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2024-08-18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共13篇)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1

二○○八年,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办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克服局面临的各种困难,努力创造条件开展了扶贫帮困工作。现将一年来局开展扶贫工作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年初,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制定了《2008年扶贫工作方案》,把扶贫惠民目标作为推进全局各项工作一体化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和考核。将目标分解到处室,建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张从轩同志牵头,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曹铁州同志负责,机关党办承办,各科室联动的帮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了定点扶贫村的帮扶力度。并按照方案要求有序组织开展了扶贫工作,做到了责任明确,落实到位,为所结对子贫困户年底前顺利脱贫打下了基础。

二、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一年来,局领导和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以及扶贫办下发的有关扶贫工作的政策文件,认真学习了领导在扶贫工作会议上的各类讲话,以及区扶贫情况的文件精神。通过学习,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落实计划和资金,开展帮扶活动。

1、定期深入佛阁寺镇、龙口镇。局长张从轩同志同志带领党组一班人先后多次深入调研,逐项落实帮扶计划,解决实际问题。

2、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和研究今年扶贫工作的重点。年初结合该镇实际,制定了帮扶计划、目标、措施和具体项目。

3、建立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局建立开展了“四个一”帮扶活动(即每名党员干部扶助一名贫困计生户;每个支部挂钩帮扶一个村委会;局机关每个股室联系一个财税所;每名局领导联系一个片。开展了攀穷亲、结对子和排民忧、解民困、送温暖活动。25名党员干部与龙口镇25户计生贫困户建立了帮扶联系制度。局机关党员干部累计个人捐资12万元、棉被40余套、化肥10吨。

4、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在全县开展的“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中,局机关针对“新农村建设”帮扶点:余店乡东王庄村、古吕镇北湖村、龙口镇龙口村,除下派6名干部直接驻村帮扶外,局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多次到东王庄村、北湖村和龙口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多次专题研究帮扶工作,为所住村协调各种资金63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村饮水难、出行难、发展难的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新农村驻村帮扶工作也被县评为先进单位。

5、与村委会保持联系,及时协调扶贫中的问题,同时向党组汇报,研究解决办法;每季度到村开展扶贫工作,落实扶贫计划,报送信息及相关资料。

6、加大农村文化建设。除落实资金外,还为古吕镇北湖村文化活动室投资5万多元,赠送了2台电脑。7、5.12文川大地震全局职工干部以实际行动奉献爱心支援灾区群众抗灾救灾捐款61985元。

截止目前,我局除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开展了攀穷亲、结对子和排民忧、解民困、送温暖活动。25名党员干部与龙口镇25户计生贫困户建立了帮扶联系制度。局机关党员干部累计个人捐资12万元、棉被40余套、化肥10吨。扶贫在全局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形成了比较浓烈的氛围,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燃,2008年,我局的扶贫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领导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我们将在县扶贫办的统一领导下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2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增强卫生应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全面做好卫生应急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实现健康中国202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不断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切实加强领导, 突出“一案三制”建设的重点, 进一步强化卫生应急工作常态管理,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目标要求。

二、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 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全面理解《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和对卫生应急工作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结合卫生应急工作实际, 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落实各项卫生应急措施, 坚持依法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组织《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题学习, 对从事卫生应急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不断完善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应急专门行政法规为主体的卫生应急法律法规体系。

三、落实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 不断提高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水平

结合各地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 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中央、省、市 (地) 、县四级卫生应急工作管理体系, 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各项工作职能, 规范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工作的开展, 全面提高卫生应急工作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抓好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的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健全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建立健全现代科学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着力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 大力推进体系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

大力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强化卫生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 夯实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坚持工作重心下移,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注重平急工作并举, 做好应急预防准备;强化应急队伍建设, 提高快速应对水平;努力构建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五、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切实做好卫生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践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着眼于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立足于卫生应急常态下充分准备;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修订机制, 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制度,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建设, 完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推进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项目建设的完成, 逐步实现全国卫生应急工作联网互通;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协调调用机制, 建立健全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目录与标准;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 认真实施卫生应急培训规划, 加强规范卫生应急演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监测预警和调查处理, 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和可利用资源数据库;建立客观、科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

六、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联防联控, 协调有序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建设。完善部门和地区间联防联控机制及内地与香港、澳门三地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 联合开展培训、联合演练和联合督导检查, 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共同协调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完善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机制, 动员全社会协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依法规范、及时准确报告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施《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 完善信息管理, 健全信息平台, 快速信息分析反馈, 强化信息数据利用, 规范信息报告发布。实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风险沟通指南》, 编制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指南》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教育手册》, 广泛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 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防护能力, 动员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八、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按照预案启动相应级别的应对措施

深入贯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 切实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应对能力;抓好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和管理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完善国家病原微生物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 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鉴定和处置能力;做好中毒、核和辐射损伤等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反恐怖卫生应急、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卫生应急保障, 有效应对其它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九、认真实施《国际卫生条例》, 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

30年扶贫工作重心演变 篇3

如何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实际上一直是我国扶贫政策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虽然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贫困县为扶贫单元的瞄准,2001年开始的以贫困村為扶贫单元的瞄准,到现在,强调的精准扶贫战略,但是不论扶贫瞄准单元如何变化,如何实现针对扶贫对象的瞄准和扶贫资源的有效分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存在低的瞄准率,高的漏出率,甚至出现扶贫资源的流失和挪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和30年前刚刚提出开发式扶贫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这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决定的,也是由开发式扶贫面临新挑战决定的,坚持精准扶贫是必然趋势。

国家整体发展形势发生变化。在过去30年里,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涓流效益和开发式扶贫的瞄准贫困人口,使得减贫的成效较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还面临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和贫富间的差距,增速放缓和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制度性效益产生双重约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使得贫困地区发展路径选择又多了需要考量的因素,发展成本大大提高。这些都给开发式扶贫的实施效果带来了冲击。

