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2024-06-09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共8篇)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1

“十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实施贯彻五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决策管理、教育、卫生、法律、环境等领域得到了明显拓宽和提高,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妇女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妇

女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

(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妇女参与经济明显增强

“十五”时期,我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调整产业化结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妇女参与社会经济领域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05年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6070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672元,比上年增长2.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955万元,比年初增加10495万元。

2、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全县总人口21.6万人(公安年报数),其中女性10.2万人。0-4岁人口1.2万人,女性0.6万人,0-17岁人口5.7万人,女性2.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由于政策宣传到位,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少生、优生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妇女儿童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3、财政收入增长,各项投入增加,妇女儿童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9098万元,同比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4768万元增加到2005年39260万元,增长12.9;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2619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45768万元,增长74.7,年均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727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9350万元,增长127.8,年均增长17.9。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44.4:33.5:22.1调整到2005年的34.1:35.3:30.6。实现了由农业经济的主导型向工业经济主导性转型。

(二)、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加强,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十五”时期,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妇幼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妇女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儿童保健效果明显。

1、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卫生经费投入495万元,防治防疫经费168万元,计划生育事业费254万元。分别比2004增长14.8、增长7.0和21.5。全县婴儿死亡率为16.67‰,比2001下降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67‰,比2001年下降6.34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11,比2004年下降0.35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22.47,比2004年上升17.45个百分点;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77.69,比2001年上升0.16个百分点。

2、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6个,其中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427张,县级医院拥有病床210张,农村医院拥有病床217张,专业技术人员681人,其中医师237人,助理医师153人。全县都建立了能够开展妇幼保健系统服务和对基层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的妇幼保健院。7乡2(镇)配备了妇幼专干,每个村配备了妇幼保健员,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网点的医疗服务网络,为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时期卫生系统严格执行《食品卫生与安全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有计划地开展了多次儿童食品、用品质量与安全专项检查,对超市、个体商店、商贩及学校、幼儿园食堂进行了重点检查,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生儿童食物中毒事件,有利地维护了全县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妇儿受教育人数增加,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2005年全县各类学校128所,其中:高级中学、中等职校、完全中学各1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制学校8所,完全小学44所,初级小学36所,教学点19个,私立学校2所,幼儿园10所。

1、学前教育稳步推进。2005年,3-6岁儿童在幼儿园0.14万人,其中:女儿童0.07万人,占儿童入园率的50。

2、义务教育明显提高,男女比例趋于合理。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其中女童为100;小学5年巩固率为99.9,其中女生99.99;小学生辍学率从2000年的0.3下降到0.01,其中女生由0.06下降到0.01;初中入学率为97.10,其中女生

97.10,比2004年上升1.8个百分点,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7.9,其中女性97.9比2004年上升0.8个百分点。

3、成人教育成效显著,成人识字率女性上升。2005年成人识字90.28,其中:女性84.98,比2001年上升0.64个百分点;青壮年识字率98.02,其中:女性92.94,比2001年上升0.9个百分点。

(四)妇女就业状况得到改善,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发展。

“十五”时期,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再就业工作,把妇女就业作为妇女发展重要内容来抓,劳动和妇联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妇女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使妇女生存、保护和发展明显增强。妇女就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达到目标要求。

1、妇女就业领域逐步拓宽。2005年,全社会就业人员11.7万人,女性5.9万人,女性比重占50.4。城镇登记失业率4.2;分行业看,女性较集中在农业、贸易餐饮、社会服务业和教育卫生行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女性择业就业领域逐步拓宽,金融、保险、电子通讯、房地产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妇女就业新渠道。

2、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步伐加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0.8万人,女性0.4万人,占5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0.7万人,女性0.2万人,占28.6;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0.5万人,女性0.2万人,比重占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7万人,其中:城镇0.2万人,农村0.5万人。社会救济总人数达1.5万人,其中城镇0.4万人,农村1.1万人。工伤、生育保险2005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分别是40人和1800万人。

(五)妇女儿童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十五”时期,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我县政法机关积极开展打击各类侵犯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整治斗争。一是始终对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强奸、绑架、拐卖妇女儿童等刑事犯罪开展各种打击行动,2005年破获强奸案件3起。二是不断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依法处理了一批卖淫嫖娼人员,查处妇女卖淫嫖娼案件3起,净化了社会风气,保护了妇女儿童的人身权利。三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妇女群众的法律意识

(六)妇女儿童发展生存环境。一是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规划》的社会知晓度不断提高,重视支持妇女发展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为促进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五好家庭”,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建设活动,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改善妇女儿童特别是农村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环境。全县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活服务设施的投入。2005年,农村自来水受益率48,卫生厕所普及率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2,城市污水处理率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20,但与目标还有较大差别。

二、目前**妇女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我县妇女儿童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妇女自身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儿童优先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和陈旧观念的影响,目前**妇女儿童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妇女儿童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2005年底,我县农村尚未解决温饱和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仍处于绝对贫困的人口3.14万人,占全县乡村总人口的16.5,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生态脆弱边远山村。由于受当地自然、社会条件限制及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文化落后、经济发展较慢,妇女儿童发展水平较低。

2、妇女儿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大部分农村的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农村卫生厕所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比较低,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还有待加强。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时有发生,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在严打下并未绝迹,少数企业在利益驱动工资任然比较低。三是对弱势妇女儿童的社会救助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场所、娱乐场地、影视作品不足,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影视厅、赌博室等仍然存在。五是“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儿童性别差异还未缩小”。六是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生殖保健、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儿童入园入学等应如何管理,是全县妇女儿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3、全县女性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为3例,其中女性2例,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30例,女性职工享受生育保险覆盖面不高。

4、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整治力度须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地传了进来,如社会上黄色、暴力的书刊影碟泛滥,黄色网站暴力游戏屡禁不止,这对广大青少年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轻者荒废学业,重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县乡发展不平衡。一是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县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不愿到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差的地方去任教,聘请他人代课。二是在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方面,农村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服务技术比较落后,村级卫生保健网络不够健全,服务功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妇女儿童是祖国的末来,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列入重要日事议程,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到实处,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提高边远贫困乡镇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要进一步拓宽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状况,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进而有效降低农村辍学率,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精神。

3、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合理安排和增加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和规范化服务管理。一是要建好农村基层医疗保健网络,提高其妇幼保健的服务功能。二是要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急救、产儿室建设,创造安全分娩的必要条件,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切实抓好母婴安全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要合理解决乡、村两级保健人员的待遇问题,稳定基层保健队伍。四是继续推广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并大力推行农村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妇女儿童享受保健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4、强化妇女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把培养和选拔女干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加大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同时,妇女自身也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参政意识,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以“有为”求“有位”。二是要真正把对女干部的提拔使用政策落到实处,充实实职岗位和正职岗位的女干部,为德才兼备的女干部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2

