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4-05-13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

X县XX镇人民政府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X县XX镇农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一村一品”、“百千亿”等产业规划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仍未真正建立,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繁荣农村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尤为迫切的任务。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农”问题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现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统筹部署,对镇域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为X县的北大门,是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107.6公里,辖26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农业社186个,总农户14679户,农业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亩,林地10.03万亩,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镇。

截止2010年底,全镇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2,种植粮食主要以玉米、小麦、红苕为主,经济作物有蔬菜、薯类、瓜果、豆类、茶叶等,养殖业以猪、牛、鸡、兔、鱼等为主。据镇政府提供的统计报表反映,2010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9.8亿元,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2558万元,完成粮食总产量10116吨、蔬菜总产量31421吨、肉类总产量59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7038元。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9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生活条件差。多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几近成倍的速度增长,但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镇村财力紧张、前期成本过高,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尽管实施了山区微水治旱、人畜饮水工程,广修水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难。自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村村通”以来,农村交通得到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网络还未真正形成,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副产品对外销售。三是住房条件差。虽然大部分农户建起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山、深山区农户,因经济困难,至今还居住在破败的土墙房里,居住条件较为恶劣,甚至有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四是就医条件差。随着镇卫生院的改造升级及村级卫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

就近医疗外,但稍有些难度的病症还得到县级医院就医。

(二)农民创收增收机制缺乏。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及不懈地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镇域农民创收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单一。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农业产出效益低。三是农技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上级相关部门也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技赶场、结带帮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缺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区农业,更加需要加强示范带动。四是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性差。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农副产品产销不对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积极性。五是农业资金贫乏。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的群众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也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无法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先机。

(三)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镇域内煤矿山资源的大量开发、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城镇综合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自然条件等原因,固体垃圾、气体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民生存环境恶劣。水质、空气污染使得农民的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不但当地群众身体健

康受到威胁,给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因垃圾污染造成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山区水源匮乏、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种植业产量存在下降的隐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显增高,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品质低劣,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基层组织凝聚力受到严峻考验。部分村社因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村组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信誉降低,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对策措施

农民创收增收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必须将其臵于整个国民经济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考虑。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碍。XX镇结合实际,提出“123456”战略(即打造一个旅游品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健全三项服务体系、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推动解决农民创收增收的后劲问题,力促农民创收增收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一)打造一个旅游品牌。

即打造“龙茶花海”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独特的自然区位条件、秀丽的茶花风光与古朴的僰乡文化资源优势,以“XX花海”旅游品牌及一年一度的“X

花节”为契机和重要载体,打响“休闲XX”、“养生XX”、“神韵XX”等休闲观光产品,凝聚更多的人气和商气,做大做强“龙茶花海”旅游品牌,打造全市首个花卉苗木亿元产值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据统计,X县XX花卉园艺公司聘请当地农民做工,每年可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近200人,公司规划在未来2—3年内规模再增长一倍,即时可辐射带动当地农户2000多户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游品牌推介会的成功召开,共接待游客1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招商引资突破1亿元,推动了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的现代服务业新突破,为XX镇乃至X县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施两大转移工程。

一是实施部分农民搬迁转移工程。对居住在高(深)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难的农户,按照“政府主导、和谐搬迁、统规自建”的原则,实施“山上向山下转移”战略,切实做好新农村村庄规划和村组农户集聚区的水、电、气和道路、电视、有线电话等基础配套,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这不仅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以XX、XX两个园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引导农民转变“固守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想,做好用工政策咨询和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逐步建立和

完善劳务输出网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充分就业。同时,要加强乡镇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劳动保护机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三项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调整充实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在镇村两级建立一个覆盖全镇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对农业生产进行适时的技术指导,而非等农民上门来问。广播站要开辟农业服务专题节目,及时向农户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方法,报到天气预报和防虫防灾、防病防疫信息,提醒农户做好技术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农业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种。成立农副产品营销服务机构,积极与营销大户联系落实订单,努力组织好本地产品的对外营销工作。

三是完善农村技术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继续推进农村远程教育站点的改造升级,健全农村技术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对种养殖业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的系统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充分依托城镇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探索四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引进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周期短、风险低、见效快的品种项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如田坝村的反季节葵瓜,一年出2—3季产品,提高土地产出总量;引进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杂交商品猪等优良品种,缩短成栏周期;发展土鸡、野兔等家禽养殖业,力争一年出三栏,提高出栏效率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

