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读书的经典名言

2024-05-22

于读书的经典名言(共12篇)

于读书的经典名言 篇1

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2、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3、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4、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5、莫容易,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7、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8、努力是成功的躯体,智慧是成功的灵魂。

9、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10、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

11、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1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4、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15、怕问路,要迷路。嘴勤不走冤枉路。

16、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17、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18、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9、出家未必是修行,修行未必要出家。

20、学习永远不晚。

21、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2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23、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24、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2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26、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27、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2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9、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30、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

3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32、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33、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34、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3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36、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3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38、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0、没有再比读书更廉价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4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4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43、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

44、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45、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46、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47、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

48、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尽心为别人做美好的`事。

49、用源头和流水的关系,比喻要有正直的思想才能做正直的事。

50、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5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52、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5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5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5、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56、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57、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己之努力。

58、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59、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

60、还能冲动,表示你还对生活有激情,总是冲动,表示你还不懂生活。

61、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2、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

63、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64、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65、约束不了自己是无能的一种表现。自己都管不住自己,难免要滑入深渊。

66、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67、美丽能为别人提供眼福和愉悦,但幸福却要自己争取,美丽无法为你换取幸福。

68、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69、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70、人的一生,贡献所作所为的意义和价值,比人们的预料更多地取决于心灵的生活。

71、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7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73、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74、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的遗憾,敢于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坦城无愧的人,可以说是完美的。

75、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

76、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金钱,还会得到友情;当生命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大地的亲吻。

77、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本书。究竟该读哪些书?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本才行。

78、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79、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的补足了我失掉的高深教育。

80、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81、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超脱于“经典”的现实解读 篇2

在当代艺术中,对于我们意念与视觉经验中的“经典”,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们也“充满灵动”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解读。很多时候,“经典”创造的真实性,与客观真实性混淆起来,形成了当代文化的泛滥与多种多样的变化。2011年初夏,北京798艺术区的两家艺术机构一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与佩斯画廊,相继举办了艺术家颜磊与岳敏君的个人画展,而展览的主题与创作的线索,则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对“经典”作品的再度审视。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TangContemporary Art)的展厅中,直接映入眼帘的便是数张类似在西方绘画史中称为代表的作品。它们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的代表作《创造亚当》、巴洛克早期艺术家保罗·鲁本斯的《苏姗娜·美尔曼》,以及法国写实派与印象派艺术家爱德华·马奈的震惊一时的作品《奥林匹亚》。当然,还包括一些西方经典的意向如诺贝尔奖与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金像等。展览以“巴洛克”为主题,其实并不仅仅包含了巴洛克式的艺术创造,而将其作为一种已成既定的艺术模式的统称。在当代文化中,对于这些作品的改造与调侃已经屡见不鲜。本次艺术家颜磊在展览中,运用其既往创作的手法,对于原始作品在色彩、主体与局部的关系、虚拟与真实的层次感等层面进行了再创造。观看者除了能够依据基本的视觉形象而辨识出原始作品及其典故,其余皆被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这些“经典”而言,颜磊的再创造可以被成为“现实主义”,亦或是“现实主义”的反叛。在历史中,各种流派的革新与颠覆总是发端于人们不安现状的思索而衍生出的行为,艺术家颜磊在之前的创作过程中曾经伪造了数百份西方最为重要的学术展览——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邀请函,并分别邮寄给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在那个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初现端倪的时代中,这种西方世界的垂青不得不引发了巨大的荣耀,但这一切的真实、虚幻与名利的追逐,也就如同这些在“巴洛克”框架下的对经典的衍变,令所有当局者与旁观者对于自我的权衡与地位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讽喻。而就视觉和审美价值而言,颜磊该系列的作品,从改造“经典”开始,却是不折不扣地产生了巨大的视觉收益与美的体验。同样将西方文化的重要的符号作为创作的灵感与素材,艺术家岳敏君名为“路”的绘画作品展,也在同一档期在798艺术区相隔不远的佩斯画廊(the Pace Gallery)亮相。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些关注的人们,都应该对于艺术家岳敏君画笔下招牌式的“笑脸”并不陌生。而此次创作,这些带着笑脸和光头的人物形象,走入了西方经典的宗教题材的绘画中。艺术家岳敏君在与策展人冷林的谈话中提到:“宗教场景中融入了大笑的人物。其实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在反复思考,现在的中国文化怎么能够摆脱掉西方文化以及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乃至桎梏。我们受这两大体系的影响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一会儿偏向西方、一会儿偏向传统,却总是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当然,对于现代中国而言,这也是一种我们不可不面对的文化现状。在我们历史的发展中曾经先后有“西学东渐”、“中体西用”这样的思潮产生,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性的沟通的日益频繁和紧密,什么是个性?什么是自我?什么是文化融合?这些追问成为了艺术家、作家、社会评论者们争夺不休的话题。而岳敏君则采用了笑去诠释这些文化和社会冲突,从而类似用太极的手法避免了其中直接的尴尬情景。在策展人冷林看来:“面对不完全理解的事物,这笑里有拒绝、有不懂,然而还有拥抱和接受。”同样,在岳敏君本次展览中,除却笑脸为主要意向的作品外,还有将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的人物抽离,而仅保留场景的作品。作为社会中事件与价值的核心组成,人的缺失使得场景一下子泯灭了原始的含义,将这种关系放大,便能够广义地去参透文化价值下的不同地域、溯源背景中的现实情境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其中的发展状况还处在对于肉体、伤害、文明、习俗等的极端的情绪与宣泄中。像岳敏君与颜磊这一代艺术家,也是从那个时代过度与日渐成熟起来,直到今天,当我们看到的这种在平和的状态下充满意念与情感价值争锋的作品,也可以从中归纳地去梳理在中国当代文化线索下的艺术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于学习的经典名言 篇3

