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2024-05-18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共11篇)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1

如今,外出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主要选择,因此,培养能够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高素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酒店与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并促进酒店业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规模过于庞大

中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酒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部分中职院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自身教学承受能力,造成招生数量盲目扩大和对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专业重复投入等问题。另外,酒店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中职院校目前粗犷型的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两个行业发展的需求。

2.人才供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中职院校对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因实际操作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酒店或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适合且专业对目的工作,从而形成学生就业困难和酒店业与旅游业人才短缺并存这一矛盾现象。

3.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是将本科院校等其他院校的课程降低难度后引入自身的专业课程,并结合中职院校授课经验进行编排,对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缺乏深入酒店和旅游市场的实地调查论证,导致课程设置单一且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向,并且中职学生大多社会经验和理论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学校在酒店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应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侧重。

(2)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学校明确酒店旅游人才的就业定位能够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2.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中职院校培养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自身特色教学。中职院校应深入酒店和旅游企业进行调查,了解这两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并结合当地地域特征和学校生源特色实现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教学。

(2)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划分课程结构。酒店业与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有较高要求,因此公共课程学生应加强英语、普通话和礼仪等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应加强管理学、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酒店客房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3.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1)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内容。中职院校应不定期安排授课教师对学校所在地及外地知名酒店、景区及旅行社进行实地考察,使教师切身体会最新服务理念和方法,并将调查结果和经验与教学相结合。

(2)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中职院校的教师或相关负责人可与酒店及旅游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以了解其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可与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沟通,以掌握酒店业与旅游业的实际需求,使专业课程的设置趋向科学化与合理化。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2

关键词:实践体系,职业情感,实习,择业意向

一、引言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人力资源短缺就是各大酒店深感棘手的一个问题。其实,我国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起步并不算晚,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第一家高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的诞生,其后各地旅游院校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按理说早就应该有了较好的专业人才保障,但现实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已经近三千万,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不足三成,酒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除了酒店业本身的一些特点导致人员流动频繁,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酒店专业学生毕业前就已经有意识地避开了酒店作为择业目标,造成了专业人才尚未就业就已经大量流失的局面。这一现象如果任其持续下去,酒店的人力资源难题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

二、酒店专业毕业生大量转行的原因分析

(一)酒店方面的原因

1. 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先天不足

酒店属于服务业,工作强度大,除了高层管理者外,普通员工的报酬一般都不太高,加上我国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少有人觉得酒店职业有多么体面。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加大,而酒店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学生填报酒店专业时就是迫于未来谋生的无奈之选,并非出于对这一专业的真正热爱。以常州工学院为例,从2001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大专层次的学生,到2010年已有毕业生242人,本科在校生84名,而根据最近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只有不到20位学生还在酒店工作,也就是说,90%以上的酒店专业学生转到了其他行业工作,使得高校为地区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宗旨几乎成为一句空话。

2. 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资源建设和规划措施不到位

人力资源部门主要忙于岗位人员调配和员工绩效考核等传统事务,在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由于害怕不能兑现承诺,对于员工的未来发展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人力资源部门一般都不会明确告知,酒店的人员安排都是精打细算,所以无论是前台服务部门还是行政职能部门,各岗位平时都是忙碌的,劳资双方的沟通时间很少,酒店专业学生进入岗位后,一两年内对自己的工作由熟生厌,对前途感觉茫然,很容易产生另谋出路的念头。

3. 素质不高的管理人员阻塞了人才的上升通道

酒店进入门槛低,我国酒店业刚开始大规模发展时,很多文化和技能素质都很一般的人员大量进入了一些硬件较好的高档酒店里,这些人员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技术水平提高较快,也因此在论资排辈时占据了酒店的主要管理岗位,但由于理论素养的欠缺,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大多情况下是以简单的层级管制甚至是压制替代了管理,导致酒店内部人事矛盾激化,上升空间狭小,也是酒店难以留住人才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方面的原因

1. 对于毕业生择业偏差问题没有足够重视

由于某些制度上的原因,高校招生就业部门长期以来,重点关注的都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各高校疲于应对毕业生的各项就业考核指标,只要学生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至于工作和专业的关联度问题,一直没引起足够重视。长此下去,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专业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不断弱化。

2. 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

在分析酒店业人才供需矛盾时,一种普遍观点认为,高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他们眼高手低而不受酒店欢迎。但是根据本课题组所作调研,酒店专业毕业生放弃在本行工作,通常都是他们参与了实践后所作的决定。这一现象表明,酒店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的重要性虽然早已达成共识,但却没有预计到实践课程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忽视了职业情感教育。

所谓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职业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的劳动者会从社会意义和性质上去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岗位平凡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而具有消极职业情感的劳动者通常只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对自己的职业总是不满意。这种消极情绪导致工作不安心,职业忠诚度降低。酒店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酒店专业学生不愿学以致用,和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不到位有很大关联。

