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

2024-06-02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通用9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 篇1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

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6、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

指导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关人员要保护患者隐私。

三、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医务科及时组织院内相关学科专家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定具体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随访。

四、报告、体检和随访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2、职业暴露当事人填写《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当事人立即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并确定体检项目和相关治疗,体验科协助实施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保障及随访。

五、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正确贮存。

六、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自然通风,必要时安装排气扇。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注射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2、强化职业安全意识,建议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3、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和用品。,4、避免有可能造成医务人员伤害的操作,正确处理意外刺伤事件:

5、正确处理病人使用后的设备、污染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6、当出现职业暴露伤害时,应遵循暴露后的处理原则,按规定进行

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

7、发生锐器伤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锐器伤后伤口紧急处理:

(1)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2)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其他处理 病人HIV(+)

(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 病人HbsAg(+)

(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

(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

(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

(5)暴露后六个月、一年,追踪HbsAg、Anti-HBs 病人Anti-HCV(+)

(1)医务人员Anti-HCV(+):继续追踪肝功能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 篇2

关键词:检验科,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检验科工作的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大量的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临床检验标本, 而这些血液标本是重要的潜在生物传染源[1], 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 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 在工作中稍有疏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为了避免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中造成生物污染, 探讨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的措施和漏洞, 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针对商丘市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为调查对象, 进行突击检查、深入调查。

1.2 调查内容

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情况, 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及合格率情况

见表1。

2.2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管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较差, 防护服合格率为0, 而防护眼罩合格率为5.00%;鞋套使用率为16.66%;手套使用率为55.55%。综合分析, 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 对合并生物污染无心理准备, 对卫生安全防护暴露处理方法、流程不掌握。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准备情况较齐全, 但深入调查可以看出很多是流于形式, 卫生安全防护培训及记录较差, 合格率为27.77%, 充分说明了个人防护情况较差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中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3]。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上岗前进行安全规程的培训、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消毒知识及相应专业技能培训[4,5], 掌握预防暴露、识别危险因素以及暴露后的安全处理程序, 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相应的操作流程, 掌握检验科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防止差错和污染[2,3,4,5,6]。

总之, 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非常重要, 是保证卫生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 应加强制度化的管理、细致的培训, 全面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严格按照检查规程操作, 可以避免和防止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8) :703-706.

[2]戴青梅, 刘素美, 李法云, 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9) :69.

[3]童明庆.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3) :1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6.

[5]王艳.手卫生行为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0) :10.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篇3

【关键词】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71-01

医务人员每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中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者不小心被针头等锐器刺伤,这样很容易被感染疾病,医务人员易受到职业伤害。那我们怎么去做好这些防护呢?带着这个问题,在此浅谈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1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减少不规范的医疗操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医务人员应该坚持采取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措施有:

1.1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

1.2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1.3 一旦接触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1.4 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脸部有可能被血液、体液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者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1.5 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安全,防止刺伤。

1.6 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2 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加强医务人员隔离和防护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必要的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

2.1 各种防护用品的具体使用情况

2.1.1 口罩的使用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1.2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1.2.1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1.2.2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2.1.2.3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1.3 手套的使用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1.4 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2.1.4.1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1.4.2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2.1.4.3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1.5 鞋套的使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2.1.6 防水围裙的使用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2.1.7 帽子的使用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3.1 局部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实施局部

3.1.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3.1.2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1.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2 报告 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科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

3.3 评估与预防 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

3.4 实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 预防性治疗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越好,在暴露后24小时之内开始。

3.5 随访和咨询

3.5.1 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血清学检查,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3.5.2 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者提供咨询。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篇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

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 , 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医务处。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 , 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 ,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对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 : 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 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5.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按照医院关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规定执行。

