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2024-06-13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共10篇)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4.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角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2.动手实践,认识直角,角和直角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

直角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认识角 1.认识角

(1)选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角。[出示:题1](2)抽象出:

(3)揭示概念: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4)认识顶点和边

这个尖尖的部分就叫做顶点,直直的线称为边。指出其它两个角的顶点和边。2.判断巩固 [出示P63题5]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1)独立完成(2)汇报 3.找生活中的角

让我们再来参观一下教室,找一找教室中的角。

二、操作演求、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1)小朋友,刚才你们找了那么多的角,取出你的彩纸,你能折出一个角吗?(2)汇报

(3)认识直角。[选择学生折出的直角] 拿出你的三角尺比一比,三角尺上有直角吗?一把三角尺有几个直角? 打开折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直角?

2.判断[出示P61判断题5],这里的图形哪些是直角? 3.活动:找生活中的直角

(1)我们周围有直角吗?带着你的工具找找我们周围的直角,并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2)验证(3)总结

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这幅图形里面共有几个直角呢?

4.动手折一折:怎样可以折出一个直角?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2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把长方形、正方形并列起来使用,因此教材的编排是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再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纸,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索二者的边和角的特征,沟通它们的联系。

沟通联系,淡化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要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要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基于前面的分析,本课教学时在探究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后,应淡化它们之间的区别,重点沟通它们的`联系,只要让学生知道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动态转换即可,而不必要求学生总结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当学生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应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对边相等;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数轴的正半轴----数射线。2.会在数射线上标数。3.会用数射线说故事比大小。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5.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数射线及其特点。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今天一大早,小熊就一蹦一跳地要去参加数学大森林的跳远比赛。看,他在一条怎样的线上练习呢?

(故事情景引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态演示数射线,使学生对数射线的特点认识的更具体形象,有助于学习。)2.出示随意摆放的0~10 老师这儿有许多数,你能帮他们在这条射出去的线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说说你的理由? 0表示什么意思?10的后面还能填几?

(通过给数找位置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数射线上数的排列有深刻的印象。)

二、在数射线上比大小讲故事 1.一个一个跳

(1)企鹅与鸭子上场了。师:谁来说说他们的比赛结果?

生:鸭子跳了2格,企鹅跳了3格,鸭子比企鹅跳得远。(2)现在小牛和小猴比赛。

师:两个选手不在一起比,欢欢糊涂了,不知道怎么比?你们帮帮他吧。(用学具摆出算式)(3)第3场比赛开始了。

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说比赛的结果,并用学具摆出一个式子。

(学生有表现的欲望,让他们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会使他们更有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但能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说出来,使教师能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2.多格一跳

师:谁能做个合格的裁判,把这两个选手比赛的情况说清楚。师:你怎么知道他们跳了几格? 生:a 一格格数的。

b 看后面的数是几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了。

(由易到难,从一格一格地跳到多格一跳,逐步提高学生的计数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为今后在数射线上做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3.3只小老鼠的故事 看图编故事(生自由发言)师:这3只老鼠谁跳得快呢?

(红老鼠跳3格,绿老鼠跳2格,蓝老鼠跳1格,所以红老鼠跳的最快,蓝老鼠最慢。)

(老鼠与猫的故事学生较为喜欢,3只老鼠想吃蛋糕,见到猫马上逃跑,由于离洞口的距离不一样,跳跃的远近不同,引发学生对谁逃得最快产生争论,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思索,碰撞思维,进而得出结论。)

4.小兔和袋鼠、小老鼠的比赛

他们跳得怎么样?请你根据这场比赛,左右两个小朋友摆摆学具说说这场比赛的故事。(生说师出示)

(在练习比较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小动物的比较过渡到三个小动物的比较,加大比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先从2个小动物、2个小动物进行比较,再到3个小动物的比较。然后从具体的故事情节抽象到数与数的比较。)

三、看式子讲故事

1.9○8 请你比比这两个数?

