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题材分析

2024-06-16

辛亥革命题材分析(共9篇)

辛亥革命题材分析 篇1

1、事件背景

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11年10月10号武昌首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时至今日,已有百年。在100周年这个特殊里,纪念辛亥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国庆日”,台湾当地纪念辛亥革命也将成为一件大事。同为炎黄子孙,纪念辛亥革命可以增强两岸人民的历史归属感。

2、事件投资机会分析

【报道一】200多亿元筹备相关庆典

2010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长阮成发表示,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地,预计投资200多亿元筹备相关庆典。

据湖北媒体披露称,200亿投资用于两大方面,一是打造辛亥革命百年标志性纪念景区,首义文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纪念碑等工程相继开建或建成,整个投入超过了100亿元。二是建设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如从天河机场到首义文化区的相关道路全面改造和提升,总投资也将超100亿。

此外,还包括加强辛亥革命文物的开发利用,斥资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红楼广场、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等大批辛亥革命历史遗迹进行全面修缮;准备召开纪念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一系列辛亥革命文物展、书画展;组织实施纪念活动。

【报道二】武汉辛亥革命遗迹游客流量再创新高

新华网武汉7月2日专电(记者 戴劲松、孙寅)随着辛亥革命百年临近,武汉丰富的辛亥革命遗迹资源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据武汉边检部门通报,截至6月30日,武汉出入境旅客流量已突破20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30%,再创历史新高。

据武汉市天河机场武汉边防检查站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武汉将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庆祝活动,加之今年红色旅游市场火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出入航班线路随之增加。上半年,出入境航班已达1600余架次、旅游团队1400余个、各类包机公务机140余架次,同比去年分别增长20%、35%和50%。

武汉市旅游局局长张侠称,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首义之城,武汉拥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孙中山辛亥铜像、黎元洪墓等大批辛亥革命历史遗迹。同时,政府还斥巨资修建了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楚望台遗址公园等纪念性景观工程。

目前,武汉正联手南京、广州、中山、上海等四大城市,开展“辛亥百年之城・精彩武汉之旅”。

从以上相关报道我们可以嗅出以下投资机会:

第一,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武汉,将充分受益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社会知

名度,华中重要物流中枢的地位将更加显著。这将对武汉当地的上市公司带来积极影响。具体公司包括:武汉控股(供水,污水处理,受益于基础设计建设)、鄂武商A、武汉中商、中百集团(商业,受益于客流量增加)、楚天高速(受益于客流量增加)、国创高新(沥青,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st精伦(身份证阅读机具,受益于客流量增加)、长航凤凰(干散货运输,受益于物流发展)、汉商集团(商业、展览、旅业、酒店,受益于红色旅游)、九州通(医药零售,受益于客流量增加)、武汉健民(医药工业和医药销售,受益于客流量增加)、武汉塑料(湖北广电网络)、华新水泥(水泥,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二,红色旅游主题性投资机会。政治背景下2011年红色旅游有望加速发展: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如此特殊的政治基调背景下,红色旅游因其带有革命教育意义,势必将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此外,今年将开始实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二期规划,《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该规划将加大对西部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扶持力度。今年4月9日,红色旅游相关报道及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专访内容被放在《新闻联播》较为靠前的时段播出,主持人称将在三天内继续播出有关内容。旅游行业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史无前例,在相当程度上表明政府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之大。纪念辛亥百年,纪念孙中山是一重大事项,而国内纪念孙中山最有意义的景点是南京的中山陵、民国总统府和孙中山纪念馆,10月10日前的十一黄金周历来也是旅游股炒作的节点,多重合力作用,今年“民国之都”南京旅游或许会借辛亥百年火爆。

此外,其他的红色旅游景区也将受益。在景区资源方面,桂林旅游(000978)参股40%的井冈山旅游、三特索道(002159)的庐山缆车都在红色旅游景区范围内。此外,华天酒店(000428)的宁乡灰汤项目亦有望通过连接韶山(毛泽东故乡)、花明楼(刘少奇故乡)而进入红色旅游线路,据了解,宁乡灰汤项目将于今年5、6月间完成一期的五星级酒店和温泉会议中心建设,投入运营,而连接长沙-花明楼-韶山的高速也有望在今年底通车,届时,该项目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会奖旅游将借势增长:在旅游服务方面,会奖旅游将成为最大的受益板块。大量企事业单位可能增加对红色旅游景区的会奖旅游活动,以满足当前形势下的政治诉求。中青旅(600138)已经联合贵阳市旅游局推出了“追忆红色岁月,重走长征之路”首发团,拉开2011红色旅游年的序幕。

