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教案

2024-05-13

太极拳理论教案(共8篇)

太极拳理论教案 篇1

陈式太极拳

一、太极拳发展史

研究历史的学者,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发展,按时代特征划分为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查太极拳在清季乾(隆)嘉(庆)时,还只在河南温县赵堡、陈沟等村落中流传,鲜为人知。自杨禄禅,武禹襄于道(光)咸(丰)年间将太极拳广为传播后,太极拳始得风糜大众,闻名中外。这段历史算起来已有一百六七十年,其发展演变情况,实亦有近代、现代、当代之分,即创业、发展和普及三个历史时期,这种划分不仅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演变,也符合太极拳自身发展情况。了解这三个历史时期——太极拳百余年来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全面继承和健康地发展传统武术武术。

(一)近代太极拳家创业

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是近代太极拳家创业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政教散失,患乱丛生,爱国人士亟思图强救国,呼吁“尚武自强,以求强国种”,清廷军旅多延请民间武师教官兵,提高战斗技术;富商显宦家居外出,恒聘镖师护卫;劳动人民亦多习武,健身御侮;文人雅士雅好武技者日众,用以养性自娱;加以宣扬武侠英烈事迹评话说部的鼓吹,时风所尚,促进了武术运动的极大发展。太极拳苑的拓荒者杨禄禅、武禹襄顺应时代要求步入武坛,成为一代大家。

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河北永年县南关人。自幼生活在河南温县陈沟,曾随镖师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学拳。壮年返回故里以教拳为业,得以结纳本县儒生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武汝清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得中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京西富豪张某烦他代聘护院武师,汝清遂荐禄禅来京应聘,后来又保荐禄禅到旗营充任武术教员。杨氏从此定居北京教拳。杨禄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20岁后亦进京助父教拳,后在旗营任职、是戴蓝翎的“武德骑尉”。因他武技出众,对弘扬太极拳贡献较大。

杨氏父子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处,不光是武技出众,而是能掌握时代脉搏,适应客观需要,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根据清末贵胄富室体质和生活习惯的特点,把拳技击拳势改为不猛不硬,顺遂圆活,老幼强弱以及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练习,扩大了教学对象,太极拳遂风糜于京师。杨禄禅的弟子中著名的有富英、王兰亭、夏国勋、刘太监、李东瑞(王兰亭代收)等,杨班侯的弟子中著名的有万春、凌山、全佑、王侨宇等。他后来因故返里隐居,又收有弟子张信义、陈秀峰等人。

杨禄禅的同乡拳友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清贡生,出自武术世家。自幼跟随父亲武烈(武秀才)练习红拳和骑射击刺之术。永年西大街太和堂药店(现在尚有)为温县陈沟陈德瑚之祖产,但房屋是武家的,陈德瑚和禹襄的二哥武汝清是同科进士,因此,两家关系甚好,禹襄到太和堂药店,得以粗知太极拳术。咸丰二年(1852年)禹襄长兄武澄清得中进士,授职河南舞阳县知县,时太平军已抵长江,禹襄奉母命去舞阳省兄,经太和堂店东介绍,禹襄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名师陈清平(1795~1868)。陈清平授以拳技奥秘。禹襄到舞阳后又从长兄澄清处获得山西王宗岳的《太极拳谱》(澄清得于舞阳盐店-王宗岳“太 极拳谱”之出处今另有新说)。从此,无意仕进,放弃科考,终身致力于太极拳术的研究。他承王宗岳拳论之余绪,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理,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陈清平所授蓄发提放之技,结合实践心得,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说》、《四字密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他的传人李亦畲(1832~1892)继禹襄之学而光大之,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密诀》、《敷字诀解》、《太极拳小序》及《跋》等。禹襄的长兄澄清晚年亦写有《释原论》、《打手歌》。武、李两家所写拳论本诸实践,并非向壁虚构,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膏馥了众多的太极拳家,迄今仍被太极拳研究者奉为圭臬。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并把原来只有一进一退的推手,改为进退各为两步半(暗合五行,后人又发展为进退各三步半),进步先进前足,后退先退后足的活步推手。因武禹襄、李亦畲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儒生,当时社会习俗士大夫阶级的人也不能当拳师,所以禹襄所创拳式到第三世郝和(字为真,1849~1920,李亦畲的传人)才广为传业,盛行于世。

