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2024-08-05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共16篇)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作为家长,我们不只是要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我们更需要的是多给孩子时间,和她们一起交流、玩耍,培养她们良好的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答应孩子的事情,我尽量做到,有时候做不到,就对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在与人交流中,不说脏话粗话。对于孩子的言行,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一些无意的行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要先帮助她解决问题,然后再跟她讲明道理,尽量多用鼓励性和肯定的词语。

一、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良好习惯,大部分的行为均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做事中,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父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训练,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所必需的。孩子一开始有不少行为是在成人的要求下才做的,如饭前洗手,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这个要求,孩子就会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使其行为变成自动,这样就形成了习惯。父母的言行在无形中构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这就是无声胜有声。当孩子按要求做时,父母一定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表扬或奖励。这种强化会加速良好行为从被动转入主动再到自动,从而形成习惯的过程。

生活、学习中看似很细节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想法或者理念。如微笑待人,看书、涂鸦时拿笔及看电视时正确的姿势,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嚷,过马路看红绿灯、走斑马线,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父母如果能抓住身边的这些小事,就能让孩子自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与孩子多交流,形成平等友好的关系。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对孩子大声地呵斥:“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快点过来,听到没有?!”……这样的事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时有发生,我们做父母的往往认为这样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能体现自己的威严,能让孩子更听话。可是你试过另外一种方法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无论是在自己、亲戚、朋友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当你要对孩子说什么的时候,试着蹲下来,让自己与孩子处在同一高度,用你的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她,然后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出你的要求。

三、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着生人和外人的面教训孩子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小孩子的领悟能力相当强,当你不想让他做某事时,只要轻轻地摇摇头,或悄悄地对孩子瞪瞪眼睛,她就会明白的,完全没有必要大声喊出来。如果你还是不放心,也可以与孩子达成默契,当成与孩子之间的秘密:“如果你看见爸爸妈妈摇头,那就说明不能那么做;如果爸爸妈妈点头,那就是同意了。”

四、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她的自主意识也会随之增长。当你喂她吃饭时她说“我自己吃”,当你帮她穿衣时,她说“我自己穿”,这时我们就应该让孩子独立来完成这些事情。可能她会弄得满身是饭,也可能她会把衣服穿得一团糟,但我们不要打击她的兴致,而要信任她,鼓励她,给她学习和尝试的机会,让她在这个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成长,否则孩子将永远不会“长大”。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夸美纽斯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 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从儿童成长发育的科研角度来说, 3岁以后是孩子形成各种优良品质、良好习惯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各种思想活动趋于复杂, 而又不成熟, 思想行为既受到幼儿园的影响, 也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地方, 而且人人都要受家庭文化的影响, 所以有些时候, 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比受幼儿园的影响还要大一些。由此看来, 要想教育好幼儿, 家长、教师有同等重要的责任, 家校必须密切配合, 才能达到最好效果。那么, 孩子家长应该如何与幼儿园教师配合, 才能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彼此了解是前提

1. 入园时, 家长应向教师详细介绍孩子的个性特点、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 使教师尽快了解孩子。

2. 家长每天接送孩子时, 如情况允许, 要争取与教师了解、交

流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以及幼儿园教师对孩子有什么新的要求。了解教师的要求, 沟通就有主动权, 对教师的期望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权。

二、沟通交流是关键

家长要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 或晚饭后, 要勤问询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比如问问孩子这天过得是否愉快、交了几个好朋友、学会几首新歌。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讲述, 并适当提问, 从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发现孩子做得好, 家长就及时给予鼓励或表扬;发现孩子有问题, 家长就要及时给予帮助。结合从教师那儿了解到的情况, 对孩子进行强化教育或弥补性教育。“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 (夸美纽斯) 及时沟通, 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家长应该成为子女终身的好朋友。

三、开放活动不缺勤

每所幼儿园每个学期都有开放日活动, 家长一定要按时参加家长会和幼儿园开放日活动, 全面了解、实际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了解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 与教师沟通, 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四、闲谈不论师优劣

夸美纽斯说:“学生之所以善恶学问, 原因在教员自己身上……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每一个家长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评论或批评教师, 有时, 一些过激的言辞会影响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继而影响孩子对教师的依从,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家访接待要热情

有些教师有条件进行家访, 家长要热情接待教师家访。家长要保持笑口常开。笑口常开, 沟通起来无障碍。就像喜欢晴天一样, 人人喜欢笑脸。沟通的成效与心境关系很大。开朗幽默, 沟通成效乘以正数;沮丧无趣, 沟通成效乘以负数。家长理应满面春风, 在与家访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交换意见, 采取最好的办法帮助孩子。

摘要:幼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要配合, 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彼此了解是前提, 沟通交流是关键, 开放活动应不缺勤, 不应谈论老师好与坏, 要热情接待老师家访。

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篇3

一、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性意识

大多数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性教育和方法,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家长都是含糊其辞、一触即过,有的家长甚至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相关的话题。有个别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中偷看父母洗澡,问父母一些性问题,有的父母会大声呵斥。专家曾说过:3—6岁的孩子常有抚摸自己的性器官的行为,对别人上厕所行为感兴趣,甚至偷窥别人洗澡,这并不是孩子有了性意识,而是出于好奇。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性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正确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应当正确引导,实事求是的回答,使幼儿对于性意识有正确的理解。

