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

2024-07-08

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共5篇)

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 篇1

供稿:周海峰 王洪军 供稿单位:阜宁县农业资源开发局 入库日期:[2010-6-11 11:27:45] 已阅[845]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通过大规模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中型灌区改造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我县农田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提高,不少中低产田通过改造已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规模、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建设了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扶持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埴了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大地促进作用。截止目前,在全县现有耕地131万亩中,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面积有43.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2%,中产田76.8万亩,占58.6%,低产田10.7万亩,占总面积的8.2%。根据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农业资源现状,我县规划2010—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到2020年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83.5万亩,占耕地面积63.7%。通过本次规划,可进一步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江苏沿海大开发需要的目的。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原则

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原则,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其基本原则是: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按灌区、流域和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加强与农业综合开发、黄河故道开发、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要素。本着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内容,着力扶持我县优质稻米产业及设施蔬菜产业。

2、坚持综合投入、合力开发的原则

按照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连片平整、耕层土壤肥沃、生产方式先进、高产高效低耗(产出效益高)的要求,综合治理田水路林,全面配套桥涵闸站,全力把项目区打造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加强农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和支农项目资金的导向作用,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其他资金共同投入,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3、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

在项目区的安排上,主要围绕优质稻米和设施蔬菜主导产业,发挥区域特色,立足分区自然状况,科学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确保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带动一方”的目标。

4、坚持效益优先、科技提升的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质水稻、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调整耕作模式,提高开发效益。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优选科技依托单位,改进服务方式等有效手段,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重点支持良种、良法的普遍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项目区成为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的示范基地。明确科技推广的目标和内容,重点主推水稻、小麦、蔬菜等新品种和相关栽培、测土配方和秸杆综合利用等适用新技术,推广机插秧和加强农业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区

项目区规划以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业为目标,以建设规模化高标准农田为基础,合理规划安排基础设施,积极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划从2010年到2020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其中201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在古河镇实施。2011年到2019年每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全县项目区总体布局共分为6个集中连片的项目区:

1、城北项目片。以县城以北正在建设的北绕城公路和老204国道为中心,涉及阜城、三灶、郭墅镇,连片面积7.5万亩。以发展优质粮食和设施蔬菜为主。

2、沿射阳河项目片。位于省道329以南,射阳河两岸。涉及阜城、陈良、沟墩、新沟和东沟镇。连片面积14万亩,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努力建成一批绿色、有机稻米和设施蔬菜基地。

3、黄河故道项目片。位于黄河故道沿线,涉及羊寨、芦蒲两镇。面积5万亩。以建成优质粮食基地、设施蔬菜基地为主。

4、板陈项目片。位于生产河以南,潮沟河以北,板陈路两侧,涉及陈集镇和板湖镇。连片面积5万亩,重点发展蔬菜和粮食产业。

5、恒河项目片。位于省道234以北,县内南恒河两侧,涉及古河和益林镇。连片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粮食产业。

6、益罗项目区。位于省道234以南,杨集河两侧,涉及益林镇杨集社区和罗桥镇。连片面积4.5万亩。以建成粮食基地、稻田养殖和蔬菜基地为主。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对策

围绕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具体原则、规划布局及重点项目区,在具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我们的实施对策是:

1、成立班子、发挥职能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组织保障。我县已成立“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阜政办发[2010]33号),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资源开发局。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兼任,成员由县政府办、农业资源开发局、国土局、财政局、发改委、水利局、农业局、林牧局、交通局等相关单位组成。项目镇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证项目实施。办公室设置综合组、财务组、工程组、采购组、监测评价组和科技服务组,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员。

2、整合资金、规模开发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首要基石。随着我县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财政可支配收入连年大幅增长,各类支农项目配套资金足年足额配套到位,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时,我们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与万顷良田建设、农业打包资金、土地整理、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通达项目等各类支农资金有机整合起来,合理布局,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全方位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提升发展高效农业建设水平。

3、各司其职、运转高效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管理保障。项目区建设按照有关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县农业资源开发局负责本次项目的前期规划的组织、汇总和上报等工作。严格落实县级报账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工程监理制、项目法人负责制;财政局负责财政配套资金的筹措落实,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完工后的验收、报账等工作,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保证专款专用;水利、国土、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负责各自专业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并把其它支农资金整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来,共同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水平。项目完成后,及时与收益村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制定工程管护规章制度,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本着“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项目收益村筹集一部分工程管护资金,项目再安排一部分资金,保证工程管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农田林网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公开拍卖,并将所得资金全部用于项目管护运行。