三、酒店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实践教学的深层意义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酒店课程中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未来择业有怎样的影响,开设实践课程主要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让学生大概了解酒店的运作流程就算达到了目的。这就导致实践课程组织得较为仓促,管理也比较懈怠,学生在实践中的心理变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一些负面情绪积累较多后,导致学生对酒店职业丧失了热情。

(二)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认知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日益重视,高校酒店专业的软硬件投入也不断加大,比如购置酒店应用软件,模拟酒店前厅、餐厅、厨房、客房等建成专业实验室等等。虽然教学条件和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总体来看,人才培养仍然局限于技能训练层面。教师虽然能够教会学生怎么做,却较少涉及服务中的人为影响因素,对酒店的服务本质强调不够,没有打好“心理预防针”,导致了学生一旦进入真实工作环境中,有很多心理不适应。

(三)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备

高校酒店专业对培养的人才一般定位成“管理人才”,因此对理论课程的关注远远高于实践课程,对于理论课程体系设计通常比较合理而完整,而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总体比较宽泛,课程彼此间的联系比较松散,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有效强化学生职业情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参加了实践后,对于酒店职业的态度经常会发生较大波动,比如认识实习常会使学生对于豪华的酒店环境产生好感,而顶岗实习又让他们身心疲惫,前后的反差其实可以通过其他实践项目达到平衡,但很多院校的酒店专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学生的消极职业情感没有加以改善。

四、利用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感

(一)实践教学课程应该规定明确的劳动量

纵观我国目前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学习乐趣,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酒店业本质上就是服务,真实的工作环境是辛苦的,对于实践环节的安排,如果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动动手,学会一些简单的服务技能,就淡化了实践课的真正意义。实践课的安排应该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劳动量,并且注重细节完美。无论是客房实践,还是餐厅实践,都应该对学生的工作职业化程度作出明确规定。如果在专业学习的开始阶段,就给学生严格的规范,养成了好的习惯,后续的职业精神就比较容易养成。

(二)实践场所和时间的确定应该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

随着高校酒店专业模拟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出于组织、管理等多种原因的考虑,有些高校倾向于让学生在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对于酒店专业学生来说,虽然校内实践可控性强,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补救。但是和校外实习相比,校内实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消费者,明显缺少来自真实场景中的工作压力,犯了错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得不到较好的锻炼。而实际的酒店工作要和客人、同事、领导等各色人等打交道,受委屈可能是家常便饭,拥有开朗、宽容的个性格外重要,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短时间的困难还可以勉强克服,长期的考验就无法面对。因此,校外实习其实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强化心理素质,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时间过短,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因为参加了短期实习,对酒店业工作的看法以偏概全,毕业时绝对不再考虑从事这一行业工作。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实习时间的长度,至少要求每个学生参加三个月以上的校外实习,而不是2到3周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心理适应力才会经历一个由弱变强的良性变化过程,培养职业情感也才有一个基础。

(三)重视校外实践过程中的心理疏导

对于校外实践,长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指导老师虽然经常和酒店方面保持联系,但关注的一般是学生的集体表现,对于个体的关注是不充分的。只要得到酒店方正面反馈也就比较满足,没有详细了解学生在酒店工作中的心理变化,很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写日志,一般是实习结束后统一批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实习生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消极的职业认知,如果没有适当控制,负面情绪很容易在学生之间弥漫。因此及时把握学生真实心态,改进学生的职业认知是实习管理中最核心的环节。实习生管理应该选派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情绪上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写日志或周记,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可以每周召集学生开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回想一周中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遇到的最挑剔的客人,自己是如何面对的,等等。帮助学生把好心情维持下去,把不良情绪及时化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冲突。酒店服务是充分体现情商的工作。要引导学生从工作中感受到较多的正面激励,才能让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否则永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重视过程管理,可以使学生一方面通过外界帮助调整心态,另一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职业情感才可能不断增强。

(四)设计更加严密的课程体系加深职业情感

1. 开设多样化的认知实习课程

如前所述,传统的酒店专业实践课程通常都重视基本技能训练,但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如何让大学生能够愿意到酒店工作并安心本职,也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应该围绕学生职业情感的养成和强化,进行合理设计,要重视认知实习的意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服务业的基本情况,更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企业工作情况,如果有条件,不妨组织学生到矿井、纺织厂、建筑工地、印刷厂等地参观劳动,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珍惜酒店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应该注意,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教师,如果没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教师很难设身处地针对学生对工作的厌恶情绪进行有效的教育。因此教师同样应该参与认知实习。

2. 加强对酒店文化的感知

各酒店基本服务技能大同小异,但管理方式和理念上还是会有较大不同,对酒店文化的正面感知可以有效促进积极的职业情感,因此应该避免让学生在某一个酒店实习时间过长,而应该让他们轮换酒店实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对酒店业形成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选择管理规范的外资酒店作为实习点,学生相对容易产生良好的职业情感,见下图。

3. 提高学生应对非程序化事件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之所以不愿在酒店工作,部分也是由于在实习期间遇到的一些非程序化事件,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不自信。比如,漏收了账款,遭遇了拒付或是不听劝阻的客人等等。在实践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对于各类服务问题的应对能力。比如在课程设计中,组织学生进行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扮演,重点设计一些刁难服务的场景,训练学生的应对能力。为吸引学生更好参与这些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新颖的竞赛活动,比如评出“最佳服务生”“最难侍候客人”等,当学生对于各类非程序化事件有了一定的处理能力,就业信心也会大大增强。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未来酒店入职意向有着深远影响,高校要真正肩负起为产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的重任,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不断完善和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对酒店职业的正确认知。只有培养出热爱本行的优质人才,酒店业的未来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29-32.