关键词:天保工程,实施现状,问题,建议,洮河林区

洮河林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 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合作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境内, 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我国西部地区天然生物物种的重要基因库, 是甘肃南部的绿色屏障, 也是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域。洮河林业局始建于1958年, 隶属于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工程实施区包括洮河林业局机关、局直属单位及下巴沟、车巴、卡车、大峪、羊沙、冶力关等六个国有林场。

1998年10月, 为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 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 进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工作,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 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我局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认真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 发展后备资源, 加强林区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分流和安置国有森工企业富余人员, 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在改革、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程实施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远远超出了工程预期效果。

1 工程实施现状

1.1 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工程区总面积479533.3 hm2, 工程实施以来, 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益林建设任务129187.0 hm2, 其中:人工造林40853.4 hm2, 封山育林74973.7hm2, 飞播造林13360.0 hm2;完成国有中幼林抚育29866.7 hm2;保护天然林资源317080 hm2;完成天保工程投资99069.7万元。森林覆盖率38.92%;森林面积净增100.2万hm2;活立木蓄积净增约668.76万m3;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

1.1.1 森林资源管护

实施天保工程后, 根据新形势下资源管护工作的需要, 结合洮河林区山势平缓、点多面广线长、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科学施策, 整合管护力量, 加强队伍建设, 实行了局、场、站、个人四级责任承包制度, 把管护地块、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 形成了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管护网络体系。林区公检法体系紧配合, 实行全员管护, 依法治林, 使管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加强了对野外火源的监测与管理, 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责任体系, 取得了连续27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同时, 还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 林区内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了90%以上, 成灾率控制在6‰以下。

1.1.2 公益林建设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2.92万hm2, 其中:人工造林4.08万hm2, 封山育林7.5万hm2, 飞播造林1.34万hm2。另外完成国有中幼林抚育任务2.99万hm2, 完成计划下达面积的100%, 建设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顺利通过了历年省级复查和国家级核查。

1.1.3 种苗建设

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 建立良种基地310hm2 (其中:母树林306.7hm2, 采穗圃3.3hm2) , 落叶松采种基地160hm2。改扩建苗圃100多hm2, 苗圃总面积达160hm2, 育苗面积126.7多亩, 存苗量1.2亿多株, 年出圃苗木2000万株, 不仅满足了本局用苗需求, 还有部分销往青海、西藏、内蒙、陕西及本省各地。

1.1.4 富余职工分流安置

天保工程实施后, 停止了采伐, 企业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 全员下岗, 进行转岗分流安置。主要通过一次性安置和身份置换转向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产业开发等岗位实现再就业, 使富余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确保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1.1.5 社会保险

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建立和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条保障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参加了省级统筹, 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加了属地统筹, 五项保险实现了全覆盖, 参保率、缴费率均达到100%。

1.2 工程实施区三大效益初步显现

1.2.1 生态效益

天保工程启动以来, 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公益林建设任务的全面落实, 工程区长期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资源总量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参照祁连山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针叶林单位面积蓄水量为每亩110.67t/计算, 工程期内, 全林区新增有林地6.66万万hm2, 增加涵养水源量11089.13万t。

净化空气效益显著。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活立木蓄积净增668.76万m3 (每立方米释放氧气按1.62t计算) , 可增加释放氧气1083.39万t, 按1500元/t计算, 生态效益就达162.51亿元。

1.2.2 经济效益

天保工程的实施, 改变了长期以来林区经济“独木支撑”的局面,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企业负债逐年减少,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林区经济呈现出“V”型的发展态势, 有效缓解了林区经济危机、资源危困局面, 保持了工程区职工工资的持续稳步增长。据统计, 职工工资由工程启动初期人均年收入的5479.48元提高到了2015年末的41329.56元, 净增了7.5倍。林区职工的生产生活实现了从工程初期的举步维艰到安居乐业的跨越。

1.2.3 社会效益

一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工程实施以来, 受到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注, 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们的生态意识、保护森林、节约资源的意识得到增强。二是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工程区大多数富余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分流安置, 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项保险补助政策基本得到落实, 使长期困扰林区职工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有所缓解。

1.3 主要经验

1.3.1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多方合作齐抓共管

工程实施以来, 相继开展了以打击违法采伐及乱砍盗伐为重点的“天保一号行动”、“天保二号行动”等整治行动,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坚决打击乱砍滥伐行为,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集中查处了一批重点涉林案件。林业、公安、检法等部门齐抓共管, 加大了多部门联合检查和执法的力度, 确保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1.3.2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做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

全面贯彻落实天保工程安置政策, 促进职工转岗就业。逐步分流富余人员到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岗位, 做到管护与经营结合, 由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人。实行一次性安置的职工, 充分尊重个人意愿, 依规办理相关手续, 部分安置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致富路。转移到其它新岗位的职工, 实行竞聘上岗, 绩效考核, 有效解决了森工企业富余职工就业, 确保了林区社会稳定。

1.3.3 坚持从调整结构入手, 发展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然林禁伐以后, 原有依存木材生产的产业萎缩或倒闭, 我局积极调整林区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由单一的国有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一是大力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大峪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林区的支柱产业, 年接待量达11万多人次, 年收入约400多万元。二是引导职工积极开展林下特色种养业, 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 使林区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1.3.4 坚持以“四到场”为重点, 不断强化工程管理

实行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场”管理, 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 主要领导是天保工程的主要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工程实施的具体负责人, 层层签订责任状, 建立完善“四到局”管理体系。二是实现工程“三落实”, 即“落实专门机构、落实专人负责、落实管理经费”。成立工程管理机构。建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统一研究协调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按照“四到省”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工程管理、森林管护、资金管理、会计核算、核查验收以及绩效考核等规定和办法。建立各类工程实施管理办法250个。并且加强了工程资金使用、工程核查等监督力度, 加强森林管护考核、工程信息报送及档案管理等工作, 实现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建立奖惩机制, 强化激励作用。根据每年签订的考核目标责任书, 年底给予奖罚, 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1.3.5 坚持强化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地区立地条件差, 富余职工多, 加之甘肃财政资金有限, 在国家投资标准低、工程建设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管好和用好建设资金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强化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效率, 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 我局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以及甘肃省的一系列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和办法, 规范了会计核算, 加强了内部监控。对项目建设资金坚持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严格按照投资计划及用途使用资金。通过推行“会计委派、资金报账、内部审计”三项制度, 强化资金管理, 做好会计核算, 做到了专款专用, 确保了资金安全规范运行,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本局天保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关系林区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当前, 既有林区历史遗留下来的, 也有工程实施后暴露出来的;既有国家投入不足的因素, 也有林业政策上的不完善;既有客观环境条件的约束, 也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原因。

