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2024-07-22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通用7篇)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篇1

关键词:会计教育 教育制度 重要经验

一、美国的会计教育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大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发挥重要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会计人才需求方的利益。为了便于得到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并发表报告,从而对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AICPA于1967年发表了“职业知识”报告,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一般范围。为了贯彻“职业知识”报告的要求,并为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示范。AICPA的Beamer委员会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时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

2•美国会计学会(AAA)是一个主要代表会计教育界的职业团体。为了对未来会计教育进行研究,AAA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为Bedford委员会)对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并于1986年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该报告在评估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提出了10项建议(对其他方面还有18条,共计28条建议)。①应当把会计视为一个建立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操作基础上的,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会计教员应当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并在为各类组织设计综合的信息系统方面继续努力。②会计教员应该认识到,并应建议学生,严格的一般会计教育和广泛的个人技能的发展是必要的,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育并没有好处。③会计学生应该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Life-long Study)所必需的。⑤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⑥教员对学生应抱有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

3•美国的大学会计教育。美国各大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以受到AECC资助的杨伯翰大学(Brigham YoungUniversity)为例。AECC曾对800个会计师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成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杨伯翰大学的教改就是根据这项调查结果进行的。教改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的毕业生。(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他们的能力。虽然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ICPA在示范性课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为了贯彻技能教育的要求,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新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二、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

1•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之所以见效迅速,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会计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会计教育,使会计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观中国的会计教育,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则弱得多,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等诸多问题。

2•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当从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从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中不难看出,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3•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消除盲目照搬的倾向。在学习国外经验的过程中,最为忌讳的是对国外的东西生吞活剥,而不考虑中国的国情。会计教育改革也要防止出现类似的倾向。

三、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如何改革会计教育体制,培养出适应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不断探讨和实践的一个新课题。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明确层次界限和导向。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面向实务工作和未来会计发展的需求,既要注重通才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又要体现不同层次会计教育的特色。首先,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应清晰、明确,并有配套的学科体系保证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不同教育层次的必要性,尤其是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层次应是会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会计教育应讲求实用性,讲求教育成本,应面向实务需求,而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应注重会计教育的社会成本,并逐步从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其次,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应充分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应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有配套的学科体系保证其实施,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混淆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色。其次,随着我国加入WTO,一方面我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中,另一方面国际会计职业团体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会计市场,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正与国际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趋同,会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我国会计人员的弱项,也是会计教育目标中应注重强调的方面。

2•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首先从教学工具上应从传统的教学工具向现代化教学工具转移。宜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课件的优势,将会计实务工作在课堂上演示出来,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其次,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并在加深他们理性认识的同时,掌握操作技能,使其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再次,合理安排好精讲与粗讲的比例,给学生留有一个自学的空间,不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要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布置课程作业和讨论题及实践教学时,宜按小组进行分工,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各人在小组中的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

3•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与会计专业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两个大的方面。在课程安排上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要合理,应给学生留有一个空间,以便于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构建自己知识结构框架。

4•完善在职人员后续教育。搞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测试,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权威性;搞好会计人员继续职业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服务优良的会计队伍。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篇2

一、中美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根据1998年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该定义可以看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如何培养目标人才。结合到会计学专业培养来说, 主要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个问题。

1. 美国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1) 培养目标:自20世纪初开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专业的成熟, 美国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一个持续的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前, 美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致力于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成立于1989年, 隶属于美国会计学会) 于1989年在结合会计职业界发展基础上, 经过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后, 发表了名为《会计教育的目标》的研究报告, 在该报告中指出:美国大学会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为毕业后成为一名专业会计师做好准备, 而不是使学生在一毕业时就成为一名合格而专业的职业会计师。根据该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大学会计教育在大学学习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及学习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以后从事会计职业是必须的。同时, 美国高校在培养目标方面还特别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2) 课程设置:美国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出发, 所有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会计类课程三大类。通识教育类课程旨在培养合格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 从哲学, 语言, 数学, 计算机等学科着手,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沟通能力, 现代化工具使用能力和其他基本技能, 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经济类、管理类课程, 使学生了解经济个体 (个人、企业、政府及其他组织) 的运作方式和决策机制, 并对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阶段, 例如采购、生产、销售、营销、售后服务进行研究。会计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与知识, 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中是如何传递的, 以及企业如何处理投融资决策等。