要在座的人都停止了说话的时候,有了机会,方才可以谦逊地把问题提出,向人学习。 约翰洛克

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歌德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叶圣陶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圣人无常师。韩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陈景润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赞科夫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罗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于读书的名言短 篇4

1、读书就是学习,摘抄就是整理,写作就是创造。——吴晗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

5、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6、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

7、读一本好书,这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8、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9、书籍就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1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1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6、读过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0、好的书籍就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21、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3、青年就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就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6、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

27、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28、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9、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30、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2、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33、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3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5、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36、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37、理想的.书籍,这就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38、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9、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4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1、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

42、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4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4、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5、书籍就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就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46、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徐干

47、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48、知识就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就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49、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50、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这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5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鲁迅于时间的经典名言 篇5

2)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3)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鲁 迅

4) 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5) 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鲁迅

6)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鲁 迅

7)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8)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9)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 迅

10) 没有对北韩打的背影中,中国自己,肯定动了起来。——鲁迅

11)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12)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13)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鲁迅

14)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15)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鲁迅

16)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 鲁迅

17)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 鲁迅

18)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出自鲁迅先生名言

19)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出自鲁迅先生名言

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诚”的论述 篇6

【关键词】四书 诚 作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3-02

先秦儒家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几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上,对于“诚”的论述也记载在其中,“四书”之首的《大学》对“诚”做了一个核心论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中庸》中“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论语》虽然没有对其进行直接辩论,但《说文解字》中“诚,信也”,并且从今天看来,“诚”和“信”不分家,所以,《论语》中可以看到“诚”的影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记载到“诚者,天之道也”。

一、何谓“诚”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诚”即不自欺欺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喜欢漂亮女子、好的东西,讨厌臭的、恶的事物,我们需要坦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正确处理问题,而不是违背自己的内心,伪装自己,甚至是抹杀它们。《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等同于“道”,可见“诚”的地位之高,“诚”即天法、律法,给人制定做人的准则,是天之道、人之道。《孟子》也将“诚”释为“天之道,人之道”。综上所述,先秦时便将“诚”公认为是天道人道,将它比作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协调运行的规律,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间能够和平相处的规则,时刻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要做到以诚相待自己及他人,方才称得上是君子。

二、“诚”的作用

1.正其心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从逻辑关系上看,唯有“意诚”,才能“心正”。“诚”的作用就是使人意念真诚,心思端正。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真正的心思是什么样的,不要心猿意马。就像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一个自知之明的心态,只有事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准确定位自己,才能更好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到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尽其性