二、坚持按需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基本要求:适用对象,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配备防护用品:如:白大衣、工作裤、隔离衣、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口罩等。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2.加强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及相关工作人员;可能接触传染性或感染性病的人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等。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的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或进入传染病区时使用。防护镜:一般在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或进入有特殊传播途径的染病区时使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或进入呼吸道传染病区时使用。手套:一般在进行有创操作、医务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使用。面罩:一般在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面部时使用。防护要求:医务人员认真评估医疗活动的危险性,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注意利器的安全使用与收集,有效防止伤害,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3.严密防护基本要求:防护对象: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有创操作如进行气管插管、气管理切开或吸痰时;或给不明原因死亡患者进行尸解时。防护配备: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 , 可使用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护要求:严格执行所有防护程序 ,坚持标准预防,认真洗手和手消毒。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后及时按要求收集,严密防范利器伤害,用后规范收集。

三、对感染性疾病防护具体措施:按照医院下发的“预防感染性疾病造成院内感染的控制措施”的具体要求执行。

四、医务人员遭受锐器伤害后的报告处理: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要求,对照医院制定的关于“经血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原则和处理流程”,当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遭受锐器伤害后,应及时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 , 并按照医院规定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手卫生与职业防护 篇5

江都市人民医院ICU

朱春香

拯救生命:从清洁双手做起

目录

1、回顾 •

2、意义 •

3、定义 •

4、方法 •

5、其他 •

6、参考资料

2008年西安发生新生儿严重医院感染事件,导致9名新生儿发病,其中8名死亡。The Intervention: Hand scrub with chlorinated lime solution Hand Hygiene: Not a New Concept

•目前手卫生被认为是防止医源性感染最重要的手段!•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

•严格实施手卫生规范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手卫生—你了解多少?

•什么叫手卫生?

•手卫生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叫卫生手消毒?

•你经常选用哪种手卫生方法?

•你认为进行手部清洁最有效的方法是哪种?

•哪种手卫生方法你认为能最小减低对皮肤的刺激? •你认为手卫生后是否应该涂抹润手霜? •当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你进行手卫生么? •医护工作者可以戴装饰性指甲么? •一般洗手需要多长时间? •戴手套之前需要洗手吗? •脱手套之后需要洗手吗?

•是洗手效果好还是酒精揉搓剂效果好? •戴手套能够降低细菌传播么? 手卫生的概念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术语和定义

•手消毒剂: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氯已定、碘伏等。

•速干手消毒剂: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

•手卫生设施: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无生命的环境是病原体的储存库!

inanimate environment is a reservoir of pathogens

11所医院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定植情况调查

手 洗手设施

(一)采用流动水洗手,并建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二)水流、水温适宜,避免使用热水,因多次暴露在热水中有可能增加患皮炎的危险; •

(三)水池设计以不会溅出水滴为宜;

(四)用于洗手的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定期清洁和消毒; •

(五)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六)使用肥皂洗手时,肥皂应置放在利于液体排出的架中。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 •

(七)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

(八)手卫生设施的位置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手卫生设施 洗手指征

•当手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可见污染应洗手。•或强烈怀疑暴露于上述状况中时应洗手。•使用公共厕所后应洗手。

•在进行药物治疗和准备食物之前,应洗手。•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应洗手。

•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洗手。

小提示: •图示中第3-8步即为我们常说的六步洗手法,如果加上搓洗手腕即为七步洗手法。•洗手法不必拘泥于顺序,但要求每步必须做到。

•请记住七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洗手优点

•清除手部污秽的唯一方法 •花费少

洗手缺点

•依从性差 •洗手不到位 •装置要求高 •花费时间长 •皮肤刺激大

卫生手消毒

•WHO推荐酒精类手消毒剂 速干手消毒

•特点:属于手卫生设施,在医务人员手未受到

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可以代替洗手,又称―无水洗手液‖。

•优点:作用快速,使用方便,护肤。

•使用指征:同洗手(医务人员手未受到病人血液、体液等蛋白质物质明显污染)。

•使用方法:按使用说明,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按照六步洗手法步骤,双手揉搓,直至手部干燥。

优点

•比洗手有更高的依从性

•比普通洗手更有效:快速、广谱、出色的杀菌活性,无耐药性 •比洗手对手部皮肤伤害少 •比洗手浪费少

•所用时间少,作用快 •不需要水和毛巾

日常手卫生合格了吗?