(3) 培养方式: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严格遵循培养方案及课程大纲, 但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 还注重从社会生活中其他材料中寻找教学材料, 设计案例, 例如各类财经报刊杂志、财经视频、网络资源等。很多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设计特别注意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答案有时候反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教学方法方面, 美国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采取“学生参与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授书本内容, 而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启发学生自我学习,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团队合作、案例分析、课堂演示、文献研讨等方式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各种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 美国会计专业采用板书演示、多媒体演示、视频音频演示相结合,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理解课程知识。

2. 中国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1) 培养目标: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长期定位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 国内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都各自表述了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 但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 内容太宽泛;大部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不够明确;各高校会计学专业依然侧重培养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 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育依然不足;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2) 课程设置:目前国内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现没有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置, 总体课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 课程体系经常发生变动, 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学生在一门课中学到的新内容较少,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总学分过多, 专业必修课比例过大, 选修课比例过小, 理论课比例过大, 实践课比例过小。三是课程内容较陈旧。很多会计课程内容体系、书本例题、课后作业没有及时更新, 停留在很早以前的样式, 这是导致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马上工作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培养方式: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和记忆, 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学习, 缺乏主动参与性。学生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书本知识的熟记, 很少主动去思考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几乎从来不去探索教材以外的知识内容。教师课堂教学基本以教材为中心, 很少涉及其他资料及与时代联系比较紧密的资料。教师与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教师上课形式单一, 基本以板书为主, 偶尔使用多媒体, 没有有效地利用各种新兴教学手段, 例如网络、课后互动模式等。另外, 会计学专业有一个区别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 部分国内高校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或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3. 中美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对中美高校在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作一个如下对比:

二、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美国会计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培养国际型会计人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这是当下教育界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一个命题。本文认为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特征的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二是精炼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四是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方式。

1. 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内涵。

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理解, 不能简单地将有获得国外会计学学历、有海外或跨国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经验或考取国外会计资格证书的人等同于国际型会计人才。国际型会计人才是一种高水平财会素质的综合承载体, 本文认为, 其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或素养:一是具有良好的外语 (特别是英语) 沟通、书写能力, 能够进行双向交流;二是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是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了解国际会计惯例;四是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

2. 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中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结合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内涵, 本文认为国际型会计人才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运用中英双语, 较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谙熟会计学国际惯例, 通晓国际市场会计学知识, 熟悉国际市场金融运作, 服务于各类中外机构和企业, 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型会计学专门人才。

3. 国际型会计人才课程设置。

从我国实际需求出发, 国际型会计人才课程设置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课程体系要考虑会计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目标设置各门课程的内容及开课顺序, 清楚地界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尽量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其次, 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大量的英语课程, 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再次, 课程设置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 增加学生的知识底蕴;再次,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特别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 还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例如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 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英语类课程, 包括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课程;二是通识类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实验、心理学导论、演讲、计算机应用、非洲美洲历史、全球社会等课程;三是经济管理类课程, 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沟通、营销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四是会计类课程, 包括基础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五是实践类课程, 包括手工记账、电子记账等课程。

4. 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方式。

(1) 教学方法。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特殊的教学方法, 我们不可能对此规定一个固定的教学方法。但在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中, 本文认为下面一些方法是值得推荐的:一是以“学生参与为主, 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代替“教师教授主导”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与沟通的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二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熟记内容, 更多的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推行案例教学法, 让学生则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分小组作项目、课堂演示、模拟操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真正的掌握理论和操作技能;四是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一旦学生有形式上、内容上或方法上的创新, 就应该及时鼓励。

