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方法的方法

2024-07-13

法学研究方法的方法(共8篇)

法学研究方法的方法 篇1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主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主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1.0%。另外,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主峰的理论塔板数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二、分 析 方 法 验 证(Validation)

进行验证,以证明分析方法符合检测的目的和要求,这就是分析方法验证。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方法验证在质量控制上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药品生产的分析检测,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方 法 验 证 内 容 包括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定量限、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等,检测目的不同验证要求也不尽相同。1.专 属 性(Speciality / Specificity)

专属性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将产品和杂质分开的特性,也称为“选择性”。对于纯度检测,可在标准品中加入产品中的已知杂质,或者直接用粗品,考察产品峰是否受到杂质的干扰,对于过程跟踪,可用反应体系样品来考察有没有其它的杂质干扰。必要时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或者质谱检测器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一般要求产品和杂质之间的分离度大于2.0。2.线 性(Linearity)

线性是在设定的范围内,检测结果与样品中原料或产品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的程度。线性是定量检测的基础,需要定量检测的项目都需要验证线性。一般用贮备液经过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得到一系列被测物质的浓度(5个以上),按浓度从小到大运行序列,以峰面积和浓度的函数作图,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计算,考察分析方法的线性。3.范 围(Range)

范围指在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时,样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区间。简单的说,范围就是分析方法适用的样品中待测物的浓度最大值和最小值。需要定量检测的分析方法都需要对范围进行验证,纯度检测时,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4.准 确 度(Accuracy)

准确度是指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所以也叫做“真实度”,需要定量得分析方法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于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标准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药进行测定,必要时可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5.精 密 度(Precision)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取样检测次数应至少6次。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

a、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一般是用100%浓度水平的样品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b、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同一实验室,在日期、分析人员、仪器等内部条件改变时,测定结果的精密度。c、重现性(Reproducibility):指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6.检 出 限(Limits of Detection;LOD)

检出限是指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不需要准确定量。检出限体现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检出限的测定可以通过对一系列已知浓度被测物的试样进行检测,以能准确、可靠检出被测物的最小浓度来确定,也可把已知浓度样品的信号与噪声信号进行比较,以信噪比为3:1时的浓度确定检出限,一般要求能够达到进样浓度的0.05%。

7.定 量 限(Limits of Quantitation / Quantification;LOQ)定量限是指样品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检测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需要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灵敏定量检测的能力。检测需要严格控制含量的杂质,必须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杂质能够被准确定量。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进样量来确定定量限。

8.耐 用 性(Durability / Robustness)

耐用性是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耐用性主要表明方法的抗干扰能力,主要的变动因素包括:流动相的组成、流速和pH值、色谱柱、柱温等。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以确保方法有效。9.系 统 适 用 性 试 验(System Suitability)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主要依赖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色谱柱,在做方法验证时,有必要将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流动相与实验操作、待测样品等一起当作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估,并将系统适用性作为分析方法的组成部分,系统适用性便是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估的指标。一般系统适应性的要求为:分析方法能够达到0.05%的检出限;主峰的拖尾因子(T)0.95

法学研究方法的方法 篇2

(一) 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20世纪以来, 随着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移植到社会科学中, 会计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然科学精神的启迪和洗礼。葛家澍 (1998) 指出:“实证研究的支持者为了避免会计研究被贴上实务化的标签, 力图使会计研究趋于规范化、科学化。而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引进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 力图使社会科学研究更为‘科学化’。”实证会计研究在方法论特征上体现出自然科学的研究特点: (1) 价值中立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倡导者认为在研究过程中, 事实与价值, 手段与目的是分离的, 坚持客观的经验调查, 排斥非理性的、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主张象自然科学那样, 以仔细、客观的观察一个实验或一定期间所发生的事实而获取的感性经验为依据, 构建具备真正科学性的会计理论。“实证研究者认为研究只能在经验世界中进行, 理论的精确和客观只能来自经验的证实。而价值判断是一个包含个人偏好和感情的主观的东西, 因此, 无法加以检验, 因而不具有科学客观性和精确性 (周忠惠, 1994) 。”实证会计研究通过经验数据来验证某一假说, 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 非价值评价的。 (2) 可证伪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倡导者认为只有可以证伪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任何命题都必须满足可证伪性的要求, 凡是不可证伪的命题, 都没有研究的意义。与可证伪性相联系的是可观察性, 如果某项命题或陈述所界定的内容不可观察或难以观察, 也就难以证伪。规范研究的学者所支持的诸如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 会计基本假设, 公认会计原则等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 是不可证伪的或至少是目前无法证伪的, 是不科学的, 不具备研究的意义。实证会计研究的命题要求现实世界有相应的经济现象与之对应, 从而最终可以证伪该命题。 (3) 可重复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倡导者认为会计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能为经验所感知。一切概念可以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 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验证。实证会计的研究过程应体现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的特征, 即研究过程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下是可以重复的。通常, 实证研究论文不仅公开其研究过程的设计, 还会说明其数据的来源, 索取数据的方法, 以期达到这一研究方法能在不同地方, 不同环境下予以重复, 达到验证其科学性的目的。

