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书评

2024-07-13

年轮书评(共9篇)

年轮书评 篇1

出于对“文革”那段任谁也无法以一言两语概之的、扭曲的历史和那时之人心的好奇,我一直好奇并敬仰于那些一路走来、包括走不过来的人们。而这些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但自身带有某层“神秘色彩”还能满足我对那个昨天的好奇心,那就是——曾在那个时代翻滚激扬,并用那片土地当帆,驰驶向今天,驰驶向未来的知青作家。他们向我们呈现了自己的昨天、时代的昨天,也用他们那独特的视角思索着今天。

那天下午,边喝茶边读梁晓声,因此到夜里一直睡不着,索性披衣起来,借台灯的昏黄与床帘的“掩护”继续读。一口气翻完一本,抬起头才发现已是凌晨三点多,却再也无法入眠……

《年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分上下两册)一书以共和国同龄人与祖国共同走过的历程为背景,以曾在北大荒上山下乡的六位男女知青的人生道路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所经历的坎坷和风风雨雨,勾画出共和国的年轮。

书中主人公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过早的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使他们激扬过也失落过,神奇的北大荒曾使他们热血沸腾,也令他们迷茫无奈。他们有中国传统的家庭亲情,又有比亲情更高、为朋友义不容辞的友情,还有阴差阳错的爱情。他们在“该读书的年龄失学,该工作的年龄待业,该谈恋爱的季节还在找工作。”当改革大潮席卷大地的时候,他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但是,几年后他们都脱下了他们穿回来的兵团服,被城市消化到各个角落和各种行当中去,只有解剖某一座城市,才会从城市的横断面里,发现他们确实运行着,走出了千差万别的人生轨迹。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鲜血谱写着一代壮美的人生,刻画出共和国同龄人的年轮。

无论是“文革”中先前作为红卫兵、建设兵团战士,还是改革开放后成为大老板、外国人的白领雇员、优哉游哉的息爷、潇洒的女孤身主义者,人民的好警察。对这六位主人公的形象和经历,已经有不少人加以论说解析,我就不再多说。下面,只是谈谈我个人对这部“平民化”小说中那种普通人情感的一点断想。

关于过往

梁晓声是一个直面现实而又充满理想主义温情的作家,当他在自己所批判的现实中无法寄托自己的理想时 ,便常常将目光转向过去“我觉得人的过去是人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家。尽管我们已远离了过去,好比一个行步匆匆朝前奔的旅者,但是如果我们自认为家并没有料理好,我们总难免会一步三回头的。”

我们都很难学会那种“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语)的大智慧。王小嵩在写给韩德保的信中说的:“我觉得人心好像从来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它的三分之一仿佛被人有 意地保留在过去的日子里,另外的三分之一仿佛被人有意地抛向未来的日子里去了,伴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常说活得很累,是因为事实上人很难用全部心思活在现在。人常说活得很累,是因为事实上人很难用全部心思活在现在……人常对自己的现实不满,也许是因为已经过去了的某些事情,像有生命的东西一样,仍在那儿发出呻吟和叹息,好像我们自己的三分之一的心灵,在过去的日子里向我们哭诉什么”

然而,怀旧和憧憬终究都不是生产力,不管车轮下匍匐着多少婆罗门或教印度教的善男信女,毗湿奴的神车都是滚滚向前的,再坚硬的心也不能使之停留。我们终究不能只守着一把把梦一样的记忆和记忆一样的梦过日子。

关于友谊

《年轮》里,梁晓声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这条线上是花了大手笔的。他们彼此亲如手足的友爱甚至超越了亲情。也许,我们认为他们不够成功、认为他们缺乏素养、认为他们眼光土漏,但,当读到王小嵩要去北京上大学那天,几个朋友从各自连队冒着雨雪走几十里山路,只为了在列车路过的拐角,与车上的王小嵩喊声“保重”时,你能不为之动容吗?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们那种狂热,那种执着,那种即使时代永远不同,也不会改变的真情都是足以振奋人心的。

提到《年轮》里的情谊,也许谈谈吴振庆就足以说明点什么 了。只因下乡当知青时,父亲对他说:“你最大,最有主意,你就是他们的大哥”加上他豁达的胸襟和开朗的性格,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担负起了老大哥的义务,有时甚至是慈父的角色。这个生了病他整夜整夜地守在床前,那两个闹了别扭他连哄带劝。六个人从一个连队分开后,逢年过节,他都不远百里路程逐个儿到各连队去看望。为了郝梅不遭欺负,他坚决要求调回老连队,谁要是歧视,欺负了郝梅,他就跟谁拼命。返城后,无论是扫大街时的落魄还是成为“兴北”公司大老板时的辉煌,他更是以老大哥的身份罩着大家。而事实上,他仅比王小篙年长三个月。

