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2024-06-25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共8篇)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篇1

李爱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三农”问题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而且正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关系到农民工这一广大群体,暴露出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弊端。本文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和相关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委托监护;监护监督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其中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3.74年。但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报告指出,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完整或弱化,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足够的关注。这将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心理发展,知识教育和人身安全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发展难以健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且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隔代抚养,缺少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者不愿,不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和监护,导致其身心健康发展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容易养成各种坏习惯,例如组织纪性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等,造成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越轨

留守儿童在家里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学校,现行的教育制度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且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行为教育,价值观念方面不够重视或无力进行更多的指导,当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时,得不到有效宣泄与控制,就容易产生各种越轨行为,例如:沉迷网络,自杀,患上郁抑症,伤害他人,产生社会逆反心理,拉帮结派等。

(三)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或亲戚代管,而这些代管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精力有限,而且缺少正确有效的方法,在学习上不能有效的指导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耐心的指导,在家里得不到必要的辅助和监督,有的甚至要做繁重的家务,作业通常不能及时完成,存在抄袭,拖欠等现象。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落后,辍学率也较高。有的孩子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读书到后来也是要出去打工,还不如早早出去赚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孩子无心学习,与社会闲散人员往来,成为一些暴力团伙利用的工具,进行各种违法活动;有的孩子拉帮结派,成为为害一方的“小霸王”等。

(四)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代管人角色通常由隔代老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叔叔,婶婶,伯父等亲戚扮演,而这些代管人平时精力有限,安全意识淡薄,无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溺水、触电、打斗等,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标,遭遇人身伤害,猥亵,拐卖等。而这类型的悲剧在留守儿童中并不罕见,好多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连最起码的健康生命权都被残忍的剥夺,这更是我们社会的撕心大痛。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几方面,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小问题,而是综合性的大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来解决。

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组织协调,全面规划统筹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构建更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一要建立组织。在县、乡镇分别成立以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等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例会、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定期研究问题,落实工作措施。二要制订政策。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明确政府、父母、学校等相关方面的责任,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受教育权得到有效的落实。三要加强宣传。要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不断引导留守儿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2、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学校设施

调查发现,实行寄宿制是强化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好办法。为此,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在过去“六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备一些必需的教学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使留守儿童有一个真正的“暂时的家”,使学校、老师能够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建议政府加大对接送学生上学车辆的管理,采取政府或由政府引导社会投入购置新校车并实行统一管理的办法,制订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责任部门,实行严格考核和督查,确保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安全。

3、健全教育功能,加强学校管理

县教育局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一要强化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三要强化有机渗透。结合各学科教学加强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以弥补因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四要强化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

4、建立监护体系,发挥基层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建议政府在建立县级协调组织的基础上,要求各乡镇乃至行政村也要建立相应组织,以形成政府、村(居)、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5、国家要继续积极解决“三农”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三农”问题。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赚钱养家两不误。大力扶持农民工子弟小学,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等。

6、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无论在心理塑造、价值取向还是行为培养方面都需要他人给予适当的引导。任何人的成长阶段都离不开“自律”和“他律”,由于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未成年人正是处于“他律”的主导阶段,有力的监护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在实践中,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多数未成年人并不能处于有力的监护状态,其中留守儿童就是最典型的事例。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监护的缺失,这也是留守儿童监护较之于非留守儿童监护的特殊性之所在。面对监护缺失带来的一系列“五失”问题,如何去应对去解决是当前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对此,很多社会学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切实可行的对策,例如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定期调查,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实施“代理家长”制,建立寄宿学校接管留守儿童、组建相应的留守机构代为监护等等。社会学范畴的看法和实践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所带来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具有任意性和自发性,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难”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留守儿童监护问题,通过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来达到有效缓和留守儿童监护困境的目的,这也是贯彻《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最大化利益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现状,从实践出发,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尤其是加强监护委托制度和监护监督制度,不仅对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完善我国民法体系、维持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倘若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自然不愿不背井离乡,农村儿童留守现象则可淡化。因此,只有农民在农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各农村区域内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产业,加大培训力度,多提供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妇女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转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2] 王松丽,李宗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经济》总第228期,2010年1月.

