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2024-09-01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共8篇)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1

该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生作弊两次以上或者组织学生作弊一次以上,学校可以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该学生虽然属于第一次被抓住作弊,但是,鉴于该学生在教育厅领导检查巡视期间公然作弊,情节严重,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学校决定对其严肃处理,以儆效尤。2天以后,学校橱窗中就张贴了学校教务处和校教学委员会联合作出的对该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并随后由院系副书记当面通知该学生本人。该通知并被张贴在学校各院系醒目处以及学生活动场所的醒目处,其上盖有学校教务处的印盖。

请仔细阅读上述案例材料,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2)该高等学校在对该学生作出开除学籍规定的过程中有哪些违反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答案要点:

(1)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4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第56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第57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本案中,学校处分学生的事实依据不符合第54条规定的情形,程序上没有收集充足的证据、处分前未听取学生陈述和申辩、处分决定非经校长会议做出。

案例二 :某大学生严某(男)参加英语六级考试时,将几篇英文作文写在小纸片上并带进考场,并自行选择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坐下,监考老师甲提前15分中来到考场,要求学生自觉后就径直发放试卷,未核对和进行相关检查。监考老师乙因堵车迟到20分钟赶到考场,见学生已经考试就将甲拉到一旁说明迟到的理由并小声描述堵车的状况。严某乘监考老师甲乙闲谈时溜出考场到洗手间上完厕所后迅速回到座位继续考试。考试中途,严某父亲呼叫严某,严某见是父亲呼叫,便按键接听。巡视员巡考时发现严某试卷下的小纸片并予没收。后学校认为严某考试作弊,态度恶劣,于是对其做出勒令退学的处分决定。严某对处分决定不服,向校方提出申诉,但校方未给予任何书面答复。后查,由于监考老师未履行职责,出现10份雷同卷。教务处发现后,批评监考教师,要求他们以后注意一点。试分析:

(1)学生的行为哪些属于违纪,哪些属于作弊?(2)监考老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3)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处理是否合法? 答案要点:

(1)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擅自离开考场属于考试违纪。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小纸片、使用通讯设备属于考试作弊。

(2)教师严重违纪违法,并出现雷同卷,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3)本案涉及到《宪法》、《教育法》以及国家关于考试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对严某的处分应依法进行,而不应随意剥夺严某作为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严某。严某向学校提出申诉是合法的。对教师的简单批评是不对的,应由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建议所在学校给予行政处分。

案例三 :2002年,重庆邮电学院两名学生外出旅游时发生性关系,导致女方怀孕。校方知情后,以“品行恶劣、道德败坏”为由将两人开除。这对情侣遂将学校告上法庭。2003年,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驳回二人要求学校撤销处分决定的起诉;2004年5月,成都某高校一对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拥抱、接吻的亲昵举动被学校发现,学校依据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给予两人开除学籍处分,两名学生将学校告上法庭。2005年1月,二人起诉被驳回。

请根据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析法院的判决。答案要点:

在新《规定》中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最显著的是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此外,新《规定》取消了“品行极为恶劣,道德败坏”等道德评判类处罚理由,大量增加了有明确法律依据或者行为特征比较清楚的法律规范用语,例如“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等等。新《规定》第27条、第54条明确了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的法定情形,而两起案件中学生的行为不属于其中规定的情形,所以,若依新《规定》两起案件中学校的处分决定和法院的判决均不能成立。

案例四 :某学校教师李某因对学校乱收费不满,向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该校领导一气之下,取消了李某的专业技术职务,并且说他是精神病,不安排教学任务给李某,并强行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请依法分析教师李某和学校的行为。答案要点:

(1)李某的行为符合《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李某如实反映了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依法行使其权利。

(2)根据《教育法》第29条,学校有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义务。《教师法》第36条这样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五:孟母堂事件

2005年9月,一家名为“孟母堂”的教育机构在上海松江开设。在该教育机构中,记诵中国古代经典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内容包括:语文学科所读的是《易经》、《论语》等中国古代传统典籍;英语以《仲夏夜之梦》起步;数学则由外聘老师根据读经教育的观念,重组教材,编排数理课程;体育课以瑜珈、太极之类修身养性的运动为主。因为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近似于我国古代私塾,因此媒体普遍将“孟母堂”视为“现代私塾”。

目前,围绕“孟母堂”事件形成的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孟母堂”违反了我国的教育法律制度,这种观点以上海市教委为代表,并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上海市教委发言人指出,“孟母堂”分别违反了办学许可的有关规定、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违反了教育收费的有关规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孟母堂”并不违法,主要以“孟母堂”的学生家长为代表,认为“‘孟母堂’不是办学,只是现代在家学习或在家教育的一种方式。既然不是办学,也就无所谓违规和违法。显然‘孟母堂’这种形式,不适合于用‘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关规定来框定它。” 还有的学者认为,国家义务教育法的“义务”首先是指国家义务,至于儿童则是享受这种义务的权利。现在的问题,不是家长没有送孩子入学,而是入什么学。不入公学,是家长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国家也无权干涉。家长有权利不让自己的子女上公立学校,而去“孟母堂”求学,政府理应尊重。

孟母堂事件是一场发生在国家与公民之间关于教育权的争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国家作为教育权主体的地位,而未对父母的教育权做出具体规定。父母基于自然,有权主张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权,有权监督让渡给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权,家庭教育应有其合法的地位。当然教育权作为公民的自由权的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家庭教育必须接受国家、社会、法律、法规的监督与指导。这样,父母的教育权利与国家的教育权力(利)之间应该互相制约,以保障受教育人受教育权的完美实现。

案例六:罗彩霞和王佳俊

罗彩霞和王佳俊均为2004年邵东一中298班应届文科毕业生,两人同时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分别为514分和335分。王佳俊在父亲王峥嵘操作下冒用罗彩霞的身份信息和高考分数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并取得了学位证书,获得了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在广州工作。2005年,罗彩霞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3月,罗彩霞在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教师资格证时,发现自己的身份被王佳俊盗用,于是于3月18日报案。经查,这是一起由王家俊父亲王峥嵘策划、利用个人关系违规获取高考相关信息、伪造高考纸质档案和户口迁移证的冒名造假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王峥嵘为了让女儿王佳俊就读本科学校,于2004年9月初到邵东一中找到王佳俊班主任老师张文迪,获得了罗彩霞高考成绩等相关信息,又通过同学关系使王佳俊被贵州师范大学降低20分定向补录。案发后,王佳俊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已被注销,张文迪被邵东县纪委实施“双规”,王峥嵘因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涉嫌犯罪被逮捕。

(1)学校撤销王佳俊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是否合理?