乡村社会的快速转型正在导致开发式扶贫的主体缺失。主体的缺失,成为限制到户扶贫政策最终落实和发挥效果的主要结构性障碍,使得真正参与到村级扶贫决策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妇女,容易导致参与不力、监督不力,为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埋下伏笔。

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导致扶贫开发所扶持的产业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传统种养业的收益越来越少,各地到户的开发式扶贫仍然以发展农户种养业为主,造成从事扶贫开发所支持的产业活动机会成本远远高于从事其他行业,扶贫开发的扶持难以对农户形成有效的行动推动力。此外,在开发式扶贫资金总量约束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获得资金扶持通常都是年度性或者一次性的,无法提供持续的扶持和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脱贫动力。

扶贫资源管理的刚性要求制约地方扶贫创新能力的发挥。扶贫资金专项划拨、严格按照审批使用和管理,使得扶贫资金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资金需求。为了防止县乡两级滥用、挪用扶贫资源,大部分扶贫资金都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到县,县乡两级必须严格按照资金的投向来使用。这虽然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的财务安全,但却限制了县乡两级扶贫工作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对不同贫困特点和问题的能力。全国不同区域在扶贫方式上呈现出一致性的趋势和特点,这显然不符合不同地域间贫困问题差异的现实。

责任编辑 王碧清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4

2008年是我乡扶贫开发的第三年。一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坚持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方针,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实施整村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今年全乡共规划实施整村推进村2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交通道路资金126万元,硬化新立村通乡公路3.5公里,涵洞4个,解决了新发、新立两个村的行路难问题,硬化新发村4条街道650延长米,硬化新立村3条街道600延长米,目前已经全线通车投入使用。按照县委、县政府牧业强县的工作目标,我乡继续加大畜牧业养殖,新发、新立两个村把大鹅养殖作为增产增收的扶贫生产项目,共投入扶贫资金13万元,其中鹅雏4200只,饲料8万元。帮助新立、新发两个村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目前两个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全村的百姓吃上了放心水。借助2007年有线电视电视村村通建设项目,新发、新立两个村的有限电视入户率达到90%。

二、调整产业结构,产业扶贫实现新突破

一年来,围绕我乡确定的主导产业,加大实施“三推两转代一区”的发展框架。帮扶种养殖大户,推进林产经济,引导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以库区建设有利契机发展库边经济。组织专人到吉林考察食用菌栽培技术,引进地栽木耳的新品种,由农户自主种植,目前全乡共5户种植20万袋地栽木耳,而且目前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是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项目。目前新发村有联合收割机1台套、链轨机车1台套,新立村现有联合收割机1台、802型胶轮拖拉机1台套、链轨机车1台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可持续快发展进程。新发、新立两个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065.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822万元,畜牧业收入174万元,山产品经济收入15万元,劳动力转移168人,实现劳务经济54.5万元,新发村农民人均收入3054元,新立村农民人均收入3174元,基本实现了年初工作目标。

三、加强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

今年我乡借助中职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主要为新发、新立2个村的青壮年进行了培训,培训共开展2次,培训200人,让农民自主选择自主报名,培训结素后,由县中职校负责推荐,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为有意向外出务工人员寻找合适工作,并为这些务工人员建挡立册,长期与他们保持联系,时刻关注外出务工情况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省内68人,省外32人,就地解决72人,服务的工种有电焊工、家政服务、餐饮业、捕捞、海产品养殖等多项。实现了劳动力的有序的转移。

四、深挖扶贫潜力,社会扶贫再上台阶

进一步加强了与对口帮扶单位及县级帮扶部门的联系力度。一是县民政局为新发村解决帮扶资金2万元,落实2个扶持项目。二是县水务局为新发、新立两个村提供2万元抗旱喷灌及自来水变频设备5台套,增强了抗旱能力,落实饮水工程项目建设。三是协调农业开发办为新发村落实200公顷优质豆麦轮作示范区,推动产业调整步伐。

五、文明村屯和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提高

一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两个村投入资金800元,治理整顿村屯环境运垃圾50车,清理拌子城、柴草垛12个,在两个村屯道口都设立了道德规范宣传牌,使“20字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严格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新发村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34%,新立村村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31%。二是狠抓了村两级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从强化村两委班子队伍配套入手,认真查摆村级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了村屯党组织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工作难落实、队伍难管理、经费难保障的“五难”问题,从而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管理水平,提升班子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员队伍中继续推进以“三个代表”责任区为内容的先锋工程,开展“五星级”责任区评比活动,每个党员在责任区内设岗定责,共设置八个方面的岗位8个。同时,结合基层党组织管理,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理财小组管理,村规民约,财务、政务公开,干部管理等配套制度,从而有效推动村民自治和民主政权建设,狠抓了素质升级工作,通过达标培训,岗位轮训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队伍整体战斗力。三是深入开展了“五个好”村支部创建活动,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了创建活动方案和规划,完成了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党委帮建、干部包点、分权管理、协调统一的新型工作模式,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落实。通过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为农民增收做贡献”“党员联系贫困户”等系列活动,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个村的党员有18人参与活动中,帮扶生产项目12个,解决生产资金1万多元,串换籽种2000斤,上门提供服务45余人次。四是全面实施“先锋工程”,增强党员服务社会能力。坚持因人而异,因需设岗原则,为每个党员谋划确定工作岗位和工作方向,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坚持把学习培训,提高党员能力贯穿活动始终。

六、加强项目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2008年,我们主要通过严把“四关”来管好项目,用好扶贫资金。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一是严把规划关,完成预定项目的建设。二是严把管理关,严格推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实行重大项目招标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保证项目质量,实行工程验收决算制度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四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杜绝扶贫资金违规使用。不定期对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问效监督,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及时处理。

2009年扶贫工作思路

认真领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按照十七大提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高扶贫标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一扶贫工作新要求。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一、实施整村推进,抓好扶贫村建设。