•Larson在一个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使用1ml皂液或乙醇类擦手液比使用3ml的产品降低的细菌对数值要低,而临床上发现很多医护人员只用0.4ml的皂液洗手。

•Noskin研究发现,使用两种肥皂洗手5秒,微生物不能彻底去除,并有大约1%的恢复;不管使用哪种肥皂,必须洗手30秒才能彻底从手上去除微生物。

••使用酒精性揉搓液应该反复揉搓到酒精挥发完全。

如果揉搓双手10-15秒后双手感觉干,说明使用酒精的量不够。通常要求揉搓剂>6ml。研究表明保持手在湿的状态下揉搓比使用消毒剂的量更重要。

•目的: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限度;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指征: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前,戴无菌手套前。•方法:一般外科手消毒,无水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方法

1、清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

•1)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

•2)取适量的肥皂或者皂液刷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清洁双手时,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

•4)使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及上臂下

1/3。

外科手消毒方法

2、进行外科手消毒时,应将适量的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及上臂下1/3,充分揉搓2~6分钟,用洁净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用无菌巾彻底擦干;如果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则充分揉搓至消毒剂干燥,即完成外科手消毒。

3、医务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时禁止佩戴假指甲、戒指,摘除外科手套后应当清洁双手后,再进行其他操作。

常用手消毒剂

1、乙醇—异丙醇 •

2、碘伏

3、氯已定(洗必泰)

4、洗必泰复方制剂(洗必泰醇)•

5、苯扎溴铵(新洁而灭)

——江都市人医手术室

手卫生与手套

手套指征

•在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以及破损皮肤时,必须戴上手套。•医务人员手部存在皮肤破损时,必须带医用手套。

•当操作只接触患者完整皮肤时,并不建议戴医用手套,如运送患者、测血压时。•病室清洁、仪器清洁时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手套,不可选用医用手套。

关于手套

•使用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清洁手部。•一次性医用手套不可清洗及再次利用。•不同患者之间应更换医用手套。

•当医务人员、患者存在橡胶过敏,应选择乙烯、丁腈、氯丁橡胶或聚乙烯制手套。•怀疑手套破洞或泄露应更换医用手套。

•在戴手套护理患者时,如果手需要从被污染的患者部位移至同一患者另一个清洁的身体部位或其他地方时,应当换另一副手套或者摘除手套。

清洁型手套适用范围:

•如果此操作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

•如果此操作有可能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如患者脓液、痰液。•如果此操作有可能接触到患者未完整的皮肤、黏膜。

无菌手套适用范围:

当此操作需用操作者的手或是无菌器具进入患者无菌体腔或组织。乙烯基手套(薄膜手套)应用范围:

操作时程短暂,并且无需承受很大压力时可选择乙烯基手套。戴手套的优点

•手套的类型、材料多样 •降低病原体的双向传播

•明显减少锐器伤所致的体液污染量 •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

戴手套的缺点

•成本高

•使用不规范,对双向防护没有认识 •材料质量差的情况并非少见 •增加了医疗废物 •过敏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险

•生物性因素

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患者携带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传播给医务人员,使其有被感染相应的传染病的危险。

•物理性因素

包括电离辐射、医疗锐器伤和噪声。•化学性因素

化疗药物、清洁剂、消毒剂、汞…

•心理社会因素

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

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

• 乙肝、丙肝、艾滋病。

•HIV的发现迫使我们对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引起重视 •现全球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累计达7000万例 •–全球有5000万人不知道自己感染 •–每天有15000人感染 •–每6秒有1人感染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

可见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

•90年代,85%的护士每天在静脉输液上要花费全天75%的工作时间。•今天,80%的住院病人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并往往持续到治疗结束。

国内锐器盒现状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使用安全的注射用具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范 •加强免疫预防接种

•职业暴露是可防、可控的

感染性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的重大责任 •职业防护重在落实!

•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病患!•只有完美的操作才能有完美的结果!

我们的目标:零风险、零感染、零宽容!反思!!

•你在治疗护理时接听过手机吗? •你洗手后用白大褂的背部擦干过吗?

