统一的、组织立党与思想立党是同步同行的。在我们党已经走过的96年伟大历程中,“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筑成了我们党不忘历史、映照现实、折射未来的永恒精神和思想丰碑。

二、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要深入梳理“红船精神”的精神力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故事。

任何一个政党都需要精神的滋养。作为伟大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革命奇迹。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现了一幅更加强大、自信的中国未来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湖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故事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千锤百炼而愈加刚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始终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故事肇始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运动中逐渐生成,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历史性实践中走向辉煌。今天,我们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世界知道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是要生动诠释好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魅力和精神风貌,特别是要让世界了解“红船精神”是我们党奋斗的初心和不变的底色,作为带领人民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保证中国稳定发展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共产党人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沿着南湖红船开辟的革命航道奋勇前进。这些年来,浙江始终高度重视“红船精神”的学习宣传研究。在党的重大纪念、主题教育期间,到南湖红船缅怀革命先辈,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全省建立了“红船精神”研究中心,形成了《红船精神:历史地位、当代意义及永恒价值》等一批国家级研究成果,创作了《红船驶进中国梦》等一批优秀视觉传播作品,《红船精神:启航的梦想》(中、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对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要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彰显巨大引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湖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红船精神”是开放发展的理论架构和表述体系,其所包含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代背景下必将被注入新的内涵、得到新的阐释。自觉的当代意识是理解历史价值的钥匙。今天,首创精神昭示我们: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只有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理念,才能焕发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奋斗精神昭示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遭遇任何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才能始终走在前列。奉献精神昭示我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巩固执政地位。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6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读书传统,广泛传播读书学习理念,在校园内兴起读书学习热潮,贾家墩小学根据 “书香校园”活动方案,制定了教师、班级和学生读书计划,组建了班级图书交换站,学校图书阅览室,坚持早读、午读和晚读,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积极参与读书竞赛和征文活动。学校定期开展 “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学生”的评比活动。图为学生在图书阅览室开展阅读的情景。

贾家墩小学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学会感恩,与爱同在”感恩大行动,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图为孩子们在“学会感恩,尊敬师长”主题班会上的情景表演。

贾家墩小学围绕“依法禁毒、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在全校扎实开展了禁毒教育宣传活动:即组织了一次“禁毒书画比赛”,举办了一次《禁毒法》专题讲座;开辟了一个禁毒专题教育宣传栏;组织了一次“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主题队会;观看了一部禁毒教育宣传影片。通过上述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毒品的危害,时刻抵制毒品的诱惑和侵害,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毒墙,促进了师生的健康成长。图为刘天林校长为学生上禁毒教育课。

贾家墩小学按照临泽县校园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为目标,早安排、早行动、扎实开展了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全面提升对各类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急能力。图为学校组织师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及周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严防食物中毒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食品卫生安全和身体健康,贾家墩小学通过印发宣传单、国旗下讲话、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创建平安校园环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图为学校邀请村卫生院医生为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贾家墩小学坚持开展以课题研究攻关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努力培养一批专家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图为学校课题组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的情景。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7

“老山”精神的概念实质可以细分为八个部分。即:“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民战争思想”、“自觉革命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老山作战纪念馆的建立就是要进一步的弘扬这些精神, 继承先烈遗志, 发扬光荣传统, 激励后人奋进。在如今物质财富横流的时代里, 更加需要保持这样的老山精神, 激发全军指战员、边防官兵的爱国热情、革命精神斗志、保家卫国意志, 对提高我国国防实力、边疆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都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宣讲增强气节修养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 这个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 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元化发展, 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日益呈现全球化, 来自祖国各地、社会各界的人士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诸如生活方式、社会就业岗位、经济成分、就业形势等多方面的利益考验, 在军队中, 出现了极少数人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的影响, 不增强气节修养, 导致随波逐流现实, 使军队精神大打折扣。因此, 作为有国防意识的作战纪念馆的宣讲人员来说, 很有必要借助老山作战纪念馆这个平台, 运用老山作战的实例来对来访的广大官兵和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宣讲, 让广大官兵不受现阶段经济发展成果的诱惑, 使得广大官兵在金钱面前不失气节、不忘使命, 在新时期中永远保持我军在艰苦条件下的老山精神。