然而,当吴振庆将那些没有知识技术积累,却想凭“兵团战友”关系当领导的“哥们儿”一批一批开除出公司时,他不得不咬牙背起“无情无义”的骂名,却每年都默默拨出一大笔钱,匿名救济同一代的困难户。或许吧,对于那些喜欢曲解友情定义的人来说,交际本身就是累人的。就像张萌气极时脱口而出的:“我总算明白了。原来所谓友情也会成为一个人的负担,也会使人厌倦,使人嫌弃……”

关于父母

《年轮》里另一个让我感动的群体,就是这些“知青”的父母们。他们勤劳善良、正直淳朴,身上具备着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所有传统美德;他们即有旧式国民性里那种任劳任命,也有在新形势下为家庭为子女而奋斗的坚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将朴素美 好的为人处世哲学传承给他们的子女们,他们一生营营役役、兢兢业业,却仍没逃过时代和岁月的嘲弄与颠簸。

王小嵩那把他的伙伴们都当亲生子女爱护的母亲,在那最艰难的饥荒岁月里,仍会为徐克偷人家半块豆饼而主动假称是“孩子的母亲”出面道歉,并拿出自家口粮的一半(十几个土豆)作赔偿;在文革中,为厂里的同事们免于挨批,竟答应假充“走资派”被抹黑脸、挂牌戴高帽地送去“游街”。王小嵩那在大东北一安分守己建筑工的父亲,每三年只能回家一次,最后却在回家的路上,不明就里地死于一场两个帮派斗殴引起的车祸。早年瘫痪的徐克母亲,可能致死也没像徐克梦里期待的那样“睡上一床阳光照射得到的炕”。吴振庆那在失业时偷偷塞给他两百块,让他在其父亲面前再转交给她的母亲。那时时教导他要看顾好几个朋友的父亲……

他们彼此理解,相互扶持着走过一道道坎。然而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在他们步入老年时一些细节。因为它写出了现实中为人子女的你我,在意识到该由被父母照顾变成去照顾他们时那种真切的感触。也让我更进一步思考如何与父母沟通。

一个是王小嵩上大学回家探亲时,整理房间翻出许多没用的旧物欲扔掉,母亲在一旁边念叨边心疼地挑挑捡捡,被王小嵩抢回塞进垃圾袋后,又趁王小嵩转身与韩德保谈话,慌忙将手伸进那个袋里掏了又掏,对此,王小嵩只能假装没看见。还有,王从日本回来,看到她双目失明后,家人在她养的那些半枯的花草缠 上一些假花,在旧桌子上贴了光滑的塑料板贴面儿,善意的哄老太太家里换上了名牌家具……这一切,看着令人心酸,又不无感慨。曾经在我们心里有那么强大光辉形象的父母亲,瞬息宛如一个需要呵护的小孩。那是一种语言无法描述的感受,记得某个作家写到他母亲时这样说:“小时候我一直想打败她,现在知道原来打败她那么容易——只用成长和些许努力,就会让她不安、惶惑甚至慌张起来。”

另一次,是当吴振庆因进了趟警察局施工队解散了,没有工作的他只能去帮人换煤气、扫街道。这事他一直瞒着老父亲,而当他那一向好强的父亲知道了真相后,表现得出奇的镇静,他不动声色地买来好酒,一家三口一起举盅,深夜见儿子睡熟后,摸黑坐到儿子床边“注视着儿子红肿的两肩,伸手想去抚摸,可又缩回来,怕碰醒他。黑暗中,老吴心里暗暗想:儿子,爸虽然腿残了,可心还没残……”也许,对于日益年迈的双亲,我们总低估了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忘了生活阅历赋予他们的成熟加上对我们的爱,使他们有资格成为我们遇挫时最好的倾听者。而种倾述的信任,有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

关于爱情

许多人在谈及这一点时,总习惯说知青们的爱情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事实上,如果简单的将最后是否走到一起为标准定义爱情的存在与否,那无论是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都很难举出几 例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了。

就说郝梅与王小嵩吧,在艰难岁月里一样有让人刻骨铭心的别样浪漫。在不同连队里时,王小嵩曾不辞辛苦地送一本精装《毛主席语录》到郝梅所在连队,只是想看她一眼,分别时,郝梅去买热馒头给他带着,跑回他俩刚才站的雪地上时,只有王小嵩用手指在雪地上写着让她自己留着吃,他先走的字……甚至后来郝梅母女隐藏起来孤苦地挨日子,骗王小嵩自己死了,也是出于对王的一种大爱。

至于吴振庆与王萌之间的情感鸿沟,更不只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文化思维水平、家庭背景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的差异,即使是在当今也还是两个恋人之间难以跨越的坎。尽管最后各走各的路,他们彼此都还能怀着家人似的温情相互帮助,其实也就够了。试问,有哪棵大树的年轮是匀称有致的?谁人的成长没有过些许生长痛呢?

