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2024-05-21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共10篇)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1

12、坐井观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二、重点难点及关键: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三、教法:领读、教读、引导。

四、学法:朗读、识记、默写、讨论、想象。

五、教具及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引入

同学们,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学们说好吗? 课件出示小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及动画。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2.谈话引入

小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感知

1.通读全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读文,大体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鼓励自主读书进行整体感知,尊重个性,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小组内认读。2.请小老师领读。

3.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4.组词,造句展示。

(识字形式活泼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热情,是为识字本身服务。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力求加以运用。)

(四)、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不加字、错字、漏字。

2.请同学各读一个自然段,其它同学听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3.多种方式练读全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增强读书的效果。)

(五)、写字

1.测试要求会写的字并组词。

井(水井)沿(井沿)渴(口渴)话(说话)观(观看)答(回答)喝(喝水)际(一望无际)

2、观察字的结构。①左右结构的字:

沿、抬、际、渴、错、喝、话、哪 ②上下结构的字: 答、弄

③半包围结构的字:还(先写“不”)

3、学生练习,同桌互相点评。

(加强同桌的互相评价,促进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二)、朗读课文,回答老师问题。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老师出示课件,出现青蛙在井底跳动的画面)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老师出示小鸟飞到井沿的动画图片,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小结: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什么事争吵起来了呢?(教师范读课文对话,学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学生对照课文思考,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小结:大家都认为青蛙错了,那你知道青蛙为什么错了吗?它眼中的天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请同学做个实验,把你的书卷起来,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6、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九、板书设计

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见多识广 青蛙——“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见识短浅

十、教学反思

如果这只青蛙不愿跳出井口,那它就是一只井底之蛙,所以“坐井观天”就比喻所见有限,见识短浅的人。我们可不能做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的人,我们要做像小鸟那样见多识广的人。老师希望小朋友平时能多看书、多学习、多参加各种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13、寒号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13个新词。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准确领会寓意。

三、教法:领读、教读、引导。

四、学法:朗读、识记、默写、讨论、想象。

五、教具及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2.课文录音

六、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3.学懂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2.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3.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4.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5.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3)齐读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1.结合讲读裸文,理解“漫山遍野”、“哀号”、“得过且过”、“哆嗦”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4.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1.录音磁带一盒。2.小黑板若干块。3.幻灯片若干张。

4.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点拨要点:①问题b,比较 喜鹊说:“……”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

七、抓重点词 提问解答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

八、板书设计

寒号鸟

懒惰 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14、我要的是葫芦

一、学习目标:

1、认读会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三、教法:领读、教读、引导。

四、学法:朗读、识记、默写、讨论、想象。

五、教具及教学准备: 两张画有不同的葫芦的图片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

(一)、导入:

1、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葫芦图)它是——(生答)葫芦。

2、谁愿意和它打个招呼,亲切地叫它一声。葫芦的芦单个读第二声,放在词语中读轻声。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课件出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4、齐声读课题,自由读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课本去读一读课文吧,出示温馨提示:

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3、生字宝宝也来了,我们一起学一学吧,指名读生字、词语,齐读生字词语。

4、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三)、看图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四)、说话:

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五)、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4、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5、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6、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七、课堂扩展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

3、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第二年他又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八、教学反思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5、请小朋友课后把自已又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已的爸爸妈妈听。

口语交际:商量

一、情境启发、反思导入

出示几个常见的情景,帮助学生反思日常行为: 同学们,在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

(1)体育活动课上,我想玩“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可是我的朋友们却都不同意,我一气之下就去找别人玩了。

(2)听说动物园里有熊猫“到访”,可妈妈工作太忙,总是没空,我想让阿姨带我一起去,可有点不好意思开口。

(3)今天有写字课,毛笔忘带了,怎么办?想和同桌合用,可生怕同桌不答应。

(4)你向同学借的书还没有看完你想续借几天,该怎么办?(5)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想早点回家,你该怎么和小丽说换值日的事情?