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上, 美国外教在单次课堂上讲授速度很快、讲授内容很多, 同时每周都有课堂测验,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看书。该课程最后考核结果2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优秀, 95%以上的学生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课程的考核,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有抱怨, 但最后一致给予了外教很高的评价。

(2) 教学手段。随着国内大学教学硬件设施的改进, 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手段, 期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和其他辅助教学手段, 将演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等与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使教师从抄板书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 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会计类课程特别适用多媒体教学, 例如很多会计报表, 如果用板书写在黑板上, 会花很多时间同时还会破坏报表的整体结构。但多媒体教学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适当使用, 教师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安排某次课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如果每堂课都使用多媒体, 几乎没有板书, 上课基本是一张张展示幻灯片, 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实现国家教育资源乃至国外教育资源的共享, 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目前在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中也有所应用, 例如外教在授课中使用一种叫作“blackboard”的课程系统, 教师授课后会把关于课程的所有资料都放在“blackboard”上, 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帐号、密码进入系统下载学习资料、查看自己的作业成绩等, 这种方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上延续到了课堂外,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进入到主动学习。

(3) 实践教学。会计学专业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专业。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学以致用。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招聘员工时都要求具有工作经验, 很多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也如此, 同时很多企业都抱怨招来的毕业生不能马上承担工作, 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培养一名熟练的财会人员。企业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当然需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去培养适合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能很快承担企业工作, 必然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模拟教学、实践教学, 让学生在学校时就了解真实的企业环境、会计流程, 这样就能减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时间。

摘要: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为例, 对中美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个方面作了比较分析, 然后对我国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对我国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美国会计教育,国际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于增彪, 赵景文等.重新审视美国会计对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影响.会计研究, 2006年第5期

[2]刘学文, 陈慧雪.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综述及其启示.财会通讯, 2011年第2期

[3]陈晓芳, 翟长洪等.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财会通讯, 2008年第5期

[4]晋自力, 邓辉.关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中外企业家, 2011年第3期

[5]张林, 陈欣, 徐鹿.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商业经济, 2011年第6期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篇3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帐”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二、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 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1 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篇4

从国外发展会计教育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就,对我国会计教育可以起到有利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育会计人才方面,需要学习西方的会计教育有益经验,包括重视基础教育,关注案例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逐渐拉近会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通过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办法,来促进我国在会计教育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成功。特别是对于高等院校在会计教育方面的发展,更需要学习西方精华,为我国培育出水平更高的会计人才。

一、西方会计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

在外国许多国家,会计专业的人才主要是从高等院校走出来的。在会计就业市场中,高等教育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如果高等教育希望自己培育出来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会计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应该时刻关注会计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并且按照这些不断变化的需要和要求来培育适合的人才。所以,外国许多高等院校在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制定完整的教学方案,科学安排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计划,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理论,通过动手操作学习相应的会计技术,并且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

1.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分析

具体说来,外国在发展会计教育时,重视加强基础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渐从实际操作向着基础教育转变,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视。基础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把技术课程替换为基础课程,从而巩固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关于人文、自然科学的课程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增加学生在相关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西方还注重培养学生在经济方面的非会计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说在经济领域与会计专业不直接挂钩的知识。虽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经济知识并不是会计专业课程,但是作为选修课程,同样可以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在今后的会计岗位上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因为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只关于会计知识的工作,而是要运用到金融、投资、会计、市场等多个方面的经济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专业的课程包括会计方面的历史、世界会计发展等课程都应该列为基础课程,教授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这种转变主要是为了让会计专业学通过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来使得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

2.西方教育注重改变教学方法

西方教育还注重改变教学的方法,来提供会计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生不再是接收会计知识的机器,而能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来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许多案例都是会计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不常出现但难度较大、不易解决的情况,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在今后的会计岗位上不会因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变得不知所措。最后,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会计实践环节,国外大学往往通过实地训练来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与企业工厂或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会计业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者一起努力,增加会计实践经验。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会计岗位不再是新手,而是具有会计经验的好手。

