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2024-08-22

历史课《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精选5篇)

历史课《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篇1

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故学习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教法学法: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

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全班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优化组合,分成四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具特长,资源配合均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式 播放音乐《亚洲雄风》并展示亚洲相关图片;

作简短的“研讨会”开幕式发言。四小组分别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行政区域位置呈半圆型就座。

感受“研讨会”氛围。通过播放音乐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气氛。

教育实验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本课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亚洲行政区域呈半圆形就座,营造“研讨会”气氛,利于学生合作、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亚洲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等)

主持并作简明的鼓励性点评

四小组各派一代表按亚洲经济发展顺序依次上台发言,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心理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限时三分钟,展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发挥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材料,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小结 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日、中两国经济讨论并评议解决的方案。

研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指导

各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

大会综合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供大会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解决方案。

就“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自由发言,提出设想。教育实验表明,“讨论学习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本课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由发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其关心时势,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历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为鉴”、经学致用的目的。

学习评价 评选最佳小组 公布评选结果;作鼓励性的简明、个性点评。各组上交平分表;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采用过程性的学习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课改的一个要求。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有如下特色:

1、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体现教学创新,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自学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4、把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带入课堂:本课研究性学习体现在预习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学习中的发现问题、讨论中的解决问题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

5、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容易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语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语化,以及讨论不充分、个别学生作“壁上观”等现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尝试性突破:首先,各小组优化组合,尽量使小组各成员呈优势互补组合;其次,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分表(见下表),对学生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量分,通过这种竞争性的评分机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历史课《亚洲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篇2

自2009年在丹麦首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经济”这一词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目的在于应对气候变化,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议题和舆论焦点。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并被“巴厘路线图”所采用;联合国开发署将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顾问穆库·桑沃认为,低碳经济有三层含义:一是节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二是非常好的存储能源;三是在能源中减少碳的强度[1]。本文作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和废物回收这一系列社会活动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具体来讲,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经营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以及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的比例、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C O2浓度增长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而发展中国家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以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换来低碳排放量却是违背低碳经济本意的。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未能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从会议中中国、印度、日本及韩国政府做出的减排承诺中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韩国、日本)的承诺主要针对碳排放总量的减少:日本政府表示在所有主要排放国参与减排的前提下,日本将中期减排目标订为25%,韩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碳排放总量减少4%;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的承诺主要针对碳排放强度: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印度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20%至25%。

二、亚洲国家的低碳发展经验分析

环境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随着各国相继做出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相关的减排行动一方面在原有环保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学术界亦在积极探索新的减排方案与新的减排政策的设计与规划。本文拟从政策推进途径的角度探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这四个典型的亚洲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立法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规划或行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支撑低碳经济发展、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利用经济手段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等7各方面。

1、成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日本政府在1997年就成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全球变暖对策本部》;日本气象厅设立了“气候课”“气候变化对策室”“气候变暖情报中心”“气候研究部”等应对气候变化机构。2009年,韩国成立了绿色增长委员会,该机构由韩国总统李明博直接负责,专门具体执行绿色低碳经济这一国家战略。印度政府于2007年6月6日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的“总理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是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实施进行政策指导;检查和评价行动计划的进展;在气候变化国际双边和多边谈判上,协调国内立场。2007年,中国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负责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2、立法应对气候变化

各国就本国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治理、保护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早在1979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从1991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2009年7月,韩国政府制定了“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国家对绿色增长的投资额累计高达300多亿美元。其中制订了绿色增长基本法,在法律层面保障低碳经济的推进,该法案具体阐明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的导向、愿景、组织架构,以及具体的执行方法。为了节约能源,鼓励新能源运用,印度政府于2001年就颁布了《能源法》,其目的在于调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国家长效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可再生能源,印度政府整合原有的三部相关法律法规,颁布了《电力法案》;印度政府在2007年就通过了《林权法》草案,但因环境部的反对,该法的实施命令一直没有宣布,新森林法于2008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中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即将出台《能源法》,并将修改《煤炭法》、《电力法》等法律,进一步激励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

3、制定规划或行动计划

2008年日本先后发布《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等,提出的具体行动大致包括:提高太阳能发电量及降低成本、发展电动车、开展CCS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韩国发布“绿色发展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试图通过开发绿色技术、培育绿色产业为经济发展创造动力;计划在5年内投入107万亿韩元,相当于每年将2%的GDP用于绿色发展,该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实施绿色新政计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和促进就业联系起来,在推进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创造了100万个工作岗位。2008年6月30日,印度颁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国家行动计划的指导原则是: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行动计划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重点强调要实施8大全国性的计划:太阳能计划、提高能源效率计划、可持续生活环境计划、水资源计划、喜马拉雅生态保护计划、绿色印度计划、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气候变化战略研究计划[2]。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特别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8)》。《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以下原则: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http://www.ndrc.gov.cn/xwfb/t20070604_139486.htm.)。“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左右,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分别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10%,并且这两个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