二、设计意图:

教师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交际情境,设置出5种场景帮助学生联系自身,有效地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真正从生活实际、从身边小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学会商量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遇到这些常见的问题我该怎么解决?由此激发探究实践的愿望。这种感觉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走入交际情境,去作进一步体验。

三、积极参与、大胆实践。1.角色反串、提出方法:

如果每次我们都是这样说错了或不敢说,那么既不能解决问题,也容易和别人造成误解,怎样说才能把事情圆满解决呢?对了,有一位小朋友叫大胆,他想来试试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欢迎吗?(老师佯装学生,反串“大胆”这个角色,并且与学生随机表演。)师:(1)喂,我们来玩“警察抓小偷”吧,你们想的游戏都是没用的人玩的,我们不要玩!(2)你的书我还没看完,过几天再还给你。(3)我今天生日,你帮我打扫卫生吧,就当做是送我的生日礼物啦!问:大胆费了这么大的劲和你们商量,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呀? 提出方法:商量必须有礼貌。商量必须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必须说清楚理由。说话的时候不能吞吞吐吐,要明白流畅。

四、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学会商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商量不光要会表达,也要会倾听对方提出的看法,通过这一环节老师参与反面角色的表演,锻炼了孩子们听的能力,让学生听出错误,也听出了方法。不仅如此,此环节通过老师的示范表演,为学生在下个环节大胆的实践作了铺垫。2.再设情境、实践练习。

(1)大胆商量失败了,那么你们遇到情况会用正确的方法与人商量吗?请看这四幅图。(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提出三种需要商量的情境。即续借书本,更换值日。)

(2)在这几种情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交流)现在就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根据我们提出的商量的方法来和同学一起来演一演,想想我们该说什么,用怎么样的语气说,说话时神态如何,有哪些动作?

五、回到现实、扩展练习。

1.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解决了吗?回到开始提出的几个生活小片断,学生交流如何“商量”。

2.比赛:“好好先生”,要求学生用简洁清楚的话来商量相关的问题,看看谁说的话最受人欢迎,商量结果最有效。

3.小结:你们看,小小的一句话就能帮我们解决好多困难,所以我们与人交往时可要多注意说话的方法呀,总之待人有礼、说话清楚是最重要的。不过,要知道如果商量的结果是没有成功,我们也要对人有礼貌。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3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4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析】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来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三、书写生字。

写字指导。(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指导:“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上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二、朗读感悟课文。

研读“雷雨前”

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

研读“雷雨中”

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

研读“雷雨后”

1、小组合作读一读,填表。

2、小组交流汇报。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积累运用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也()了。

六、课后延伸

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8雷雨)了,雷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雷雨中: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雷雨后: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5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照样子,写一写:

一不():(一动不动 一声不响 一丝不苟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越()越():(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下越大)

表示颜色的ABB的词:(黑沉沉 黑洞洞 黑蒙蒙 白花花白茫茫 绿油油 红艳艳 红彤彤红扑扑金灿灿 黄澄澄 蓝晶晶 蓝盈盈)

3、背诵86页“我知道”。

有些动物和植物,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被埋起来,死后就不会(腐烂)了。很多年以后,这些动植物就成了(化石)。人们根据找到的化石,可以知道(古代动植物)的情况。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骨架是在(云南省)出土的。

4、体会不同标点的用处。

(1)这书上有字。

这书上有字?――这书上没有字。

(2)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你的玫瑰白栽了。

(3)加标点:

哪里有书啊? 这能说明什么呢?

太好了,太好了! 你看,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会写“面、阵”等8个字。读准多音字“号、当”,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3.弄清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会写“面、阵”等8个字。读准多音字“号、当”,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háo”。(板书:寒号鸟)

(2)你知道寒号鸟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课件出示2: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识字解词

1.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一类字(课件出示3)

miàn lǎnɡ què fēn zhèn kū jiānɡ yè 面 朗 却纷阵 枯 将 夜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面、纷、阵”,后鼻音“朗、将”以及整体认读音节“夜”。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出示二类字(课件出示4)

hào dǔ fénɡ dānɡ què xián quàn 号 堵 缝 当 鹊 衔 劝 chèn qiě là kuánɡ hǒu fù āi 趁 且 腊 狂吼 复 哀 借助拼音,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注意多音字“号”在这里读“háo”。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3)识记生字