(二)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理性思考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并不像其倡导者所宣称的那么完美,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其进行哲学反思, 可以看到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1) 哲学基础的滞后性。从哲学方法论基础来看, 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受到了哲学思潮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能忽视的是, 哲学思潮从兴起到体现于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中, 存在滞后性。当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界被会计学家在进行理论研究大力推崇之际, 作为其哲学方法论主体的证伪主义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 却面临着主要来自历史主义哲学的批评和诘难。证伪主义坚持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理论与价值相分离, 即理论对评价标准保持中立。而历史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库恩则对此持截然不同的观点, 明确提出理论或“范式”包含有规范或评价的成分, 理论不仅包含经验内容,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把评价标准也合并在内, 事实与价值是难以分离的。即便是自然科学, 亦无法摆脱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建立在真正客观的事实和感性经验基础上。此外, 根据证伪主义所谓科学理论划分标准, 数学、逻辑学、宗教、神学、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等, 由于它们都是不可证伪的, 因而就说它们不是科学的, 显然是错误的。 (2) 会计学科的独特性。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存在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如影响会计活动的因素复杂、多变, 因果关系难以把握;变化趋势不可逆转, 难以置于严格的可重复实验操作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行为, 从而使研究目的的实现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色彩;人处于社会关系网的束缚中, 人际间的相互影响, 人对利益的企图以及个人素质的差异更给研究的实施增加了难度。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所形成的实证理论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局限性, 它往往只告诉你解决问题方式, 而不告诉你具体如何去做。瓦茨和齐默尔曼 (2000) 在其专著中认为, “阐述的理论却无法对会计实务进行限定, 而着重于对会计实务进行解释。创立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和预测哪些企业将采用或不采用某种资产计价方式, 而不是企业应采用哪种方法。帕斯摩 (1953) 恰切地将其描述为:这种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 将具有与物理学相同的局限性, 它无法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充其量只能告诉我们要么建造桥梁, 要么设法摆渡过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所形成的实证会计理论往往只揭示会计现象及其外部联系, 它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但不具备对实务的规范指导作用。会计实务活动是人为的实践活动, 会计环境千变万化, 而目前一些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在进行会计理论的研究时, 却忽略了会计本身所特有的复杂性, 完全热衷于追求达到自然科学的标准, 这是有失偏颇的。

(三) 方法论的局限性

事实上其方法论特征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首先, 对价值中立性的批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强调“价值中立性”, 即手段与目的相分离, 对研究成果不进行价值判断。然而实证会计研究并非那么客观, 实证会计研究人员在提出假设、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的过程中也要涉及到价值判断, 他们可能自觉不自觉的为验证自己的假说带感情倾向的选择样本。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也有不尽合理之处, 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 作为“经济人”的会计研究者, 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中, 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人偏好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干扰。其次, 对可证伪性的批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以证伪主义方法论为指导, 认为不可证伪的命题没有研究的意义。因此, 所涉及的内容仍然是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等, 而对会计基本假设问题, 公认会计原则问题等会计理论问题, 由于难以用经验数据来证伪, 更难以量化, 所以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缺乏创新性。仅因为难以证伪就排斥对理论的研究, 这对理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作用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不承认会计应当如何, 这就必然造成其研究拘泥于现行会计实务的水平, 影响会计理论的有效性。最后, 对可重复性的批评。会计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实证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会计现象和经济现象是极其复杂的, 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或环境下, 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经验数据, 在一种情况下被认为是正确地结论,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可能被推翻, 关于同一内容的实证研究, 不同的学者常常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就反映出实证研究结论的局限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会计现象和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活动的复杂性, 完全相同的会计实务是不存在的, 这就对可重复性提出了挑战。实证会计研究所体现的方法论特征虽然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然而不能全盘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虽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 却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 并且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并未远离规范研究方法而独立存在。譬如在研究过程起初, 确立研究课题之后, 必须寻找相关理论, 而这些理论主要是规范研究的成果。规范研究不仅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而且能够弥补其缺陷和不足。因此, 应摒弃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倡导者认为规范会计是“不科学”的偏见, 不可能存在没有规范的实证, 同时规范的理论也有待于用数据加以检验, 否则理论只能停留在主观想象的层面上, 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加大规范会计研究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辩证关系

(一) “是如何”和“应如何”的关系问题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 “是如何”和“应如何”的关系问题即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实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证会计研究是规范会计研究的基础, 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即事实判断, 以回答“是如何”的会计科研结论为基础, 经过价值判断, 才能得出回答“应如何”的会计科研结论。“应如何”即价值判断, 回答“应如何”的会计科研结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 在其研究过程中应能找到“是如何”的客观依据。对此, 徐梦秋 (2000) 认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从实然、必然中引出应然, 从事实尤其是经济事实中引出规范。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通过对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性的把握, 获得“该怎样做”的指导, 也就是从实然、必然中引出应然, 从事实和规律中引出规范。”可见, 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应包括“是如何”和“应如何”两个阶段。因此, 必须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运用。