二、西方会计教育发展对中国会计教育的作用

通过西方会计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来看,对我国的会计教育获得了一些启示,并且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建立会计教育方面的杂志,对会计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编制等。一些会计方面的杂志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案例,能够为会计教育提供教学案例。其他杂志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通过提供一些从实际工作中采集到案例,为会计教学做有益的贡献。因为会计教师不可能跑到每个会计岗位上去了解和收集案例,主要就是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而会计方面的杂志则是一个非常快捷而方便的途径。我国的会计教育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如何使其更加规范,并且具有创新性,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说,我国需要创立会计教育方面的杂志。但是我国不能直接把这种模式搬过来就用,而是需要结合本国的特色,创立符合我国情况的杂志。

其次,我国的会计教育缺乏案例教学,教师总是给学生教授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但是却很少用案例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案例教学中所用到的案例应该包括财务、审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如何收集到优秀的案例,并且从案例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就需要会计教师做出不少的努力。除此之外,我国会计教育需要重视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提供会计教学的效果。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各个学科教育常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当然,我国会计教育在使用多媒体时,需要考虑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结合了案例,并且通过反馈来了解教学的效果怎么样。

三、结语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篇5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在会计信息非管制情况下, 其提供信息的前提是边际私人效益大于边际私人成本, 当二者相等时, 其提供的信息量达到最优, 此时企业提供信息的效用达到极大化。这时会计信息的社会效益往往被忽视, 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 甚至会导致市场的崩溃。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才产生了会计信息的管制问题, 管制的目的是促使企业在披露信息时不仅关注企业效益, 更要重视社会效益, 实现社会效益的极大化。最理想的管制状态是使企业提供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效益的信息量, 这时信息的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信息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但企业为此要付出较高的信息成本, 企业的微观效益可能下降, 不符合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此外管制成本的存在及管制引起的效率下降问题, 也使得这一理想的信息量难以实现。因此, 从现实的角度看, 管制的目标是在与这两者之间寻找最优的信息量, 降低管理当局拥有的私人信息量 (但不可能消除) , 尽可能缩小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管制后会计信息的边际效益曲线将介于二者之间。这一点应是剩余社会效益等于企业因管制而增加信息成本的位置, 即实现社会效益的极大化。由于信息效益的未来性和精确计量的难度, 企业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估计判断, 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视信息成本而忽视信息的效益、重视私人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甚至有的企业将会计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来管理, 将编制财务报告视为应付政府规则的一种负担, 对会计信息产生的效益视而不见, 忽视了信息对社会的影响。有些会计人员只关注会计信息显性成本的可计量性, 减少利润的直观性, 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的机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对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的概念和内容缺乏全面的认识, 仅仅采用信息的实际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对比分析, 其最终的策略选择必然是尽可能少的披露会计信息。由此也不难理解, 目前我国我国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多的是基于“供给主导型”模式, 而不是“需求主导型”模式, 仅仅以满足法规、准则的最低要求为最高宗旨, 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往往被忽略。

通过以上分析,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的全面认识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 应首先理解会计信息成本和效益的概念和内涵, 不仅要重视可计量的显性成本, 更应重视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隐性成本;不仅要关注会计信息的微观效益, 更应重视会计信息的社会效益。尽管要求企业关注信息的社会效益不完全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 但其理念应在企业管理者中进行倡导, 应该让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仅是一种企业行为, 而是一种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规则的要求, 而应将“使用者至上”作为最高宗旨,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 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长远来看, 企业的微观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 尝试会计信息的有偿使用制度

会计信息成本的补偿不足是制约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能够采用会计信息的有偿使用制度,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以补偿企业信息生产的支出,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会计信息的收费制度将有可能实施。可以借鉴电视网络传输的经验, 一部分信号的传递是免费的, 属于社会公共物品,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另一部分信号的传递采用有偿使用制度, 只有付费的人才能享用即有线电视收费制度。企业的会计信息生成以后, 其中一部分通用的信息, 应采用免费的形式供所有信息使用者享用, 这也是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应承担的一部分责任。除了通用信息以外, 信息使用者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来购买。通过模仿电视信号传输系统, 建立多频道的会计信息系统, 实行网络化传输, 不仅可以实现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的对称, 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会计信息的供需, 也满足了特定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