《中庸》“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发挥他的本性,才能引领众人本性,万物本性得以发挥,那么至诚之人就可以帮助天地哺育世间所有的生灵,也就拥有与天地并存的资格了。使人“为圣”,圣人与天地并存,可以将圣人的本性、灵魂激发出来,将万物的本性从混沌的环境中激发出来。“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作用在次一等的贤人身上,让他们做到天下最真诚的人,并且还将这种“诚”的品质发扬光大,潜移默化,感动他人,在贤人的熏陶、感染下,不真诚的人够有所变化,做到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人“为贤”,虽然不能做到像圣人一样孕育世间的事物,但是可以自身净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自身做到真诚的同时,还能感染身边的人向“诚”靠近,安于诚信。

3.可前知

《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极端真诚的人可以预知未来,心诚则灵,心灵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不被周围的私心杂念所迷惑,便能够预知福祸,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达到洞知世间万事万物的一切规律,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这是洞知万物,预知未来。综上所述,“诚”的作用有很多,不仅可以端正心态,像圣人一样孕育万物,与天地并存,还能感化身边的人,激发人向善的本性,预知未来。

二、至“诚”途径

1. 言忠信

《论语》中“言忠信,行笃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做事言出必行,做到了“信”,也就做到了“诚”,“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做人出尔反尔,做事偷奸耍滑,最终得不偿失,被邻里唾弃。所以,在跟别人打交道时,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获得别人的支持与信任,也就做到了“诚”“信”。

2. 成己、成物

《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只有不断自我反思,长善救失,才能达到真诚的境界;自道也,就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引导,引导自己向“诚”的边缘靠近。“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先成己而后成物,这才是“诚”的最高境界,完善自己的同时,完善身边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身边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既然是本性的东西,那么必须要将原本“诚”的东西将其激发出来,这即合乎本身的发展,也符合外界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世间万事万物的和谐统一。可见,要想“致诚”必须要先完善自身,紧接着再完善身边的事物,将其真正的美好的高尚的德行激发出来。

3. 择善固执

《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追求真诚的人,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认定好自己的目标执着地去追求,这是一个慎独的过程,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不要因为眼前没有长辈、老师的监督,没有法律的约束,便开始想着投机取巧,甚至是违背做人的诚信之道,做出不厚道,人人厌恶的事情出来,当然,《中庸》中也提到了关于在学习“诚”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坚持不懈,那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坚持下去,最终学有所“诚”。

于读书名人名言 篇7

1、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3、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灵感不过就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就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

7、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8、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9、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袁牧

10、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唐斌

11、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12、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13、读书和学习就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17、学问须有自己意思;专法他人,而自己无独立之精神,大为不可。——章太炎

1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9、读书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2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1、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22、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忒伦提乌斯·摩尔

23、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24、书籍就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读一本好书,就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6、有时候读书就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27、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就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28、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就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29、读书就是学习,摘抄就是整理,写作就是创造。——吴晗

30、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1、读死书就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鲁迅

32、阅读最大的理由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33、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就是点燃火炬;此时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34、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35、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6、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义

37、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就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就是苦恼。——莫耶

38、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王符

39、书籍就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就是非常忠实。——雨果

4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41、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就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牛顿

4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3、书籍就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此时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弗·培根

4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5、书不仅就是生活,而且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46、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

47、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就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48、学问就是经验的积累,才能就是刻苦的忍耐。——茅盾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5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51、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5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3、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此时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54、书籍就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阿兰

55、人不读书,其犹夜行。——段成式

56、用心念书,就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纪伯伦

57、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菲尔丁

58、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59、读书就是易事,思索就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6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1、知识就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此时文化就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6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3、书籍就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64、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威尔逊

65、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66、欲速就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

67、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6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此时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69、读书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很经典的读书名言 篇8

1、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甘地夫人

6、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7、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8、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1、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12、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3、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0、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4、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佚名

25、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2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8、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

29、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佚名

30、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3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3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35、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佚名

36、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3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佚名

3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41、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42、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43、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4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5、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佚名

4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4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48、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4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5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51、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5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3、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5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55、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5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57、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58、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5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0、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6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2、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6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被误传多年的经典名言 篇9