二、正确回答幼儿的提问,适时进行性教育

孩子的性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教育,他只是对人体器官的好奇,所以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功能,在回答孩子性问题时,应简单、明了大方自然的告诉孩子,不要不好意思,应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男女身体器官,并告诉幼儿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让孩子觉得这些问题很普通,没有什么神秘的,其实孩子在不知道的时候喜欢尝试,知道了后就没有那么好奇了。

三、创设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父母在家中穿着不能太露,应以长袖长裤为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分房入睡。年龄小的孩子与父母一起睡时,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亲热爱抚,父母行为应检点。应给孩子穿舒适宽松的内裤,不要摩擦到孩子的性器官。对于较大的孩子,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进行性教育,如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正常的生活,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就医,消除隐患。

四、对幼儿传授生命繁殖的知识

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问父母“我从哪里来的”,很多的父母都会骗孩子说“捡来的”、“种出来的”,因为父母一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二是觉得说了孩子也不会懂。针对这个问题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正确的认识性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出生的秘密,帮助幼儿对自己性别正确认识和理解。家长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繁殖的意义,就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五、提高性侵犯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性别意识,让孩子知道男女有别,家长不能因为害羞而难以启齿隐私部位,这些关键的部位不仅要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告诉孩子这些地方除了爸爸妈妈洗澡或医生检查时,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能碰。家长在告诉孩子性侵犯知识时,不要遮遮掩掩,要用科学的语言告诉孩子一些常识,这样孩子接受起来也会有坦荡的心疼,不会有害羞的心里。此外,还要告诉孩子,不能单独去人少的地方玩,不轻易相信陌生人,遭到性侵犯威胁时,要大声呼救,迅速离开,跑去人多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王媛.香港性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2](美)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著,韦子木,张荣皋译.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鲁龙光,潘爱胜,陈建国,刘小康,林万贵,王华玉.同性恋10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03)

[4]汪发荣.全纳性教育与全纳性思想──参加“中国一体化教育学术研讨会”有感[J].中国特殊教育.1997(04)

[5]萧风.性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推荐《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2013(05)

[6]卓恺明,杨治良,宋振华,吴彦,季陈凤,施慎逊,刘登堂,徐一峰.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基于事件前瞻记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2)

[7]萧风.性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推荐《善解童贞2——6~13岁孩子的性发展与性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2013(05)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孩子教育的三大误区及心得体会

现代社会,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一: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三: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教好孩子,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到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正人先正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孩子,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智育保姆变为德育保姆,教育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关心、帮助别人,如老、弱、病、残和经济困难的人。使其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做,而且可以多做,什么不能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孩子成才,真是件不易的事。每个孩子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低,学习成绩可能好也可能差。孩子在普通班学习,我鼓励他要加倍努力,用比别人多的时间努力学习,勤能补拙,还有机会,还能赶上来。

教育孩子,当然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永不放弃的奉献精神,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引导。家长只有配合学校老师,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督促其完成各科作业,该记的记得,该背的背得,使其真正理解自然科学的道理,要求他不懂就要多问。战胜自我就能获得成功。作为家长,说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教育辅导孩子不是理由,其实除个别情况确有其事外,其余都不是原因。要求家长多作牺牲,减少娱乐、休息时间,耐心教育辅导孩子。

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这说明家长也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成不了合格的家长。家长若对孩子优等生孕育中心 的绝大多数功课都不懂,谈何辅导。也希望老师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尤其是缺点和不足及时反馈给家长,便于对其进行教育。老师说的许多话比我们家长说的管用。但家长教育孩子不能诉诸武力,不能动不动就打就骂,尤其不能骂孩子笨,以免伤害其自尊心。假期也是很好的学习时光,对孩子假期的学习和娱乐,可要求其制定作息计划并认真执行,包括起床、睡觉时间和复习功课、完成各科作业的时间,还有参加劳动等。

幼儿园家长会家长心得体会 篇5

一、鼓励孩子,常言道:欲速不达,水到渠成。对于孩子取得好的成绩与表现,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哦!赞美犹如阳光,它具有温暖心灵的作用。不要强迫孩子太多,这样会让孩子潜意识的产生反抗。多给孩子点拥抱,让他在关爱中成长。

二、多理解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不要说孩子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切勿在大众场合下指责和批评,孩子也有自尊心,这样批评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抵抗情绪,要采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帮助和辅导啊。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多和孩子沟通。沟通是热声的桥梁。只有多和孩子沟通,才能使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家庭的重要,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就会使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家的依赖越来越不重要了,使他有逃离的心理,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小班教育家长心得体会 篇6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一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资料。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能够的。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其实,学习不仅仅仅指学文化知识,学习的涵义很广,还包括学劳动、学做人、学辨别是非、学保护自我等等,总之,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综合素质高,孩子就会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习成绩好,会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不会让孩子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在他学习之余我们尽量抽时光陪她玩,和他聊天,给她安排少量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陪他一齐看书等等。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就应明白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我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我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觉地走到了电视机前,我就纠正他,他立刻就指斥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光,眼睛也要看坏的。”应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我先改正,用自我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只上一会儿网了,你也就应改正吧!”这时,孩子会欣然的理解你的推荐。