在杨禄禅、武禹襄和他们的传人的辛勤努力下,太极拳始成为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教学内容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才得以把太极拳传播到通都大邑,并为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太极拳在众多拳种中独能脱颖而出,如虹贯长空,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根本原因。饮水思源应归功于太极拳苑的拓荒者杨禄禅、武禹襄这两位武术大家。当代武术家顾留馨说:“近代太极拳的传布,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最多。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的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可为符合历史真象之言。

(二)太极拳步入现代发展时期

从1912年到1948年,是太极拳步入现代发展时期。

辛亥革命后,由于政权更迭,加上交通工具的改进,军队战争手段的更新,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清末掀起的武术高峰,至此跌入低谷。但是太极拳由于他本身的优势,继续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政客和知识分子所钟爱。民初,北京人许禹生(杨健侯的弟子),武清人李东瑞(杨禄禅私淑弟子)鉴于不少武术家从大宅门和旧军队中退职,流落民间,遂将他们中的优秀者组织出来,许禹生在北平成立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聘杨少侯(师承伯杨班侯之拳技)、杨澄甫(杨健侯之子)、吴鉴泉(全佑之子)、纪子修(师承凌山)等来社教授太极拳。李瑞东在天津创办了广武学会(又名“中华武法会”)也积极传授太极拳。后来爱国将领张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大力宣传“强种救国”、“御侮图强”。发扬尚武精神,于1927年12月创办了武术研究所。当时的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再度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由于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京移到了南京,于是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学太极拳于郝为真)、郝目如(郝为真之次子)、李畲远(郝为真的弟子)、陈微明(杨澄甫的弟子)、陈照丕(陈长兴之玄孙)等相继应聘南下宁、沪、杭、穗等地教拳,将太极拳教学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

温县陈沟的陈发科(陈长兴之曾孙、陈照丕之堂叔)也北上授艺。温县赵堡镇的和庆喜鉴于赵堡太极频于失传,以七十余岁高龄在本地积极课徒。郝为真的 入室弟子邢台李圣端(回族)创办邢台国术馆,率先将太极拳传于回民子弟。这些名家适应客观需要,发展了拳式套路(如李景林、陈微明创编了太极拳长拳)、推手内容(如许禹生引进了单推手。杨澄甫发展了大捋推手,武云所长倬初创了江路太极散手对练等),创编(或改编了)刀、剑、枪的练习套路(如李景林创编武当太极剑,吴图南创编了太极刀等)。积累了教学方法。

有识之士还竟相著书立说,阐扬太极哲理,以期发扬民族精神,使国之瑰宝,传之久远。其中著名的有陈鑫(字品三。1849~1929)的《太极拳图说》,(1933年开封出版时更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论》)为陈沟太极拳最早的理论著作;沁阳杜育石(陈清平的再传弟子)的《太极拳正宗》(1935年开封版),为赵堡太极拳最早的拳理著作;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京城出版)是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徐致一(吴鉴泉的弟子)的《太极拳浅说》(1929年文华图书印刷公司版)是吴鉴泉拳势的最早著作。李亦畲的长孙李槐荫(1903~1956)应邀出版了《廉让堂太极拳谱》,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拳论的正式出版。

由于这一时期的太极拳突出了健身技击和表演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等优点,获得了知识界及上层人士的喜爱,他们不仅练拳习武,研究拳理拳法,还对太极拳史、流行拳式、诸家变迁、拳谱真伪等进行了系统考究。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家要属徐震(字哲东,1898~1967,中央大学文学教授;郝月如的弟子),唐豪(字范生,1897~1959,律师,“中央国术馆”政审处处长)和张士一(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中央大学英文教授。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是考据太极拳史实的权威著作。唐豪将他在三十年代所见到的太极拳式划分为十一个类型,开太极拳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说之滥解。直到现在我国官方仍持此说,可见其影响之巨。

总之,这个时期,太极拳苑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周鼎夏彝竞放异彩的壮丽局面,是太极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具体体现。“七七事变”后,太极拳在沦陷区的发展虽然受到了一定阻碍,但避地异乡的太极拳家还是做出了可贵的成绩。如赵堡镇的郑悟清(1895~1984),郑伯英(1906~1961)二人都是和庆喜的高足,抗战后移居西安。打破“拳不出门”的戒律,将太极拳(当时称‘和式太极拳’)传到西北教学,时人誉为“西安二郑”(或‘和式二郑’)。杨门弟子李雅轩避地成都,成为太极拳四川的主要传授者,被誉为”四川太极拳宗师”,河北清河人顾荣科、霍昌奎(二人都是菖显斋的入室弟子)率先将武式太极拳传入沈阳,后来又邀请郝为真的门徒闺志高(1882~1961)出关教拳,武式太极拳遂遍传辽宁大地。孙禄堂的学生李玉琳于1936年执教哈尔滨,白山黑水间习太极拳者也日益增多。