4、培植优势、打造特色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重大实践。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主要围绕区域优势,立足各项目镇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工程集中配套,全力服务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与此同时,我们将积极探索并打造特色农业项目。一是利用黄河故道开发项目,在现有优质果林基地的基础上,更新品种,拓植优质果树,使基地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利用现有的桃花源景点,把项目区建成省内一流的集生态旅游、观光、示范于一体的农业特色休闲区。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培大培强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带动能力。重点扶持万江米业、银河面粉、海马食品、洪源蔬菜等加工企业,成为推动我县粮食、蔬菜、水产等地方特色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孵化区。三是全方位提速建设县2个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将其打造成集科技示范、推广、繁育于一体的高有机稻米、生态西瓜、苗木花卉和生态旅游的引领区。

5、发挥效益、改善民生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一是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村容、村貌,提高灌排能力,改善农村大型农机作业难和行路难的状况。对此,我们在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时,根据项目区实际需要,规划了电站、桥梁、涵洞、道路、农电线路和变压器购置等骨干工程项目,解决了项目区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项目区防汛抗旱、西瓜育苗、农产品运输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可实现项目当年建成,当年达效的目标要求。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基础,提高土地产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在项目区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规划每个项目区规模开发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均达到万亩以上,提高农田产出率,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将有力推动我县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快速发展。三是通过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对项目区基地进行培训和示范推广,受培训农民将达105800人次,示范推广40万亩。通过培训推广,项目区大部分农民都能学会1—2项新的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科学种田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培养、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放大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一步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 篇2

一、忻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为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2009~2015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09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9~2013年全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000万亩,提高和改善山西农业生产条件。2015年3月省政府发布《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全省建成1900万亩高标准农田。忻州市按照全省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开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通过连续十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了全市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忻州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06年125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21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从2006年的0.6万亩提高到2015年1.8万亩,粮食单产从2006年的314千克/亩增加到2015年的387千克/亩,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

1.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科学配套,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为忻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做强了地方主导产业

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始终坚持把扶持壮大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等粮食主要产出区,集中力量建设生产水平高的粮食核心产区;代县、繁峙、五台等东部地区建设高标准瓜菜、果品、中药材、饲草“四大特色种植产业带”,推进名特优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定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等西部特色农业区重点发展小杂粮、油料,推进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的农田基本建设。

3. 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强项目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农民自觉学科学、用技术的习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在项目区着力引进推广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对非项目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造和产业升级。

4. 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田、水、沟、渠、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土、肥、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使广大农民感受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好处,得到节本增效的实惠,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自然条件差

土壤贫瘠,中低产田面积占到总耕面积的75%以上,改造任务重大,需要长期坚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秸秆直接还田等是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长期坚持推广的技术措施,建议纳入政府惠民政策中。

2. 配套资金到位率低

大部分县财政力量薄弱,自筹资金困难,无力拿出专项资金进行配套,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实施的完整性。

3. 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各县农田建设均是各部门分别编制实施方案,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缺少整体功能的考虑,造成各部门项目选择困难,影响工程进度。

4. 建后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由于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明确,管护机制不完善,加之管护经费缺乏,部分农田林网被破坏,部分地硬没有持久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使投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5. 广大农民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

由于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未完全到位,许多农民没有认识到工程建设的好处,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措施,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今后工作思路

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山西省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纳入省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今后忻州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生态安全,立足于夯实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1. 科学合理规划

根据忻州市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等条件,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选择重点建设区域,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作好忻州市“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 因地制宜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现有农田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工程建设措施,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行工程、农艺、农机综合配套,田间工程与农业科技应用并重,使农田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宜。

3. 多种渠道融资

坚持以中央和省级投资为主、市县投资为辅、新型经营主体为重要补充的原则。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筹资筹劳,主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 分工协作机制

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农业等部门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以县级为基础的整合平台,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统筹安排各种渠道资金,按照渠道不变、各司其职、统一标准、连片治理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5. 建设成果管护

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水量的不断提高,水资源日益紧张,最大限度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时下已成为人们共同探讨的话题,农田农田水利工程作为现阶段民之根本的水利设施,具备防水防洪、灌溉等多种功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断强化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及管理,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关键。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就我国目前的显示状况而言,时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及管理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利用率。

1.1 我国部分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

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数量更多,但是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因为修建的时间相对较差,基础设施也更加薄弱。例如,我国部分地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就有很多出现渗漏及堵塞情况,甚至存在白蚁危害。尽管问题集中且多,不过此类问题因为缺少养护及管理,不但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发展,同时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往往非常严重[1]。另外,部分地方因为土质等问题,堤防工程存在土质较差以及堤定工程不高、堤基渗漏等多种问题,此类农田水利工程在旺水季来临的情况下,如果遇到暴雨,可能会直接诱发溃堤现象,淹没农田以及房屋,甚至会直接危害下游人们的用水安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基础设施的薄弱问题是农田水利工程养护及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2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不健全