[2]冀东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2008(9):80-81.

[3]黄英.建立新型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103-106.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一、酒店管理专业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虽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但是专业划分的比较细致,所学课程有专业的代表性,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酒店专业现在在各大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均有设置。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讲究实际操作。而在大多数本科学校比较重视理论,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尽管许多本科院校在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方法上正在进行改革,想做到理论与实际,即“学习+实践”的模式也比较难。为此,本文认识到,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服务技能和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而不应仅仅限于服务人员,否则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目标设定不合理,也不会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本专业。

2.人才培养形式

在学校进行系统教育,参加专业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和职业培训。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不仅在学术方面,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也要体现出一个专业人才的素养。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是必要的环节,而且还包括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都比较适应这个专业。

3.人才培养模式

在大学除了学习大学英语外,还要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外教为主,外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言。加强第三语言的培养,提高语言能力,突出个人才能,增加竞争力。除了应用现有的书籍进行教学外还应引进外国优质教程。在校提供可供学生展示专业技能的实训场地,如酒吧实训室等。

4.人才培养规格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学生应具备基本能力,较强社交和表达能力,领导及协调能力等。学生应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除了要掌握酒店管理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所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还应及时关注酒店业发展动态,和人文、法律、国防知识。

5.人才培养改革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我们,培养人才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人才要和估国际接轨,吸取国外经验,培养有国际市场意识的专业人才。不完全改变以往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是取其精华,进行教学教育改革,而且还要汲取各方之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的质量是从内到外,即学校和社会。

三、案例解析及启示:瑞士的洛桑模式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高水平运作能力,“学以致用”,是洛桑学校的教学传统。把学校的学科型教育转变为适应酒店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培养有理论、懂业务,既会实际操作又有管理才能的人才。洛桑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产教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洛桑学校的食堂你不会看到食堂厨师或者职工,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扮演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在入学条件上,入学申请者要具备领导意识、独创性、成熟性、自信、智商、写作能力、数学概念、参与性、团队精神和纪律条件并接受测试。为了训练学生品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新生入学后,必须经过18周的酒店基本锻炼,每周一个课题,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客房整洁、食堂服务、大堂清洁等等。在课程设置,不断推陈出新。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品行教育,学校建立有一系列严格的学生职业品行评分制度。酒店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对于学生的培养,而且也是对于教师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更新的督促。学校对教师也十分严格,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教师每隔三五年,回到企业里去,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就可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通过学校酒店一体化,“工作+学习”的方法来锻炼学生能力。

生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学校的学生以较低的录取分数线进入学校,专业分数肯定没有本科院校同学高,例如外语水平,大部分不如本科学生,学习氛围和兴趣与本科学生也存在差距。本科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学术研究,实际操作能力不如高职学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学校性质和教育体制造成。酒店业目前所遇到的人才困境,已经不单单是学校能够解决,更需要行业企业、国家和社会来共同努力。

首旅集团张润钢说到“教师在认真地教,学生在认真地学,但他们的床单破旧不堪,墙壁到处裂缝,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想要模拟酒店,就应该有完备的实训设施,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虽然设备不能比得上五星酒店。完备的设备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学校和企业联手,酒店将学校视为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酒店人才的基地,而学校将酒店作为培训人才的基地。酒店积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有目标的培养人才,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学校教学,学生实习,学生就业方面应多与企业合作,建立良好友谊,通过一年的实习,学生通过对酒店的了解不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对酒店的了解,学生都对企业有了感情,或纷纷选择留下来发展,或选择其他企业。他们通过学习和锻炼,逐步走向管理岗位。从而达到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与酒店用人的三赢。行业企业的支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简言之,人才是发展的基础,是一个企业屹立在企业之林中的根基。马克思说过:“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要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激发他们的潜力,用心挖掘,正确引导,给他们创造机会去展示自己,我们就能培养出自己的优秀人才,有了这些人才,酒店业才有长远的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才能屹立不倒!(作者單位: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酒店管理.www.baidu.com.

[2]游富相.(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322000).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2009年第06期第25卷(总2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文章编号:1671—1580(2009)06—02.