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抓好贫困村“三基”建设。重点抓好前进、三岔河两个村建设,着力改善贫困村的道路建设、饮水困难、产业发展项目缺少的现状,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实施迁居扶贫,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我乡三岔河村是水库移民村,目前的村委会新址宅基地已经选好,为了更好的实施集中安置工作,对这个村居住条件恶劣的群众进行迁居扶贫,力争完成60户新居安置任务。加大政策宣传,合理利用和开发库区移民闲置土地及迁居进城农民的空闲土地,做好异地移民工作。

三、实施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实施牧业兴乡的主导产业,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完成特色产业种植和特色牧业发展,以科技扶贫项目和牧业贷款的支持,帮扶种养殖大户100户,对建卡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实行优先政策支持,带动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四、强化技能培训,做好群众智力扶贫

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完成短期适用技术培训,与县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建立长效机制,培训500人,力争在全乡6个贫困村推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000人次,科技示范培训1000人次。

五、积聚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扶贫进程

大关镇2008扶贫开发总结 篇5

2008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有关扶贫开发的文件精神,在县农办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关镇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解决好和改善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三基本”问题,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现将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今年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扶项目的实施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扶贫项目的实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亲自抓,扶贫工作站人员及相关人员为成员,抽调了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蹲点把关,在施工中,领导小组经常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村委会充分发动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处理好施工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通过验收的项目,作好移交工作,落实好项目后续管护。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今年的扶贫项目质量好,进度快,效果明显。

二、扶贫项目资金申报情况

2008年,我镇除实施上项目外,还根据省、地县文件精神,分二次申报了2008财政扶贫资金项目12个,总投资178.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55万元,自筹资金23.5万元。

今年申报的项目中,在专项资金方面,一是在锦岗、双井、中寨3个村整村推进工程,每村18万元用于茅草房改造,院坝硬化;二是在整村推进的每个村中7万元用于群众直接增收的脱毒马铃薯种植项目;三是基本农田配套小水池100口,分别安排在营山村50口,双井村22口,锦岗村28口,投放专项资金20万元。

切块块资金项目方面,主要是营山村通村道路硬化625米,投资10万元,丘林村道路硬化1500米,投资45万元,丘林村户与户之间便道硬化项目(5000平方米)5万元。

上述申报项目于七月十一日已获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县财政局下文批复。

三、二00八项目实施情况。

2008年,地、县对我镇批复立项的12个财政扶贫项目,已全面动工实施。其中:已竣工项目10个,占项目的83.33%,共使用资金135万元,占项目投入资金155万元的87.096%,其中已通过县给验收的项目5个。在竣工的10个项目中,其中,道路便道硬化项目3个,使用资金60万元,基本农田配套小水池项目1个,使用资金10万元,茅改项目3个,使用资金54万元,脱毒马铃薯种植项目3个,使用资金21万元,未峻工2个项目中完成工程量接近40%,争取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竣工验收。

四、扶贫开发规划、监测、统计及其它工作。

年初,我镇扶贫办组织18个村委会对全镇774户1975人绝对贫困人口和956户295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进行核实、建档立卡,并按上级要求录入微机管理,现已全部上报到县扶贫办,正常开展对一类村和二类村的重点贫困户的监测统计工作。

总之,二00八年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了项目实施村的村领导的支持和配合,使各个项目的实施有条有理地进行,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扶贫工作任务。

五、存在的问题

1、重项目申报,轻实施管理。

各村在项目申报时,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很高,可是在项目实施中,个别村一遇到困难,就认为扶贫项目是群众受益,对村没有好处,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造成项目进度缓慢。

2、督促检查力度不够。

在项目实施中,由于扶贫工作站人少,工作较多,下去督促检查施工情况相应较少,也是工程进展迟缓的一个原因。

六、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

2009年我镇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切实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下大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全镇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贫困农民持续增收,贫困村基础条件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目标任务。按照县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普及农村农业技术培训,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根据县下达的指标,解决一定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及时做好2009的扶贫项目的申报书和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中做好协调配合及督促检查工作,全面完成本的项目建设任务。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财政扶贫资金严格实行“三专”管理,即:在镇财政所设立专户,分项目建立专帐,实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

2、狠抓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为了使实施的扶贫项目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更好地发挥效益,我镇的扶贫项目从申报起就严格把关,以扶贫开发为依据,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在实施中,严把好实施地点,建设规模、建设质量关,对项目实施经常进行督促检查。

3、完善和规范项目档案资料。为了对党和人民负责,使项目实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我镇实施的扶贫项目,从申报、实施到最后的检查验收和后续管护,规范齐备各种竣工资料,真正做到查找资料得心应手,管理规范高效。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6

【发布文号】皖扶办字〔2008〕50号 【发布日期】2008-11-17 【生效日期】2008-11-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07、2008年度全省扶贫办系统工作考核的通知

(皖扶办字〔2008〕50号)

各市、县(区)扶贫办: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管理,提高扶贫办系统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经研究,开展全省扶贫办系统年度考核。今年的考核将2007、2008年度扶贫办系统的工作情况合并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工作指导思想

通过强化扶贫工作激励机制,加强扶贫办系统工作制度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提高扶贫办系统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扶贫开发工作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全省扶贫开发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考核范围

市扶贫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办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办、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所在县的扶贫办、全省扶贫办系统工作人员。

三、评选名额

先进单位分两个层次评选,一是市扶贫办、国家重点县扶贫办、省重点县扶贫办,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7名;二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所在县扶贫办,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优秀个人评选,各市扶贫办和县(区)扶贫办每个单位可以推荐1名优秀个人人选。

获得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综合评价考核前五名和绩效考核前五名的县扶贫办,优先列为全省特别优秀扶贫办,不参加扶贫办系统考核。