①利用课文插图,联系生活体验识记:学习“堵、缝、朗、街、枯”时,要结合第一幅插图,以及插图中的实物来帮助识记。

②形近字比较识记:“峰一缝”“郎一朗”“苦一枯”“姐一且”。

③组词、句子拓展法识记:“将、复、趁”,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将来、将军”“寒假,我将要去北京玩。”等。

④加一加:“纟”加“分”是“纷”。“木”加“古”是“枯”,“阝” 加“车”是“阵”,“去” 加“卩”是“却”。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2.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课件出示5)

①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②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③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3.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件出示6)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自然段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3)(课件出示7)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8)出示生字:面 朗 却 纷 阵 枯 将 夜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朗、却、夜”并讲述:(板书:朗 却 夜)

(课件出示9)“朗、却、夜”田字格课件。

“朗”:左右结构,左面不要写成“良”,最后一笔是点。

“却”:左高右低,左大右小,右边是个“卩”,不是“阝”“卩”的一竖是悬针竖,略长。

“夜”上部较窄,下部较宽,右下不能写成“夊”。上面的一横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部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五、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两个小动物,并了解了它们之间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课外作业新设计 1.看拼音,写汉字。miàn lǎnɡ quèfēn zhèn 前()晴()冷()大雪()飞 几()风 2.你都知道哪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3.搜集有关时间变化的词语。

答案:

前 朗 却 纷 阵 先,接着,然后,最后。

3.马上、立即、立刻、斗转星移,星移物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知道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2.弄清故事的寓意。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本课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本课是按照“冬天快要到了”“冬天到了”“寒冬腊月”的时间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课件出示11)第一自然段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

(2)从图上看这对邻居的家有什么不同? 寒号鸟的住处是崖缝,不是树枝搭建的,不够保暖;喜鹊的窝有很多保暖的材料。

(二)学习2~4自然段:冬天快要到了。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和寒号鸟都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12):

喜鹊: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寒号鸟: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2.从以上喜鹊和寒号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俩有什么不同? 喜鹊很勤劳,而寒号鸟却非常懒惰,只知道玩。3.喜鹊是怎么劝寒号鸟的?寒号鸟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12):

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板书:寒号鸟:玩、睡 喜鹊:垒巢)

抓“不听劝告”“正好睡觉”读出寒号鸟的懒惰。分角色读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

(三)学习5~7自然段:冬天说到就到。

1.“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和寒号鸟的处境又如何呢?(课件出示13)

喜鹊: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只打哆嗦。

2.这时,喜鹊又是怎么劝寒号鸟呢?这次寒号鸟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14)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停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喜鹊真的“傻”吗?(不傻,是寒号鸟懒惰又得过且过,才是真傻。)从哪里看出寒号鸟“得过且过”? 学生讨论交流,谈体会。

分角色朗读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过渡: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

(四)学习8~9自然段:寒冬腊月。

1.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寒号鸟怎么样了?

2.齐读第8~9自然段。(课件出示16)

3.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

4.随机小结,完善板书。(板书:寒号鸟:懒惰 喜鹊:勤劳)

五、总结提高,体会寓意

1.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2.小结学法,(课件出示17)

抓重点词 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 感情朗读

课外作业新设计 1.照样子写一写。

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2.学了《寒号鸟》一课,你今后有何打算? 3.填空

冻得()冷得像()热得()热得像()快得()快得像()

答案:

1.高兴得跳起来 感动得流下眼泪 2.例如:不能偷懒,好好学习。3.冻得直打哆嗦 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流汗热得像蒸笼 快得火箭 快得像离弦的箭

板书设计:

寒号鸟

寒号鸟————— 喜鹊

懒惰—————— 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7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教材音乐的关系

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慢慢形成和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 对外界的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容易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现阶段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涉及情感生活、表词达意直接明了, 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旋律变化丰富、配器音效动感而震撼,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然而初一音乐教材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单元内容, 如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

面对流行歌曲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 我们不能“闭关自守”, 这样会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然而初一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或者对影视歌手盲目崇拜。因此, 音乐教育应当成为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指路人。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引入初一课堂