甚至于后来他们与自己的配偶,彼此体贴关照,平淡的日常情感,不也是爱情的一部分吗?看看,郝梅与老潘结合后在她书上写的:“幸福不过是人心的感觉。我们渴极了的时候仿佛能喝干大海,而实际需要的不过是一瓢清水。而我现在,正在享饮这样的一瓢清水。”

关于这部小说的得失

有人说“悲剧性是梁晓声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王庆生在《国当代文学》)。我想,当我们觉得将一部能打动自己的作品很 荒凉,那一定是生命本身都相当荒凉,带着号角的声响。但也也有人认为,《年轮》虽然仍可归入知青题材,但作者注重的已不是知青生活本身 ,而是他们的经历、命运、人生中所体现的那种亲情友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美好、真诚、单纯的关系、人的善良的天性,人格的自尊,人的道德感,责任感等等。这一切既是对作者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岁月的一往情深。同时也与《浮城 》、《泯灭》中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作者对“浮城 ”中的灵魂泯灭者 “魂兮归来”的呼唤。因此他们认为它的主题呈现有点儿“矫情”。这又引起我对“浪漫的现实主义”与“现实的浪漫主义”两种不同文艺观念的思考。从美学上讲,前者产生的是“悲壮的崇高美”,而后者产生的是“和谐的优美”,二者本没雅俗高低之分。但我个人更欣赏后者。我总觉得,“浪漫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他的艺术表现方式多么华丽,其内蕴一定像张爱玲笔下的霓喜一样“在人堆里打了个滚,可是一点人气也没沾到。”而“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家”眼里,纵使他呈现的现实生活破碎得如一堵被废弃的城墙,也能在墙角的缝隙里,延伸出一藤绿意!一向社会责任感很强的梁晓声所创作的《年轮》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也许只是个人偏见)

巴金就说过:如果一个作家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人读过之后觉得忧郁难过、对生活充满绝望,那这部作品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记不起原话,大意如此),冰心也有过类似的说法“现 实已经够残酷了,我不愿让自己的文字也充满灰暗。”

若说,对《年轮》这部作品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那该是在作者个人意志的表达上。也许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倾注太深,以致总能看到他迫不及待地披上小说主人公的外衣,就跳出来做大篇幅议论。这容易让人觉得不够沉稳成熟。另外,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很多作家能在语言上出彩,要么雕凿得让人拍案叫绝,要么有自成一家的个性。但梁在这方面似乎有点欠缺,这也许就是他把自己定位在“做一名庶民作家”(梁晓声《从写“年轮”谈起》)上的表现之一吧。

最后,我想借编辑尔龄在《拷问灵魂——读梁晓声三部长篇近作》的话煽情一下:“在这轻飘飘的时代,在这玩文学的时代,我们选择梁晓声。”

后记:我必须承认,由于个人才疏学浅且实在懒散,每次一接到老师要就宽松些的书评作业,我就会不自觉的往自己熟悉的领域走去,这次也不能例外。嘿……

可爱的年轮诗歌 篇2

等待情绪泛滥起来

止不住的小忧伤

炎炎夏日却有春伤秋悲之感呢

岁月悠悠

一度迷恋的曾经的丝丝缕缕

要怎样才能割舍的下呢

我的好多涂鸦我已记不起了

现在看来

那时的就连烦恼都是快乐的起码

可以天真的数星星看月亮呢

终于

我们收起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把自己伪装成“踏实的好人”

不再调皮捣蛋

似乎“安分”了

可怜那不安于现状的人了

跌进生活洪流里的日子已然不远

杯具的是

现在的我像极了揠苗助长的农夫

日子依然行进着

或许

以后看看现在的我也可以是快乐的呢

谁又说的定呢

只愿心中住着的孩子

年轮读后感 篇3

看着作家对这本书的自我评价:“当年的我,也真的理想主义得可以!”“当年的读者和观众,竟也都那么容易又那么真诚地愿意被好人形象所感动!”原来他有一个患了四十余年精神病的哥哥,“四十余年不变,哥哥的理想主义,可谓持久!”“但我在心里说——别了,理想主义写作!”最后他写着:“我挥一挥衣袖,作别昨天的年轮……”

看完整本书,这理想主义的写作是理想的,其实生活总是不理想的。六个小伙伴,吴振庆、王小嵩、徐克、韩德宝、郝梅、张萌的生活中充满了种种不幸和苦难!首先是共同的命运:去了北大荒。什么叫北大荒?字面的意思就是北面大片大片的看不到边的荒凉!事实也是这样,没有住的,没有吃的,然后各自经历了面对死神、自杀、回城、独身、找不到工作、离婚、中年丧夫、失女、病痛、漂洋过海的离别讨生活……总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种种不完美,这个故事里都有了!