二是培养种植大户,突出示范带动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切实加大对XX花卉、XX建司、XX木业等骨干工企业和XX生昊、XX经果林等专合经济组织的扶持与培育力度,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掌握一定农业技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种植、养殖示范大户,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纪人和农业实用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总结推广X县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农民土地、打造万亩X花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规模化。

四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探索试行“订单式”

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不断完善“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五套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用水条件。落实专项资金,在符合条件的村组修建小型水库;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鼓励农户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级、引进购臵新型提灌设备,确保农村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

二是加强村社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大对村社机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实现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入户路硬化率100%;拓宽村级以上道路,进一步改善路面状况,提高运输能力。

三是发展广电事业,解决农村电视收视难问题。实行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农村广电影视事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城乡共享。在场镇周边村社大力发展光纤电视;在远离城镇的山区村社发展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并在安装收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户的“有电视无节目”的尴尬问题。

四是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农民子女上学条件。积极争取

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对镇域内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整合或扩建,进一步优化配臵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大力促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站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村医疗网络,加大投入引进或购臵一些必备的医疗设备,加强镇卫生院基础建设,优化乡镇医生队伍结构,巩固农村医疗队伍。

(六)建设六大产业化基地。

一是打造工业园区辐射范围内“第二产业新农村”。以余箐、塘坝工业园区为轴心,加快周边“服务工业、反哺农业”为模式的新农村进程。在加大大项目招商力度的同时,注重带动周边村社为之配套形成产业链,积极引导周边村社企业做大做强房产、物流、机械、建材、矿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和发展农贸市场、商店、饭馆等服务业,使周边村社成为工业园区“编外”的生活配套区,使农民能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园区工业化带来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体化农业示范基地。围绕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畜牧养殖业,推行林畜立体化养殖,实现林下畜牧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原则,以XX、XX等10个村为主,发展XX南部规模最大特色优质的经果林5000亩以上,并充分利用果林地资源,加大林地改造,扩大林下喂养土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名贵鸡种和圈养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

牧产业规模。截止目前,该产业项目带动农户6102户,助农增收人均达1000元,预计在3年之内实现规模化养殖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项目区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

三是打造XX村县城后花园观光农业带。充分利用紧邻城郊、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优势,围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公路沿线生态林、山区经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绿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两林一花”产业发展4000亩任务,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肺叶”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重点发展田园特色种养植业,兴办农家乐,进一步发挥XX作为县城“休闲地”功能,突出城郊型农村经济特色,努力把XX村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

四是打造XX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按照镇域经济发展规划,以XX水产养殖基地为平台,以优化配臵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抓手,以实现三大产业的相互融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点面推进、连片开发的方式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500亩以上。充分发挥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水产养殖协会为龙头,自主推广“稻—鱼”、“鲢鱼、鲫鱼混养”等特色养殖模式,并外聘专家组织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努力打造以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响力。

五是打造田坝高山生态蔬菜基地。由于XX村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村民种植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爱。

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应尽快制定XX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业综合发展规划,利用高山竹林发展林下养殖,牲禽粪便可以为蔬菜产业提供肥料,蔬菜种植业残留的“垃圾”可以为林下养殖提供饲料,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可以说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真正体现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的朝阳产业。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2

董XX于2010年9月18日向XX镇政府提出申请, 要求获取本市XX镇XX村X组撤销生产队建制过程中处置集体资产所形成的有关队常务代表选举结果报告的信息。该镇政府则答复申请人:此信息属于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 其可以到本区XX镇新城路X号当场查阅获取。董XX对该镇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服, 遂诉之法院。

二、一审情况

(一) 当事人, 原告:

董XX;被告:XX镇政府

(二) 原告诉讼请求:

要求撤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

请求权基础: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四条、第九条和第二十六条;2, 《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五条、第十一条和第二十四条。

(三) 被告抗辩

原告申请的内容, 均有其他村民代表的签名, 这涉及到签名人隐私, 被告认为可由原告进行查阅和摘录, 故告知原告可到XX区XX镇新城路X号当场查阅获取, 其答复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程序合法。

(四) 一审判决

本案原告申请公开的信息属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范围。但本案被告基于原告要求获取的信息可能涉及到他人签名的原因, 告知原告可到被告处查阅并获取该信息。本院认为:被告作出的答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不相悖。遂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 (四) 项之规定, 判决如下:1、驳回原告董XX的诉讼请求;2、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 由原告董XX负担。

