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24-05-31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通用13篇)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1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初探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词汇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分析词汇教学的地位与现状入手,阐述结合文化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并探讨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导入的方法和原则,以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 者:叶超 作者单位:广东增城广播电视大学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内涵 导入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2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创造活动中产生的。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必然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 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 充满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 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 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就无法全面学习语言。英国学者Geofrey Leech提出, 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 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它可以因人而异, 因年龄而异, 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正因为如此, 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 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 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文化词汇也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即一些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表达同一概念的词, 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与词语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是在说者 (或作者) 、听者 (或读者) 的文化知识基础上, 在特定的语境中, 对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内涵意义的差别, 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

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1. 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共性的方面, 故而, 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学生容易把握, 不需要特别地进行关注。同时, 不同的民族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 同一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因此, 关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部分的教学, 真正应该关注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汉文化中带狗的词语不少都含有贬义, 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等。在西方, dog被看作心爱的东西和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故英语里有dog like (忠实于主人的) , luck dog (幸运儿) 等相关的词。

2. 概念意义相同, 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这类词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 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如rose (玫瑰)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 但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 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比较容易掌握, 学生却常常忽略了它们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3. 概念意义相同, 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 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例如, 在中国文化中, 由于8和“发”在粤语里谐音, 因此, 不少香港人认为8是一个吉祥的数字;在普通话和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里都有这种谐音。因此, 目前在广东地区以外的许多华人也有相似的联想:8表示“发”。对于英语国家人来说, eight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并没有特殊的内涵。

4. 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 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汉文化是讲究礼节的文化, 大量使用敬辞和谦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点。如汉语中的“高见、大作及愚见、拙作、鄙人”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等同的表达方式;汉语中的“干爹、干妈、结拜兄妹”等称谓在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的词。同样, 英语中有些词汇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比如:cowboy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 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美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形象拥有无拘无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浪漫性格。在汉语中把cowboy译为“牧童或牛仔”, 反映不出这种意义。以上例子说明, 由于受文化背景制约, 表达某些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一种文化中有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3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就语言的输入过程而言,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很可能导致学生对词汇、句子以及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影响阅读的效果。就语言的输出而言,掌握一门语言,不仅意味着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要语用得体,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尽量避免误解,真正达到进行国际交流的目的。英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厚的底蕴,很多词语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组成要素,词汇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应该注意词语的搭配、使用之外,对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还应该积极了解其文化方面的知识,逐渐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

英汉两种语言都是高度发展的语言,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生动的联想和丰富的比喻。这些比喻和联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大丰富了两种语言,使它们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由于比喻和联想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所以尽管地域不同,但相似的劳动经验以及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使得各国人民往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从而创造出大量相似的比喻和谚语,有些用法不仅具有大体相同的比喻,而且其语言结构也有惊人的相似,如:

carry the can for somebody 替人背黑锅

to be on the thin ice 如履薄冰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bookworm 书虫,书蠹

lazy bone 懒骨头

等等。但毕竟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风俗等的不同,两国人民在思维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差异。同一个事物在他们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或同一种联想可能落实在不同的事物身上。如,汉语中我们说“猫哭耗子假慈悲”,而在英语里相同的意思却用“to shed crocodile tears”来表示。其它如: 英语用“butterflies in stomach”来形容人忐忑不安的心情,而汉语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形象比喻“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我们汉语里说的某人眼前的“大红人”,到了英语里却成了(“ somebody’s blue-eyed boys”);还有“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等等不胜枚举。学员对于这种差别较大的词语具有一定的敏感度,因为它们是新鲜的、不熟悉的,需要通过词典等去查证的。

但有时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表示不同的联想,表达不同的情感,虽然有时两种表达法从表面上看十分对等,其意思却相差甚远。如果望文生义,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如:汉语成语“令人发指”生动地形容了人在极端愤怒时头发根根竖起的形象,表达一种强烈的气愤之情,在英语里也有一种类似的说法“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二者看起来十分对等,但实际上英语中该成语指的是人的一种恐惧而不是气愤的感觉,它和“毛骨悚然”一词似乎更为接近。如 “The horrible sight made her hair stand on end.”。另外,如“busybody” 并不是指“大忙人”,而是“愛管闲事的人,多事者”的戏称,“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并非我们常说的“不要引狼入室”,而是“有足够维持温饱的钱”的意思,所以“Their wages are barely enough to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当然和狼没有任何联系了。当你看到“You are only young once.”这句话时,可别以为是告诫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实它是在提醒你“年轻的好时光不多,一定要及时行乐,否则年纪大时就有很多事情要操心了”,同一个前提,却得出如此不同的结论,东方人的勤勉和西方人的潇洒由此可见一斑。对于这样的词汇,学习者很容易望文生义,极有可能产生与原文南辕北辙的理解。