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及基础条件。但就实际情况看,我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还不是特别完善,管理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第一,我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机构还不是特别健全,很多管理组织存在责任不明确,出了问题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直接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效率。有调查发现,部分地方甚至没有直接设立农田水利工程的相关管理组织,致使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出现了巨大的空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存在污染严重以及损坏的现象;另外,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实际上,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参与者就是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者,因此,工作者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好坏[2]。部分水利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导致部分一些需要管理的工作却出现了没人管理的情况。

1.3 重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潮流中,为了能够最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以及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地方的党政人员为了一味追求业绩,大规模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的同时忽略了工程的管理。例如,对部分已经建成的水库因为缺乏管理,致使水库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 重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深化认识,改变观念是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与思想条件。农田水利工程实际上涵盖的种类非常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不断地强化宣传教育等工作,提升功率工作者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只有在思想的积极引导下,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也才能更好的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另外,转变思想观念,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转变水资源利用的观念,要认识节约用水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否认的是,农田水利工程实际上为公益事业,要转变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仅仅为政府的事的落后思想,树立起积极保护水资源与节约用水的意识。

2.2 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

首先,应该建立起专门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织,针对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管理组织不健全甚至缺少管理组织的问题,必须先设立完善的专门负责管理的组织,这样才能够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领导核心,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才能知道应该由谁负责;其次,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可以从组织各种学习以及教育培训开始,最大限度的提升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

2.3 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管理制度

农田水利工程工作要想真正的有序开展,完善的制度是保障。第一,要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对旧制度的修订以及完善工作,尽可能地增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在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依章办事。另外,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督以及管理机制,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充分保障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坚实基础,例如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以及监督考核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节约用水的建设、工程资产管理以及工程维修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3]。

3 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正是出于农田水利工程对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以及管理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不过现阶段,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不管是在管理中或养护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鉴于此,本文从思想、制度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以及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晓燕,曹学章,王文林,等.美国和加拿大农田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管理研究及对中国的借鉴[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29(3):394-402.

[2]崔世彬,张庆华,马静,等.小型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评价[J].人民黄河,2011,33(8):146-148.

[3]吴明波.农田水利工程维护中的高效管理与造价分析[J].工程经济,2015,31(5):25-29.

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 篇4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9年开始, 财政部、水利部在继续组织开展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 决定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年投入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 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研发现, 由于地域差异, 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状况参差不齐, 既有共性的问题, 也有典型的值得相互借鉴的成功经验。

1.1 存在的问题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 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 没有对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也没有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 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 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 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 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 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文献查阅发现, 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 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 标准不一, 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 评价指标选什么, 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 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 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 该高多少。因此,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 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 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 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 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 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 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 难以形成合力。

1.2 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 然后重新规划布局, 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 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 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 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 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 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 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 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 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 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 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 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 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 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 建立部门协商机制, 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统筹安排建设项目, 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 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首先, 工程投资标准需要提高。现行的工程定额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 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工程建设, 需要修订完善各类工程的概算定额, 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其次, 要实行全局规划、科学布局田间系统。要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其内涵所蕴含的各项功能, 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将集中连片的大片农田进行全局规划设计, 剔除原有的杂乱无章的路、渠, 合理布局新的、耕作效率高的路、渠、田埂, 这样就会把原承包者的农田重新分割、划块, 故需要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出台有关高标准示范农田工程项目占用耕地及索赔政策, 或采取别的一些有助于工程规划布局顺利执行的可行措施。

3 结语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 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 实现经验共享, 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摘要:该文以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近年的大量相关新闻报道和相关文献资料, 系统地梳理了当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 2011 (12) :36-37.

[2]阿怀智.关于大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 2011 (1) :48-50.