[3]郑昌江.酒店管理专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酒店行业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不断地壮大。酒店是旅游行业的支柱,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酒店行业必然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发展,因此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就是不可缺少的。虽然,酒店管理人才培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培训的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发展。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薄弱

在酒店中,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等对酒店的建设和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酒店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人才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然而,我国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素养都非常薄弱,不能满足酒店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2.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高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是进入酒店就业的敲门砖,酒店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大部分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吃苦耐劳。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具有高文凭的毕业生并不愿从基层干起。

3.通用能力

酒店对毕业生的通用能力非常重视,尤其是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酒店的工作性质就在于实际的操作。但是,毕业生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导致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毕业生跳槽的几率。

二、酒店管理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酒店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导致酒店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岗位的人才,酒店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1.理论知识教学不符合酒店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其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也都是以课本为主,这一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不能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定位。采用这种培养方式会导致酒店管理教学体系不能满足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致使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酒店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得不到适合的岗位。

2.校外实践工作与实际酒店工作有较大差异

目前,大部分学校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都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就会被送去进行实习。对酒店来说,实习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被安排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从而在实习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专业能力。这种实习的方式无法为酒店培养出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学生如果进行校内实习,那么也会出现在实习中无法积累相关经验的弊端。

3.学校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大多数的酒店管理课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培训,学生的工作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心理情感等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升。酒店的宗旨就在于服务,服务他人是酒店最大的特色。这样的特点就要求酒店管理人员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出众的专业人才,更要求管理人员在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具有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基于市场导向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以市场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酒店管理是一门涉及较广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是学习的关键,酒店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好酒店的管理工作。因此,酒店管理教学也要以这个要求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性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为酒店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酒店管理教学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点内容,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对专业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和改造传统的专业模式,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专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复合型专业,解决专业趋同的情况,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方向。在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内在建设和特色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就业实际和需求以及发展,随时随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保证专业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3.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是决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关键,酒店管理专业要具有特色和特点,体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还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积极地研究市场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和专业课不能出现分离的情况,要根据根据酒店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展对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改革中要保证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具有长远性。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专业课程的培训。

4.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工作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专业要切实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做好实践教学的工作,加强对学校训练基地的假设,增加新的硬件设施供学生使用。学校还要重视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开发项目教学,将酒店管理中的实践操作分为几个教学单元进行,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5.改革酒店管理教学评估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篇5

一、酒店管理专业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虽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但是专业划分的比较细致,所学课程有专业的代表性,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酒店专业现在在各大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均有设置。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讲究实际操作。而在大多数本科学校比较重视理论,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尽管许多本科院校在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方法上正在进行改革,想做到理论与实际,即“学习+实践”的模式也比较难。为此,本文认识到,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服务技能和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而不应仅仅限于服务人员,否则将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目标设定不合理,也不会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本专业。

2.人才培养形式

在学校进行系统教育,参加专业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和职业培训。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不仅在学术方面,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也要体现出一个专业人才的素养。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是必要的环节,而且还包括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都比较适应这个专业。

3.人才培养模式

在大学除了学习大学英语外,还要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外教为主,外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言。加强第三语言的培养,提高语言能力,突出个人才能,增加竞争力。除了应用现有的书籍进行教学外还应引进外国优质教程。在校提供可供学生展示专业技能的实训场地,如酒吧实训室等。

4.人才培养规格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纪律。学生应具备基本能力,较强社交和表达能力,领导及协调能力等。学生应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除了要掌握酒店管理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岗位所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还应及时关注酒店业发展动态,和人文、法律、国防知识。

5.人才培养改革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我们,培养人才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人才要和估国际接轨,吸取国外经验,培养有国际市场意识的专业人才。不完全改变以往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是取其精华,进行教学教育改革,而且还要汲取各方之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的质量是从内到外,即学校和社会。

三、案例解析及启示:瑞士的洛桑模式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高水平运作能力,“学以致用”,是洛桑学校的教学传统。把学校的学科型教育转变为适应酒店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培养有理论、懂业务,既会实际操作又有管理才能的人才。洛桑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产教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在洛桑学校的食堂你不会看到食堂厨师或者职工,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扮演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在入学条件上,入学申请者要具备领导意识、独创性、成熟性、自信、智商、写作能力、数学概念、参与性、团队精神和纪律条件并接受测试。为了训练学生品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新生入学后,必须经过18周的酒店基本锻炼,每周一个课题,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客房整洁、食堂服务、大堂清洁等等。在课程设置,不断推陈出新。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品行教育,学校建立有一系列严格的学生职业品行评分制度。酒店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对于学生的培养,而且也是对于教师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更新的督促。学校对教师也十分严格,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教师每隔三五年,回到企业里去,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就可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通过学校酒店一体化,“工作+学习”的方法来锻炼学生能力。生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学校的学生以较低的录取分数线进入学校,专业分数肯定没有本科院校同学高,例如外语水平,大部分不如本科学生,学习氛围和兴趣与本科学生也存在差距。本科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学术研究,实际操作能力不如高职学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学校性质和教育体制造成。酒店业目前所遇到的人才困境,已经不单单是学校能够解决,更需要行业企业、国家和社会来共同努力。首旅集团张润钢说到“教师在认真地教,学生在认真地学,但他们的床单破旧不堪,墙壁到处裂缝,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想要模拟酒店,就应该有完备的实训设施,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虽然设备不能比得上五星酒店。完备的.设备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校和企业联手,酒店将学校视为酒店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酒店人才的基地,而学校将酒店作为培训人才的基地。酒店积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有目标的培养人才,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在,学校教学,学生实习,学生就业方面应多与企业合作,建立良好友谊,通过一年的实习,学生通过对酒店的了解不断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对酒店的了解,学生都对企业有了感情,或纷纷选择留下来发展,或选择其他企业。他们通过学习和锻炼,逐步走向管理岗位。从而达到学校教学、学生就业、与酒店用人的三赢。行业企业的支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6

