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2024-06-11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精选8篇)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篇1

一、填空题(1分*10=10分)

二、选择题(2分*10=20分)

三、名词解释(3分*4=12分)

四、简答(7分*4=28分)

五、论述题(14分)

六、设计题(16分)

第一章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4)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对教育的影响深刻,具体表现在:

1、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信息社会不仅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

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使命

2、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把“讲”变为“导”

学生把“听”变为“学”

3、对教师的影响:

扩展了教师的概念

促使教师的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现代化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使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4、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使传统认知工具发生变化

是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

二、教育技术94(AECT94)定义:(名词解释15)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名词解释10)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2、信息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或者简单地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第二章

一、信息素养及包括的主要方面。(简答44)

1、信息素养是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且具备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信息社会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2、信息素养包括:

1)信息意识:积极的投入态度;较强的敏感度和发展预测能力;敏锐的文化判

断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网络参与意识。

2)信息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工具知识。

3)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整合和运用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团

队合作能力。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意识;信息安全意识。

第三章

一、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名词解释59)

1、教学环境: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法规政策、科学技术、师资力量、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而狭义上,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看,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和师生人际关系等。

2、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环境(如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软件环境(如网络互动学习的平台)、时空环境、文化信息环境、人文环境等。

第四章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120)

1、前端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对学习期望达到的状况和学习目前的状况之间的差距的分析。

2)学习内容分析:也称教学内容分析。

3)学习者分析:又称教学对象分析,为了了解学生的能力、特征和风格的分析。

2、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

1)布鲁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2)新课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媒体的设计

2)教学策略的设计

4、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与修改

第五章

一、如何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获取图像、视频资源。(简答)

(结合实践谈,下面是要点)两个都有些基本步骤,都有设计、拍摄(摄像)、后期处理等。注意事项就根据我们实验时讲的来,主要写获取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即可。

1、数码相机获取图像:

通过摄影构图(横幅、竖幅、方幅、全景),构图的基本要素:主体、陪体、环境(前景、背景)、空白。

注意拍摄距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注意拍摄方位:正面、前侧、侧面、逆侧、背面

注意拍摄高度:水平、俯拍、仰拍

2、摄像机获取视频资源:

1)正确的拍摄姿势:站姿、全蹲姿、举姿、跪姿(不管哪种姿势一定要稳,可

采用三脚架稳定摄像机)

2)正确的拍摄方法:推、拉、摇、移。

3)注意要点:稳、匀、平、避免“拉风箱”。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图形应

该横平竖直,避免前后多次推拉或左右来回摇摄像机的运动会给观众造成一

种内容重复、多余的感觉,也使观众看了发晕。在拍摄画面时要保证运动的流畅和协调性,稳定性。

二、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172)

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系统分析(包括需求分析、内容分析、资源分析)

第三步:系统设计(教学设计和系统结构设计)

第四步:编写稿本(包括文字稿本编写和制作稿本编写)

第五步:素材搜集与处理

第六步:软件制作(CAI教学系统)

第七步:测试与评价

第八步:课件成品

第六章

一、教学模式(名词解释268)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或泛型。教学模式主要由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种要素构成。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模式。(考模式的结构276)

1、探究式教学模式:

1)定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对当

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其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反思、评价总结。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定义: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某个共同任务,在强烈的任务动机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从而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结构: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共同讨论,分析任务

探究协作,解决任务

评价反思,总结任务

3、网络探究模式(web quest):

1)含义: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1995年由美国伯尼和汤姆提出。

2)网络探究模式的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 篇2

复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然而, 如何上好复习课, 却是每位教师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对于英语复习课而言, 复习要点体现为“两基一综”, 即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和综合运用。但是, 对词汇和语法的复习难以逃脱“题海战术”和“满堂提问”的束缚。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评价中往往更重视读和写, 在复习课中表现尤为明显。

然而,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强大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时, 才会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依据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儿童、成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学习语言的大量案例, 在其《语觉论》一书中提出了儿童的语觉敏感曲线,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 强调充分调动初中生语言学习关键期的优势, 在教学中采用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自主听”、“自主说”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言语能力的必要条件, “师生对话”和“两两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两种主要的言语交际方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工具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交际和运用应该是英语学习的核心指导思想, 这其中就包括英语复习课。

●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中学英语“专题复习式”教学模式

中学英语的复习课可以变得丰富多彩, 因为语言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社会交际性。王芳老师设计的Make our life happy这节课为外研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节综合复习课, 主要是将此学段的一个重要语法项目——状语从句融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中, 展开一系列的读写训练。