阜宁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及对策 篇5

【关键词】社区综合体;布局原则;建设模式;配置标准

1. 背景

2013年,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对成都市提出“五个转型升级”和“立城优城”的战略,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服务,引导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就医、上学、养老条件,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完善原有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发展趋势,打造社区综合体,引导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势在必行。

2. 社区综合体定义及功能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公服圈分类布局图图3公交导向社区综合体布局模式图2.2社区综合体的定义及功能构成。

(1)建设社区综合体的目的是在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其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塑造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为使片区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和使用社区综合体,规划应设置公共交通站点和停车场等。

3. 社区综合体布局原则

3.1服务深入,覆盖全面。成都市中心城区的社区综合体是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为基础,全面评估中心城区服务设施用地,遴选符合社区综合体建设标准的地块,原则上每个公服圈建设一处社区综合体,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与社会交往。

3.2交通便捷,出行低碳。社区综合体应尽量结合公共交通站点联合打造(图3),同时在具备完善的公共停车设施和便捷的公共交通换乘工具等交通便利地段,也可考虑社区综合(图4),原则上满足居民500米步行距离达到社区综合体,提高社区综合体的可达性和使用便捷度。与此同时,将社区综合体设置于慢行道路系统交汇处,并在社区综合体中设置社区巴士停靠站和自行车租赁系统,采取物理隔离或交通信号控制等方式管理城市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实现机非友好分离,确保了慢行系统的安全,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具有路权优先,实现了绿色出行的目的。

3.3公共开发。社区综合体应尽量临近小区绿地、水域、公园、广场、综合运动场等开敞空间布局,设置供人们交谈、停留和活动的场所,为居民提供开放的交往空间。

4. 社区综合体建设模式及标准

4.1建设模式。社区综合体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垂直布局。针对单个地块,在垂直空间叠建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主要表现为多层的单体建筑(社区综合体垂直布局模式示意图见图6)。

(2)水平布局。水平建设模式,即针对单个地块,在水平空间叠建多种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主要表现为沿街低层建筑;或针对相邻的多个地块(各地块功能单一),共同开发形成的一个布局相对集中的社区综合体,主要表现为建筑群(社区综合体水平布局模式示意图见图7)。

(3)混合布局。由相邻的单独占地及叠建多个服务设施地块组合在一起,可根据实际需求共同开发,形成一个布局相对集中,高效集约的社区综合体。可根据方案设计,在内部形成商业街、开敞空间及交流平台等公共空间(社区综合体混合布局模式示意图见图8)。

4.2建设标准。

4.2.1分级体系。参照《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2010),形成“居住区级和基层级”两级社区综合体体系,分别对应不同的服务人口和不同的配建设施。基层级社区综合体服务于其所在的居住社区,服务人口约1~3万人;居住区级社区综合体服务于其所在的居住区,服务人口约3~5万人。

4.2.2配建标准。

(1)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对应社区综合体的两级体系,分别形成“居住区级和基层级”两类建设标准,其中,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按照《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的建设标准进行识别(社区综合体建设标准一览表见表3)。

(2)其他社区商业设施配建标准。社区综合体除配建农贸市场、邮政服务网点等公益性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还可配建一定量的其他社区商业设施,涉及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生活服务、便民维修、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以保证社区综合体的商业活力。本次将其他社区商业设施分为必备设施及备选设施两种,如表4所示。其中必备设施在社区综合体内必须设置,但社区综合体中若已配建类似的公益性服务设施功能,则根据需求选择是否需要进行配置,不再作为必备设施。例如在社区综合体中已配建了农贸市场功能,则必备设施中的生鲜连锁可作为选择配建设施。其他备选设施的功能和面积则由建设单位根据主题功能需求选择配建。

4.2.3用地规模。根据相关案例研究,层数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利于居民日常使用,造成设施的闲置浪费(图9);体量较大的社区综合体在形态方面不易与周边建筑协调。因此社区综合体应要在合理的建筑高度控制下满足一定的用地规模,以保证社区综合体内的各项公共设施能被有效利用。

根据成都市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社区综合体应须尽量配建社区养老、社区医疗、文化活动、综合运动场、绿地等设施。基于社区综合体建设标准中的最小规模测算,除需独立占地的综合运动场、小区绿地和绿地与广场外,可叠建的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最小建筑面积约为8500平方米,在预留一定比例的其他社区商业设施建设空间基础上,确定成都市中心城区社区综合体服务设施用地的总用地规模不宜小于6000平方米。

5. 结语

在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普遍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满足居民日渐提高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是广大规划工作者不懈努力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不同的服务人口形成两级社区综合体体系,并配置相应的设施和设置相应的建设标准,较合理的平衡了用地紧张和公服需求的矛盾。此外,对社区综合体的布局原则和建设模式进行研究,为以后社区综合体的规划管理提供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J].城市规划,2011(9):13~18.

[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成都市中心城区十五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R].2013.

[3]吴南.基于生态导向下的社区中心布局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M].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4]郭素君,姜球林.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理念与方法——以新加坡经验及深圳市光明新区的实践[J].规划师,2010.

上一篇:浅谈铁路长大货物车的机械结构设计下一篇:小产权房屋买卖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