•你给每个患者操作前都洗手或手消毒吗? •你曾用双手盖上针帽吗? •你能正确处理锐器吗?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篇6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 篇7

1 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险

1.1 生物性因素

医院是各种微生物聚集的场所, 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是病房空气的主要污染源;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HIV、HBV、HCV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 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多、频率高。

1.2 物理性因素

1.2.1 辐射损伤

工作中有受到辐射、电、噪声等危害的可能, 尤其在参与实施放射线诊治患者的过程中, 受到的放射线危害最为严重。据报道, 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生殖结果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1]。

1.2.2 锐器伤

各种医疗器械在诊疗过程中都具有潜在危险性, 其中以锐器伤最为常见。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重症监护室、心脏监护室、急诊室、手术室和病房针尖扎伤的比例分别为7%、7%、29%、31%和34%[2]。

1.3 化学性因素

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和化学消毒剂。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 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合理应用, 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 使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 日积月累身体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1]。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包括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因素。长期面对患者的患病、意外受伤以及死亡, 会影响医务人员的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过大的工作压力会造成其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 其他因素

1.5.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是针刺、切割、直接接触等, 暴露于感染性物质后, 如不懂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预防接种操作程序, 极易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1.5.2 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美国职业安全保障和健康管理署 (OSHA) 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在处理有危险性的工作前要接受适当的训练, 并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工作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所有的医院[3]。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措施还不够完善, 缺乏相应的制度与保护措施。

2 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 前者包括医院的建设合理、设施齐全、环境整洁;后者包括思想重视、制度到位、措施得力等, 这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总原则。

2.1 加强自我防护

(1) 洗手: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工作中应规范洗手内容, 提倡“六步洗手法”;安装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使用无菌洗手液;取缔公用毛巾;使用脚踏式污物桶并加盖。 (2) 戴手套: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各种体液时应戴手套, 其目的是双重性的, 既保护患者也保护医务人员。但切记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 戴口罩、护目镜和面罩:防止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飞溅到眼睛、口腔和鼻腔黏膜内。 (4) 穿隔离衣:防止被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具有传染性的材料感染,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 以免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2.2 加强化学毒性药物的管理

对化疗药物实行集中管理, 配药时穿长袖工作服, 戴棉布帽及12层以上纱布口罩, 外罩一次性帽子, 戴护目镜, 如手套破损应及时更换, 防止药液以任何途径进入人体。在更换或拔体液时要戴手套和护目镜。若药液溢到桌面上, 应用纱布吸附;如为粉剂, 应防粉尘飞扬污染空气;若不慎将药液溅到眼中或皮肤上, 应立即用大量温水、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所有污染安瓿、药瓶、注射器、输液器、针头、一次性口罩、帽子等均应放在专用的袋中封闭处理[4]。

2.3 规范操作规程

规范的操作控制是减少针刺伤事故的一种操作模式。 (1) 用过的针头应立即弃入带适当防刺、防渗漏设施的收集器内。如用后的针头不能立即处理时, 应使用单手回套。 (2) 不要将针头放入已经过满的利器收集箱中。 (3) 相关工作完成以后再摘掉手套。 (4) 摘掉手套或接触体液后应立即洗手。

2.4 加强环境控制

(1) 保证医院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置程序, 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消毒床、设备的表面 (如床栏杆、床侧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物品表面) 。 (2) 触摸、清点、传送污染被服时, 应避免清点抖动等操作, 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及其他患者。

2.5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 强调标准预防

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宣教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疾病未明确诊断之前, 医务人员已与患者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多次接触, 这就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必须自觉、严格地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以安全地服务患者, 有效地保护自己。即从工作开始到结束, 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 均采用一整套安全措施, 将每一份标本均视为污染物来处理, 坚持普遍预防的原则, 每一名有关专业人员均应将普遍防护的原则贯穿到日常工作中[4]。美国CDC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了“标准预防”, 在传染病存在时按其传播途径采用空气、飞沫、接触隔离[3]。经过SARS暴发流行期间的验证, 实施“标准预防”是成功、有效、经济的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策略。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 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使每位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6 建立有效的防护系统