面向专题复习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大致包括四个步骤的内容:创设虚拟母情境→引入探究主问题→开展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活动→专题总结与升华 (如图1) 。下面, 结合王芳老师的这节课进行具体说明。

1. 创设虚拟母情境

英语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中学英语的专题复习课由于没有具体Module和Unit可供参考, 因此, 需要教师首先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 然后整堂课的听说读写活动都围绕这个情境展开教学。王芳老师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虽然都是独生子女, 不愁吃穿, 是家长的宝贝, 可他们却不感到幸福,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很多烦恼。为此教师选择了这个既教学又育人的话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去复习语法项目, 在学中用, 用中学。王芳老师首先虚拟了一封Hellen的来信, 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母情境 (如图2) 。虚拟母情境的创设并非无本可依、无章可循, 而是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将时间、条件、原因、结果、目的等状语从句进行复习。

2. 引入探究主问题

虚拟母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与学搭建了一个载体, 使得状语从句的复习不再枯燥和乏味。但是, 要想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要求。王芳老师通过Hellen的来信, 引出了可以引起中学生共鸣的话题, 肥胖和交友的烦恼, 接下来的听说读写活动, 就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即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而展开。

3. 开展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活动

由于是复习课, 学生对学习内容相对熟悉, 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像是“新瓶装旧酒”的包装。为了引导学生对“幸福”这个话题有深入理解, 王芳老师自己编写了丰富的拓展阅读材料, 并把文中有关状语从句的语法知识加粗、划线标注出来, 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学生在拓展阅读之后, 不仅了解了更多关于幸福的故事, 而且还得到了一些具体的减肥、减压、交朋友的策略。王芳老师把这些策略用状语从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学生在习得之后开展写作练习。王芳老师让学生给Hellon回一封信, 为他解除烦恼, 中间要包含几条具体的小建议,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应用上了刚才的语句、语法。

4. 专题总结与升华

王芳老师在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活动完成以后, 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布置适当的作业。

●现代教育技术让中学英语复习课“活力四射”

在以交际为中心的中学英语“专题复习式”教学模式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王芳老师的本节课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创设

网络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基本媒介工具, 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不论是来信倾诉生活的烦恼或者QQ聊天留言, 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的情境, 将故事穿插于生活中, 将情境生活化, 将学习过程生活化。

2.丰富的网络资源促进了以学生为本的分层教学

王芳老师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鼓励下,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程度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通过对信息的检索、思考、内化, 组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观点, 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 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 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且, 王芳老师注重分层教学, 不仅在内容上有分层, 而且在阅读材料上有分层。在谈到学生烦恼的话题, 王芳老师给了学生两个烦恼, 一个是交友的烦恼, 一个是肥胖的烦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芳老师针对两个话题为学生提供了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网络平台中提供的阅读材料标明的难度星号选择适合的文章来读, 通过信息的再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 通过小组的交流达到信息差的弥补和资源的共享。

3.Vclass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的打写练习和互评互改

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专题复习 篇3

学习本专题,一要理清一条基本线索: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突出四个重点: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差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三要形成两个观点: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逐步结合,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内容上看,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物理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都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三、重点解析

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发现了落体定律,确定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从而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7世纪后期,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19世纪中叶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生物学领域终于迎来了革命性变化。

(3)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瓦特在此期间改良了蒸汽机,从而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把人类社会带人“蒸汽时代”;19世纪晚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从而把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

(4)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的产生使人类开始跨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及学习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产生并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

2.达尔文的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条件和原因:①思想文化基础: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思想更加开放。②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③理论基础:19世纪前期,德意志人施莱登和施旺相继提出和确立了细胞学说,为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有些生物学家,如法国的拉马克确立了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这为进化论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标志和内容:①标志: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②内容: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生物不是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异,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这个过程实际卜就是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

(3)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①对欧洲思想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直刺神学的要害;它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②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它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③对中国思想界:引起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进行积极的宣传和介绍,他们著书翻译,宣传进化论,唤醒国人,以免亡国灭种之灾。

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4.中国未赶上或没有及时赶上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及启示

第一次明清时期:①自然经济限制生产力发展,不能对科技提出迫切要求(缺乏推动力);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使之缺乏物质条件;⑧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不务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

第二次19世纪中期:①民族资本虽有发展,但发展程度不高,不能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提出迫切需求和提供基础;②列强侵略的加深,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的掠夺,使重工业无从发展;③清政府的腐败,科技水平不高,不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6.西方近代科学与技术兴起的原因

(1)社会对科学进步的需求。包括经济与生产技术方面的需求,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使用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2)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社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能够支持、吸引和稳定一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并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条件。