四、考核程序

各单位在进行年度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成效测评单位分值(评分标准见附表)。县(区)扶贫办将自评结果报市扶贫办初审和评分。市扶贫办将评分表和排序意见报省扶贫办,将县(区)扶贫办推选的优秀个人人选初审后报省扶贫办。市扶贫办将自测报告和推选的优秀个人人选报省扶贫办。

五、考核内容

重点考核扶贫开发工作努力程度、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采取基础性工作与创造性工作相结合,日常性工作与突击性工作相结合,定量监测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评分排序。

满分为100分,综合评分达到80分以上为先进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分数线。因扶贫办工作严重失误,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批评,中央重要新闻媒体进行负面报道,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督查不合格、廉政建设不合格,审计发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取消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评选资格。

六、奖励办法

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由省扶贫办通报表彰,颁发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证书。

市扶贫办、国家和省重点县扶贫办一等奖奖励5万元,二等奖奖励4万元,三等奖奖励2万元。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所在县扶贫办一等奖奖励3万元,二等奖奖励2万元,三等奖奖励1万元。

以上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办系统项目编制与评估、检查验收、宣传费、会议费、资料印刷费等必要的工作支出。

获得特别优秀奖的重点县扶贫办,由各县政府奖励工作经费。

七、具体工作要求

各级扶贫办对考核工作要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把关,务必使考核工作发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评选工作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突出工作努力程度、工作先进程度和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各项考核成绩力求进行定量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各市扶贫办于2008年12月25日前,将初评情况报省扶贫办,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附件:

1、全省扶贫办系统考核指标评分表

2、优秀个人推荐表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2008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 篇7

一、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力度, 提高标准总体水平

1 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质量工作会议的精神, 密切跟踪国际标准, 对涉及健康安全的标准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 加快采标工作力度, 确保食品、消费品等领域安全性能的标准100%采用国际标准;进出口贸易和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检测方法标准100%采用国际标准;出口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 并符合进口国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基本解决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和相关检测方法标准缺失的问题。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钢铁、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航空、机械、工业自动化等重点领域主要工业产品国家标准的采标力度。今年底, 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达到75%。到“十一五”末, 实现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85%, 重点领域主要工业产品国家标准的采标率达到95%的目标。同时, 完成10000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 使我国的国家标准数量基本保持在31000项左右, 全面提升我国标准总体水平,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加强国际标准的跟踪及其与我国标准的比对、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 在标准化科研项目和国家标准的计划项目立项及经费安排方面优先考虑采标项目。国家标准复审、修订时, 也要考虑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联的国际标准。鼓励采标的行业标准上升制定为国家标准。

3 着力完成2007年下达的配合专项整治工作的400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各有关部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优化程序, 集中精力, 加快进度, 确保标准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4 配合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玩具、汽车配件、服装、装饰材料、涂料等消费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 加快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 通过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 确保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

二、抓好农业和食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5 落实《全国农业与食品标准 (2008-2010年) 发展规划指导性意见》提出的任务, 以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和质量为重点, 加快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和餐饮等环节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完成农产品产地环境、良好农业规范 (GAP) 、畜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食品中有毒有害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要求及检测方法标准, 为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从源头确保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

6 深入开展对《食品安全法 (草案) 》中有关食品安全标准条款的研究, 及时反映意见和建议,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7 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推广“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农户”等示范区的建设模式, 新建1000个国家级示范区, 实现总量达到3200个的目标。落实《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试行) 》的要求, 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完善示范区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提高示范区的管理水平。认真总结和推广前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建设的经验, 提高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8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试点和第二批良好农业规范试点工作。重点抓好产品包装材料、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鲜活农产品超市准入要求、标签标识和农产品溯源等标准的实施。

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

9 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 集中抓好与《节能法》、《循环经济法》配套的82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颁布实施工作。做好《2008-2010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继续推动机电类产品能效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工作。加快制修订一批节能基础和监测方法标准。加快污染物排放、监测方法和治理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废旧物品综合利用标准的研究。加强回收塑料制品检测标准的研究。开展金属腐蚀国际标准跟踪和国家标准体系的研究, 加大环境保护国家标准采标工作的力度。发布《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 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

10 落实《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开展替代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标准制修订。加快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的修订工作, 使其符合我国的排放要求。

11 加强与英、美、德、法等国家在能源标准化方面的合作, 积极参与能源国际标准化活动。

五、抓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

12 以数控机床、农业装备、大型工程施工机械、通用零部件和元器件等领域为重点, 加快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积极开展钢铁和有色金属等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 促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增长。开展铁矿石和煤炭等国家标准的跟踪研究, 完成7项铁矿石国家标准的制定, 进一步完善铁矿石国家标准体系, 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13 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和生物医药工程、纳米技术、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重点标准研制工作。配合我国高压输电国家重点工程和建设, 重点开展高压直流输电、特高压交流输电等领域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研制。围绕《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抓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

六、推进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标准化工作

14 加快《全国服务标准2008-2010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大现代物流、金融、邮政、会展、商贸、测绘与地理信息等服务领域标准制修订力度, 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 扩大服务标准履盖范围。

15 加快社会信用关键标准的制修订, 为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代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和国家中心电子档案中央数据库, 实现电子档案数据库与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检索系统共享平台的对接。加强物品编码领域标准化工作, 制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物品编码国家标准。

16 做好《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 (主要工业领域) 标准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落实工作, 制修订一批专用机械和民用爆破器材等安全标准。配合《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的实施, 加强安全生产规程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应对欧盟新机械指令, 组织开展欧盟新机械指令对我国机械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 加快起重机、电梯、货运架空索道安全等特种设备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照联合国ECE法规及国外先进标准, 做好机动车安全等强制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七、进一步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建设科学统一权威的国家标准体系提供保障

17 完成9500多项长期未修订的国家标准的修订任务, 完善标准的定期复审制度, 国家标准的复审周期控制在5年以内, 力争到2008年年底解决国家标准老化问题。各部门和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做好现行国家标准的维护工作, 将归口管理的到达复审年限的国家标准纳入复审程序, 对技术落后和不适用的标准要及时提出修订、废止的意见和建议。