(二)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问题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辩证统一关系。价值理性以工具理性为基础, 工具理性以价值理性为导向。没有工具理性为支撑, 价值理性无法形成。而工具理性如果没有价值理性为导向, 单纯依靠工具理性的活动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工具理性强调可计算性, 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导致根据数学结构来解释自然, 把现实同一切内在的目的分割开来, 从而把真与善, 科学与伦理分割开来 (马尔库塞, 1988) 。”会计活动作为有人参与的行为活动, 难以离开价值理性所做出的判断。人是一个拥有情感和意志的存在物, 他们不能够被工具理性进行计算和量化, 即工具理性无力超出人的情感和意志, 但如果完全以价值理性为悬设, 脱离工具理性, 一切从“良好愿望出发”, 不考虑现实的历史条件与环境, 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空想。可见, 会计理论的研究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 因此应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 辩证唯物的质量互变规律决定了二者的结合运用

质量互变规律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 量变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 质变又伴随着新的量变。由此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从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来看, 会计理论体系一经形成, 就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在保持其基本理论与结构不变的前提下, 可用于指导会计理论研究, 对会计实务具有规范的作用。同时, 它会受到一些“反常”的冲击、诘难, 但通过对理论的局部调整或修改, 可以消除反常, 可将其称为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迁, 原有的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失去了把“反常”纳入自己理论框架的能力, 即量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这时就需要重新调整会计基本理论和结构, 即要求质变, 新的会计理论将取代旧的会计理论。新的会计理论并不是对旧的会计理论的简单抛弃, 而是“扬弃”, 是对旧会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整个会计研究过程呈现出“量变-质变-新的量变”为模式的不断往复运动, 由此推动会计理论向前发展。依据质量互变规律, 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量变阶段时, 即在会计理论能在基本理论和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应付反常时, 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把握质的规定性, 使理论发挥规范会计实务的作用。当会计理论处于显著变动阶段, 即量变突破度的范围, 发生质变时, 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持批判的态度, 从会计现象的经验分析中, 为消除反常创造出新的会计理论。

(二) 辩证唯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决定了二者的结合运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联结。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 无论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来说, 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存在着同一性。然而, 它们又存在着斗争性, 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说服方式也不同。规范会计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 采用语言的说服方式,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侧重于定量分析, 采用数字的说服方式。在处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关系时, 既要警惕离开矛盾的斗争性, 片面强调同一性的“右”的错误思想, 又要防止和纠正离开矛盾的同一性, 片面强调斗争性的“左”的错误思想。正确的态度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为了增进会计理论研究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要根据会计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不是将二者简单地结合, 而是有机地结合。

(三) 辩证唯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决定了二者的结合运用

辩证唯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 三个阶段”曲折前进的过程。当事物的肯定因素占主导地位时, 矛盾处于肯定阶段。随着矛盾的进一步展开, 否定因素山主导地位, 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只有第一次否定还不能充分解决矛盾, 必须经过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才能使矛盾得到充分解决。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具体的会计现象, 采用归纳法来概括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 寻找普遍性的客观规律。其主要特点是立足于会计实务, 根据会计人员过去的经验和行为预测未来的会计实务, 没有考虑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为了解决出现的矛盾, 在20世纪50年代, 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诞生了, 主张不应以会计实务作为基础, 强调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从辩证的否定观来看, 是对肯定的否定。虽然解决了会计信息不可比的矛盾, 却又暴露出新的矛盾, 即经验检验的结果使规范会计理论不能自圆其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广泛应用, 又出现了新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同样以会计实务为基础, 强调归纳法, 从所观察的会计现象中推导出会计理论, 似乎是对原有会计研究方法的一种回归, 实则不然, 因其吸收了合理成分而更趋完善。

四、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结合的探索

(一) 从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实现认知阶段的结合

归纳和演绎的关系是辩证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演绎又是归纳的前导。在会计理论研究中,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不断配合使用的, 演绎法提供前提的必要含义, 归纳法检验前提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二者的结合运用可以实现认知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即将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看成是认知过程中各有侧重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从而促成事实性理论向规范性见解的过渡, 实现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即在研究任何一个会计问题的过程中, 研究者应首先尽可能地排除价值判断, 主要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力求客观地揭示规范会计理论问题所蕴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 侧重于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以合理的价值判断为标准。通过理性思维, 对所揭示的规律进行利用, 构建规范会计理论用以指导会计实践, 并在应用中不断接受经验检验, 以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 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关系实现会计目标层次上的结合

“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也是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必要理论工具和方法 (刘冠军等, 2005)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 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实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构建会计理论的优势互补。会计目标的层次越低, 该会计问题与会计实务的联系越紧密, 越适宜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如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研究就是采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会计目标的层次越高, 越需要围绕该会计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价, 就宜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如对会计准则制定问题的研究就是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规范会计研究主要采用演绎法, 从基本的理论命题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 逻辑上的一致性使得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之前, 就可以完成对理论的逻辑检验, 因此, 从宏观上构建会计理论时适宜采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如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实证会计研究往往注重于对具体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验证, 如存货发出的计价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因此, 适用于从微观上构建会计理论, 而涉及到对整体会计框架的研究时则显得无能为力。会计科研人员在运用逻辑的方法构建会计理论时, 要充分了解会计发展的历史脉络, 与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充分考虑会计环境所处的历史时期。