(2)班主任张文迪对其参与该案的行为应承担什么教育法律责任?(3)分析王峥嵘的犯罪构成?

(4)罗彩霞应如何主张及维护自己的权利?

答:(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8条规定:“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第38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学校可据此撤销王佳俊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2)从本案介绍和纪委的处理来看,张文迪参与了该高招舞弊案,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3)有伪造、变造的直接故意和行为,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4)罗彩霞可以姓名权受到侵害而对相关责任人提起侵权之诉,要求赔偿。

最高院就齐玉苓案所做的《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1〕25号司法解释被废止。2008年12月24日起被废止。

理由:该司法解释只是因“已停止适用”而被废止,既无“情况已变化”,又无“被新法取代”。案例六: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福建省高校

目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1]。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受到影响,为不断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落实高校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笔者抽取福建省35所高校(本科高校20所,民办本科高校1所,高职高专院校7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6所),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校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的青年教师(包含思政、行政、 教辅、专任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36份,收回有效问卷20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有效问卷中,从性别上看,男性占47.6%, 女性占52.4%;从年龄上看,31-35周岁青年教师为主,占到37.7%,25-30周岁青年教师占29.6%,36-40周岁青年教师占17.4%,40-45周岁青年教师占11.2%;从学历上看,硕士研究生为主,占到54.6%, 博士研究生占17.3%,大学本科学历占27.5%;从职称上看,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是29.2%、 47.5%和23.3%;从政治面貌上看,中共党员为主, 占70%,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4.6%;从参加工作的年限上看,5年以下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占41.6%,5-12年占38.7%。

从学科构成上看,被调查的青年教师中,工科背景最多,占18.3%,其次是理科,占14.0%,其他依次是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 哲学、历史学、农学、军事学,体现了福建省高校多学科发展的学科特色,问卷对各个学科的教师均有覆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调查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二、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

(一)新媒体的应用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互联网成为了当代人开阔视野、扩大交流、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特别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具有深远的影响。调查发现,在使用的网络媒体方面,55.1%的高校青年教师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飞信、微信等,13.8%的教师使用新浪网、凤凰网等新闻门户网站,11%的教师参加如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舆论活动,6%的教师使用如人人网、 开心网等社交网络,9.2%的教师使用如优酷网、土豆网等网络点播视频,3.9%的教师使用网络电视台等网络直播媒体。这说明,新媒体的应用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宣传教育是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见的活动形式

调查表明,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最喜欢的日常学习与教育活动形式,依次为专家讲座(29%),看电影及演出等(34%),网络宣传教育(13%),先进人物报告会(11%),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2%),网络宣传教育也是高校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三)网络倾诉是高校青年教师调节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在心理调适方面,有78.1%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仅有7.8%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心理调适能力“较弱”或“很弱”。 在遇到困难或有心理压力时,虽然青年教师排遣压力的方式较多的是“查看书籍资料的相关知识”、 “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以及“参加文体活动” 这三项,但是网络倾诉依然是高校青年教师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占3.7%。

(四)少数高校青年教师忽视媒介素养的提高

在利用微博、微信发布、评论和转发信息问题上,青年教师一般通过微博、微信发布、评论和转发的内容中,有22.3%的内容为自己的生活琐事,20.7%为个人心情状态,16.5%为休闲娱乐信息, 甚至有0.8%为社会负面信息,其他依次为:个人对社会热点的见解(19.3%)、时事政治(12.6%)、产品宣传营销(2.2%)。而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时, 只有24%的青年教师会在浏览时对信息进行主观过滤,56%的青年教师表示不会深究,20%的青年教师表示很少会或者完全不会过滤信息。

三、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状况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西方价值观念涌入,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上各类社会思潮活跃和冲击,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 同时,当前不少高校的青年教师有海外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方式的差异和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认识。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出来,社会现实问题纷繁复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有的青年教师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淡化, 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抱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这种思想政治状况,虽不代表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状态,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二)认知层面的偏差

目前,我国网络监控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认知。同时,由于选拔机制和考核制度的固有局限, 能够不拘一格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少,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停留在排资论辈的传统认识上,缺乏竞争意识;职称晋升的杠杆和激烈竞争,使得有些青年教师只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传授、不出教学差错上;广大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学任务普遍繁重,还需挤出时间写论文、做课题、搞调研,常常处于疲劳作战、忙于应付的状态。加上成家立业、买房养家的生活和经济压力,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因此, 与老一辈高校教师群体相比,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他们过度关注自我,工作动力很大程度源自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等现实目标,不是完全讲求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三)角色定位的矛盾

青年教师从业时间短,短期内难以证明自己教书育人的成效;科研上,由于水平和经验相对欠缺, 大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短期内亦难以产生,因此,难免存在职业成就感不足的现象。此外,一些青年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好几种角色之间的矛盾关系,如社会对教师职责的高要求与现实中青年教师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的矛盾冲突,树立师道尊严与成为学生朋友的界限划分冲突,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素质品德的较高期待与现实中教师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一方面,青年教师敢于展现自我, 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又因为短期内还无法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因而失落、迷茫、苦恼。因此,青年教师职业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在所难免。

四、创新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一)加强平台建设,构筑网络思想文化阵地

1 .打造青年教师主题性思想教育阵地

要坚持内容建设与安全管理两手抓,在高校打造具有示范性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学术网站、校园门户网站、新闻网、网络互动社区等,着力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 服务性、互动性,为广大青年教师的学习、工作、 生活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重点扶持一批有关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和品牌栏目,带动高质量多层次的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2.加强青年教师网络新媒体建设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博客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着重加强青年教师博客、微博、微信等的建设与管理,强化互动功能和安全管理,加大网上政治性有害信息的查处力度,打造安全可靠的网上育人阵地,牢牢把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实现理念引领性、内容科学性和网站安全性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推进本土易班建设试点,整合高校相关部门资源,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网上网下交互性文体活动,增强易班用户黏度和活跃度;鼓励一线青年教师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双向或多向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丰富教师网上生活。