三、关于本案的分析

本案最终以原告的败诉告终, 但是本人在仔细研究本案事实并查阅相关法条之后认为:上海市XX区人民法院的判决存在一定瑕疵, 该院对相关法条的适用存在一定的错误。本案的焦点在于, 董XX申请的信息内容是否属于不能公开的范围, 即该信息是否涉及代表们的隐私?对此, 原审法院与作为当事人的镇政府均未给出合理详细的解释与答复。

首先, 董XX申请的事项本该为该镇政府应当主动公布的政府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据此规定, 双方当事人都认为董XX向XX镇政府申请的“要求获取本市XX区XX镇XX村X组撤销生产队建制过程中处置集体资产所形成的有关队常务代表选举结果报告的信息”属于该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范围。但是被告镇政府又以个人隐私不属于公开范围进行抗辩:“原告申请的内容, 均有其他村民代表的签名, 这涉及到签名人隐私, 故只能让原告采取当场查阅的方式获取信息。”本人认为, XX镇政府的此项做法不妥, 若原告申请的内容涉及到签名人的隐私, 被告也不应该直接以之为理由拒绝主动公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 应该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 不得公开。但是, 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 应当予以公开, 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据此规定, 被告XX镇政府应当首先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然后在作出是否公开此信息的决定。XX镇政府在没有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情况下就不公开此政府信息的行为违反了程序。同时, 涉及集体财产的评估、出卖、分配等可能对生产队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信息行政机关也应该予以公开并不应以“个人隐私”作为不公开的理由。

其次, XX镇政府关于公开原告申请的信息涉及到签名人隐私的说法也缺乏依据。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 是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若公民实施的行为涉及公共利益, 或者说公民的该行为不具备私人性则不应当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XX新区XX镇XX村X组在撤销生产队建制过程中所选举的常务代表系为了处置集体资产。这涉及生产队整个集体的共同利益, 代表的也是整个集体的意志, 因而代表们在选举常务代表过程中的相关行为便不再是个人隐私。所以, XX镇政府关于董XX申请的信息内容涉及签名人隐私的说法也过于简单、难以让人信服。

再次, 即便是原告申请公开的信息内容涉及到其他村民代表们的隐私, 行政机关也应该予以区分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 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 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据此规定, 若XX镇XX村X组撤销生产队建制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队常务代表选举结果的信息确有涉及选举代表们个人隐私的部分, XX镇政府可以对此部分不予公布而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部分信息。而且据原告称其要求公开的信息包含对生产队资产的评估等信息, 这明显属于可以区分处理的情形而被告没有区分。此外, 普通村民代表对常务代表的选举过程和结果毕竟是在行使集体权利, 不应该存在一切信息都属于代表们个人隐私因而无法公布政府信息的情况。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调查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8-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条件或形式转移给第三方承包经营,原承包方或第三方履行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在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土地零散,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竞争力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农村土地延包30年政策的落实,农民享有了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在稳定农户家庭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有序流转,进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栋川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姚安县中部,是姚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辖21个村(居)委会,374个村(居)民小组,2008年底,有农业人口77653人,家庭承包耕地面积57409亩,家庭承包经营农户19823户。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努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目前,我镇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一是农民自发组织,主要由农民直接与接包方协商,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的形式,农民自发流转的土地较为零星,流转的规模小,流转期限短,多数在五年以内,在补偿标准上差别较大。有的甚至是无偿的。二是政府引导。政府引导是镇、村、组各级组织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统一流转的形式,政府组织流转的土地大多连片,组织流转的规模往往较大,流转期限较长,多数在五年以上,在补偿标准上较为统一。到2008年末,我镇共流转承包土地12246.81亩,涉及农户6911户,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33%。

(二)流转方式

我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多在农户之间进行,流转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两种形式:

1.转包,是承包方将部分土地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和价格转包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由村(居)委会作宣传动员,召开户长会,通过民主协商,制定流转规划,作出种植计划和流转年限,然后由村(居)民小组统一转包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经营,作物种植有蚕桑、蔬菜、烤烟、西瓜、水稻等品种。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如我镇的清河村委会抓住了土地流转这个契机,发起成立了清河现代烟草农业有限公司,将17个村民小组712户农户的1035亩土地以每年700元/亩的价格以合股的形式流转给现代烟草农业有限公司经营,年终由公司在按每亩700元的红利分给各农户(农户亩收入合计为1400元/年)。在清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式的带动下,我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形成规模;代动的产业有烤烟种植,人工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蚕桑种植,西瓜种植,优质稻种植。全镇转包面积为11745.81亩,占流转面积的96%。

