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2024-08-22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共11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1

总结人:李慧兰2014年1月

本学期,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机电设备维修班的《机械基础》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机械基础》是机电、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讲课中力求通俗,多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

1、踏实教学,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练好基本功,踏踏实实地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

课前准备:备好课。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

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难。尤其在学习困难生的转化上,我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理

解和尊重,他的处境、想法。

2、拓展知识、技能,综合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努力拓展各方面知识提高各方面技能,经常听其他

老师的课,学习他们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个人成长方面:

1、完善师德: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工作中,我始终以一个专业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给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是关爱学生,我以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绝不以智力好坏定亲疏,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再者,能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能较好地与老师、学生、与人相处真诚热情。我始终坚信:一个伸手可以拥抱整个世界,敞开胸怀能够容纳整个宇宙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

2、虚心学习:

作中我努力拓宽学习渠道,认真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与同行研讨,和学生交流,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3、锤炼业务:

在教学中我主动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每个教学环节入手,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我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理念,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新课型。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2

1.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基础理论的多媒体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 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 基本理论越扎实, 我们的视野就越宽, 思路就越广, 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工程材料及材料处理部分教学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础, 该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论性, 实践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验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这样理论上比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形象表达。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 其结构的微观组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等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外在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够很透彻地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 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 以工程案例为主线, 组织模块教学

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 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 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 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 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 针对性强, 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 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 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但对教师来说, 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 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 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 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 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 学以致用为出发点, 需要什么, 学习什么, 教师介绍什么;需要多少, 学习多少, 教师介绍多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的交叉学科, 它涉及许多学科知识, 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 重视实习教学, 强化实践环节

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 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该围绕这一要求展开, 需要创造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实习环境, 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我国生源实践基础差, 生源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无实践经历, 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学生, 工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 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更加困难, 难以完成实习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国外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 实习时间都比我国长。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对“由校门到校门”的学生还要求经过半年的预科训练,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 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工夫, 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摆脱验证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对许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节中的实验合并为综合实验, 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放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 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 教师要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用全新的观念理论审视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英波, 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机电技术, 2006.01.

[2]杨树勋.现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 1999:56-8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3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开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6-02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学好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将有可能出现弃学的现象,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在从事相关机电类工作当中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普遍现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新课程导入、一体化教学、第二课堂建设、开放式教学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

一、新课程导入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都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开课,在此之前的机电类专业课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及机械制造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涯后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在减退,还有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在此门学科的绪论中不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兴趣,之后再想让其改变观念就更难了。因此,笔者在绪论中是以提问的形式作为开头的。比如: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内容吗?知道自己毕业后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技能吗?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关注毕业后的情形,这是可以提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展开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接着把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这时要注意一定要有新意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将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用实物模型加装配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先是理解图中每个零件的实物样式,然后讲零件的装配顺序与装配工艺要求,再接着讲机构的工作原理,最后是要求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设计或改造设计,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分析、参与、团队间进行竞赛,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将学到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同时学生可自带电脑进行创新设计,为配合大家的学习,在第二课堂还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

笔者这样的授课方式比传统的纯理论满堂灌更受学生的欢迎,比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最初的兴趣到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引导与传授知识,使学生持续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快乐的交流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创作过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共同进步的状态。

二、一体化教学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首先要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谋生能力即有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讲课应不拘泥于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实训中心或车间进行,有些内容转移到实训室内对着实物进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拆装或操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在教室内用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较少,他们工作当中需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设计。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普遍的思维过程是从设备的输出件要完成的任务开始倒推至动力输入件,而其他工作人员在最先读图或看实物时更多的是从寻找动力输入件、物料输入端开始顺序延伸到设备的输出件。