(二)丰富网络文化产品,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1 .丰富青年教师网络文化产品

注重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年教师,把握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校园学习生活以及时政热点等主题,举办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大赛,引导青年教师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情景剧、青春话剧、DV短剧、影视作品等,创作校园小说、 诗歌、散文、短信等文学作品,创作校园歌曲、美术、书法、动漫、摄影等艺术作品,每年评选一批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和品牌;促进文化精品进校园网络,展示世界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引导青年教师在欣赏优美高雅的网络文化中陶冶情操;开设网上宣传栏,开通网上展览馆,建立校园网上党校、 团校和在线咨询等栏目,用优质的校园网络服务感染和吸引青年教师。

2.开展青年教师网络素养教育

把文明用网作为师德建设重要内容,在教师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工作考核等环节提出相关要求, 引导广大教职工自觉带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为人师表,并教育学生传播健康信息,扩大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 鼓励教师积极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同时,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广泛开展青年教师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开展互联网“底线”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提升青年教师“文明上网、安全用网、文明办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加强青年教职工教育管理,完善学校有关网络管理规定,增强青年教师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实现青年教师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2];开展 “红色网站”建设,评选表彰一批红色网站、优秀微博客和先进个人等一系列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活动促进,评选表彰,课堂教学,组织讨论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网络素养。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1.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制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计划,成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选拔培养一批青年教师骨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适应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选拔青年教师组建并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监管、网络评论员、BBS版主、网络舆情分析、网络政保、 网络技术等七支队伍,并分别落实到相关职能单位对口管理,使其发挥长效作用;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注重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青年教师中组建网络舆论队伍,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设立专职或兼职的网络宣传和管理员,具体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汇集研判网上师生思想动态,及时处置网上不良信息;引导支持学术名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形成由网络文化相关专业师生、先进典型人物等参与的网络评论机制和办法。

2.重视网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工作

加大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作、管理、研究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训,提升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参加主题培训班、参与网络课程研究等形式,提升网络建设与管理队伍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力量;向青年教师推出各种信息化系列知识讲座,内容涵盖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涉及VPN、 门户网站、邮件、数据库管理、个人电脑安全管理及运维服务等与师生息息相关的基础业务应用,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逐步培养一批网络建设与管理的后备队伍。

(四)健全安全管理,增强舆情监控处置能力

1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

实施网络舆情报告制度,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平台,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研究、反馈以及引导社会观察等工作,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员、 策划员和技术员队伍建设,使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更加健全,更加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每天对校园BBS内容进行巡查,加强对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以及知名社交网站的关注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各类不良信息和涉及学校的各类网络舆情信息, 并做好删除不良信息及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结合重要历史节点,加强青年教师思想动态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形成比较畅通、便捷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 报送、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机制,加强校内外网络舆论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与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加强协作和互动,及时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建立校园网络舆情“一日一报” 制度,通过人防和技防的结合,为学校舆情监控和处置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2.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落实好国家有关网站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试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系统升级、强化技术手段、加大投入、专人管理等手段确保办公系统等网络的信息安全;通过加强网站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严格要求、落实责任,确保各个网站、微博、 微信等平台的安全;通过强化用户安全意识,杜绝将账号转借给他人使用,确保网络安全。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文明上网活动,树立网络活动的法制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净化网络环境。

(五)正面宣传引导,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1 .强化网络新媒体宣传工作

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与报纸等传统媒体相结合, 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官方微博、 微信等平台加强对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主流价值观,强化网上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互动的优势,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加强网络对学校热点问题的正面宣传引导,特别加强对涉及重大热点问题的收集、研判和正面引导工作,避免对网络舆情使用“堵”的方法, 使各类重大事项包括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能及时通报给师生,与师生形成良性互动,及时矫正网络舆论出现的偏差;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信息传递通道,构建学校、学院、个人三级网络体系,进一步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引领网络舆论[3]。

2.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68-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及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评估、认证的压力接踵而至,任职、晋升条件等硬性指标也在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压力。工作负荷普遍增加,精神压力大,身心疲惫,已经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积极性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工作效能,影响工作质量。本文拟通过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对福建省部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对该群体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做较系统全面地分析,并对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可行性建议。“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指的是“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一般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多的行业中,是助人行业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职业病。对我国15个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测量显示,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位居第三。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选取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32份,回收425份,有效问卷401份。样本具体情况为:性别:男性221人,女性180人;年龄:30岁以下125人,31-40岁的169人,41-50岁的46人,51-60岁的61人;学历:专科5人,本科132人,硕士191人,博士73人;职称:助教82人,讲师185人,副教授121人,教授13人;年收入状况:6万以下的76人,6-9万192人,9-13万116人,13万以上17人。

(二)调查工具。本调查采用的是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MBI—ES)。该量表包括22题,3个维度(情绪衰竭9个题项、低个人成就感8个题项、去个性化6个题项)。量表共22题,采用7点量表记分,0=从不,6=非常频。在情绪衰竭方面,得分高于27分,则说明有较高的情绪衰竭,低于16分,说明情绪衰竭程度较低;在去个性化方面,高于13分,表明去个性化比较严重,低于6分,表明去个性化程度比较低。这两项都是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得分越低,职业倦怠程度越低。在个人成就感方面,高于39分,说明个人成就感比较强,低于31分则个人成就感比较低。该项得分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低,倦怠程度就越强。另外,问卷在MBI-ES量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开放问题,主要让被调查者对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压力源做尝试性分析。

(三)研究过程。本课题调查者经过统一培训后,采用随机方式,在教师办公区、教师、图书馆等教师集中区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完全保密,所有的答案无对错之分。

(四)数据分析。问卷资料经过核实确认有效问卷后,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由表1可见,有57.4%、30.4%、36.2%的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现象,总体上来说,福建省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心理。

