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

2024-07-25

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通用7篇)

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 篇1

1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背景分析

从当前社会大众的消费需要,以及具体的生活理念看,完善的生活内涵,不仅是人们生活理念日益成熟的重要表现,同时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茶及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认知和实际需要大大提升。当然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景观元素内容,是满足社会大众具体消费认知的重要展现及诠释表达,其在当前社会大众生活元素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内涵。特别是在当前现代景观活动日益成熟背景下,现代景观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能够全面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需要,以及对景观建设活动的具体诉求。在茶文化元素发展建设不断成熟背景下,如今围绕整个茶叶产业,形成了系统化的茶文化产业园。在该产业园中,其通过整体融入和系统化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独立特色和价值内涵的文化元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诉求看,其不能单一的从文化沉淀与堆积出发,更重要都是要从文化多元融入视角出发,通过将现代景观美学的特征内涵充分融入其中,结合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构建,从而营造出极具吸引力和内涵影响里的产业园。当然,在茶文化体系中,其本身诠释的就是人文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处。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突出茶文化体系的产业化元素,同时更要在现代景观理论应用过程中,从视觉和听觉,静态与动态等多样化元素相结合,从而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茶叶园。当然,该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控生态平衡与文化融入应用的协调发展。事实上,在现代景观美学日益成熟背景下,想要实现整个设计效果的最美展现,就需要在选择合适设计素材,确定最佳设计定位的基础之上,通过准确发挥文化因素的功能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产业园的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

而茶文化产业园作为一项综合化元素活动,其中以茶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融入多元化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从而满足社会大众自身的具体观赏需要。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其通过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优势,加上满足社会大众的整体应用要求,从而构造极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产业园。结合茶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建设要求和价值内涵看,整个产业园想要真真正正被其他外在所认可,就需要构建在融入现代大众普遍审美诉求这一基础上,结合多元化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全面应用为支撑,多样互动,全面整合,从而打造极具市场吸引力和全面认知度的茶文化产业园。当然,仅仅从“产业园”这一概念的功能定位上,我们就能从中寻找到诸多元素内容,尤其是多样产业的整体融合,决定了在当前开展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时,要立足于长远,全面探究文化元素的融入需要,在建设该产业园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特性,结合景观布局的客观特性,通过融入现代景观美学特征,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品质化提升。文化底蕴是茶文化产业园设计创作基础,而具体的时代特征则是整个设计活动的关键所在。结合现阶段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发展特点和客观趋势看,如今人们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所关注的更多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社会大众的审美从传统的单一外在关注到当前注重审美内涵的具体融入,当然,这不仅是审美理念成熟发展的具体表现,客观而言,这也是整个审美底蕴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就茶文化产业园来说,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茶文化元素,而凸显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底蕴,才能更好展现茶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际影响力。同时,茶文化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其并不是单一应用茶文化这一元素,而是以茶文化元素为基础,以综合化元素内容为核心定位,集中整合多元内容所形成的具体体系,因此,在该设计过程中,其对时代发展特点的具体应用而言,有着重要关联和影响。在茶文化体系长期发展应用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基于具体时代内涵所形成的元素体系,所以,在茶文化产业园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就必须在立足于整个茶叶文化要素融入、应用的客观基础上,全面理解时代特征的影响力所在,以及大众审美内涵的具体变化,从而实现整个设计的最佳效果。

3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理念和实施要求

客观而言,对于任何一种设计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基于相关设计理念,通过具体融入、应用其他多种设计内涵,从而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园集中打造奠定重要基础。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作为一项市场化元素内容,其想要实现最大价值,离不开市场的具体检验和品鉴,可以说,只有市场认可、接受,才能实现茶文化产业建设与市场实际需要的深度融合。当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文化元素是其价值优势全面展现的关键所在,但是产业园本身作为一项整体,想要实现其最佳展现效果,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融合与协调性做支撑,只有全面分析设计活动的开展诉求,才能实现整个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虽然,从表面上看,茶文化产业园在进行设计时,其重点在于文化产业的凸显,但是从本质上看,其需要将现代景观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具体分析景观元素与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协调价值,从而才有可能更好的将茶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诉求整体予以诠释和表达。就现代景观美学理论不断成熟背景下,景观设计与元素应用更多呈现出系统化、融入化特点,尤其是各种元素内容之间想要实现全面结合,就必须将具体的美学理念融入到该设计过程中。而人文美与景观元素自然美之间的具体结合,也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提供了有效支撑。尤其是结合当前人们的具体审美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果能够将现代景观美学的具体内涵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为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开展提供全面支撑。