二、宣讲老山精神增强精神支柱

众所周知, 精神支柱往往能够发挥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对于广大指战员来说, 精神支柱是强大战斗力的组成来源。日常的艰苦训练, 充满危险的边界巡逻等条件艰苦下, 更加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柱以延续高昂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那么从精神支柱方面对指战员的宣讲, 就应该知道其概念内涵:精神支柱是个人在自身世界观指导之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综合, 其中精神支柱包括的内容有:信念、理想、道德等。运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 上面是理论, 下面就可以从实例方面来宣讲:比如我党我军回顾历史可以得知, 在艰苦卓绝的时代条件下, 党靠着对马列主义真理的实践及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理想抱负才不断克服困难, 迎难而上, 不断发展壮大, 我军发扬了无畏的革命精神, 老山精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亦如此, 不断战胜强敌, 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这些伟大成功的取得, 无一不是依靠强大的精神支柱而取得的, 而老山战役离我们并不远, 恰恰为新时期的广大官兵补充新的精神支柱, 以发扬勇敢无畏、自强不息、爱国保家、团结统一的精神。

三、宣讲老山精神增强爱国奉献精神

爱国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 爱国奉献是每个军人的职责所在。爱国奉献是革命军人的最高的行事准则, 是我国军队保家卫国、捍卫国家及民族利益的坚实基石, 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意识。那么何为爱国奉献, 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而且爱国奉献需要概念界定, 需要细化, 要不就很泛泛, 因此作为宣讲人员, 可以从如下定义出发:爱国奉献是热爱祖国, 拥护支持改革,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 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根据上述的定义内涵及细化标准, 逐步贯彻老山作战的实例, 我们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正是为了捍卫我国的领土不受侵犯, 国家边境不受骚扰, 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民族尊严不受侮辱, 而老山作战是这个自卫战的一部分, 但在发扬我军艰苦勇敢优良作风方面很典型, 老山作战英雄是出于爱国, 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爱国奉献精神在任何时候对于广大官兵来说都必须具有, 这是战斗力的保证, 也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作战纪念馆可以为广大官兵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爱国奉献教育平台, 让老山精神世代相传, 铸造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强有力的军魂。

四、宣讲老山精神增强士气及自信

新时期条件下, 高科技促进武器系统朝着精、准、快方向发展, 威力大大增强, 但是这不是说谁掌握了优势的武器谁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作为宣讲教育, 鼓足官兵的士气及自信也是有相当的必要, 因为来作战纪念馆不仅仅是缅怀或者参观, 更多时候是受教育, 因此宣讲人员就可以从宣讲中贯彻上述相关方面的教育, 彻底否定武器成败论, 老山精神就是一个实例, 部队官兵通过对馆内大量的老山地区作战实物和历史珍贵照片进行参观, 深切感受到了老山作战部队、民兵合战区人民群众的战斗风貌和英雄业绩, 继承先烈遗志, 发扬光荣传统。给官兵们上了一次很好的人生观教育课。我们知道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七十年代末, 我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创伤, 军队训练也大打折扣, 武器装备也比较落后, 又经过了较长的非战争岁月, 老山作战正是在此情况下执行的, 依靠强大的老山精神, 纯朴可爱的解放军战士取得了自卫反击战和防御作战的胜利。通过参观以后, 极大地激励了边防官兵的士气, 官兵们表示:将安心边防部队, 热爱边疆人民, 不忘老山的英雄烈士, 不忘文山人民, 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更加勤奋, 与边疆人民一道发展好边疆, 建设好边疆。因此, 可以弘扬老山精神以提升我军战胜拥有优势武器的一切敌人的自信心。

五、感悟

我国现阶段处在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国际政治格局多元化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已彰显, 从表面上看国际环境总体上太平, 但隐藏很多不利和平的风险因素, 比如钓鱼岛中日争议、中印边境大面积土地争议、朝核问题等, 现如今的利比亚国内动荡格局, 索马里海盗泛滥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和平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够局限于把老山精神宣讲于广大守卫边疆的官兵, 而是要把老山精神彻彻底底从战略的层面做好全部区域官兵的精神宣讲, 结合老山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时刻保留忧患意识, 精神动力。