4、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放在优先位置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与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3]。根据麦肯锡的减排成本曲线显示,节能的减排成本最低[4]。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节能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日本一直重视提高能源效率工作(从1974年到2005年能源强度下降了35%),是世界各国能源效率最高的国家,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将节能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单位产品能耗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的目标。韩国政府将新的可减排能源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应该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印度第11个五年计划(2007-2012年)中提出,到2016/2017年将能源效率比2000年提高20%,森林覆盖率提高5%。2008印度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到2017年将实施的8个国家计划中就包含了一个提高能效国家计划。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2005-2010)制定了强制性的节能减排目标,要求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为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出台了多项相关的实施条例和办法。明确立法依据;国家层面上成立由温家宝总理领导的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小组,并与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建立了问责制,将节能责任落实到相关机构、耗能大户以及省级政府,实行一票否决制;制定一系列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结构减排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包括“十大节能工程”、“千家企业节能减排行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的对标活动”;加强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

5、以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支撑低碳经济发展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5]。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企业纷纷将节能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日本节能中心每半年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目前,日本节能电器产品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空调的耗电量已降到10年前的30%到50%。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凉爽地球能源创新技术计划》中,提出可大幅度减少CO2排放的21项技术(包括天然气高效发电;燃煤高效发电;CCS;新型太阳能发电;先进核电;超导高效输配电;先进道路交通系统;燃料电池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物质替代燃料制造;新型材料制造;制铁新工艺;节能住宅和高层建筑;新一代高效照明;固定燃料电池;超高效热力泵;节能信息设备和系统;家庭、楼房和一定地域中的能源管理系统;高性能电力存储;电力电子;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除对家庭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提供补助、向购买清洁柴油车的企业和个人支付补助金外,还在《建筑循环利用法》中规定,改建房屋时有义务循环利用所有建筑材料;以补助金、退税或者与政府机构共同研究的方式促进创新。

韩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确定了涉及10个领域的61项关键技术,包括新的可减排能源技术、绿色信息技术、环保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被认为是绿色技术,凡是涉及到这些技术的企业就会被认定为绿色企业,进而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

印度近年来开始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据联合国环境问题咨询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的统计数据,印度的风力发电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头羊”地位,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风力发电国家。印度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政府提供的有力政策支持。除在政府部门中成立非常规能源部外,印度政府专门牵头建立了可再生能源投资公司,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提供低息贷款,以及帮助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融资,建立风力发电经济激励政策——政府提供10%-15%的装备投资补贴。

中国已经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2007年6月14日,中国科技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该《行动》指出,未来十几年内,我国将积极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http://w w w.m ost.gov.cn/y w/200706/P020070614559998413375.pdf)。

6、开展低碳城市试点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为单元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消费观念,开发低碳技术,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城市是消费最为集中的地域,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排放了80%全球温室气体。不少城市已认识到自己在保护全球气候上的责任,开始用低碳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或改造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横滨、九州、带广市、富山市、熊本县水俣、北海道下川町6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以表彰和鼓励它们在防止温室效应方面的贡献。韩国政府计划在大城市开展“变废为能”活动,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到2012年在全国建立14个“环境能源城”,到2020年建成600个利用农业副产品实现能源40%自给的“低碳绿色村庄”。2010年8月中国决定首先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7、利用经济手段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

低碳经济也包含了服务业,碳交易市场是典型的例子。日本在2008年6月确定评估排放交易体系的可行性,计划到2012年建立一个相关的排放限额与交易体系。韩国是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第4大参与国,预期每年的核定减排量为1450万吨,2007年其交易额为3.3亿美元,同年,韩国政府创办了本国第一个总额为2亿美元的碳基金,主要是投资韩国境内及海外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清洁能源项目。印度目前已经有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NCDEX)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中国在碳交易方面成立了天津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但是国内自愿碳减排市场仅在萌芽阶段,市场和交易规则仍有待完善。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氧化碳减排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探索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探索政策推进途径的角度讨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这四个典型的亚洲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立法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规划或行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支撑低碳经济发展、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利用经济手段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等7个方面。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减排,技术创新,政策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硕,陆绮雯.低碳经济:助力亚洲经济转型[N].《解放日报》.2010.06.08.

[2].黄云松,黄敏.浅析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J]《.南亚研究》2010.1.

[3].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2010》.2010.

[4].Tomas Nauclér,Per-Anders Enkvist.麦肯锡:通向低碳经济之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R].《麦肯锡季刊》.2009.12.

历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说课稿 篇3

1、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之中。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趋势。经济“全球化” 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身的内涵并为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做准备。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获利者,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凸显了它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弊端。

由于目前对全球化的态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材料进行挖掘和广泛地收集资料进行必要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和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还要让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的分析,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国的对策,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3、过程与方法

材料解析法:通过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得出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学习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课堂辩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辩论后指导学生得出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标准。

亚洲的地理环境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谈话法:凭借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学习经验,通过问答的方式传授地理知识、启迪智力的方法。

2、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第一学期的世界的海陆回忆七大洲和四大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大洲——亚洲。

讲授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亚洲位置,我将在黑板上挂出一付世界地图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图上找出其他各大洲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

教师归纳:亚洲主要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势起伏大,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

(一)、1.面积最大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大

(二)、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中国位于东亚

二、地形与河流

1、地形的特点: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历史历史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qut;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

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习,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江总书记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上一篇:机运部目标管理考核表下一篇:湖北高考卷诗歌赏析部分2007-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