上面我们举了一些比喻与固定短语的例子,而事实上,词汇学习中的文化因素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一册《礼物》一课的学习中,教师提问学生本课讲述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哪个国家时,许多学生感到很茫然,读遍了课文也没有找到故事发生的地点。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们对于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对于英式英语中的一些特有的表达方法(如the ground floor)、特殊的拼写方式(如cheque, colour)等缺少了解。再比如,post和mail这两个词都有“邮件”的意思,学生们也经常使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这两个词语到底有什么区别,至于 “电子邮件”为什么是E-mail, 而不是E-post,可能就更少有人去想一想了。事实上,语言不仅扎根于一种文化之中,而且还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并反映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对词汇外延的一些意义进行关注,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王逢鑫.英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4

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将会严重影响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是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同时输入的`过程.而且,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应该整合起来,通过不同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输入,以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人才.

作 者:张莎莎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32刊 名:教育与职业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年,卷(期):“”(26)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 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 文化导入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5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随着对文化与语言教学的深入了解,人们已经意识到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观念文化和词语文化,使文化导入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交际能力.

作 者:张晖 ZHANG Hui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年,卷(期):21(11)分类号:H319.3关键词:文化导入 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6

跨文化知识在新闻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在当今强调跨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时,如何引导学生客观有效地评价外来文化,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锐度与观察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新闻英语教学入手,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树立正确观念,从而做到游刃有余,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作 者:何剑海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刊 名:成功(教育版)英文刊名:SUCCESS年,卷(期):“”(11)分类号:H3关键词:跨文化 新闻英语 教学策略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7

20世纪60年代以来, 根植于社会和文化的语言一直是持久性研究的焦点 (Apte 1994: 2000) 。近年来, 随着现代语言学在语用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发展, 另外伴随着国际社会的大融合, 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 各种文化的差异及冲突日渐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 只注重课文中的语法点、词汇量等往往是不够的, 还需要培养学生们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

近年来, 虽然不少英语教材都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也灌注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 但是还远远不够, 仍然忽略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一简单的道理。纵观我国多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 总体反应为教学中存在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弊端。这必将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知识匮乏, 从而在口语体和书面体表达两方面均造成交际的障碍。N.Wolfson认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候, 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之相反, 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 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比如我们学校某外籍教师非常乐于与同学交流, 也乐于参加学校及个人团体组织的English Corner。但每次回来, 他都显得有点沮丧, 问其原因才知道:尽管有许多“大胆”同学争先恐后的和他说英语, 但是几乎每个人交流的问题都大体相似。如: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Are you married? (你结婚了吗?) ;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里?)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后来再被邀请去参加此类活动, 他显然受到打击而不积极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由于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类似的障碍。以上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尽管从语法、句式上无可厚非, 然而其问题在于, 提问的内容涉及到个人隐私, 违反了交际原则。误认为问话人要干涉他的私人事务, 让人觉得不舒服, 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尽管学习了英语的句子表达等, 但习惯的照搬了中国的问候习惯, 错误的将汉语语言的文化带入到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情景中。

无论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大的方面, 还是某个动作、举止和小词的感情色彩, 中西方差异很大。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 忽视语言在实际运用, 及忽视语言的文化教育等都是十分有害的。英语教学不能只强调语言形式 (语音、语法等) , 也不能只专注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学生不理解多元文化, 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等同或大致等同起来, 忽略了文化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原因。著名英语专家王佐良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二、语言与文化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共生互依、息息相关。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当然文化也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反映文化 (贾玉新, 1997) 。语言中积淀了大量的文化现象, 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语言, 人类的思维过程又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词汇中。学习语言和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邓炎昌、刘润清, 1989) 。例如“dog (狗) ”一词, 汉语与英语的文化意思相差很远。在汉语中“狗”是贬义词, 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但在英语中“dog (狗) ”的文化意义是褒义的, 他们把狗看成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甚至把狗看成家庭的一员, 尤其是年长者更是对狗宠爱有加。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都有得意之时) 等。再如“dragon (龙) ”一词, 汉语中的“龙”含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象征着“权势”、“高高在上”、“帝王气势”, 很显然是个褒义词。但在英语中, dragon 却是凶险邪恶的怪物, 吐火伤人, 时常和“泼辣”、“凶悍”、“邪恶”联系在一起, 是个贬义词。如:a dragon woman (泼辣凶悍的女人) 。

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语言教学与文化传输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左右手, 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教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本身,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建立在相当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之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两者相辅相成,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一不可。

三、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

了解另外一种文化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而能够在另一种文化中保持恰当的行为举止则更是困难的工作。有人甚至声称要想圆满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概20年的时间 (Nida & JFL的通信, 1998) 。在语言课堂上讲授文化知识至少有四个目的:

(1) 让学生熟悉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2) 通过各种课堂练习, 强调理解语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离性;