因此,教学顺序设计为先到实训中心认识电动机、联轴器、平键、齿轮传动、带传动、轴、轴承、螺纹联接等,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这些实物的模型、特征及功能,形成感性认识。而后再回到教室,根据实物模型、装配图来分析其中的构造原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小范围设计。比如:讲解凸轮机构时以凸轮的作用、可实现的功能、各组成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及结构上的关键点的学习为主,弱化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授课时先展示一凸轮夹紧机构,还让学生亲自推动手柄感受一下,然后再播放一段不同形状的凸轮工作的视频,给学生在脑中先形成一个感性认识,接着问学生哪个是输入件?哪个是输出件?让学生再看一遍视频,接着把视频中的机构装配图展示出来,学生组成小团队进行分组讨论如上问题,这时笔者通常会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各个零件进行3D建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物构造,然后由各团队分别讲述各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及动作原理,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即时拖动各个零件到相应的位置进行装配,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或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动画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很好的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学生通过此过程的描述极大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个人表达能力。最后再要求各团队分头完成一项改造设计任务,例如:请设计一个自动舂米机。已知条件:利用原有的手动式舂米装置进行改装,工作场所内只有电源。要求学生能绘制出一个完整的机构简图,这其中要包括动力输入装置、中间转换联接、输出装置等。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在脑海中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往的教学只讲凸轮机构自身,不提及相关的其他配套装置,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接受,更谈不上做改造设计。在教学上由于有了最早的感性认识,学生即使还不懂得如何选择电动机,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后是要通过一个联轴器传递到减速装置,可选择的减速装置有:齿轮减速、带轮传动、链轮传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装配工人、设备维护人员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至于电动机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不清楚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先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再考虑教授一些简单的具体设计。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面对高职教育中课时一减再减的压力,如何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总量不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好更令人满意是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带动学生继续学习,以弥补课时不足。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机电市场、生产厂家,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认识各类机电产品,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带领学生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创新设计进行模型创作评比,这种手与脑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系部牵头在全系内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形成了月月有比赛,以赛促学习的良好局面。这期间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教师要真正参与学生的团队创作、比赛准备等具体工作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和关怀,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参与比赛的热情才不会减退,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开放式教学

一方面可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开放式实训教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可接受学生课后应个人要求对部分设备机台、实验内容进行开放。要求学生先写申请、制订具体实验方案,经相关人员审批后,在实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进行相关作业,这样由学生自己制订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机、电、液等专业知识独立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辅助教学,笔者预先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零件三维模型并形成元器件库,交给学生存贮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中,课堂创新设计环节允许学生用自带的电脑打开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进行创作,学生可调用库中元件快速搭建模型,实现动画演示,各创作团队将设计结果进行评比,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满足学生求学心切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性,不再是谁主谁次的地位。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理性的社会个体来看待,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觉管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习氛围。

总之,面对高职学生生源差异性日渐增大,教学学时减少的环境,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能更好地贴近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这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创新的教学局面,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张锦明.对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4]马学友,廖建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0)

【作者简介】刘 鹰(197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机械类学科的高等职业教育,远红外发热器的创新性应用。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4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上能注重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地启发学生、引导思维、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利用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主体自己相应的积极自觉活动中才能形成。在教学上我不仅是教师,而且是魔术师,运用直观的现代的教学手段,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模型、形象等,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大纲中新列入的教学目的。

四、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

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需要教师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缜密地构思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互动,完成教学任务。高二是学生高中学习生活的转折时期,是承前起后的时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们的升学与否紧密相连。所以我不仅备教材,还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学主体意识。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觉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地抛向空中„„

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教育对象,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是否把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否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爱他们-----平等协商,倾心交流,使得我们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六、坚持政治学习,加强师德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本人在学期教学中能遵守学校纪律,认真执行“六认真”条例,上课从不迟到,与同级组老师团结合作,积极支持科组工作,不折不扣的完成科组长分配的任务,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并且把教研活动所得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5

院级项目实施方案

项 目 名 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项 目 编 号:2012013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部门:工矿建筑系

项目实施方案

1、工作思路

1.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小组和项目执行小组

1.2拟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1.3明确各项目负责人和执行人

1.4做好课题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落实课题项目

2、技术途径

2.1去力帆骏马、黔西北汽车城进行实地考查,根据企业所需,初步制定课堂教学方法。

2.2根据《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

2.3分析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设计的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

2.4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反思。

3、实施地点

毕节职业技术学、力帆骏马有限公司、黔西北汽车城

4、计划

4.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确立课题名称,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设计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明确成员分工,展开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汇总资料。

4.2专题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主要工作:按照成员分工和课题思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分析课题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开展专题 研究,形成统一格式规范要求下的专题研究报告。

4.3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主要工作:汇总各专题研究报告,修正、规范、统一格式,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提请学院组织结题验收。

5、现有工作基础

学院图书馆和阅览室藏书和各类专业杂志种类全、数量多,电子阅览室可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本项目研究工作由于是建立在教学、科研基础之上而取出,因而相关的条件比较完备,能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特殊需要的研究条件在学院内可资源共享。必要的图书资料据研究进度安排购买。

我院现有汽车专业教师8余名,其中讲师1人,助教7人,完全具备课题研究科技人才队伍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探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服务于毕节试验区的科技振兴工作,是开发研究的良好组织基础。