师:谁能根据这个式子编一个数射线上比赛的故事? 2.9○10 7○4 2○3 6○4 先填上正确的符号,再4人小组一人说一个故事。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没有图,仍然能比较数的大小,并且编出数射线上比跳远的故事)

四、小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数射线从几开始?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4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智能目标:

1.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建构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桃子图片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郊游,在郊游中学习新本领,好吗?相信你能行!

坐上我们的“口算号”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开火车口算10以内加、减法卡片)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连加

师:动物园到了,百鸟园里小鸟在自由的飞翔。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多媒体逐一演示)

生:我通过仔细观察,获得了这些信息,原来有2只小鸟,飞来了3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小鸟。师:根据这些信息,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生:现在有几只鸟?

师:现在有几只鸟,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算式怎么列? 生:用加法来计算,算式是2+3=5,5+1=6 生:用加法来计算,算式是2+3+1=6。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像这样的算式叫连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齐读算式。

师:2+3+1=6,你是怎么算的?同桌轻轻讨论一下。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一只一只地数出来的;先算2+3=5,再算5+1=6。„„(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算到的和加上第三个数,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师:谁能把这道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生:先算2+3=5,再算5+1=6,所以2+3+1=6。(多请几个小朋友说一说)2.探究连减

师:瞧!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谁能编个数学小故事来考考大家? 自己观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原来有6只小鸟,飞走了2只,又飞走了1只,现在有几只? 生:我来回答,我用减法来计算,6-2-1=3。

师: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出示课题“连减”,齐读课题,齐读算式。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独立思考。

生:先算6-2=4,再算4-1=3,所以6-2-1=3。(多请几个小朋友说一说)师:计算连减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到的差减去第三个数,也是按„„ 生: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师:小朋友学会了连加、连减,知道了计算连加、连减时一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三、应用拓展 1.操作练习

师:小朋友,小猴摘了些桃子在做连加、连减,你们愿意参加吗? 按要求,学生摆一摆(图片),列一列(算式),说一说(计算过程)。3+3+3=9 4+2+3= 5-2-3=0 10-4-3= 2.填数练习P37(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交流时说说计算过程)3.给小动物找家。

(1)师:一群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愿意帮它们找一找吗?(出示图)独立连一连,然后交流。(抽几题说说怎么算的)

(2)师:还有谁找不到家啊?老师帮它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请小朋友帮它造完。(3)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什么动物啊?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

指名反馈,教师板书。

师:小朋友利用新本领一起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家,还造了新房子,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想邀请大家一起去动物乐园玩,你想去吗?

4.观察欣赏,找找连加、连减的现象,编故事并解答。

独立观察,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还有没有不同发现)

师:小朋友真棒,编了那么多连加、连减的故事,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连加、连减故事,回去找一找,好吗?

四、郊游总结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5

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8分)

称(chēng chēn)赞 扇(shàn shān) 子

兴(xīng xìng) 奋 坚(jiān jiē) 强

二、看拼音,写词语(16分)

qíng lǎng yán jiū xiǎn lù pí láo

( ) ( ) ( ) ( )

bǐ cǐ duàn liàn jiào shì zuǒ tiāo yu xuǎn

( ) ( ) ( ) ( )

三、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语:8%

例:(拾)贝壳

( )太阳 ( )音乐 ( )报纸 ( )苹果

四、比一比,再组词(12分)

近( ) 摸( ) 菜( )

进 ( ) 模( ) 睬( )

五、用线连词成句,并加上标点(10分)

爸爸坐在 一条 大楼正在建造

蓝天上 一台 绿领巾多美啊

小明胸前的 一座 电脑台前工作

建筑工地上有 一片 白云在飘来飘去

六、把下面错乱排列的句子,整理通顺,把序号写里(6分)

( )雷雨停了,太阳出来了。

( )傍晚,下起了雷阵雨。

( )太阳慢慢地下去了,虹不见了。

(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像一座七色的.桥。

七、阅读(35分)

(一)

小獾见小刺猬来了,高兴地迎上去。他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我可没干什么呀!”