此外,我们还喜欢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孩子本来就爱跑爱跳,让他多锻炼,既强身健体,又愉悦情绪,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我们期望孩子不光是埋头学习的孩子,我们更期望他好好学习的同时还能有自我的乐趣,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学习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候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也曾为此苦恼过,过后细细思索:做父母的不就应只怪孩子,也就应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理解一些。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能够富有情趣。

在孩子的教育中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我也说不好,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方面是共性的,有的东西又要应孩子的个性、特点而不一样,在教育中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循循善诱,在管与不管中寻找平衡点。

我们经常会给孩子这样的鼓励,孩子将会在我们的鼓励声中快步前进。孩子需要鼓励,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群众活动,回来后听他讲一讲参加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还进一步问他一些问题:这天搞的什么活动?参加这项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为什么?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解决。所以说我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他进步的催化剂。

虽然赞扬和鼓励是主要的,但有些时候,批评也是不可少的。在孩子的学习上,有时候他考试的分数少了,他会觉得不开心,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去严厉的批评他,有时候帮他找找原因,有时候提醒他就应怎样去做。所以,他从来不会因为考试分数少不敢告诉家长。

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齐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持续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7

1.幼儿涂鸦的含义

涂鸦是幼儿没有绘画构思和目的, 以游戏的形式随意进行划线的活动。涂鸦是幼儿所有的感觉, 对外在世界的综合形象, 透过心理及大小肌肉的活动而作的自由表现。

2.幼儿涂鸦的意义

(1) 涂鸦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同的活动能力;

(2) 涂鸦可以促进幼儿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3) 涂鸦可以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

(4) 涂鸦可以提供幼儿想象的空间;

(5) 涂鸦可以促进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

(6) 涂鸦是幼儿认识的反映, 情感的抒发, 生活的再现。

可见, 如同学会走路、吃饭一样, 幼儿学习涂鸦, 也是其成长过程当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而成人要更加重视幼儿的涂鸦期,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二、幼儿涂鸦的指导方法

幼儿的涂鸦期一般处于1~4岁这个年龄阶段, 若想让幼儿能在自由的涂鸦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体验涂鸦的乐趣, 为他们的童年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并为幼儿能更好地过渡到下一绘画发展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1.准备工具, 支持幼儿自主涂鸦

幼儿一岁半, 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 你给他一支笔, 他就会在纸上或其他地方信手涂抹。这个时候, 幼儿的涂鸦是无意识的手臂反复运动的结果, 处在无控制的涂鸦时期, 以单纯的感觉活动为兴趣中心。这样的反复练习, 可为日后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 涂鸦总是被一些家长视为一种简单笨拙, 毫无意义的活动而被忽视。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画的再“像”一些, 当他们看到孩子随意乱画时便对孩子的绘画能力失去信心, 更有家长因为幼儿随意涂鸦弄脏东西而对幼儿加以责备。

实际上, 涂鸦中一个明显的行为就是反复, 其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皮亚杰认为, 智力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随着幼儿智力一天天发育成长, 相应的他的行为也会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重复行为对幼儿智力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其智力迅速成长的外部表现。当一个婴儿咿呀学语发出没有任何意义的声音时, 父母总会为之心喜若狂, 那么为什么幼儿最初的涂鸦行为却被成人忽视呢?主要是成人要求太高了!正所谓, 欲速则不达。要做好其实很简单, 等幼儿到了涂鸦期, 家长只要为孩子准备好纸张、彩笔和写画板就好了。因为涂鸦期的幼儿一旦拿到工具、材料就会自觉的涂抹了, 这样父母不花什么力气, 事实上已经大公告成了。

2.创设环境, 促使幼儿轻松涂鸦

在上幼儿园之前,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 是幼儿自由表现内心情感, 自主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如果幼儿在涂鸦活动中, 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意愿来选择和表达, 那么孩子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他们的内部潜能与个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与发挥, 幼儿是把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笔触表达出来的, 而且这些作品也刺激着孩子的眼睛与心灵, 使学习建立在自身需要和内在动机的基础上, 从而真正内化, 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 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这无疑是促使孩子轻松涂鸦的第一步。接下来, 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的涂鸦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正如前面所说, 准备好纸张、彩笔和写画板, 使幼儿一旦拿到工具、材料就可以自由涂鸦, 随时都可以进入到创造的状态。出此之外, 家长还可以在家里的阳台、卫生间、宝宝卧室等地方设置专门的“涂鸦墙”。使幼儿的涂鸦得到鼓励和更大的施展空间, 这样幼儿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家庭环境也变得多姿多彩了。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行为, 读懂他们的“作品”, 不要因孩子乱画而惩罚或制止他们, 因为你眼里的“乱画”, 也许就是他们的创作。

3.适时参与, 激发幼儿涂鸦热情

在幼儿的涂鸦期, 家长应适时的参与到幼儿的涂鸦活动当中去, 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积极的引导。

在幼儿涂鸦的早期阶段, 家长要多多地赞扬幼儿的这一行为, 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好棒啊!”“太美了”“送给我好吗?”这些常常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家长还要学会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必要时可以进行专门的庆祝。到了涂鸦中后期家长可以问问他们“这是什么啊?”然后耐心听幼儿讲, 还可以做一些记录, 帮助了解幼儿的情感和想法, 而且必要时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造。