(三)太极拳在当代得到广泛普及

从1949年迄今,是太极拳在当代得到广泛普及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当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予以继承下来,寓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的太极拳被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并赋以时代意义,把练拳健身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普及太极拳,国家体委编制了易于学习的简化太极拳,出版了陈、杨、武、孙、吴、五式太极拳专著。体育学院和其他高等学校开设了教练太极拳的课程;太极拳运动员参加了自1953年以来的历届全国性的武术运动会;有关医疗部门还把太极拳锻炼用以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太极拳创自于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把中国的传统武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 经络学说和导引术、吐纳术综合性的创造了具有阴阳性质、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大自然运转规律的拳术。在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和积极提倡下,各地太极拳社,辅导站相继兴起,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士参加了太极拳锻炼,太极拳成为广大人民用来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最好手段,参加人数之多,流传地区之广,是任何体育项目都难望其项背的。散居在各地的太极拳家如北京的崔毅士、杨禹廷、陈发科,吴图南、孙剑云;上海的郝少如、傅钟文、马岳梁;天津的郝振铎、张万福;南京的褚桂亭;杭州的黄元秀、赵斌等是这一时期弘扬太极拳的中坚力量,陈、杨、武、李(瑞东)、吴、孙、和(赵堡和式)七大流派的传统太极拳都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在香港的杨守中、董英杰、吴公仪、吴公藻,在台湾的郑曼青等太极拳家为向海外推广太极拳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过多的强调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表演的形式美,虽在普及太极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继承和研究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特技濒于失传。在十年**期间,太极拳也和其他优秀文化一样备受摧残,造成太极拳苑一片萧条景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发展武术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太极拳也得到了复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8年11月16日应日本访华代表团团长、日本众议院院长三宅正一之请,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辉煌大字,揭开了太极拳运动的新篇章,不少城市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众多太极拳家为弘扬太极拳艺而辛勤耕耘;《武术健身》(1981年6月创刊),《武林》(1981年7月创刊)、<少林与太极》(初名‘卞梁武术’1982年创刊)、《中华武术》(1982年11月创刊)、《精武》(1982年创刊)、《武魂》(1984年创刊)、《武当》(1985年创刊)、《中国太极拳》(1993年创刊)等武术杂志相继问世,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学术研究,交流心得的阵地;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把太极拳列为开幕式上的表演项目;河北省于1991年秋和1994年春在太极拳发祥地--太极拳从此处走向世界的广府镇(属邯郸地区永年县)举办了第一、第二届国际太极拳联宜会,太极拳苑再一次出现了云蒸霞蔚、焕发丽彩的新气象。这一切无异会加强太极拳队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把太极拳的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太极拳做为“太极文化”的代表,它的内涵和作用早已超越了武术藩篱。它产生于中华大地,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应进一步发挥其重大作用,使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考

关于太极拳之源,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一)“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佛教修来世,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 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五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道教胜地楼观台刻有一幅标明“太上老君作”的对联:

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就是讲的炼内丹。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种“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了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冲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当山著名道人张三丰,是练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造福千古,泽被万代的贡献。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生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反朴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的一动一静而产生天地万物,描绘了一个以太极为中心观念的宇宙发生图,确定了太极为宇宙本根,万物根源的观念。万物之灵的人,即为一个“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太极拳,“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这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三)“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越是延伸,就离“道”越远,而最后又返回于“道”。就是说,万物的起点是道,最终还要回到它的起点。古人说谓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这个过程表明,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道”的运行轨迹的圆圈运动,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 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图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太极图自然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在这个图徽模型指导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弧线和圆线。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形意拳有三圆歌诀:“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是猴形,虎口要圆如三角,三圆齐出是真形。”至于形意拳的“三扣”、“三抱”、“三月”的弧形,更是枚不胜举。八卦掌的运行轨迹则是大圆套小圆,小圆练成无圆,即使是无圆,也是外无圆而内有圆(即意念中的圆),无论走转运掌,还是意念练气,都离不开圆或弧线,因此人称八卦掌为“圆圈连环掌”。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贯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八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四)“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用“阴阳”二字概括,《八卦图》用“—”(乾卦)、“--”(坤卦),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急,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五)“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据此进而提出:“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是爱民,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俭”即是无奢侈,清心寡欲,淡泊自守;“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虚详和,不敢进寸而得尺。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术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六)“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不仅是对立的统一的,而且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变化,也可以向反方向变化。带有朴素唯物辩证法的《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说,正阵可以转化为奇阵,善良可以转化为妖孽,祸中伴随着福的征兆,福里潜伏着祸的根苗。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 者道之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练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不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七)“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十分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看重武德,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子,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认为,人为万物之灵,由于后天习染,才坠入恶渊,必须耐心化度使其复本。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使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三、太极拳门派