18 加强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备案管理, 新制修订的行业和地方标准都要及时向国家标准委备案, 解决好标准间交叉矛盾和不协调问题。积极研究行业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方式和途径。

19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新机制, 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争取更多企业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技术委员会中, 企业成员比例不少于1/2, 产品类的TC、SC、WG秘书处原则上由龙头企业承担。创造条件, 继续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项目。

20 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设, 细化和拓展标准化技术机构, 到今年年底, 使我国的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数量达到2000个。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和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专家参与到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中来。加快培养一批通外语、懂专业、熟悉国际规则的标准化复合型人才, 年底形成10000名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化活动的专家队伍。

21 坚持“科研标准产业同步”, 解决标准滞后问题。制定《质检公益性行业标准化科研项目管理试行办法》, 加强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做好176项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标准化项目研究工作, 并通过标准制修订快速通道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组织2008年度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标准化项目的征集工作。健全自主创新与标准制定和实施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使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及时融入标准。支持有能力的研发机构成为重要技术标准关键技术研究基地, 对科技成果转化为重要技术标准给予滚动支持。

22 在坚持国家标准统一立项、审查、编号和批准发布的同时, 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及专家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 确保国家标准的科学性、统一性和权威性。

23 积极争取标准化工作的多元化投入, 加强与财政、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加大标准制修订的投入力度, 落实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经费, 从严项目管理, 确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 特别是龙头企业出资制修订国家标准。逐步建立标准出版发展、信息服务反哺标准制修订机制。

24 加快完善国家标准项目管理办法, 加大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研制进度、工作质量、采用国际标准和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 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完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信息系统”, 强化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力争实现所有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全文上网, 增强标准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5 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资源, 实现信息平台与国内各行业、地方互联互通, 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标准信息服务。进一步健全强制性标准通报机制, 减少技术壁垒对贸易的影响。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努力实现国际突破

26 加强与英、美、德、日、法等国家的联系, 围绕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重点, 开展双边合作, 与条件成熟的国家签署双边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快与主要贸易国双边标准信息平台的建设, 完成中英、中韩、中澳等双边标准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标准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承办第31届PASC大会和中德、中欧、东北亚、中韩等年度例会。争取欧盟项目经费的支持, 与ISO联合开展“增强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的培训, 做好我国竞争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层官员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27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制修订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工作, 重点支持中医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产业走向国际, 推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稀土、中文信息编码、纳米技术、蜂王浆、茶叶等一批叫得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使我国的龙头企业真正带领全行业走向国际, 引领未来。

28 加大我国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项目的力度, 努力培养1000名标准化国际专家, 扩大我国以P成员身份参加ISO的技术委员会或分委员会工作的数量, 争取2008年底我国在ISO的P成员数量达到90%以上。

29 加大对欧盟即将实施的能耗产品环境化设计指令, 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 制成品中全氟辛烷酰基化合物的含量等三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力度, 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尽早出台相关标准, 减少贸易摩擦。争取商务部对非外援培训项目的支持, 通过对部分非洲国家的标准化机构人员开展综合标准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并争取非洲国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对我的支持。

九、加强地方标准化工作,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0 鼓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 加强在标准化人才培养、标准信息服务、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指导和政策支持, 积极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

31 各地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确保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32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服务业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 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 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加快标准化法修订工作

33 配合国务院法制办积极做好《标准化法》修订过程中的研究与协调工作, 确立企业作为标准化活动主体和企业联盟标准的法律地位, 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一、加大标准宣贯力度

34 在国家标准委的统一部署下,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 及时宣传重要标准的意义和内容, 动员全社会自觉实施标准并积极参与监督, 为标准的宣贯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各有关部门都能够了解相关领域标准发展动态, 指导本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使企业能够掌握最新的标准和信息, 提高实施标准的自觉性。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8

通知指出: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安全生产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广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理论、推动工作创新,健全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强化两个主体、落实治理责任,突出重点行业、深化整治攻坚,加快源头治本、解决深层问题,加快科技进步、提升保障能力,加强自身建设、务实监管基础,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推动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到2010年实现明显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通知指出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是:

一、加大学习宣传力度,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健全工作保障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措施,加强应急救援和事故防范工作;

四、狠抓煤矿安全这个重中之重。深化瓦斯治理攻坚。巩固整顿关闭成果;

五、加强对重点高危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和指导。解决突出问题;

六、继续支持配合主管部门,抓住薄弱环节,深化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七、落实“科技兴安”,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安全生产深层问题,提升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9

为更好地做好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创设育人氛围,优化育人环境,现在把XX年我校总务处工作计划拟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育人的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和epd项目建设,为学校师生开展研究和实验,培养学生有社会主义觉悟,有合作、诚信、发展、创新的精神,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使航华中学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具体工作与措施;

1.真正做好后勤的各项管理工作,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建立完善各项总务后勤管理档案。

3.全面实施改革保障系统,为epd项目和素质教育提供物资资金、后勤优质保障。

4.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塑胶跑道、绿化管理更上一个档次,做到大草坪四季常绿,聘请专业养护管理。

5.对学校已有的设备与办公设施设备进行逐步更新换代,以全面与现代化教学要求相匹配。

6.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今年内各办公室全面安装好空调。

7.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彻底改变学校面貌,力争在今明二年

做好以下维修改造工程。

1)今年暑假屋面全面维修;

2)今年暑假将剩余的墙面工程全部完成。

3)整个校园将全部进行粉刷

4)钢窗危险部位将全部更换为塑钢移动窗,约350平方。

5)将18个厕所进行彻底改造。

6)校园广播网络系统进行重新布局

7)阶梯教室进行装修改造(包括音响设备)