3、催化剂及炒作路线图

(1)武汉举办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

新华网武汉5月21日专电,为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武汉市推出近百项纪念活动,弘扬“首义精神”。这些活动包括纪念大会、论坛、展览、大型文艺演出、纪念文集的出版等。据武汉市辛亥百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武汉目前已形成纪念活动总体方案草案,拟定了纪念活动近百项。其中,重大纪念活动4项、重要纪念活动8项、一般性群众纪念活动87项。据了解,4项重大纪念活动包括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英烈缅怀祭奠仪式、纪念大会、辛亥革命志士后裔联谊活动、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等。重要纪念活动包括改编一部电视剧、举办一台大型综艺晚会、拍摄一部专题片、创作一台大型话剧、出版一套书等。可以预见的是,此纪念活动将持续数日,并且其影响时间将更长。届时可以密切关注武汉当地媒体的报道,在纪念活动开始日期确定之际,市场或许会提前进行预热,待纪念活动正式举办之际,进入正式炒作期,并随着纪念活动的深入不断进行深度挖掘。

(2)辛亥革命题材影视剧的热播。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投资一亿人民币,由成龙担任总导演,张黎执导,汇聚了成龙、李冰冰、孙淳、陈冲、赵文瑄、李冰冰、姜武、宁静、余少群、胡歌、房祖名等70多

位全明星阵容出演的《辛亥革命》将于9月26日国庆黄金档全球同步上映。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王朝柱担任编剧,唐国强担任总导演,李伟、姜瑞林任导演,马少骅、张秋歌、刘劲、马晓伟、于荣光、潘雨辰等演员倾情出演的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计划今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首播。届时相关影视剧的热播将唤醒人们对辛亥革命的回忆,引导市场对辛亥革命题材的关注。

(3)辛亥革命题材纪念品的疯狂炒作以及媒体对此进行的相关报道。

随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期临近,收藏品与礼品市场上关于辛亥革命题材的藏品也逐渐受到投资与收藏者的追捧。在邮品与贵金属藏品之外,过去一直不为人关注的大铜章版块异军突起,走出一轮上扬的补涨行情,成为收藏与送礼新宠。纵观当前的大铜章市场,一些富有特色的题材产品涨 势惊人,尤其是生肖和重大历史题材大铜章的表现更为出色。虎年大铜章首发价格只有110元,目前已经涨到9500元,“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大铜章目前已经涨至5500元,专家预计大铜章必将成为2011年收藏品市场的一大亮点。若辛亥革命题材纪念品与收藏品继续疯狂,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这种报道或许会成为导火索,把人们的视线引入股票市场。

(4)台湾当局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

当然,一切还是要看市场状况,尤其是市场期待的一些经济数据的明朗,如果经济数据提前转好,市场提前步入上升通道,题材炒作的时间将可能提前。尤其是红色旅游主题投资。

4、潜力个股

结合流通盘,流通市值,股价,股东状况,以及股票的技术形态,下列个股具备龙头潜力,我们拭目以待:

(1)国旅联合;