2.1 存在缺项漏项, 部分投入标准偏低

部分工程管理费无资金来源渠道。工程建设规模大、内容多、任务重, 管理工作千丝万缕, 很多必要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宣传培训等费用没有正常的资金渠道, 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管理的效果。

五项保险补助资金偏低。二期工程实施以来, 中央五项保险仍按甘肃省2008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017元的80%作为缴费基数, 按各险种缴费合计比例的30% (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1%、生育1%) 予以补助。随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逐年上调, 补助资金的缺口将会随之增大。

职工住房公积金、企业统筹外项目养老金、供养亲属及六十年代精简下放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等费用年度支出约1130万元无资金来源, 企业筹集资金压力十分沉重。

2.2 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来源, 保护森林和林区生产生活面临新的困难

过去长期依靠木材生产收入而维持的森林资源培育、林区道路养护、管护站点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防火设施和通讯以及林区供电、供水、供暖等因木材停伐减产, 资金来源中断或严重不足, 不仅需要加强的得不到加强, 而且原有的一些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失去作用, 森林培育和保护面临不少新的困难。一线管护站设施简陋, 职工住宅区公共配套滞后, 部分林区职工生活环境条件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2.3 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缓慢, 企业富余职工就业矛盾突出

由于受资金、技术、林区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转产项目立项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还没有形成主导支柱产业, 缺少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 争取项目资金渠道不畅, 资金投入不足, 转产单位形不成规模经营, 效益差;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因项目资金缺乏, 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未能有效发挥效益;林区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群体, 下岗失业人员得不到妥善安置, 就业矛盾突出, 直接影响职工队伍稳定。

2.4 缺乏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 职工工资收入普遍偏低

天保二期工程核定我局森林管护人员经费为年人均35800元, 2015年底实际人均工资已达41329.56元/年, 为年人均总经费的115.5%, 核定的人员经费全部用于支付职工工资, 工程管理费等其它公用经费出现了缺口。

据了解, 2015年当地事业单位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58091元, 林区职工工资收入与其相比保障水平仅为71.2%。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以来, 没有建立投资随经济发展和社会物价水平进行调整的长效增长机制, 使林区职工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越拉越大, 导致职工工资普遍低下, 影响工程的顺利实施。

3 可持续发展建议

3.1 加强工程管理,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与水平, 推进工程实施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确定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比例, 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 编制具体施工方案, 强化作业设计管理和监督检查,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妥善安排好职工就业, 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工程管理能力。

3.2 推进林区改革, 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

根据天保工程二期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实施, 加快推进林区国有林场改革步伐, 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将承担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分开, 企业进入市场, 逐步建立国有林管理新体制。

3.3 完善规章制度, 实行绩效考评

一是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依法依章办事。二是强化工程管理, 逐步实施招投标制、监理制和报账制, 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要建立工程实施的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和完善考评办法, 开展年度考评。建立考评结果与资金投入挂钩的奖惩机制, 考评结果差的, 调减工程任务和资金。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审计稽查, 强化资金使用监督, 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工程资金现象,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四是加强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各项工程措施, 深入推进工程建设。对在天然林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表彰奖励,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4 科技先行, 做好工程建设支撑

一是根据工程区不同立地类型, 依据气候、降水量、地形、地貌进行科学分类, 确定乔、灌、草的适种方向, 封、造的比例。确定不同林种结构及主要树种。二是在工程组织实施中, 强化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科技成果, 使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三是结合工程实际需要, 组织各级科研部门对工程建设存在的科技问题进行攻关。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发挥各自功能, 做好科技支撑指导及科技服务工作。五是对各级工程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 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 提高工程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3.5 依法治林,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和保护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和《甘肃省森林法实施细则》。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紧急通知》的精神, 采取有力措施, 坚决制止新的毁林开荒及滥占林地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洮河林区的一切采伐, 强化林地、林权管理, 严格禁止林地逆转和非法流失。三是对工程区内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彻底清理, 坚决取缔对工程实施构成危胁的木材经营单位, 关闭林区木材加工企业。四是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 强化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 坚决打击一切毁林犯罪活动。五是加快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和保护体系建设, 大力强化森林、林木、林地消长变化动态的监测与评价工作。

3.6 做好工程区社会稳定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维护林区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是保障工程建设目标实现的基础。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职工顾全大局, 共同渡过难关。关心群众生活, 及时掌握职工特别是下岗职工的思想动态, 主动送温暖,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3.7 社保补助标准实行动态测算

建议社保补助标准实行动态测算, 逐年调整, 按100%全额补助。测算依据与调整水平应与甘肃省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勾, 确保五项社保补助资金与社平工资水平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8 建立动态工资长效增长机制

根据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人社厅公布的数据, 近年来我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年约以15%速度递增, 为使天保工程区森林管护人员工资水平与全省在岗职工工资同步增长, 需对现有管护费标准进行调整, 并建立动态长效增长机制。

3.9 增列住房公积金配套资金

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均未将职工住房公积金列入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经费预算, 为了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经多方筹集资金, 本局于2015年起为天保工程实施单位职工落实了住房公积政策, 年需筹集配套资金约900万元, 但随着基数的逐年调整企业缴费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建议将此经费纳入天保工程专项补助资金予以拨付。

3.1 0 加大统外项目养老金及供养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的投入

建议将离退休人员统筹外项目养老金及供养亲属及20世纪60年代精减下放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用纳入经费补助。尽管省财政每年下达本局一定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资金, 但与实际发放的金额有较大缺口, 由于这部分人员属于林区的弱势群体, 为了保证生活困难补助费的按时足额发放, 维护林区社会的稳定, 建议将以上两项费用纳入方案经费补助予以保障。

3.1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洮河林区地处偏远、欠发达地区, 自然条件严酷, 生产力水平低下, 产业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对土地和森林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林区职工、当地群众收入较低, 生活困难。建议国家加大对洮河林区职工生产生活资金政策投入的同时, 应及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以减轻对环境、资源的胁迫。

参考文献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洮河林业局实施方案 (2011-2020年) [G].