1、将流行音乐引进课程导入部分,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上好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教授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铺设的作用, 音乐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内容和逻辑的基础上, 结合最能激发初一学生兴趣的流行音乐设计出有效的导入。例如:七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并且学唱歌曲《樱花》。而多数初一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甚少, 对学习日本的文化和音乐的兴趣也不高。同时, 歌曲《樱花》这首作品是采用日本都节调式写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唱歌曲的难度。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选择亲自为学生表演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天空之城》作为课程导入,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以提前与班上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排练完成小提琴钢琴协奏《天空之城》。这样一来, 导入的音乐内容一下子拉近了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而导入的形式, 也较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日本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介绍, 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将流行音乐引进拓展部分, 大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1) 欣赏环节之后的拓展

初一的音乐教材为每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丰富的音乐欣赏部分, 其中有部分作品是器乐曲。但是其中的多数乐器在现在的舞台上难得一见, 这就使学生感到陌生。再有其中一些乐器的音色不那么圆润动听, 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要求欣赏朝鲜歌曲的同时, 了解伽琴这种乐器。笔者在实习旁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听完教材配的伽琴音频, 都开始打瞌睡, 很难集中注意力用心欣赏。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视频——伽琴演奏《卡农》 (本视频由8把伽琴同时演奏《卡农》为街舞表演配乐) 。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旋律《卡农》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伽琴的音色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学生喜欢的街舞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

(2) 课后小测的拓展

初一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会安排一些“小竞赛”或者“小测”, 意在测试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然而整天埋在语数英书堆里的初一学生, 又怎会有激情完成音乐课上的课后笔头练习。对于此,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最后5至10分钟来做听辨的测试。而这写听辨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流行音乐与传统相结合。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在讲解草原上的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藏族音乐特色后,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几首歌曲作为听辨测试的曲目:《雅鲁藏布大峡谷》 (藏族) 、《万马奔腾》 (蒙族) 、《香巴拉并不遥远》 (藏族)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疆哈萨克族) 。其中歌曲《万马奔腾》、《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传统民歌, 其他三首为流行音乐。如此安排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 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听了两首本来不太情愿接触的传统民歌, 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努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一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安排欣赏藏族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而这首歌曲的音区极高、演唱方法较为传统, 歌唱家音色嘹亮, 故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歌曲陌生。如此一来想要通过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来讲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显然难度很大。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藏族流行歌曲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选择具有较明显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来对比讲解藏族歌曲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索朗扎西的歌曲《幸福香巴拉》, 将此与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作对比性的介绍, 启发学生发现两首歌曲在歌词、题材内容、速度、旋律、音高音区等方面极为相似,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同时, 提示学生发现《幸福香巴拉》充分结合藏族传统音乐特点, 运用rap (说唱) 等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手法, 抒发了对“香巴拉”的无限憧憬与向往。这样一来, 教师迎合学生兴趣,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与藏族传统音乐作对比,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藏族传统民歌特色的印象, 还让学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并不是分离的, 大多流行音乐都是建立在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 加入现代元素写成, 这就为端正学生认为传统音乐“土”、“过时”的理念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结语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石(quán)参差(cēncī)寂(liáo)摇(zhuì)

(chuàng)尔(chù)然(yǐ) (kān)

忽(xī) 幽(suì)(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竹②良朋

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奇而坚②二者③久乃已 ④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9

名称

《三个和尚》

课型

欣赏

教学分析

学习者

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十分好动,表现欲望较强,对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随着熟悉的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够在音乐中初步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内容分析

乐曲选自动画片《三个和尚》。这部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巧妙地借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民间谚语,反应了当时的人们对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关系的思考,辛辣地讽刺了推卸责任、吃大锅饭的社会现象。动画片中,和尚念经与和尚挑水两个主题交替出现,看似无意,却蕴含着很深的寓意。

这部动画片没有一句对话,全凭音乐效果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烘托环境气氛。

这首乐曲运用几件乐器的音色变化来刻画不同人物形象,这种不改变旋律,只改变音色的创作手法十分简单有效,易为儿童接受。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或是几声打击乐器的敲奏,或是一件独奏乐器简短的经过句,手法简洁、不露痕迹,段落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三个和尚》的故事,能理解故事的寓意。

认真聆听乐曲《三个和尚》,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境;