辛亥革命题材分析 篇2

《笨花》继承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 也找到了适合这一内容表达的完美形式, 以革命的历史观念和方法来表现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民族革命和抗日战争, 使人们再一次重温了半个世纪以前的军阀混战、阶级矛盾、民族危机和文化挑战的风云史。与梁斌的《红旗谱》相近, 《笨花》也是一部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和冀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乡村画卷, 描写冀中农民在甲午风云后的生存现实和参与抗战后的命运历程。冀中在抗日战争初期是敌占区, 抗日的形势十分严峻。正是燕赵文化精髓的承传和党的正确领导, 使笨花人在民族灾难面前空前的觉醒, 笨花人深明大义, 没有国家的前途, 就没有个人的前途。他们在在党的领导下, 坚韧、智慧、机智、英勇的在敌后与日伪斗争, 各尽所能的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尽着自己的力量。但《笨花》中的“英雄人物”是退去了传统题材的神秘光环的现实中的“英雄”, 铁凝努力挖掘出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正义力量和英雄性格, 以向氏家族为首的一群“中国凡人”承担着演绎中国革命大历史的使命:旧军人向喜识破了日本人请他出山的阴谋, 支持两个儿子到抗日根据地, 宁愿回到笨花老家做一名大粪厂的经理, 最后为救自己的同胞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儿子向文成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中, 在自己的家中办起夜校, 向村民传授着文明和救国的道理, 腾出自家的大西屋做后方医院, 在笨花村的抗日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女儿取灯的断事智慧而冷静, 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干部, 后被小袄子出卖而惨遭日寇杀害;长孙向武备是一名冀南特区的游击队员, 后来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一位久经锻炼的领导人;十四岁的弟弟向有备也成为一名八路军的卫生员, 在实际的锻炼中成长。性格“各拧”的西贝时令积极要求进步, 成为尹区长的助理员;平时爱说大话的“瞎话”叔, 为了笨花全村人的利益, 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就连走动儿也在笨花的黄昏消失了, 他辞别了家和“幽会”的女人, 去了一个国家民族更需要他的地方, 成为一名抗日的交通员, 象一支黑暗中游走的烛光, 带领那些为民族的生存和希望奔走的人, 到该去的地方———“面对那个纷繁复杂的历史年代的种种艰难的选择, 这群人最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 揭示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耐力和韧性, 这是一个民族的底色.”[2]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乡村知识分子承担着革命的道义和民族的尊严, 在维护日常生活的正义和神圣的民族抗战中, 他们无私的为了国家民族倾其所有、流血牺牲, 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使平凡的生命焕发出强烈的光彩。《笨花》凸现的是在日常化、生活化的厚重叙事, 这种日常生活来自铁凝最真挚的个人体验和家族记忆, 那独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日常生活叙事极具感染力, 它以独特的审美意蕴成为凝聚人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这使小说超越了传统经典的现实主义叙事的美学命题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政治小说”, 维护的是主流文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作品中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浪漫的表达,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显示出了向传统文学的回归, 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肯定革命的正确性、历史的进步性, 推崇传统道德、弘扬民族正气, 使作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作品具有唯物史观和明确的写作目的, 但并不是传统革命题材的所“强制”写作的那中笼统的“革命史”, 《笨花》无论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在人物塑造上, 她超越了“高大全”式的革命英雄塑造及模式化、类型化、概括化的粗线条的叙事框架, 表现出更尊重历史真实、作家主体选择和文学本身规律的新的意识形态的特征, 比如对于向喜这个旧军人的塑造, 她说:“在日本人侵略中国以前, 一般中国百姓的国家观念是淡薄的, 但是日本人来了以后, 民族的凝聚、中华民族的强烈意识、国家的意识在全民当中被唤起了。培育向喜这个人物的过程中, 刚开始我给他设计的不是回到粪场, 我设想他开了一个地下的兵工厂, 造枪的厂, 暗中支持八路军打日本人。我觉得这是戏剧化, 有几分做作的, 不太适合这个人物的归宿和性格的形成。于是我让他后退一步, 就要他去了大粪场, 没有让他和共产党直接合作。他坚决拒绝当汉奸, 他的后代子孙都是共产党, 但是他没有, 他后退一步。我觉得这个是恰如其分的。他回到粪场, 在粪场里和日本人有一场恶战, 最后死在粪池里。”[3]《笨花》中的人物不再是单纯依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或历史风云中的简单符码, 而是充满生活智慧和生命质感的。就是在这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中, 铁凝也没有忽略日常生活的暖意, 极具诗意的描绘了一群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以“和”为贵的处世姿态、四季的农事、不同的故事和命运, 饶有兴味的描绘了冀中乡村的风土人情、民俗特征, 弥补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所缺乏的日常生活的恒久的魅力和诗意, 因为这正是统革命历史题材中常常被遮蔽的生活。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 革命的唯一目的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断净化演变成一种权威性的宰制力量, 它以排出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复杂为代价, 与革命无关的情感和欲望, 都被视为“不洁”和不道德的, 爱情和亲情不再成为一种询唤和感召, 战争的正义性被无限夸大为一种人性和道德宣战的实践。就是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家孙犁也被战争思维所主宰, 《荷花淀》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小说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中, 以对战争中人性美和人性美的歌颂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但它依然存在人性的压抑和失落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被战争需要神圣化和模式化了, 淡化了自然属性和个性自由。

《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弥补和纠正了历史叙事在两个方的偏差: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过度历史化和概念化;后新时期以来文学个人化和私人化方向的极端发展。这是铁凝在新世纪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红旗谱》、《风云初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历史经典叙事的回望中做出了世纪性的超越。传统革命题材的小说中因主要写革命斗争的生活而忽视人的生活, 集中表现人在战争中的生活;而《笨花》更多地体现战争中人的生活。因此, 冲破了既定的意识形态模式,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抓住了主流文学为革命现代性诉求论证的精髓, 跨越既往社会主义的历史政治遗产与现实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的鸿沟, 以一个党员作家和文学官员的政治身份完成了主流文学的使命。

摘要:论文将铁凝的《笨花》与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进行对比, 指出《笨花》既继承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规定性”, 但又以一种崭新的意识形态理念对传统革命历史中所遮蔽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精彩的、诗意的展现, 用一种饱满温润、准确结实的艺术质地去追求史诗化的思想承载, 铁凝以崭新的革命历史叙事手段在“反映生活的真实”还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都对经典的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有所超越。

关键词:“笨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日常生活叙事,超越

参考文献

[1]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第182页

[2]铁凝、崔立秋:《笨重与轻盈的奇妙世界——关于铁凝〈笨花〉的对话》, 河北日报2006年1月6日

九部革命题材剧立项 篇3

按题材划分,当代题材29部、97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39.19%和35.17%,其中 ,当代都市题材23部798集,当代农村题材1部30集,当代青少题材1部30集,当代涉案题材2部51集,当代其他题材2部66集。现代题材3部、106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05%和3.82%,其中,现代军旅题材1部30集,现代农村题材1部40集,现代其他题材1部36集。近代题材31部、1146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1.89%和41.34%,其中,近代都市题材2部80集,近代传奇题材14部505集,近代革命题材9部345集,近代其他题材6部216集。古代题材11部、545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4.86%和19.66%,其中,古代传记题材1部30集,古代传奇题材5部235集,古代武打题材1部30集,古代其他题材3部190集,古代神话题材1部60集。

10月立项的剧集中,有九部近代革命题材剧。具体包括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立项的《金玉谣》、北京中视嘉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立项的《苏菲的世界》、华昌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立项的《火红的黄土地》等。