(二)福建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收入上的比较差异。通过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这三个维度上差异不明显,男性总体上职业倦怠的程度略高于女性;(2)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30岁以下教师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高,50岁以上教师去个性化得分最高,41-50岁的高校教师个人成就感程度明显低于另外两个年龄段;(3)不同学历的高校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反应也各有侧重。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个人成就感得分明显低于硕士与博士学历者;去个性化维度上本科学历教师显著高于博士学历教师,而情绪衰竭维度则对不同学历老师来说没有太大区别;(4)不同职称高校教师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助教和讲师在个人成就感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教授与副教授,其他两个维度没有太大差异;(5)不同收入水平的高校教师在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别,情绪衰竭维度方面,6万收入以下的教师得分大大超过其他部分人群;去个性化维度方面,得分最高的是收入6-9万的人群,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分最低的是收入6万以下的教师。可见,福建省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情绪衰竭中高程度所占比例最大,为57.4%。这说明福建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与工作压力所带来的疲劳感及工作热情的丧失有关。大多数老师认为高校教师的造成职业倦怠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工资和福利待遇低于预期;科研教研任务过重;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的晋升只看重科研成果;为适应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不断成长和学习的压力;学校和家庭、社会等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工作任务重,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过高等。

三、讨论

(一)福建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Maslach & Leiter将影响工作倦怠的原因归结为:工作负荷过渡、缺乏控制、报酬不足、社会支持匮乏、缺乏公平性、价值观冲突等。Maslach & Leiter强调工作倦怠发生的原因不应归因于个人对应变能力,而是起因于工作环境。当个人处于压力与受挫环境,个人职业倦怠就可能发生。本文从环境及个人的角度对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加以分析。(1)环境因素。一是职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主要发生在助人行业的脑力劳动者身上,高校教师作为高投入高奉献的助人行业,工作过程中体力和精力在长期奉献过程中有过多的消耗,容易出现情绪衰竭,继而产生职业倦怠。二是工作环境因素。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工作要求高,压力大,任职、晋升条件不断提高。教学方面,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面临着学科建设、教学评估、课程开发、社会服务、指导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压力;科研方面,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科研考核标准。各类量化考核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满意感,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调查发现,有65%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甚至有22%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巨大”。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及高校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期待较高,国家发展、科技创新都依赖高素质人才,高校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社会各界对教师有“完人”的期待,也给教师带来极大心理压力;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已經没有优势,教师的权威性正在削弱;学校通过一系列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科研考核,塑造“教学名师”、“科研标兵”等,但在提高教师待遇和促进教师发展方面投入不足,使教师在工作、家庭、自我多种角色之间难以找到平衡,容易形成职业倦怠。(2)个人因素。一是人口学变量。福建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职业倦怠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男性职业倦怠感比女性略强,30-40岁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对较强;在教育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低,职业倦怠感越强。二是个人个性特征。在个性特征中,人格特质、价值观、态度、成就动机及情绪控制等对职业倦怠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A型人格较B型人格个体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成就动机越高越容易因为受挫而产生高职业倦怠;情绪外控者更容易在归因时将挫折与成就归因于他人或外部因素,因而更容易体验到倦怠。

(二)改善福建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1)环境支持。第一,学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学校要努力创建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完善教学设备、文体活动设施、科研场所,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及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要关心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项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帮助教师建立、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使教师在宽松、和谐、合作互助的环境下工作。第二,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完善竞争机制及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的成就动机,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其提供政策性支持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竞争力。第三,让教师更多了解和参与学校管理和相关制度的制定,提升教师的职业公平感。完善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使教师从不合理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第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培养教师良好的自我效能体验,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2)个人提升。第一,角色定位要准确,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提高教师的工作幸福感。第二,努力提高职业能力,有意识地向专家型、科研型角色转化。高校教师应关注自己专业的学术发展动向,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有意识将自己培养成专家型和科研型人才,真正实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个体幸福感及成就感。第三,学会管理和调节自己情绪,合理地饮食与锻炼,发展一些工作以外的爱好,学会一些切实可行的放松方法。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共同努力来预防和缓解。一方面,应鼓励教师个人多渠道实现自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学校层面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地为高校教师提供政策支持、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使他们能做好准备应对和处理各种压力。

参考文献:

〔1〕张霞,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50-57.

〔2〕王紅玲.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16-118.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4

关于使用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

培训的通知

闽教师〔2005〕32号

各设区市教育局,有关高校,厅直属中小学:

2003年7月,我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的意见》(闽教师〔2003〕21号),并依托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成立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省已有50多个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基地(以下简称“教师远程培训基地”),实现了与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的互联互通和视频教学互动。我省于2000年6月开始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省已有近20万名中小学教师取得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试合格证书,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大大提高。目前,覆盖全省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已基本形成,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为落实我厅《关于福建省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闽教师〔2005〕19号),创新教师教育体制,变革教师培训模式和手段,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人网”、“天网”和“地网”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目标,经研究决定,从2005年12月开始,使用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平台(以下简称“省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省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的运作办法

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包括培训行政管理系统与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两套系统分别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使用。平台按省、市、县、校四级设置,每级均有自己的权限与职责,既可对本级及下一级的学员开展培训,又能进行本级的管理和对下一级的监控。中小学教师只要在具备公网条件的地方,使用个人帐号、密码就能自如的上网接收信息、浏览动态,接受高质量的培训。该平台管理系统对每位学员的上网次数、学习时长能有效地跟踪显示和自动监控,并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智能测评,客观地反映学员参加培训的效果。

1、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教师培训机构,根据省教育厅的教师培训计划和要求,结合本地培训任务编制教学组织方案和教学计划(其中省级网络课程不得少于年学时总数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课程可由各地自定),逐级下达至中小学校,并对各中小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与管理。

2、各中小学校应组织本校教师向市或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报名、缴交上网培训费,并将教师报名的个人基本资料输入计算机汇总到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完成报名手续后应及时给予入网开通,并将产生的学员帐号与密码通知教师,同时将报名资料上报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3、各教师培训机构可通过省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提供的教师上网学习管理系统跟踪记载的考评资料,随时掌握本市、县(区)每位教师学习考评情况,下载学习、考评资料,并可通过省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对本市、县(区)教师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检测等。凡修完规定的课程和学时、成绩合格者,教师培训机构可根据网络管理系统提供的学员考评资料提供相应的继续教育证明。

二、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

1、教师报名注册后,根据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提供的学员帐号、密码在互联网覆盖区上网(网址:http://jspx.fjtu.com.cn),进入按规定的培训课程所编的班级,按要求选择培训课程在线学习。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如想学习计划外的课程,可自主选择进入其他免费课程学习。

2、教师要根据所修课程要求完成规定的学时,并按计算机要求在测评区内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提交论文或参加测试等,才可认定为完成该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方能进行客观评价。