4茶文化产业园设计过程中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应用思路

就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本身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机制,所以浓厚的茶文化内涵是实现整个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更是满足社会大众审美诉求的必然抉择,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社会人的审美诉求,但是我们必须在具体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发展的具体趋势,通过对时代美学特征描述的具体认知和掌握,从而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审美诉求。当然,茶文化产业园在设计与建设时,必修诠释具体茶文化元素的内涵与客观认知,尤其是要将茶文化体系的整体思维内涵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才能够提升茶叶产品中,关于茶文化理念的具体诠释,当然,对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实际上也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具体商品,因此,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在全面了解相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产品内容的筛选和应用,所以,就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只有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内涵进行深层次、集中融合,从而大大提升茶文化产业园本质影响力的深度发挥与诠释,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茶文化之价值内涵应用的具体过程。相对于物质元素的基础、直接、简单外,精神元素又过于深厚,如果不加以集中挖掘,那么我们很难从根本上发掘到适合整个艺术资源发展应用的具体机制。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展示形式,就成为现阶段整个茶文化体系全面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应该呈现出两种集中特点。其一,整个茶文化体系具有全面、多样性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体系中所感知和发掘的元素内容是极其多样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在茶文化体系中存在缩影。构建茶文化产业园过程,实质上,就是传播茶文化、认知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内容。其二,我国地域庞大,面积广,而在多个区域都形成了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内容,因此,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当然各个地区茶文化元素的不同和差异,实际上,既是地域特色的差异存在,同时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的直接表现。而各个地区茶文化的不同,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茶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力。

5结语

实际上,茶文化产业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以茶文化传播为重要基础,提升茶文化理念认知影响力的重要活动。而在茶文化产业园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注重融入多样化的价值元素和理念内涵,结合现代景观美学理论日益成熟这一客观状况,在进行该设计活动时,如果能够将具体的美学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集中展现茶文化产业园内涵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其传播发展的最佳效果。当然,在当前我们对茶文化元素进行集中应用和展现过程中,就必须从实际应用的客观需要出发,通过应用多样化元素内容,从而集中展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和时代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红燕.实景感悟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J].中国林业产业,(16):157-159.

[2]刘亚丹.刍议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相关对策[J].现代园艺,(11):119-121.

[3]秦艮娟.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5(15):127-129.

[4]陈浩鑫.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融入理论研究[J].思风景园林,(5):152-156.

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 篇2

1 闽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1.1 闽茶文化

闽茶文化指的是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福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茶叶品种, 同时还有着引人惊叹的品茶方式。当代历史资料就对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记载, 足以证明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诸多品茶习俗中, 斗茶习俗发源于唐代, 但兴于宋代, 给当地的饮茶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 福建地区茶叶出口到欧洲, 从而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茶产业应该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 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1.2 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茶文化产业园是基于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园地。一般来说, 茶文化产业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传统茶产业园相比, 茶文化产业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其不仅包括茶文化旅游业和茶文化休闲产业, 同时还涉及到茶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当然, 茶文化产业园有多种划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据茶叶品种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 也能够按照文化主题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 要想推动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 开发者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聚集区, 虽然闽茶文化产业园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但是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在福建地区, 茶文化产业往往因为组织机构上的问题, 导致其所收到的规模效益较低。相比之下, 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则可以使茶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重组, 这样就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此外, 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 这种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相比之下, 茶文化产业园则可以使各个茶文化产业相互联合, 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闽茶文化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换句话说, 大型闽茶文化企业在带领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榜样, 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2 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按照“产业聚集群”加以理解。在产业园内, 各个茶文化企业既相互竞争, 又相互依赖。茶文化产业集合在一起, 不仅有利于加快资源的整合, 同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茶文化产业园的形成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 通过取长补短来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比如说, 有的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擅长, 但是产品创意性的组织却是其短板, 这样的企业就可以寻求创造力较强的企业合作,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 推动福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给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除此之外, 茶文化产业园还将茶文化特色产业聚集起来, 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从这一层面出发,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旅游资源。

3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问题分析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依托当地的茶文化产业实现自身的发展, 调查统计, 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 由于闽茶文化产业园是新生事物, 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四大主要问题, 值得我们探究。其一, 当地政府过分干涉产业园的发展。事实上,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在福建政府的帮扶下形成的, 所以产业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可以规范产业园的发展, 因此是可取的。但是, 过多的政府干预则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 从而严重阻碍茶产业的发展。其二, 茶文化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较好, 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者想通过投资茶文化产业园来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应该予以鼓励。但是, 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不仅无法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茶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市场空间是有限的, 过多的茶文化产业只会引起恶性竞争的问题。其三, 茶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虽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但是其过低的产业化程度实在令人堪忧。很多茶文化产业只是徒有其表, 产业园管理者全然忽视了茶文化的重要性, 长此以往, 茶文化产业必定难以为继。其四, 茶文化产业园还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园区选址和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 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资金投入进去, 却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获得收益。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选址就是“地利”因素, 要是选址不好, 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

4 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方式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来, 闽茶文化产业园在福建地区兴起, 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在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发产业园。