曾经热播的《金粉世家》很快将再登荧屏,张恨水笔下的“民国时代的《红楼梦》”将被重新演绎。广东强视影业传媒有限公司10月份立项了《金粉世家之梦》和《金粉世家之飄》,各40集。《金粉世家之梦》讲述金燕西和冷清秋从相恋到结婚的故事;《金粉世家之飘》则讲述二人婚后终因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不同,最终感情破裂,分道扬镳的故事。

《张九龄》和《上官婉儿》两部以唐朝人物为主角的剧集同时于10月立项。《张九龄》由广州瑞思影视有限公司立项,60集的剧情通过讲述张九龄与唐明皇李隆基、李林甫、安禄山等的博弈斗争,展现这位唐朝著名诗人的一生。东阳江山多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立项的《上官婉儿》,计划用30集篇幅讲述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宰相”上官婉儿的传奇人生。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篇4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3)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他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艺术特征:※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要表现。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

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属于前者的有《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属于后者的有《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春暖时节》、《里程》、《如愿》、《阿舒》等。代表作品:《百合花》结构的“细致严密”且“富于节奏感”,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茅盾把她的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在革命队伍中的童年印象,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1944年底,王愿坚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1954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1958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到公开批判,并于1969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验生活。1972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他的代表作《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变。

2.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等。散文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赋》、《秋色赋》等。

峻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胶东半岛,主要叙述自己曾经历过的1942年前后的抗日战争到1947年前后的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斗争生活。峻青小说的艺术特色

1.峻青的小说也是从战地报道中演化出来的,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崇高。

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也是峻青采用的主要方法。

3.用场景的营构和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使峻青的小说具有油画般的质感。4.峻青的小说也有某些不足:如缺乏节制的抒情和议论与紧凑的故事情节显得很不和谐,故事的回叙部分往往拖沓、冗赘,在后来那些抚今追昔、新旧对比的作品中,这一弱点尤其突出,以至于让说教性压倒了故事性。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1957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小说不仅数量空前,而且佳作联袂,琳琅满目,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丰收期。成就与特色※

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变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

首先,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而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因此,一批从中国革命中走过来的作家,当他们开始回味这一历史过程,表达自己在这一血与火的历史过程中的特殊经验时,便较多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这一文体。而他们长期的生活积累与艺术准备,则为其创作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推动。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梁斌的《红旗谱》 2.杨沫的《青春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4.吴强的《红日》 5.曲波的《林海雪原》

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梁斌的《红旗谱》

梁斌《红旗谱》

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冯兰池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 第三代:大贵、运涛、江涛、春兰 干部形象:贾湘农、夏应图 朱老忠:农民英雄

严志和:地道的农民:革命性与如软弱性

电影剧照

小说主要是以冀中平原锁井镇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基本情节展开的。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对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重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的农民革命英雄艺术典型。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

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才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年农民)

3.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4.不足:缺乏统一性 2.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杨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自传体成长小说

林道静: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1960年的修改本,改动、删削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资产阶级感情”,并增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革命加爱情”为基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30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1919年到1949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革命背叛、广州起义、上海白区斗争、震南村的自发反抗、抵制日货运动、延安的“抢救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都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显示了作者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夙愿。

4.吴强的《红日》

情节:撤出涟水——莱芜大捷——孟良崮战役:华东战场全局 人物: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战士刘胜等 艺术:更加开阔;人物更具有丰富性

上海某公园的吴强雕像

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5.曲波的《林海雪原》 曲波(1923-2002),山东黄县人。15岁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初期任团指挥员,奉命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的林海雪原进行剿匪战斗。这一斗争经历,为他后来创作《林海雪原》提供了生活依据。解放后,他转到地方工作。1955年开始创作《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此后,又相继完成了《山呼海啸》、《戎萼碑》、《桥隆飙》等长篇小说。

40年代内战初期,东北解放军的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深入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区和绥芬草原,围剿数十倍兵力于己的国民党军队残部。小说主要描写四次战斗——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原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这些事件依次构成小说的线索。

《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人们大体上注意这样的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方法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

另一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莽莽雪原)的特征,故事情节上的奇特,以及人物性格上的“浪漫”色彩。

黑龙江省海林县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6.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都是曾被囚禁于国民党监狱的中共党员,重庆解放前夕越狱脱险。《红岩》的写作方式 “组织写作” :《红岩》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后来的“文革”期间,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创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

主要人物 江姐 许云峰 齐晓轩

重庆歌乐山

《红梅赞》

《绣红旗》

7.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周而复(1914-2004),安徽旌德人。30年代开始文学活动,1938年到延安。40年代的创作主要是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和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除《上海的早晨》外,还著有表现抗日战争期间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长篇《长城万里图》(共六卷:《南京的陷落》、《长江还在奔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黎明前的夜色》、《雾重庆》)。

多卷本长篇《上海的早晨》在对城市生活的展示上,范围有了一些扩大。这是五六十年代不多的以资本家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小说。

工人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向“不法资本家”展开斗争,揭露其唯利是图的本性,在斗争中团结、教育、改造,是这部庞大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论述,是作者人物性格设计上的依据。