3、教师可通过专家信箱向指导教师咨询、听取答疑,通过留言版反映问题与意见。

4、教师在培训站点通过视频实时课堂听课,实现学员与专家互动。

5、教师完成继续教育培训计划规定的课程与学时,成绩合格者,可向教师培训机构领取继续教育证明。

三、远程培训教学管理

根据网络教学工作开放性、协作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网络培训工作需要的培训教学制度。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应聘请高师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名师、教研员主持网络教学课程辅导、答疑解惑等有关工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考试和考核,强化远程培训教学的质量管理(具体教学管理办法另文下达)。

四、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课程教材体系建设

1、提高网络培训资源的质量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自2002年以来,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通过自行开发和引进,目前已拥有6大类约16000个课时的课程资源,基本覆盖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其中国家级的课程资源达65%以上,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的资源达80%以上,并计划在两年内网络平台动态课程资源增至20000学时,以充分满足全省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各类培训的需要。

2、为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和管理,我厅将成立“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评审专家委员会”,对现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适应我省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需要的网络培训课程和电子教材,逐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课程和教材体系。各市、县(区)也要加大地方与校本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各设区市每年应选送不少于100学时的自行开发的教师培训精品课程,经我厅组织专家对选送的培训课程进行评审后,进入省级教师培训资源库。

五、教师远程培训的收费标准和支出渠道

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核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收费标准的复函》(闽价〔2005〕费533号)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收费标准为:“每人每课时2.5元。其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培训费最高收费标准为180元,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初级职务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培训费最高收费标准为120元,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没有达到规定课时的,按实际培训课时进行收费。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收费标准可适当下调。各级培训机构应按上述标准集中代收本地学员的培训费后,及时统一上交福建师范大学。

根据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印发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各地要按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负责落实,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安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的费用。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尚未到位或不够开支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向同级政府反映,研究落实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经费的合理分担办法,确保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六、组织领导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山西 篇5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组合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才能性质不同进行的一种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大学职能:指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教师与学校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测定、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精品课程:指具有一流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课程结构: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几个类型课程怎样组成整体。教学网格: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采用新型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提倡以教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可以弥补教学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动性的缺陷。品牌专业: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一定量的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化:高等学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高等学校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示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已经认识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为指导教学工作而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简答题(考三个):

1、简述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高等教育的形式都应当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谋生的能力;高等教育要赋予个体享用的功能。

2、简述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表现在它担负着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和团结协作和谐一致的民主意识,表现在它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方面,有力地促进社会各要素和谐平稳地发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平等;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是生产知识的产业,是生产高科技的产业;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选择,文化的批判,文化创新。

3、简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选择,文化的批判,文化创新

4、简述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制度创新。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以理顺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以改革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制度的新的根本;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执行体系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保障。

5、简述高等

学校学生的本质属性。高等学校学生是人;高等学校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高等学校学生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高等学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6、简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与人与人文教育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型人才个体发展的需要;科学与人与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局限。

7、简述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

1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者建设关系。○

工作任务不同,专业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的口径,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等,具体表现在专业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图书数据、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

2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提高。○

具有紧密联系,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即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基地;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8、1高简述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和特点。○

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静态理解和动态理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解○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专业发展的间断性和连续性,专业发展的情境性,专业发展的多样性。

9、简述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厚;自主权利高度凸显;国际界限模糊;制度不健全。

10、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包含哪些内容。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格与要求。

11、高等学校如何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一般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博与专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课程间的纵横关系。

1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13、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的关系。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高深知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工作材料;高深知识规定了高等教育活动的边界;高等教育是高深知识最重要的制度化载体。

14、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关系。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上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教育。英才教育: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的教育。

15、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路径;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

16、高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基础科学习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统一;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有机统一;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增加;理论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加;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

17、高校教材建设包括哪些方面。包括编写、选择和使用三个方1高等学校教材的编写:适应性原则,面○

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2高等学校教平衡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材的选择:正确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关系,严格选用程序,加

3强教材质量跟踪,及时进行信息回馈;○

高等学校教材的使用:要注意比较新旧教材的区别,确定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该

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一系列内在专业素养,这种专业素养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巧(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发问的技巧、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技巧与沟通、表达的技巧)、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四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高等学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质量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尊重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四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二、结合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论述我国高等结构改革的思路。

在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浪潮中,我国应当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和需要,形成客观、合理的改革思路,以确保改革的有效展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1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会继续朝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体系和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调整与改革的要求。公平与效率仍然是结构改革的主要矛盾,对于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而言,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走极端,是危险和有害的,我们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中使二者协调统一,即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平衡点,确立二者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开放高等教育结构,尽可能实现最大的教育公平。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21世纪初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国家走在前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对此,我们应主动借鉴,形成自己的特色,但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或不顾现实地照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系的形成,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只有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在建构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逐步形成现实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而主体的行为,需要制度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合理、完善的制度能促使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能有效调节市场机制;更能为高校的自主发展提供激励和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主体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现实,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1、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前提

2、课程改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途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兼顾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开设活动课程;三是大量开设选修课;四是重视“隐性课程”。

3、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实现整合的基本条件。首先,教师要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方式,要改变自身那些狭隘的、分裂式的思维方法,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

4、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文化场,可使大学生被浓厚的人文信息与科学信息所包围,接受持久、广泛而深刻的熏陶。这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实行创新教育;二是创建校园文化。

四、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已成为高

等教育发展趋势,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认识。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简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英才教育,两者朝着不同方向发展,都是‘科教兴国’战略必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举是有其特点决定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标准不一样,大众教育面向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英才教育是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目的是让这些更容易成才的人尽早成为高水平人才。其次: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不是英才教育的天敌,英才教育过去主要是在大学中实现的,现在大学只能以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英才教育仍然存在,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是同时并举的。最后: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明智选择,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高中阶段实行重点高中制度,便是在实施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英才教育的尝试,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中,‘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为了推行英才教育,而扩大招生规模和大力发展高职是大众教育的举措,未来的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大众,也离不开高素质的精英,我们应该既重视大众教育,又重视英才教育。

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谈谈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什么问题:1.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2.师生关系疏离,学生的心理失落;3.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4.师生互信程度降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他有赖于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理解和沟通,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共识和认同,然而,现在高校师生间缺乏交流,远远未达到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两者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互助的精神;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的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德和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质量的修养水平,这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体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度和与人方法;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是由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六、我国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哪些问题,结合2007年初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提出自己的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3、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4、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建议: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21世纪,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会继续朝着大众话,普及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体系和结构上,我国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调整与改革的悬疑,公平与效率任然是结构改革的主要矛盾,对于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而言,在效率和公平之间走极端,是无限和有害的,我们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中是二者协调统一,即找到一个切合实