1.填写合适的量词(8分)

一( )椅子 一( )椅子

一( )小刺猬 一( )小刺猬

a) 照样子写词语(4分)

例:(高兴 )地(迎上去)

( )地( ) ( )地( )

b) 请在正确的句子后打√(3分)

“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1) 我能要你的椅子。 ( )

(2) 我不能要你的椅子。 ( )

(二)

春天,宽宽的河岸上,小草铺成了浅绿色的地毯,上面点缀(zhuì)着各种野花:金黄色的蒲公英,火红的灯草儿花,浅粉色的野生菊……大自然把它打扮得格外美。

既然有草,自然少不了羊群。大大小小的羊儿,一会儿低头吃草,一会儿抬头欢叫。羊群远去了,我登高远望,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牡丹,镶(xiāng)嵌(qiàn)在绿毯上。

春天真美丽!

1.短文一共有 节,请标上小节号。(4分)

2.把描写颜色的词用“______”划出来。 (4分)

3.短文中“白牡丹”指的是什么?

“绿毯”指的是什么? (4分)

4.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它”指的是 。 (3分)

5.春天在你的眼睛里还是什么样的?请你写一写。(不少于20字)(5分)

八、正确抄写句子。(3分)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6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加与减 3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加与减 3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节中探究与体会加与减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说故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学生能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难点: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计算条 教学过程: 一、加法 1.课件演示题头图,鸟爸爸与鸟妈妈喂食的情景。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来讲一讲故事。 生:鸟窝里原来有6只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等父母来喂食,鸟爸爸和鸟妈妈终于回来了,嘴里衔来了美食……现在有几只鸟?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7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46+()=75+()

②()+38=()+59

③24+19=()+()

④a+57=()+()

(1)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①632+85=71785+632=()

②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140+250=260+130

②20+70+30=70+30+20

③260+450=460+250

④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369+258+147=369+(□+147)

②(23+47)+56=23+(□+□)

③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①a+(20+9)=(a+20)+9

②15+(7+b)=(20+2)+b

③(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91+89+1178+46+154

②168+250+3285+41+15+59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难点: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复习旧知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图形的面积。

课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了本学期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知识,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四人一组,先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了什么?你是怎样整理的?”,待会儿请同学和全班交流,开始。

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上台来汇报? 通过整理,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大家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探究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都是把要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也就是遇到未知时我们可以想办法转化为已知,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打通联系,融会贯通 根据面积公式,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可是,有一个国家的小学数学课本中没有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梯形面积计算的问题。你们猜猜他们是如何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问题的?(预设:1.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求出面积。2.把一个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求出面积。3.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出面积。)看来没有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人们也可以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通过分割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从而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

你们觉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三个面积公式哪一个作用最小?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不是作用最小呢?据一本古书上记载,有个部落只用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就能计算出其他图形的面积,你们能猜出他们用的是哪个图形吗? 到底是什么图形呢?我们一起来看!原来是梯形,你们都认为,梯形的作用最小,那怎么用梯形的面积公式就能计算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想象,这是一个梯形,请大家伸出双手,放在梯形下底的两端,现在梯形的下底变短、变短,你能想象出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吗?继续变短,变短,当梯形的下底和上底一样长时,你发现了什么? 梯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会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上底+下底)×高÷2 =底×2×高÷2 =底×高 我们继续想象,选择梯形的一条边,你们选择梯形的上底还是下底? 变短、变短、变短、直到变成了一个点。你们发现了什么? 梯形变成了三角形,怎样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上底+下底)×高÷2 =(0+底)×高÷2 =底×高÷2 原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现在,你们还觉得梯形的面积公式作用最小吗?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平面图形,老师想请你们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不过,你们要先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在猜之前呢,给你们点提示。

师出示一小点图形。

生想象猜后,师出示是一个组合图形。

你们为什么没有想到是这样的图形呢?有什么值得反思的? 让学生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汇报交流。

小结:刚才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这几种方法有没有相同之处呢?都是把这个图形割补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这其实还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板书:谁的本领大。

2、你们知道是谁和谁在比本领吗?(风和太阳)

3、那么风和太阳的本领到底是谁大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二、初步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朗读课文。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同句子。(学生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小朋友自己去认识自己的新朋友?(学生自读词语)

(2)、指导朗读,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去掉拼音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的新朋友?