(3) 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 从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4) 理解并能够在另一种文化中保持恰当的行为举止。

对于语言习得者而言, 在某些情况下, 要想更好的理解语言结构必须有意识地去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换句话说, 能否成功掌握一种语言和是否理解那种文化关系极其密切, 因为在语言的结构的不同层次上语言和文化都互相联系。

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而英语文化知识的融入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一般观点认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 相关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外语知识;二是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三是收集信息、消除误会技巧的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所涉及的范围既具体又广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文化教学为依托, 而文化教学又必须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 为了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中注重词语的文化内涵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含义。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 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语义学把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做的主观评价, 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学好外语的一大障碍, 因此, 在要注意词语的文化意义在目标语和母语之间对比两种文化差异。如上文中提及的dog (狗) 、dragon (龙) 等。

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还出现了许多新词, 同时也有些词语的含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涌现出诸多新的词汇。比如:菜鸟, 形容一个人上网很“菜”, 用来比喻网络新手, 英文中的对应词是newbie;大虾, 谐音自大侠, 形容网络高手, 英文中的对应词是knowbie, 意指a knowledgeable and 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而英文中的“newbie”和“knowbie”音节少, 口语中发音简单易懂, 拼写起来形象易记, 含义上可以扩展到互联网外的其他场合, 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已经出现在各大正式媒体中了。诸如此类的词还有很多, 如:博客圈:blogsphere;视频女:camgirl等。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 英语中也增添了一些相关的新词, 主要有cyber-economy (电子经济) 、cyber-commerce (电子商务) 、cyber-shopping (网上购物) 、cyber-money (电子货币) 、e-tail (电子零售业) 等。

词汇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除了应该向学生讲清楚该词的概念意义, 还应该努力发掘词的文化含义。

2.重视深层次两种文化差异的介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深层次的两种文化的差异介绍。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蕴藏在文化内涵之中的精神特征。一个民族群体的精神特征通过其生活模式、生活理念、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形式表现出来的。了解这一点对学习语言来说是很重要的, 否则会引起误解或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 》介绍了许多有关西方人生活模式的信息。例如, 第二册Unit One, Text A, Time-Conscious Americans, 作者提到美国人认为“没有人会停止不前, 如果你不求进取, 就会落伍”。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决心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时间是美国人注意节约的两个要素之一, 另一个是劳动力。在讲解本课的时候, 笔者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想两个例子。一是美国人之间的约会;二是中国人之间的约会。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美国人注重punctual (准时的) , 可能中国人会有点延时。又如, 在《大学英语 (修订版) 》的第四册, Unit One, Big Bucks the Easy Way,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两个大学生儿子赚钱的事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讲述其文化背景。美国人看重独立, 所以小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向他们灌输独立的思想。生活中鼓励孩子自立, 因为在美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是依靠自己的努力, 家庭的背景等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这是美国人培养下一代的意识进而形成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

3.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鼓励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由于地域的限制,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语言时候, 却并非处于英美语言环境中。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及欣赏英美电视、电影等, 观察和积累有关英美社会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细节。这些有助于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并欣赏外国文化, 了解其国民的价值观念等, 也就避免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输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 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在讲解语言技能的同时, 也能够向学生灌输或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了解相应的文化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跨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1999.

[2]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3]Kramsch, 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4]白文昌.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交际[J].外语学刊, 2002, (2) :85-88.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词汇的文化内涵,准确运用所学词汇,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在导入文化时,应注意导入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汉两种文化千差万别,但仍有很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自然对等或基本对等,即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或基本相同。例如,fox与狐狸在概念意义上都指同一种动物,内涵意义也相同,都有“狡猾”的意思。这类词汇较易掌握。因此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重点内容是如下三类不对等的词汇。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看似对等而内涵意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汇。例如,将“我们是龙的传人。”译为“We are descendants 0fdragon,”是对dragon文化内涵的误解。龙具有独特汉语文化内涵,总是用于表达好的涵义。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传说中一种长着双翼,四只脚,长尾巴,会喷火的猛兽,是罪恶与恶魔的象征。dragon亦是描写悍妇的词语。可用Chinese dragon holy dragon,以有别于英语中的dragon。

2.概念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的词汇。受民族文化影响,一个普通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宗教、神话、习俗、史实、地名、节假日、物种名称是这类词汇的主要来源。例如,据《圣经》记载,“最后的晚餐”中,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象征凶兆。是基督徒所忌讳的数字,街道门牌、宾馆房间大都不设13号,而13在汉语文化中并无内涵意义。同样,中国人所忌讳的4在英语文化中仅是个符号。