不过,在这部作品中,仍提供了50年代初期城市生活的某些状况,尤其是围绕资产者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的图景,和城市在改造过程中,原先城市中心力量在迅速边缘化过程中的复杂反应。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知侠《铁道游击队》 冯志《敌后武工队》 曲波《林海雪原》(前已讲述)

文学创作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能为广大“劳动群众”所阅读,这一关系到文学“方向”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人们会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大部分创作的读者,仍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新文艺作品并未很好“占领”“旧小说”的读者群,即使如赵树理这样的作家,立志用自己的通俗化小说来争夺农村读者,其成效也是值得怀疑的,更遑论城镇的广大的“小市民读者”了。

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解放区”的一些作家曾写作表现革命战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如《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新儿女英雄传》(孔厥、袁静)等。它们采用“旧小说”的章回体形式,运用接近日常口语的叙述语言,并有很强的行动性和故事性。这些作品的出现,被看作既“有着旧小说的遗迹”,但又“‘扬弃’了中国的旧小说”的创作。

这种对“旧小说”既承继、又改革的创作,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虽说并未受到大力提倡,但也出现了若干的长篇,如50年代出版的《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等几部语言通俗,有很强故事性的小说。在五六十年代,对小说的评价尺度,主要来自“经典”的写实主义小说;当时,并不认为对不同类型的小说,在尺度上应有所区分。《铁道游击队》

知侠(1918-1991),河南汲县人。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除长篇《铁道游击队》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铺草集》、《沂蒙故事集》和中、短篇集《沂蒙山的故事》等。短篇《红嫂》在60年代曾被改编为戏曲、舞剧等多种形式。

《铁道游击队》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于1954年。小说写抗日战争期间,山东临沂、枣庄一带的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在中共领导下组织游击队,在临枣、京浦铁路线一带展开活动。夜袭洋行、飞车夺枪、撬铁轨、炸火车、化装成日敌潜入临城等,都是富有传奇性的情节。在笔法、情节设计等方面,借鉴了侠义小说的表现方法。

《铁道游击队》 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刘洪、芳林嫂

王强

《敌后武工队》

冯志的长篇《敌后武工队》出版于1958年。它以1942年日本军队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展开的“扫荡”为背景,写八路军的武工队在敌占区所开展的斗争。

思考题

1.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总体艺术特色是什么? 2.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4.为什么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高峰,这些长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例谈革命传统题材文章的教学策略 篇5

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225754)孙晓芳[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搭梯架桥,让学生了解背景;聚焦语言,让学生深入体验;依托文本,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关键词]阅读教学 革命传统 课堂教学 题材[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5当前的语文教材,有不少革命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取材真实,人文内涵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由此可见,教好革命传统题材文章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那么,对这种题材的文章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呢?

一、搭梯架桥,把握阅读起点由于革命传统题材

江苏兴化市垛田中心小学(225754)孙晓芳[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跨过鸭绿江革命历史题材剧观后感 篇6

这种强大的执行力从何而来呢?从方法论角度,我斗胆进行一下归纳,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正确,思想统一,万众一心。

从明代先贤王阳明开始,就提出了“此心强大”的概念,心理强大、意愿强烈则一切皆有可能;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更进一步明确,“此心”是“利他心”才能迸发出强大力量。我党一贯重视思想统一工作,战前的各种动员和宣传工作更是非常到位。志愿军战士们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肩负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责任,发自内心的理念就是:为了自己身后的祖国和亲人,坚决不能让美国鬼子打到鸭绿江边。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英勇顽强,创造了无数战斗奇迹,用血肉之躯铸造了钢铁长城。

二是指令简单清晰,便于贯彻执行。

整个战争看似打得热闹,其实每个部队接收到的命令都非常简单,加之当时我军的通讯技术还不发达,很多重大指令都只能通过无线电台传送。所以,各个军队接到的命令无非是:在某个时间,到达某个地点,在什么时间发动进攻或者坚守阵地多长时间。具体通过什么战术,采用什么技巧,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打的详细指导,基本上不可能有。

辛亥革命题材分析 篇7

2015年是紀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太行山上》全景式再现了1937年到1945年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将士,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军民团结抗日、共同奋斗,建立起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刘伯承与邓小平在军事、政治上不同的风格与亲密的配合。同时,深入刻画了李达、陈赓、徐向前、陈锡联、陈再道、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群体光辉形象。王朝柱介绍,拍摄《太行山上》主要表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是以人民为本的中心思想。

《太行山上》主创阵容强大,汇集了当前全国一流的影视剧创作队伍。曾创作过多部红色经典电视剧的王朝柱担任总编剧,曾导演过《辛亥革命》等剧的李伟担纲指导,唐国强、刘劲、王伍福等实力演员出演。全体人员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创作,剧组沿着当年129师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过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取景拍摄,力争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部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精品力作。李伟说,剧组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段和全新的视角还原展现这一历史,让观众更好地去体会那段历史和革命先辈的精神。