(4)、指名回答,齐读。

3、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小节呢?(9)请9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2)、学生进行朗读

(3)、学生进行评价。

(4)、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学生进行朗读,建议学生进行默读,或者是小声的读课文。

(3)、交流:风和太阳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到后来发现大家都各有各的本领,分不出大小。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各 烈 敢 巧

(2)、认识新的偏旁:夂

(3)、注意上下结构的词语的位置,各上 长,下 短。烈:上长 下小。

(3)左右结构的词语:敢:左右基本等宽,攵。巧: 工,最后一笔是提。

(4)、说说怎样进行记忆。

(5)、生随师进行描红、临摹。

第二课时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表演。

4、学习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有一天呀,太阳先生和风先生碰到了一起,于是在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比赛,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比赛谁的本领的啊呢?(因为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2、出示: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3、指导朗读出“都说”这两个字的语气。

二、学习新课1-3

过度:是呀,小朋友真聪明。到底他们谁厉害呢?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他们比了几次?都比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后进行交流。(2次)

3、请大家找找,哪几小节讲了第一次比赛的事情呢?(1、2、3)

4、请大家再看看1-3小节,想想它们第一次比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谁能脱下孩子的衣服。)

5、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那还不容易!是的谁来说说这句话(指名读)

是的,就这么一件小事情,那还不容易。想想到底该怎样读这句话,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感觉出来了吗?这时候风的态度怎样?(自信,骄傲等)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齐读)

6、说完这句话后,风就“呼呼“的吹了起来。可是那孩子却 (把衣服裹得更紧了。老师来当那个骄傲的风,小朋友来当书上的那个小孩子好吗?(师生共同表演、生生表演))

7、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是因为风太大,孩子感到很冷所以他要将衣服裹得紧紧的)

8、齐读第二小节。

看到这一切,太阳是怎么办的呢?请小朋友自己将第三小节读一读。

交流:出示: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说着便发出强烈的光。这时候太阳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自由发挥:骄傲、自信,目中无人等)

结果呢?(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

9、齐读第三小节

10、从这里看,是谁的本领大呢?(太阳。)但是是不是真的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

三、学习新课4-9

1、第二天他们又碰到了一起。这时候太阳感到怎样呀?(他非常的得意,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根据回答出示:第二天,风和太阳又碰大了一起,太阳得意地说:“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赛吗?”谁来读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6、谁的本领大》,

2、正巧,风看见河里过来一条船,于是他提出什么建议呢?(看谁能让船走得快些。)

3、听到这个提议,太阳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学生自学第六小节)

太阳很骄傲,很有自信,他讲:“这有 什么难的!”

出示:“这有什么难的!”

“那还不容易!”

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于是太阳 (又发出强烈的光,想催船夫用力划船。)可是他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太阳光越强,船夫越是热得没了力气,船也就走得越慢。是啊,这么热的天气,船夫哪来的力气划船呀!