2004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该目录中将“酒店管理”列入了“旅游管理类”。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首次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独立设置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类成为一级学科,“酒店管理”专业置于新增设的旅游管理类之下。截止2012年,我国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分别达到605所和38所,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一方面,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但大量的毕业生却与酒店行业失之交臂,许多毕业生进入企业短暂停留旋即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安排等方面的混乱、雷同和滞后,进而导致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在素质、能力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特别是无法满足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实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期待,就业后流失率较高。

现在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多数院校基本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过高的专业目标定位对学生的从业心理产生了误导,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心态不稳。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是管理专业,就应该从事管理工作,不用从基层做起,结果一从业要当一线操作员工,短期内尚能适应,时间稍长(超过一年)如果得不到晋升,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他们离开酒店,选择其他行业。

二建立多层次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亟待各高等院校进行改革,改变目前的教育培养模式,精确学生培养目标,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体系。

1培养面向国际的高端管理人才

酒店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属热门职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面向国际,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无疑是我国高教市场拓宽的一条重要途径。

天津商业大学(以下简称“TUC”)已成为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典范。该校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于2004年开始合作举办酒店管理学学士教育项目。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是FIU的招牌专业,历次各种排名均居全美第4至6名。合作学院从国际酒店业市场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整合中美双方的优势,借鉴美国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并实践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融合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中,TUC负责前两年基础课及英语教学,并为合作项目投资2.2亿元,建成了一所集教学、实验、办公、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校园。按照FIU的要求设计和配备了一流的西餐烹饪厨房和西餐厅、葡萄酒鉴赏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FIU负责后两年专业课的教学与管理,采用FIU的教学模式、使用原版教材,由FIU派教师全英语讲授专业课。同时,学院与美国一流品牌的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合作,签署了联合培养学生的协议,此外还与英国洲际酒店集团、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高起点。合作学院成立以来,毕业生除一部分考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知名大学研究生继续深造外,其余学生全部被万豪、洲际、喜达屋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旗下的酒店录用。

培养面向国际的高端人才,需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建立优质教育基地,培养成本高,一般每生年费用需达数万元,且要求学生基础好,尤其是英语水平需达到较高水准。

2培养面向国内的高端管理人才

改革开放后,我国酒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新建了一大批高端酒店,截止2013年,国内四、五星级酒店数量达到3071家。据统计,近几年以及未来五年,酒店数量特别是四、五星级酒店数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5%左右,事实上,国际排名前30位的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或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华领先地位,或是为了比竞争对手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各大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竞相制定出里程碑式的发展规划。如希尔顿酒店集团2013年国内数量达到46家,2017年将达到100家;喜达屋酒店集团2012年国内数量达到102家,预计2017年将达到179家,凯悦酒店集团2012年国内数量为14家,2017年将达到52家。中国经济的强势增长为商务活动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健的外部环境,促使酒店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但随着国内大量高星级酒店的创办,中高级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各酒店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据智联招聘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星级酒店管理人才缺口超过50万,酒店管理岗位满足率不到40%。培养面向国内市场的中高端人才无疑成为我国众多酒店管理专业本科院校的重任。

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一般学制四年。培养目标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基础和扎实的现代酒店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星级酒店业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

学生培养重在强化综合素质和专业管理知识,同时学习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如人力资源管理、接待管理等,或者通过一段基层实务工作积累经验后进入管理岗位,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厚积薄发。

学校专业培养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方式,应实现和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如河北经贸大学,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河北经贸大学和希尔顿酒店集团联合培养,招收“希尔顿”品牌班。首先,双方根据市场和企业需要,共同拟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量身订做,培养企业急需适用的管理型人才,增加希尔顿企业文化和运营实务方面课程。其次,一些专业课程由企业方高层管理人员授课,使学生了解酒店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接触到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实践以及品牌企业的服务和管理特色,为学生尽快适应酒店实习或工作打下基础。此外,将品牌班的学生实习过程安排在希尔顿酒店集团进行,并与就业相联系。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即使是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也都需要清晰掌握酒店各个岗位的服务流程和规范。系统的实习过程、基层岗位的工作经验或经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托现代化高星级酒店完成这一环节,会取得学校实训教学以及普通酒店所不及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实习阶段和双向选择在希尔顿酒店集团就业后,学生的实习期记录转入考核中,作为就业后进行考评和晋升的依据,加快了学生的成长步伐。