(三) 适应我国国情的结合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已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证会计研究是与西方市场经济相联系的, 有其存在的特定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 其理论和假设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 市场规则自发的调节着各个主要经济领域。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和逐步完善过程中, 仍然强调政府的某些经济管理职能, 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几乎不存在, 其所具有的特征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很大差别。因此, 引进和借鉴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是必要的, 但要利用学习的知识来研究自己的问题, 不可急躁冒进、操之过急, 在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考虑政策因素。在利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对西方实证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的同时, 实证会计研究人员还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实证会计假设, 并利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加以检验, 形成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理论, 以指导中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在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结合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状况, 正确、客观的评价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如刘玉廷 (2000) 所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关键要看研究结论是否能够解决会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要做到适宜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的有机结合, 这需要长时间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卢永华:《会计科研方法论》,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葛家澍:《会计理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瓦茨、齐默尔曼著, 陈少华、黄世忠等译:《实证会计理论》,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向量方法与初等方法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 向量方法 初等方法 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

1.向量代数的基本理论

1.1基本概念

向量:在数学中,几何向量,指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几何对象.

总的来说,初等方法—般不使用其他工具,对几何元素及其关系直接进行讨论.其优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缺点是有时解决问题时的技巧性过强,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向量方法是以向量和向量的运算为工具,其优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缺点是计算量相对较大.所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初等方法与向量方法充分运用起来,将会使问题得到更完美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爱民.用向量方法.求解几何综合题[M].数学通报,2002,3.

[2]郭健,张志广,编.解析几何方法与应用[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

[3]刘八芝.向量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1992,11.

浅谈法学的研究方法 篇4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方法就是人们为了解决某种问题而采取的特定的活动方式,既包括思想活动的方式,也包括实践活动的方式。而把某一领域分散的各种具体方法组织起来并基于理论上的说明,就是方法论。

谈到我的专业—法学的方法论,它就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说来呢,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探讨。第一层次就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使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作用。第二个层次就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和解决各种司法实践活动中,只有灵活的运用各种法学方法,才能有助于迅速的解决问题。下面,我以价值分析法为例,谈一下我们专业的方法问题。

在讲述价值分析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此种法律方法所指称的“价

值”是什么?不同时代的法学家赋予了价值以不同的涵义,归纳直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神法;理性;普遍规律;符合人的本性的法律;原始状态下人的规律;天赋权利。价值分析方法,是一种从价值入手,对法律的适用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方法,其追问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应当是怎样适用的?”也就是说,这种分析方法以超越现行制定法的姿态,用哲人的眼光和终极关怀的理念来分析法学问题。

(二)何时使用价值分析方法

并不是在法律适用的任何时候都用到价值判断方法的,在法官运用分析推理的场合,价值分析的适用范围就极小,或者说是大大缩小了,对业经深思的结果是否公正或对正义进行评价的范围也许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它却要受到社会制度性质的限制。当一核心含义清晰明了的法律规范可明确于某个案件的事实时,就不再需要价值判断了。因此,如果一项谋杀得到了确凿证据的证实,那么被告有谋杀罪的结论就不再需要法院进行价值判断了即使当一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不甚明确的时候,价值判断方面的考虑也未必就会成为阐释和解释的一部分。例如,假定一个国家在其宪法中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被剥夺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当法院根据这一规定所要裁决的第一个这种案件出现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即该规定是否要求公正地实施法律而不考虑个人,或者除此之外它是否还要求法律本身的内容不含有差别待遇。让我们进一步假定,一条确立已久的规范规定:有关宪法解 释中的疑问,将根据制宪会议的意图加以解决。如果制宪会议就模棱两可的规定所进行的辩论明确表明,几种可能的解释中有一种解释得到了大多数会员的支持,那么法院在行使其解释职能的时候就不享有规范上的自由裁量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法院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得不到任何历史上的指导、先例方面指导或其他指导,那么它就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源去填补宪法结构中的这一空白。如果发生这种情形,法院就不得不根据它关于正义与合理的政策的 观念进行价值判断,以确定哪一种对该条款的解释更可取。

可能我的分析和解读很显浅,但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所做的最大努力了。在查阅了教科书和一些法学理论著作后我提笔写了这篇文章,请老师指正,提出批评。