8)健身房地板作全部翻修。

9)为防范与未燃,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将底层6道防盗门重新加固改建。

10)确实抓好食堂安全管理,杜绝事故发生。

8.装饰创建好校史、荣誉陈列室。

9.平时经常检查安全隐患,发现事故苗子及时处理。

10.确实做好学校财产的登记造册,并符合上级ete验收标准,完备学校财产8项帐册指标。

对学校固定资产、低值耐久准确编号打卡,迎接区6—7月份的各项验收,力争一次性通过。

学校总务室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教育”的思想,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保证服务质量,规范后勤管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工作重点:

1、规范后勤工作、健全规章制度;

2、加强财物管理、减少物质浪费;

3、抓好安全工作、力创“平安校园”。

三、工作措施:

(一)后勤工作

1、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2、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校产管理制度,加强对校产的日常管理。督促仓库保管员及时做好校产登记、保管、申领、维修、报废、转让等各环节工作,增强教师和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

3、加强绿化管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现有的花草树木做好养护和专人的管理工作。努力使校园四季如春,春意盎然。

4、加强教学设施的维修与更新,本学期将根据去年制定的基建财政预算,将进行教师休息室的装修等。

(二)安全保卫工作

1、按时参加各级安全工作会议,及时向学校领导及师生汇报,传达会议精神,加强安全工作信息沟通,加大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安全教育与学校整体工作紧密配合。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加强岗位安全责任制,重点部位安全责任制上墙,每学年与教师签定“安全责任书”。

3、本期对学校各类设备、用火、用电、饮食等进行安全检查,做好检查记录,以检查促整改、以整改促防范。并且督促老师和学生要人走关灯、关电,以节约用电、用水。

4、加强平安校园工作,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学校门卫的管理把好入门关。树立安全(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学校扶贫帮困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相关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全力营造关爱农村贫困学生的社会氛围,解除农村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关爱力度,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充分发挥我校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扶贫帮困工作计划。

二、目标任务;

扶贫帮困活动要针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入学,解除他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为目标。要求如下:

1、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校长亲自挂帅,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积极响应学校千师进万家号召,各年级对贫困生进行摸底,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必须做到每个贫困生都要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结合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再发动广大师生积极献爱心,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其次组织老师、同学到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慰问走访,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社会和父母关爱。

3、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我们将组织少先队员、党员同志在校园内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另外学校还将通过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为贫困生争取各种奖学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奖学金等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4、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德育处要对各部门开展扶贫帮困的情况定期进行统计,并报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扶贫帮困活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扶贫帮困活动进行检查考核、调度通报,对活动开展好的个人将予以表彰奖励。

5、XX年xxx走退休教师1,在职教师13人。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10

2005年,xx县电信分公司各方面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按照市分公司的部署要求,在增加业务收入、扩大市场占有、继续稳定老用户,快速发展、挖潜新用户、拓展大客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实现县分公司全年工作目标,继续保持xx本地电信品牌的主导地位,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电信整体形象;全体员工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方向,尽心尽力工作,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前进。

2005年工作总结

2005年,在省、市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xx县电信分公司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求发展,讲执行,抓落实,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范文搜网-http://取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一、2005年完成各项业务情况

2005年,我县分公司在实现保存量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至今为止,实现业务收入万,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固定电话部,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小灵通部,完成全年计划的;新增宽带户,完成全年计划的。圆满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业务指标,实现了企业新的发展。

二、2005年主要工作

(一)、认清自身差距,扎实开展经营工作,力求更快发展

1、全面完成了省市公司下达的04-05农村大放号任务

2、积极发展“小灵通”业务

3、高度重视宽带业务的发展

4、增值业务发展方兴未艾

5、信息化加绩效考核,全力支撑欠费催缴工作

(二)、立足渠道,积极开展精确化营销

1、积极开展了“xxxxx”营销活动

2、在与xx的短兵相接中积累了经验

3、积极开展了固定电话保存量工作

(三)、落实各项服务制度,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1、落实省市公司有关服务质量的各种精神,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我分公司对前台营业人员制定了详尽的服务规范和要求。加大了检查、暗访力度,每月不定期地组织暗访、检查,把检查结果员工绩效挂钩,对发现用户投诉、规范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进行通报、处罚,并及时进行整改。

2、积极参与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将公司的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文行创建指导委员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电信服务的评价,促进客户服务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成效显著,2005年被xx县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行业单位”。

3、坚持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标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认真执行《电信服务标准》,坚持“首问负责制”,加强对营业中心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服务督查管理力度,严格按照公开的服务承诺时限办理各种电信业务,为用户在办理装机、宽带、小灵通等业务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各积极配合省市公司开展的服务提升活动。完善对社区经理的管理,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上门,深入客户,征询意见,及时处理用户的各种咨询,投诉和建议。

(四)、加强基础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1、针对公司去年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完善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讲执行、抓落实

针对管理人员执行力弱的问题,我们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住执行环节,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每月制定工作计划,领导及时进行批改指正,使得工作有计划安排,工作有检查总结。还要求管理人员下分支机构检查要有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有跟踪反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县分公司多次到各分支机构调研,对发展、服务、渠道建设、渠道管理、欠费、Ip公话、增量增收、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指导。极积落实上级的讲话精神,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检查;对各分支机构的账目进行认真检查,坚决杜绝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在增量增收、提高市场占有率上动脑筋、想办法,使业务收入、放号等方面都得到增长。

2、加强基础管理,坚持考勤、考绩,狠抓安全生产

针对公司去年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认真做好各项考核、考评,对去年的绩效考核结果坚持人人见面;通过坚持考勤、考绩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队伍的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11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宝荣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增强对政府采购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要重点加强规范化建设,将规范采购活动与维护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政府采购在建设服务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要充分认识规范采购的重要意义,规范有益于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节约财政资金;二是要正确处理规范和规模、规范和服务、规范和效率、规范和效果的关系;三是要扎扎实实抓规范,坚持依法实施采购,实现规范采购目标。提高采购活动透明度,实现阳光采购。各方面共同遵守法律规则合作采购,大力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以科技促采购,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以监督保采购。