从小到大,老师都会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才知道,虽然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确实说过“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老师和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爱迪生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误传二: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拿破仑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接受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如此崇高的评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深感自豪。而我们也深信这只睡狮已经醒来,已经让世界感到它带来的颤抖,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这句话的中间还有一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誤传三: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一布莱德利

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说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误传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这句名言出自《论语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表述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则是宣扬愚民权术的名言。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语录,上下文之间往往没有多少联系。当时的文章,除了句断,其它标点符号还没有发明。所以,被误读是可能发生的事。

读书的经典名言句子 篇10

二、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三、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四、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五、 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七、 悠闲读书,意在怡情,情之所致,灵魂可随着书的脉络而神游,或领悟诗词的豪情浪漫,哲学的玄妙精深,逻辑学的机巧善变,小说的峰回路转悲欢离合;或寻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草;如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雅之士谈心,同良师益友交流,潜移默化之中得到升华。

八、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九、 学问之事,只患止,不患迟。

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的经典名言句子

十一、 喜欢读书,心境不好时,读书得以改变心境。心境好时,心境可以改变书的意境。当所有的渴望都离我远去时,只要手中还有书在,那希望就没有离去。

十二、 读书实在是一件很辛苦很快乐的事。有人悬梁刺股,有人凿壁借光,可见读书之辛苦。读书让人博取众长,读书让人更胜一筹,可见读书之快乐。难怪有古人无限感慨到: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读书又何尝不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引得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汲取养料呢?

十三、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十四、 读书是要有点意境的。一个清闲的早上,选一处幽静的所在,如杭州的运河公园,悠长悠长的公园游人寥寥,你可以独占湖边的石椅,隔着树丛传来的车水马龙之声早滤去了喧嚣。这时宜捧一卷散文。景闲人闲若文亦闲,则旷野清风山泉松子幽香……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读书中得到。

十五、 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让灵魂感到冲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读书,都能秒趣横生,并从中得到可贵的知识。

十六、 我喜欢看朴实的平装书,没有厚重的外壳,随意抓在手里,躺在床上或是窝在沙发都可以,而精装书恐怕只有摆在书架上充当门面时才凸显了它的价值。这个画面里拿书的人一定要穿着随意舒适,一身职业装硬硬的坐在办公桌前,就会将意境大大减分。

十七、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十八、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读书的益处很多,不仅能扩大人的知识面陶冶人的情操让人明真理,辨是非,对学生来说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人应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十九、 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莫利

二十、 书让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缤纷;书让你在浩瀚海洋中尽情畅游;书点燃希望,让你在无穷无尽的人生漫漫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样将你这只小船送道路的终极。

★ 读书名言精选【推荐】

★ 读书名言精选

★ 摘录读书名言

★ 关于读书的励志名言正能量句子

★ 读书名言小学

★ 读书名言谚语

★ 读书名言名句

★ 小王子读书名言

★ 朱熹关于读书名言

读书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篇11

2、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5、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6、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7、知识是贵重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8、读书以过目不忘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1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长进先读书。——李苦禅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3、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6、读书对于聪明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17、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8、中国古代读书名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9、莫容易,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2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1、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膏火,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2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23、看文字须大段出色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24、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贵重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留下来,并为人类糊口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25、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26、无穷相信书籍的气力,是我的教育信奉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当于何处质疑 篇12

关于读书质疑,我们缺的不是价值估量,而是方法指导。我们并非不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提出问题”。

一个人面对文本,只要无法遏制内心对人性与物性的探寻冲动,他就会自发地生出疑问。求知乃是人之天性。“一切知识都来自疑问”,“知识越多,疑问也越多”。(苏格拉底)在理想状况下,学生的质疑的能力应该会随着知识水平、思维层次的提高而同步提高。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这种天性没有被遮蔽。

可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遭遇的一切却恰恰相反。学生质疑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受教育程度增加以及知识素养的增进而同步增强。他们极少提问,即使提问也往往难以抓住关键和扣住核心,问题缺少求解和求证的价值。更严重的是,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再有提问意愿和意识。他们一直被迫并渐渐习惯吞咽被事先咀嚼过的食物,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质疑的冲动被深深遮蔽。难怪有人感慨中国教育擅长的就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造成这一困局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是两点:其一,知识轰炸般的教师“满堂灌”以源源不断的现成结论败坏了学生探索的兴致;思维锁链般的教师“满堂问”又以刚性的问题序列控制了学生阅读的思路。两种教学模式都从根本上消解了学生质疑的动力,并挤占了质疑的空间。其二,信息化社会成长的一代学生正被网络、报刊、电视所塑造的光怪陆离的符号和传递的海量信息包围着,大众传播犹如“皮下注射”,受众几乎没有甄别和思考的余地。