摘要: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受到成本效益的制约, 效益大于成本是其对外提供信息的先决条件之一。本文借助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利用“成本—效益”对比分析原则, 解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供给中的策略选择及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成本效益,理性经济人

参考文献

[1]、王华、张程睿, 《两种基本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和协调, 《会计研究》, 2005.9

[2]、郭邦涌、刘小菊, 《新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探讨》,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6

[3]、孙玉甫、王文莲, 《论建立公共会计信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会计之友》, 2005.11

美国会计教育启示与借鉴 篇6

一、会计教育职责机构

美国会计教育堪称当今国际会计教育的样板, 其在会计内容与实践教学领域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这与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民间职能机构是密切相关的。

(一) 美国会计学会。

美国会计学会 (简称AAA) 是美国最大的会计学术组织, 学会由对会计教育和会计理论研究感兴趣的人士自愿组成, 其中主要是会计学教授, 但也接纳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师参加。学会的主要宗旨是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和改进会计教育工作, 提高会计教育、研究及实务方面的水平。学会致力于会计教育工作, 为会计教师及其所在机构创造机会, 并为会计教育的不断改善提供服务, 由于其影响力甚大, 对具有指导会计实务职能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有着很重要的参考力。 (美国会计学会官方网站网址:http://aaahq.org)

(二) 会计职业界。

在美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对会计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非常典型的影响案例是AICPA通过决议, 规定从2000年起,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 同时规定了150学时的示范性课程包含的大致内容和学时, 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及专业课程的学习, 并要求教育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该协会会适时监督。中国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由政府部门作为相关的规定, 毕业生主要以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 而美国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是以获取注册会计师证书为目标, 因此这项规定对美国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响很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http://www.aicpa.org/Pages/Default.aspx)

(三) “合作教育”模式。

在美国, 会计教育界必须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 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给会计教育界, 并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因此, 美国的高等会计教育普遍采取“合作教育”模式, 即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 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 双方签订合作合同, 企业一方提供相关岗位, 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并多数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参与评定学生成绩等, 校方也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 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教育的作用, 保证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既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又兼顾了就业教育。因此, 美国高职会计教育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会计职业界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当然, 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目前也存在许多“校企合作”模式, 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并且在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时, 以敷衍了事过关为主。

二、会计教学模式

(一) 小班教学。

众所周知, 美国学校实行小班教学方式, 当然与美国学生资源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的西方国家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思潮的兴起, 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开始进行小范围的“小班教学”的尝试。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 加大投入, 缩小班级规模, 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从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人才优势。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的学生人数一般都在20多人左右, 至多不会超过30人。相比较而言, 我国高校的班级学生都不少于45人。根据网大发布的2011中国99所大学师生比排行榜 (http://edu.sina.com.cn/gaokao) , 笔者做了初步计算, 师生比平均数1∶73.7。显而易见, 教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美国的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较少的学生, 有精力因为减少了更多学生作业的批改的负担而去认真地备课、上课;同时, 由于人数较少的原因, 教学上的互动效果十分明显,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提问或被提问;老师会主动地要求每个同学发表意见, 给予鼓励性的评语, 各种教学方法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相比国内, 我们虽然一直倡导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式, 但作为老师, 我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多数情况下这种美好的倡议不符实际或者根本行不通, 你可以想象一下每个老师面对一个50人或者更多的大班或合班课, 一切方式、方法都是空谈, 而反之, 小班教学的实施, 各样教学方法、方式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你可以看到多数班级的桌子、椅子的摆放是随机的, 或者桌子本身就是可折叠的, 可方可圆的, 随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而实际上老师上课过程中也会多次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团队合作。