2.出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村(居)委会,由村(居)委会通过招商引资以一定期限租赁给大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物种植有梨枣、石榴、葡萄,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出租面积为501亩,占流转面积的4%。

二、流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流转层次低,效益不明显

主要表现一是农户间转包、出租的多,租赁、转让等流转形式少;二是流转短期行为多,长期流转少。三是口头协商流转的多,书面约定流转的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书面协议,内容也很简单,条款不规范不健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父子、叔侄、亲戚及邻居之间,多为被动流转,经营不善,导致地力下降,流转收益少。

(二)流转行为不规范,易引发矛盾纠纷

调查中发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几乎都是口头协议,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少数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内容也不尽完善,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易引发矛盾纠纷。

(三)流转信息不畅通

流出流入方难以对接:我镇绝大部份的土地流转处于自发阶段,无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市场还没有形成,流转信息不畅,一方面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能请人代耕或无偿倒贴转包;另一方面想扩大经营规模的专业大户,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对象,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农民认识上有差距,集约化经营难形成。我镇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农民念土情结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流转土地,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另外,大多数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依然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守土经营的现状,难以形成规模经营。

三、栋川镇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栋川镇的实际,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要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要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要加大典型引导力度。乡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或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投身非农产业,加快土地流转。

(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和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各项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制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镇土地流转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四是土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防止以流转土地为由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三)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奖励;对于通过转包、租赁、入股等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益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四)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

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

(五)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份号

中共XX县XX镇委员会文件

中共XX县XX镇委员会

关于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项检查的自查报告

县纪委:

根据《XX县纪委关于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荣纪发„2009‟91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XX县2009年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内容,我镇于2009

年9月8日至14日按照专项检查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现将我镇开展此项工作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XX镇党委高度重视此次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项检查工作,由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层层落实责任,以确保这次专项检查工作圆满完成,召集涉及本次检查的党建、纪检、财政、民政、农经等部门多次协调,对照检查内容分解到位、落实到人。

二、结合重点,认真自查

(一)落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情况

XX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成立了XX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同我镇各单位部门、各村(社区)签定了2009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共计28份,层层落实责任制,专人负责抓落实。我镇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实现了村级纪律监察组织全覆盖,确定了各村(社区)纪检委员,聘请了村级政风行风、党风廉政监督员;建立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协调机制,并认真开展工作;建立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督查机制,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制度;确定了以转龙粉条产业社区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示范村,建立健全各种机制,规范了我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情况

我镇根据县纪委„2009‟59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利用机关干部工作会、各个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领导干部带头讲廉政党课,各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和基层干部廉政档案,认真执行基层站所、村社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了便民服务机制,群众诉求通畅,认真执行农村“三项制度”,及时解决各方面问题,认真开展了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工作,进行了基层党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基层站所等工作。

(三)认真监督中央、市、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我镇所有的强农惠农直补项目,均在农村商业银行实行“一卡通”,便于群众查询管理。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各类直补资金的统计、申核申报,严格执行中央、市、县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等及时兑付;认真开展了资金补贴统计、申报、档案的管理,对补贴面积、补贴对象、补贴标准和金额进行了以村为单位的公示、评议和审核。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了科学规范的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程序,管理规范;对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和农村、场镇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公开招投

标,认真组织建设和竣工验收,确保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并对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和绩效考评。

(四)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

我镇进一步完善了村(社区)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使用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认真落实“村财民理镇代管”制度,切实加强对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村(社区)重大建设项目民主决策制的执行,每季度进行了村级财务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对各村(社区)的财务情况进行了通报,认真实施了每季度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

(五)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核查情况

我镇严格核查了村级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过程中的以权谋私行为;严格核查了截留、挪用、侵占、贪污强农惠农和征地补偿行为;严格核查了侵占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等行为;无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发生,也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狠抓村(社区)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

针对个别村(社区)财务公开不完全、不彻底、流于形式等现象,镇政府将进一步完善村级公开栏内容,要求各村及时将当年的工作目标任务承诺、村里的重要事项和财务收支及使用、征地补偿款收入及使用情况、重点工程及大额开支、各类直补、退耕还林款物兑现、救灾款物等按要求张贴在公开栏上,全力加强公开工作,(二)逐步完善各项制度

为切实解决群众诉求难等问题,我镇将对首问首接制、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失职问责制等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将各制度张贴上墙,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让各项工作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