4.1 注重科学选址, 增加开发潜力

选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址选择, 其还涉及到诸多因素, 比如交通和待开发资源等。对于茶文化产业园而言, 开发者不仅应该考虑园区面积, 同时其还应该注重茶区的交通便利性、资源可开发程度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说, 茶文化产业园的定位如果是演艺产业, 那么开发者就应该将产业园设置在城市演艺产业聚集区, 这样可以使茶文化产业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决定着产业群的选址, 开发者需要在产业园建造前就注意选址的科学性。

4.2 完善功能分区, 提高生产效率

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集聚, 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区相当于产业园的骨骼, 要是功能分区设置不当, 就意味着产业园出现“骨骼错位”的问题, 从而影响到茶文化企业的发展。很多开发者只是简简单单将所有企业聚集在一起, 而不按照功能分区对其进行分类, 这样就影响到了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 开发者对功能分区进行完善, 将其分成生产区和营销区, 从而可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和合作。

4.3 融合文化主题, 增加园区特色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虽多, 但是其创意程度却不高。很多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没有严格要求, 这就使得各类企业出现在茶文化产业园内。虽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 但事实上茶文化产业园一旦运行起来, 就会陷入创意缺失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 茶文化产业园开发者应该在开发产业园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 赋予产业园更加鲜明的特色。比如说, 根据古人将茶作为婚姻聘礼的习俗, 开发者可以按照婚庆主题进行产业园设计, 并吸引那些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企业。根据婚庆主题, 开发者可以聚集闽茶企业、茶包装设计企业和茶联开发企业等, 使茶文化产业园的特色更加鲜明。再比如, 开发者还可以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建造产业园。在这种情况下, 开发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态旅游企业、茶馆设计公司以及茶事活动策划公司等, 提升产业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4.4 构建产业链条, 优化合作机制

产业链条的构建是茶文化产业园建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的影响, 要是产业链存在问题, 那么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系。同样, 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 开发者应该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除此之外, 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 开发者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 这样才可以改变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园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5 结语

闽茶文化产业园对于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不仅应该注意产业园的选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 同时还应该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除此之外, 开发者还应该重视产业链对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 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福建茶文化和茶文化产业园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然后分别探讨了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和所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就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建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够对国内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闽茶文化,产业园,功能分区,选址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1) :48-49.

[2]员旭彤, 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荡地资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D].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 (5) :209.

[3]张京成, 刘光宇.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9) :78-83.

[4]肖雁飞, 廖双红.创意产业区新经济空间集群创新演进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17-18.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的产业化 篇3

“文化产业化”首先削弱了“文化”对社会和公民的福利性;其次,扭曲了“文化”的实质,即扭曲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再次,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在审美情趣及及价值观取向上产生误导。

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

文化产业是生产和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以精神消费商品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文化产业内涵有三点:1、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商品;2、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强调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3、可进行批量生产并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又反效率化,追求异质性与个性。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为目的,有别于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但它同样是以追求经济利益和价值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产业从本质上讲是“产业”,而非“文化”,是经济体系当中的组成部分,追求经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经济发展与增长形态。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也不是文化,它和文化事业是关联体,对文化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文化产业为什么比其他产业更加优异,就是因为它是精神消费商品。经济、社会越发达,越需要精神消费,需要心灵慰藉。追求享受,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不是什么主义的问题。

强调文化产业首先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就是要求文化产业必须产生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是以创意为根本手段的。伴随着创意经济时代来临,“智造”“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正在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本质上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

用市场机制运作文化产业,是追求持久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市场机制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用最简捷的方法,做最复杂的事情,以求得最大的效益。文化产业属于经济范畴,经济水平和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基础越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能越好,资本投入的多少,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例如,深圳作为特区,到2010年只有30年的时间,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广东省文化产业产值的30%左右。深圳文化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深圳有非常好的经济总量。深圳有两个国家级的会展,一个是高科会,一个是文博会,后者是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深圳十几年前高水准的印刷业和能够给日本、好莱坞等代工做动画片的动漫业,使得深圳在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基础上有了环境优势,所以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非常快。相反,中国中西部有非常丰富的地上地下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的已经沉淀了八千年,但它的经济总量很低,一个省可能还没有东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县的经济总量大,投资明显不足,人才和创意都收到阻碍。这些省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几乎完全依赖旅游业,即使有文化资源也做不好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从以下几点提出要求:(1)经济效益;(2)产业链;(3)商业模式;(4)资本投入(量的多少与环境的优劣);

(5)品牌;(6)与三次产业的联动。

文化产业同时具有文化属性

我们强调文化产业首先属于经济范畴,不是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特征。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来源于产品的差异性,而产品的差异性来源于其文化属性,文化产品必须有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特点首先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凯夫斯(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即人们在追求精神产品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商品关系中的从追求效率优先转化到了追求价值优先的境界1。