2.6.1 开展培训, 建立“标准预防”的理念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防护教育, 通过各种规范操作训练, 纠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2.6.2 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安全有效的产品, 加强物理屏障医

院应在健康教育的同时, 为医务人员改善工作环境, 配备减少职业暴露的个人保护装置, 给暴露在危险中的医务人员注射乙肝疫苗, 对已感染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限制。只有这样, 医务人员才能使自己掌握的防护知识与实践操作中的规范、标准结合起来, 切实树立职业防护的观念, 自觉遵守预防职业感染的各种规章制度。

2.6.3 环境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

医院环境总体布局要合理, 要按照医院特点进行绿化、美化。环境要清洁、整齐, 保持室内清洁无污染, 对受污染的区域要定时消毒, 并进行灭蚊、灭蝇、灭鼠和灭蟑螂等卫生工作, 污水、污物要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处理, 污物及医疗垃圾必须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要划定专门地点、专门时间、由专人负责处理。

2.6.4 构建文化氛围, 人人参与

思想重视和防护意识的增强是做好防护工作的基础,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严重性, 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当成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医护人员自身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伤害危险及防护的重要性, 树立“普遍预防”的职业防护观念,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防范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有效防止传染病传播和感染医护人员。

2.7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全院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 对高危医护人员开展乙肝、丙肝、梅毒、HIV监测, 一年一次, 发现血源性疾病患者, 给予及时治疗, 并加强医学随访。

3 职业伤害的补救措施[5]

(1) 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 并挤出伤口的血液。

(3)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 72小时内做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 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5) 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抗体检查, 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 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短时间内口服抗病毒药, 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 然后行周期性复查 (如6周、12周、6个月等) 。在跟踪期间, 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 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 因此, 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4 结论

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 最有效的措施依赖于医务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 使防护知识与实践操作中的规范、标准结合起来, 自觉遵守预防职业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发生职业伤害后对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积极措施。同时, 有关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保护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使职业伤害降到最低。

摘要:随着我国血源性疾病疫情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 职业伤害已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成为危害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职业防护教育, 使每位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以掌握职业防护知识, 增强个人防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防护,职业风险,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护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29 (4) :656~659.

[2]朱锦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2005, 4:920~921.

[3]陶红兵.医务人员职业感染HIV的影响因素及其防护[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4, 21 (5) :389~393.

[4]张学娥.抗肿瘤药物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损害与防护发展现状[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4) :453~454.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1月~2011年8月医院在岗职工,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医院职工发生锐器伤或职业暴露后填写医院设计的《锐器伤与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暴露者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工作类别、工作年限等,以及暴露情况,如暴露原因、方式、利器类别、损伤程度、处理方法等。

1.3 统计方法 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我院是一个国家级三等综合医院,2010年出院病人约39611人,2011年1-8月份出院病人约 29396 人,医务人员共有1300名,经统计去年一年至今年八月份,共发生了职业暴露约20例。

2.1 一般资料:暴露源及其比例

2.2 暴露过程

2.3 人员分布

表3 医院常见暴露人员例数及比例

以上可以看出,护士位居职业暴露的首位,锐器损伤占首位。

3 讨伦和结论

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我院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制定了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要求填写发生暴露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损伤过程、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应急处理、暴露后用药情况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同时要求发生暴露者应暂时脱离工作岗位,科室要做好医务人员的心理工作,不能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具体章程如下并要求各科严格遵守[1]:

3.1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等。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护理操作中不回套针帽,不徒手进行污针头等锐器的处理等。

3.2 术前必须查梅毒、乙肝、丙肝、HIV,如遇急诊手术,未能进行术前四项检测,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通知保健科和检验科,尽早查明病员是否有以上血源性传染病的存在。

3.3 发生职业暴露时要立即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2]。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不少于五分钟,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復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4 如果是被乙肝病员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要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查,以查明是否本身就是一个HBSAG阳性的患者,三个月,六个月后再行复查。

3.5 如果是被梅毒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做梅毒的相关血清学的检测,同时使用长效青霉素进行治疗,四周,三个月后复查。