(4)整个社会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造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5)建立了良好的科学教育基础和保持较高的科学普及水平。科学不可能孤立地产生,必须有相应的科学普及、有较高程度的科学教育才有可能产生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优秀科学家队伍。

(6)政策保护。欧洲先进国家实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保障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7)科学的方法。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B.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功

c.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

D.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2.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原因有

()

①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基础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②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已有坚实的基础③牛顿个人的天才和所作出的巨大努力④同时代众多著名科学家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是

()

①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②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③相对论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④牛顿力学为相对论力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11.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4.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其传人中国

()

A.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B.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c.引起中国生物学的革命

D.使中国避免了亡国灭种之灾

5.下列事件中给基督教神学以重创的有

()

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③启蒙运动④生物进化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纪初,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原因不包括

()

A.电提供的动力比蒸汽大得多

B.电力比蒸汽动力使用起来方便

c.电力适应更大规模工厂的建立

D.电力的应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轻

7.“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

()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8.推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直接社会动力是

()

A.瓦特勤奋好学,且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B.早期蒸汽机存在着大量的弊端

c.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机器

D.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有浓厚的兴趣

9.首先将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0.下列两幅图中的发明都是

()

A.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B.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结果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11.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

()

A.将天体的运动与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同一理论之中

B.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c.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D.建立了一套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12.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根本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改良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B.“电气时代”的来临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更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c.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资产阶级殖民扩张的进行

D.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

13.使工厂开始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的发明是

()

A.纺纱机

B.电动机

C.发电机

D.蒸汽机

14.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

()

A.工业文明——知识经济——农业文明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

C.知识经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D.“电气时代”——“蒸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

二、非选择题

1.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等因素,决定着不同文明交流的范围和结果。结合史实,试从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不同文明交流的范围和结果及其特征等方面,比较在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不同文明交流的表现。

2.“人们注意到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其实,世界科技文化重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单是14世纪以来,意大利、英国和美、德就先后扮演过科技发明大本营的角色。”举出这些国家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分析它们各自成为科技发明大本营的原因,扼要指出科技发展对它们各自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无数事实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是利弊得失共有之。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如何认识其“双刃剑”的作用。

4.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宗教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教会宗教神学的。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B 5.D 6.D 7.C 8.C 9.A 10.B 11.D 12.A 13.D 14.B

二、非选择题

1.工业革命:经济:以寻求市场、原料为目的商品交流为主,进入“蒸汽时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交通工具:出现轮船、火车等。范围:以大陆内部各地之间和各大陆之间的沿海地区的交流为主。结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特征: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征服世界的单向交流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交流,进入“电气时代”,处于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等。范围:扩展到各大陆的内陆地区。结果:政治交流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特征: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征服世界的单向交流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交通工具:出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通信等交通和通信工具,世界成为“地球村”。范围: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结果:生产力高速发展,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征:出现以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等为主的世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多向交流的特征。

2.意大利(15、16世纪):伽利略和布鲁诺证实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影响:意大利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

英国(17—19世纪中期):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理论的建立,近代化学、生物学的创立,瓦特改良蒸汽机等。原因:英国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美、德(19世纪末以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创制、汽车和飞机的研制等。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德国经济居欧洲第一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3.积极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③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垄断组织,部分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⑤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⑥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造成当地的贫困与落后。②带来环境污染问题。③如果无限制发展工业,必然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总之,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解决好环境及协调发展问题,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答出两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篇4

【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以及记录、储存信息的载体(软件)。

3.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及传播信息的工具。

4.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

5.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6、教育网站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存储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或者同时建立网上教育平台与信息获取及搜索等工具,通过互联网服务提供单位接入互联网或者教育电视台,向上网用户提供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

7、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8、教学模式P241: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形式。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

9、教学进程结构P241: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是由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第十章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②设计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③进行学习评价,即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3、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步骤? 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如图所示,虚线框内表示的是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四项具体设计内容(学习内容和水平的确定、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形成性练习的设计)。

第二章

1、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有哪些?P30

(1)表现力。各类媒体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的能力是不同的。(2)重现力。重现力是指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记录、储存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3)接触面。接触面是指把信息同时传递到接受者的范围,分为无线接触和有线接触两类。(4)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媒体实施运动时,学生能够同时参加活动的机会,它分为情感参与和行动参与两类。(5)受控性。受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2、简述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的特点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便利性(2)数字化学习使得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6、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类型和开发流程105-106(1)特点: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性

(2)类型:自主学习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模拟操作型、资料工具型、训练练习型、课堂演示型、教学游戏型。