[2]赵彩娥.浅谈洮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成效与对策[J].甘肃科技, 2013, 29 (15) :151-153

[3]牛军辉, 王勇, 韩海潮.成县天保一期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农业, 2011 (8) :27-30.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3

云南省元谋县地处云贵高原金沙江流域的低洼河谷地带,元谋盆地属燥热河谷坝区,气候干燥炎热,光热资源充足,是种植亚热带作物及各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好地方。元谋县的葡萄在全国乃至北半球上市最早,价格最高。自然条件下夏黑葡萄在3月底4月初上市,红地球葡萄在每年的5月底6月初上市,比北方的温室大棚上市还要早。最近2年的地头价:红地球葡萄15~30元/kg,夏黑葡萄20~38元/kg,667 m2收入4万~8万元。这使得葡萄种植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总面积已突破0.4万hm2。高速发展导致葡萄产业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葡萄栽培现状、存在的问题

1.1盲目投资促成了葡萄产业发展过热

正因为元谋的特殊气候,葡萄上市早,价格高,利润大,加之一些媒体夸大宣传,认为在这个“天然温室”,葡萄一年四季均可发芽、结果,葡萄可一年两熟、三熟,产值每667 m2可达5万~10万元,甚至更高,一些来元谋旅游、走亲访友的商家认为在元谋种植葡萄,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项目,便携带大量资金涌入元谋种植葡萄。开山辟地,填沟造田。少则几十亩、上百亩,多则几千亩,投资规模从三四百万元到五六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都有。元谋的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以大面积基地农场种植为主,集中连片面积达2 hm2以上的农场占到85%以上。

1.2缺乏技术造成95%的基地亏损

基地投资者多为其他行业转行过来,许多人从未接触过葡萄产业甚至农业行业,对葡萄种植一窍不通。他们通过聘请农民技术员对其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员一般是当地有一定葡萄种植经验的农民,对管理面积较小的(1~2亩)葡萄园尚可,对于管理大面积葡萄园尚缺乏经验,加之农民技术员多为兼职,不能全身心的负责基地的种植与跟踪管理全过程,造成许多园子管理不善。

也有一些园片外聘专家和技术总监。这些专家大多来自北方或沿海葡萄产区, 他们对他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4)1们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下葡萄的栽培模式、栽培技术虽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对元谋的自然条件了解甚少,仅仅把以往北方、沿海的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在元谋这块土地上,不能因地制宜,对症指导,导致元谋95%的种植户亏损。

1.3高昂的地租制约着元谋葡萄的有序发展

在元谋,土地租金很贵,一般667 m2租金在2 000~3 000元,高的达5 000元,且一次要交3~5年的地租,这笔资金让好多园主不堪重负。加之其他支出,在元谋投资种葡萄,从建园到第2年采收,每667 m2需要投资3万元,甚至更多。许多农场主由于对葡萄产业了解不透,项目投资前没有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导致前期资金投入过大,后续资金不足,资金链条断裂,有的投资人已破产,弃园走人。另外,对建园种树规划不当,导致无用功、重复工太多,也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元谋葡萄产业的有序发展。

2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

第一,投资发展葡萄应先做好规划。建议来元谋投资葡萄的种植者,不要盲目跟风,应先考察,多了解,多学习,邀请对元谋自然条件相对了解的专家,研讨并制定适合元谋气候条件的葡萄种植纲要。从资金投入使用、品种选择、栽培措施等方面做好规划,促进元谋葡萄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加快葡萄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研究推广先进的葡萄栽培技术。如,元谋具有“天然的温室气候”,光照时数长,阳光充足,蒸发量大,且葡萄的生长发育期正处在旱季,炎热少雨。但在早春葡萄萌芽期,元谋也易出现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对葡萄生长影响甚大,2013年的12月16-18日就出现了-2~-1 ℃的低温,低温冻害造成发芽早的园子几乎全军覆没。而每年的4-5月份,葡萄果实的膨大期以及转色期,正是元谋的高温期,最高气温可达42 ℃,且持续时间长,高温、干旱、少雨,抑制了葡萄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应因地制宜,研究预防低温霜冻和克服高温胁迫的措施。

再如,葡萄在元谋整个周年都可以不落叶,但不落叶不代表仍能正常生长发育。元谋每年的12月10日至次年的1月20日(大寒)前,近40 d的时间里气温多数徘徊在3~10 ℃间,有时也会低于0 ℃以下,葡萄看上去叶片还在,青枝绿叶,但根部已进入休眠状态,根系养分吸收、供给停滞。这时如果修剪过早或使用石灰氮等盲目催芽,就会出现葡萄养分上下供给失衡,生长停滞,造成整个树势萎焉、衰竭,果实无法膨大,甚至整株死亡。打破了葡萄生长的自然规律,便进入了“今年结果,明年平茬”、大小年现象轮回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必须结合这一情况,研究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葡萄修剪技术。

又如,元谋土质主要以沙石地、红砂壤土为主,加之好多基地为削高填凹的“人造土地”,好多“熟土”被挖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在种植过程中,基地种植者若盲目地使用含调节剂的速效冲施肥料,不注重基本氮磷钾、有机质、农家肥的补充,土地板结、盐渍化程度加重,过多倚重冲施肥,造成根系上浮,导致葡萄生长发育不健全、营养不协调、树势早衰、果实膨大不起来、上色不好等。因此,必须结合元谋的土壤条件,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

总之,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科学管理才能确保种植者受益,从而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多方协调,多措施并举,合理规范土地租金,在保证土地所有人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让土地的租借者“有利可图”,以确保葡萄有地可种,有人愿种,使产业实现良性循环,稳定发展。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4