3.具有内涵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无法准确译出的词汇。有很多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汇,这叫做词汇缺项,这一现象十分普遍。例如,产生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无与之相对等的词语,现音译为“嬉皮士”。但却无法确切表达hippie的文化内涵意义,还有可能造成误解。因为虽然hip-pte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并非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不少人对社会问题持有严肃的态度。同样,汉语中难找到恰当英语对应词的情况很多,如“两会”、“不折腾”、“给面子”、“打酱油”等。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须把握如下四项原则。前三项是基本原则:第四项是结合教学实践,本人认为不可忽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文化导入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逐渐领悟到英语词汇文化的魅力。

2.实用性原则。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词汇内容相关,这样文化内涵的导人才可以与词汇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适度性原则。文化导入只是传统词汇教学的延伸,不应喧宾夺主。过多的导入不但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新的负担和阻力,使学生更易失去对词汇学习的信心和耐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4.趣味性原则。导入文化是为了丰富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使学生兴趣十足地学习词汇。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敏感性强,要把握好学生心理,关注他们的兴趣,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感官地进行文化的导入。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八方法繁多,以下探讨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学实践中本人常用的五种方法。

1.直接导入法。这是在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最常用的方法,指的是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理解困难甚至是误解的词汇由教师直接讲解,尤其是要讲清楚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学习straw“稻草”(第三册Unit 5)时,要直接导入其文化内涵,指出"the last straw”不同于汉语文化中的“最后的稻草”。“the last straw”比喻一个人已经承受了许多沉重负担,最终被一点小的打击所压垮,其来自习语“It’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back,”o

2.展示导八法。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文化内涵词汇,如用直接导入法,三言两语之内难以讲解清楚,这时就可采用展示导入法。展示导入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实物来进行文化的导入。以第三册Unit4“Five Famous Symbols 0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为例。讲解第一部分TheStatue of Liberty时,本人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了相关游览视频片段;在学习第二部分Barbie Doll时,展示了芭比娃娃各种造型的图片。

3.联想导入法。建立起词汇问的联系,可以有效地记忆词汇,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联想导入法亦行之有效。例如,以congress“国会”(第三册Unit 7)为中心,联想导入Capitol、Capitol Hill、senate、representative、sen—ator和congressman,随后简单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美国政体有了初步了解。但切记不能过分联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4.比较导入法。这是文化导人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比较能让学生发现英汉词汇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比较导入法适用于前述的“龙”与“dragon”(第三册Unit4),亦适用于表达相同意思,却用不同词语的比喻,如“brave like a Ii_on”应译为“猛如虎”。

5.词根导入法。英语单词的词根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将词根与常见词缀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突破词汇记忆难关。例如,contract(第三册Unit 4)怎么会同时具有“合同;签合同”与“收缩”之意呢?原来词根tract=draw,con一=together,故contract=往一起拉,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同根词attract、distract、subtract等也可轻松理解掌握,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导入文化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机动灵活地选用适合的方法,有时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往往会使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修订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毅,英语词根字典,外文出版社,1999.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9

姓名: 杨 森 重庆市万盛区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英语

摘 要: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的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聚焦于备课、讲解、设问、导入等常规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基本功,解读和完善了自己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出教学的智慧和灵感。而“导入”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开端,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导入”的重要性和方式的多样性我们都已经非常地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而未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应作出调控和改进,再者,有些导入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关联性还不够强,略有牵强、唐突之嫌,还未能充分涉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本人通过一些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例举,谈论了初中英语课堂“导入设计”的相关细节。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教学第一线努力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他们从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层面上,紧紧抓住了教学的疑难问题,聚焦于备课、讲解、设问、导入等常规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基本功,并把优化教学过程、追求教学实效作为了解决疑难问题的中心目标和出发点,致力从教学艺术的高度来解决问题,并尽力理解和运用素质教育的理念,解读和完善了自己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出教学的智慧和灵感,创造出更多的优质课堂。

一、前言

英语的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它是一种交际的实用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外,还有一条有效的捷径,那便是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英语课程标准当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初中英语新课程1 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参与互动。《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流畅、知识结构的讲解到位,那么教师就要认真去分析教材的难度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距,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那他们就要深入思考,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了,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入手,那么在课堂开始时那几分钟的“导入”艺术就显得很重要、很关键了。“导入”作为热身,目的旨在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即将要上的英语课堂上来,引入到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它能使学生觉得英语不再是难学的学科,它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相信很多教师都懂得,但这个“梯子”怎样去搭建好,却是一个大学问。“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一步。“导入”它能激情启迪,激活学生的思维;“导入”它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导入”它能活化引思,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导入”它能热身激趣,构建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如果在设计活动时体现出了“精”和“准”,也就能找准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使学生少走弯路,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入”艺术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许高厚 2004)。是否实现教学目的,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应该对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要达到什么要求、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什么水平、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内容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材料和语言表达等都要正确无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内容正确、方法得当、前后连贯、自然过渡、干2 净利落、效果显著,千万不能观点过时、牵强附会、前后矛盾、无的放矢、错误百出。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教师的“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引出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三、“导入”的方式