通过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作为企业方,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量身定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校方,可以将高端酒店的优势利用于办学过程中,助推学生毕业后迅速跨入职业化发展道路,这无疑是一种“双赢”。

3培养面向国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酒店行业人力资源缺口较大,更多地需要的是众多的一线技能型专业人才。我国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2012年达到605家,但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并没能担负起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任,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院校培养目标过高,和本科院校一样将学生培养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使得这些学生“高不成,低不就”,放不下身段,择业错位,文化素质和管理知识拚不过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又落伍于职技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后许多毕业生弃离了行业。

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化技能培训,定向培养酒店服务师、调酒师、茶艺师、营养师等,在校期间通过技能培训及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从心理上和专业技能上能够尽快就位,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

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应侧重强化实训和动手操作,并注重学生技能型职业生涯教育,同时应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实习基地,甚至依附于各大酒店集团,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并按照企业要求实施“订单培养”,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4培养面向国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国外酒店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且相比之于国内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但至今尚未有专门培养技能型院校成功将学生送出国门。主要原因是学生外语水平不过硬。高职高专院校应重视该培养领域,吸收英语基础好、有志走出国门的学生开办专门国际技能培训班,通过强化外语教育,达到外语熟练沟通及出国要求,并在办学过程中与国际专业技能型培养学校密切合作,按照国外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国外就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总之,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及生源水平,精确定位,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位自己专属的特色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国际和国内的高端管理人才,以及面向国内和国际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符合行业发展的酒店管理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7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析

1.以学生为本

高职院校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育活动。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所以在制订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意见。应该先进行充分的调研, 将核心课程分解成为几个部分, 划定重点, 架构好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专业的人才。

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 酒店管理是一个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这一点, 将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多多举办类似实训、社会实践、轮岗实习等活动, 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实际技能。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相应的指导老师, 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时候也有相应的老师带队。[1]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因为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对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 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等等, 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长久发展的能力,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酒店就是其今后的主要发展路径。学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适合岗位, 而且要时时关注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2.以酒店为本

酒店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可以为顾客提供主动的、规范化的、快捷周到的服务。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主动将酒店的职业技能融合进课程体系之中。以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为动力, 努力进行生产性培训。

酒店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素养和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人才, 如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诚实守纪等等。酒店需要的是可以立即创造价值的人才, 而不是还需要大量培训的人才, 这样看来,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进行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的酒店人才培养策略

1.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与企业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的确立需要从学生特长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着手。由于酒店企业的组织机构以及职能部门具有不同的划分, 各司其职,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也要进行相应的划分。在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时候, 让学生与企业共同参与, 让学校结合自身的特色, 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齐头并进的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

2.发展特色, 树立品牌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了向企事业单位输送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只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实现较高的就业率, 掌握较多的市场份额, 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酒店管理专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更加要注重符合市场的需求, 只有在市场上受欢迎, 该院校在竞争激烈的办学环境下才具有一定的生存之地。所以, 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 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引入企业式的运作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真正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应该以整个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课程的结构作为设计的理念, 形成一体化、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2]应该根据酒店的实践任务编写教材。构建科学的教材体系在整体上要做到整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模块化、情景化, 要建构这样的体系则需要学校、酒店、学生三方面的配合。

4.酒店管理专业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工作与学习的过程紧密结合才是职业教育院校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典型任务”[3]的分析来确定教育课程的分类, 但是这一模式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整个课程的体系做好掌控, 为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高职院校需要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需要建构自己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合适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 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适度的与企业的管理标准进行接轨, 将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从业资格考试、实习考核、毕业论文等结合起来。[4]目前情况下, 酒店管理相关行业已经具备行业鉴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机构, 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探索。

6.高职院校需要建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就业, 要实现学习与就业的对接, 就要在平时的校园环境中层层渗透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要与就业进行对接, 而且在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上都要与企业进行对接。高职院校必须要构建企业的校园文化之路, 把价值观、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专业素养引进校园。[5]加大力度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 增加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的教育, 让学生在平时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

7.职业教育未来之路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建设

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机的结合, 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吸取酒店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的经验, 学校可以根据酒店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对于所有的这些, 政府都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 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 使职业教育向着规模化和园区化的方向发展, 最终实现优势的互补、资源的共享。

总之, 提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率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尤其是作为先导的高职院校, 更加应该掌握行业的发展规律, 进行全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彭宜佳, 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8) :5-8.

[2]张春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基于产业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4 (9) :109-111.

[3]杨红波.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HOTEL”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9) :78-81.