际的平衡点,确立二者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开放高等教育结构,尽可能实现最大的教育公平。其次,要发展自我特色,避免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21世纪初大众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模式照搬,在建构适应21世纪初当中高等教育要求的体系和结构方面,欧美国家走在前面,积累了经验,形成自己的模式,对此,我们应主动借鉴,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能简单地不加分析或不顾现实地照搬,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又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最后,应当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改革的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系的形成,会受到主体因素的制约,合理完善的制度能促使政府宏观调控只能的有效发挥,能有效调节市场机制,最终形成主体间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深入发展。

材料题:

一、(背景材料)学术创新 试结合所学的高等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看法,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学术经历,规划自己的科研职业生涯。

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其它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其中包括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等,我有如下几点看法:1学术不端行为是高等教育界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集中表征2学术不端行为是外部社会过度渗透高等教育的副产品之一3道德缺失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越轨惯性是学术不端行为难以治理的根源之一。对于高校学校教师,制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了解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主观方面;二是来自客观方面;三是不可预期的因素。

2、了解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从高等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出发,我们可以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适应阶段(参加工作1年)、练就教学基本功阶段(第3年左右)、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第5年左右)、教师成长的“徘徊阶段”(第5-8年间)、教师“成名”阶段(第8-12年左右)、教师“成家”阶段(第12年以后的一段时间)

3、把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框架,一般包括确定个人的生涯目标、乐在工作、终生学习、享受家庭生活、安排正当休闲活动、参与小区服务和准备退休生活等方面。

4、掌握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1)充分认识自己发展状况;2)了解教学工作特性;3)自我定位与目标设计;4)成长阶段的设计;5)评估与回馈。

5、确定教师生涯规划的表达形式,生涯设计最终要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达出来。一般可以采用计划式文章的形式表达,也可以采用表格或图形(阶梯式、圆圈式、模型式等)的形式。

良好的教师生涯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增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成长,终极目标在建立教育专业地位与形象。从社会的角色期望而言,身负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一位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效率。每个教师都需要进行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自己生命的主角,做自己生命的设计师、领航员,真正为学生和自己的生命负责!

二、(背景材料)有人说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请你运用所学教学原则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大学生大脑皮质中枢神经发育已趋于成熟和完善,中枢神经的活动在外界正常刺学生、公正严格、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四激下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能够得到均个方面;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衡,这为他们进行复杂的、高度抽象的思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维活动奠定了一定的生理基础,因而他们自我四个方面。已具有独立地探索知识的客观条件(例如

五、(背景材料)位于美国中西部的犹他能把知识系统化,分析概括能力不断增州„ 请用高等教育相关理论来解释犹他长,有较强的定向注意力,有了较高的逻州的发展奇迹。辑推理能力等),随着年纪的升高,大学(一)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将发展高新生学习的探索性逐步增强。高校教学不仅科技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并制需要向学生传授已有定论的文化科学知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向学生介绍尚未有设,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定论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到某个学科领质基础和保障(三)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不域,使他们能够在这个领域内进行探索、断加大教育投入,将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发现,进行科学研究的尝试,培养他们的教育质量作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基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这是(四)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科技园的潜能,提高专业人才质量的重要措施,早已受到密切产、学、研的关系,并以此推动高新不少国家高等学校的重视。根据我国目前科技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五)通过政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积累的府的服务职能,为发展高新科技经济营造一些经验,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需良好的创业软环境(六)通过有效措施,扬要从确定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环节安排长避短,防止人才和资金外流并积极吸引上切实加以解决。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外部资金和高新科技人才(七)在经济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渗透在整个过程落后,政府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提供具有中;在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要把培养针对性的经济优惠政策,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具有初步科研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并犹他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逐步把科研基本训练作为各种教学环节

六、(背景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基本内容之一。身教重于言行„ 结合以上言论,联系教

三、(背景材料)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 育工作实际,谈谈应当如何践行为人师表分析:

1、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的师德规范。

2、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弘扬高尚原则。大众教育:从量的角度上讲,高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必须在平凡的工作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中得以体现;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努力践时,属大众教育阶段。从质的角度来说,行。

一、爱国守法。不仅老师自己要爱国,大众教育是指基于普通科学知识的基础还要将爱国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学上,以智力开发与人格养成为中心,旨在生从小就有爱国守法的意识。

二、爱岗敬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建设者业。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一定要坚守的教育。英才教育: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岗位,踏实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力上的,以心智和人格的养成为核心,目的争上好每节课。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是让少数具有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严格要求学生,高精尖人才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三、关爱学生。努应当遵循的原则:

1、速度要适中,一方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学生的健康,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株幼苗。

四、教书育人。的需要,认真做好做人需求预测,另一方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根据近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几十年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学习成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专门人才拥有量的增长应等于或略高于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五、为人师表。孔子经济增长速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集中力令不从。”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想、行为和质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使学校资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源集中共享。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

六、终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身学习。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以胜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做一名“学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

4、发展型”的教师,时刻注意学习新知识、接受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阶段新信息,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所以: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行为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发展教育的多样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化,使教育成为终身教育。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6

一.教育法治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法治化包含以下内容

教育立法,教育立法是教育法治化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教育执法。

教育守法,教育守法是教育法治化的保证。教育法治化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法治的权威化(2)教育治理的法律化(3)教育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4)教育法治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

二.教师的法治素养与法律践行能力

1.教师作为公民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的法治素养要求

2.教师法治素养与知法、守法、用法 3.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 “双一流”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五.受教育者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符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高校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中高校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如因学校建筑、设备的安全问题而引发的侵权问题,因教师教学活动发生侵权问题,因高校泄露学生隐私发生的侵权问题等属于高校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8、权利救济:是指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犯后所给予的法律上的弥补、补救,以使其合法权益恢复至受侵犯前的状态。

9、无救济即无权利。

10、权利救济分为司法救济和非司法救济。

11、司法救济又可称为诉讼救济,是指由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为受害人提供的救济,主要包括行政诉讼救济和民事诉讼救济;非司法救济是指通过诉讼程序以外的途径由行政机关和学校提供的救济,主要包括申诉和行政复议。