调查研究的方法 篇5

(一)要科学地选择调研题目

所谓选题,就是确定调查研究所要探索的对象。选题要有针对性、开创性和可行性。针对性要求,选题必须针对客观需要,解决法院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创性要求要紧跟法院工作实践的步伐,研究在法院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行性要求,要首先估量、调研课题能否完成以及研究成果能否被采用。实际工作中,要能从宏观、从全局的角度选题,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搞调研。要注意抓住当前法院各项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并时刻关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认识新事物。同时,在选题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大和小的关系。有的人,一谈调研,就去抓大题目,忽略小题目的研究,造成“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的局面。原因是大题目涉及面宽、复杂,受人力、物力、时间的限制,造成情况了解不透,问题把握不准,效果肯定不佳。而在司法实践中,找一些小题目,从小处着眼,则能调查深,研究透,往往能出成果。因此,大题目要做,全院可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组成课题组进行调研;而更多的精力应放在极易被忽视的小题目上。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恰当处理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但重点要放在解决当前工作的问题上。三是领导交办、上级法院指定题目和自选题目的关系。如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一定要首先完成领导交办的题目,或上级法院指定要求实践的完成,因为,这往往是与当前工作和司法实践中急需研究的,是领导经过统筹安排的。尔后,再考虑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同时,在完成规定的年度调研任务时,最好结合上级法院以及对口庭室、部门安排的调研活动和调研课题开展工作。这样才能较好实现调研的目的。

(二)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搜集相关资料。有时,接到一个调研题目后,可能对这方面的情况知道较少,感到心中空荡荡的,无从下手;有时,即使你对该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但要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拿出好的建议,也需要借鉴前此的一些做法,也需要参考外地的某些经验,这就需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怎样搜集资料呢!第一,要查阅相关书籍,到资料室的对口书报杂志上进资料,必要时,把相关文章、相关章节复印形成系列。第二,平时看报、看文件时,对感到有用的文章,将其标题、出处分类别记下来,编成索引。在调查前按照这个索引,去把有用的文章找回来。或者注意日常报刊剪贴、分类管理。第三,挖掘业务庭、室有关资料,如某一类案件的统计数字;查阅典型案件的卷宗材料等。第四,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上网查资料。

在充分搜集资料后,要制定调研计划和调研提纲。调研计划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①明确的调研目的和任务;②选择恰当的调研对象,明确调研范围、地点、单位;③大致规划进行调查所需时间、调查步骤,确定调研的方式方法;④确定调研工作组织形式、人员分工和工作制度;⑤制定一些必要的调查表格和问卷。在调查前,将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按1、2、3、4„„排列出来,这就是调查提纲。有的不仅要有大纲,还要有细目。其作用:一是便于被调查者准备及谈问题;二是便于调查者记忆及掌握调查重点。当然对于一些简单的调查就不必列提纲了。

(三)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

1、召开调查会。召开调查会是调查中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毛泽东说:“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如何开好调查会,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和《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讲了具体的调查技术和应注意的问题。我们应当去学习、体会。

2、个别访问。个别访问是由调查人员深入群众了解有关问题的调查方法。适宜于调查内容涉及机密或隐私,不宜公开谈论的,被调查者不愿在公开场合说明真象的等。

3、其它调查方法的采用。调查中,根据调查目的的任务和被调查对象予以采用以下调查方法: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利用文献收集情况;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调查报告及其特点

调查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成果写出来的反映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经验介绍,它是考察活动后的归纳、总结、提高。调查报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自己的特点。与新闻消息相比,它不是简单地报导一件事情,可以用较多的篇幅交代事情的背景,分析前因后果,在叙述的基础上可以议论,可以阐明作者的认识和看法。与工作总结相比,工作总结一般要求全面地、全过程地反映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而调查报告则要求内容更集中、更深入、更具典型性,在形式上要用第三人称。与理论文章相比,理论文章是以说道理为主,调查报告要以叙述事为主,夹叙夹议,就事论理,它可以提供更多生动翔实的材料。

(二)调研报告的类型

调研报告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按反映的对象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反映社会某一侧面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2、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3、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

4、考察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

5、解决某一问题的调查报告。

6、表现其它内容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

调查报告的写作是整个调查研究活动的最后环节。它以在调查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把思维形成书面文字,以揭露矛盾、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1、翻阅调查资料、笔记和有关文章。翻阅调查资料主要是帮助回忆调查情况,弄清问题,并对调查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调查报告中准备采用的地方要用记号注明。

2、酝酿思路。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题,调查中收集到的情况很多,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一都反映,要选择一个主要情况、主要问题来反映。其次是考虑文章的结构,也就是文章的框架,究竟要写几个部分或几个问题,次序如何排列。其三,要考虑文章各个部分主要说明哪些问题、观点,要采用哪些调查资料去说明、充实等。

3、书列提纲。就是把已酝酿成熟的思想用文字书写出来,便于修改和反复酝酿,在写作中也能有所遵循,避免遗漏。提纲要确定文章的题目以及各个部分的标题(一级分标题),最好还要把各个部分中的小标题(二级分标题)也初步确定下来。

4、书写草稿。书写草稿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切忌写写停停、时断时续。

5、反复修改。一篇调查报告的初稿出来以后,要反复修改,才能最后定稿。修改文章着重注意四个方面,即观点是否正确、材料是否准确、结构是否合理、文字是否通顺。

(四)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写法

调查报告的结构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来决定。最常见的形式有: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要直接了当地点明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形式。第一类形式是《关于×××的调查报告》,或不要“关于”二字。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类形式是标题直接点明文章的核心内容,且富有新意,引人入胜。如《值得重视的“XX X 现象”》。