[3] 曾向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广州日报》2010年03月04日.

[4]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 张露:《他国监护监督制度探微与启示——由“四郎弃母案”引发的思考”》,《人民论坛 》2011年第17期.

[6] 李海霞,马婷,徐维:《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6年6月.

[7] 佚名:《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频出 拷问分数至上教育方式》,《中国妇女报》2011年10月17日,第3版.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篇2

据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

1) 隔代监护

主要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监护;

2) 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

父亲或母亲一方在外经商或务工, 另一方则在家照顾孩子;

3) 亲戚监护

由于祖辈无法照顾留守儿童, 故将其托养在亲戚家里;

4) 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

这些留守儿童有些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一起, 互相照顾, 一起生活, 有的则是自己一个人在家, 独自生活。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当父母一方面为了生存而离开自己的子女去外奋斗, 另一方面又不的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 忍受日夜的思念的煎熬。而问题出现了。

1) 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和父母接触的时间特少, 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 也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 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 父母是一个长期飘忽的身影, 是可望不可及的希望, 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 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 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 但他们又比较胆小内向, 大多性格孤僻, 独来独往;而且十分敏感, 与班上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不知道如何沟通, 也不知道该向谁倾诉, 令他们感觉自己是被人排外的, 从而在他人与自己之间建立起一幢无形的墙, 如果有人关心, 他们一般会歪曲这种关心, 在其心里有种本质的抵触情绪。本人班上有一个同学, 父亲监管, 上课时有同学不经意间看一眼, 总认为他人盯着他看, 歧视他, 看到同学说话, 认为他人在私底下说他, 嘲笑他。情绪消极, 孤僻任性, 自私冷漠是他们的一个特点.这类学生对班级的事情不关心。

而在隔代教育中, 这类问题最为突出。由于代沟问题, 祖辈无法沟通, 无法从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疏导。不清楚该如何正确沟通, 很多问题日积月累, 就形成垢了, 也使他们在某个导火线下爆发。

2) 行为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对于问题处理方法也不是很清楚, 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 对于其他人的行为, 看不上眼就以粗暴的方式如打架斗殴、用脏话辱骂他人。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表现令人担忧。大多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 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说谎打架, 小偷小摸, 花钱大手大脚, 沉迷于录像、游戏, 具有破坏性。甚至有些学生走上了犯罪道路。

3) 生活问题

生活问题以同辈或自我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由于他们缺少自我控制能力, 缺少约束, 往往对自己的生活随心所欲, 生活缺少规律。而且这种情况下的留守儿童更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迷惑, 通宵上网、沉迷于游戏中往往难以自拔, 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青年带坏。而且普遍卫生意识较差, 不懂如何保护自己和照顾自己, 在这一个方面, 出的事故也是比较多的。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 父母不在家, 但每月给他若干元生活费, 在同班同学的影响下, 他迷上了游戏, 最终将自己的生活费花光。钱花光后又不敢向父母说, 靠向同学借买方便面吃。最后被老师发现并教育后, 才稍微有所收敛。向此类的事情确实发生的有很多了。

对于以上的三种问题, 尤以心理问题最为突出最为严重。而心理方面的变化又通过行为的表现而体现出来。

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也是综合复杂的, 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共同联合。