创意也被误读,很多人认为创意就是“创出好主意”,但是这种理解很肤浅。作者基于長期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将创意定义为:是指通过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使之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并创造出价值的活动。这种递进式的定义,需要全部实现,缺少任何一步都是不完全的。通常,改变事物的原有形态很容易做到,符合时代的审美也可以努力实现,但是创造新价值是很困难的,所以很多创意都失败了。为此,作者对创意提出以下基本要求:1、与创新有关;2、时代感;3、新奇独特;4、有震撼力;5、贡献新价值。

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被创意和商业化运作了的文化资源,它不是一般的“文化”概念。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方是:物质产品在被赋予文化内涵后才具有社会效益,而精神产品则不同,它一旦被生产,就具有社会效益。因此精神产品的影响力要比物质产品大很多。

第二,“文化”还是社会环境和知识创意与管理等概念。以深圳为例:深圳是最先实行了市场经济的内陆城市,借鉴了很多香港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先进模式。深圳发展得非常快,令全世界惊叹,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深圳文化,即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理念,被中国优秀文化融汇之后再生的文化现象。深圳的文化非常明显,深圳的文化特性(包容、共生)也非常明显。

当然,对创意来说,仅有科学管理是不够的,它需要对科学管理进行超越,实行艺术化管理。当创新在内容上体现出更多人本化价值特点时,创新方式相应就会更多地转向“艺术化创造”。与“工业化制造”相比,“艺术化创造”体现出更多的自发性的特点。创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灵感和独特价值。以最大化理性为理念的管理,对创意是不适用的,它要求更人性化的管理。

需要强调指出: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意经济使创意和人才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占据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不是核心资源——作者一再坚持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意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来源于创意和创新。

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丰裕程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的是否丰裕不构成文化产业是否发达的核心要素。关键是看这些文化资源有多少可以真正被创意,成为文化产业的动力。

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 篇4

文章加入时间:2006-7-25作者:姜冰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六大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推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举措,力争在新世纪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本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兴隆台区是一个文化积累相对薄弱的新兴城区,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和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兴隆台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总体构想。

一、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概念和定位

所谓文化产业园,是在政府整体规划和引导下,按照兴办经济开发区的成功模式,以文化为载体,以优惠的产业政策而建成的经济产业园。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市内外的艺术家、文化产品经营者和文化中介组织向园区集聚,逐步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中心。

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定位是幅射东北地区,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以当代著名书画家及其作品为依托,集书画、雕塑、图书、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经销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立体化、高效益的文化产业区和旅游休闲区。

二、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条件:一是区财政有一定的投入能力。既可以保证硬件的及时投入(建文化市场、美术馆、画家村),又具备招才引智的实力,吸引高层次的艺术家来兴隆台区工作生活。这是建设兴隆文化产业园区的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与周边城市相比较的一个优势;二是盘锦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城乡居民逐步开始出现文化需求和具备了初步的文化消费能力,需要政府推动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繁荣,引导居民提高文化档次和艺术品位;三是现在已经有了一批以兴隆大厦、老祖文化商厦、英利画廊等为代表的较有实力的文化产业经营者和一个初具规模的文化市场;四是有何连仁、赵世杰、崔志安、胡泽涛等为代表的,一支在全国、全省和石油系统有影响的艺术家队伍;五是有一个170多人的爱好收藏的群体;六是盘锦的交通环境极为便利,使文化产业园具备了较强的辐射力;七是辽河油田是全国第三大油田,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油田职工来自祖国各地,文人雅士众多,与文化艺术界有密切的联系,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八是区政府有建设文化产业园的优惠政策,可以不断吸引周边省市的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向这里集聚。

(二)不利因素:一是盘锦市知名度和文化吸引力小,难于在短时间里吸引著名艺术家和企业来这里经营;二是自身文化积累匮乏,起步阶段必定艰难;三是没有足够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三、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总体思路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持经济运作理念,以高水准艺术家为核心,以高素质代理人、经纪人队伍为基础,以相关服务业为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收藏家、艺术爱好者、普通百姓,打造文化服务业→艺术家→经销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供销

相互衔接的文化产业链条。同时,倾力培育文化产业支柱,努力构建文化产业群。注重文化和经济发展、文化与旅游的相互渗透、影响和带动作用,使辽河文化产业园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市场活跃、繁荣、有序,融文化、旅游、益智、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开发区。

四、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目标

逐步建成完善、幅射性强、带动力大的文化网络;建成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和辐射力的,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的文化市场;推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高质量文化精品和特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在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在省内、全国享有声誉的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建成一定数量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一批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普及型文化设施;逐步培养发展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群。

五、建设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原则

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欢迎各类投资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等形式投资项目,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对精品项目和重要名品项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的同时,广辟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所有投资者均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以点带面,筑巢引凤的原则。分层次、分阶段重点开发和建设,以现有优势文化产业建设为突破点,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

与提高兴隆台区知名度紧密结合的原则。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对城市整体进行包装宣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六、辽河文化产业园的构成及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一)构成。辽河文化产业园由文化市场、美术馆、画家村、主题文化广场、大学城等五部分构成。