但是,那种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的伙伴情也融入了各自的生命,不离不弃,互帮互助,这也许就是理想主义中仅仅理想的一个亮点了!那种纯情的友谊就是年轮孕育的一个果实!这,就是作家把伙伴情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一个理想主义的安排吧!他以理想主义的热忱、真诚与品格塑造人物,反映的依然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

看完这本书,我首先用几个晚上把记忆里的小伙伴也回想了一遍。

年轮的作文 篇4

树的年轮

作文树的年轮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题记

树,是常见的植物,但在它的树桩上,却有着许多人忽视的东西――树的年轮。

在一块似玉盘的树桩上,有着一圈圈的纹理,有规律地旋转着,像海中的漩涡,又似蜗牛的贝壳,又仿佛旋转的溜溜球。它就是树的年轮,表现了它活了多少年,历经了多少事。粗糙的树皮也变得脆脆的,是时间太久了吗?每隔一年,每当嫩绿的树叶变成褐色的蝴蝶飞走时,每当晶莹透亮的雪花飘落在盘虬卧龙的枝干上时,又每当绿叶探出脑袋转眼间又变成茂盛的绿叶时,年轮就会增加一圈,树皮就会粗糙一些,变脆一点。同时,在叶的成长下,树却渐渐变老,弯曲,年轮也越来越多……

它就像她一样。9月1日,我来到陈旧的小学,校园里依旧是那温馨的.气氛,淡淡的草木香扑鼻而来,熟悉的感觉也随之赶来。我去看了曾经教我们的语文徐老师,只是间隔短暂的时光,却感觉时隔很久。沙哑的嗓子干涩地很难说话,却还是面带微笑得与我们谈笑风生;黑色乌发中掺杂着丝丝白发,白发如同蜘蛛丝般黏在黑发中,仿佛在一块洁白无瑕的纱布间刺眼的污渍;面颊上的皱纹如同刀刻一般,如同树的年轮。当我们这群褐色的“蝴蝶”飞走时,她凝望着我们,没有悲伤,只有依恋和诉不尽的柔情。蓦然回首,深沉的双眸,深邃的目光,深厚的情感包裹着我,守护着我,鼓励着我。我们在成长,而老师却在衰老。脸上的皱纹如同树的年轮,谁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批新生儿,长大后变得成熟离开的子女……

年轮优秀作文 篇5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呆在奶奶家。然后我去了学校,所以我没怎么去。当我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我很好。只要我有假期,我就会跑到奶奶家。因为我要去看望我的祖母。每次我去外婆家,外婆都会给我带来很多美味的食物。这时,我拿着许多美味的食物开始吃。她没有对奶奶说一句感谢的话,当奶奶看着我吃东西时,她非常高兴。

自从我上了高中,不,应该是六年级。我只去了奶奶家几个月。有时候,当我想到它,我会去。后来,即使我想起来,我也不愿意去。有一段时间,我把看望奶奶当作一种负担。我不太喜欢去看望奶奶。当时,我一点也不明白。我只喜欢呆在家里,不想见到奶奶。

后来,我明白奶奶对我很好,所以我不去了。她会想我的,所以我决定每个假期都去外婆家。奶奶每次在假期见到我都会搂着我的胳膊,她不让我走。所以我可以多待一会儿,就一会儿。当我离开时,奶奶会告诉我下次再来。你知道吗?用餐时间一到,她就会问我,“你吃过了吗?”是的,有时候我不想长大,至少我不想长大,我可以多去看看奶奶。

有一次,我去看我的祖母,她不得不带我去大门口。当我到大门口时,他也会带我去。我说,“姥,请送过来。外面太冷了,我明天再来。”但是奶奶还是想送我。经过一番劝说,奶奶终于同意了。当我离开时,我甚至不敢回头。我知道奶奶一定在看着我,但我终究没有退缩。当我转过拐角时,我回头看。奶奶还在那里。那只是黄昏。地平线上的几个红包把奶奶映成了一幅画。从远处看,它是美丽的。我停顿了一会儿。当我康复时,奶奶已经回到了家里。不是她不想念我,而是她根本看不到我是否离开了。她只是问自己感觉我走了,她应该回去。我真的很感动。奶奶,谢谢你的关心。

我的祖母最爱我,她不知道十年后你是否还在这里,也不知道你是否还会像我小时候那样看着你。你会为我准备很多美味的食物,我想知道你是否会记得我,但我知道我会永远记得你。因为,你是我的祖母!