1) 家庭教育的主角作用

隔代监护的儿童, 由于长辈几乎都是文盲, 无法辅导其学业, 因而他们的学业基本上都比较差, 处于班级的最后几名。另一方面, 由于代沟所致, 他们会更心疼孩子, 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 宁愿自己吃苦受累, 不吃不喝, 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不知道如何正确管理孩童, 不知道如何进行沟通, 也因而养成了部分留守儿童比较任性的习惯, 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缺乏互助互爱体验, 怕困难、怕挫折。本班一个学生, 父母都不在身边, 跟随奶奶一个人过日子。家境比较贫寒, 主要靠奶奶每天去拔草药度日子, 有时候靠亲戚接济和村里的帮助度日。他奶奶虽然比较辛苦, 但还是比较疼孩子, 自己好的舍不得吃, 都省给他。但是他不仅不认真学习, 还偷奶奶辛苦积攒的钱去上网。当老人泪一把鼻涕一把的向我们诉说这个故事的时候, 我们的心也在颤抖。在农村, 祖辈监护的这种方式的占了绝大部分, 而出现问题较多的也是这一类为主。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建议家长多联系自己的孩子及学校的教师, 家长可以不定时的给孩子、老师或亲人打电话, 以了解他们各个方面的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多听他讲讲生活中的事情, 哪怕是大人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另外一种方法是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联系方式, 而后, 让孩子给父母写信。让孩子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 也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困惑。及时了解孩子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对于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的情形来说, 父母若有条件, 应该多阅读相关的育儿书籍,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巧妙利用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只要你与儿童相关,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将是教育的终点。

2) 学校教育的配角作用

学生的一日以在学校为多。学校教育对学生不仅实行的智力方面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对德育方面的发展进行教育。“人无德无以立世。”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学校教育在其生活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作为教师, 应该细心观察, 及时发现……对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和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关注, 让他们感觉学校的温暖, 以及周围人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 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S

参考文献

[1]侯德丽, 郭亚丽.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J].今日南国, 2009 (5) 48-49.

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06-03

[作者简介]陈龙(1984—),男,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将小孩放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或由亲人代为照顾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在我校的数量特别多,以笔者所在班为例,全班68名学生中就有留守儿童42名,占学生总人数的61.76%。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新现象,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犯罪日益低龄化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以“90后”为主,其中不乏在校就读的学生。这不但给家长增加烦恼,给学校带来教育上的困难,还会造成家庭教育出现真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因此,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总结留守儿童的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在教育思想上,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难以分享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从而造成亲情、家庭观念淡薄,在言行中出现与其他儿童不同程度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家庭教育上,处于“无人能管”的真空状态

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一方面,在学习上也得不到相应的辅导与支持鼓励,行为上得不到有力的约束和及时的纠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与监管,他们容易形成好强自负、偏激固执的性格,缺乏自我约束力,行为任性随意。这样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越来越差,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二)在养成教育上,缺乏必要的自我管束

首先,由于留守儿童自己管理经济、安排支出,在经济支配上缺乏必要管束。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子女在家,彼此了解不多,外出的大多数父母都担心子女在家吃不饱、穿不暖,因而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子女多寄点钱。再者,这些留守儿童年级较小,不懂得挣钱的艰辛。所以他们未能合理而有计划地花钱,往往花钱大手大脚,甚至乱花钱。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想法:“没钱了,可以向爸妈要。”以笔者所执教的班为例,有一个留守儿童,每天吃零食至少有8元,但是15.5元的资料费却迟迟不肯交。这样极易滋生他们的享乐主义,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眼高手低,怕下苦功,给家庭和学校教育增加了压力。

(三)在心理健康上,早恋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伴随着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往往对“性”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敏感,但又时常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和幼稚。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产生怪异的性新奇感、性冲动和性体验欲望。这一时期的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与疏导,帮助他们驱逐孤独与苦闷,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但是,处于真空地带的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人的关怀与情感的疏导。这时倘若受到他人的教唆,色情刊物、网站和影视的刺激,孤独而又苦闷的心理、朦胧而又脆弱的情感便会急于寻找情感的港湾,早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四)在抵制诱惑上,极易误入歧途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受误导的阶段。在他们成长中,始终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他们思想活跃敏捷,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稳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标准,往往意气用事,明辨是非能力弱。在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情况下,这些都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林某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与其弟弟在家里读书,父母都外出经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引诱,林某从玩电子游戏到赌博再到盗窃,最终劳动教养。从林某的失足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家庭教育真空地带的留守儿童,极易误入歧途,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

二、在教育策略上,开展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的活动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更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个人以后的成长。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既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结合教育实践,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尝试:

(一)开展“师爱伴我行”活动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笔者把“师爱伴我行”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常规活动,笔者既当老师,又当家长,自觉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全面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时常给学生必要的家长之爱。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专教书,他们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为此,笔者不仅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上给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心,毕竟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更加渴望得到父母关爱般的师爱。

(二)开展“追踪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教育工程。所以,笔者在了解班上每一位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家长情况、学生在家情况、监护人情况以及学生以前的表现等。这样,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以下两方面方面的教育:首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以每周为时间单位,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在案。其次,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对于在学习上有进步、在纪律上有好转、获得奖项的留守儿童,笔者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让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开展“温暖在校园”活动

教师应该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温暖在校园”等各种活动,例如开座谈会,让他们说说各自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读什么书,接触什么人,喜欢什么活动,生活习惯和兴趣是什么,饮食作息如何等,从而理解他们的苦闷、孤独和烦恼,以便教师把握教育时机和教育措施。又如,教师可举办“我怎么理解家”的主题班会,了解其对经济的开支情况,进行勤劳俭朴的素质教育。再如,班级开展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健康成长。

(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毕竟,教师和监护人无法时刻跟随学生,只有逐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意向与行为,使他们在做每件事之前能自我警醒、自我询问,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帮助其分析一些社会现象,指出一些不良现象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免给坏人可乘之机而使自己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也是凾需解决的。因此,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应该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采取科学、高效的教育策略来开展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的活动,从每个留守儿童自身出发,把握教育时机,采用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柯建江.提高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江苏教育,2010(3).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篇4

①、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留守儿童教育合法权益

作为政府,首先必须保证教育公平,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地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

②、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教育成长环境。

③、各部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协作,各尽其责,协调政策,整合资源,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了才采取措施,应提前做好,解决。

2、家庭

①、纠正认识偏差,加强与孩子的感情沟通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场所,它对孩子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必须从仅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转向加强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上来。因此,如果必须外出务工,应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不能间隔很久,最好没走一次,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内容上,不能只谈

学习,应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特别是身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还应加强与孩子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方方面面的表现。

②、重视监护人选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呵护

如果夫妻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作为父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在能有一定学习环境,有文化,且有一定辅导能力,能更好地督促和辅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恰当的监护人,父母最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呵护,充分利用节假日回家,或把子女接来务工地,加强巩固亲子关系。

3、学校

①、改变原有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主阵地,在家庭教育缺失情况下应该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从过去片面追求升学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②充分发挥班级教育和管理功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教师,不管是班主任,或非班主任,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关爱,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缺位和亲情缺失带来的伤害。

③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强家校交流

由于手机、电话早已步入普遍步入农村家庭,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让家校连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或在家生活情况,同时利用节假日留守儿童父母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以便双方更好的教育和指导。

4、社会

①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弥补作用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问题,单靠教育部门和学校是很难彻底解决的,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社会可自己组建教育组织机构,出力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具体可让村委会和学校承头组建,共同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和监督。

②加强城市农民工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农民工妥善处理好在提高经济收入和自己子女教育间的利弊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以及如何与子女进行有质有量的沟通,关心子女的全面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篇5

1、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父母不在身边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影响。

监护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部分为其他亲戚朋友。如果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对于自己的孙子,有着一种过分的呵护,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也正是由于这种呵护,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管束,向着自己心目中所谓的自由发展;如果监护人是其他亲戚朋友,在这部分监护人心中,这些孩子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打不得也骂不得,因此对于留守儿童也不会有太多的管束。儿童、少年时代是缺乏自制力的,这个年龄段的天性是贪玩,(一系列的后果都可以由此引出,网上的观点也多得很)

学校: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到位的,大多数学校的老师们只是单纯的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要关心留守儿童生活方面的问题。

学生:许多留守儿童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也都不会向监护人述说自己的困难,只会憋在心里,任其发展。

周围环境:当留守儿童看到其他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时对他的影戏影响;周围一群留守儿童在一起时,由于心智发育不全,可能发生聚众而生乱

2、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有利因素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提前懂事。(慢慢去想)