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园的主体,由著名书画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书店及各类艺术品经销店组成。文化市场由政府引导和规范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运作,优胜劣汰,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东北地区知名,影响全国的文化市场。

美术馆:美术馆是文化产业园的灵魂。美术馆由国内知名的艺术大家和评论家组成的艺术顾问支撑,以收藏、展示、研究、学术交流为主要内容,保证文化产业园的艺术方向和品位。美术馆初期由政府扶持运转,逐步向会展经济模式发展。

画家村:画家村是文化产业园的人才基地。既可以为来文化产业园展销作品、艺术交流的艺术家提供交流、休息的场所,也可以为美术馆和画廊吸引优秀人才。画家村由政府扶持运转,物业管理市场化。

主题文化广场:主题文化广场处于文化产业园的中心区域,是连接文化市场、美术馆、画家村的纽带,既可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又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它与美术馆一道将成为文化产业园的标志性建筑。

大学城:大学城是以美术、音乐为主要专业的艺术院校,旨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同时使艺术人才向园区集聚。

(二)重点产业及发展方向

书画业:重点建设一批高档次的书画收藏、展示基地,发挥美术人才的优势,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独具的书画精品展示,把书画产业推向全省,走向全国。

工艺美术业:重点开发经营民间刺绣、纸扇、花卉、根雕、石雕、陶艺等工艺品种,吸引全国各地工艺品厂家来我区办厂,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艺术培训业:逐步兴办艺术基础教育、加强专业艺术人员培训,建立各门类的艺术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拓展艺术培训业,使文化艺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文化用品业:建成规模较大、品种齐全的文化用品营销产业,形成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用品集散地。

七、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过程

辽河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起步阶段(2003-2004):正式成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管理机构,招聘补充相关人员;到国内外发育比较完备的文化市场进行调研,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对“辽河文化市场”进行总体规划,按功能分区;引导辖区内的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向“辽河文化市场”集中,非文化类企业迁出,文化市场形成初步规模;完善“辽河文化市场”的经营环境,安装监控设备,保证安全;成立“辽河画院”,聘请知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为画院顾问;组建“辽河画廊协会”,规范文化产业经营者行为;完成“辽河美术馆”的设计与施工,并以此为标志,把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推向第二阶段;完成“辽河画家村”的建设,使文化产业园成为辽宁省美协、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创作基地;“辽河文化产业网”设计、维护正常化,逐步提高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专业杂志“辽河艺苑”试发行;加大宣传力度,每年举办5次专业展览,快速提高文化产业园的知名度。

整体推进阶段(2005-2010):按照文化产业园整体开发方案,吸引省内艺术家和文化产业经营者向文化开发区集中,现代艺术馆和艺术家村等一批有带动作用的文化建设重点项目落成。本地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支柱产业、企业。文化市场进一步活跃、繁荣。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特色文化建设支撑点。群众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人们的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文化开发区建设初见成效并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 篇5

文化事业的含义是由政府所属的事业单位即文化行政部门来领导的、以文化行政部门领导的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它的最大特色是公益性。文化产业的含义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最大的特点是经营性。毫无疑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它们的目的不同。文化事业,以国家社会为依托,发展文化,主导正确高尚的文化潮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比如我国开展的很多公共文化建设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在农村放映电影数百万次;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政府和党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等等。这些都是文化事业的典型代表。而文化产业是将文化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与商业经济融为一体,迎合大众消费,受市场主导,以营利为目的。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就十分的发达,PBC电视台、洛杉矶时报、洛杉矶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百老汇演出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全世界闻名的文化产业巨头。好莱坞环球影城位于洛杉矶市的西北郊,是世界电影之都。在美国电影业初兴之时,独立制片商们为了打破电影生产的专利格局,纷纷转移到阳光灿烂、风景秀丽的加利福尼亚,一个新的电影中心逐渐形成,好莱坞也成了美国电影业的代名词。好莱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电影奇迹,最著名的就是1998年,由好莱坞推出的影片《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全

球票房超过100亿美元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卖座而且高水准,囊括了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11个重要奖项。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就做懒羊羊。目前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正在热播,不仅赢得了广大小朋友的青睐,还得到了90后甚至80后的热捧,喜羊羊还发展了玩具文具服饰等产业,逐渐形成了一条越来越长的产业链。

其次它们的特征不同,文化事业具有公益性,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文化事业还具有“国家性”,很多时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我国的很多节日,春节,中秋节就体现了我国“和”的思想。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体现出我国是个重视家庭,爱好和平团圆的国家。而文化产业则更具消遣性,娱乐性,营利性,流行性。由于文化产业的目的是盈利,所以必然受市场主导,商家为了谋取最大的利润,就要跟上流行的步伐,快女超男各种选秀节目,非诚勿扰各种电视相亲都是流行的代名词。而消费者通过享受文化商品,娱乐身心,休闲消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以文化产业具有娱乐性。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去书店买小说,这些都是文化的娱乐体现。此外,我还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创造性,比如现今有人喜爱喝茶,便衍生出了茶文化,有人热爱健康,就出现了养生文化,这说明文化产业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潮流,另一方面,这也更加体现了文化产业的营利性,流行性,商家为了盈利,会努力发掘大众生活的流行趋势,加大对各类文化的投入,使社会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当然,这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容易造成文化污染,比如黄色暴