(3)开发流程:包括软件设计(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文字稿本编写、制作稿本创作),软件制作(素材制作加工、软件编辑合成、软件调试打包),软件使用评价、产品修改出版。

第一章

1、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应用现代教

育技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P3 答:(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资源。(2)基本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3)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环境--建立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建立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设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过程----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有哪些?P7 答:(1)基本内容: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三角形宝塔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人们常称之为“经验之塔”,分为三大类,是个层次。第一类是:“做的经验”a、有目的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参与活动的经验。第二类是“观察的经验”d、观察示范,e、见习旅行,f、参观展览,g、电视、电影,h、录音、无线电、静态图画。第三类是“抽象的经验”,i、视觉符号,j、语言符号

(2)基本观点:a、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b、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c、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d、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e、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媒体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f、应该不应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需不需要在直接经验上花很多功夫?陷身在具体经验中,其危险和埋头于抽象的云雾中是一样的吗?戴尔说,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那样大。

3、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和主要观点有哪些?P9 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代表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几乎所有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2)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知识结构的结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托尔曼、布鲁纳、皮亚杰、奥苏泊尔及加涅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P12 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2)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a、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b、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第一,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第二,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c、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5、简述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教育技术涉及许多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多方面的。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一些:a、视听教学理论,b、学习理论,c、传播理论,d、系统科学理论。

第五章

1、如何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106

①选题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③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④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稿本编写⑤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页面制作稿本创作。

2、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110

(1)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素材的收集,二是素材的制作加工。

(2)多媒体教学软件编辑与合成。利用多媒体软件集成工具,将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素材编辑与合成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集成工具主要有程序设计语言、通用多媒体著作软件和学科专用多媒体著作软件等类型。

(3)多媒体教学软件调试与打包。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调试。检测后进行打包发布,成为可以展示的最终产品。

3、如何设计网络课件114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1)交互性,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2)界面直观友好。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3)培养创新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信息文化素养。(4)科学性。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5)协作性。网络课件要提供协作学习和协作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的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学习策略。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将重点放在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与系统设计上。

4、多媒体教学应用有哪几种主要方式,各自有何特点与作用117

多媒体系统教学应用有四种方式: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并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研究:a、如何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是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B、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是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c、如何发挥多媒体和非线性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探索的多媒体学习情境等。

(2)多媒体环境下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集中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个别的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超链接结构的环境下,主要依赖教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策略进行学习,接受对媒体信息的刺激,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进程。

(3)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暂新的课堂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它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a学生直接参与是学习的主要方式b教师的指导采用屏幕播放功能来实现c教师通过控制平台的屏幕监控有效的组织教学过程d组织协商讨论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因特网环境下进行,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和年龄的限制,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具有时空的延展性,老师的讲授和学习者的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进行及相互交流。

5、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特征97

(1)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2)基本特征: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第六章

1、设计与开发一个网站的主要过程是什么?137 可分成七个阶段:即网站规划、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网站检测调试、网站发布、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站评价与修改等。

2、试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特性与优势142 【特点】同步与非同步、多向性、个别化、自动记录。【优势】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性、开放性。

3、简述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特点143-147(1)网上讲授型教学方式:又分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2)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课件和网络通信的自主学习。特点:①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②具有较强的自由度;③学习具有一定的交互性;④学习具有较强的创造性;⑤学习者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学习:优越性:学习群体范围广阔;资源获取途径多样;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多样。

(4)在线学习:主要有网上学校、数字图书馆、网上实验室、网上资源库等方式。因特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方便的在线学习工具和广阔的在线学习空间。在线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都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5、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136(1)特点:教育网站除了具有一般网站的特点,如多媒体呈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外,还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性与科学性,表现出服务于教育的特点。a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散点.b教育网站是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c教育网站为教学交互活动创设情境d教育网站为教育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创造条件。(2)类型: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网站;教育研究机

构的教育网站;学校的教育网站;企业的教育网站;社会专业机构的教育网站;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个人的教育网站。

6、设计一个网站的主要内容:138

(一)网站的主题选择。

(二)网站的结构设计:包括网站的目录结构设计、链接结构设计和网站的栏目结构设计。

(三)网页设计:网页的颜色设计、网页的版面设计、网页的交互设计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要求和基本策略247(1)基本要求包括: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信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2)基本策略: a、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B、利用。。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C、。。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D、。。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E、。。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F、。。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G、.。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第十一章

1、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有哪些基本模式242

课堂讲授教学、个别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远程课程教学。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有哪些基本要求244