当地劳动力外流对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经济学的核心是稀缺性。农村劳动力外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所引起的劳动力的稀缺性。

农村自身经济水平的因素、经济发展的因素、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追求的因素,导致了劳动力外流

1、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时也会增加当地的消费能力,给当

地经济带来增长

留守儿童国外研究现状 篇6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

从研究地域上看,国外留守儿童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研究主要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等方面。Bryant 认为菲律宾有 300 - 600万儿童因为父母在海外工作而留守;印尼约 100万,泰国约 50 万。Nobles 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墨西哥家庭生活调查”数据,结果发现超过 1/3 的墨西哥孩子在儿童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分离,其中父亲移民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和父母离婚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一样长;根据 2005 年的摩尔多瓦人口健康调查表明: 1/5 的留守儿童在 5 岁以下。另摩尔多瓦教育部报告指出: 65%的相关机构收留着7-12 岁的孤儿或弃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7]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Booth 对非洲某贫困且父母外出打工率高的农村地区 123 名学前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父亲外出后,母亲承担了对儿童的养育责任,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母亲权威性不及父亲等原因,这些儿童在认知技能的准备上明显差于父亲在家的儿童,尤其在画图和词汇能力上的差距更大。相反母亲外出后,由父亲养育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则与相应的同伴无显著差异。Moctezuma通过定性方法研究发现墨西哥留守少年通常成长为第二代移民劳工;在蒙古,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受社区人口流出的不利影响,一些农村学校入学率降低、校舍破旧、缺少教师和教学设施[55]。

一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 10 年之久。Gill,Birmaher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取决于许多个体的、家庭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过往精神疾病病史、暴露于创伤和早先已经存在的依恋障碍。

2003 年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一般能较好适应社会并得到有力的社会支持,也能与家庭成员融洽相处,父母外出没有对其社会化、行为、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斯里兰卡,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较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 - 2000 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 60% 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在墨西哥,父亲的缺席使儿童出现了问题行为,61% 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被遗弃的感觉。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篇7

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 品德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在各个方面, 都缺乏应有的指导, 特别是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 如果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 他们极易偏离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2 人格方面

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是家庭, 在家庭中度过的时光是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孩子与父母建立的亲情感、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从现实中发现, 留守儿童自觉性不如别的孩子, 思想比较偏激、内向, 缺乏自信, 容易悲伤, 他们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 对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非常渴望。

1.3 心理方面

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和谐的亲子互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了现有的不同方面的研究。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 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 意识中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公。因此,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 便产生了仇视他人, 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 (2) 孤僻内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 交流渠道不畅, 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 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 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因为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 (3) 冷漠乏信。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 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留守儿童不懂得去享受爱, 去关爱别人, 因为他们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留守儿童自信心不强, 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因为他们缺失心理的支持, 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

1.4 学业方面

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的留守儿童, 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 接受完整的教育, 但是由于大部分父母打工在外, 不在孩子身边, 缺少有效的监管, 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难以形成, 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我们值得重视的是, 一些留守儿童由于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了, 成为社会流浪儿。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非常突出,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习自觉性。因此, 这些孩子要在学习上取得进步, 就离不了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

1.5 父母观念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及其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 目击有些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与现状, 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 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 读书多少无关要紧, 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 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多挣钱。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忽视。

1.6 政策实施的乏力

因留守儿童涉及范围广泛, 全社会都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特别是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 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 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 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 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负担重, 很难接受他们携带孩子进城后的吃住等生活开支。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 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 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 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 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 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思考

2.1 对孩子教育问题, 父母一定提高认识

父母要纠正仅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暖、要什么给什么等物质上的满足的错误思想, 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 让他们体会父母的爱, 巩固亲子关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主动与孩子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且提醒托管孩子监护人不可纵容溺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 父母是要在孩子身上多花心思, 把关心和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完善教育制度与相关政策法规, 强化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 创造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 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各级政府及相关学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 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3 关爱留守儿童,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力的情况下, 显得格外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专门机构,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学校专项工作来抓。首先, 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 在此基础上, 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 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 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 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再次, 家校联系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 建立家校联系手册, 经常与其家长及其托管人保持联系, 掌握孩子动向,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帮助和解决。

最后, 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社会要关心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为将来许许多多的幸福和谐家园奠定基石。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品德、人格、心理、学业等方面。政策实施的不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关注不够是问题的主要成因。推进教育制度创新,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6 (5) .