蔬菜产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更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菜蓝子”工程。如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本土蔬菜供应能力,彻底解决我县“买菜难”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致富增收的难点,更是关系到全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设幸福府谷”的民生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县设施蔬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截止现在,全县共有大棚蔬菜种植户191户,建设面积1600亩,种植面积1080亩。大棚312个,温室1150个,连栋温室1处。全县年产设施蔬菜9500吨。产值3200万元。从发展现状看,我县设施蔬菜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总量小,发展缓慢。全县设施蔬菜从起步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但种植面积仅有1600多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3%。设施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6%。远未形成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二是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全县191户设施蔬菜种植户,除了高庄则兴茂农业发展公司、麻镇赵振华、孤山李永忠、墙头青草地公司4户及孤山岳家寨重点规模种植户外,其余种植户规模均在5亩以下。在布局上呈现单家独户松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三是技术含量低,种植效益差。我县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先进技术应运普遍跟不上技术发展趋势。渗灌、滴灌、遮阳网、杀虫灯、工厂化育苗,气调贮藏等技术应运程度低。效益比较性差。全县蔬菜种植效益亩均在1.5-2万元之间。(而发达地区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导致种植户积极性减退,撂荒现象严重。全县撂荒大棚达111个,面积520亩。占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的32.5%。四是供需矛盾突出,自给率低。据测算,全县设施蔬菜需求量约4.7万吨,而全县设施蔬菜年产量为9500吨,仅占需求量的20%。其中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份(冬三月)需求量为2250吨,产量为1500吨,占需求量的66%。主要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尖椒少数品种外,其他品种均由外地市场调入。主要是山东、山西和包头等地。因此我县蔬菜市场是外向型市场。五是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由于我县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大量从外地调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直接推高了蔬菜价格,有时逢传统节假,蔬菜价格甚至会高出产地价3-5倍。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影响了蔬菜市场的稳定。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对设施蔬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全新认识,没有形成产业化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加之长期受山多川少,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工业与农业发展效益强烈的反差。使得发展县域经济“重工轻农”的倾向日趋明显。这种思维定势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很大阻力,体现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就是重投入轻服务,重号召轻落实,因循传统而缺乏创新。有的甚至把一些地方发展设施蔬菜失败的事例举出来,反证

其不可推广性。而大多数农户在收入来源方面对传统主导产业的陈式化经营依赖性强,没有看到设施蔬菜巨大的增值空间,没有认识到传统主导产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种才能增效增收的道理。农户对发展设施蔬菜怕担风险,不敢投入,缺乏象发展民营经济那样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

2、缺乏统一调度、形成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我县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诸如:没有把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政府推动,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存在涉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申报、各自为战”问题,在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运作作机制。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大棚种植扶持资金,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都属实施部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不够,影响实施职能的发挥和投资效益。

3、缺乏标准化、协作化的技术服务配套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先后派干部技术人员到外地求经学习,意在推进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但因对设施蔬菜真正的精髓还是没有掌握。虽然借鉴了山东寿光等地设施蔬菜的经验,可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配套体系,对设施蔬菜的核心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未能针对本地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而是照搬了人家的设计建造模式,致使保温、采光性能不佳,达不到设施蔬菜生产应具备的生产条件而失败,在广大菜农心中产生了不小负面影响。、缺乏对设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运用推广。

我县在大棚更新换代,新设施、新技术的引进运用上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先进技术总是慢一拍。经常是简单照搬外地模式,没有形成符合本地环境的设施建造标准,结构不牢,性能不优,管理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冬三月蔬菜价格最高,效益最佳时期不能实现最大化产出,品种单

一、总体效益不佳。

5、缺乏专业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难以推进。

尽管我县已有农业产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30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销售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一个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树立“菜篮子”工程就是民生工程的理念。我县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外地市场,自给率低,市场波动大,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十二五”“建设幸福府谷”中的“软肋”。因此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二是突破“重工轻农”发展理念的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把设施蔬菜作为由“吃饭农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使设施蔬菜成为全县经济架构中的大产业。三是用发展工业理念带动设施蔬菜的发展。我们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方法抓农业,农村大量的资源、要素将仍处于分散、闲置的状态。农业产业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用工业成果和技术不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这既是农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调整,也是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提升。

2、制订一个布局合理、突显特色的产业规划。

按照“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发展战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遵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抓手。明确主要区域、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要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借鉴学习安塞成功经验,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3、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

在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上要建立 “一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批技术队伍服务、一支流通队伍促销、“六个一”工作机制,并以此载体构建设施蔬菜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设施蔬菜开发局面。尤其是重点强化建立领导机制。县上应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整合现有农口部门农技站、园艺站、蔬菜开发公司等成立与设施蔬菜产业对接的蔬菜局(或蔬菜办)。具体履行设施蔬菜发展中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流通、正当权益的保障等服务职能,为农民提供服务,避免政出多门,重复管理、投资交叉,效能不高的现象。

4、打造一个功能完善信息灵通的流通市场。

必须把市场建设作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下大力气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蔬菜市场建设,在县城和市场交易活跃,人口集中的重点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蔬菜储藏气调冷库,调剂和保障市场需求。二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网上市场,畅通流通信息,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拓展市场。三要着力支持蔬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几个能够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具备我县特色的蔬菜品牌。四要积极引入订单农业的运转机制,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全面保护价收购,解决种植户“卖菜难”问题。

5、完善一项支撑有力配套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我县工业与农业产业投资回报反差大是导致种植户投资设施蔬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特殊的投资环境需要特殊的激励机制。县财政要探索研究建立 “渠道不变、统筹使用、优势互补、协调运作”的财政扶持机制,将农业上的相关扶持项目资金向设施蔬菜方面倾斜,整合不同部门的同类资金,并将一些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财力、增大力度的原则,共同研究确定支持重点,共同安排支出方式,实现资金的相对集中,加大投入规模,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充分体现集中财力扶大扶强的整合优势。二要强化技术支撑。应从省、市农科院所聘请一流的蔬菜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我县的设施蔬菜生产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设施农业先进地区成功实践证明,专家顾问团对于高新技术的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的有效推广、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把握,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镇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包点驻守”,特别是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科技服务的队伍中,深入到设施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服务,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生产技术传递到基地的各家各户;要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推行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设施蔬菜增产增收的基础,外地成功的经验显示:只有好种才能育出壮苗,壮苗才有望夺高产。要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三要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即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高于农民普通种植收入的地价集中将农民的土地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租用,然后统一规划,高标准集中建棚,经营中,优先使用这些农户的劳动力,从而使这些农户有双重的经济收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乐意将土地自愿出让。比如:“高庄则模式”。二是种植大户吸引带动土地流转。即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较早,经济效益较好,且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种植大户将自己大棚周围农户分散的土地进行租用,集中建棚后又将这些大棚交由这些农户经营,种植大户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销售渠道,指导这些新菜农科学种菜,并且包销他们的蔬菜,在自己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些新菜农取得比以前种粮更高的收入,从而引导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经营。三是反租倒包,即发挥村、组干部的组织推动能力,由村级组织通过一定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租回后再反包给建设主体。四要推行设施蔬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机制。要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撒胡椒面”传统做法,按照“板块布局,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将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及人饮工程、坝系工程等项目与设施蔬菜产业紧密结合,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综合配套实施,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问题。五要建设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引领种植户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实施,规模化运作。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