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求知本性与质疑本领就可以从累积多年的束缚中自动解放出来。除了在“道”的价值层面维护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精神和批判习惯,尚需在“术”的操作层面有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不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质疑,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已逐渐成为语文界的共识。对此倡导也可见诸报刊与论坛,但大都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呼吁和说理上,少数涉及操作细部的,大都落实在文本的诸要素上。例如对题目提问,对开头、结尾提问,对关键句提问,对文章思路和主旨提问,甚至于对标点符号提问……这些对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但对持续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缺少长期效用,因其往往不能抓住质疑的核心品质,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深度和探究的价值,不能触及文本的核心以及表达技巧的关键,甚至有可能诱导学生为了提问而提问。读书质疑,应该抓住四个“不”。

一、于不理解处质疑

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应当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质疑方式。大致可以分两类情况和三种结果:一类情况是学生确实不明话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另一类情况是学生不理解作者究竟为什么这样表达;这两类情况都是勘探文本的起步,一般会演化为三种结果。

一是掌握了全新的知识。始于不解,进而求教,查证,钩沉,或揣摩,思考与想象,从而获取崭新的知识。《史记·刺客列传》中记叙太子丹欲收留樊於期,鞠武认为会招致祸患,强烈反对,说了这样一段话:“联结一人而后教,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前面一番议论中的道理,学生都容易理解,唯最后一句“必无事矣”令人费解。教学参考书将其译为“一定是不成问题”更是令人难以释疑。经过一番讨论,有学生认为是笔误和错简所致;有学生认为是拿羽毛去燎炭炉,炭炉一定不会有事,就像拿燕国去惹秦国,秦国一定不会有事;还有学生认为“必无事矣”是指“一定不会有其他结果发生——除了羽毛被烧焦”;直至同学们想象当时对话的情态,终于理解这是鞠武面对固执的太子丹愤激之下说的反语,用现在的话说是:“(你就去惹秦国吧)就像把羽毛放在炭火上烧,一定不会有事的,一定不会有事的。”这恰恰体现了这一教学专题的特色——“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经过这番讨论,学生对“反语”的用法一定是牢牢记住了。由质疑而获取的知识,与学生求解问题的过程性体验相伴而生,往往是一种带有情感的知识,今后会牢牢记住的知识。这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的情形。

二是体悟了文本(作者、编者)的深意。对文本表层结构的不解,往往带来对作者内心深处的难解。阅读时遇到费解处,或进行合理化的辩护,或进行批判性的剖析。通常我们会首先试一试前者,《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在记叙出使经过之前,特地交代一件事,就是“辞相印不拜”。一般来讲,学生都会对此举背后的用意感到好奇。经过讨论,不难测度出文天祥自降等级一方面是谋求对等外交,避免敌方疑心;另一方面其实是做好了被扣的打算,万一被扣,方便朝中调度,更重要的是减轻国家耻辱,忠君爱国之心,由此可见。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学生敏锐地发现,此处批判的笔触推及二十五年前,而当时正逢开元盛世。可见诗人只是忠实地写事件,并不着意于刻画盛衰的轨迹,但却客观上呈现了唐王朝由于穷兵黩武而在盛世中埋藏的深刻危机。作家客观写实,不自觉地反映出他并未意识到的规律和趋势,文学史中的例子比比皆是。《项脊轩志》一文,细心的学生定会发现,若除去补记部分,原文以轩遭火不焚作为结尾显然文势不足。编者此处有删节。指导学生查阅原文,学生定可理解,原来作者第一次作记时,项脊轩主要是求取功名、振兴家门的理想寄托;等到多年后补记之时,项脊轩象征的更多的是一份被泪花濡湿的感情。而编者删去原记的结尾,淡化了前者,突出了后者,首尾圆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归有光,乃是一个经历了人生风雨,领悟了生命真谛的归有光。可见,试着去理解文本的费解之处,往往就是探幽发微,领悟作者(编者)曲折用意的过程。endprint