6、配套条件落实情况

完全具备

7、管理措施(实施机制)

7.1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为全面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我院成立以院领导、项目主持人和专家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课题技术小组经常检查指导课题的技术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2课题执行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按时搜集、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等资料,严格按照课题要求做好各项研究工作;

7.3调研结束后,及时认真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写出能体现研究成果的总结。

8、风险防范措施(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6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该课程后,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夹具结构进一步了解的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初步掌握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学会查阅有关资料; 2. 掌握设计机床专用夹具的基本原理的方法,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完成本课程教学后,并在本学期集中进行,时间为3周。

三、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1. 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 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3.具体内容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拟订工艺路线

正确选择基准; 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3)选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

4)确定指定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

5)确定指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6)计算代表性工序的单件工时。

7)填写工艺文件。

(2)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1)准备阶段

分析指定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工艺特点、毛坯情况、所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及切削用量;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同类型夹具的资料,吸收其中合理部分;

2)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

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分析需限制的第一类自由度,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和定位元件,制定夹具方案、绘草图和刀具的对刀、导向方式。

3)确定夹紧方案。

根据零件的结构和所需的夹紧力,确定夹紧方案。4)确定夹具结构。

(3)绘制夹具装配工作图及零件图

四、课程设计要求

1.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制定一个成批生产的(或中批或者大批生产)、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不少于10道工序)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填写工艺文件

(3)填写若干个工序卡

2.专用夹具设计

(1)设计某道工序的一个专用夹具,画出符合要求的夹具装配图(由15~20个零件组成。

(2)绘制夹具中两个零件的零件图。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7

课程内容的增加、授课时数的减少,使原有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内各高校在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调整的同时,对教学模式等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使授课内容和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大幅增加,而且还使授课的内容充实、生动、形象、直观,并且通过多样性的外部刺激,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同时,教学实践也表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当使用,也使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工科近机类专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认识问题也有教师授课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工科近机类专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现状,探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

1 积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建立和拥有正确的工程意识,是工科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尽管在相关的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等)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建立工程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受课程内容、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如大量的设计计算、制图等过程都是纸上谈兵,或者说是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及其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培养工科近机类各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提供一个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因此,必须利用这个契机,尤其是通过媒体技术的应用,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培养具有良好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奠定相应的基础。

1.1 从制造的角度审视设计的合理性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图1(a)所示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有关计算尺寸链章节的例子,而图1(b)所示为该例的一个设计方案。尽管图1所示的零件几何结构十分简单,但所涉及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材料选择的问题,又有加工制造等多个环节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制造的角度并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结合加工方法、加工过程以及加工设备条件(如设备类型及其可获得的加工精度等),对比两个设计方案,通过讲解尺寸偏差、位置偏差以及形状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实际工程中正确处理的手段或方法等问题,对学生建立和培养正确的工程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积极利用课程内容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虽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十分繁杂,使学生易感到前后各章节各自独立、各成体系,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及其内在的关联性。因此,授课教师应特别注意课程内容关联性的讲解。

1.2.1 从一个具体的零件涉及的加工制造过程,阐述课程内容的关联性

教学实践表明,从一个具体的零件的加工过程的角度出发讲授,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各个章节是密切相关的,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如在课程的绪论部分就可结合图2所示的梯形丝杠的零件图,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理解该零件在研发过程不仅涉及零件的设计计算,而且涉及制造过程,同时,该零件的加工过程还与加工方法的选择、刀具类型的确定、机床的选型以及工艺参数与工艺规程的确定等众多因素有关。教学实践表明,在绪论部分通过实例分析并结合教材的目录讲述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易使学生体会到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并可为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寻求共性问题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1.2.2 从不同类型零件所涉及加工制造过程,提炼课程内容的主线条,抽象出零件加工制造过程所涉及的共性问题

尽管机械零件的几何结构各异、类型众多、功能不一,使用要求也各不相同,但点、线及面是构成各类零件的基本几何要素,因而,点、线及面的加工是制造零件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围绕点、线及面的加工阐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并协助学生提炼出课程的主线条,同时,结合实例,抽象出零件加工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共性问题。