4.及时鼓励, 增强幼儿涂鸦信心

鼓励要从幼儿第一次涂鸦就开始, 因为幼儿都是喜欢被称赞的。同时, 家长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 对幼儿点滴的进步和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接下来, 幼儿会在不断的涂鸦中, 发现划出的痕迹和自己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 于是重复这些形状, 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这个时候, 不管他们涂鸦得多么不像, 只要他们试图这样做, 成人就应大力赞扬。因为这说明他们的涂鸦能力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幼儿年龄还小, 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所以在涂鸦过程中, 边画边说的现象较多, 我们不能全盘制止, 要引导幼儿画完再说。当幼儿赋予他们画中的图形现实意义的时候, 成人更应给予肯定, 为幼儿进入了命名绘画阶段而庆祝。除了口头赞扬之外, 成人还可以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 这更是对幼儿作品的肯定, 也给幼儿提供了反思和自我欣赏的机会。

综上所述, 幼儿涂鸦行为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现在的大多数父母都忽视了幼儿的涂鸦行为, 阻碍了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 倡导父母用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涂鸦行为。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8.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另类”教育 篇8

鼓励“不着边际”

美国人普遍认为,一些带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而且对孩子的人格成长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绝对鼓励孩子幻想,而不会给它们加上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如下好处:培养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交际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亲情和友情。

不过美国人又强调,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幻想,从内容到方式上都要有合理的、科学的引导。其中包括:一旦发现孩子的幻想过于荒诞不经,可帮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诱导孩子步入更为健康的幻想世界;帮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确有着巨大区别;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谎;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沉湎于幻想而难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此外,成人们应该为孩子提供优秀童话和故事书,引导他们的幻想方向。读完这些书,家长最好还能鼓励孩子去增添人物和情节,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幻想世界。

鼓励“一心二用”

很多中国家长都会谆谆告诫孩子:“切莫一心二用。”从普遍意义上讲,这有道理。但美国人认为,在某些场合,此说仍可能失之偏颇。

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最近合作研究的一项专题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样,需要后天培养,婴幼儿时期对其做有意识的培养尤为关键。

美国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二用”的训练。如:1周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学说话;2~3周岁的幼儿可学习一边唱歌一边踏步……随其智力和体力水平的提高,训练的内容可继续扩大,难度也可渐渐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二用”训练的孩子,当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较长。此外,这些孩子的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不过,在让孩子学会“一心二用”的同时,家长必须明白:并非所有活动或工作都可以同时进行或同时操作,条件是同时关注的两件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较熟悉又较简单的,是不需要花费很大注意力的。

鼓勵“不男不女”

此处“不男不女”的概念,并非单纯指不伦不类的中性化装扮,而是指一种不过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双性化教育”。

美国人早在孩子幼儿期便开始鼓励孩子“不男不女”。这种“双性化教育”的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时,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儿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儿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余名少年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儿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儿,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均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了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变化。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儿,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儿,在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上很全面,文、理科的成绩均较好,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成人后兼有“两性之长”的男女,也同样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缺点正是太过于绝对化。“单性化教育”的最大受害者是女孩儿,东西方社会都不例外。许多女孩儿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成人社会的固有“设置”,最终养成自卑自贱、谨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当然属于女性的性格缺陷。受“单性化教育”影响的男孩儿,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

对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2.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应顺其自然,不要威逼强迫;3.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切忌过头;4.注意增加男孩儿女孩儿间的接触机会;5.不宜区分过细。不少性格或行为的特征,包括独立自主、富有责任心、无私善良等,其实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因此不宜被视为某个性别所专有。

鼓励讲“屁笑话”

许多美国家长在婴儿刚刚出生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抱着孩子故意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特别感觉的同时,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会漾起笑容。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个鬼脸便能逗得他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比如会分辨袜子不应套在手上;3周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到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比如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孩子见了便大笑不止;4周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待孩子长到5周岁~6周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学绕口令能使他们感到兴致盎然;7周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一些“屁笑话”,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儿,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所以给孩子讲讲“屁笑话”(关于屁的笑话),并不一定就是粗俗,反而值得鼓励。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此时大人们能做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当然是明智之举。

一项美国专家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幽默感还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更讨老师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日子过得更快活;也可促进智商的发育或提高,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

此外,人的幽默感大约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均需后天培养。

家长如何教育幼儿的心得体会 篇9

诚实的告诉孩子男宝宝和女宝宝不同

孩子对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包括自己的身体器官。当宝宝问到自己身体的性器官时,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是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区别,当然没必要讲得更多,这个回答会使TA满足的。因为,当孩子问到这个,如果爸爸妈妈只是躲避,只会让孩子更加好奇,或者从任何你想不到的地方去寻求答案。

“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想必很多爸爸妈妈都遇到过宝宝问自己“我是从哪里来的”。面对孩子的这个疑问,爸爸妈妈究竟该如何解答呢?网上有很多段子是爸爸妈妈回复宝宝的答案,例如,你是捡来的、花果山蹦出来的、长大你就知道了……

这种做法的结果,一是孩子会不信任父母,认为父母欺骗自己。二是孩子会将这个疑问存在心里,并且遇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永远不向父母提起,稍大一些时,在这个问题上,反过来对父母持欺骗态度。三是使得这方面问题在孩子心目中显得神秘,刺激了他的好奇心,更加着意去了解和探索,甚至自己去找书或与同伴去研究。当然也可能导致他害怕接触这类问题,而使孩子将来的性生活不健全。