摘要:在物质横流的今天, 昔日具有强烈时代的“老山”精神, 已经渐渐地被好多年轻人淡忘, 而麻栗坡县老山作战纪念馆的建成就是以“老山精神”为契机, 大力弘扬“老山”精神, 激励广大部队官兵的“老山”精神意志, 极大的促进我军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国防实力, 间接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本文就如何借助老山作战纪念馆弘扬“老山”精神以增强我军精神风貌进行阐述。

关键词:宣讲员,官兵,老山作战纪念馆,弘扬“老山”精神

参考文献

[1]刘临淑.搞好爱国奉献教育应着力解决的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6, (06) .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8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沉淀,特别是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迸发形成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不仅是东汽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已成为东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导致制造业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拐点,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改革已势在必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东汽顺应潮流主动出击,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从历史使命和未来愿景的战略定位中寻求发展路径,在“东汽精神”和企业文化的落地中寻找内驱动力,充分发挥“东汽精神”在建设一流企业中的强大精神引领作用。因此,东汽组织实施了为期三年的以“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工作”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创新提出了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化于品、品化于形”为四个阶段的弘扬“东汽精神”及企业文化建设方法,并充分运用企业文化建设规律,通过文化诊断、理念导入、文化宣贯、文化评估、PDCA循环等,用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系列主题活动推动目标文化的落地,以“东汽精神”的软实力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为东汽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化于心,将文化凝聚力根植于员工理念中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厂史教育,做好文化传承。举办多场次弘扬东汽精神专题宣讲,并组织开展了青年员工“学厂史、知厂情”教育活动,迅速掀起学习、践行东汽精神的热潮。充分利用“文化建设训练营”、企业文化骨干培训、新员工入职教育、新任中干培训等途径,专门设置企业文化和东汽精神的专题课程,加强对厂史厂情、文化理念、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宣贯,做好文化传承。

通过多种载体推进文化传播,做好文化积淀。注重文化产品对内、对外功能的立体策划,在做好内部宣传鼓动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对外文化影响。一方面,充分利用“三基地一窗口”的独特优势,对新入职的青年员工、新任干部、新党员等进行集中宣誓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厂史教育纪录片,广泛开展“弘扬精神、传承文化”集中教育活动,使东汽精神深入人心。积极利用新媒体,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信息化手段作为传播东汽文化的新载体,在弘扬“东汽精神”的同时进一步传承东汽文化。另一方面,自创“东东、琪琪”卡通人物形象,编制《文化理念卡通画》《企业文化报告》《文化东汽》宣传折页、《文化东汽报》,创作传唱《东汽之歌》,以精炼简洁的方式向社会和用户展示东汽文化的特色亮点。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意识提升,做好文化弘扬。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为树立发展信心,东汽把地震遗址打造为爱国爱厂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重回汉旺故里、不忘创业艰辛、实现绩效目标”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还通过策划推出系列形势教育专题片、MV等,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引导。

通过企业文化内化于心,以新颖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展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东汽精神”根植于员工心中,使之成为东汽人普遍认同和尊崇的价值观念,并自觉成为“东汽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外化于行,将文化影响力体现在管理提升中

变问题整改为主动改善,开展自助式的员工行为辨识。从2012年7月开始,东汽组织开展了“规范员工行为”主题大讨论活动,全公司50多个二级单位3 300余名职工参与其中,提出整改问题项目300余条,掀起了对照“东汽精神”检查、整改的热潮。

变公民素养为管理导向,促进员工行为规范体系完善。改变以往重点关注员工岗位行为的做法,把关注维度向员工日常行为及社会行为拓展,分别对员工就餐行为、文明用语、交通出行、文风会风、廉洁从业、控烟禁烟等行为出台了系列行为规范并进行了集中整治,逐步构建起了东汽员工行为规范体系。

变约束导向为价值驱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带动员工。东汽注重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一方面不断完善员工岗位行为管理制度,做好劳动纪律、质量安全管理定期巡查等,加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与引导;另一方面通过自编自演行为规范公益广告、制作播出走基层访谈、举办“东汽大讲堂”“道德讲堂”“争做好员工、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编发学习资料等文化建设形式,引导员工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对规范员工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企业文化外化于行,引导员工自觉将弘扬“东汽精神”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以“东汽精神”为引领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在成为东汽员工的行动指南。