干,引导农民变,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6、选好一个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明显的建设主体。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5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同时,随着 “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二是产业规模正在逐步做大,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更为显著,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中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为例,在2011年的400亿元产值中,专门从事制造服务业的服务公司实现产值为25亿元,占比为6.25%,如果把工程总承包实现的产值计算进去,整个制造服务业实现的产值比重已接近15%。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电工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成绩最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的企业之一。

从目前电工行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做法看,主要有:(1)工程总承包,从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制造、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实行“一揽子”服务,也就是“交钥匙”工程;(2)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包括前期咨询、“168”后服务(即试运行168小时后的服务如机组运行维护、维修保养等)、备件供应、发电机组主机设备改造(如汽轮机通流改造)、辅机脱硫脱硝改造和电厂其他设

备改造;(3)再制造,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修复;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技术的修复过程,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既属于绿色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属于制造范畴,是先进制造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先进的寿命评估预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再制造的广阔发展前途,正把注意力放在本行业产品主要配套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再制造上。(4)在拓展产业领域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方面,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仓储方面也有不少举措。(5)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成果。(6)为用户提供卖方贷款的金融服务等。

我会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重点应放在前三项内容上。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尚小,产值占比还很低

尽管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电工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行业总体而言,由于电工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在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中的占比还很小,甚至不足5%,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发展不够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业在电工行业的各分行业以及各企业中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分行业层面看,发电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比较多,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在电站主机制造业,特别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承接的合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全方位服务出色完成了工程项目,扩大了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上的份额,仅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出口量就达到了3000万千瓦;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正在把利用纳米技术内燃发电机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旧部件修复。相对于整机制造行业来说,而其他如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只从事基础材料或元器件制造,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成套设备和装置的一些分行业,可能是由于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使用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较少等原因,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则进展比较缓慢。

从企业层面看,发电设备行业除了上面提及的上海电气电站、东方电气和哈电这三大动力之外,其他还有南汽、湘电等企业;输变电设备行业的特变电工、西电、许继等企业,最近几年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成绩也比较显著。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使自己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成套供应商、服务商。

对上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成果比较显著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

强的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整机产品或成套设备;三是这些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成套性强。

因此,行业内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从事零部件等非整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举动就比较少,成果有限。

3.激励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12日还以国办发【2011】58号文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鼓励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其特定对象为高技术服务业,所以针对制造领域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各类股励性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信贷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鼓励优惠政策)还没有到位,这就从政策环境方面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途径和政策建议

1.发展途径: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途径上看,一要内涵式发展,即不能单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应该通过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要因企而异,避免发展模式上的雷同。在发展制造服务业方面,整机产品制造企业主要应把努力方向放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从事材料生产和零部件配套的企业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化角度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为绝大多数用户进行一般性服务,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性能产品对少数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科研院所则更应该在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技术培训方面发展。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专 ”与“全”的关系。“主”与“辅”问题上,在企业母体与由其派生的“制造服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既要保证服务于母体主业发展的大目标,又要使为主业服务的派生产业(辅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专”与“全”问题上,“专”而不拘泥于“单一”,不能因强调专业化而造成企业的功能缺失;“全”却不丢“专业特长”,“全”是在发挥专业化优势基础上的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全面扩展和提升。

2.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目前制造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出台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对鼓励再制造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6

儿童休闲食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 文/尤磊

每当放学时分,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异常火爆,尤其在食品柜台前更是挤满小学生,花花绿绿的食品甚是引人。这类食品(笔者称之为“儿童休闲食品”)虽不像正餐一样每天必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量日益增大,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愈显突出。通过调查发现此类食品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危害不容忽视。

主要问题和危害

1、标识不规范。有的不按要求标注产品的真实信息,而是在包装显著位置上印着洋名、怪名,如“美国豆”、“韩国饼”等,让人对产品的产地和风味等属性产生误解,明明是米面做的却冠以“牛肉干”、“羊肉串”之名,使人又对原料、工艺等属性产生误解;有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警示标志不全导致可能因食用不当出现意外。

2、包装内夹带玩具。包括塑料刀枪、纸质图片、游戏点卡、玩的、看的、上网的,无奇不有,大多搞成系列,充分抓住孩子爱玩、猎奇的心里,使其购买成瘾。厂家为了促销可谓费尽心机,全然不顾卫生部有关禁令,殊不知这样会造成双重危害:一是由于食品被污染和玩具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而造成身体伤害;二是使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惯,加之一些玩具格调低下,久而久之对孩子心里造成负面影响。

3、内在质量不合格。从抽查结果看,部分儿童休闲食品存在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酸价、过氧化值超标、有害金属超标等问题。

4、个别属黑窝点生产的无证产品。这些食品无QS标志,属非法生产销售,质量无法保证。

5、更重要而被忽视的是:大多儿童食品彩色而不绿色、高级而不营养。许多儿童食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五颜六色、味道诱人,既吸引眼球、又刺激味蕾,但这并非天然而成。据调查,95%的儿童休闲食品都不同程度地添加了人工色素、甜味剂、香精,而那些传统油炸、膨化食品和甜食大多“五高一多”:即高碳水化合物、高脂、高盐、高糖、高热、多味精。这些食品即使符合产品标准要求,儿童长期食用也不利于营养均衡和健康成长,有些物质还会损害孩子的免疫功能。

几点建议

一、杜绝监管缺失。在现有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内充分履行监管职责,切实抓好食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对我们质检系统而言就是要把好厂门,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依法严格监管,提升企业质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1、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在对辖区相关企业情况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局“四定”、“三员”、“四图”监管模式,对每个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2、严密巡查。根据企业的质管水平和产品质量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巡查计划。在巡查中认真对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如原材料进货、添加剂使用、工序关键点、出厂检验等进行认真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漏洞,打击掺杂搀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包装标识不合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3、结合质量抽检,及时掌握食品质量状况和潜在的苗头性问题,必要时启动风险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4、对企业尤其是小作坊进行大力帮扶,夯实基础,逐步引导他们上档次、上规模。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彻底取缔黑窝点。

6、与兄弟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

二、杜绝规则缺失。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已比较完善,具体到每种食品都有相应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添加剂使用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则。但这些大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食品规则,也可以说是成人食品规则,而恰恰忽略了有3亿之众的儿童这个广大群体,以成人食品的标准尤其是有害物、添加剂的限量标准要求儿童食品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医学研究表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人工色素、香料、防腐剂、膨化剂等物质摄取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多动症、过敏等问题。因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把食品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群体,要按照各自的特殊要求制定不同的生产和管理标准。