(1)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媒体作用的转变(有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教学进程结构由逻辑性讲解式进程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模式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它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注意目标、教学策略和技术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基本思想24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1)基本思想:①、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1)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a、学习资源的变化,b、学习方式的变化,c、学习空间的转变,d、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教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学习内容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

2、试述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则P31(1)最大价值律:

根据价值分析原理,价值(V)的高低,是以功能和付出的代价的比值来表示的,可用方程式表达为:价值=功能/要付出的代价。公式表示,付出的代价越小,而功能越大,则媒体的使用价值越高,预期的选择设计率越高。从价值分析的原理中可以得到启示:媒体的设计和制作,不能单纯的追求降低成本,也不要片面的追求功能,而应以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为目标。

(2)共同经验律:根据教学传播理论,要使教师和学生双方能互相沟通思想,则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因此,视听媒体的设计就是要以提供这种情境,展示共同的经验为目的。

(3)抽象层次原理:根据戴尔理论,媒体选择的抽象层次原理就是指媒体所提供的具体和抽象程度必须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增减,而每一个层级都包含一部分具体成分和另一部分抽象成分,这两种成分的比例依学生水平而有所改变,也就是应依学生水平而选择不同的媒体。

3、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与方法(1)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讨论,形成创意----实践探索---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几个基本环节。(2)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又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习者面对教学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论点。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和相关网页。学生根据论点搜集支持论点的相关资料(论据),最终完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展示论文。论文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也可制成网页。最后由学生介绍报告内容,其他同学对研究报告进行评议。(3)基于因特网的小组合作-----网页制作-----远程协商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

现代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篇5

AECT05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P9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可从以下方面体现:1、2、3、为处于不同时空的教师提供交流机会;

为教师提供有效学习方式; 为教学研究提供手段和方法。

P13

校园网络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媒质和相应的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同时又通过防火墙与外部的Internet网络连接,以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局域网。

P15

网络互联设备:(1)集线器(HUB)(2)交换机(Switch)(3)路由器(Router)(4)网关(Gateway)(5)防火前(Firwall)

P30

多媒体网络型教室的主要功能:

1、实时广播教学。

2、远程控制。

3、学习监督。

4、实时分组。

5、在线交流。

6、电子举手。

多媒体网络型教室的教学应用形式:

1、多媒体课堂教学。

2、电子备课。

3、学生利用网络教室资源进行自学。

4、网络练习和测试。

P31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谅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活动。微格教室是进行微格教学的场所。

微格教学设施包括主控室和微格教室两部分。

P38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1、海量信息。

2、资源共享。

3、使用方便、快捷。

4、多媒体化的信息和全文检索功能。

5、提供自行服务和请求帮助的数字化咨询系统。

P50

校园有线电视常见的教育功能:

1、传送电视节目。

2、电视广播教学。

3、示范教学。

4、教学监控。P54

数码相机是由镜头、成像感光组件、数码影像处理器、内置存储器、液晶显示器、移动存储器和各种接口等组成。

P56

数码摄像机的组成:

1、成像系统。

2、音频系统。

3、取景系统。

4、控制系统。

5、存储系统。

6、接口系统。

7、电源系统。

P62

录播系统的功能:

1、同步录制。

2、在线直播。

3、VOD点播。

4、文件管理、P74

什么是思维图?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将信息图像化,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力,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P77

Web 2.0的特点:

1、大规模互连。

2、去中心化。

3、以用户为中心。

4、开放。

5、轻量级。

6、自然浮现。

P78

Blog的优点:

1、上传文件资料。

2、即时更新教育新闻与信息。

3、分享日常教学经验与感悟。

4、链接有关资源网站。

5、促进教研和学术活动 P90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1、有利于资源的集成。

2、有利于资源的迁移。

3、提高学习资源的使用率,资源的生命周期长。

4、有利于资源安全、保护知识产权。

5、有利于信息的传播.P93

什么是搜索引擎?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P94

了解引擎

P143

李克东的定义?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指出: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识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以系统理论为方法去研究和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教学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P144

通用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P152

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

网络课件是基于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开发能在Inter网上发布的课件。其本质是一种Web的基本应用程序。

P158

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流程:

1、需求分析;

2、系统分析;

3、系统集成;

4、测试评价。

P181

网站的基本构成:网页、网页空间、网址(IP)、域名(网站名字,与IP地址相对应)P198

信息化教学的特征:1、2、3、4、5、6、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变化; 环境和过程的变化; 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注意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 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P201

信息化教学评价的特点:

1、评价目的不同;

2、评价者不同;

3、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性不同。

P202

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原则:

1、让学生明了评价标准;

2、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

3、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4、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P209

基于项目的学习特点:

1、情景性;

2、综合性和开放性;

3、协作性。P214

WebQuest的基本构成部分

1、导言(Introduction);

2、任务(Task);

3、过程(Process);

4、资源(Resources);

5、评价(Evaluation);

6、结论(Conclusion)。P229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篇)的内容解析:

1、“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部分规定了教学人员在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包括四个方面:重要性和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和终身学习。

2、“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部分包括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主要用于规定中小学教师应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知识是指中小学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指中小学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教育技术的基本技巧、能力和方法。

3、“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部分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核心部分,由“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四个方面构成。

4、“社会责任”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篇6

名词解释: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二、教育技术

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与形态)。

三、网络课程

教师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各种网络形式提交到网上,学生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浏览学习。

四、学习环境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

五、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六、超文本和超媒体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简单地说: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超媒体在本质上和超文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超文本技术在诞生的初期管理的对象是纯文本,所以叫做超文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多媒体,为强调管理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超媒体这个词。

七、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就是远距离教育。是指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利用媒体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的教育方式。

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其实质是在信息文化环境下,技术与课程互动以实现当代课程的改革、建设、发展直至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技术要素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课程要素相融合,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九、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

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按教学阶段可以将学习评价类型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或者设计题: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哪些特点?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包含哪些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包括:

1、行为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把学习的环境条件看作是刺激,而把学习者的行为变化看作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斯金纳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制成了一只迷箱,后来这种箱子在研究中广为应用,并被称作“斯金纳箱”。

教学启示:

教学必须要形成塑造行为或者矫正行为的手段和方法;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刺激环境,并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有程序教学、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个别化学习软件设计和视听教学方法等。

2、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而并不仅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环境只能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潜在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双向过程。学习是一个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教学不是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学需要为问题解决和学习活动设置情境、提供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指导。

学习是一种协商性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在社会、历史、学校共同作用下不断获知与发展的过程,人际间的协商性活动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应该处于丰富的情境中。学习要通过个体与同伴及特定情境的积极互动来进行,而不只是简单地对各种抽象的技能进行训练。

4、社会学习理论。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技术的本质、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类型的学科。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

学习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长进的过程。教学资源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来源或资料库,它包括支持系统的教学材料与环境,但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也就是说,学习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人力(教师、学生)、物力(设备、材料和设施)和财力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资源。

(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四、一个简易型的多媒体教室可以怎样搭建?

(一)简易型组合型多媒体教室的搭建:在普通的教室里面,配备收录机、投影器和银幕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录音教学和投影教学。

这种教学展示系统需要的设备造价比较低,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使用的教学软件价格便宜,有的还可以白己动手设计制作,因而在广大中小学中比较普及,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或者可以这样搭建:

电脑+34英寸纯平电视机+高清晰电脑摄像头。

五、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代表媒体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主要阶段和代表媒体

1、函授教育。

以印刷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政传递书写作业和批改评价为主要通信手段。

2、广播教育与电视教育。

除了印刷教材外,主要以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等媒体为主要学习资源。

3、现代远程教育。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

不排斥印刷教材或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等第一、二阶段的远程教育的传播媒体,而是以最佳的方式结合这些传播方式,主要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教育信息的传送。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1、教学交互性强。

2、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3、突破和延伸教学时空,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4、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类的学习理想。

六、常见的声音文字格式有哪些?

(一)WAV文件。

WAV(波形)文件来源于对声音模拟波形的取样。存储容量很大,支持各种取样频率和样本精度的声音数据,并支持压缩。

(二)MIDI文件。

MIDI是乐器数字接口的英文缩写。MIDI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比WAV文件小得多。

(三)MP3文件。

MP3格式是目前流行的一种高压缩比音频格式。音质接近CD,以极小的声音失真换来较高的压缩比,在因特网上广泛传播。

(四)REAL文件。

REAL文件是一系列由美国著名的RealNetworks公司开发的流媒体格式文件的统称,包括视频音频和流式文本和图片,其中声音格式有RA、RM、RMX等多种。七、一个标准多媒体教室有哪些设备组成?可以在其中应用哪些教学策略?