行化于品,将文化先导力作用于示范引领中

拓宽企业文化建设视角,在评先推优中体现文化导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历时一年多的“首届弘扬东汽精神典范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彰显典范人物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文化导向拓展榜样范畴,着力提升员工综合品质。

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在精益管理中体现文化导向。精益制造是东汽近年来促进提质增效、管理提升的重要载体,同时把精益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作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新需要,制定实施生产现场VI和服务现场VI,并推出了以精益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理念宣传展示牌及卡通画,还以“大讲堂”的形式制作播出了精益制造教学片,录制《东汽精益之歌》,既为精益制造6S管理规范了标准,又为精益文化传播丰富了形式。

细化企业文化建设指标,在绩效考核中体现文化导向。改变传统的生产导向,在对基层单位的考核指标中进一步融入企业文化的导向指标,起草编制了《基层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广泛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分析和基本情况测评,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功能性,帮助基层单位查找不足,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改进方向和依据。

nlc202309041332

通过企业文化行化于品,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导向机制,将“东汽精神”的精髓真正融入到提升员工忠诚度和企业诚信度的行为中,为建设全员性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品化于形,将文化竞争力贯穿于价值创造中

加强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加强公司内部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东汽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汽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传承与弘扬》,顺利通过等级鉴定,获得结项证书,并公开出版发行。这既是东汽精神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东汽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先进文化作出的又一积极贡献。

加强感恩文化的感召示范,提升树立社会形象的能力。东汽在震后积极培育感恩文化,把每年的5月12日作为“东汽开放日”,对员工家属及社会公众开放,提升员工荣誉感和社会影响力。积极参与玉树、舟曲、彝良、芦山、鲁甸等重大灾区的救援工作并捐款捐物。组织开展助留守儿童圆梦、义务植树、义务服务社区、资助贫困学生等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承继,提升服务市场客户的能力。东汽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的发展战略,注重塑造对内感召、对外发力的企业形象,将“东汽精神”体现在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服务转变、团队建设和履行社会责任上。2012—2013年,东汽产品产量分别为2 645.35万千瓦和3 140.75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23.54亿元和131.21亿元,产品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实现了增长。2013年3月,东汽发电设备产量累计突破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总量的1/4。

通过企业文化品化于形,进一步展示了具有“东汽精神”元素的文化符号,与产业拓展、技术创新、质量提升、服务优化等工作一道,推动了东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公认度的不断提升。

东汽企业文化建设的体会与启示

做“减法”,重“实效”。根据企业文化建设问卷调查与测评的结果,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分析,形成年度文化建设目标,同时紧紧抓住弘扬“东汽精神”这条主线,专注于关键举措的推进,不贪大求全、不追求形式,做好有用的,省去不必要的,以有效的方式推动文化建设的实效,真正彰显文化的影响力和驱动力。

做“加法”,重“创新”。依托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工作这一有效载体,注重东汽文化理念层面的再“创新”,在企业发展的文化层面寻找创新点,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点和出发点,丰富延展创新文化、精益文化、服务文化、品牌文化,赋予其有时代特征的新内涵,并注重文化建设落地方法和路径的再“丰富”,为文化建设注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思维、新动力。

做“结合”,重“应用”。注重在弘扬“东汽精神”与公司中心工作上寻找结合点,即:与管理提升的结合、与绩效改善的结合、与团队建设的结合、与改革创新的结合,积极引导员工价值观认同和工作行为规范,从而服务于东汽改革发展的需要,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以文化的高度去标注东汽品牌的高度。

做“融入”,重“骨干”。开展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企业文化落地,这就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文化建设团队。为此,东汽在每个部门和分厂都设置了“弘扬东汽精神联络员”,建立了联络员QQ群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企业文化骨干培训、文化建设训练营活动。有了这个文化建设骨干群体,才真正形成了东汽文化建设上下衔接、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这也是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径。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通过文化理念的宣贯与根植、管理手段的转变与改善、员工行为的示范和引领、品牌价值的创造和提升,东汽用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上下结合的互动形式积极推进以弘扬“东汽精神”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既加快了文化落地的步伐,又为生产经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东汽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2012—2013年度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创新典范单位”“2012年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典范案例”“2012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2014年度全国机械行业企业文化特色单位”等称号。东汽将继续唱响弘扬“东汽精神”主旋律,以文化落地推动东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责任编辑:胡引定)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技巧下一篇:天津港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