[4]张娟玲, 袁旭超.河北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 2014 (30) :219-220.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8

【关键词】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3-01

一、酒店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旅游饭店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酒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星级饭店在我省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郑州市饭店业发展如下:一是星级饭店发展迅速。高、中、低不同档次,各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旅游饭店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郑州市有旅游星级饭店127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25家,三星级64家,二星级33家。二是星级饭店硬件水平迅速提升,三是星级品牌效应凸显。在豪华饭店、中档饭店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饭店从业人员水平亟待提高。在质量、服务上,高档酒店基本满足需求,而中低档酒店数量虽然很多,但和国际标准相差很远。这种态势,和国际、国内的经济性客源的增长趋势不相吻合。所以,改造现存的中、小酒店,使其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将来酒店行业建设上的重点。因此,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先进服务理念的专业人员,这在客观上为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在人才培养中着重专业知识、轻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因自负、孤傲得不到企业重视,而感到压抑并最终流失。

三、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措施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社会,用人市场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生未来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便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下面是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构建与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酒店专业要培养酒店行业岗位的高质量实用型人才,课程就要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宽基础、模块式”的原则来设置。在知识构建上,要从“三基”出发,对课程设置及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课要进行删减、重组,技能性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改变过去“理论——示范——实训”的“三段式”模式,把理论与示范合二为一、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指导、增加学生操作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前厅、客房、餐饮、酒水调制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行多元化教学

授课形式要新颖多变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动脑,还需要有较强的动嘴和动手能力,而不同于一般专业以在教室里听讲为主要形式。酒店管理专业的授课形式要以学生为主导,力求专业、新颖。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质。如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负责设定主题,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组织、设计、编排并进行表述和说明,从中观察学生的能力倾向等;教师负责采集并展示最新的酒店占一手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评论和分析,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师生之间实现有效互动,大家集思广益,使酒店管理教学向科学和实效性方向推进和发展。

(三)拓展培养渠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以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作依托,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失去特色。为搞好顶岗实习教学,使学生能够适应星级酒店的顶岗工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校与酒店共同制定了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专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及讲座,并邀请酒店管理人员到学校授课。

(四)营造酒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及职业习惯

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酒店的气息,找不到酒店的感觉。很难树立起“酒店意识”,毕业后也就难以迅速实现由一个学生到一个合格酒店职员的转变。在班级中最大限度地模拟饭店环境,在酒店管理专业努力创造一种“酒店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酒店意识。

(五)把握市场动态,有的放矢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区域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必须与区域经济相融合,若脱离市场办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也不可能发展壮大。

(六)加强校企联合,国际合作,实现校企校际双赢

校企联合是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要同企业结合,使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符合酒店业的要求,双方立足于双赢,共施人才培养,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发课程,互惠互利。应与国际酒店以及旅游职业院校进行教师的流动和学生的流动,逐步引进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同时加强与世界著名品牌酒店的联系与合作,借鉴其经营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

四、结语

总之,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应针对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灵活地安排教学,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培养能胜任酒店管理岗位的高等实用型人才。各大、专院校如果能够切实采取实际行动,针对酒店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定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酒店要求的合格人才,填补酒店业的人员缺,从而促进我省酒店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伟.饭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新宏.现代管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9

课程讲解。这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传授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突出课程的教学重点,结合部分典型案例,按系统形式讲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所学课程的各章的学习要点,以帮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面授教学讲解、讨论案例或答疑等方式,解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应适当性地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模拟活动、安排社会调查、开展实际操作点评等环节。

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还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价,也是后续教学的一个重要总结,非常重要。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10

题目:关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管理研究

作者:张志奇院别:旅游管理学院班级:10级酒店管理(2)班学号: 10234183指导老师: 金磊

2013年 9 月 12日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的管理研究

张志奇

(海南三亚 琼州学院 572000)

摘要:随着每年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国家和社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这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输送毕业生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社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对该专业进行实习时,大多会选择酒店作为实习单位。下面,本文就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实习的现状出发,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并对酒店实习生的管理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生;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标准的日益严格,学校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趋势,在增加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技能的运用。旅游管理专业是依托我国的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管理方面的专业才能,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对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开发的前瞻性预测。所以,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在酒店进行实习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酒店实习的必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管理能力要求非常严格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运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酒店实习就很具必要性,而且这种必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还体现在学校和企业方面。

(一)对学生的必要性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基于该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特点,为了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这方面工作,必须对学校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参加酒店实习工作,能检验学生与顾客的交流能力、处理紧急事情的应变能力、与同事工作时的团队合作能力、对该工作的耐心度和热情等,这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有无和多少,能让学生更加明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对企业的必要性

接纳学校的毕业生前来实习,并对他们进行精心地指导,不仅能为酒店赢得

良好的社会口碑,还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酒店的支出。例如,实习生在刚刚接触工作时,往往热情度比较高,工作比较认真,可以减少很多工作上的失误;学生在实习期间工资报酬和福利都比正式员工低,能为酒店降低一定数额的成本;学生经过学校专业知识的培训,素质相对较高,能缩短入职培训期,为酒店节约培训费用。另外,酒店还能从实习生中发现优秀的学生来为单位引进人才。

(三)对学校的必要性

学生进入酒店实习,通过酒店对学生工作表现的反馈,学校能及时了解到学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对该专业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所以在社会实践技能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学生在酒店的实习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才能在达到学生实习的预期目标的同时,更好地为酒店输送优秀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生的适应性较差。酒店作为服务行业,让实习生参与的工作也大多较为基层。学生由于刚踏上社会,还没有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所以适应性比较差。第二,学生对酒店工作的认识不全面,会潜意识地与电视上出现的高层管理人员挂钩,进而对酒店安排的工作存在不满,会觉得屈才。第三,酒店对实习生不重视。因为学生毕业后大多不会留在这里工作,所以,酒店管理人员不愿花费时间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精心地培训。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管理对策