(一)多媒体教室中的影像设备:

1、投影屏幕

2、多媒体投影机

3、视频展示台

4、DVD影碟机

5、电子白板

(二)多媒体教室中影像设备用于教学方法:

1、演播——设疑法

2、演播——讨论法

3、演播——情境法

4、演播——发现法

5、演播——实验结合法

6、演播——操练法

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 3.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的作用:

1、在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创设学习情境(2)集中演示案例(3)评价学生作品

2、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信息技术为课程学习提供资源环境(2)信息技术为课程学习提供信息加工工具(3)信息技术为课程学习提供协作交流工具

九、基于建构主义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型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建立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性及协作性的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型是:

(一)学习目标分析

(二)学习情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2、学习资源的设计。

3、认知工具的设计与选择。

(三)学习组织设计

1、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

2、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3、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十、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采用的线索。

3、领悟体会课文的写作手法。

4、学会利用网上资源了解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屏幕展现几个朱自清的照片图像,让大家说出是谁。然后,介绍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最后,提出问题:(1)他的生平是怎样的?(2)他一生写出了哪些作品?

(3)他的散文《荷塘月色》主要描写了什么?(4)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怎样的?

2、网上学习,协作交流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上述问题的有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3、选出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这些学生可以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汇报,也可以全面汇报。

4、教师总结

教师首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绩,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次基础上教师再做全面的总结,把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出来。

5、布置作业。

(1)利用网上资源评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2)模仿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写作一篇散文。

十一、利用数码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实施哪些教学方法? 此题没有找到,暂时用下面的答案。

1、设疑法

2、讨论法

3、情境法

4、发现法

5、实验结合法

6、操练法

7、案例法。

8、讲授法。

十二、利用数码演示文稿(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字体、字号、动画设置等)。

(一)字体的选择

1、“黑体” 较为庄重,可以用于标题或需特别强调的区域。

2、“宋体”和“仿宋” 较为严谨,更适于PPT正文使用。从电脑的显示系统来看,该字体显示也最清晰、对比好。

3、“隶书” 和 “楷体” 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二)字号的选择

1、幻灯片题目字号为32-44pt,正文字号为18-32pt。

2、各级正文文字中,每两个相邻级别字号不要相差太大,最好在数值上相差 4。

3、使用“粗体”“阴影”“下划线”强调文字。

(三)动画设置

1、动画效果不能用得太多,而应该让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注意对象的出现顺序;

3、太多的闪烁和运动画面会让观众注意力分散甚至感到烦躁。

十三、会设计多媒体课件。(完成内容的框架设计与功能设计)。

包括幻灯片版式、幻灯片设计(配色,动画)、幻灯片切换。

十四、依据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WebQuest)

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可以参考下列设计过程:

(一)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选择的学习主题

2、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制定相应地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活动进度等

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和鼓励机制、讨论和交流方式、成果形式、评价方式等

4、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以及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5、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去伪存真、选优除劣

6、根据需要组织相关协作学习活动,如开展竞赛、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7、要求学生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报告、电子文稿、网页设计等,并向全体同学公开展示和交流

8、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习作品,通过评价形成观点,达成意义建构的学习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1、确立研究主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研究活动

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篇7

一、带着疑问阅读

每带一届高三, 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 有没有先就文章的题目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说没有, 他们习惯于跟着文章的内容去阅读, 而不是带着疑问阅读。这就会造成阅读过程中的盲目、不得重点的现象, 从而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都是被文章牵着鼻子走, 不得要领。事实上, 一篇文章的标题大多是文章的中心或写作对象、范围, 针对标题提出的疑问往往就是对其中心内容的探究, 而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通常也就掌握了作品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答题又是大有帮助的。如2006年江苏卷的现代文大阅读, 标题是《一幅烟雨牛鹭图》, 看到这个标题, 我们会想到:这可能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景里有烟雨、牛和鹭, 作者描绘的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又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或理呢?带着这类问题去看文章, 自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点, 为答题做好准备。再看看文后的题目, 四题中有三题与我们的疑问有关: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 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3.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自己提的问题即使与考题不太一致, 也一定会对做题大有帮助, 因为你对作品的重点内容已基本了解。

自己提问的方法很简单:不定问+固定问 (两者之间往往是有重叠的) 。不定问即自己看到作品标题后头脑里自然出现的问题, 这类问题因人而异, 不求一致, 但本质上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固定问是指每一篇作品都必须搞清楚的两个问题:思路、中心。以2006年全国卷的现代文大阅读为例, 标题是《绵绵土》, 不定问:什么是“绵绵土”?土怎么是“绵绵”的呢?写土是不是与抒发故乡情有关呢?固定问:本文的思路是什么?中心是什么?