1.2.3 从构型分析揭示课程各章节内部的规律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有关刀具的内容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但面对各种类型的刀具,学生往往感到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为此,笔者从各类刀具的几何结构的构成分析出发,阐述了各种刀具之间的相互关系。图3所示为典型的车刀、铣刀、钻头以及砂轮的实物图片。表面上,它们之间无任何联系,但若从它们构成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其构成基本要素均是一把车刀,只是由于使用目的等的不同,使它们在几何结构上各不相同。实际上,铣刀可以被认为是在面圆内一个圆周上均布了若干车刀而已,而一般的钻头则可被认为是具有两个刀刃的铣刀在其回转轴线方向上螺旋演化的结果。对于砂轮则可被认为无数个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具有大的负前角的微型车刀在一个短、粗的圆柱面上随机分布排列的结果。

各种刀具在几何结构上的差异是由于使用目的或要求不同造成的,这一点应在授课过程中给予特别强调。如虽然车刀可作为刨刀加工平面,但由于加工效率低,因此,基于切削运动时相对运动这一点,为提高加工效率,在车刀的基础上不仅演绎出了铣刀,而且还创新出铣削加工方法。

在讲授加工质量章节中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强调指出:虽然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即使就同一种加工方法而言,若工艺参数不同,则所获得的加工质量也有所差异。如在相同的工件材料、刀具材料条件下,仅仅是切削参数的不同,在粗车时,加工精度可获得IT12-IT10,表面粗糙度可达Ra50-12.5μm,而在精车时,加工精度不仅可达得IT8-IT6,表面粗糙度可达Ra1.6-0.8μm。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构型分析并结合刀具的发展历史,阐述各类刀具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为创新意识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科生思想活跃,并有诸多的兴趣点,其注意力往往易被兴趣点所吸引,同时,又因为对近机类各专业而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非专业主干课程,因此,无论是在理论授课过程还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该课程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等均有积极的作用。

2.1 将工程问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与机械工程相关的加工制造技术,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讲授该课程时,为避免授课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应将工程实际问题或科研项目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以及提出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加工质量中的表面质量时,笔者就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的自来水用金属管线孔的表面质量存在的问题,不仅阐述了表面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而且还讲解了衡量表面质量的相关参数的内容,同时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分析了电化学加工方法在提高金属制管材内表面质量方法的工艺应用。

2.2 注重课程内容与已掌握知识的衔接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幅增加,因此,学生必须及时消化、处理所获得的信息。若教师注意将学生已掌握知识,尤其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内容为基础,将所授课程内容与之合理衔接,不仅可使学生更易掌握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而且还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同时还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笔者在讲授数控加工时,就结合图4并借助于已掌握的微积分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即数控加工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直线运动的轨迹逼近或包络出所要加工的曲线(面);同时,所获得的曲线是折线。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知其所以然”式的讲授,对学生知识的延续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创新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育部所设立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国内各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机械创新设计等课程,均希望通过学生在实践中或借助于变异型、反求型以及功能分解与求解等的常用技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或者感觉到创新离自己很远或者将创新神秘化,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使学生感到创新处处有,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虽然从本质上讲,创新是一个多元性的概念,具有内在动态性,而且内涵和性质一直在演变,但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课程的相关内容,利用适宜的创新技能,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联想,培养人人可发明,事事可创新的正确思想态度。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是宿舍—教室—食堂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结合图5所示的簸箕和垃圾桶,利用功能复合的创新技能法,阐述了一个既具有簸箕功能,又具有垃圾桶功能的实用新型发明。

3.2 以辩证的思想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模式

机械加工工艺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核心是指利用工具或能量通过变形、去除、连接或增加材料等加工方法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制成满足一定设计要求的产品的方法和过程。因此,机械加工方法及其特点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授课内容之一。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辩证的观点,阐述机械加工的方法、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等,通过树立“细节决定成败,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内在规律、联系及其差异,还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如笔者曾在讲授先进制造技术章节中的化学加工时,结合加工的本质就是材料的增或减这一理念,阐述了化学加工产生的由来。

由于金属的腐蚀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同时,其危害和损失巨大,因此,在常规条件下,并不希望金属腐蚀现象产生,而且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阻止金属腐蚀现象发生。虽然,金属腐蚀的机理十分复杂,但其表象却是金属表面材料的缺失,或者说是金属表面材料的减少。由于零件的加工无非是构成零件材料材质的“增”或“减”,因此,金属的腐蚀现象可用于加工,并逐步形成了化学铣削、化学抛光以及现代微细加工(微机械、微电子)技术的基本工艺方法之一的化学蚀刻技术。

在上述的实例中,不仅体现着对立统一规律,同时还体现着对加工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即“加工是有规律的破坏”。