争做合格家长——家长教育体会 篇10

-----学生,历任班长、副班长、中队长、副中队长、中队升旗手,每学期均获“三好学生”、获肥城市教育局、主办的《同学、老师、家长》作文比赛“小学组三等奖”、校“红星闪闪60周年”讲革命故事“三等奖”、获校“孔子智慧奖章”6枚、校“读书小明星”评比获“读书榜眼”称号、被评为“月文明小天使”、被选为校升旗手„„,想到这些,我心中比较欣慰,但仍觉得“任重而道远”!但我深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多忙,对孩子的爱和教育的关注不能减少!我总结了几点教育孩子的心得,和大家交流学习。

一、要言传身教,以德育人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会经常看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知道了“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第一次惊异于“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孩子两岁半的时候。那天,孩子在用几个洋娃娃扮家家,突然,孩子拿起一个洋娃娃,很生气地大声说:“你还不睡?再不睡,我就把你放到街上和乞丐睡。”我在旁边看得呆了,平时孩子不好好睡觉的时候,我就是这样说的,那语气、那神态,就是我的翻版!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啊!我不禁反省:我们做父母的能不能都给孩子积极的影响?于是我和爱人商定,一定要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楷模,一点一滴都不能忽视。

我们希望孩子是个懂礼貌的人、胸怀宽广的人。为了让孩子具备这些良好的品德,我和爱人特别注重言传身教。我们首先培养孩子说“谢谢”的习惯。我和爱人营造了说“谢谢”的氛围。我们给孩子端牛奶、盛饭、梳头等等都会请她说“谢谢”;别人帮助她时,我们会要求她及时说“谢谢”。还告诉孩子:“要真心感谢那些帮助你的人,这样,别人很开心,在你再次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就会很乐意帮助你。”有时,我故意请孩子做一些小事,然后跟她说“谢谢”,孩子很开心。渐渐地,孩子养成了说“谢谢”的习惯。我还培养孩子主动问候的习惯。当然,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养成主动问候的习惯。我经常和孩子交流,告诉她:“在学校,你要主动问候老师;早晨起来时,要主动问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中来客人时,要主动问候客人;见到同学朋友时,也要主动问候„„,主动问候别人,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会喜欢你,很愿意和你交往。”孩子去试了,她感觉到了别人对她的喜欢,慢慢地,“主动问候”已成为孩子的习惯。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孝敬长辈,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引导她,比如:好吃的东西,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要把大的、好的东西先给爷爷奶奶;过节时,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挑选礼品;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特别爱读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这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和她爸爸不工作的时候就喜爱读书,每天读书已成为我们的习惯,犹如吃饭一样必不可少,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渐渐地,也爱上了读书。我们会经常引导孩子读一些有意义的书,引导她读书时除了享受故事情节,还要注意摘录一些好词好句,注意文章的结构,读后去回味总结,写些读后感。好书我会让孩子看多次,每次她都会有新的收获。有时间,我会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在讨论中了解孩子的思想、人生观、道德观等,发现有问题及时纠正。这种“亲子阅读”还可以增进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她的朋友、读友,让孩子在愉悦中读书,掌握知识;还可以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亲子阅读”时,家长可以让孩子作为讲解人,自己作为听众,对孩子的讲解适时给予肯定,这样可以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有空时,我会经常带孩子去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引导孩子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和同学、小朋友交换书看,帮孩子订阅一些有意义的杂志书刊并引导孩子去阅读。除了这些,我们对孩子爱读书的特点大加宣扬和表扬,使孩子真正爱上读书。

二、要和谐民主,平等共进

我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但决不是放纵。凡与相关她的事情,譬如:上街买衣服、早餐吃什么、买什么书、订那些杂志、捐多少款、明天穿什么衣服„„都征询孩子,并尽量尊重她的意见,即使我有不同想法,我也要先讲明道理并且要得到孩子的同意。

在我们家中,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必须得到尊重。今年三月,孩子参加了《同学、老师、家长》征文比赛,经过三轮选拔,孩子作为唯一的一名二年级的学生进入决赛,通过封闭式的现场命题作文比赛,孩子最终获得了“小学组三等奖”,奖品是一个无线鼠标。孩子将奖品鼠标视若珍宝,并说等长大后再用。在这之后没几天,我爱人笔记本电脑的鼠标坏了,因急于去讲课,来不及去买,就拿了孩子的鼠标带去北京用,我好心提醒他要征求孩子同意,他却自认为跟孩子关系很“铁”,加上等不及孩子放学回家就没跟孩子说。一个星期后,我们回到了南京,孩子无意中发现了她“丢失的”宝贝鼠标被她爸爸用了,气得当场大哭,并且拿走了鼠标,拒绝让我们碰它,孩子大哭着对她爸说:“这是我辛苦得的奖品,你有什么权利不征求我的同意就拿去用?我还以为丢了呢,难过了很久。”看着孩子极度生气大哭的样子,我心疼极了,尽量温柔地和她解释:“你爸爸做错了,他会向你道歉的。”待孩子略微平静些,我爱人跟孩子正式地道歉,解释了没征求她同意的原因,承认是自己做错了,并乘势引导孩子以后如何正确对待这些事情,对别人的错误要豁达些。最终,孩子原谅了她爸爸,并且自愿将鼠标借给了她爸爸使用。这件事,让我们认识到和孩子平等的重要性。