二、带着答案做题

大部分学生在看完作品后不会去思考什么, 而是直接去做题, 题目问什么他就再到文中去找什么, 对作品没有整体地把握, 在答题时往往会遗漏要点、以偏概全。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 就是对看标题时自己所提的问题的答案, 尤其是思路与中心这两个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整理在草稿纸上, 这样做题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漏、避免片面了。

三、弄清问题本质

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提问方式千变万化, 学生因此经常摸不着头脑。其实, 问法虽多, 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此处的“宗”指的就是《考试说明》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下列八小类:1.重要词语的含义;2.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思路、结构;4.思想内容;5.作者的观点态度;6.形象;7.语言;8.表达技巧。对于这些考点, 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看到题目时, 必须先弄清它的本质是考点中的哪一项, 从而“对症下药”。如2004年江苏卷中《草堂·诗魂》一文的试题:从文章第四段看,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则是对第四段内容的筛选与整合。

四、从选择题入门

近几年的现代文大阅读的试题都是简答题形式, 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们不妨从2002年之前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入手, 因为那个阶段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题是选择题, 虽然形式不同, 但是出题角度与答题规范是一致的, 我们完全可以分析这些选项的角度、学习它们的表达、掌握一些术语。

如1999年全国卷24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 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 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 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题的五个选项包括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主旨、表达技巧等出题角度, 也与现在主观题的命题角度一致。

先做好类似的选择题, 对我们解答简答题是大有裨益的。

五、积累答题套路

在弄清问题本质和掌握一些术语之后, 我们还应该积累一些答题的套路, 当然, 这还必须以细化考点为前提, 如表达技巧可细化为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表现手法 (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 、材料安排 (主次、详略等) 、行文结构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 、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等。了解这些细化的考点, 总结与之相对应的答题套路, 可以省去很多思考与答题的时间, 并且使自己的答案趋于规范。示例如下:

形象:身份+性格 (情感)

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寄寓) 什么情感

修辞:手法+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关键词句:含义+手法+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手法+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评价:观点+理由

总之, 学生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切不可“跟着感觉走”, 更不能“靠天收”, 而是要抓住两大方面:阅读策略与答题策略, 掌握了这两大方法, 则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初探 篇8

一、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训练,这就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提高阅读素养,“读”为根本,主要靠学生大量地品读作品,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这是不能丢弃的。我校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好,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意味,增强语言感受力。

2.积极开展佳作欣赏活动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作文、名家短文、富有时代感的美文、含有深刻道理或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朗读与欣赏。除此以外我们还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及中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朗读与欣赏,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3.注重积累

课外我们还布置学生写作随笔,对其中精彩的随笔要求学生圈点勾划,并能适当地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感悟。对精美的语句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加以朗读,还要求学生尽可能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阅读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受其熏陶,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显著增强了,对文章意蕴的感受、思想感情的辨析、深层阅读的能力明显提高了,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按文体进行专项指导

翻阅历年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多选用不同文体的材料,尽管明确针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在逐步淡化,但阅读的考查无疑还需与文体相结合。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模糊,答题表述错误,失分现象严重。有鉴于此,我们学校对现代文阅读按文体进行了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拥有好的做题习惯,能够及时、迅速地捕捉到有效的答题信息并能认真审题、规范答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

首先,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方法及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如:散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内容与中心;品味重要词句的内涵;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揣摩作者的情感;分析写法技巧等。小说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等。说明文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把握说明对象;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判断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品味说明语言等。议论文阅读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寻找和归纳论点;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揣摩和品味议论文的语言等。

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在审题时,要认认真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特别是区分题目中哪些是统览全文作概括回答的,哪些是就某一个节次作精读分析的;哪些是考查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哪些是考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哪些是要用文段原句解答,哪些是要用自己的话概括……问几问就答几问,不能漏答,更不能所答非所问。

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该用术语回答时必须用术语回答。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又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再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就是这样,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三、“读”与“练”相结合

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读”是基础,方法指导是关键,但“练”也必不可少。练应求精练,有选择地练,科学地练,练出能力来,而不能搞题海战术。训练前,我们可以结合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明确训练的重点、难点,然后分解训练,强化巩固。具体步骤如下:

1.精心选材

我们在出题前要精心选材,选择那些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进行阅读训练。

2.注意“三度”:难度、梯度、力度

训练时我们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注意讲求实效,严格训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流于形式。

3.精要训练

这是直接收到训练效果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精要训练是对阅读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提炼,不要把拼音、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过多地穿插于阅读训练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对如下能力点的训练:中心句的提取,段落层次的划分,表达方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确认,论证方法的识别,说明方法的判断,记叙描写方式的辨析,以及简答题、概括题、表述题的训练等。对学生答题中失分率较高的考点,如:对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描绘画面等,我们要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上一篇:运输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叶老师你误会我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