(三)着力抓好村级组织监督工作

利用建立村级纪律监督小组为载体,在各村,社区选好人,用好人,极力解决村级监督组织的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问题,真正使镇村两级监督组织能够上下联动,互为依托。同时,建立以镇监察室、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信访矛盾投诉、调处中心,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步入制度化、公开化、法制化。

附件: XX镇2009年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自查表

2009年9月15日

主题词:党风廉政农村专项检查自查报告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5

——关于驿马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社户的帮助,大门从根本上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真正带领群众,关键看广大农村党员在农村中是否有较高的威信。笔者带着如何

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这一问题,对北海市海城区驿马镇6个行政村(居)党支部进行了调查。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及原因分析

驿马镇共有农村党员289名,其中担任村(居)干部、村小组长农村党员54名。有职党员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无职党员,除个别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个别致富能力强、处事公正的中青年党员具有一定威信外,绝大多数威信较低。他们和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少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品德素质不如普通群众。农村党员队伍出项危机,直接影响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调查情况来看,驿马镇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的原因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负面影响,较具有普遍性: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党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为联产承包就是搞个人单干,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农业税费也企图偷逃,尽管是极少数,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二)、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抗风防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他们;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他们。他们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这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威信就会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农村党员不占少数。

(三)、农村党员队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和先进性。

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结果利用自己的威信当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他们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村(居)“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又如当市政建设、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封堵厂门、集体上访等。这部分农村党员失去了大部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日显“势单力薄”。

驿马镇6个村(居)党支部,从1998年至今近5年的时间发展农村党员31名,五年来自然死亡5名。全镇289名农村党员平均年龄43岁,55岁以上的党员79名。老党员大多数不再从事生产劳动,要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是不现实的。在部分群众的眼中,党组织生活是老人“没事偷着乐”。一个干部戏称某支部是“老人协会”,虽然言过其实,但是值得深思。

(五)、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驿马镇6个村(居)党支部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每年组织党员开展活动1-2次,但活动的内容一般是组织党员聚聚餐。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农村党员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的言行也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自我衡量和认可,甘做普通群众,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的若干思考

致使目前农村党员威信普遍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从根本上看,要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关键是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本领和建立农村党员责权统一的激励机制,促使农村党员能较好地履行党员的义务。

(一)、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的基础。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有党性较为关注。部分群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

康的能力作过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实际,但作为党员就得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居)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农村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农村党员,使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打好农村党员提高威信的基础。

(二)、尽快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威信的关键。在当前党的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农村党员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是他们体现先进性的表现和前提条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带领群众致富,才能平息群众“不会致富,别当党员干部”、“不带群众致富,别当党员干部”的呼声。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是减弱农村党员责权矛盾的有效途径。如果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致富了,对党的事业就会倾注更多的热情,履行党员义务的主动性就会增强。结合当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保证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断提高:(1)、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以镇、村党校为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2)、建设一批党员实践锻炼基地,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锻炼,提高农村党员致富的实战能力;(3)、从区、镇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党员驻村,在农村中培养自富、带富能手;(4)、坚持开展党内帮、扶、带活动,提高贫困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两头丢中间”的问题,以往我们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结果是“两头”抓起来,而“中间”带不上去,致使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中间”党员的致富能力平平,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于大多数的原则,“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在培训、实践锻炼等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中间”党员。

(三)、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整体活力不强,这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威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难这一情况,乡镇党委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村(居)党支部要从本村(居)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好发展党员的计划,明确责任。培养积极分子要采取有职农村党员负责制,要求每个有职党员每年培养1-2名积极分子。确定积极分子要推行“两票制”,坚持“党员认可,群众认可”。发展预备党员和转正实行“公示制”,要侧重培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通过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威信。

(四)、加强村(居)级党组织建设。

关于XX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调查报告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来,科洛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村级集体资产“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理财有方”。为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科洛镇采取座谈了解、实地察看等方式,对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平稳发展,集体资产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2010年科洛镇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收入21014.1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9%;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村3个,3000万以上的村2个,超过4000万元的村1个。人均收入实现8844元,增长13%。全镇村级集体资产总额达1344万元。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有所加强,制度渐趋完善

目前,科洛镇已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大多数村确定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最近几年,我县还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登记,清产核资工作,基本摸清家底。同

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的要求,开展乡村两级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全镇全部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中心代记帐制度,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村级财务的管理水平。