(二) 教学内容新颖。

与国内一样, 每个教师、学生都会有一些固定的教材与学习资料, 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同的是:在美国的会计教学过程当中会引入许多当前国际最新的知识、资料, 或现场网络教学, 或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由于学校的网络都可以无线上网, 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携带电脑进入课堂, 随时打开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料, 因此实施起来什么便利, 效果也很明显。同时, 多数老师会要求学生在上这门课之前阅读或查询相关书籍、网络资料, 以便进行课堂教学、讨论, 所以说, 无论老师教的或学生学的往往都是当今前沿的知识或资料。笔者感触, 国内的许多教材或资料往往与现实脱钩太大。

(三) 考核方式。

由于各个老师的个性或风格不同, 考核方式也不尽一致, 笔者所在国内学校的考核方式基本实行三七开或五五开, 即平时成绩占有率30%或50%, 期末考试占70%或50%, 而美国的成绩考核方式更灵活与多元化, 具体对比资料如下。 (图1、图2)

美国多数学校整个学期考试分为期中与期末两次正式考试, 平时成绩与国内相似, 可分为考勤、平均的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 但美国会计专业学生的作业与国内有着显著不同之外。就笔者所在的美国学校而言, 每个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要求完成许多电脑操作的EXCEL格式的作业, 然后通过网络资源上传老师, 这一点对于国内会计专业的传统手工纸面作业的学生来说或者对于老师而言是非常值的借鉴和采用的, 因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与EXCEL等数据操作或分析打交道, 而在学校的岗前锻炼对其将来的工作能力非常重要。

学期论文并不一定是我们国内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形式, 各个老师的要求事项也不相同, 有的老师会要求你通过上网进行搜索某些企业的财务资料, 对其盈利能力, 资产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老师最终会根据你的上交资料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还有的老师会给你一个可上网操作的模拟网站 (美国有许多相关的免费模拟网站) , 让你进行防真性的操作, 根据网站显示的成绩或实施的效果给出你最后的论文成绩。

三、启示或借鉴之处

1、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最新最实用的教学资料与资源。

2、转换会计教师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照本宣课的教学方式, 做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多获得的是能力的提高。

3、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会计课程设置, 做好传统教学与现代知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学文, 陈慧雪,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综述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 2011.4.

[2]孟娟.美国会计终身教育观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J].商业会计, 2007.20.

[3]王琴.中美会计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

[4]美国会计学会官方网站网址http://aaahq.org.

[5]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http://www.aicpa.org/Pages/Default.aspx.

[6]Thomson Learning Corp.“Interactive learning system ensures students have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succeed in accounting”[J].PR Newswire, New York, NY.2007.7.

通过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改善我国会计的教育制度分析 篇7

一、我国会计责任制度的改革实践

我国的会计责任制度是由会计职能定位和会计责任体系等部分构成, 会计社会职能定位是确立会计责任体系的基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会计责任制度之间存在多个层次的制约关系, 其中, 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对会计社会职能定位的制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反映的非常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变迁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组织及其利益关系分化, 进而使会计职能定位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时代, 会计工作成为国家确保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手段, 会计具有一定的国家管理职能。市场经济时代, 会计工作的国家管理职能被剔除, 逐步分解或定位为各类经济主体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直接影响到我国各类社会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其经济管理。会计责任制度作为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发展也受经济体制这一变迁的直接影响。上述经济体制变迁导致的会计职能定位的变化,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会计责任体系构建的基础。