能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音乐表现。

过程与方法

聆听法

自主探究法

自主实践法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木鱼、锣两种打击乐器,并能用木鱼和锣为乐曲的主题音乐片段伴奏。

了解坠胡,二胡,三弦三种民族乐器

教学重难点

能用木鱼和锣为乐曲的主题音乐片段伴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木鱼

歌片

三个小和尚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清单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师:好了同学们,老师请你们来聆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播放第一个小和尚主题音乐)

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说的不错,老师也这么觉得。

师:我们来看看,谁跟着这么欢快的音乐来了呢?放音乐,拿出第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来来回回的走,走到学生中间去)

谁来了呢?

这段音乐为了衬托小和尚愉快的心情,加入了两种小打击乐器,我们听听是哪两种?(放音乐)

同学们非常棒,这段音乐用到了木鱼

小锣

咱们想不想一起合作一下为乐曲伴奏呢?这样,我把同学们分成两组,你们这边同学来表现木鱼,这边同学来表现小锣,那么木鱼什么声音呢?我们来听一听,拿出木鱼敲一敲答答答,什么声音,答答答,哎好,我们就用答来表现木鱼,小锣呢?拿出小锣,敲一敲,什么声音?tang,duang,台,哎,那我们用台来表现。那老师现在来指挥一下,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看懂老师的手势,(答

台)我们合作的不错,但是有点不太整齐,那怎么就整齐了呢?要看老师手势。那老师现在来唱旋律,你们看老师手势,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非常不错,下面跟着老师的琴一起试一试吧。

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用答台表示木鱼和小锣

我们现在用拍小凳子表现木鱼,拍手表现小锣。

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用拍小凳和拍手表示。

我们在换一种方式,你们想用什么表示木鱼和小锣呢?

用学生说的方式再演示两遍巩固主旋律。

师:拿起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乐器我们来试试吧。

跟随老师弹奏一起合作。

同学们已经演奏的非常棒了,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试一试吧。

同学们和音乐配合的非常完美。

师:刚才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出示图片,介绍坠胡)

坠胡:这个是坠胡,这个名字有意思吧,它的声音相对比较大,声音比较明亮,通常表现比较活泼顽皮的情景。

小和尚愉快的生活着,这时山下又来了一个和尚(出示瘦和尚)那我们来听这段音乐看和小和尚出场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呢?

同学们的耳朵太厉害了,这段音乐旋律和刚才的音乐是一样,但是主奏乐器是不同的,这里用到的是三弦(出示三弦图片,介绍三弦)

三弦:同学们看它是不是更有意思了。你看它有几根弦呀,对,三根,一般乐器不是两根或者四根弦,只有这样乐器是三根弦,所以它的名字叫三弦,声音比较沉稳。

介绍完三弦,我们再来听一遍吧,加上我们的小乐器。

师:你们知道和尚在庙里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这段音乐里的主奏乐器是二胡(出示图片,介绍二胡)

二胡:二胡音色比较柔和。

我们试着唱一唱谱子。

既然是小和尚念经,我们给他加上经文一起来唱一唱吧。就用阿弥陀佛唱好吗?(听老师唱一遍)

学生跟着琴演唱

讲到这里,老师觉得同学们都猜到是什么动画片了(三个和尚)

那我们来听一听第三个和尚出场的音乐。(播放音乐

拿出第三个和尚)

第三个和尚出场的音乐就不一样了是吧,显得匆忙又笨重。

同学们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着火动画片)

通过这件事情,他们知道了大家要互相帮助,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乐曲的几个片段,现在,我们来完整的聆听乐曲,在听到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伴奏或者演唱,准备好你们的小乐器。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聆听了一首用我们中华民族乐器来表现的一个故事,其实有很多民间故事都是用民族乐器来表达的,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在以后的课堂上,老师也会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好了,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认真聆听