3、集体经济长足发展,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进步

一是“三农工作”呈现新特色。多年来,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重点,积极按照发展优质大豆、优质小麦生产的工作思路,完成农业总产值25060万元,比2005年增长35.7%;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共计投入资金50余万元加大了良种普及新技术推广力度,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来,按照“稳定规模、确保总量、主攻质量”的总体要求,优质小麦、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两大作物的种植成为全镇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是畜牧产业发展加快。畜牧品种改良、规模养殖有序推进,防疫网络建设更加健全,奶牛、生猪、黄牛养殖不断壮大。2010年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600万元,比2005年增长32.4%。

三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科洛村被确定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中小企业局为科洛村捐赠学生桌椅150套,投资35万元为科洛村打造渗水井1眼,捐赠价值15万元的电脑设备2套、数字电视1台、科技书籍5000册和篮球架等体育设施,并

提供45万元面粉加工厂建设资金;县农业开发办投资40万元为科洛村建设便民桥1座,投资16万元建设400平方米仓库1栋,投资28万元建设4000平方米晒场1个;2009年,东明村被列为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县农业开发办投资40万元为其建设便民桥一座,投入32万元建设4000平方米仓库一栋、打造晒场2000平方米,投入15万元硬化边沟1000延长米。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争取到省文体局项目资金20万元用于建设320平方米综合文化站1个;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用于建设了270平方米派出所办公楼和450平方米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中心,现已投入使用;争取到“六位一体”建设资金完成了东明、双泉、柏根里活动室的改扩建项目。

五是招商引资再获新成果。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我镇努力向外宣传科洛镇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客商进行洽谈对接,吸引资金推动项目建设。2010年柏根里村从内蒙古克依河引入资金400万元,在石头沟村南侧的小椅山建设以火山灰为原料、日生产能力100立方米的轻体建筑材料厂;从哈尔滨市引入资金823万元在平顶山建设生产公路建设基础用石的采石场一个;从依安县引入资金1155万元注册成立黑龙江农垦九三昌源采石有限责任公司。全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378万元。

二、制约因素的存在及原因分析

1、认识模糊,重视不够

部分干群对要不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模糊认识,个别村出现了放松集体的经济的倾向。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主要有三种模糊认识:一是“过时”论。认为党的十七大以来,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是翻“老皇历”;二是“够用”论。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能保证村里日常开支即可,不必刻意追求发展壮大,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对一些集体经济欠发达村来说,还存在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的问题,有等靠要的习惯心里。

2、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能完整地得到体现,土地资产“缩水”现象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城镇规划变更等;部门共建项目转移,在兴办公益事业时,由于采取国家(部门)补一点,地方投一点,村集体和农民筹一点的办法,建成后则归国家政府部门所有,如通村公路、学校、电网改造等;乡镇财政负担转嫁,一些本应由乡镇财政支付的款项转由村级集体支付;加之报刊征订等各种摊派,村级集体资产有被生吞活剥的各种危险。

3、制度执行不严

近几年来,虽然镇党委、镇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如《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但部分村执行起来还存在一段差距,主要表现在:财务清理走不出前清后乱,边清边乱的怪圈;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穷吃滥用,铺张浪费;产权不清,一些资产长期处于失管状态;固定资产没按规定要求及时登记并提折旧,在建工程多半不能在帐务上得到有效反映,造成帐实不相符;许多村分不清农民负担的合理界限,该收的费没收,造成收支不能相抵,集体经济日趋萎缩。

4、队伍不稳、素质不齐

村会计作为“内当家,第三把手”,队伍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前些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个别村会计也随着“换了届”。针对我镇财务人员、资产管理者业务能力参减不齐和管理水平不高等情况,又存在老龄化,低学历等问题。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开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采取以强带弱、以富带穷的挂钩结对或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企联合、场村联合等办法,促进资源优势互补,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共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村利用各种优势兴办市场、旅游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兴办服务组织,为农户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单项、多项和全程服务,增加集体收益。

2、强化服务意识,共同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

牢固树立政府和各部门的扶农思想。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村,利用“机动地”、废弃地,建造营业用房、临时厂房等获取 5

租金收入。

3、切实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建设的领导

加强镇村班子建设,加强对农村干部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具有管理和发展集体经济能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稳定村财务队伍,把好村财务人员关,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完善村务公开,完善“三资”代理工作,加强检查监督,强化主管部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职能。

上一篇:培训工作自评报告下一篇:《开学第一课》满分观后感_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