2、开头。调查报告常常在开头写一段不加任何小标题的文字,这段话,有的是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这种更多地运用在上级指派的调研题目,或几个单位组织的调查组这类的情况),有的是简要介绍被调查对象的有关情况,有的是介绍调查的目的,有的是提出调查的问题和结论等等。开头部分要与标题相配合。如果开头部分是交代调查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标题多是《关于×××的调查》之类。如果标题是第二类,开头往往是围绕标题展开的。

3、正文。一般情况下,要分几个部分,并加上标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第一,按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写,称“纵式”结构。好处是时间顺序清楚,脉络分明。第二,用对照比较的方法来写,好处是通过对比,说服力较强,给人印象深刻。第三,按事物的几个问题写,好处是可以使读者从几个不同的侧面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材料容易被广泛吸收。第二、第三种写法也称“横式”结构,一般适用于涉及面比较广、情节比较复杂的调查报告。“纵式”“横式”也是相对而言,许多情况下,二者是相互结合使用的。

4、结尾。调查报告的结尾一定要干脆利索,切忌拖泥带水。有的可写一小段总结全文的话。现在多数不要结尾,避免画蛇添足。

(五)对调查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

一般地讲,一个好的调查报告应当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内容要真实、准确。

2、观点要新颖、鲜明。

3、分析、研究要有深度。

4、反映问题要及时。

5、文字要精炼、简洁。

6、写法上要力求新颖,增加可读性。调研原则

工作室的市场调研与专业性市场调研公司的调研不同,不是一种静态的、描述性和系统性的调研,而是一种为我们的独特的策划创意提供印证、刺激与支持的调研。

1、带着问题调研:项目负责人应在调研开始3天内提出项目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方向。

2、有目的地进行调研: 带着朦胧的创意,如可能成立的理念、定位、经营思路与方向等。调研过程中有开始构思多种可能性的方案。一旦有框架性的想法,就开始尝试论证。但是在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结束前千万别停留在这一个框架构想上。

3、20/80法则:时间与精力用于核心问题上,不求系统全面,但求在核心问题上的重点突破。抓住重点人物,尤其是要与部门经理和策划师深入沟通。同时重视与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沟通,尽可能占有他们的信息。

4、“顺瓜摸藤”法则:注重考察当地本行业的开发推广水平,以“顺瓜摸藤”的方法从各种开发和营销现象中寻求本质——为什么会这样做?其目标是什么?效果又怎样?这种市场效果反应出消费者怎样的心态?

调研制度

1、每日例会制度:当日事当日毕,当日调查当日研究,下班前举行小组例会,由项目负责人主持。

2、调研日记制度:每日例会之后形成文字结论(要点),指定专人录入电脑。

调研流程

调研的基本动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前期基本准备。索要企业与项目的背景资料,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包括上网)进行行业、区域(城市)、企业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2、组建项目团队,进行人员分工,拟定调研计划,与项目负责人沟通联络。向主管领导或部门经理提交包括项目、企业、市场和相关行业的资料信息清单和访谈对象清单。

3、进入项目现场,用1天左右时间快速对企业与项目进行粗略的摸底,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明确核心问题,调整调研计划。

4、调查。成文资料、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每日小结,形成分析要点与问题要点。

5、研究。小组内部交流,与部门经理交流,进一步明确调研结论。

6、补充调研。

7、撰写调研报告。

调研基本内容

1、区域(城市经济、交通、商业、人口、消费文化)

2、行业(规模、水平、类型、等级层次、主要品牌的营销特点,产业链的发育状态,代理、媒体、广告、规划设计等)

3、市场(消费者、竞争者)

4、项目(区位、地块、规划、设计,目标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同类项目成功与失败个案分析)

5、企业(企业资源与能力,重点是与项目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

调研计划

1、调研目的2、调研范围

3、调研重点

4、调研提纲

5、需要公司提供的成文资料、访谈目标与考察目的地

6、调研时间、地点与人员(包括需要客户提供的人员配合)

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1、市场及行业发展态势评估

2、企业能力及开发意向评估

3、项目机会与可行性评估

4、相关行业相关问题评估

调研工作文档

1、调研提纲(出发前的初步提纲)

2、调研工作具体计划(与客户协商后提出)

3、调研资料清单(对客户提出要求)

4、调研问题目录(对自己提出问题)

5、调研日记和例会纪要

6、阶段性小结和评估报告

营销活动的研究方法 篇6

1)产品研究法

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以产品为主体,对某类产品诸如农产品、工业品、矿产品、消费品及劳务等进行分别研究。主要研究这些产品的设计、包装、厂牌、商标、定价、分销 、广告及各类产品的市场开拓。这种研究方法可详细地分析研究各类产品市场营销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需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重复性很大。

2)机构研究法

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以研究市场营销制度为出发点,即研究渠道制度中各个环节及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机构 ,诸如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市场营销问题。

3)职能研究法

这是从市场营销的各种职能,诸如交换功能(购买与销售),供给功能(运输与储存),便利功能(资金融通、风险承担、市场信息等)以及企业执行各种功能中必定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来研究和认识市场营销问题。