5、齐读第六小节。

6、这时候,风却“呼呼”吹起了风,没想到的是,船夫突然变得很高兴,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只见“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说说应该怎样读这句话(速度快一点)指导朗读这句话。

7、看到这一切,太阳感到怎样?(很惊讶)为什么?(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比风厉害)他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没有)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惊讶的语气。

8、风这是也说:“看来,我们各有各的的本领。”看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发挥)齐读句子。

9、小结:是的,我们不能太小看别人的能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正确的对待其他人,不能太自以为是了。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角与直角 篇10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P4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建模、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逐步深入。

1、师: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先猜个谜语“一个铁汉挑扁担,东西放在两边篮,生来个性最公道,偏心事儿总不干。(打一仪器)”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在自然课上,同学们都认识了天平。根据天平的原理,老师也制作了这样一架简易天平。

2、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请看,在天平左边放两个苹果(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右边放一个菠萝(课件出示:一个菠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说明两边的重量可能有三种不同的关系。)

a)可能会两个苹果的重量多。两个苹果的重量>一个菠萝的重量。

b)可能会两边的重量一样多。两个苹果的重量=一个菠萝的重量。这时候天平平衡,左右两边的重量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c)可能会一个菠萝的重量多。两个苹果的重量<一个菠萝的重量。

小结:用天平来称量对比两边物体的重量,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

【说明: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交流用天平来称量对比两边物体的重量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结果,渗透了事物间的“相等与不等”,为下面根据天平图写出式子做好铺垫。】

3、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苹果每个300克,菠萝600克)放上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天平会怎么样呢?

(1)天平平衡,这说明了什么?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重量——相等。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种相等的关系?(300+300=600、300×2=600)

小结:300+300、300×2是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重量,600是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重量,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像这样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就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一个等式。

【说明: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这是教学等式的第一层次,教师引领学生观察天平左边、右边分别是什么,使学生初步感知等式的结构。】

(2)如果把左边原有的两个苹果调换成每个苹果重240克(课件演示),这时候,天平还会平衡吗?(课件演示结果)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240+240<600、240×2<600)

继续观察(课件演示)天平左边加一个小方块,天平又平衡了。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个小方块的重量还不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呢?(图中没有x啊)我们知道用字母像x、y……都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这个不确定的数就叫做未知数(板书:未知数),上节课的知识,同学已经学会灵活运用了。现在用最常用的x来表示,(240+240+x

=600、240×2+x

=600)这两个式子也是——等式。

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数学式子表示出了天平左右两边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好多同学还想说呢!不急,还有机会——

【说明:这是教学等式的第二层次,从天平不平衡到平衡,学生看到了这一动态过程,当出现小方块的重量未知时,唤醒学生的记忆:未知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让学生感知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根据天平图,写出式子。(课件演示出示四幅天平图)

请你仔细观察后,用式子把天平左右两边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表示出来。(口答)

250>200

x+50=100

x+50<200

2y>250

同学们回答的真是又快又准!

【说明:让学生根据四幅天平图,写出式子,有的是等式,有的不是等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看天平图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分类提供了素材。】

师: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情景,也可以像刚才的天平图一样,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5、出示:小丁丁和爸爸比身高的图片。

师:这幅情景图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y+25=175)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丁丁站在木凳上后,就与爸爸一样高了,小丁丁的身高+凳子的高度=爸爸的身高,就相当于刚才天平平衡,也可以用等号来连接,这也是一个等式。

同学们找到了藏起来的等号!

【说明:这是教学等式的第三层次,从天平图延伸到“生活中小丁丁和爸爸比身高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小丁丁的身高+凳子的高度=爸爸的身高,就相当于刚才天平平衡,也可以用等号来连接,这也是一个等式。】

二、探究交流,引导概括。

1、探究交流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式子,仔细观察,然后同桌讨论,比较一下它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呢?在你们的课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和黑板上一样的式子。

学生交流:

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分。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a)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b)按是否是等式分成两类。

c)按“<”、“>”、“=”连接符号来分成三类。(这些用“<”、“>”连接的式子都表示两边不相等,它们叫不等式,等上中学我们再学习。这些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是等式。)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等式的知识,那用其他方法分的同学,相信你们也能很快地找到等式,行吗?请把不是等式的式子放到课桌里。

【说明:第一次分类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这节课重点研究的是等式,所以最后统一让学生找到等式,为第二次分类作铺垫。】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还有不同吗?如果有,请你们再分分类。

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说明: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学生经历两次分类,都能选择某一个标准对11个式子进行分类,掌握了分类方法。并初步树立归类整理的意识,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

2、引导概括

这一类等式中都有未知数。你观察得真细致!