年轮的作文 篇6

年轮,是树木每年必增的圆圈;汉字,是从古到今岁月刻下的痕迹。从古老神秘的甲骨文,到龙飞凤舞的草书,再到如行云流水的行书,无一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你可以从每个汉字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暖”字令人想到寒冬里的一把火;“冷”字让人全身发颤;“闪”让人联想到夜幕中一亮一暗的星星,“熄”让人有油烛燃尽之感;“阴”让人陷入一片黑暗;“阳”又让人重见光明。当康到“森林”时,你仿佛被一片翠云所包围,沉醉于那由绿叶构成的海洋之中……

他们从岁月中欢笑着跑来,又向着精彩的明天出发,“汉字树”的年轮就是他们留下的足迹。书法家让他们变幻莫测,作家让他们丰富多彩,律师让他们伶牙俐齿,哲学家让他们懂得爱与恨。

汉字,我们时刻与它相逢,他时而如幽兰吐芳,时而如红日初升,时而如乱云飞渡,时而如清风,拂起人们种种遐思。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都比不上他的清幽迷人。这时的汉字,就好像檀木,散发着古朴的香气。

关于年轮作文小学 篇7

我们悠闲地在森林中散步。忽然,我被一个硬而粗糙的东西绊倒了,一下子摔了个“狗啃泥”。妈妈连忙把我扶了起来。我龇牙咧嘴,抱怨道:“这是什么东西,竟然把我绊倒了,可恶!”我又往下定睛一瞧——呀,这是一个树桩!我左顾右盼,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枯死的树冠,估计是被砍伐下来的。我为这棵树的悲惨命运而叹息,但我更对树的年轮组成的美丽图案感兴趣。这棵松树里的年轮白棕相间,非常漂亮。这是时间老人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记,每一年都在松树的身体里深深刻上一圈。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周不是林深叶茂,而是满目疮痍。很多树都被砍伐了。我蹲了下来,用手抚摸着它们光滑的截面,想从它们身上明白这么一棵棵参天大树为何成了这样一个个可怜的树桩。我凝视着这些树桩,看着这些代表着大树生前美好的年轮。

森林慷慨地馈赠给我们人类丰饶的物资,是我们的好朋友,而如今我们中的一些人却深深地伤害了她。他们真的不知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岁月年轮散文 篇8

石磨大都是由精巧的石匠制作而成,一般的石匠不会錾磨。石磨的材质大都是石匠从大山里精选结实的石头,先是用锤子、錾子雕制成两个圆形平面的石磙子,也就成了石磨的上扇和下扇,下扇是不动盘,上扇是转动盘,留有磨眼,便于漏下粮食。再用錾子在两扇磨的接触面上錾成像牙齿的纹理状,用以磨碎粮食。这样,把雕制成的石磨摞到磨盘上就成了。加工粮食的时候,粮食从上扇磨的磨眼进入两扇磨的接触面,沿着有规律的纹理向外推移,在滚动过两盘磨时,被磨碎,接二连三地磨成粉末。上扇石磨上还要錾出两个对称的磨棍眼,用于推拉磨。

推磨大都用驴子或人力拉着或推着磨研磨粮食。用驴子或一二个人就能拉动,那时我既见过用毛驴子拉磨的,也见过并经历过左邻右舍合伙推磨的。用驴子拉磨就是把驴子牵到磨旮旯里,蒙上眼睛,把磨棍插到磨棍眼里,把驴套绳拴到磨棍上,添加上粮食就开始拉磨了;人力拉磨大多是两三人,不知是什么原因,那时成年男子很少推拉磨的,大多是老婆孩子,用两手推着磨棍,或在磨棍上拴着襻带,套到肩上拉着,一推一拉,石磨就转动起来。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诗《故乡的石磨》:“故乡的石磨,是用大山的石头凿做;故乡的石磨,是故乡匠人的杰作……它劳作时,蒙着眼睛的毛驴子拉着它沉重的躯体,一圈、一圈,慢悠悠,慢悠悠度过。在这一圈一圈里,留下了小脚女人急速的脚步,印记着乡村姑娘的欢快和执着;在这一圈一圈里,记载着漫长的、单调的岁月,研磨着故乡百姓贫穷落后的生活。石磨发出呜呜的声音,仿佛唱着一支古老的、永远不变调的歌。”我也曾只鳞片羽地写过我家的石磨,而从未详尽地写过推磨。偶然想起我家的那盘石磨,回味咀嚼着当年亲手推磨磨出来的面香,就想把那久违的香气飘然于纸上,游动在字里行间中。于是,我家的那盘石磨就走了进来。

我对推磨之所以有着很深的印记,就是因为当年我家西厢屋的正中间安置着一盘石磨,这盘磨比我出生的早,我刚记事就认识了它。不知是因了石磨而盖起了西厢屋,也不知是有了西厢屋才有了石磨,反正在西厢屋里推磨刚好能运转开,正是那里的一个物件。

我家的那盘石磨,是我二舅老爷(我父亲的二舅)用錾子精心凿出来的,祖母一直夸它很好用,别人用过的也都说很好用。那时候不好用的磨用起来真心烦人,不是磨的粮食不均匀,就是堵磨眼。所以,都打听着用好用的磨研磨粮食。