欢快

活泼

开心

一个小和尚

学生聆听音乐

木鱼

小锣

答答答

Duang

要看老师手势

学生看老师手势跟老师配合跟老师弹琴一起合作

学生拍小凳子表现木鱼,拍手表现小锣

拿起乐器准备跟音乐一起合奏

听老师讲解主奏乐器坠胡。

一个瘦瘦高高的合适

更稳重一些,小和尚的更活泼

学生听老师讲解乐器三弦

念经

听老师介绍二胡

学生试着演唱简谱

学生试着加上经文演唱

聆听第三个和尚出场音乐

观看动画片片段

完整聆听音乐,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片段跟着去演奏

直接切入主题,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

学生能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感受,音乐形象晚一点出,这样不会影响孩子对音乐的理解。

第二遍出示音乐形象,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景,小皮影也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聆听。

每一次聆听都为学生出一个小问题,逐步帮助他们培养聆听的习惯,还能吸引孩子认真听音乐。

让孩子自己去分别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让孩子懂得看老师手势,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培养孩子合作意识。

老师弹琴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旋律,慢一点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第一次很成功树立自信心,会更加喜欢参与进来。

进一步熟悉旋律,为加打击乐器打下基础。

前面已经用不同形式练习了很多遍,所以孩子们拿起乐器合奏显得很自然,也会自己用耳朵去聆听音乐,跟着音乐一起合奏,而且乐器声音比较大,孩子们怕自己敲错都会竖起耳朵去聆听。

聆听了很多遍以后,这时介绍主题音乐的主奏乐器,孩子们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二段音乐的旋律和第一段是相同的,主奏乐器是不同的,放在一起,孩子们很容易分辨音乐,也更直观看到了两个形象的不同。

区分了音色不同,形象不同,继续区分主奏乐器不同,孩子们很容易接受。

这时音乐主题变了,速度变得舒缓,可以让学生区分乐器。

孩子们一直学习口风琴,所以唱谱子比较容易。

给这段旋律加上了简单的经文,让这段音乐瞬间感觉有了灵魂,既然是念经,这个形式很新鲜,孩子们很喜欢,也很容易接受

第三个和尚跟前两个和尚出场音乐完全不同,旋律变得匆忙,出示了第三个和尚的小皮影,孩子们比较可以理解。

聆听的时间比较长了,所以这让孩子们观看了一点动画片,直观的去体会着火的情景。

完整聆听音乐,感受用民族乐器讲述的中国故事。

课后反思

《三个和尚》这部动画片没有一句对话,全凭动画与音乐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烘托环境气氛。乐曲运用几种乐器的音色变化来刻画不同人物形象,这种不改变旋律,只改变音色,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创作手法十分简单有效,学生容易接受。

这节课设计以用音乐形象为主线,通过三个和尚的不同形象体会音乐的不同,主奏乐器音色的不同。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去看人物形象,再用人物形象去体会音乐,能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 篇10

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曾经(céng)

蒙蒙细雨(méng)

顺着(shùn)

荆棘(jīng)

磨成粉(fěn)

甘蔗(zhè)

甜菜(cài)

就算(suàn)

葱葱绿绿(cōng)

一株(zhū)

恋恋不舍(shě)

二、易写错的字

冒:上边是“

”,不是“日”。

洒:右边是“西”,不是“酉”。

暖:右边是“

”,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甘: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折。

妹:右边是“未”,不是“末”。

舍:下面是“

”,不是“舌”。

三、会写的词语

雷锋

叔叔

足迹

昨天

冒着

留下

弯弯

背着

洒下

迷路

温暖

爱心

也许

桌子

平时

难道

味道

就是

加工

种子

农具

甜菜

工具

劳动

经过

才能

买卖

甘甜

一匹

妹妹

出色

河水

碧绿

波纹

好像

河岸

柳叶

景色

要求

柳树

枝条

恋恋不舍

四、多音字

曾的应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长长—很长

寻找—寻觅

足迹—脚印

好奇—奇怪

急忙—连忙

平时—平常

难道—莫非

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

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

温暖—寒冷

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

美丽—丑陋

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

(弯弯)的小路

(蒙蒙)的细雨

(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

(温暖)的春风

(平平常常)的糕

(好奇)地问

九、词语积累

1.“AA的”式的词语:蒙蒙的细细的大大的红红的2.AABB

式的词语:平平常常

开开心心

整整齐齐

大大咧咧

十、佳句积累

1.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2.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雪400字下一篇:unit9教案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