[2]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1) .

[4]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2007.

留守儿童现状和思考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发展;亲子关系

一、关于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父母在外务工后,讲子女留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监护,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这种监护方式。二是寄养型监护。父母外出务工后,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者邻居来看管。三是以大带小,自我监护的型。父母外出务工后,孩子以大带小或者独立生活。

而据生态系统发展观,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儿童不但在其中进行着社会化,而且,还以家庭为基地,与外面环境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中,儿童得到了发展。但在留守儿童这一问题中,以上的这些的监护类型,只是给留守儿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而在精神上,心灵和环境上缺少得当的照顾和安慰。从而使得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和成熟。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

首先是人际关系敏感,由于亲情的缺乏,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由于缺少来自父母亲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这种缺失导致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存在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等问题。据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的不合群,不愿一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独自闭;46.6%的表示别人教务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

其次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悲痛,延误,焦虑,忧郁等情绪,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年幼时就离开了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很多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父母就表现的非常焦虑,悲恸不已,泣不成声;有的儿童则是长期跟着祖辈的人生活,导致他们已经对父母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有的儿童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再次是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反社会等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的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则是大多数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扭曲。在外打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自己子女的身边,对自己子女的思想程度可想而知,而他们最关心的则是留在家里的孩子能否吃的好,穿的好,因而一些父母由于不能给予自己的儿女全面照顾而心生内疚,于是采取“物质+金钱+放任教育”的方式进行补偿,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溺爱。结果就是一些留守儿童的零用钱的数量不断增加,使用的自由度不断扩大,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摆阔气,互相攀比等陋习,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与此同时,社会上“拜金”思想逐渐抬头,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缺少正确的辨别意识,产生了厌学情绪,把人生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打工挣钱,认为进去是万能的,热衷于吃喝玩乐,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首先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麦肯侬在有关早期儿童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情感建立的时间较短,而之后又缺乏频繁的练习,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有,就是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把子女的学业定位太低,只限于九年义务教育,而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

其次是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儿童的管教,由于父母不在身体,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则是有一定的监护人来进行照顾,这些监护人其中可能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亲戚邻居或者自己的哥哥姐姐。祖辈对留守儿童的抚养,通常都是用他们老一辈的思想来进行照顾和教育,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由邻居,亲戚或者哥哥姐姐来进行抚养的儿童,他们通常不管,不敢管,没办法管,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就可以,这种方法的采用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最后导致不良问题。

四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出的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的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的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数处于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事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教师,也是长期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发展。我认为,为了留守儿童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建议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家庭,父母要常与子女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良好的感情。

其次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监护人,提高监护人本身的素质。我认为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具备一下的素质:

1.能够发现儿童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知道;

2.要经常与儿童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

3.端正儿童的三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4.能够正确的对待儿童的教育,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不是不敢管,管不了,最后放任不管;

5.祖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老师,使其获得个别化教育。

最后,是希望父母双方可以留下一人照顾子女,或者双亲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在身边,虽然这种做法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权衡利弊之下,也不失为有效的解决办法,至少父母在身边,儿童会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作用不可或缺。可现实环境和生活压力让家长们做出了无奈的选择:为扭转家庭的经济困局,只有外出闯一闯,眼前的利益与孩子们长远的发展产生了冲突,出现了家庭教育的真空。背井离乡的家长们该怎样正确传达你们的关爱,让孩子在家里健健康康地成长的确需要深思,这一问题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心理发展教育,2007年出版

[2]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06年出版.

[3]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出版。

作者简介

魏宇,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现为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小学老师,小学一级教师,研究领域为家庭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

上一篇:精神文明宣传栏内容下一篇:下雨天真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