3.6 如果是被HIV患者的血所污染,医务人员也要当天抽血查HIV检测,同时报告疾控中心,由专家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有必要,应于24小时内开始用药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原则上是越早用药越好,并采用联合用药法(两种或三种药物),最好在发生后的4小时内开始服药,最迟不超过24小时,坚持吃完一月的药量,吃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然后4周、8周、12周、6个月再行复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血液检测[3]。一般来说,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很低,它受暴露时间的长短,伤口的深浅,大小以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发生HIV感染的机率为0.33%,粘膜表面暴露感染HIV的机率为0.09%。

3.7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对医务人员、实习人员、医技工作者、保洁员等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对新进人员、实习人员定期反复规范化培训,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员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排泄物的操作时要做好标准防护。

我院职工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通过正确的局部应急处理,经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人发生血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573.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 篇9

【摘要】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护理人员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等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力度不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他们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和对策,以促使护士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

【关键词】 护理人员;现状;职业危害;对策

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护士由于工作的环境及对象的特殊性,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身边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了解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对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非常重要。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严重

各种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侵害是随处可见的,不管是医疗条件比较优越或是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均是如此,不过是程度轻重之

分和防护措施得当与否。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1]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1.2化学性因素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广泛应用于医院。它们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存在着潜在的毒副作用。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以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接触对人体造成伤害。如环氧乙烷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损害作用;甲 醛 在 高 达20毫克每立方米20毫克时,接触者可有食欲不振、头痛、心悸等不适。[2] 另外,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异味气体,它们与消毒剂一起形成混合气味产生综合作用。长期慢性接触后,会产生致癌、致敏、致畸作用。病人为了治疗疾病不得以才使用的药物,而护理人员必须接触,从而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伤害。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较好药物,但正常人在经常接触后,则导致局

部肿胀、头痛、心悸等。[3]抗肿瘤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护士直接接触化疗药。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可进入人体,护士出现血细胞下降、头晕、咽痛、月经不调、脱发等。护士职业接触的抗肿瘤药对自身淋巴细胞有损伤作用,DNA断裂增多、免疫力下降、造成怀孕护士胎儿致畸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操作依次为搬运患者、更换床单、翻身拍背、每小时记录尿量、胸外心脏按压、穿刺注射等。这些时间长、强度高的操作使得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4]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5] 1.4锐器伤情况严重

护士经常使用手术所用的刀、剪、针等尖利器械,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如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约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0%。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

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6] 职业防护教育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的了解不够。原因是,目前国内护士学校普遍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没有相应教材。造成护生在校时未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毕业时无职业防护意识。毕业后,医院对护士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未能把职业防护内容列为必要培训的内容。而且,加之医院重视程度的不同,护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护士掌握防护知识程度不一,部分护士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学习职业防护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护士职业防护教育的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与研究比较关注疾病在患者中的传播,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疾病的状况关注甚少,医院管理层对此没有引起高度地重视,从而造成防护经费和设施缺乏,制约着护士职业防护宣教的开展和措施的实施。“非典”的教训以及各地职业暴露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内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还有很多没有做到位,那种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是很危险的。基础设施落后

4.1很多医院设计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医院建筑的特殊要求,加重了医院内生物污染的程度。

4.2很多医疗机构的流动水洗手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很难达标,而手污染恰恰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4.3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清洗消毒差,医院没有为护士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收集器,连起码的防漏、耐刺、密封的锐器收集箱也很难被使用,这就更进一步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医疗环境通风不畅,空气污染难以解决。尽管任何医院都有特殊的消毒和通风办法,但由于多人长时间在室内近距离工作,难免互相影响,氧气缺乏,久而久之,易使护理人员产生精神倦怠,萎靡不振,在不知不觉之中身体素质下降或感染上疾患。

【结论】 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日益重视,但目前整个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努力健全职业防护保障体系,完善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为护理人员提供充足且品种齐全的职业防护用具,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职业防护水平。

【 参考文献 】

上一篇:纪检监察员基本技能下一篇:公司房屋租赁合同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