一堂成功的课,必须工于开端,使其具有一种诱人的力量,正如19世纪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导入教学在整节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而积极的学习又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快乐,每一个学习的进步又为进一步积极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强化剂。导入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它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出色的“导入”可以使“一脸疑团”的学生“豁然开朗”,也可能把“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所以,冠之以“英语教学催化剂”之美名一点都不夸张。

英语的“导入”方式有很多,那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有几个基本原则一定要遵守:一要有趣,二要切题,三要简洁,四要拓思;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生活,注意千万不要乏味呆板、随心所欲、一成不变、离题万里、漫无边际、耗时反复、机械灌输。

本人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案例性文章,又结合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发觉一般教师经常采用的导入法可以有以下几种:直观导入法、背景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卡片导入法、图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剧本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悬念设疑导入法、实际生活导入法等等。总之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便于轻松接受新知识。成功的课堂教学总离不开巧妙的导语来导入新课,精准的导入可以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各环节的过渡如池上飞鸿,不着痕迹。具体到初中英语教材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的“导入”:

1.、歌曲导入法

歌曲不但是一种音乐形式,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式。把英语歌曲与英语教学3 密切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优美悦耳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七年级 “Go for it” 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为例,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导入:首先播放《铁达尼号》的影片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 的MTV,引导学生边哼唱边进入到电影的奇妙世界,然后通过问Who knows the name of this song? Which movie is this song from? Is it a good movie? What kind of movie is it? Do you like it?等问题,引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对电影、明星、影片分类、人物介绍、表达个人喜恶等知识的了解。

2、图片视频导入法

这是许多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能使教学达到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效果,透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按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转移(包育彬 陈素燕 2005)。以《新目标英语》七年级 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为例,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入:以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为题材,挑选一些奥运明星的图片,像姚明、菲尔比斯、李小鹏、郭晶晶等等,然后讨论他们的特长,通过问What can he/she do ?Oh, he can play basketball./He can swim.I can’t play basketball.Can you play basketball?等句子,借助明星的形象和特长呈现出主要的学习内容,即用Can 表达能力和询问能力以及相应的回答,以轻松的形式来学习了语言点,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又如《新标准英语》(外研版)九年级 Modu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 学习有关世界奇观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选出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珠穆朗玛峰、科罗拉多大峡谷等图片或图像,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自然地进入到学习情境当中去,并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热爱。

3、讨论导入法

这也是一种引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它适用于各种题材,只要教师能够紧密结合课文,确立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议题,不但能成功地引入新课,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导入方式的关键是确立适当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如《新标准英语》(外研版)九年级Module 6 Save our world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污染严重的真实个案,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像Heavy smoke from factories and thick gases from cars,buses and so on are making the air around us dirtier and dirtier.Waste water from factories and cities has made the water in rivers and lakes dirty,as a result,a lot of fish are killed.The population of our world is increasing very fast.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4 考下列的问题: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go on polluting the world? /if people do not stop polluting the seas,rivers and lakes? What will you do if your school is littered by the waste things? What should we do if the population keeps growing so quickly?从而在学生的讨论中呈现出本模块的主要语言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实际生活导入法

实践出真知。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总有一种亲切感,因而他们愿谈、乐谈,所以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与外语教学的目标挂钩,其次,活动涉及的内容要尽量与学生自身及周边的生活有关(何安平2003)。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绝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Unit2 Keeping Healthy 时,学生刚过完中秋节不久,教师可以这样就生活实际设计如下的导入:Mid-autumn Festival is over.Did you enjoy yourself i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Did you mother prepare mooncakes and delicious food for you? When you visited y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what did they usually do for you?进而讨论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导入到Healthy Eating ,再顺理成章地转到Keeping Healthy,实现了真实性和实用性的互相统一。

所谓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言材料,教学生如何去学习,教会他运用何种手段和策略去验证原先的设想(何安平2009转引自Celce,1991:292)。其实导入还可以用游戏、悬念设疑、启发诱导等方式来进行,这些方法都能使学生觉得英语不再是难学的学科,恰当的导入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主动参与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并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结束语以及反思和展望

“导入”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开端,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的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的灵活运用一定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使用语言为目的的新教学理念,如果做到了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就能顺利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

“导入”的重要性和方式的多样性我们都已经非常地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当一些教师往往会忽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而未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应作出5 调控和改进;另外,时间的分配也显得不够合理,有时会过于仓促,有时却会过于拖拉;再者,有些导入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关联性还不够强,略有牵强、唐突之嫌,还未能充分涉及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习得过程,“导入”艺术的提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改进,它没有固定的框框,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用批判和审视的目光,多角度地去观察、去分析、去反省我们的“导入”是否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地查找失败的原因,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吸取经验教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自己的教学技能日臻完善,使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赋能者,那我们的英语课堂必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杨延从.2013.中学英语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4.4、初中英语教育,许高厚 2004

5、何安平2009转引自Celce,1991:292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10

浅谈英语词汇的类别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英语语法把词分为十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冠词、介词、连词、数量词和感叹词.但本文从词的功能角度把词划分为三大类,即实词和虚词、词和数词、本族词和外来词,最终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字的`理解.