小结:在这些等式中都有未知数,就给它们取一个新的名字——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那么这些也是等式(指着),为什么就不是方程呢?

方程首先要是等式,还要里面含有未知数。

师:那什么叫方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试着说一说。

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再指边上的不等式,这两个式子也含有未知数啊,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符合哪两个条件的式子才是方程?

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说明:让学生说说其他的式子为什么不是等式,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深化意义。

1、分辨等式与方程,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分辨一下,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填入相应的圆圈内。

6+x=14

3×42=126

60+23﹥70

10÷m=n

8+x

5x>10

x+4<14

36-7=29

师:在找等式和方程的这一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小结: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密切!我们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

【说明: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初步体会等式和方程的逻辑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解决“请你分辨一下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的问题,不是单纯地经过判断,填入圆圈,而是把选择的过程看做引起学生有效思考、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的载体,学生在说理中澄清认识,深化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判断、说理,找到了哪些式子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以后,让学生说说刚才在找等式和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的发现其实就是等式和方程之间密切的联系,这时候学生的体会就深刻了。】

2、看图列方程。

刚才我们归纳出了什么是方程及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快速看图列出方程吗?

篮球图3x=186、186÷x=3

线段图2b+15=a、a-2b=15、a-15=2b

补充介绍:这三个方程都是根据同一副情境图列出的,像186÷3=x这样的方程,和我们以前学的算术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但未知数没有参加运算,今后我们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一般不列这样的方程。

【说明:利用情境图提供一些等量信息,其目的并非求得学生列出正确的方程,而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渗透寻找和利用等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四、结合史料,了解方程。

师:看来,同学们对方程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方程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方程历史的第一页是由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揭开的。据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文献——埃及的林特草卷记载,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中国人对方程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有专门以“方程”命名的一章,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在很长时期内,方程没有专门的表达形式,而是使用一般的语言文字来叙述它们。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随着数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充,方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方程的类型也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发展。但是,无论类型如何变化,各种各样的方程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说明:精美课件所展示的是一段简短的“方程史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种新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又沟通了数学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联系,凸现了数学的文化特征,学生的学习视野也由此而变得开阔起来。】

五、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校园,去找一找生活中的方程!

校园信息(机动):

2007年我们学校从原来的海棠校区搬到了现在的新校区,新校区硬件设施先进,环境幽雅,建筑面积也很大。

1、海棠小学新校区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老校区的建筑面积是a平方米。新校区的建筑面积是老校区的3倍。

老师知道班级里好多同学都去过图书馆三楼会议室,你知道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2、三楼会议室一共有204个座位,中间有12排,每排有x个座位,两边有96个座位。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班级一共有41人,但你们肯定不知道全校有多少人?

3、我校男同学908人,女同学y人。全校一共有1767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49人。

选取一些信息找一找方程。

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说明:在我们熟悉的校园里,也找到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向学生渗透“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思想。】

六、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方程,你有什么收获吗?你是通过哪些活动获得了这些本领?

通过观察很多数学式子,进行比较,再经过两次分类,归纳出什么是方程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将会发现方程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后面我们再继续研究。

【说明:课堂小结也可以呈现精彩。“反思催生智慧”,“经历过程”之后的反思:我们是怎么学习今天的知识的?这样的反思,可以激活、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观察、比较、分类等思想方法。】

板书设计: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观察

240+240<600

300+300=600

比较

240×2<600

300×2=600

分类

不等式

250>200

等式

240+240+x

=600

归纳

x+50<200

240×2+x

=600

2y>250

方程

x+50=100

y+25=175

上一篇:再回首匆匆时光作文下一篇:学校健康教育督导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