从我国会计责任制度改革实践来看, 几次修订的《会计法》中, 立法宗旨所确立的会计职能变迁以及相关会计责任体系的变迁, 清晰反映了基本经济制度变迁对会计责任制度的影响。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可见, 会计的社会角色是国家行政管理权力在各类社会组织的延伸部分。会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 会计的职责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权力的构成部分。即从《会计法》相关规定看, 赋予了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责任, 一方面要为本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要代表国家对本单位进行监督, 将会计责任体系纳入国家权力组织体系加以规范。1993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以《宪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 《会计法》也做了相应的修订, 将立法宗旨定位为“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 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但在今天来看, 仍有很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印记。如第十九条规定:“对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第二十七规定:“对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 情节严重的, 给予行政处分;给公司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显然, 这一规定赋予了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的义务和权利, 即对会计职能的认识还停留在会计工作应发挥国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职能上。因此, 这一时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如何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或会计责任体系的探索时期。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制定本法”。并在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现行《会计法》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确定为立法宗旨, 表明会计人员只需在遵守会计法规的前提下, 为单位经营管理服务, 对本单位负责,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只属单位内部管理活动, 对会计职能的认识更加客观, 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虽然立法宗旨中仍有“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定, 但为了切实保障各类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独立地位, 原来会计担负的国家管理职能, 即通过会计工作使国家行政管理权力在各类社会组织的延伸部分已经被去除, 剥离了会计必须代表国家对单位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的责任,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会计法》立法宗旨中被降到了次要地位, “维护”方式也仅限于“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可见, 我国会计责任体系与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相分离, 发生重大变迁。

二、我国现行会计责任的分类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的会计主体不断出现, 我国会计责任体系规范的范围不断增大且复杂化。由于各种会计主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营主体资格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不平等到获得平等的经营资格, 会计核算制度也由区别对待到实现由《会计法》等会计法律统一规范的格局, 使会计责任体系又经历了一个由复杂化向规范化转变的过程。这个演变使会计责任制度的制定进一步复杂化, 会计责任体系建立的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 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同时, 会计核算内容也发生很大变化, 例如, 根据会计主体的社会属性, 将会计主体分为各类企业等纳税类会计主体和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非税会计主体两大类, 分别加以规范会计工作并构建相关的会计责任体系;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土地的使用权以及相关的财产收益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各类会计主体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其拥有的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以及相关权益也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等。这些新增加的会计核算内容, 实际上使会计责任关系更加复杂化, 如土地使用权转让使土地管理部门、土地所有者 (如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 专利权的转让使发明人、专利持有人等新的相关主体也成为会计责任体系的相关主体。

关于我国现行会计责任体系结构, 会计理论界一般根据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 认为我国的会计责任体系包括:1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会计法》中有四项条款规定了单位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公司法》也规定单位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 必须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签章, 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由此我们认为, 这些法律规定确立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 单位负责人在通常情况下应对会计资料的虚假和重大遗漏承担主要责任。2.会计人员的责任。会计人员包括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一般会计人员, 《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作为具体会计业务的实施者, 自然应该对自己的职务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其他人员的责任。《会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等签名并盖章, 会计责任涉及的其他人员包括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和提供原始凭证的相关人员。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之间存在一种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单位负责人委托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辅助或代为管理会计工作, 作为单位负责人的代理人就应该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方面开展各项工作, 如果单位发生了违法会计行为, 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提供原始凭证的相关人员是指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的人员, 他们分布在生产经营环节的各个岗位, 是原始凭证代表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见证人, 对原始凭证的内容及其合法性、真实性负主要责任。

实际上, 上述对现行《会计法》中会计责任主体归纳不够全面。根据《会计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来看, “单位”也应该是会计责任体系中的特殊责任主体。在《会计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四条“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由此可见, 单位也应是会计责任的责任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单位是独立的社会主体, 享有相应的法律主体资格, 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从目前对虚假会计信息产生根源的认识来看, 认为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主要有两种情况:1.会计人员和提供会计原始凭证的人员为了个人的私利, 如贪污、挪用公款、套取现金等而制造虚假会计资料;2.单位负责人为了局部利益和其个人的利益制造虚假会计资料, 造假的结果是:隐瞒利润, 减少税负;虚夸业绩, 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提高在职消费和取得高额报酬, 或骗取荣誉和社会地位, 捞取升职的资本;粉饰财务报告, 提高股价, 进行暗箱操作。3.由于会计人员的许多切身利益都受制于单位负责人, 会计人员往往不得不配合造假, 除了职务侵占以外, 其他造假行为不会给会计人员带来任何直接的收益, 这些行为所带来的好处似乎全部归单位负责人占有。既然单位负责人占有了会计造假行为的几乎全部收益, 他自然应对此承担主要责任。4.实际上, 从单位与单位负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来看, 在公有制单位、私有制单位、股权制单位等会计主体中, 单位与单位负责人之间利益关系各不相同, 特别在非税类会计主体中,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可能更多的是从单位的利益与发展考虑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不是为了自己, 自己就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客观上, 他们也确实不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受益者, 单位才是直接的受益者。因此, 单位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单位成了一类特殊的会计责任主体。