4 强化多元化教学手段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及工程背景强的课程。其授课内容不仅涉及物理、化学、材料、控制以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涉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及其应用。显然,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诸如课时不断被缩减,相关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又不断涌现等矛盾。尽管多媒体教学具有授课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等优势,但实践也表明,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不会提高,反而下降。因此在特种加工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4.1 多媒体的应用要合理

开展多媒体教学时首要的工作是制作适合学生及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1)课件的背景及布局要合理,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动画内容,尽可能少,建议采用白底黑字;同时,对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技术还应作必要的讲解,以免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2)每一页中的授课内容要精简,字体适中,条例清晰,重点突出,强化每页之间的逻辑关系。

(3)翻页的速度要适中,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理解和记录。

4.2 要有一定的板书量

由于授课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多媒体课件中不可能将所有问题都准备齐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提倡板书教学,以便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充分的说明。

4.3 要安排学生讲课,但量一定要适中

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议安排学生讲解一定的相关内容。这不仅能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由学的过程参与教的过程,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环节中,而且还可在教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等,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4 课堂讨论、辩论

本着“事辩则明”的思想,应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根据课程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兴趣,自拟命题,组织学生讨论。实践表明,课堂讨论、辩论不仅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应用相关文献的能力。

4.5 强化实践教学

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演示实验环节的基础上,应安排学生一定量的动手实验环节和自行设计实验的环节。

5 结束语

结合笔者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授课中的一些体会,探讨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本着隔行不隔理的理念,希望对教授其他课程的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针对工科近机类专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学生工程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工程,创新,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平法,张辉,冯之敬.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制造工程基础平台课程创建与实践[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10:168~171

[2]刘延俊,周军,吴筱坚.液压与气压传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模式探讨[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10:213~216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8

【摘要】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居尤为重要的地位,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对象,针对其特点,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为培养目标,分析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一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辅助教学为辅的综合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对该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实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专业基础课程 网络辅助教学 机械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1-02

Teaching Mode of Fundamental Courses for Mechanical Major Aimed at Creative Education

SUN Jing, YANG Xing-hua, YANG Jun-ru, WANG Ji-dai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Abstract】Fundamental courses, arranged to learn prior to specialized courses at college or universit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For mechanical major, the teaching of fundament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 of students. Aimed at improving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for fundamental courses for mechanical major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it,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ode, which is made up of mainly traditional class teaching and network assisted teaching as minor, was put forward and discussed the ways and measures to practice this teaching mode.

【Keywords】Creative education;Fundamental course;Network assisted teaching;Mechanical major

一、引言

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各高等院校争相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教育”模式 ,开展和实施创新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机械类本科专业是我国工科类院校的传统专业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本文以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为主要对象,重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探讨高效、可行的教学模式。

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课前的先修课程,其学习过程是学生由通识教育向专业教育过渡的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不仅是夯实工程基础的重要阶段,更是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与课程体系的其它课程相比,专业基础课因其自身特点和教学目标,在实践中给 “教”和“学”都带来不少困难。

1.一般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

例如《机械原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基本理论和概念多,且抽象难懂,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教”与“学”都容易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工程应用性又很强,对于毫无工程概念的学生而言,学好这类课程难度较大。

2.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任务重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多,重点、难点也多;而且经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后,课程的授课学时减少,一些重点以及应精讲的难点内容往往难以展开。所以,这类课程的“教”与“学”任务都很重,教师与学生承受的压力很大。

3.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开展创新教育,尤其有利于学生构建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提高其专业综合创新能力。所以,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除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外,也逐渐尝试应用网络辅助教学。随着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弊端与不足。

1.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课堂上,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仍脱离不了依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满堂灌”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甚至无暇顾及理解程度;课堂外,尽管实施了网络辅助教学,学生仍然按照课堂要求被动地练习、测试、作业等,网络只是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整个教学的组织完全以教师 “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思考、探索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2.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启发式和创新性实践教学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实验多为验证性质,主要用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缺乏创新性实验。针对课程专门设置的课程设计,也依旧沿袭“教师指定题目、学生机械地完成近似模仿的设计”,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启发式教学环境,导致创新意识较差。这种缺乏启发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收效甚微。

四、探索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更新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而在该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发挥各教学方式的优势。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其中所特有的师生面对面交互方式及情感交流也是网络难以替代的,主要缺陷是过于强调“教师为中心”。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建设网络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替代传统教学,而是将网络作为工具和手段,充分发挥其优势,对传统教学环境进行有益的补充。在实际教学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立一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辅助教学为辅的综合教学模式,使该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1.构建与传统课堂教学切实“互补”的网络辅助教学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重在“辅助”。它必须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充分利用网络特有的多媒体、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等优势,基于组织方式、内容和功能互补,建立简单、实效,且功能互补的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交互性、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的条件,而完全没有必要模拟和重复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