2.现代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

进入50年代以后,市场营销学发生了革命,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采取的是管理研究法和系统研究法。

1)管理研究法

这是一种从管理决策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市场营销问题的方法,它综合了产品研究法、机构研究法和功能研究法。从管理决策的观点看,企业营销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企业不可控制因素,诸如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物质、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二是企业可控因素,即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企业营销管理的任务在于全面分析外部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针对目标市场需求特点,结合企业目标和资源,制定出最佳的营销组合策略,实现企业赢利目标。

2)系统研究法

是系统理论具体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从企业内部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内部和外部系统如何协调来研究市场营销学的。企业内部系统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诸如生产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销售部门等如何协调,以及企业内部系统同外部系统的关系如何协调。后者主要研究企业同目标顾客外部环境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系统又是通过商品流程、货币流程、信息流程联结起来的。只有市场营销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才能产生高的营销效益。

3)社会研究法

主要是研究企业营销活动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市场营销活动,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繁荣,提高了社会及广大居民的福利;另一方面造成了某些负面效应,诸如污染社会及自然环境,破坏社会生态平衡。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研究方法,寻求使市场营销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途径。

并且近年来,市场营销研究方法都由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是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其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其基本观念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社会现象是可以被感知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惟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的知识才是科学。它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营销学方法论不等同于营销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营销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在西方研究概念中,规范的研究都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如商品学派和职能学派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的。实证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因果关系陈述和概率统计关系陈述,但是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却又充满了随机性,这一点与教育科学研究一致。

法学研究方法的方法 篇7

一、理解基本概念, 熟记基础知识

物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基本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理解基本概念时, 应该就每一个概念与规律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个概念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果能够准确地回答每一个问题, 那么这个概念基本就已经掌握住了。对于容易混淆的近似知识, 要能准确地说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本质区别。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 要做到可以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解决。

理解基本概念之后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和巩固, 要通过反复地练习与应用来巩固已学知识在脑中的记忆。做好课后的复习, 有计划地对知识进行定期地总结与反思, 才能使知识深深地刻入脑海中, 真正地掌握物理知识。

二、锻炼思维能力, 进行科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中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 例如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抽象、演绎等, 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因此,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物理思维, 将所学的物理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演绎与归纳, 并在解决问题时运用比较与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 培养起良好的物理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物理问题更好地理解。在初中物理学习中, 可以具体地使用以下思维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分析:顺藤摸瓜法, 顾名思义, 就是根据已知条件来推导结果的方法, 大部分的物理问题分析过程中都会用到这种方法。发散思维法, 即以某条物理规律为出发点, 找出表述该规律的多种方式。例如, 以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为出发点, 可以推出串、并联电路电阻串联越多越大, 并联越多越小, 串联电路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并联电路成反比。通过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熟练掌握物理知识。逆推法, 可根据问题所需条件与已知条件来找出过渡条件或隐含条件来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使学习过程中思维发散灵活, 所学知识也更容易被回想起来并加以利用。

三、重视课堂教学, 提高上课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一定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 积极进行思考, 提高主动性。只有积极地对物理的概念定律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物理。

在上课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听讲, 尽量做到不走神, 紧跟老师的讲课进度。当基础打到了一定的程度后, 可以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给自己活动的空间, 进行自主学习。在认真听讲的同时, 还要将上课的重点内容记到笔记本上, 将好的例题以及解题方法、上课时没有听懂的地方等都记录下来, 以便复习与总结之用。在课下还要对笔记进行整理与补充, 将上课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自己在练习与作业中如果碰到了好题也要在笔记本上进行摘记, 以便翻阅复习。

四、注重实际应用, 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的学习要注重知识的应用以及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要在课下进行回顾, 真正地理解知识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和应用的整个过程, 并将脑海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对比分析, 真正地弄懂每一个概念与规律。课下留的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 如果有余力还可以自己做课外的练习, 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地加强与巩固。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与实际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生应该将所学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实际当中, 将知识灵活化, 通过实际的操作与运用来强化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 只有真正地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 才能使死知识变成活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独立解决问题。物理的学习是对知识的探究的过程, 这个过程只有独立完成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因此, 在进行物理练习的时候, 要保证做题的质与量, 真正地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最初可能会有困难, 速度慢, 甚至做不出, 但是不能灰心, 只有经历了这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才能熟能生巧, 慢慢地变得熟练起来, 真正地掌握住物理知识。 (2) 学会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在做题时要尽量画出草图帮助自己了解题目中的物理过程。通过物理过程的作图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将题目化繁为简。 (3) 要虚心学习, 将学习好的同学作为榜样, 经常进行学习的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结语

总之, 物理的学习要循序渐进, 从基础入手, 将基本的概念牢记以后, 通过反复地应用来对其进行巩固与升华, 并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反思, 以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总结学习方法, 找到了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便能快速高效地将物理学习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雪尧.学习初中物理的三种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 2012 (30) :34-35.

[2]吴显超.如何学习祠中物理[J].中学课程辅导, 2013 (13) :17-21.