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早已门派林立,弟子亿万。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风靡欧美,一个“太极拳热”,在全球方兴未艾。太极拳的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即:

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

张三丰——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一)太极拳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成化年间,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宋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此处陈州同自称钓叟,应是年老还乡垂钓自娱之年,年龄当在六十岁上下。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年)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年)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陈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明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浙江,为消除军队中的兵痞现象,他亲自招募了一支三千人的新兵,参军传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抗击倭寇。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震,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子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王征南(1617—1669),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由于“屡立战功”,官至于“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志”。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据《王征南墓志铭》载:“征南谢不敏。教师轩衣张目曰:亦可小试之乎?征南固谢不敏。教师以其畏己也,强之愈力,征南不得已而应。教师被跌。请复之,再跌。”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一代文宗黄宗羲就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年),他的弟子黄百家其著《内家拳法》和《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极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二)太极拳北派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太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人”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华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陈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昔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出,长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说他天质好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由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实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三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两说虽有出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人。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二十二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学拳七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车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蒋发回河南温县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 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满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怀,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给陈敬柏,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张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艺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四、关于陈式太极拳

(一)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其动作外形缠丝旋转、顿足跳跃,动作劲力刚柔外显、松活弹抖,动作气势静如山脉、动似雷霆,动作过程丹田内转、丝丝入扣,动作速度快慢相间、势断意连;在练法上由柔渐刚、刚柔并重。陈式太极拳鲜明的运动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更加适合大众练习和养生、健身的需要,也更加符合太极拳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由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公布的,习拳者可以把它看作是标准的、规范的国家规定套路,在此基础上讨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细节,不同师承的人们,容易达成广泛的共识。

(二)对周身部位

1、基本动作

拳,拳的要求是,五指自然卷曲,拳面齐平;

掌,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分开,虎口深圆,掌心内含;陈式太极拳的掌型要求,四指指跟相错,四指向手背方向后仰;

勾,勾的要求是,五指自然捏拢,掌心含空;吴式太极拳的勾型要求,食指、中指、拇指三指自然捏拢;陈式太极拳的勾型要求,五指自然捏拢,掌心含空; 拳法 冲拳,冲拳要求,拳自腰间,旋臂转腰,节节贯穿冲出,要求拳面齐平;陈式太极拳的冲拳要求,松活弹抖,发力弹出;

反冲拳,反冲拳要求,臂内旋,拳眼向下,经耳旁向斜前方打出;

栽拳,栽拳要求,拳面朝下,拳心向内,高与膝平,臂自然伸直,力达拳面; 搬拳,搬拳要求,以肘关节为轴,前臂翻至体前或体侧,手臂成弧形打出,力达拳背;孙式的搬拳要求,前臂搬得直,握拳平屈于体前,拳心向下,拳眼朝内打出;搬拳要求注意拳面与小臂平行。

撇拳,撇拳是要求,拳心朝下,自异侧向前上方翻臂撇打而出,拳心向上,臂成弧形;

贯拳,贯拳要求,臂内旋,向前圈贯与耳同高,拳眼朝下,两臂成弧形,力达拳眼,拳略高于头;

砸拳,砸拳要求,拳自上而下,拳心向上,力达拳背砸出;

侧崩拳,侧崩拳要求,拳自内向内斜下方弧形弹抖打出,拳心向内,力打拳棱; 双拳横抖,双拳横抖要求,拳自一侧向令一侧弹抖打出,力达小臂内侧; 双分横抖,双分横抖两拳自胸前向两侧转腰发力弹抖打出,力达拳背; 撞拳,撞拳要求,两拳拳心朝下或向上,自腰部向前撞出,力达拳面; 掌法