三是发现了文本的疏漏。有不理解的地方,试着进行合理化的辩护,或可发现作者的深意;若不能,转而批判,兴许会发现文本的疏漏。例如,学习《陈情表》时,学生提出,既然“刘夙婴疾病”,为何李密还“少仕伪朝”?这是不是李密陈情中的百密一疏呢?学习《把栏杆拍遍》时学生提出,作者表现辛弃疾被迫脱离战场时心理的悲愤,写“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还比较贴切,但“像共工那样怒触不周”就显得过于激越,毕竟辛弃疾始终都是朝廷的忠臣。还提出,作者概括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言其“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与被弃中煎熬”,后半句颇为贴切,但前半句则与辛弃疾的“武人本色是政人”矛盾,亦与作者评价辛弃疾的核心观点不符,从政救国——辛弃疾何曾有过一丝犹豫,出世——乃是人世无门的选择而已。《把栏杆拍遍》的酝酿、构思、草创到最后成文历时33年,像这样千锤百炼的文章学生尚可发现疏漏,足见世上少有毫无缺憾的作品,也没有不可批评的文本。不妨让学生带着挑毛病的动机去阅读文本,若有所斩获,对学生质疑的精神和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强化。作者、编者偶尔有疏漏被我们发现,并不意味我们超越了他们,但借此我们可以实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把眼光磨炼得更敏锐,思维训练得更严谨,语感培养得更细密。

二、于不寻常处质疑

文本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有独到用心的地方。此处若有疑问,不可放过,一定要鼓励学生提出来。此类质疑,总是直抵文本核心,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收获。

一要针对特别的字眼质疑。在《品质》中,高尔斯华绥不止一处写到“靴子的本质”,这个理论性的词汇用来描述靴子这样的制品是非常罕见的。多数资料都回避了这一不寻常处,《教学参考书》上也只是说“措辞出人意料”,但并未深入解读它的内涵。但格斯拉兄弟的品质恰恰很可能隐藏在所谓的“靴子的本质”中,而格斯拉的靴子之所以不能迎合大众的趣味,也必须由这个“本质”来回答。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此处质疑,而不是简单化理解为作者遣词新颖。什么是“靴子的本质”,可以引导学生从提到“本质”的上下文中寻找,同时参照格斯拉做靴子的一些独到的地方,就可以大致发现“本质”的三个要点是耐看、经穿、合脚。这三个要点,恰好与格斯拉兄弟品质的闪光点与命运的悲剧性紧紧连接在一起。

二要针对奇特的语句质疑。《斑纹》是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结尾更是不寻常中的不寻常。周晓枫说:“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仅仅意识到这是神来之笔远远不够,要鼓励学生追问,作者此处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说。通常,读者会认为此处体现了人类的渺小。但可以进一步追问,何止人类渺小,以这种类似庄子的相对主义视角审视,万物都是渺小的。但如果从类比的角度思考,就会认识到,人有其自身的丰富性,可人在神的眼里不过是一些斑点;那么,反过来说,动物虽然在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些斑纹,但每一道斑纹的背后都有其自身的丰富性。其实,作者一直在用斑纹的普遍性来体现众生的平等,同时又用斑纹的独特性体现万物各自特有的不可取代的丰富性,而在结尾中,这两者都被表现到极致。

三要针对反常的现象质疑。《渔父》一文短小精练,两轮对话,就在相互映衬中将彼此的价值观进行了准确而彻底的表达。屈原在说出了“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的激越的话语之后,渔父不可能猜度不出他最后的极端性抉择。尽管如此,渔父还是“篇尔而笑,鼓伳而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对意图自戕者的百般阻挠、干预,古今一也。面对屈原的悲剧性结局的必然降临,渔父为何不再付出任何努力——用学生的话说——为何见死不救?其实,这恰恰是刻画渔父形象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一是体现他的通脱,正所谓“不凝滞于物”;二是体现他的包容,对彼此的差异虽不认同,却能够尊重理解;三是一种敏锐与自信,他确信以屈原的价值抉择,此时他活着是痛苦,死去却是一种成全。