法学研究方法的方法 篇8

[关键词]巴松管;重奏;教学方法;训练方法

巴松,英语名叫Bassoon,在祖国内地又被称为“大管”。因为它的外型而得名,是木管乐器,属于双簧乐器里的其中一种。从19世纪以来,低间管逐渐改变成了当前的模样。自19世纪开始,巴松在管弦乐、协奏以及室内乐演奏中都是非要关键的乐器。低音管的声音比较有特点,稳重而严肃,和男中音的音色比较相似,尤其是在演奏中音和高音时就更接近男中音了。低音浑厚有力,大多数时间是在交响乐演奏时重复低间弦部分。现在巴松管教学法跟随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巴松管重奏教学的现状

巴松管重奏教学十分注重表演形式,让教师给予学员以系统性的指导,培养学员的自身表现力和舞台演奏能力,使其能够完成该项课程的学习。对此,专业艺术院系为了更好地完成巴松管的教学工作,同时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广大教师群体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并且勇于创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时代结合起来。个人演奏表演是巴松管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以后学习重奏和合奏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因为学员很容易在个人演奏中掌握巴松管的各种音调和银色、音律等。作为交响乐团中重低音的重要表现形式,巴松管的地位非同一般,因为,为迎接音乐越来越普及时代的到来,其教学内容应根据演奏曲趋势而随之改变,不应该仅仅侧重于个人演奏能力,而对团体演奏不加以重视,这样就会使得巴松管教学形式单一而且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将完善学员学习体验放在首要位置。

巴松管教学法的特征之一就是表演性强,它的实质是利用具体、合理、标准化的教学,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巴松管重奏的途径得到某种音乐修养和舞台表演能力。

二、巴松管重奏教学与训练方法

1.巴松管重奏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的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简单易懂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音乐教学中,学员应对演奏的乐器有着最基本的认识,此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以及在漫长的音乐史中经过的重大变迁,将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因为在学习乐器演奏的初期阶段,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对乐器的不熟悉而引起的,比如乐器的乐器出声口的轻微变形或者错位,无数的知名演奏家都证明了这一点:乐器是演奏成功的先决条件。特别是作为巴松管演奏的初学者,面对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庄重的演奏乐器,对其有着深刻的了解,就是对自己的演奏负责。

有了基础的乐器认知之后,就可以进行乐谱学习了。有了乐器,当然少不了乐谱,每个学员首先要了解乐谱的组成,并且训练过后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乐谱中的音符,与巴松管进行音符对接。

接下就是实践了,前两部都是为了演奏为进行的前期工作,只有完成了这些内容,对整个乐曲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后,学员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尝试演奏乐曲。教师可以将一个简单的乐曲进行分段处理,这样便于学员慢慢接受,并且注意耐心教导,及时解答学员的疑惑,对其失误的地方加以更加细心地指正,同时应该让学员多家联系,培养乐感。

教学进行到这一步,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剩下的就是要让学员用巴松管在整个乐曲演奏中去配合其他乐器,已达到乐曲的整体演奏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多多训练学员,以适应在不同乐曲中演奏时机及内容的不同带来的生疏感。

2.巴松管重奏的训练方法

随着音乐的大时代到来,巴松管重奏已经开始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其音准一直是演奏巴松管重奏的灵魂所在。巴松管音准容易受到演奏环境影响,特别是本身材质和结构造成其对外界条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此外,演奏场所的温度以及空间也是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对演奏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学员需要经过专业的音准训练以判断演奏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加强学生对于音准的准备是被,同时加以和弦演奏,这样梗更容易在整个乐曲演奏过程中判断音准。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重奏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以及极高的表演能力,它对音准的要求更是苛刻,完全不允许失准现象存在,除此之外,对于音色的要求也不亚于对音准的要求标准。由于音准和音色需要学员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去重复演奏,并且加以辨识,教师需要有足够耐心去指导学员进行反复的训练,同时及时指出学员演奏时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巴松管的演奏学习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巴松管重奏教学与训练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巴松管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演奏培养,而且还要关注听觉培养,因为听觉注定是要同音乐相互已存的,并且音乐人的听觉相比观众必须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始终融入在自己的演奏表演中。巴松管重奏教学进行完进出的个人演奏教学后,就需要学员进行协作演奏,在合奏的过程中,更容易培养学员的音乐素质,欣赏自己演奏的同时也会从别人的演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且综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这在巴松管重奏教学中是及其重要的。总之,巴松管重奏需要学员提高自己在乐器、音准、音色、协作等更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培养自己的表演能力,争取在舞台上有着稳定的发挥。

四、结论

教师在巴松管重奏教学活动中,耐心培养学生对于乐器、音准、音色、协作等更方面的能力,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所出现的失误,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有优秀演奏能力的学员。相信通过国内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巴松光重奏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会越来越注重学员的个人体验,从而使得其更加完善,培养出来更多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卡. 20世纪以来中国巴松管艺术研究的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2]沈连超. 谈高等音乐院校巴松教学[J]. 艺术科技, 2016, 29(4):88-88.

[3]庞礴. 巴松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J]. 黄河之声, 2007(8):58-59.

上一篇:岗位防火责任制资料下一篇:培训机构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