作 者:朱洁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刊 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词汇 分类 英语教学

例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导入 篇11

一、家常式导入,直观有效

1.实物导入,精彩纷呈

实物,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利用实物进行词汇教学,能让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犹新。利用实物教学单词是十分有效的。例如,首先进行show me your……这个句型的操练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旧单词的复习,然后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实物教学。这样既理解了其中文含义,又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高效教学。

2.简笔画导入,妙趣横生

利用简笔画呈现单词,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对于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讲cap和hat的区别,用英语来解释,很难说清,但如果借助简笔画,寥寥数笔就可以画得明明白白。又如,教反义词时,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成活泼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3.多媒体导入,情绪高涨

例如,需要操练句型Is she/he…和Are they…时,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景:呈现老师正在喝水的照片(但呈现给学生的只有老师的头部,让学生猜老师在干什么),让学生进入情景,同时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多媒体,同学们能够较快地把语音、语义与情景联系起来了解每句话的含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抛开汉语,建立英语思维,记得牢,说得好。既提高了兴趣,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引趣,悄然导入

1.TPR热身,导入教学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缩写,指全身反应教学法,是加州心理学家詹姆士博士提出来的。在教学身体部位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指令做相应的肢体动作,学生听到指令便用手触摸这个部位,最快最准的获胜。当学生做得非常熟练后,还可以增加难度,玩Simon says game,可要求学生听到Simon says就做这个动作,反之则不做。

2.歌谣导入,兴致勃勃

歌谣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准确地学习语音、语调,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把已学的词句整理出来,并用《编花篮》的曲调教学生一起唱一唱,学生们被浓郁的节日气氛所感染,沉浸在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师生共同将快乐进行到底。掌握了这首歌谣的韵律后,再把其他节日类的单词替换进去,唱一首歌谣可以学会很多单词,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学习方式,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快乐了。

3.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故事导入法的魅力正在于此。讲一个鲜为人知、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比如,利用故事呈现一个个单词,可以使得它们犹如一个个珠子,被“故事”这根线紧紧地串了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12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并且反映文化(贾玉新,1997)。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人类思想的形成借助语言,人类的思维过程又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词汇中。学习语言和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邓炎昌、刘润清,1989)。[6]因此,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它的语音、词汇和习惯用语,还包括了解该语言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交际习惯、行为方式等。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教学;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历程工作。而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通过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是最先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Goodenough,1981,chapter4)。本世纪以来,对于文化的定义,各家各有所道,但却包含于此。“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交际。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个新词。认为只有外交官,国家领导人,又或其它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才会涉及跨文化,但其实,在日常我们都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大到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以及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同样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仍然可能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例如,当我们在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时,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在无意中,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也不自觉的与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联系。

2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胡文仲先生曾经指出(1994):“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4]结合多方面的表现,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交际离不开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则是用语言将文化进行外现。语言、交际、文化这三者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是人们的观察、认识、评价和行为活动的方式。交流(communication)-词来源于拉丁文commonis(common),其含义为“共享、共有”。文化和交流密不可分,文化是交流的基础,交流影响文化。它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符号化的过程。人和文化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此外,文化的导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缺乏文化的基础将是一个空白的交际、不成功的交际。而文化的导入,也是促使跨文化交际的循序渐进。21世纪新形势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们在不断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但从实际使用的效果上看,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不能把课堂上所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错用,误用文化的现象大有所在。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已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趋势。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到文化的导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双结合已成为一个教学成功以否的杠杆。

3 如何在英语课堂进行文化导入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堂进行文化导入,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效应用于相对应的环境,是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

3.1 坚持教师自我跨文化素质的的不断提升

孔子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授业”,“解惑”的双重任务。因此,在这个文化知识传播过程当中,首先我们英语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作为底蕴。此外,文化的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因此还必须对各方面知识都有充分的了解;天文地理,人情风俗,历史文化等等。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提高自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不至于在教授文化之时内容空洞,课堂乏味。教师还是通晓中西方文化的使者,是引领学生了解世界,了解文化,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导师。

3.2 正确文化意识观,认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当中,更多的是注重语言结构能力的学习,背景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涉及较少。英语新课标指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以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流。”[2]因此,首先应先树立文化意识观念。在英语课堂仅学习语言能力远远不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并不意味着能讲合乎规范的得体的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具备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和任务。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又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到两者兼顾,并行不悖,使学生成为既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者又是语言知识的运用者,能够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3.3 利用中西文化异同比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维