辛亥革命题材分析 篇8

不久前,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甘肃省委宣传部、北京天岳盛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拍摄,张玉中、刘耿维执导,王晖、郭广平领衔主演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淬火成钢》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圆满收官。该剧讲述了红军从1936年4月即将结束东征,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西征、甘孜会师,北上、会宁大会师,将台堡大捷,重创国民党部队的故事,如实再现了这场悲壮而感人的伟大远征。

《淬火成钢》这样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除了要有优秀的演员之外,一定要有一位出色的导演。他对每一个战争场面或是打斗的镜头的把控关系了整部戏的精彩程度。刘耿维在该部戏中担任B组导演,这部戏收官之际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这些跟导演刘耿维息息相关的。刘耿维,中国内地导演,动作导演。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 1984年2月22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他曾在电视剧《暗战2013》、《老爸太囧》、《战金岭》,电影《新步步惊心》、《爱+1》、《义勇军魂》担任动作导演,也曾在影视作品《突袭格斗》《淬火成钢》《老漂》担任导演。

刘耿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他从小习武,进入体校四年后担任武术队队长,考北京体育大学时退学报考湖北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后踏入娱乐圈,经过自己的努力从演员到动作指导,从动作导演到导演,这十几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刘耿维能有今天的成绩源于他对影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坚持至今。在《淬火成钢》中,刘耿维对于剧中的每个镜头精益求精,严格要求,演员在现场拍摄也惊呼过瘾。

辛亥革命题材分析 篇9

一、婚恋诗与周文化

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男女之情的主题在演奏时最具和顺、和敬、和亲人际关系的功效,因而也最适合周代礼乐文化对和合效果的追求。因此,在创作、采集、编订的过程中,婚恋诗占有特殊的优势和地位。同时,婚恋诗还展现出不少周代的婚俗和社会风气。

周礼的婚俗在《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这类诗中有反映,有黄昏、束薪、骑马迎娶、堂前等候等。《郑风野有蔓草》是仲春时节古人自由野合习俗的再现,这表明周礼既有《郑风将仲子》那样听从父母、媒妁之言,令人不敢僭礼的约束面,也有给予大龄未婚男女自己选择的自由面。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

《卫风氓》、《小雅谷风》、《邶风谷风》等弃妇诗表明春秋时妇女遭弃的现象较普遍,甚至包括宋桓夫人、卫庄姜等贵族妇女。但与此同时,周礼对于被休妇女的命运安排较为宽容,允许她们合法再嫁,典型者如秦穆公将自己被休的女儿怀嬴改嫁给晋公子重耳为妾。可见,周礼注重“和”,对于婚恋中的对立矛盾,都有可以通融的规定。

贵族的婚恋诗则不像平民那么活泼生动,不可避免地染上“政治联姻”的色彩。比如迁居岐周的古公父,“爰及姜女,聿来胥宇”,402一到岐下就与当地羌族姜姓女子结婚,借此寻求联盟和族群利益。

二、农事诗与周文化

从周族史诗《周颂生民》中可以看出,被后世尊为农业神的后稷,已经懂得耕种时需要选好良种、除草护苗。而古公父迁居岐周后,摆脱了先前戎狄游牧文化对本族农耕文化的影响,营造了稳定、和平的农业发展环境。《周颂载芟》中有“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秭”520的记载,虽然周代以10万为1亿,但仍可见当时农业收获的繁盛。

《周颂》中的《噫嘻》和《臣工》则记载了周王的籍田典礼,在春天象征性地率先劳作并祭祀土神、谷神,体现出周文化对以农立邦的重视。而最负盛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则十分详实地记录了西周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反映周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

农耕文化显然依赖稳定的政治、地理、政治环境,“和则可大,乐则可久”,自然“和乐”就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终极追求。

三、宴饮诗与周文化

中国历来不像西方那样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印度那般重视“人与精神”的关系,唯独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反映人与人之间交流来往的宴饮诗也就显得重要。

虽然周代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周公禁止周人酗酒,礼制有君臣小宴“三爵为度”的细致要求,但宴饮仍是贵族们联络宗族感情、维护宗法秩序的重要方式。例如《小雅鹿鸣》、《小雅鱼丽》、《小雅宾之初筵》等诗,就描写了贵族们宴饮宾客的愉悦、宴享之物的奢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

周王也有许多宴饮诸侯的诗,如《小雅》中的《湛露》、《彤弓》、《廖萧》,从中可见:屏卫周室的诸侯们在尽朝见义务时,周王与诸侯一起共祭祖先,并在祭完祖庙后,进入庙后的“寝”继续宴饮。这表明周王重视维护血脉亲情的纽带,从仪式上强调宗法制的大宗祖先,并用最后的宴饮来“和合”各位姬姓公族兄弟和异姓姻亲,也即“和合”了“家天下”的周王朝。

四、颂扬诗与周文化

除了周族史诗外,颂诗中赞美的对象多为文王、武王,而称颂的重点都在于“德”。从《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载见》等诗中可以看出:文王的德体现在宽容慎罚、礼贤下士、团结内部、提倡仁德。“维清缉熙,文王之典”,497诗中认为周初政治的清明,是因为武王、周公、成王都遵行文王之典,实行德政。