1、科学定义儿童食品及儿童休闲食品,从概念上、形式上与成人食品区分开来。

2、从内容和实质与成人食品区分开来,将儿童休闲食品做为特殊膳食食品或借鉴其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在产品标准中提高营养素的控制要求:增加控制种类,根据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和食品的特点制定或调整控制指标,而不是像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只控制几项,其他的不控制,或者没有、或者随意;降低添加剂的使用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激素、重金属要严格禁用或限量;制定《预包装儿童休闲食品标签通则》,区别于其他食品包装标识,便于选购和食用。

3、产品标准的提高意味着对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营养损失和有害物生成;提高质量检验水平,开发先进的检验技术、检验手段以适应新增检验项目要求和更高的检验准确性、精确性要求,等等。

三、杜绝观念缺失。

1、倡导科学健康的儿童饮食消费习惯。家长要多学习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知识,以保证引导儿童对食品的正确选择和食用。社会舆论应注意对儿童食品的正确宣传,在政府干预下,美国可口可乐、麦当劳等11家食品饮料企业已宣布限制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广告宣传;在英国,其国家电视台已禁止插播针对儿童的食品饮料广告,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2、在现阶段,逐步推行儿童食品的专门化、专业化经营,欧美国家有许多专供儿童食品的的市场,销售专门的儿童食品,详细标注如原辅材料、添加剂、适合年龄、食用方法等信息以便消费者选择,有的特别注明不含添加剂、低盐低糖等,我国相关食品厂家、商家也应在细分市场、差位经营、特色经营等方面认真研究、探索,实现企业、百姓、社会共赢。

作者单位: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市区分局

通信地址:河北保定裕华西路3号 邮编071000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7

(1) 农机维修经营网点基本上都是以个体经营, 个体经营已成为农机服务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农机维修经营网点大部分是低等级、小规模的农机维修网点, 从事简单电气焊、轮胎修补充气等低等级技术含量的专项修理点较多, 这些修理点设施简陋, 一般只有1~5个修理人员。

(3) 维修与配件兼营点多。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换件维修已成为一般小规模维修点的主要修理工艺, 很多维修网点都购置一些常用件、易损件, 准备维修换件使用。而且配件销售的经济效益好于单纯维修的经济效益, 很多维修网点都是通过销售配件来维持维修点的生存和发展。

2 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维修网点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平衡, 分布不均匀。现有的所有网点多以个体经营为主, 大都属于只能承担大中型农用机械的零修和一般保养以及小型机械、半机械化农机具修理的小型维修点。真正能够承担大型动力机、内燃机、联合收割机和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的维修点比较少。有许多乡村路边的维修点属于季节性维修点, 农忙季节开门营业, 农闲季节就关门歇业。

(2) 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 维修服务质量差。大部分维修点设施简陋, 缺少必要的维修工具和维修设备, 维修工艺简单, 有相当一部分维修人员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维修作业, 有相当一部分维修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低, 对机械原理、发动机结构知之甚少。有修理等级证书的修理工少, 修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而来。大部分维修只是采取零件拆换来代替旧件的修复, 造成修理成本偏高, 对新型的大型农机的维修技术更差, 这种状况使得农机具的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不仅延误农时, 还易引起不必要的事故。

(3) 农机维修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近几年,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的发展, 在促进农机维修市场繁荣,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个体维修网点规模少, 基本上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经营方式, 还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 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农机维修市场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 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

(4) 农机配件质量影响农机维修质量。农机经销商店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个别经销商店贪图个人利益, 经营的零配件质量不过关, 使广大购机户利益受到很大损失。这不但影响了农机维修质量, 而且大大降低了修后农机具的使用寿命, 保证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有的还危及到农机用户的人身安全, 严重损害了农机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5) 管理部门法律监管不到位。一方面, 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局发布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赋予农机部门一定的执法权利, 但这些法律法规及规章目前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执法力度小, 且难以执法, 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 农机维修网点修理点散设在乡村, 工商和质监部门不能经常下去检查, 存在管理上的死角。

(6) 农机使用者质量意识淡薄。有的农机使用者为了贪图便宜, 节省修理成本, 缺乏安全意识, 若遇到机械故障, 通过自行修理或到修理点简单处理一下就凑合使用, 不找专业厂修理, 有的缺乏维权意识, 即使出现维修质量问题也不知如何投诉解决, 只好自己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3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

(1) 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 厂家资金支持, 维修点自身改善, 促进维修网点上规模、上档次。各级政府可出台农机维修网点补贴的优惠政策, 补贴对象为纳入农机部门管理, 证照齐全、达标的网点, 主要补贴购置维修设备、工具及仪器, 生产厂家对各地区的典型维修点给予资金支持, 以此调动维修网点上档升级的积极性。

(2) 科学制定区域内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总体规划, 做到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区镇 (乡) 两级维修网络, 要达到农机维修小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区的目的。扶助各县组建一家县 (区) 级农机维修中心, 主要承担大型机械、新式农机具的维修;每个镇 (乡) 建立1~2个骨干农机维修示范点, 主要承担农业机械大修、中修及技术要求较高的专项修理;再根据当地农业机械的保有量, 合理布置几个村级维修点, 使简单的维修及保养由村维修点承担, 逐步形成县区级维修中心为龙头, 镇级维修站为骨干, 村级维修点为基础的维修服务网络。

(3) 严格审批维修网点。农机维修点的开业, 严格依照行政许可程序和《农业机械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标准, 维修人员需取得农机部门颁发的技术合格证, 工商部门方可颁发《营业执照》, 农机部门要认真做好《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审定、核发工作, 做到合格一个, 发放一个, 严格把好农机维修市场准入关。

(4) 加强维修人员的职业培训考核。针对目前维修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术等级低的实际情况, 区农机管理部门要同农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对农机修理工进行农机维修知识更新和职业道德培训, 建立定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制度, 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 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介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维修装备的技术创新, 使他们了解掌握新的农机维修技能, 并能熟练地排除农机具故障, 提高他们的维修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考核, 考核根据农业机械维修技术等级标准进行, 着重考核从业人员使用专用工具及设备的水平和判断故障的能力, 以及操作程序、工艺规范化程序和熟练程度等, 对理论和操作合格者颁发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5) 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业的管理。在每年的年度检审期间, 强化对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格、维修人员执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 条件合格的换发技术合格证, 条件不合格的缓发或不发《技术合格证》。

(6) 加强对农机维修服务业的执法检查。要按照《农机维修管理规定》要求, 积极会同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部门经常开展农机维修市场的执法检查和整治。一是查经营资格, 是否依法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营业执照。二是查零配件是否有检测报告、合格证和正规的进货发票。三是查检测设备、量具是否达到要求。四是查是否按规定的等级范围、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开展维修业务。对有违犯者, 责令限期改正或依照相关规定坚决予以打击。