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在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而语用能力的获得关键是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思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如:中国的文化见面问候语就是“吃饭、去哪里”,而西方文化见面所谈的多是天气,等情况;再如,中国文化在称呼上多喜欢带“老”以表示尊称,而在西方文化,不服老的思想意识很严重,忌讳“老”;又再如在颜色,礼仪等等方面,中西文化均有很大的差异。有比较才有了解,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让学生从这些表面的现象观察到不同文化背景后面跨文化交际的规则及语言规则使用的异同,从而使学生在感受文化的同时,培养自我跨文化交际的思维。

3.4 模拟真情实景,以培养为教学目标

威多森(1978)曾指出;“语言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一系列方言、语域、交际渠道和风格之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以适应情境;同时,也应教学生如何从一系列交际功能之中,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我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缺乏语言环境这一困难,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来模拟和展示交际的真实情景,可以把孤立、静止的语言材料或话语材料变成具体可感知的、活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从言语信息的接受进入到言语社会功能的了解,从语言形式的掌握到语言真情实景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影、录像等,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入文化内容,展示英语国家的交际场景和过程,让学生间接感受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使用,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感悟能力。

3.5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在一系列课堂教学之后,并不能说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好课堂又或在练习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交际技巧。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延伸。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又或者主动去和来自英语国家的学生、教师等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当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接触西方国家的杂志,电影,书籍,记录片等,从而对西方国家有更深的了解,并从中汲取文化知识,学习西方人的语流语音和语言习惯,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结语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在交际过程当中最不能缺乏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文化的学习已经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素。在当今世界地球村的潮流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的又一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顾日国.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萌.浅谈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1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篇13

刘艳秋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 476000)

摘要: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不可忽视的。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不同的文化习俗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障碍。所以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时,仅仅给他们讲授英语知识、发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重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导入,只有理解了国家间文化渊源不同,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导入

English Teaching and Culture Introduction

Liu Yanqiu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Shangqiu,Henan.476000)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nglish learners to know th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The purpose of learning English is to communicate.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are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When we train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using language,only teaching them English knowledge、pronunciation、phrases and grammar is not enough..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lture introduction.Only in this way can students learn、communicate and use English language well.Key wards: English teaching;cultural difference;introduction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靠讲授英语知识、发音、词汇、语法和课堂活动是不够的,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而语言交流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a [1] 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和渗透,对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都是十分重要和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可以涉及到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到衣食住行、娱乐、休息、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教育卫生、宗教信仰等方面。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层,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2] 著名语言学家邓炎昌也指出:文化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建筑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社会制度、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3]

不同的文化习俗是语言交流的一个障碍,文化内涵的差异会引起不同的文化感受。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应引导他们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训练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文化是一个广博的概念,而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积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讲,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包容文化,所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习某种语言而不知道这种语言的文化习惯,是不能正确使用这种

[4] 语言的,尽管他的语言、语法都正确。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时提醒学生,由于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现象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联想和习惯认识,所以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一个意义及意义之间的联想都相同的对等词,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等语言想象的差异,如“红色”,中国人会联想到喜气洋洋,英美人却习惯表示气愤、罪行。如“see red”(发怒),“ red-handed”(正在犯罪)。“Individualism” 是美利坚民族在开拓西部边疆进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是其文化的精华。依照这种价值观倾向所形成的社会理想和目标是个性至上、自由、民主、竞争、实用主义、效率等等。如果依照我国的文化传统,把individualism等同于“个人主义”是不符合原意且不恰当的,因为“个人主义”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指那些从个人利益出发,只顾个人不顾他人、不顾集体利益的人,是被批判的错误思想。学生讲“政治家”总喜欢望文生义,喜欢用从“politics”衍生出来的“politician”,岂不知“politician”在英语文化中多指那些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身和其党派利益寻求私利的人,我们称为政客,含有轻蔑之意。在英美文化中,人们把从事政治事务、具备聪明才智且公正的政治家称作statesman。如果我们与别国党派的代言人交流,不懂得这一点,鲁莽的称他们为politician,可能会引起许多不愉快。

语言根植于文化中,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人们对同一语言所指的不同理解,因而造成不应有的误解和伤害。一次英语沙龙里一位教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明文化的差异引起误解,从而使当事者双方利益受损。日本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在谈一项双方受益的生意,在双方陈述了各自的观点和利益以后,都认为可以签约。在日方总结性的发言中翻译用了“parallel”一词,而事后美方杳无音讯,究其原因才知道,日方用parallel想说明他们和美方的目的是一致的,希望促成这项生意。而按照美方的文化,parallel指两条平行线,是永远走不到一起的。所以美方认为日方根本不想做这笔生意,于是不得不寻求别的生意伙伴,使一项前景很好的合作失败。