例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之一,是离开课堂后师生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来“辅助”,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各种功能模块设计,打破空间和时间阻隔,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或“离线”畅通交流。为了改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可以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收集甚至制作与实践相关的大量多媒体资源,或将课堂的理论超链接至相关的技术、产品或公司,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设置创新模块,及时发布创新课题和信息,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直至启发和引导部分学生尝试实践创新。

2.调整课堂教学思路和内容,引导和充分发挥网络辅助教学作用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并充分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应作相应的调整,以实现课堂教学到网络辅助教学的良好过渡。一般来说,学生刚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时,处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的关键阶段,此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非常重要。课堂上,除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外,教师应利用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师生感情及教师人格魅力等,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应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一方面巩固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中的丰富资源,延伸和扩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因课时有限而无法在课上开展的“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抛砖引玉”的启发,将其延伸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借助网络的强大交互功能来进行,这样既完成了必要的内容讨论,丰富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利用网络辅助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课堂上,教师可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或自身的科研情况,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创新模块,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从而引导部分学生从主动学习向研究型学习[4]过渡。

3.将网络辅助教学作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利纽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之外,学生自愿参加、旨在提高综合素质、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第二课堂”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向研究型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开放空间及多种畅通的交互方式,完全有条件成为第二课堂的“排练场”。在这个平台上,师生之间可以打破时空制约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通过遴选,在平台上及时发布创新课题,或启发学生提出课题,公开讨论论证后发布;学生则自主选择课题,自行组成协作小组进行课外的创新活动,期间还可以通过平台获得教师的指导与支持。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纽带”作用,教师还可以将“挑战杯”、“机电产品大赛”等各种竞赛信息及时发布在平台上,并将以前参赛的获奖作品在网上展示,以鼓励、引导学生以参赛为契机参与实践创新。

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将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可活跃“第二课堂”,也可引导部分学生向研究型学习发展。

五、总结

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自身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并有效实施网络辅助教学,从而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辅助教学为辅的综合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将有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悦,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164-165.

[2] 张文慧,等. 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J]. 中国电力教育,2009, (15): 70-71.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9

摘 要:通过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机械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及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机械专业;基础课

我们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基本上就是“上课讲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为教师所教授的单线知识。而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生从直线单向式的从教师处接受知识转向从学生、生活、教师三角双向式的多渠道接受知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真正具有职业行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

依照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中职类学生在中级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规定了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自,机械专业基础课从教材到教学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从最初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简单组合的《四合一》,到现在的《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知识》《公差与极限配合》《液压传动》《金属切削与机床》等我们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的有效融合,《机械常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它包含了中职学生在中级阶段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以任务模块的形式呈现。

各任务之间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互联系,学生就可以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现在我以其中的一个任务项目《组装铣床模型》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实施:

一、播放铣床的结构分解及组装视频

展示铣床在实际加工中的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并进行相关的提问引导,用这种影像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小组成员相互检查是否按规定完成了学习引导任务;小组交流讨论后,将本组对学材中引导问题的答案填写在卡片上并在白板上张贴。此时教师不做任何解答。这也是一个交流和探究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对学习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构建并展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团队学习和动手)埋下伏笔。

三、给学生分发任务书,明确任务并确定组装计划

任务书如下:

四、学生根据任务书,进行组装铣床模型

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激励。这也是一个实施过程。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通过组装铣床模型,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动手实施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更为有效,进一步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五、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组装的成果

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

教师点评:包括对组装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对学生自评、互评的点评。(我们的评价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在班内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专业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六、在展示后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反馈

将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对本组张贴区内的张贴小条进行调整,对先前知识意义理解不准确、不完善的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最后教师移动卡片,给出正确答案,对本次课进行总结和反馈。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师生双方共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评价的结果为形成性成绩的组成部分。

七、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与知识的扩展

对于组装不完善或组装失败的`学生,通过对成果展示的观摩、

教师的总结于课后完善制作,让学生养成持续改进的好习惯。再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行选择:

A类:教材配套练习题

B类:教师编制的提高练习题(小黑板出示)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不同,作业的层次选择不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根据铣刀的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的异同,扩展到铣削的特点。

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我们依然以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