四是针对特殊的表述质疑。《项脊轩志》的补记中这样记述丧妻后项脊轩的情况:“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学生针对此发问:数年生活,用三个“后”草草带过,似通常所说的“流水账”,还不如索性不写。但师生探讨后则形成这样的共识:这样写,恰好表现了作者痛失爱妻后的心灰意懒、百无聊赖,没有什么值得记住,也不再愿意为谁停留;虽也有过修复生活与信念的企图,然终究沦为徒劳的挣扎。

三、于不一致处质疑

文本的不一致处,有可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体现欲望与理性的冲突、多元价值观的对立等等,是对人的矛盾性与世界的复杂性的客观呈现。此类质疑,往往把课堂的讨论以及对文本、作者、世界三维关系的认识带入一个新的境域。不仅如此,于不一致处质疑,这还是一种可以在各学科、各领域广泛迁移的能力,是创新与发现的一把钥匙。

于不一致处质疑,要提醒学生注意措辞的变化。措辞变化的背后,往往是作者心理的变化。《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本是“南阁子”,作者在将其修葺为书屋后,一直称其为项脊轩或简称为“轩”,一直到补记部分的“吾妻来归”。在痛失爱妻之后,作者突然不再以“轩”相称,又改叫做“南阁子”。读书细心的学生都会注意到这一点,应鼓励他们进行质疑探究,让学生认识到,项脊轩远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它最初是作者理想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物的符号意义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相应的指称如何能孤立存在?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由乐而伤怀,先是大呼“痛哉”,此后又嗟叹“悲夫”。要提醒学生不要放过这种细微的变化,痛和悲有何不同?可以调换吗?实际上作者此处措辞的选择大有深意,乃是在更为宏大的视野中,在理性的调节下,作者由一己之痛想起千古之悲,把个人对生命的体验融入到永恒的人类情感之中,颇类似王国维所谓的“担荷全人类之罪恶”。境界更为高阔,感情也更为深沉和克制。由此可见,措辞的变化乃是作者心路或事物流变的体现,在文本中可以起到线索性的作用,是解读文本的重要路径,切不可简单地理解为“避免重复”而含糊过去。endprint

于不一致处质疑,要提醒学生特别留意前后的矛盾。自相矛盾,有可能是作者的疏漏造成的。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时,学生指出,罗密欧先称月亮是“妒忌的月亮”,说它“惨白”,未几,却又要“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立下爱的誓言。这未尝不可以理解为莎翁以此表现罗密欧遭遇突如其来的爱情而陷入亢奋与错乱,但又何尝不可能是莎翁写作时也忽视了这个问题呢?因为表现罗密欧、朱丽叶陷入爱情的迷乱和患得患失,前后矛盾,文中有不少精彩的地方,对月亮主观感觉的变化,并不具有典型性。

自相矛盾,可能是语言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语言逻辑不可能完全把握客观存在或主观想象。在《逍遥游》中,大鹏“培风”、列子“御风”都算不上真正的逍遥,因为都是“有待者”,真正的逍遥乃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学生指出,为什么“御风”就是有待,而此处的“御六气之辩”就不是有待呢?答案是开放性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庄子所想象的逍遥,已经超出了规范性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所能描述的范畴。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缘是世界的边缘。”又说:“对于不可言说的事物应保持沉默。”但庄子偏不沉默,矛盾也就随之诞生。

自相矛盾,往往是对物态与人性的一种真实反应。抓住这类矛盾深入探讨,对文本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月下独酌(其一)》,让学生仔细梳理诗人对月与影的态度,学生自会发现其中的矛盾与反复:既言“暂伴”,为何又“永结”;既“永结”,为何又“忘情”(书中将“无情”注释为“忘情”);既“忘情”,为何又“相期”。这实际是作者醉意蒙咙中努力排遗孤独而又从根本上无从排遣的心境的真实呈现,外在表现就是一副抱不起又放不下的样子。这种假物友写孤独的手法,深刻地刻画出人作为一个个体的本质上的孤独。