而周公礼乐文化重视“德”,也出于为周族统治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周族以小邦灭得天命的大邦殷,岂非有违逆天命之嫌?对此,周人强调以德配天,“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从而为周朝的统治正名。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因而认为,周人不同于中国其他君权神授、重视出身的观念,而是在天命论里融合了道德标准。

五、怨刺诗与周文化

怨刺诗多出现在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东周时期。怨刺内容丰富多样:不满政治黑暗、赋税繁重,也有小官与没落贵族的不得志。《魏风园有桃》就叙写了一位没落“士”族的贫穷困窘,沦落到只能摘园中的桃、枣充饥,展现出东周井田制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土地领主们失去劳动力而没落的下场。

《邶风新台》、《风君子偕老》、《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讽刺统治者失仪的诗歌也篇目众多,从中可见:周礼的实行也有等级性,统治者的悖礼行为,并没有制度手段来干涉制止。贵族们希望庶民安分守礼的同时,并没有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久役不归、思乡怀人的怨刺诗也为数不少,且是此类题材中最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的成分,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就充分体现出周代士兵对于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究其原因,也与周文化对血缘宗族的强调有关,它使人们对自身的亲属及家园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依赖感。

《小雅正月》、《雨无正》、《小》等诗则控诉了黑暗政治导致的国弱民困。《召南小星》、《小雅四月》等诗则是小官吏们的哀诗,他们不仅地位、待遇低下,还必须完成艰辛繁重的差事,不断奔波劳苦,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的苦乐不均、对立矛盾。怨刺诗是伴随着周族统治、礼乐文明衰落的哀诗。

六、小结

总而言之,《诗经》在创作、采诗、编诗时深受周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周文化的传承载体。而周文化的主要内涵则体现于“礼乐文化”:礼主分、乐主和,礼是外在的强制、乐是内在的修养与教化。这种礼乐文明实行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分别是井田制、以农立邦和分封宗法制。具体到外在,周文化在《诗经》中突出地表现了对“孝”、“德”、“和合”的强调与追求。

《诗经》在周文化中的地位

一、宗周地域的诗歌类型

诗歌的创作,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外化显现,其所表达的内容,离不开其平时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所产生的诗歌,蕴含着不同的诗歌特点,由于受到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渊源的影响。

宗周地域的诗歌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诗歌风格。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可能都是一些相似的内容,但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却是有所区别的。

1、“新礼旧俗”与宗周婚恋诗

婚恋诗的创作内容包含了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后生活的全部环节,其中有恋爱时期的青涩懵懂到逐渐成熟,感受到爱情的火辣与甜蜜,同时其中也伴随着爱而不得的悲伤暗恋的情愫。

当恋爱发展为婚姻之后,有着各种情况,有着婚后生活的甜蜜,又有惨遭丈夫抛弃的悲哀。可以说,《诗经》中的婚恋诗写出了爱情与婚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

周代的婚姻礼俗在周礼中属于重要部分,在周代“三礼”中记录了不少的婚姻礼俗,且婚俗作为一个地区风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必然会受到其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宗周地域的婚恋之中,宗周地域作为殷商时期的王畿故地,有受到前代婚恋文化的影响,但是又继承了周民族本身的礼乐文明。

在宗周地区的婚恋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此地的诗歌作品中能看到自由开放但是又能看礼法的束约。”

宗周地域关于婚恋题材的诗歌内容虽然产生地与郑、卫等中原地区的诗歌相一致,都产生与河洛地区,但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虽然王畿内创作的诗歌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周礼的规定下,百姓的婚恋行为还是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与规范。

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诗歌作品来说。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表现的情感,相对于郑、卫之地的婚恋诗歌作品,表现的都更加含蓄。

2、“男旷女怨”与宗周思归行役诗

对于宗周地域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周平王统治时期的后期的社会属于连年征战不断,导致社会衰败不堪,因此在东周时期,男旷女怨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在外行役的男子久久不能归家,甚至死在外面,而留守在家里的亲人可能都不知道,只能在家中对于在外的亲人产生浓浓的思念之情。

所以,在该地区的诗歌作品中就有表现这一情感的是诗歌作品。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对于收录在《诗经》中属于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来说,有多首属于该类诗歌。

创作于宗周地域且主题为行役与思归的诗歌作品,从诗旨含义来说,虽然诗句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共通性,同时从诗歌作品创作的背景上来说,产生于该地区该类型的诗歌作品中大多有一种厌倦战争,由于无力反抗而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怨恨之感。

同时对于战争的结局可能明知会失败,但是无法改变,从而加剧了对于家里亲人的思念,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对于宗周地域的人民,上到贵族,下到民众来说,都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从内心来说,是祈望和平安定的,所以在面对战争的感觉中,是不喜的。

所以,在创作这种类型的诗歌作品中,浅表上来看是对于战争的厌烦以及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是从深层次挖掘来说,其所想要表现的是对于和平的企望之情。

3、“王权衰败”与宗周乱世人生诗

对于东周时期的社会背景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和平年代,而是一个乱世,而这乱世之中也同样能够看出人生百态,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