1.学校方面

学校在安排学生进入酒店实习时,首先要对酒店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主要包括酒店是否安全,是否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学生实习期间的待遇怎么样,会不会对学生进行精心培训,学生表现良好的话,双方会不会签订就业合同等。其次,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培训,这主要是引导学生转变心理,不要产生心理落差;要抱着学习的态度,虚心对酒店的工作人员请教;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酒

店的日常工作与大家从电视上了解到的有很大差别,学生要面对现实,不要生活在想象里。

2.学生方面

在酒店的实习工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较为基层的工作,它对学生的体力要求很高,所以学生在实习前或是实习过程中,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来应对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其次,学生一定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主动向酒店人员请教,要抱着一颗虚心学习的心来对待实习。另外,学生必须改掉以前在学校养成的不守时、懒散、松懈的坏习惯,严格遵守酒店的规章制度,用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3.酒店方面

酒店在接纳实习生时,必须考虑到实习生的特殊性,他们在实现由学生向工作员工的角色转变之前,需要很长的适应过程,在这期间,酒店必须对他们进行各方面工作的指导。酒店还应该给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并且从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这样才能在激起他们工作热情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专业知识的优势。

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融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于一体的学科,它对毕业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校为了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鼓励学生到酒店进行实习。为了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较多的工作经验,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积极引导,酒店应该为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习氛围,实习生个人应尽快完成由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取得预期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策略论文 篇11

关键词:国际邮轮乘务专业;邮轮母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3-01

一、青岛市国际邮轮市场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国际邮轮产业迅猛发展,中国也成为前途广阔的新兴市场,青岛借助其便利的海洋地理环境、国际化全球视野,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邮轮公司的关注。

青岛市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发展海洋旅游,加快建设邮轮母港。目前,青岛邮轮母港码头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具备停靠世界最大邮轮能力。国际客运中心正在加紧施工。青岛将结束“经停港”时代,邮轮母港城蓄势待發。2014年10月28日,国际邮轮“海娜号”靠泊青岛港,这是从2013年青岛邮轮母港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后,首艘以青岛作为母港的国际邮轮,标志着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发展进入新时代。“海娜号”邮轮确定航线后,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销售完毕,堪称销售奇迹。“海娜号”的首航成功,标志着青岛建设邮轮母港的首次试水成功,展现了青岛广阔的客源市场和客源腹地。青岛邮轮母港的邮轮专用码头可同时停靠四艘大型豪华邮轮。2015年10月12日,青岛邮轮母港首次完成单日4船靠泊接待工作,单日游客量近5000人次。标志着青岛邮轮母港,具备了昼夜不停、连续接卸邮轮的能力。自2015年5月29日开港以来,青岛邮轮母港共接待邮轮17个航次,实现了6天1个航次的常态化运营,客流量近3万人次,创造了国内邮轮母港开港首年接待游客数量之最。预计今年青岛邮轮母港将接待邮轮30个航次,比原计划多出10个航次。

以上数据表明,仅青岛地区对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就将非常大。而据调研,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是青岛第一家开设邮轮专业的院校,2012年开设,目前仅有一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约50%对口就业邮轮公司。与此同时,邮轮旅游的快速发展也使邮轮公司招聘中国籍乘务人员的比例和需求日益加大。邮轮乘务行业已成为青年人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建立邮轮乘务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很多学校列入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也与2015年开始招收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以弥补青岛邮轮乘务人员培养的缺口。

二、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目前,我国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具有目标不清晰、培养层次不高、教材缺乏、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院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充分沟通、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学合理的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避免盲目乱上专业及人才培养的重合,形成产、学、政、研紧密结合的、多渠道人才培养模式。拉动青岛市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并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二)针对学生特点及其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开展强化课程。侧重对邮轮专业知识、应用英语、服务技能、管理、经济、法律、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提升。改变多数院校以英语加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三)在改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实际岗位工作技能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职业性、实践性”,课程设计“系统性、开放性”,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的“多样性”。同时,企业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分析工作任务,归纳工作领域,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围绕岗位工作技能需要、实训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实训项目贴近工作流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优化学习过程,采用证书嵌入模式,完善“双证书”制度。

三、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贴合各大邮轮公司在人才需求质量和标准上最务实的一个模式。因此我们要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下,与各大国际邮轮公司进行亲密的合作,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有效地促进国际邮轮乘务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培养受用人单位认可和欢迎的国际邮轮乘务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爵浩,崔园园.邮轮市场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旅游报,2012(4)

[2]石健勇.对国际邮轮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张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与邮轮专业人才培养对接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5(6):66-68

课题项目:2015年度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上一篇:第四周值周通报下一篇:以乐观为话题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