“龙”是中国文化中神的象征,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我们认为龙代表神圣、权力、尊贵和吉祥。在中国封建皇朝时代,皇帝总是把自己与龙联系在一起,身着“龙袍”,称自己为“龙体”。在中国文化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说法,表现一种赞美和好的希望。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常有龙在危难关头帮助人们降妖降水的故事。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常骄傲的称自己是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但在英语文化中,龙“dragon”乃是一种恐怖的怪物(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是邪恶的象征,常与“凶暴”连在一起。在英语文化的传说中,有许多英雄与龙这种怪物做斗争的故事。不懂得这一点就很难理解Mrs.Rip is a real dragon 这句话。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同时反映在习语中。如中国人在表示一个人很有力量的时候常说“力大如牛”,而西方人不会用“牛”,而是as strong as a horse。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为农业大国,牛在中国发展史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人们尊重牛,所以我们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座右铭,有“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样的赞美。而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以商业城市为中心,为了夺取财富,四处征战,其中战马功不可没。即使在农耕中马也是主要的牲畜。所以英语里有“work like a horse”(拼命工作),“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等习语。我们从“西班牙斗牛士”中也可以知道,牛长期以来只是他们屠杀娱乐的对象。英语里还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里,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基本上是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中国的文化里,猫头鹰是恐怖的,是不详的动物。特别是迷信的人,怕看到或听到猫头鹰的叫声,认为这样是很倒霉。汉语中有“夜猫子进宅”的说法,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这一习语里的夜猫子即指猫头鹰。“Butterfly”一词在英语里是只漂亮的动物而已,而在汉

语的文化里却有轻浮的意思,如果你想夸一个女孩漂亮可爱,应该避免用This girl is like a butterfly。因为它会在不同文化的人群里产生歧义。

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反映在方方面面:如问候语、自谦语、祝福语、致谢语、恭维话、称谓语、吉祥语、禁忌语等等。在英、美文化里,熟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学生可以直呼他们教授的名子,下属可以直呼其老板的名子,儿子也可以直呼其父亲的名子,以示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而我们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师道尊严是必须遵守的,并且权势等级辈分泾渭分明。学生直呼教授的名子、下属直呼老板的名子、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子,是一种不礼貌、冒犯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在英语语言的国家,父母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总是很骄傲,会向客人夸奖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成绩;而中国父母在提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总是说他们的孩子很调皮、不懂事、不爱学习等等,即使他们的孩子很听话,而且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国人应邀到朋友家吃饭,往往会提前半个或一个小时,一则是礼貌,二则可以与朋友聊聊天,帮朋友准备饭菜。迟到是不礼貌的,必须道歉并有令人信服人的理由。而在英美国家,迟到5到10分钟是礼貌的,这样主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准备饭菜、换衣打扮。提前到却是不礼貌的,因为这样会使主人感到慌乱、措手不及。宴请结束后,英美国家的客人马上提出告辞是不礼貌的,特别是拜访时间较长,在客人提出告辞和真正离去之间应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约为15到20分钟。客人起身告辞,主人一般会送至门口互道“Goodbye!”在中国,除非主人一再挽留,客人一旦表示告辞就会马上行动,主人会反复叮咛“走好”、“慢走”,一直送出门外、街上或送至汽车站。

英语国家的人因不了解中国的文化,闹笑话、造成误解的事也时有发生。在中央台的一个综艺节目里,外国人回答中国的歇后语,由于文化的差异,他们给:“黄鼠狼给鸡拜年”接的歇后语是“新年好”。“屎壳郎戴花”—“结婚”等等。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也进行着相互的渗透。如现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阶层,见面打招呼用“你好”的越来越多,正逐步代替“吃饭了吗?”“你到哪儿去?”等旧的、涉及人隐私权的呼语。面对别人的表扬,越来越多的人回答“谢谢”、“谢谢你的夸奖”,而不再忸怩不自在的说“哪里,哪里。”中国人见面的握手礼来自于西方国家。在打招呼、作介绍时,中国人和美国人都进行眼神交流,但不会紧盯对方,以避免使对方惊讶和不自在。中西方的神话和童话故事中,最后的寓意往往都是告诉人们:与人为善、帮助他人、诚实有爱心总是得到好报;而行恶多端、狡猾妒嫉、陷害他人、不诚实的人总是要得到上天和神的惩罚。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懂得怎样在国际交往中保留和发扬中国的文化,尊重和接纳西方的文化;才能跨越语言的界限,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觉看待和处理因文化的异同而引起的世界观的不同与相同;才能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运用语言更好地交流沟通,让语言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Edward Sapir(1921)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221

[2].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 [A]《语言与文化》[C] 胡文仲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邓炎昌.语言与文化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陈云芳.论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N]《英语辅导报》第23期2002-2003 学

[5].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作者简介:刘艳秋(1955,9月---),女,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与文

化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省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

邮政编码:476000

电话号码:0370—2592889

上一篇:配车证明下一篇: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