努力做好孩子的朋友,与她一起分担挫折时的沮丧,与她一起分享成功时的快乐,和孩子比赛共进。记不清谁说过:“父母每天要至少花半小时听孩子倾诉。”我比较注重听孩子倾诉,和孩子交流,每天主动问孩子学校里的事,她高兴时,我和她一起高兴,她不开心时,我就帮她分析原因,教她解决的办法。前几天,孩子申请做学校升旗手,材料交到大队部后,我在接到孩子电话,发现她很不开心,心里一沉,以为孩子没选上而难过,就温柔地问她选的结果出来了吗?孩子说还没有,我知道孩子担心选不上,就对她说:“开心点,我们要看重的是申请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结果选上固然好,选不上也没关系,下次再争取,关键是我们得到了锻炼。”孩子马上就开心起来了。

09年下半年,我到外地工作。此时,孩子刚上二年级,我请孩子的爷爷奶奶管学习,请了老家的亲戚来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接送孩子。临走前半个月,我和孩子多次交流,使她有心理准备接受爸爸妈妈同时较长时间不在家,孩子也曾多次撒娇说:“妈妈,您就不要去北京了嘛!我会想您的。”我跟孩子尽可能地解释:“这是妈妈的工作,对妈妈来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孩子一听说是去学习,就来劲了,说:“妈妈,我们来比赛,看谁学习好!表现好!看谁得的奖多!”我假装不服气地说:“好啊,比就比,到时看看谁的表现好!”孩子很自信地说:“我肯定比妈妈表现好!”我和孩子还拉了勾。在北京的日日夜夜,我很想念孩子,几乎每天都和孩子通电话,每次我俩都会向对方汇报一下自己的表现,有时还比一比,孩子表现出色时,我就表扬她,表现出很佩服的样子,孩子表现略差时,我就鼓励她。学期末,孩子打来电话问我:“妈妈,您考了多少分?拿‘三好学生’了吗?”我知道,孩子肯定考得不错,还获得了“三好学生”,就故意反问她,果不其然。我跟孩子说:“我们不评三好学生,这学期你比妈妈棒!”孩子赶紧安慰我:“没关系的,妈妈,我们下学期再比,别灰心!”我开心极了,由于我和孩子的比赛,南北两地的空间没有拉大我和孩子的距离,相反,我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像朋友、像同学,而且孩子比以前更爱学习了!

三、要倾心尽力,教子有方

我对孩子的教育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我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我经常给孩子鼓励,对她的能力给予肯定。和孩子学校的老师交流后,我会及时地把老师对孩子的表扬扩大化后告诉孩子,并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待,孩子就表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

我还特别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记得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我时常会跟她谈——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引导她:如何每天预习、复习,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多阅读一些好的课外书„„。我尤其强调的是——上课要认真听讲,要眼、耳、口、脑、手都跟着老师,还把自己读到博士的学习经验告诉她,总结了认真听讲的好处和不认真听讲的坏处。孩子都能明白,明白她妈妈总结的“课上一秒钟,课下十分钟”。刚开始时,孩子明白归明白,自控力还是较差,开学一周左右,老师反映:“上课和同桌讲话。”我压抑着怒火,把孩子叫到跟前,很平和地和她谈了这件事,告诉她:如果认真听讲,将来会怎样,如果不认真听讲,将来又会怎样。孩子一副很懂的样子,之后的一段时间,老师反映不错。大约过了两个月,老师又反映:“上课还会和同桌讲话。”这次我很生气,让她站立思错,想通了再吃晚饭,孩子见我来真格的,就放声大哭,我硬起心肠不理会,过了好一会儿,孩子哭着跟我认错,我和她约定:“下次再不认真听讲,用筷子自打手掌20下。”好长一段时间,孩子上课表现很好。后来有一次和老师交流时,老师反映:“最近有时会和同桌讲话。”回家和孩子核实后,就对孩子说:“执行我们的约定!”孩子哭着去拿筷子,老公悄悄地问我:“你真的打呀?”我狠狠心说:“真打!”按照我俩的约定,孩子用筷子重重地打了自己20下,尽管我很心疼,但我忍住没表现出来,打完后,孩子反倒不怎么哭了,抽噎着痛下决心说:“妈妈,我以后上课一定认真听讲,同桌和我讲话我也不理他。否则,除了打手20下,还要打嘴20下!”我表示赞同,告诉她:习惯是养成的,养成好习惯会一辈子受益。此后,孩子上课表现一直很不错,我有时会说起我们的约定,她会说:“妈妈,我会记住的,现在我很喜欢上课认真听讲,很喜欢积极举手发言,老师每节课都会表扬我好几次呢,我觉得学习很有意思、很轻松哦!”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农村家长;教育;孩子;观念转变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

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

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向学生家长讲解教育管理知识

在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时,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察觉到,这时候老师要怀着关心学生的满腔热忱及时家访,指导家长更新陈旧观念,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使这样的家长懂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智力比较差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补救的,也能够成就。相反,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使用方法不正确,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人成才的。

2.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3.注重家长思想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当下家长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家长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家长或对子女严厉管束,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模式;或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而如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家长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虽然多数家长思想上有一定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存在矛盾,即家长和子女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不懂得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而家长的期望也使得他们纵然想实行也力不从心。