这一案例中还涉及铣刀的材质和性能要求,与我们《机械常识》中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任务相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衔接。除了知识的融合以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这一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掌控和指导,课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及知识的扩展。在这种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对教师的自我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10

教学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总结

结合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实施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研究的全过程,探索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机电类专业课教学的宽基础、活模块的操作模式,为全新构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改革的力度严重不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缺乏强有力的模式支撑,致使专业课的很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注重直观性的教学模式:

1、针对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实际,制定了可操作行强的实施方案。

2、针对机电专业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新理念。

(1)创新教学,专业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如“双元制”,贯彻陶行知“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创新性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深化基础、强化技能的教学原则,将车间与课堂合而为一,实现了车间课堂化、课堂车间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专业教学与实际训练同步进行,最大限度的加大学生技能训练的密度与强度,保障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2)制定了车间技能教学计划。为搞好车间教学工作,明确教学目

标,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制定了两年四学期车间技能教学计划,规定了车间教学的任务、步骤及具体的时间安排等,杜绝了车间教学在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的随意性。

(3)制定了规范车间教学的实施意见,对组织学生、明确目标、材料及工具的发放、学生个体技能掌握的形成与反馈等教学环节和程序予以明晰和规范。

(4)改进了车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们通过组织听课观摩交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分离的方式,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与学的结合、教与学后的反馈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实用性强的车间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练的目的。

(5)调整了课程安排。我们改革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有机结合的原则,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量,组织专业教师制定专业课改计划,调整了专业课程安排,专业课与文化课、专业实践课与专业理论课的课时。

(6)采用多样方式、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生技能提高工作。我们通过抓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两个环节强化技能培养。校内实训采用专业车间教学全天候开放,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时间、地点、辅导教师的方式,并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形成了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技能培养氛围。

(7)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积极培育校外实训基地。为了实现学校教学与工厂生产实际的有效对接,我们进一步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断拓宽校企联合办学的渠道与方式,定期安排学生深入企业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篇11

1.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实际工作, 参与设备的论证、预研制、改造或维修的工作, 难免做设计一类的工作, 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运动机构或各种通用零部件, 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课程内容分析和课时分配

2.1 本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在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机械中常用的机构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齿轮系;机械传动包括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通用零部件包括轴和轴毂连接、轴承、其他常用零部件, 并简要介绍了国家标准。

2.2 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大纲, 本课程总共70个教学课时, 其中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部分占12个课时, 在机械中常用机构部分占22课时, 机械传动部分占23课时, 通用零部件部分占13课时。

教师在制订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时, 须安排四次观察与认知实验配合教学, 每次实验占用2课时, 共8个课时。第一次为综合性认知实验, 第二次重点是常用机构的认知实验, 第三次重点是机械传动的认知实验, 第四次重点是通用零部件的认知实验。

3. 教学设计与实施

3.1 学情分析。

3.1.1 不利条件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较低, 理论基础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缺乏抽象思维, 自律性差。

3.1.2 有利条件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本课程开在第三学期, 在学完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 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认识实习之后, 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力学、制图、金工、材料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计算能力, 对生产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且学生好奇心强, 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

3.2 课程特点。

在本课程中各章相对独立性较强, 学生一接触本课程, 就会产生“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差”等错觉, 因此为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然而在本课程中, 虽然不同的研究对象涉及的理论基础不同, 相互没有多大的联系, 但最终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 即设计出能够应用的机构、零件等。

根据以上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中心为机构和零件的原理及选择,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设计能力。

3.3 教学模式、教法选择和师资条件。

3.3.1 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可采用“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和学习指导”四位一体模式。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南, 教学内容符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但其内容不能代替多媒体一体化全部教学内容, 特别是涉及生产实际、感性认知、形象思维等方面, 必须有多媒体教材补充。

多媒体教材内容包括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讲解、归纳, 重难点内容的专题讲解, 现场录像教学, 动画及图表、图形的形象演绎等。借助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加强直观性教学, 做到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通过机械中常用机构与通用零部件的实物或模型展示, 并借助电脑控制技术系统形象地解说, 增强真实感, 身临其境, 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指导主要包括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典型例题、习题提示和自我测验。

3.3.2 教法选择

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 可以灵活地加以串用或并用。

3.3.2. 1 讲授法教学。对于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涉及设计

计算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例如对于“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的推导, 以讲授为主, 课件感知引导为辅。讲授法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新知识, 加深理解。

3.3.2. 2 演示法教学。对于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

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部分的教学, 以演示法教学为主, 讲授引导为辅。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演示的过程中,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直接观察中分析问题, 增强感性认识, 从而突破难点。