力拜金不良风气的盛行。

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支持

一、引言

从十二五规划关于文化产业的倍增计划到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逐步形成,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地位不容忽视, 然而,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不足, 文化企业规模偏小, 明显缺乏竞争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由于文化产业轻资产的特殊表现形式, 现有金融产品如:银行借贷、风险投资和政府拨款等, 基本上服务于传统产业, 重视有形资产的担保和抵押, 大多数文化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对抵押和风险控制的要求, 从而导致传统融资方式难以匹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单纯依靠政府投资, 难以兼顾市场资源配置优势, 同时私人投资多从快速盈利的角度出发, 鲜少考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新的融资渠道。它结合了政府与私人的投资力量, 具有战略的眼光, 市场化的运作。

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比较优势

(一) 中国文化产业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

我国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融资方式主要有政府拔款、上市融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及债券, 虽然在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发展, 演变过程中, 各种政府或者市场化的传统融资手段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总体来说, 传统的融资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见表。

(二)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融资优势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或中级阶段, 更需要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来促进整个产业步入成熟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其“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的市场化、专业化方式, 能够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投资特点, 并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1、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一般而言,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会在企业的成长期介入, 在企业的成熟期选择退出, 实现资本增值收益, 有别于长期持有所投资企业的股权, 以获得股息为主要收益来源的普通资本形态, 如图所示。

天使基金是一种投资于企业初创期的个人风险投资方式, 投入资金金额一般较小, 一次投入, 不参与管理。风投基金是一种投资于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机构风险投资方式, 而产业投资基金是在两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叫法。三者都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但产业投资基金则更符合我国国情, 这源于基金的过渡性质。一方面, 由于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诸多障碍, 并不适合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融资发展, 同时民间资本难以立即到位, 且体制环境并未完全市场化, 这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政府文化产业直接投资的一种准市场替代, 因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虽然在运作机制上是市场化的, 但在设立条件和投资方向等方面都受到政府的影响。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 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组织模式还没有成为主流, 此时引导型成长模式仍是最佳选择, 并且基金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足以满足文化产业融资需求时, 向证券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转型。

2、发挥特殊的治理功能。

产业投资基金进入文化企业后, 首先, 通过投融资功能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 促进文化企业的成长。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资金来源市场化和资金运用市场化的投资主体, 可以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直接投资于文化企业, 有利于为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其次,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 充分发挥其集合投资和专家管理功能, 将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企业的经济活动中, 推动投资行为的市场化机制的建立, 有助于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制约, 从而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3、政府与私人投资力量。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私人投资的共同作用。第一,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法律保护等手段, 从战略的角度出发, 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 私人投资, 能提高投资效率, 利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第三, 政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保障, 是私人进一步投资的前提条件, 没有财政的支持和法律的维护, 私人投资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融合政府和私人投资, 改变政府直接投资的低效率和产权问题, 引入市场化机制, 深化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改革, 引入民间资本, 使民间资金逐步流向文化产业, 同时政府的参与, 增强私人投资者的信心。

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

《2012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研究报告》显示, 2004-2011年11月期间, 我国共有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其中, 已披露规模的基金数量为82只, 规模合计1 298.95亿元。111只文化产业基金可以分为综合类文化产业基金与专项类文化产业基金。专项类文化产业基金包括影视专项投资基金、艺术品专项投资基金、动漫专项投资基金、网游专项投资基金及其他专项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多数为政府主导, 政府扮演资金供给、政策支持和监管者三个角色。基金的运作方式分为市场运作、合资经营以及政府指导三种类型。其中市场运作类型的文化产业基金的代表是华人文化基金。该基金从运作到投资已经获得了国内和国际一定的认可, 投资案例包括, “东方梦工厂”以及收购星空卫视;合资的文化产业基金的代表是大摩华莱坞基金;政府指导运作的基金的代表为湖南文化产业基金, 该基金计划总规模为30亿元, 包括湖南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出资21亿元, 目前由湖南电广传媒旗下的达晨创投管理。目前最大的一只基金是200亿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各地继续加大投资兴建文化产业园;文化与资本领域对接推陈出新, 文化基金仍层出不穷。其中, 中诚腾龙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和西安曲江影视投资基金在9月设立的基金目标总规模高达202亿元。

资本之所以青睐文化产业与国家宏观层面的支持是分不开的。2012年年初, 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 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预计2013年这样的宏观政策面将得到延续, 文化产业投融资高潮或将再现。

(二)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不足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文化产业迅猛成长,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摸索中不断壮大, 但总体而言, 我国原有的文化产业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从规模上、体制上、规范性上都存在不足:

1、投资主体单一。

我国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主要为政府。一方面, 文化类国有企业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有其资金上的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营控股或参股的背景下, 很难使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非市场化运作必然导致产业投资基金, 在改善融资结构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 并且官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必然导致监管不利, 市场有效性变弱。另一方面, 非市场化商业运作很可能又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加上官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推行困难, 政府一方面执政策制定之手, 另一方面执监管之手, 难免因为利益驱使将规则制定偏向官办文化产业基金, 市场的监管和规范的运作成为空谈。

2、缺乏成熟的机构投资者。

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够成熟、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时间不长、投资管理双方缺乏信任, 造成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资金募集上的困难。一是特定机构投资者发展不成熟。“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等。这些特定机构投资者有的发展的时间不长, 实力不够强大, 而有的则在资金的使用用途方面限制较严。二是投资者投资理念还不成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一般运作期限较长, 而有些投资者过分追求短期收益, 希望能早收益早退出, 造成投资者与基金管理运作之间的矛盾。

3、法律和政策保障缺位。

西方国家, 产业投资相关法律是通过市场漫长的发展,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及规范市场体系运作的一整套法律、法规。我国目前产业投资基金的有关法律仅有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和一些地区性的法规, 如1992年的《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良好的的投融资环境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有关产业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缺位, 必将阻碍文化产业投融资事业的发展。

4、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

文化产业基金投资的目的不是控股, 无论成功与否, 退出是产业投资的必然选择, 否则无法进入新一轮投资, 而资金失去流动性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退出方式包括首次上市 (IPO) 、收购、协议转让和清算。IPO被公认为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从现实情况看, 创业板市场刚刚启动, 运转尚不稳定, 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要求较严格, 处于产业成长阶段初期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很难达到条件;选择海外资本退出, 成本又过大。由于缺乏成本较低的退出方式, 阻碍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四、加快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中国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 是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工具, 政府需要明确定位, 秉承市场化监管思路, 充分发挥引导和培育作用, 改善外部环境, 同时明确监管重点, 结合私人投资力量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

(一) 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 保障基金市场化运作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还处于成长初期, 应以政府引导为基础,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投资, 逐步实现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到示范、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在成长初期以政府出资为主的基础上, 逐步使无偿使用的政府资金与规范的市场化配置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相分离。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要贯彻商业化、市场化原则, 基金必须拥有决策的自主权, 借鉴发达国家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对设立初期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要加强管理、合理使用, 严格避免盲目投资, 造成投资资源浪费。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投资, 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力量, 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这既是各国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得出的重要经验, 也是国际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客观趋势。

(二) 探索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退出途径

目前我国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均已建立, 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也在进行, 这都为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提供了渠道。然而,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绝大多数为非上市企业,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要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场外产权交易市场, 不断完善IPO、并购、回购退出制度, 拓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通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产权市场聚集和扩散信息功能, 搭建股权、投融资信息平台, 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非上市公司提供有效信息。

(三) 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

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支持离不开以下几方面:政府税收激励政策, 对进出口企业的外汇信贷融资政策以及政府为文化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政策服务等。以所得税为例, 魁北克、英国和哥伦比亚也都为电影和多媒体行业设定了较低的所得税税率;为支持产业快速发展, 部分国家和地区还采取对特定文化类产业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的举措, 如英国从未对出版业征收过增值税。

此外, 准入政策方面放宽对民间资本、海外资本准入种类的限制;大力发展民间和面向公众的产业基金机构, 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基金投资形式, 逐步由政府主导向“民营官助”为主的模式转变, 同时要结束政府有违法理基础的审批制监管模式。

(四)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法律法规制度

制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法》, 也可以先制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或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主体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起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机构及有关主管机关、中介机构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立法的基本法旨在于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规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主体的市场行为, 吸引广大中小投资者参与, 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本法, 应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主体行为进行规范, 对其设立程序、功能定位、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模式、权利与责任、证券交易与结算、投资方向与组合比例、收益分配与费用提取、管理人和托管人条件、信息披露与监管办法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刘昕.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模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10) .

[2]季敏波.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向吉英.经济转型期产业成长与产业投资基金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4]欧培林.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茶文化产业园的论文 篇7

一、日本开展文化产业推进政策的社会背景

日本并非从一开始就具有将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的策略意识。而政府开始关注与文化和知识相关的产业振兴也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战后的日本开始关注文化产业的契机来自于当时充斥着整个社会的亚文化。如“太阳族”、“暴走族”、“水晶族”等各式各样的“族”以及“御宅”、“涩谷系”、“里原系”等各样的“系”。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孕育这些自发的年轻人文化和反文化的最佳时期。在战后高度消费的年代,商业的对象开始面向这些个人需求。因此,日本在如设计、时尚、休闲等诸多领域中的文化产业起初并非由国家重点支持而使其发展起来的,而是以自身生活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出很多文化产业振兴政策。其前提条件是技术革新和新市场的成立。如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网络宽带的发展,网络市场经济逐步扩大。而日本在战后的少子化趋势以及1947-1949年出生的人的大量退休也是背景之一。因此人们很需要一个面向成年人的文化服务以及很期待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于是日本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注重文化产品衍生市场的开发等机制做后盾,打造日本特色和地区特色,培育国内外市场,协调政府与NGO的共同管理。以下简单介绍日本文化创造产业的战略和政策。