甚至生活在宗周地域的人民,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有共通性的存在,但是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周王室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想要去改变,还是一味的去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王风·君子阳阳》就描写了这一现象,这是含有讽刺之感的诗歌作品,能够在诗歌之中,找到当时贵族阶层无心朝政,昏庸腐败的生活态。

在这样的乱世之下,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统治阶级别没有感受这一变化,依然过着欢乐的歌舞生活,无心于政治。

所以说只看诗旨表面的含义,周王室的生活还是充满欢乐之感的,这与周王畿地区的其他人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面对这样的乱世,一些有志的士大夫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在,同时,看见身处于这样的乱世之中,也会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其中所表现这种类型的诗歌作品,以创作于在宗周地域的《王风·黍离》最为典型。

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的诗旨不尽相同,是因为所有的诗歌作品都是诗人缘事而发,缘情而感,所以创作出的作品含义往往有所区别。

但是由于地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诗歌风格上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从诗歌主题来讲,可归为三类作品。分别是婚恋爱情、行役与思归以及人们在乱世中对于人生的慨叹之歌。

二、宗周地域的诗歌特点

文学作品源自于生活之中,同时能够在诗中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影子,但是艺术又高于生活。宗周地域的周人的有着不同的生活姿态,千人千面和不同的精神世界,反映在诗歌作品中,就形成了宗周地域独特的诗歌风貌。

1、“风衰俗怨”的主旋律

《诗经》整体向上来说,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集,因此,其创作背景是基于现实社会,基本上都“缘事而发,缘情而感”的诗歌作品,因此,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

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内心活动: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欢乐或者苦恼,与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或者对命运的慨叹,该地区的诗歌作品都体现了当时该地区人民的艺术理想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这些诗歌作品在展现周人的丰富情感外,还展现了对当时的生活的审美感受。正如季扎观乐对于王城内诗歌的评价,宗周地域的诗歌风格是“思而不惧”。

但是,从诗歌文本来说,其反映的多是乱离之作,就如唐代诗人李白对其评价“王风多蔓草。”这种乱离之作多是人们对现实社会表现出不满之情,“哀怨”之情在其创作的诗歌中有所体现,而这种“哀怨”其实也是在礼乐文化的影响下,对于和平的企盼。

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面向了当时的王畿内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现实社会。该地区的诗歌,从诗歌类型上来说,创作了婚恋、战争、思归、宴饮等题材的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留下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成为后代诗人频繁使用的资源。

“意象”作为艺术特质中重要的一环,对于,这些意象来说,是宗周地域诗歌作品中创造出的独特意象,对于后世文学作品中出现相关的意象,都是与其一脉相承的,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渊源。

后世诗歌作品使用这两个诗歌意象,把这两个意象从一个不经意间,非自觉性的艺术转变为一种自觉性的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为文学长廊添砖加瓦。

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宗周地域的艺术成就,也展现了东周时期生活于河洛地区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水平,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2、“肃穆、沉郁”的语言风格

《诗经》作为中国首部诗歌作品总集,就其产生的空间来看,其产生的区域是沿黄河沿岸,呈带状分布。

在这种广阔的空间区域中产生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审美上,还是语句结构上都是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性。

就其《诗经》的语句结构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各段的语句基本相似,在一首诗歌中,每个章节的语言只转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对于《诗》来说,在先秦时期是诗、乐、舞相结合的。因此可以将看作一种线性结构,这种结构通过改变词句的不同,进行层次上的递进,还有配合乐调的原因,由此来形成冲突感的戏剧性结构,给欣赏的人增加起伏感。

这些重言词语的使用,也早造就了该地区多为四言体的诗歌,因为四言体的诗歌节奏与西周时期的雅颂之乐的节奏感相一致,而作为周王室的后裔,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自然受到前代的影响。

所以,在该地区的诗歌作品也多为四言体是诗歌。同时四言诗是每句话两拍的节奏,也是继承了原始歌谣的直接表现。这种节奏能够使得诗歌变得郎朗上口,让人容易记诵。

由于宗周地域地处于如今的河南省,所以其诗歌的语言风格,而且在东周时期,诗歌作品多是配乐演唱的,因此,该地区的诗歌作品必定会受到当地的歌谣以及音乐曲风所影响。

宗周地域的诗歌语言特点,从整体上来说,立足于《诗经》文本中,其语言特点与所收录的其他地区的诗歌语言特点,无论是是从句式结构还是诗歌体例上来说,都具有一致性,没有什么独特性。

唯一的区别是,当地的诗歌语言风格活受到当地歌谣曲调以及民俗文化的影响。

3、“温柔敦厚”的审美倾向

习俗文化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其中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等。

习俗文化的水平与该地域下的人民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即在同一时空背景之下,可能会存在这共同的文化心理。周代以“礼乐”作为立国之本,所以作为完全继承“礼乐文化”的东周王朝,因此,创作于此地的诗歌多蕴含着“重礼重义”的审美倾向。

上一篇:驾驶证办理流程下一篇:残缺的美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