《政府采购法》实施五年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工作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组织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采购方式方法不断创新,采购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采购规模稳步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依法采购意识日益增强。各部门对政府集中采购的认识不断提高,依法采购的观念逐步确立,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政府集中采购。

集中采购规模稳步增长。政府集中采购实施范围扩大到中央国家机关各级预算单位,年采购额从2003年的7.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17.5亿元,累计采购金额291.4亿元,节约财政资金62.5亿元,资金平均节约率为17%左右,体现了政府集中采购的制度优势。

采购工作机制逐步完善。2002年,国务院决定设置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随着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规章制度完备、采购流程科学、组织方式合理、运行协调有序的公开、透明政府采购工作机制。监管部门、采购人与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既相互协同又相互制衡,较好地发挥了从源头上抑制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屏障作用。

政策导向功能有效发挥。积极贯彻国家关于扶持自主创新、推行节能环保、维护信息安全等战略部署,在汽车、空调、建筑材料、信息类产品等项目采购中,通过优化采购文件与评分细则,对国内相关企业和产品给予积极支持,较好地发挥了政府集中采购的政策导向功能。

组织实施方式不断创新。积极推行协议供货和定点采购制度并不断扩大实施范围,初步建立了价格、质量和服务控制机制。大力推进政府集中采购信息化建设,建成并不断优化“中央政府采购网”电子化采购平台,集中采购目录内80%的项目实现了网上采购。

会议指出,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要坚持国家利益为上、制度规范为准、优质服务为本的理念,不断强化依法采购意识,坚持开拓创新,积极发挥政策功能,进一步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稳步扩大集中采购规模,不断开创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集中采购工作新局面。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12

江西省瑞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于2008年起实施,截至目前,投入移民搬迁资金2321万元,实施移民1236户6200人,兴建移民集中安置点42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生存发展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

1、扶贫目标瞄准出现偏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 明确指出:“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在我市2008年以来已经搬迁的移民中,我们做过调查, 从搬迁地来看,大多数村、组并不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最差的、非搬不可的;从搬出去的村民来看,大部分村民在该村绝不是贫困户, 这些村民在原居住地就能够有多种收入来源和收入机会,生活富裕。 因此,在现行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实施模式下,贫困户由于缺乏搬迁的内在条件而搬不动,扶贫效果自然不佳,与中央强调的对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区的扶贫对象实现搬迁扶贫政策不能一致。

2、原居住地成了贫民窟,贫困户陷入更贫困境地。从2008年以来的搬出地看,在我们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扶下,村里相对富裕的农户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去了,留在原居地搬不动的村民陷入了更为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中。究其原因:一是随着该村、组扶贫搬迁计划的实施,其他扶贫活动一概取消,如2008年的三个搬出地点,虽然该村仍然属于贫困村,但自从有村民得到扶贫搬迁补助后,至今没安排任何扶贫活动。二是随着更富裕的农户搬走后,道路更加破烂难行。能够搬出去的农户,一般都是种、养大户或干运输业的,他们未搬出前,进自然村的砂石路毁坏了会因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好,现如今,未搬出的原居地村民因为穷,大家都不去维修。其他生产、生活设施日渐破损也无力维护更新,因搬迁后人口减少的原因,原有的教学点、医疗室等逐渐撤消,贫困户生活更加艰难。

3、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分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扶贫对象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政策设计目标很明确,就是扶贫。但从前几年的扶贫搬迁实际情况看,这种模式的扶贫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政策落实偏离初衷。现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采用按移民每人补助3500元建房款的方式进行的,一家4口人的话,可得到总扶助款1.4万元,而建一房套(在当地集中安置点或圩镇、城市)至少15万元以上,可见,补助款是杯水车薪,作用很小,决定农户搬迁不仅仅是扶贫搬迁政策的建房补助款,还有农户自身的很多其他原因。虽然扶贫对象非常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标准,但是由于自身内在条件不足,最终不能搬迁。二是政策实施中,偏离扶贫目标。各级政府为了打造好城市品牌,建设良好的城市、新农村、新圩镇、社区形象,在建设移民安置区的时候就要求扶贫移民部门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当然,这样要求对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有很大益处,但将这些目标任务强加到以扶贫为宗旨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去,就可能偏离了扶贫目标。因为这样一来,移民安置区的建设标准抬高了,例如黄柏圩镇、壬田圩镇安置区,农户的房子都盖得非常整齐和漂亮,但这样的结果是农户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并且这也使得本来就不富裕且借不到钱的农户不得不放弃搬迁。因此可以说,设计成扶贫项目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就可能被当成地方经济发展项目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贫困农户无法从这类项目中受益。

二、对我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

1、加强调查研究,准确划定易地扶贫搬迁区域范围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恶劣地区群众居住安全和生存发展的民生工程,也是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经济一体发展的重大扶贫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项扶贫工程实施好,让广大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群众,特别是扶贫对象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移民及其安置不仅是一个经济补偿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大规模移民不是简单的人员迁徙、家园变换,更是一个经济重组、社会重构的过程。所以基础性工作一定要做牢。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和深入乡村调研后认为,要做好新十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增加社会认同感,应集中人力、财力,加强搬迁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一是准确划定易地扶贫搬迁区域范围。在编制“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时,由于需搬迁的地点分散且边远,规划编制时间紧,任务重,要准确确定易地搬迁区域范围很难。为做到全省搬迁点数量准确,建议以省为单位,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地点鉴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已上报的“十二五”搬迁规划中搬迁地点进行评估鉴定,确定搬迁等级,并出具评估鉴定报告,准确摸清搬迁点和移民数量,一经确认,应将认定的搬迁地点和人员在网上公示,今后享受的扶贫政策情况也应公示。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力而行,不搞一切的搬迁原则。大规模的搬迁移民,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加之理想与实际不可能一致,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可搬可不搬的地方尽可能不要搞搬迁。对自然条件确实恶劣到不可生存的地方实行小规模搬迁,我们也有足够的扶贫资源扶持部分人获得较好的安置条件;对于毁林、伐林严重,但是尚可修复的区域,不妨给予农民一定扶贫政策、经济支持,鼓励农民个人承包,重新上山种树;对于居住在深山里交通不畅的自然村,不妨帮助当地村民维修公路,发展经济,恢复生态;对于地质灾害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式来解决。大家都要搬,搬迁费用巨大,会给国家财政和移民带来沉重压力,尽量不要顾此失彼。