当今的家长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如乐器、绘画等,他们希望将来子女全面发展,而不像传统的家长逼子女在家里埋头苦读;他们理解子女学习各方面课外知识的需求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还鼓励孩子享受童年。但家长仍存在顾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玩耍时,别人的孩子在读书,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甚至导致上不了好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4.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

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5.引导家长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孩子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孩子走出家门,到室外与小朋友一起娱乐、游戏,学会交往、处理矛盾、知道是非、健康心理,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辅导班,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不管有没有合法的行业资格和收费依据,只要你开班,我就让孩子参加。还有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很重要,其它素养可有可无。寒假期间,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小学生棋琴书画和读书比赛,在器乐和声乐赛场上,家长、学生很多,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现场,而在图书室、象棋围棋室,只有几个学生,不见一个家长。凡是需要花钱培养的才艺,家长都非常投入;而不收一分钱的阅读和下棋活动,很少有家长关注。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收费开展的活动,甚至是不收费开展的活动,一般都受到家长的抵制;如果是其它组织或者是个人举办的活动,收费越高家长越要让孩子参与。在我们瓜州就有许多培训班,没有一个不收费,但没有一个被家长曝光和举报,而且生意很火爆。相反,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象棋围棋室,双休日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参与,没有一个家长在门前接送孩子,与那些钢琴培训教师家门口车水马龙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一、明确亲子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亲子交往能使幼儿成长为健康、快乐、善良、积极向上的现代儿童。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教育活动, 让家长亲身经历和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了解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步骤, 例如, 小班老师组织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内容有室内音乐游戏活动:《小松鼠进行曲》、户外游戏《揪尾巴》等, 通过观摩, 家长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孩子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与小学生上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例如, 户外游戏《穿大鞋》: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 首先家长脱下鞋子坐在起跑线上, 幼儿穿上自己家长的大鞋站在终点, 听到口令以后, 幼儿马上出发向家长快速跑去, 跑到家长跟前, 帮家长穿上鞋子, 家长再背起幼儿跑向场地终点, 快速帮助孩子穿好鞋子, 谁先完成获胜;《运踩气球》:家长站在起跑线上, 孩子站在跑道的另一头, 家长手拿吹大的气球, 口令一响, 迅速的跑到自己孩子的跟前, 把气球交到孩子的手上, 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踩破气球, 然后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迅速跑回到起点线上, 下面的家长和孩子继续接力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 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给孩子和家长一个亲密接触的机会, 并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既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促进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活动, 促进了亲子间的配合, 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看到了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 更满足了家长参与孩子活动的愿望, 促进了家园共育。

二、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家长的主动性

在亲子活动中, 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 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 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 在一次大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我给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内容是手工操作活动, 我准备了各种彩色纸、胶水、彩笔、白纸、剪刀等, 活动目标是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形式不限, 剪纸、折纸、剪贴、绘画等都可以, 时间是二十分钟。当家长和孩子们在我准备的轻慢的背景音乐声中开始自己的创作活动时, 每一个家庭的表现都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只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剪一幅窗花吧!”此时孩子就马上开始折叠、构图、开剪, 不一会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幅漂亮的窗花就会跃然纸上;有的家长先和孩子商量, 然后分工, 再开始制作;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孩子的作品能在班上胜人一筹, 就干脆自己代劳了, 不让孩子沾手制作;有的家长只是指点一两句, 完全让孩子自己亲自制作, 哪怕是孩子的作品很稚嫩, 也不着急, 即使出现了错误, 也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处理。之后, 我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 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 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同时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也直接提出来, 并且指出他这样错误做法而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引导。

三、通过亲子活动建立家长正确的育儿观

有趣的亲子活动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有利于父母更加了解孩子,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活动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 可以与其他孩子父母交流, 可以与老师或者组织者交流, 分享教育方式等。所以幼儿园老师在设计亲子活动时, 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 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并能吸引家长和孩子们愉快的参与活动, 减轻家长们的重重顾虑, 使家他们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例如, 在一次中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老师组织了一节音乐游戏活动《小鸭减肥》, 当活动进行到中间时, 孩子们已经玩得不亦乐乎, 气喘吁吁, 家长也跃跃欲试, 很开心地在分享着孩子的快乐, 所以当老师提出“让爸爸妈妈一起帮助小鸭减肥可以吗?”时, 孩子们便欢快地跑到自己的父母跟前, 邀请他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运动, 而家长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 马上打消了所有的胆怯和顾虑, 和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参与到了“小鸭子的减肥运动”中去了, 就这样, 家长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教育活动, 使他们的教育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更使他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 并能体谅老师、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 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相互交流, 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和素养, 还增进了家长与幼儿的亲情,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举办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内容, 幼儿园和教师, 必须要要重视和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促进亲子互动, 增强家园合力, 使幼儿成长。

摘要: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教育的成与败, 因此,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实现幼儿教育的关键, 而幼儿园搞好亲子活动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活动,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北京.教育部出版, 1999 (10) .