12、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后所能寻求的申诉包括两类:一是向所在学校提起申诉,可简称为校内申诉;二是向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可简称为行政申诉。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三节 教师管理制度

一、教师资格的条件

答:

1、基本条件:国籍、学业和品德。必须是中国公民,不承认双国籍。

2、学历条件:《教师法》第11条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二、教师资格的限制和丧失:(选择题)否定条件即《教师法》第14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三、撤销教师资格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第五节 教师知识产权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6.违反教育考试规定的法律责任 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教育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举办国家教育考试,著提升;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疏于管理,造成考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试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三.主要任务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注:六和一可以

(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结合在一起看)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章

(三)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1、高等学校主要机构跟组织包括:(可能出选择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题)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委员会(起决策作用):

(六)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在我国公办高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

(七)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八)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学科、专业设置,四.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1.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2.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3)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是高校重要成员,也3.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是最主要的学术主体; 4.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学生工作处。5.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

2、高校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都是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取得法人资格的。(可能出选择题)6.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3、高校章程的地位P126-129 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 我国高校章程的法律地位,即高校章程是国家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之“下位法”,同时又是一校之内效力“最五.经调查,确认被举报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高法”,谓之高校“宪法”。

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我国的法律彼此之间的等级关系称为“位阶”;端行为 由高到低依次是

1、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制定;

2、法律,由最高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

3、(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制

(三)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定的法律;

4、地方性法规,由地方行政机关制定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 的法律法规。

(四)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

4、高校章程的内容

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高校章程内容分为三类: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相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对必要记载事项和任意记载事项。

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

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法律规定章程必须

(五)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评定、记载的事项,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任何一项记载申请学位等过程中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不合法,整个章程则无效。

(六)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则是指虽然法律规定这些文 事项,但是否记载于章程中,可以由当事人决定,(七)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若不予记载,也不影响章程效力。

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任意记载事项,则是除上述两类之外,在不违为 反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第三章 载入章程的事项。

一.增加关于考试舞弊的相关条款

5、高校章程制定的程序或步骤?

新法第七十九条明确规定“非法获取考试试题或(1)章程制定准备:章程起草组织应当由学校党者答案的;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的;政领导、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抄袭他人答案的;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相关专家,以及学校举办者或者主管部门的代表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的作弊行为”等组成,可以邀请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社会知名五种行为属于考试作弊; 人士、退休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第八十条规定“组织作弊的、通过提供考试作弊(2)章程草案审议:章程草案应提交教职工大会器材等方式为作弊提供帮助或者便利的、代替他讨论,由学校章程起草组负责人,应当就章程起人参加考试的、在考试结束前泄露的、传播考试草情况与主要问题,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出说明。试题或者答案的、其他扰乱考试秩序的行为”等(3)章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章程草案经校长办五种行为属于组织或者帮助考试舞弊。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学校党委会讨论审定。二.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4)章程的审核与公布: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1.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校的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其中本科以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上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后,应当报教育部备案,论体系。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核准;其他2.教育必须坚持《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章程,经主管部门同意,报坚持依法治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育部核准。

3.教育内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导向。

6、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及其特点

4.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聘任制度,即高校按照工作任务设置教师职三. 我国教育的目标 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以岗位任职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必须要求选择合适的任职人选,按岗位聘任签约、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服务。范双方权利义务;受聘上岗人员在聘任期内履行2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重心,我国的人才培养必须相应的岗位职责,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享受相注意四个方面的统一。应的待遇;而用人单位则按约管理,对受聘教师一是培养的人才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职务变动为人民服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允许和奖惩的依据。培养的人反社会、反人类、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其主要的特征:(1)主体的自主性;(2)关系的社会主义制度,既要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合同化;(3)形式的可选性。二是教育内容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7、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三是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1)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2)高校与学的建设者,反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错误的人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才观。两者之间的最大的区别是高校与学生是否处于平四是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地位。

四.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 在教育法中规定的9个具体事项中,第三项招生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权、第四项学籍管理、处分权,第五项颁发学业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证书权,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属于3.招收学生或者其它受教育者 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1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九条第1款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不服提起的申诉。;第2款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负责法律事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等组成,可以聘请校外法律、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参加。申诉处理委员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为单数。

14、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若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限期内做出结论的,经学校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且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无权直接变更(包括撤销)原来的处分决定,只有变更建议权,是否变更的决定权由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15、校内申诉是向教育行政机关行政申诉必经的前置程序,不能未经校内申诉直接提出行政申诉。

16、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做出维持、撤销或者变更学校处理决定的申诉处理决定。

17、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并由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查的法律制度。高校学生自知道该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60天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

18、教育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的司法救济,相对而言具有独立性、公正性和最终性。是最终的救济,行政相对人一旦提起行政诉讼,边不能再申请校内申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的程序为(1)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有辖权的人民法院一般是被告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2)原告提起诉讼符合法定的起诉期限。如果高校学生对纪律处分等决定不服没有申请申诉二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纪律处分等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提起;如果经过行政复议程序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提起诉讼。(3)立案受理。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4)开庭审理。(5)做出一审判决。(6)上诉审程序。不服判决时,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3个月内做出终审判决。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二节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简答或论述)

答:

1、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4、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5、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6、享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答: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

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

一、知识产权(名词解释)

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志、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仅指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二、著作权(名词解释)

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对文学、艺术和可选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

三、专利权(名词解释)

是指发明创造人或权利继承人依法获得的一定时期独占使用其发明创造的权利。教师知识产权归属

职位作品: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造的作品。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的职位作品。

《著作权法》规定:非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本人。

职务发明创造: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虽然教师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质极大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但学校与教师订有合同,约定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教师的,该约定合法有效;没有约定的,则为职务行为,相关权利归学校。第六章

一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二、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六种:

1、从业前培训

2、专业培训

3、学徒培训

4、在岗培训

5、转岗培训

6、其他职业性培训

三、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或来源)

1、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

2、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经费

3、开征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

4、适当收取学费

5、其他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 第七章

1、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法核心——分类管理的意义:(简答)

答:实施分类管理的意义有:

一是有利于破解民办教育发展瓶颈,(使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法律层面得以澄清和解决);