矛盾,不妨看成是作者刻意的留白,而作者对矛盾成因的猜想,正是对文本内涵的创造性的丰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东城溃围后,“乃欲东渡乌江”,但又在“乌江亭长舣船待”的有利情形下“自刎而死”。这里明显不一致,学生通常都会发现。要鼓励学生提出来并展开讨论。此处错简与脱字固然是一种可能,但细细探究,何尝不是一种性格悲剧的合理展开呢?东去、渡江乃是拒敌、突围忙不迭的慌乱中的一种近乎本能选择,绝不是为了留得青山,他日卷土再来。而真到了乌江边,稍有喘息,又处于生命的临界线上,才深入清醒地思考自己的最终宿命。可以想象,他望见滚滚江流、滔滔江水,想起往日情形,对江东子弟的愧疚占据心头,而亭长所体现的家乡父老的爱戴,反倒激起他以死相谢的决心。此外,若战败被杀或被俘,乃是不得已而死;此时有舟不渡,可证明死乃是一种自由自主的选择,这是对个人荣誉的保全。若说项羽自东城溃围就想好了乌江自刎的自我设计,不符合当时的情境,更不符合项羽的个性。总之,此处的矛盾,是仓皇中一个个闪念的挣扎与颠覆,代表着一种人性的真实。

对文本不一致处的质疑,是最为重要的质疑。抓住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从对文本的不解与好奇转为求知与探究。质疑的过程往往会调用文本的诸多信息以及学生的知识、体验与思考、想象,因此既有文本解读的价值,又有思维训练和审美陶冶的价值。

四、于不认同处质疑

于不一致处质疑是基于文本内部的矛盾,而于不认同处质疑则是基于学生与文本(作者)的矛盾。于不认同处质疑,一定以前三种质疑为前提,否则学生极有可能在对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缺乏起码了解的情况下做出轻易的否定。轻易的否定和轻易的接受正是当下不少学生容易陷入的认知模式,其本质都是对深度思考的放弃。这与倡导质疑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和相关背景包括作者的经历、心境的基础上,表达异议则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应当充分鼓励。“不认同”分两种情况。

一是事实层面的不认同。例如,关于上文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是不是“有待”的问题,学生提出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一处异议。下文是:“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课文(苏教版)的注释是“没有自我的偏见”,但如果暂时撇开这一见解,从字面上看,“无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没有自己。如果没有自己,也自然没有异己。既然无法区分天地万物与自己,那就谈不上孰为主体孰为工具,谈不上孰为目的孰为条件,那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就不存在“有待”的问题。这样的异议以及相关讨论,无疑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是价值层面的不认同。价值取向或生活态度,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因此,对文本(作者)价值取向的不认同,必然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学生学习了《报任安书》之后,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机产生了质疑:当司马迁怀着洗刷耻辱的心理创作《史记》时,他难道不是从根本上失去了写史应有的冲淡平和、客观中立的心态?学生对史学有这样执著的理解,又有如此质疑的勇气,虽显得激越,但那种初生牛犊的劲头令人羡慕,应好好鼓励与呵护。

价值争鸣与事实探究大不相同。价值争鸣最后的结果不是求一统,不是打倒一方的同时树立一方,甚至不是妥协与兼容,而是在碰撞中彰显各自的立场,澄清各自的前提,完善各自的表述,同时进行合理的自我反思。例如,学生在坚持自己的史学研究的原则的同时,也当尽可能设身处地想象司马迁的惨痛经历和内心体验,意识到《史记》的文学价值并承认其史学价值。于不认同处质疑,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学会尊重与理解差异,实现和而不同,追求美美与共。

以上四种质疑,是着眼于疑点特征粗疏归纳出的类型。四种类型相对简单和直观,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按照这样的类型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可以相对快速地培养学生对疑点的捕捉能力,帮助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质疑的类型还可以按其他的标准进行划分,质疑的方法以及关于方法的指导还可以有很多种。无论何种方法,都要确保学生是真的有疑而问,绝不能是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而问。质疑是为了深入地探寻文本,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可以伴随终身的独立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质疑是对文本的内在合理性的检省,是学生个体经验和价值追求与文本信息和作者立场的深刻碰撞。质疑的取向在于确定性的结论,而其价值在于过程。如果说科学命题的意义在证实或证伪的方式,那么文学命题的意义就在于探索和解释的思路。

上一篇:新2011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汇报下一篇:办公室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