幼儿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篇13

日常生活中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忌过度保护:有时候,由于太注重表面的安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想跑,想玩时,大人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这样,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会变得迟钝,多病,性格也会变得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家长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多运动、多动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有帮助的。

忌过份宠爱: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不必自己动手,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也照顾不了自己。应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忌忽略孩子优点: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就算有,也视之为理所当然,使其天份无从发挥。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他建立自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他的自信心,还会认定自己是一无是处,更不思进取

忌忽略孩子说话:孩子喜欢问问题,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这样会剥夺孩子表达想法的愿望,孩子并会渐渐不再跟父母交流,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做为家长应当学会倾听,让孩子多说,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了解他在想什么,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忌嘲笑挑剔;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其缺点挂在嘴边,用骂人的字眼嘲笑他“笨手笨脚”“无用”等,甚至于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都有会使他感到丢脸,严重损害自尊,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情,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应给予适当的称赞是重要的。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教育孩子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千万家庭有着千万种形式,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方式,成功与否在于孩子是否认同。

一、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看学习、看特长,健康成长的心理,才是应对将来日益复杂的社会竞争的保障。自从孩子懂事起,我们就刻意教育孩子要学会宽容、懂得礼貌,对一些做法能简单的判断出对与错。做一个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及遵守规章制度的典范。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孩子的模仿性很高,很多性格和做法都是从自己的家长身上去学习、模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出生到上学,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他们自觉与不自觉在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神仙跳大神。因此,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决不能在孩子面前随意,把社会上的不良习俗带到家庭中来,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增强孩子的专注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孩子在家庭的地位也一高再高。孩子的随意性也显现出来,做事不专注,常常半途而废,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自己做的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完,形成习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大学生生活不会自理等等,无不给我们提醒,孩子不能独立,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自觉,我们家长就把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完成,绝不包干代办,逐渐养成自觉完成的习惯。

五、学会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与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要平等,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难题,在他向你求救或者准备放弃的时候,尽量不要批评、抱怨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信任孩子,给他时间,勉励他、鼓励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我们从旁助他分析原因,查找问题的所在,从侧面启发他、引导他,激发他解决问题的欲望,和他一起享受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心情。对孩子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听完,不能随意打断,等他说完再告诉孩子你的想法,一定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能一味的居高临下,去提要求、下命令,否则你以后真的再也没法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现实情况了。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聊聊,无管内容,可以海阔天空,保持你和孩子的联系畅通,让我们的孩子身体和心里健康的成长。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抽动障碍患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8~4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5例, 初中20例, 小学15例。职业:干部10例、工人8例, 农民32例, 自由职业10例。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60例患者家长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调查[3]。包括: (1) 患儿入院时, 患儿住院期间, 患儿出院时; (2) 家长获得健康知识的形式和方法的需求程度。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分为三级:迫切需求、一般需求、不太需求, 由责任护士将问卷发给患儿家长, 并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意义、填表方法。其发放调查表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 有效率100%。

2结果

2.1入院时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程度 (表1)

表1可见, 90%以上新入院患儿家长迫切需求了解患儿病情、治疗方法及疗效, 并有焦虑现象, 需要心理疏导。

2.2住院期间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程度 (表2)

表2显示, 90%以上患儿家长对该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对患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都迫切要求了解, 这说明患儿家长的期望值高。

2.3抽动患儿家长出院时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调查 (表3)

表3可见, 患儿家长对以上内容的迫切需求均在90%以上, 说明家长对这方面知识欠缺。

2.4获得健康知识的形式和方法的需求程度调查 (表4)

表4可见, 最受欢迎的健康知识获得方式是医护人员直接与其交流, 对科普手册获得的方式也有相应的需求。

3讨论

(1) 根据各表调查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家长在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后对该疾病有关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程度均在90%以上, 说明家长对该病知识的缺乏, 而家长的期望值又高, 故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以减轻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 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2) 重视入院教育, 针对90%患儿家长在入院时迫切需求了解患儿的病情及病房环境, 护士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儿及家长, 向他们介绍病房环境、管理制度、安全事项、治疗安排等, 以减轻家长的紧张, 陌生感。在对患儿病情解释时, 做到恰如其分、详细讲解、通俗易懂, 既不夸大病情, 亦不轻描淡写, 让家长认识到对患儿的治疗必要性。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减缓家长对患儿病情的担忧、焦虑情绪, 使之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即将开始的治疗, 对治疗方法及效果, 检查知识应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完善相关签字手续。同时, 作好了入院宣教可以减少后面阶段的许多介绍等。

(3) 在患儿住院期间, 根据表2结果患儿家长迫切需求进一步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住院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 强调该病在表现为单纯抽动症时一般预后良好, 抽动可随时间逐渐减轻或自行缓解, 少数病例症状迁延, 但对学习及社会适应一般无影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需较长时间服药控制症状, 药物可出现的副作用应向家长详细交待, 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对治疗的意义及效果也应随时向家长讲解, 以坚定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4) 加强出院指导, 表3可见, 患儿出院家长迫切需要了解疾病。复查复诊知识、注意事项、药物使用方面等, 这有利于巩固疗效, 防止病情复发或发展。结合表4, 我们应该注重对每一个患儿出院的个体化指导及健教处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以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患儿家长对抽动障碍有关健康知识的需求, 为临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60例抽动障碍患儿家长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调查。结果患儿家长对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法及效果, 用药知识及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健康教育形式等知识需求达90%以上。结论除疾病护理外, 对抽动障碍患儿家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对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抽动障碍,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相英, 郭秀珍, 王慧, 等.抽动障碍患儿与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的相关性[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894~895.

[2]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7.

家长对幼儿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75-01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例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3 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吃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①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②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①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②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③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①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②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③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炜.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6,164-167,181-182.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1:36.

[3]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

上一篇:企业纪检监察资料下一篇:大班语言:你变我变大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