(7) 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根据目前农村农机维修实际, 各级部门要抓紧制定大中型拖拉机、柴油机、联合收割机及插秧机等维修质量标准和收费标准, 以提高维修质量, 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 加大维修费用的透明度, 以便维护农民和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8) 强化农机维修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农机维修管理人员的政治教育, 教育他们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和助民增收的观念, 以服务促管理, 以服务谋发展, 立足服务, 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另一方面要认真组织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学习《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 大力培养农机维修人员依法经营, 依法维修的观念, 为农机维修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篇8

摘 要:本文从对邢台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研究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对象咨询的研究方法,获得邢台市夕阳红旅游市场需求偏好与邢台市市场供给方面的问题,提出邢台市夕阳红旅游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够为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以及老年人旅游体验提升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夕阳红;旅游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85-2

1 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联合国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人口中65岁人口超过7%,或60岁人口超过10%,标志着该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的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也就是说,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

而民政部最近发表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3]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也已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4]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以上数据均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在进一步加快,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2 中国夕阳红旅游市场潜力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称,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总额已经超过了1.4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左右,老年人的消费总额将达到8.6万亿元;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额将会达到28.4万亿元。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推进,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的总额每年也在急剧地增长,而且老年人旅游的消费总量占到总体消费的21%。

根据国家旅游局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国内游客中,2004年老年人群体占比为20%,到2006年就上升到25%,2008年已经超过30%。目前老年人人均消费占日常消费总比重为25.93%,依照发达国家经验,将来中国老年人出游比例将达到60%,将形成年均3700亿元的巨大市场。

3 邢台市夕阳红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公报[5],河北省全省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2万人,占8.2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1.19个百分点。河北省整体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与邢台市相邻的城市中,省会石家庄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83万人,占8.13%;邯郸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万人,占7.05%;衡水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万人,占8.57%;邢台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1万人,占7.20%,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邢台市及临近客源市场存在约330万老龄化人口,如果再考虑来自省内其他地区及省外游客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邢台市目前正处于老龄化初级阶段,从立足本土市场的角度开发夕阳红旅游市场,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老年人旅游体验方面,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

4 邢台市老年人旅游行为偏好

4.1 邢台老年人旅游动机

邢台市老年人旅游动机以消磨时间、社交需求、家庭活动为主。说明老年人特别害怕孤单,需要人陪伴;老年人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另外老年人非常希望家人能够多陪伴自己,增进与家人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健身疗养成为老年人比较重视的旅游形式,可开发些健身生态旅游产品。

4.2 邢台老年人旅游形式

邢台市老年人最喜欢的旅游形式是与家人一起出行,其次是参加旅行团。说明一方面老人希望和家人共处,另一方面也说明老年人消费观念比较传统,对正规旅行社的信赖程度相对较高。

4.3 邢台老年人旅游信息来源

邢台市老年人旅游信息来源主要靠广播电视和旅行社门店。说明老年人对电视广播使用的较多,对其规范性比较认可。同时也说明老年人对网络应用少,对信息技术不够了解。

4.4 邢台老年人购买旅游产品偏好

邢台市老年人习惯自己通过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旅行社应该在营销和便捷服务上发挥更大作用。

4.5 邢台老年人旅游景观偏好

邢台市老年人偏爱自然山水,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另外就是观赏历史遗迹,说明老年人怀旧情结较浓。

4.6 邢台老年人旅游距离选择

邢台市老年人选择市内周边游较多,说明老年人会因为安全和自身健康问题尽量避免长途跋涉。

4.7 邢台老年人旅游交通工具选择

邢台市老年人选择旅游巴士的较多,说明老年人喜欢选择较为便捷、接送方便不折腾的出行工具;另外老年人对旅游交通安全要求高,希望车况较好,司机经验丰富;老年人还希望车内设施较为舒适、整洁,有利于满足途中休息的需要。

4.8 邢台老年人住宿选择

邢台市老年人希望住宿房间干净卫生,酒店安全措施得当,环境清幽安静;房间最好朝阳,有利身体健康,出入便捷方便,设备设施舒适;另外最好能够满足观景、健身、娱乐的需求。

4.9 邢台老年人购物场所选择

邢台市老年人购物心理较为成熟,对旅游目的地土特产品特别热衷,尤其是看重老字号。对于服务人员的诚信、贴心、耐心等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4.10 小结

邢台市老年人旅游行为的偏好特征可以总结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安全需求,要确保没有意外事故发生;第二是健康需求,希望旅游服务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三是便捷需求,由于身体原因,希望有较为贴心的服务,便捷的各种设施;第四是舒适的需求,希望能够得到休息调整的服务。

5 邢台夕阳红旅游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邢台市旅游企业的咨询,当前夕阳红旅游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旅游产品上。邢台市旅游市场缺少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旅游产品,而且旅行社普遍认为老年人旅游市场是利润低、风险大的“鸡肋”。同时国内许多旅游景区也没有针对老年人开发相应的活动体验项目,缺乏相应针对老年人的各种配套设施。第二、在旅游服务上。邢台市各旅行社缺少面向老年人的专业导游,且导游员基本上是年轻群体,无论从心理层面还是知识累积及生活阅历上,都与老年人存在代沟,普遍觉得老年人比较难伺候。各星级酒店、快捷酒店等也缺少针对老年人健康、休闲等需求的特色服务。第三、在旅游商品上。邢台市旅游商品市场普遍较为混乱,缺乏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更是没有中老年需求的旅游商品,缺少对老年人有吸引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

6 邢台夕阳红旅游发展建议

①旅行社应该开发满足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特色产品:比如生态健康游、家庭亲子游、金婚游、近郊旅游。②提升邢台各旅行社、景区点的接待服务水平:培训具备医疗知识的导游,加快智慧景区点的建设,运用应用信息化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③各旅行社、酒店、景区点应该有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比如定位导航、远程急救、医疗看护等信息化措施。④旅行社应该加强淡季价廉产品推荐:老年人时间充裕,可利用淡季加大促销,增加老年人去南方进行康养旅游的线路开发。⑤旅游局等部门做好旅游监督工作:规范产品服务,防止欺骗老年人事件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中国统计局网站,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中国统计局网站,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Z].中国民政部网站,20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Z].中国全国老龄办网站,2006.

上一篇:千古绝对对联大全 搞笑对联千古绝对下一篇:上海大学成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