3.3.2. 3 压力教学法。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重点内

容, 通过课堂提问和让学生上黑板做题等方式, 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一些学习压力,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消化和吸收。

例如:在讲《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中, 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参数, 常用螺纹连接 (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和坚定螺钉连接) 的基本特点和选用等基本知识可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形尺寸的计算、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等教学过程中, 在公式和典型例题讲解之后, 出几道典型习题, 让学生集体思考, 并让几名学生上黑板计算, 再让其他学生纠错, 最后老师讲解。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教学效果, 也可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

3.3.2. 4 讨论法。积极开展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 调动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机械传动的设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的教学中, 老师提出问题, 让大家开展讨论, 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 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3.3.3. 1 我院拥有充足的供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主教学楼28间, 实训楼10间, 信息大楼计算机教室10间。

3.3.3. 2 可供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的实训室有钳工实训

室、车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数控仿真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等。

3.3.3.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4人、兼课

教师2人、外聘教师4人, 其中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9人, 均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

3.4 课程教学设计的做法

3.4.1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观看在生活中常见机构和工程

运用较广机构的录像片及动画, 使学生对该课程萌发浓厚的兴趣, 认识其重要性, 使他们感觉到机械设计并非遥不可及, 通过努力学习就能达到。

3.4.2 在教学组织上,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 “必需、够用”

的原则, 强调应用性, 可以简化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 避免知识内容过深过细。有些推导过程只是为了加深对本概念的记忆, 不做掌握要求。把重点放在结论具体应用上, 一般性的内容在广度方面适可而止, 节约课时用于实践性环节。

3.4.3 在每章内容讲解时, 不仅要讲清内容和基本原理, 而

且要通过举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物或模型观察实验, 讲清其在工作中的用途。

3.4.4 每次课后均有思考题和习题, 并有课外作业, 课后教

师定期辅导和答疑, 有助于学生抓住课程重点, 加深对课程难点内容的复习和理解。

3.4.5 在每章或每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毕后, 及时进行阶段

性小结, 承前启后, 让学生对课程的诸多内容有整体认识和系统化意识。

3.4.6 为加强重难点的消化吸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阶段

性地安排习题课, 以学生为主体, 以习题为平台, 积极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在练习过程中, 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例, 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 讲清具体应用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激发学习热情。

3.4.7 在教学实践中, 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原则,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采用鼓励式教育, 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吸收知识、获取营养。

3.5 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

3.5.1 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2+1”教学改革和数控技术专业中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 本课程考核类型为“考试”课。平时成绩占50%, 包括出勤及课堂纪律占20%、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主要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3.5.2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评学、学院教学督导员抽查、系部或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相互听课等形式反馈, 提出教学建议。通过上课提问、作业批阅、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 教师掌握教学效果, 适时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4. 课程教学特色描述

4.1 基本思路。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 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 从实现各专项能力的需要出发,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整合, 使课程内容服务于目标能力, 注重人的思维方式, 重点培养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兴趣浓厚。

4.2 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表现方式上体现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PPT教学课件, 将CAI课件、录像插播片、实物模型及现场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 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学生喜闻乐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也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益。我们的感受是现代教育技术最能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多媒体手段的采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大大提供了方便。

4.3 教材建设。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 选用贴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材, 更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扬长避短。

4.4 实验和现场参观实习。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为背景, 继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的认知实习之后, 加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和动手能力, 开设实验课, 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工厂现场参观。此外, 我们结合课程, 积极开展机械设计兴趣小组活动, 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5. 教学改革

5.1 在教学上。

5.1.1 在课堂讲授之后, 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 观看、分析、讨论各种机器上的各种常用机构和零件。

5.1.2 组织学生开展简单典型机构、机器和零部件的设计

大赛或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的应用能力和设计兴趣。

5.1.3 利用现有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 在学生认

知、观察、听取讲解之后, 结合实训中的机器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 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5.2 在考核上。

在考核方式上, 实行学习阶段的全程性考核制, 改变过去的一次性终结考试, 成为将阶段性的考核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减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有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制约学风、考风的状况, 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全方位多角度地准确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摘要:作者通过对高职高专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地位作用分析, 结合本院学生现状、师资现状、教学硬件设施现状, 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数控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设计的做法、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高专数控技术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8.

[2]考试周刊, 2010, (24) .

上一篇:难忘的国学比赛作文下一篇:浅议开卷考试下的政治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