2、分类安置,解决不同搬迁移民的不同需求,实现整体搬迁

分类安置是根据移民的家庭结构、生产生活技能、困难程度等情况,实施不同的安置方式。按照扶贫对象(含五保户、低保户)的移民安置在保障房,低收入家庭的移民在经济适用房,中高收入家庭的移民安置在商品房的思路,应重点做好下列工作:首先,划分搬迁点农户贫富程度类别。针对本村农户大家互相熟知贫富情况这一特点,按照搬迁点农户贫富状况渐次排序,把每个搬迁点的农户按贫富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贫困户占20%,第二类中等户占50%,第三类富裕户占30%。其次,按照搬迁点农户贫富三个类别,建设相应安置房。一是专项扶贫资金专用于建设保障房,保障贫困户移民住房。依托经济和用地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基层村进行迁徙。实现小村并大村迁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坚持小面积、广覆盖的原则,保障房建筑面积一套为50平方米。贫困户入住不出钱。二是捆绑农村政策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中等户移民住房。合理定位政府、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在新十年农村“大扶贫”工作格局中的角色。积极有效地解决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移民安置住房问题,给予各种建设规费优惠。各级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公用事业等部门应减免搬迁移民安置小区的征地等规费、住房建造、配套设施建设等行政事业性规费以及证件工本费以外的房屋土地产权登记方面的其他规费;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向建房户低息贷款,完善住房金融保障体系和抵押贷款体系;整合农村住房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建房救助、村庄规划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改造、大项目推进等政策资源,做到与之紧密协作、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力争中等户移民向镇集聚安置,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应控制在60-80平方米,通过政府干预,房价应比商品房低30%左右为宜。三是鼓励富裕户移民进城购商品房安置,政府应切实为他们解决安置区的户口、小孩入托、入学等问题。通过分类安置,确保搬迁点能实现整体搬迁,我们的扶贫对象切实能够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受益。最后,对移民安置保障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要建立退出机制,在收入标准,居住时限上建立制度保障。

3、指导移民就业,实现稳得住、能致富。指导贫困户移民继续经营好自己的土地、山地,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引导中等户移民转移就业。加大对移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创业本领,让搬迁移民早日“创新业”,兴办家庭工业,鼓励工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吸纳移民就业。加快土地流转,在坚持搬迁移民原有集体资产享有权不变、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由山地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防止耕地抛荒;充分利用原居地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兴办规模养殖场,移民可组建合作社,承包荒地、荒山,创办种养业,实现劳动致富,过上幸福美满生活。

2008年扶贫帮困工作总结 篇13

市扶贫办: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2010年,我台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融入“千名干部帮千企、联建共创促发展”“万人帮万户,携手奔小康”等活动中,印发了《广电局年度扶贫帮困工作方案》、广电局扶贫帮困结对明细表,明确了帮扶对象和帮扶责任人,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新起色,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现将我台开展结对共建和帮扶弱势群体工作总结如下:

扎实推进扶贫帮困工作,增强低收入家庭和经济薄弱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增强认识,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扶贫帮困的重要意义,踊跃参与结对帮扶工作,对困难群众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在认真搞好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坚持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分类指导。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困难群众,重在思想教育和引导,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原因致贫的困难群众,重在生产扶持,送信息、送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010年,我台共结对110多个帮扶对象,其中包括帮扶村、贫困老党员、农村低保户、老复员军人、三峡移民、贫困学生等。1

对每个帮扶对象,我们都明确了帮扶责任人。与三星镇宝兴村签订了“三走进三服务”统筹共建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台领导还多次前往悦来镇看望三峡移民,指导他们发展养羊生产。对结对帮扶的三厂镇的100户困难群众,我们在明确责任人、上门慰问的同时,帮助困难家庭出点子、找路子,为他们发展养猪生产、种植大棚蔬菜提供帮助和支持。对农村老党员,局领导还为他们上党课,讲解党的最新理论、党的扶贫政策,使他们坚定党的信念,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我们还经常组织党团员走上街头,走进社区,为困难群众义务修理电器,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同时,我台还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关心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年仅17岁的高中生沈金金从小失去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今年5月,被查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母子俩辗转南通、上海、广州等地求医。昂贵的医药费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更让沈金金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勇气。通过我们媒体的呼吁,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筹集善款近10万元。在大家的帮助下,沈金金顺利完成了手术,随后转往广州中山肿瘤医院进行生物治疗。市慈善会工作人员和我台记者专程前往广州探望沈金金,并带去了爱心款。就读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沙佳楠是海门德胜镇新凤村人。今年9月被查出患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面对病魔,沙佳楠表现得十分坚强,每天坚持看书,积极配合治疗。经过我台记者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帮助沙佳楠的爱心队伍中。沙佳楠所在的德胜镇新凤村,村干部、离退休干部利

用活动日的机会组织捐款活动,大家你一百,我两百,纷纷慷慨解囊,那种奉献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今后,我台还将开展捐资、捐物、送科技、送信息等活动,确保每个低收入家庭有1个以上稳定的增收项目,人均纯收入的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老党员、困难职工、贫困残疾人、“三老军人”和烈属、遗属生活水平提高幅度高于自然增长水平,困难学生正常求学,无一辍学。

上一篇:《红楼梦》之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解析下一篇:在家趁爸妈不注意玩游戏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