二、旅游立国和“日本品牌”战略

日本的文化产业振兴策略与“日本品牌”战略密不可分。“日本品牌”战略政策当初是小泉政府在制定旅游观光政策中提出来的。2004年11月发表的“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报告书”的第二条“提高旅游革新文化的磁力”中写道:“…观光旅游与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国家的综合魅力密切相关…要有机开展产业立国、信息立国、文化立国、环境立国,让它们成为展现这个富有魅力的观光立国的国家印象…”具体的振兴策略则是“东京的时装周(JFW)”、“日本餐厅的海外普及以及推进机构(JRO)”的设立、设立有关日本食材、饮食文化的讲座和学科、传统文化(相扑、建筑、茶道)的振兴。此外还成立JAPAN商标事业促进会,聘请专家帮助促进地方商标、工艺品的发展。此外将符合亚洲年轻人的日本印象的动漫、电影、音乐等与旅游也结合起来。之后“日本品牌”这个观念超越了地域迅速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的文化产业策略当中。

三、知识产权立国和(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

知识产权立国和信息产业振兴政策也和文化创造产业密切相关。日本的经济产业省在2007年4月召开了“有关服务产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性”的研究会中不以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品质和价格差异化为目的,而是确立以最大限度发挥包含文化在内的日本潜在能力的新品牌为目的。在各样的知识产权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日本的电影、动漫、游戏等信息产业在全世界广受好评。日本国内也随着利用网络开展的信息文化商业活动日益高涨。这些使用不同方式开展的文化产业随着知识产权立國的战略而顺利开展。

此外,在“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的报告书中,将同时具有“文化”和“产业”的信息产业从作为“产业”的角度出发,即如何把“文化”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的角度出发,再次确立了将人才、技术、资金等信息商业资源的整合、号称商业枢纽的电子市场的构建、价值链的重新构建和新商业的展开作为新的目标和方向。

四、新日本样式

“新日本样式”是日本经济产业部商务信息政策局提出来的、建议提高产品设计的附加值的策略。2005年5月10日日本设置了“新日本样式·品牌推进商谈会”,提出了“立足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吸纳当今社会的流行因素和机能,形成符合现代生活的日本文化品牌效应”。会上还提出了要开展6个活动,分别是:先进技术产品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活动、以开发新市场为目的的网络区域构建活动、具体的商品、(电影、电视剧、音乐、出版业等)信息产业开发活动、品牌评价机制活动、感受日本(feel Japan)活动、培育品牌领导者活动、海外宣传活动。

五、亚洲网关战略和日本文化产业战略

安倍晋三内阁提出的“亚洲网关战略”指让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政策的方向性,为了吸引亚洲乃至海外诸国,让日本在人力、资金、信息方面成为连接亚洲和世界的桥梁,同时提高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政策项目有3个:通过向海外展示日本魅力而扩大市场、强化文化产业的海外拓展竞争力、坚实文化产业基础。第一个项目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表彰致力于普及日本文化的外国人、举办国际动漫节、日本时装周、日本饮食文化的海外宣传、成立“日本创意中心(Japan creative center)”、加强海外公馆、独立法人、自治体之间的联络和协作、在成田机场的入口处展示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商品、饮食文化等。第二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则包括“信息产业全球化战略”、开发优良住宅和汽车、保护国际知识产权、通过EPA提供打击盗版策略等。第三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支持孩子们的创作活动(设计、绘画)、充实小中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的体验活动、促进短期大学和综合大学的留学生工作的开展、开展对留学生的支援活动、增加亚洲日语海外学习的场所、加强日本语能力测试等日语教育、为亚洲各国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帮助等。

总之日本的文化产业战略是在充分考虑到与亚洲诸国的关系后而构建起来的。在这之中除了歌舞伎等传统艺能同时也将动漫等流行文化放在了重点,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宣扬具有日本独特魅力的生活方式和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同时在这个战略中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还积极准备适宜于各个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开花结果的土壤,努力创造出一个可以培育各个层面的人才、让这些创作者无论在经济地位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可以享有好评的社会环境。

六、对中国的启示

2009年7月,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9月,文化部颁布《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而且长期处于混乱无人管的状态,因此还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产业团体和企业虽然多,然而不够集中。2.文化产业的资源分配机制混乱。3.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素养低,人才构造欠缺合理性。4. 尚未完成文化产业连锁。5.投资、融资机制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一致。

上一篇:2024年县商务局外贸工作总结及2025年计划下一篇:我的人生之路,走对了吗?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