三、完善我国会计责任制度的理论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完善会计责任制度问题, 应从会计制度设计方面进行总体战略性的理论思考。会计制度在执行中有“刚”、“柔”之分, 会计制度实施机制是会计制度的内在构成部分, 刚性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产生约束效率的前提之一。会计制度的硬度实际上就是会计制度的权威性或相关会计规范的约束效率高低。会计制度是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之一, 如果有人可以不遵守“规则”, 则会计责任制度的约束机制必将失效, 只有从制度机制上创新会计法律规范的约束与惩罚机制, 构建能够随经济环境的变迁自动更新会计规范约束机制,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实现会计责任制度创新这一目标, 从会计责任理论来讲, 仅仅搞清楚谁是会计责任的主体,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会计责任体系, 无法解决会计责任制度实际约束效率逐步降低的问题。因为这种所谓“会计责任体系”仅是描述性的, 描述了谁应该承担会计责任, 缺乏这些会计主体为什么应该承担会计责任, 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会计责任, 他们承担的会计责任之间是什么关系, 以及如何才能使他们为自己的会计违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即会计规范约束力的实际监督保障机制如何确立问题。在此, 我们可以借鉴刑事法律制度发展的经验, 因为仅仅通过立法不断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 不足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即建立在利益驱动机制理论基础上的会计责任理论, 无法解决违法主体通过违法的持续经营使其利益不断放大, 甚至远远大于对违法处罚所丧失的经济利益, 导致会计责任制度约束力失效的现实挑战。而要实现会计规范约束机制的创新, 必须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置于相关的社会经济关系中, 考察相关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关系, 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持续效率的约束关系。即必须创新会计责任理论, 创立以“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会计责任理论体系, 为会计责任制度创新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撑, 破解会计责任制度面临的难题。

构建以“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会计责任理论体系, 其理论突破的切入点为, 根据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目的对失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类, 并进而对相关的社会关系进行分类, 根据相关社会关系结构和运行机制, 确立相应约束会计行为的责任机制。例如, 以“减少税负”为目的, 制造“隐瞒利润”等虚假会计信息, 危害的社会关系是国家管理关系, 基于会计主体与相关国家机关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隶属关系, 调控这类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行为, 用刑法等国家公法来调整是强有力的有效调控手段。以“提高股价、骗取投资者信任”为目的, 捏造“虚夸业绩、粉饰财务报告、进行暗箱操作”等虚假会计信息, 危害的是不确定社会公共利益, 或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交往关系, 对这类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 除了继续依法治理外, 一方面通过推行标准的会计工作规范, 使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可信度评价体系, 使其具有规范的社会信誉, 通过相关社会主体之间监督机制, 使会计信息造假负担极高的社会信誉风险无利可图。而以“贪污、挪用公款、套取现金、提高在职消费、取得高额报酬、骗取荣誉和社会地位、捞取升职资本”为目的, 制造虚假会计资料, 则危害的是单位内部管理关系, 对这类会计信息造假只能通过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来根除。总之, 以上关于会计责任制度创新理论思考, 只是为会计责任制度创新提供一个基本思路, 希望能对会计责任制度创新有所帮助, 要构建具体的制度设计还需对相关会计责任规范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龚民, 邓伟, 廖丹.《会计法》的会计责任体系 (J) .上海会计, 2001 (3)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课的教学下一篇:2024年云南省交通厅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笔试知识冲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