二是有利于按照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分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 三是有利于拓展民办教育发展空间,(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可以获得政府更多扶持,提高办学质量,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营利性民办学校利用市场机制,创新教育产品,增加教育供给。)

2、民办学校教师的同等地位

答:民办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权益、并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国家鼓励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此外,民办教育法还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

3、相关知识点:

一、法人地位:(以往实践中民办学校通常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现在: 非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登记管理。

营利性的全日制民办学校按照企业法人进行登记管理。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7

一、构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1. 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教育技术培训的部门———课件制作室,是新乡医学院的一项明智之举;每学年都要开展多媒体软件设计大奖赛更是对于全校教师的一种激励政策。组织上的协调和充足的经费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 硬件设施的配套。

学校最早建设的是学生机房,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后来各系部都配备了电脑,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现在,学校已经将所有办公室、教学楼、实验楼、家属区全部连接起来,构建了资源库、邮件系统、电子备课平台、综合管理等平台服务器。建立了办公、管理、教学一体化的校园网络系统。

二、合适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1年通过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 (2) 把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分为三个级别,培训对象分别是普通教师和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培训内容分别是基本理论和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与开发。

根据新乡医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我们决定采取分层分级培训模式。培训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设需求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1. 初级班。

主要是面向新入职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论、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理论;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使用; (3) 最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

2. 中级班。

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新乡医学院教育技术培训初级班合格证”的教师,或者是虽然没有参加初级班的培训,但是已经具备初级班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设计理论; (2) 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 (3) 高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 (4) 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 (5) 计算机系统维护知识。

3. 高级班。

培训的对象是已经参与过前面的培训并通过考核,或者是具有较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高级班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 (2) 网络课程制作(Dreamweaver); (3) 三维动画制作(3DMAX); (4)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4. 需求班。

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学科特色比较强,追求专业化,所以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培训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的特色化的需求,学校每年都下发《教育技术培训内容需求统计表》,将教师的需求融入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总体设计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级别的培训班虽然面向不同的对象,并且培训内容不同,但教学方法都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3) 这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反思并实践的教学方法 (4) 。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鼓励独立思考。

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 重视双向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方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四、严格把好培训的质量关

1. 严格的考核制度。

每期培训结束,受训教师都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是考查教师对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及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每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操作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综合考查教师对于所学理论和操作的综合运用。题目一般是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和开发一节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以只把大的框架搭建好),其中要求用到所学的软件。

2. 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

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学校每年都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大奖赛设PPT课件、Flash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剪辑四类,每个类别都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有组织奖和最受学生喜爱作品奖。获奖作品由学校直接报送参加该年度省级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通过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整合,推动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中的有效应用。

注释

1 李玉环, 陈庚, 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2) :84-87.

2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 (试用稿) [EB/OL].http://xjzx.jpu.edu.cn/article/list.asp?id=12, 2012-10-12.

3 案例教学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03601.htm, 2012-10-12.

福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篇8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

作为以教育技术教学和研究为己任的高校教师,为了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展开,发现培训中的问题,使教育技术培训更加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高校教师的需求,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了解到了培训工作的现状。

1. 教育技术的作用毋庸置疑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教师认可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这种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用于发现式教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等方面。只有1%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

2. 意识已经更新、理论比较薄弱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思想意识已经更新,88%的高校教师认为开展教育技术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对教育技术在改进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硬件设施操作技能有很大提高,61%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系统,95%的人能够熟练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掌握了Authorware、PremierePro、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的使用。但是也有14%的教师不会应用以上任何一种工具软件。虽然上面的数字让我们知道了目前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只有27%的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理论指导教学工作。这表明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当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时,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很重要的。

3. 培训需求集中在网络知识方面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这次调查的重点之一,这对今后的培训工作计划以及课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据表明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39%的教师认为教育学、教学设计等基础理论是自己所欠缺的知识,这是我们想见和乐见的,证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62%的教师认为最亟待学习的知识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及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可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教学中作用的不断提高,各种网络学习方式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所以掌握更多的网络知识,成为目前高校教师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4. 学校的组织保障工作还有待提高

在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开展的初期,主要以全脱产面授为主要的培训方式,辅之以一些网络课程或网站的支持,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数据显示51%的人曾经参加过此类培训,48%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2%的教师认为效果很差,只有1%的人认为效果很好。而且还有49%的人从未参加过此类培训。因此可以看出,学校在培训组织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完善。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48%的教师选择现场集中培训,31%的教师选择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网上授课,20%的教师认为可以进行自学并分模块考试。无论是现场集中培训还是网上授课,都需要学校在教学地点的安排、培训教师的选择、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服务工作。即使是自学,学校也需要对教师在教材的发放、学习效果的有组织测评等方面做相当多的工作。学校在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为教师提供各种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应该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更完善的组织保障。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发展展望

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政策保障

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水平和对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仍缺乏明确的政策要求。鉴于教育信息化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行政推动在目前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推进适合于信息社会的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是各个学校的重要工作。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尽快将培训的法定地位明确下来,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2. 研究制定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

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是确保高校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标准是动态的。此外,高校的学科繁多,教师们承担的工作和个人需求也不尽相同,标准的制定也应该考虑到实际情况。总之,标准的制定应该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而不应该成为限制教师发展的教条。制订出的标准应成为培训计划和大纲的修订依据。

3. 更多地采用教育技术手段

从目前情况看来,采用“面授+自学+远程教学”的培训方式是最好的组合,而且应该更多地采用教育技术,将课程制作成流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教师可通过光盘或网站进行远程学习。同时,建设教师培训专门网站,聘请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和答疑。这样可以使全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使名师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方便教师的学习,使教师有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理工类高校培训中心缺乏教育技术理论教师的状况得到改善,也使培训成本大大降低。

4. 建设培训的共享资源

各个培训中心要继续完善培训资源可得建设。除了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站,实时公布培训信息和计划外,要进一步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和广度。具体包括图书资料资源、网络数据库资源、培训的资料、精品案例、培训课程(理论方面)及培训经验的交流等。

5. 重视培训评价,提高培训质量

只有重视培训质量才能使培训达到真正的目的,也才可以使培训有生命力。应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技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描述,以反映教师培训的效果,保证培训的质量,改进培训工作。

6. 完善培训的服务体系

上一篇:[考研征文]快乐考研,坚持不懈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优秀教案《萤火虫找朋友》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