家里的石磨一般都是女主人打理的,母亲因在村子里当会计,空闲时候少,有时招呼着推磨,母亲忙的时候,大多由祖母招呼着推磨。祖母可是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样样都会。别看她裹着脚,干起活来却很利索。儿时常见到祖母吆喝着毛驴子推磨的场景,现在还时常浮现在眼前,祖母把粮食放到磨盘上,就把毛驴子牵过来,给它蒙上眼睛,把它拴到磨棍上,蒙上眼的毛驴子就很听话似的,专心地、不紧不慢地拉着磨,祖母就跟在毛驴子后面,一边吆喝着毛驴,一边迈着“三寸金莲”,间或用笤帚往里扫着蹦远的碎米,节奏很和谐,就这样一圈一圈地推磨,有时毛驴子也发急,拉着石磨走得很急,祖母就迈着“三寸金莲”小跑似的,似乎有点跟不上脚步,就赶快退出去,祖母扯身退出的动作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晰。毛驴子也有累的时候,拉着磨似有千斤重,这时候,祖母就让我帮它一把,在后面推着,毛驴子轻松了,我却冒出了汗。不过,后来我琢磨出了祖母的用意,无论人还是动物在艰难的时候,你都要伸出手来帮一把。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了驴子,我家就和邻居家合伙推磨,今天和这家合伙,明天和那家合伙,这样,我和每个邻居家的小伙伴都一起推过磨。那时候有推的,有拉的,开始嘻嘻哈哈的也不觉得累,有时还推着磨飞快地跑,因那时把推磨当成了一种乐趣,石磨也发出欢快的“呜呜”声。可是推磨时间长了,也就觉得累了,身上也没劲了,尤其是这家、那家的粮食连着磨,枯燥、乏味、重复、单调的感觉就会一起袭上心头,这时候就觉得推磨是一件不愿干而又非干不可的事情。

有了一起推磨的机缘,有时也愿意和小伙伴们游戏似的推着石磨玩,一次,我和邻居小伙伴推着石磨空转,玩得正尽兴时,被祖母发现了,她当场制止了,打压了我们的兴趣。我当时感到不解,祖母就说:“你们这样推着磨空转,对磨的损害最大,把磨牙都磨平了,这磨还怎么‘吃’粮食?我们怎么吃粮食?”从此以后,我才知道磨也有“牙”,就再也不推着石磨空转了。

石磨,再现了那时乡村百姓的真实生活,我家的石磨招徕了街坊邻里来推磨,有端着笸箩来碾玉米面吃的,有提着袋子来碾地瓜干喂猪的,笸箩、筛子什么的就摆满了庭院,欢声笑语笑遍了庭院,一边拉着家常呱,一边推着磨,厢屋里、庭院里处处充盈着欢快热闹的气息,整个庭院都随之灵动起来。

后来,虽说村子里有磨坊,但有些粮食不能磨,再说了,磨坊离家一里多,来回倒腾两次,到了那里还要排号,不知哪天才能磨完,空里还要一趟趟地跑,有时还真不如用自家的石磨磨起来方便,想什么时候磨都很顺心随意,自己磨出来的粮食还好吃,特别香甜。现在,有些会享受的人,宁肯多花钱,也打听着买用石磨磨出来的小麦、小米、玉米面等,就是这个道理,如此看来,石磨的影响还是深远的。

岁月的年轮 篇9

——-6岁

蹒跚学步时,一不留意绊倒碰到一半头砖上,从此脑门左上角留下一个疙瘩。大人说是当时吃了姜,永远消不下去了,因此兄弟之间开玩笑,起个绰号“姜疙瘩“。正因摔倒时没大人看到,结果一家人都不知怎样造成的。父亲常在晚上睡觉时让我吐点唾液抹在上方,用手指按摩,说是晚上的唾液能够化解的开。之后跟大哥睡他也按摩,好疼。

胃口不好,有饭吃不下,母亲常拿一个鸡蛋打在汤勺里,加一点棉籽油一点盐,靠墙支两个小砖头,把汤勺放上边,拿两根麻杆点火烧,不一会熟了,似乎流着口水急忙吃下,把勺子刮得很干净,真香。

——-12岁

那时还没有学前班,7、8岁时才上一年级。教1,2年级的老师个头不高,胖胖的,他讲的那样风趣、神采飞扬,至今记忆犹新。但有一次母亲带我下地劳动时遇到了他,母亲问学习状况,他说的什么不记得了,但让我感到愧疚极了,深深地低下了头。我实在回想不起来那时侯是不是很调皮。:

一辈子大概记忆最深的在学校受表扬,是四年级时数学获得全班第几名,校长把前几名的学生都写在一大红纸上,贴在村庄中心。多少年了,喊着同伴跑去看的镜头好像还在眼前。

十岁吧,吃完晚饭到外边去玩,看到邻居爷俩个在修理地排车(类似平板车),又累又急满头大汗,就是不能把车轮装上去。原来车轮外边要装一个叫“挡”的铁圈,“挡”外要加一钢条固定。但是钢条从一边砸下,“挡”就会微微一转,另一边就会挡住,反复多次,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我不禁说:从两边砸试试看。于是一边先浅浅的砸一段钢条,再从另一边砸一根,简单搞定。那一幕,我时时会得意的和别人提起的。

十岁左右记忆较深的事还有几件:一是晚上去学校上夜自习,刚一进校们,看到同伴们都在打闹,不觉大吼一声,脱下外衣,一路边打边加入进去。一是把胶泥做成铜钱样的“轱轮”,对墙仍过去又滚下来,比一比,谁的滚得远。远的就能够赢得对方的“轱轮”。一攒一大串,像极了古代铜钱。还有推铁环,捉迷藏,听大人讲故事。捉迷藏是在晚饭后,每次总有伙伴趁别人藏好,自己却回家睡觉去了。而听故事也在晚饭后,听完神鬼故事若是自己回家,则每每感到毛骨悚然。

——-20岁

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师范生活。

真正记忆深刻的东西反不如小时候多。二哥和我一块上的中学,回想那时的生活,满脑子是二哥骑自开车带我去上学的情景。老式自开车且是二手的,总是滑轮,一蹬一打滑,太费劲了。我还不会骑车,不能替他。从家到学校大约50里路,每周一个来回,此刻想起来那时上学真不容易。可还有的同学没有自开车,要靠步行的。还有就是吃饭问题。每次回家要带家里蒸好的馒头,玉米面掺一点小麦面,一拿一纸箱,学校免费给加热。一吃吃到发霉,洗洗熘了还要吃,直吃的胃里泛酸。但真吃完了,二哥还要想方设法去借去凑对。正因小,这些犯难的事好像和我无关,那时的我甚至不去想这些。

还有母亲为我们上学借钱,真是一辈子难忘。那时上学花钱虽不多,但家里实在没有钱,花5元钱也要东借西借。我们村庄并不小,可往往有钱的每家都借到过。多少老亲少眷也都借到。至今一想到欠别人家的帐,就心有余悸。

或许上学不容易,反而使我学习更专心,学习排行逐渐靠前,但最终也不是太好,考上了一师范学校。

高三极度神经衰弱,临近精神崩溃地步。到师范学校两年也没恢复过来。本来是该学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的时候,可由于惯性我还是埋头在啃书本上。当醒悟过来时,师范毕业了。

——-35

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一塌糊涂。若不是“铁饭碗”,早丢饭碗了,极度的不适应社会,身体也极度虚弱。古代有人说:圣人孔子出现前,人们都在黑暗中生活。西方有人说:上帝送来了牛顿,人类从此结束了在黑暗中行走。前者的意思是孔子为社会生活指明方向,后者则说牛顿揭示了自然规律。有人不想信他们的伟大,我是坚信的。当一个人在陌生的无边无际的黑暗里行走,他是多么需要指路明灯啊!整个人类何尚不需要指路人呢。

苦闷内心不断寻觅出路:看小说看励志的书下棋练太极拳……但都不太见效。

当时真有一种“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感觉。但还是结了婚有了子。想想真是惭愧,为妻子孩子做了什么?或许上帝为人类送来牛顿,为我送来她们母子。应对“书呆子”,没有嫌弃,只有慰藉;没有指责,只有宽容。寒冷的冬天多么需要温暖,漆黑的夜晚多么需要灯光。因此慢慢的恢复了生机,有了生活的信心。

当然还有很多好人。我给好人下的定义是:在你困难不得志时,她能给你力所能及的帮忙,或者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个善意的眼神。他能让你感到温暖,激起你前进的动力,生活的勇气。也有“坏人”——和动物习性相近,弱肉强食的人。也应感恩他们,他们也会从反面激发你的斗志。

伴随着孩子的长大,我慢慢恢复了元气。

36——-

被爱和爱别人,一样,使人变得强大

当头脑渐渐清醒时,蓦然回首看以前过的是什么生活!沉溺在对社会无知的痛苦中,学会下象棋,没黑没白躲在棋谱里,对家人没尽到任何职责,一味想着自己。

于是,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为老人做点什么,帮妻子干点家务。不再想的更多,把苦闷放在一边,宠辱皆忘。渐渐地身体健康了起来,有了精神,眼前明亮起来,面貌焕然一新。

对儿子的教育可算是得意之作。小学时他并不喜爱学习,一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一是他性格有点内向。作为教师并不容易,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行起来并没有具体规定。对于一些教育上的领导透过抓教学成绩是管理教师的好办法,也是赢得民心和上级部门欣赏的好办法。上行下效,一些教师为了评比,就超多布置作业压学生提高成绩,不少学生因此而厌学。儿子并不笨,领悟潜质强,属于一学就会过两天就忘的那种学生。对症下药,我把儿子的作业分成3部分:基础知识,务必牢记,一遍不会背两边,有空闲就叫他讲一讲意思,明白后记的就容易;基本潜质题自己做;难题、偏僻题我替他解决,孩子学习简单才爱学。看小学生课本,里边也有大人较难明白的问题,何况有的教师又补充了超多练习题。

小学他的学习能够跟得上,但成绩不突出。但到了初中,成绩一路猛进,能够在班级里获得第一名了。到高中他学习也很稳定,或许他知道选取,知道那是务必掌握的,那些能够放下。

改变内向比学习难多了。这和我相似,性格问题。我陪他玩耍,陪他快乐,也陪他难过,多和他聊天。让他吃好,睡好。我的观点:身体健康,性格就健康。

慢慢他长大了,性格也比较开朗,高三毕业后考入一比较有名气的大学。

42——

孩子上大学去了,忽然空落下来,有点不知所措,若有所失。工作也比较顺手,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容易搞,但提高学生成绩并不难。从对孩子教育有了心得:抓好学生基础,练好潜质,不做偏题怪题,让学生学的简单、学的明白,学生又听话,成绩又好。工作之余,原想陪爱人聊天逛马路,可发现二人世界并不是那么浪漫,总有无聊的感觉。

好在时刻不长,邻居来找。可能看到儿子考了大学,又是教师,想让我辅导一下他儿子小胖的数学。正中下怀,我欣然答应。平时见到小胖,有礼貌又聪明,为什么学习不好呢?与其想辅导他,不如说想验证我的教育理念。果不其然,见面后我让他把所有的`作业、练习书籍都拿出来,有好多本。每本都做了,但都做得不完整,很多题是重复的,更有不少偏暗怪题。我立刻给他制定计划,明确规定那些知识点务必明白记熟,那些题务必自己完成,那些老师讲解,那些能够不做——-直接告诉他答案。果真他第一天就能顺利完成作业,以后我辅导,实际就是给他指出那些题能够不做。其他完全靠他自己都能解决。看着他一天天进步,不在因上学而淘气,他父亲觉得我太厉害了,太佩服我了。其实我做了什么?学习还是靠他自己。好老师并不是教给学生知识多的教师,而是能让学生喜爱学习的教师。

之后又有不少邻居送孩子来辅导,我都乐意接纳。至今还没发现,有孩子不能明白课本知识的。也确有正因玩电脑游戏而厌学的。网瘾实在不好克服。网瘾就像精神鸦片,毁害了不少孩子。

我虽是一普通教师,但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教学的追求。还没做到真正的高素质教育,但问心无愧。那种说是为了学生、用成绩评价教师的功利主义,其实是黔驴技穷、最省事的控制教师的伎俩。

46——-

儿子大学毕业,因专业对口找到一适宜的工作。但在找对象时遇到麻烦,几经波折最后听从劝解,和暗慕他多年的邻居女孩结婚了,女孩端庄大方,婚后生活和睦。真不知当初他那瞧不起人的傲慢怎样产生的。

随着孙子的降生和长大,高兴无法形容,想了几天,才起个小名叫我责无旁贷承担起他的教育职责。学习了别人的经验、有了以往的经历,我已把教学教育当成了一种乐趣。何况自己的孙子,忙碌了,感觉比以前更年轻了。

3岁前绝不刻意教他认字和数数,除非生活中遇到。我们一齐游戏,听音乐,拉呱,看他把小凳子当马骑、把扫地的小把子当飞机,不禁呵呵大笑。从不打断他的思考,从不讥笑他的想象,认真回答他幼稚的问题。

没想到的是他上学后,并不许要我辅导。或许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或许教师学识大幅提高,他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出乎我的想象,小学知道的东西比我还多,学的简单快乐,我既高兴又有点失落。

不知不觉他也长大了。

60——-

退休之后。

宁可上班,也不愿过吃饱后就看电视,上电脑,打麻将,下象棋,或在太阳下做着打发时光的日子。

正好几个老伙计也百无聊赖,一齐来商量以后的日子怎样过。

几经琢磨,我们几个人开了个《少年活动中心》。把160平的房子,留一间我们老俩口住,其他全部改成:书法绘画室象棋音乐室作业室太极建身房。看着孩子做完作业,练书法绘画下棋听音乐还有练太极拳的,其乐融融,在没有无用的感觉……

80——-

一个普通人,能做好份内的事,照顾自己的家人,就是对社会做贡献了。还能给别人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忙,就是伟大。

90

被爱和爱别人,一样,使人变得强大

上一篇: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下一篇:时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