单推掌,杨式,苏式,42式单推掌要求,掌经耳旁,臂内旋,向前立掌推出,指高不过眼,力达掌跟;陈式的推掌要求,发力明显,力达掌跟,转腰弹抖打出;吴式的单推掌要求,虎口向上,臂内旋,指尖领先,立掌推出;

双推掌,双推掌要求,两掌自胸前向前推出,两指向上,宽不过肩,高不过眼,力达掌跟;

搂掌,搂掌要求,掌自异侧,经体前弧形下落至膝内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拦掌,拦掌要求,掌经体侧向上,立掌向前拦出,掌心朝异侧,掌指向上;平分掌,平分掌要求,屈臂两掌交叉于胸前,两臂内旋,经面前弧形向左右分开,两掌高与耳平,两掌心朝内,掌指向上;苏式太极拳的双分掌要求,掌心相对,两手向左右内旋分开,掌心向内,指尖向上;吴式太极拳的双分掌要求,两腕在头前交叉,左右分开;

斜分掌,斜分掌要求,两手交叉环抱,斜向上下或前后分开; 立云掌,立云掌要求,两掌在体前交叉画弧;

平云掌,平云掌要求,一掌掌心向上,屈臂弧形推出;

穿掌,穿掌要求,一掌成立掌从大腿内侧向前穿出,力达指尖; 架掌,架掌要求,一臂内旋,自下而上,翻臂上架; 抱掌,抱掌要求,两掌掌心向对,环抱于体侧;

插掌,插掌要求,一掌自上而下,弧形下插,臂自然伸直,力达指尖;

开合手,开手,开手要求,两掌掌心向对,开自与肩同宽,合手,合手要求,两掌合与脸宽,掌心向对。

2、“力道”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习惯用力”,系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而太极拳则认为,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即四肢脚手要 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歼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是顺逆理而成章,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武林》杂志2004年10期彭国相先生的文中说练太极拳的人甚至名运动员出现膝痛,原因就是后一条,说具体点儿是由于习练不得法,背离了太极拳的规则。太极拳极汫究力的对称,《太极拳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因此,形成松塌,下陂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彭文还说:“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正在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因此急需尽快解决。”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 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正宗的太极拳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反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不足为怪。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它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它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正宗的太极拳。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日子久了,就一定会奥妙发现,在健身方面、应用方面都有了。”——这是吾师李雅轩的一段话,引在此处,用以说明,这就是学习的方向,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3、“对开之势”

“对开之势”是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之一,比如左腿向左前方铲出,右臂同时向右后方展开,手足上下呼应左右对开,动作舒展而不散漫,保持着整体上的对称协调,称之为“对开之势”。这类动作的细微之处,在于欲相对而开的肢体双方,要各自蓄势同时相开,不能做成只是一方单独的“开”。

譬如竞赛套路第二式右金刚捣碓的第二动,两臂“向右平摆分别至身体侧前方”,此时双臂的屈曲,要留有展开(平推)的余地,即拳论所说的“曲蓄有余”,要为下一动“两手向右后方平推”做好铺垫。否则,若前一动“平摆”时手臂展到动作的尽头,虽保持着曲蓄的样子,但后一动“平推”却无法做出,即使左脚铲出,也无法形成“对开”之势。

相同的例子如竞赛套路第二十二式云手,该式第二动是“右脚向右开步,同时两掌向左前稍推”。此前该式的第一动,双臂的技术细节仍在于曲蓄而有余。这个“余”的程度,要保证后面的“稍推”能够明显地做出来。对开,是陈式太极拳常见的技术要求。这里有手与足的对开,如上面所说的例子;也有手与手的对开,譬如竞赛套路第三十四式右野马分鬃之第三动“右手向右前上方穿出,同时左手微外展”,这里也形成了“对开”之势,对开之理是一样的。“对开”的技术细节,是关注其曲蓄的程度,前面的动作要留有余地,不要把动作做过头,这样后面的动作才能对开。

4、“一动无有不动”

习练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前面讲到的“对开之势”之拳式,也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实例。对于那些不具有明显对开性质的拳术动作,若不注意,也会出现“不动”的现象,且不易察觉。

譬如竞赛套路第十四式背折靠,左拳向下置于左腰侧时“拳心向上”;在做折靠动作时,先是“左拳内旋,拳面贴于左腰侧”,以配合“身重心左移,上体左转”;然后,“左拳以拳面紧贴腰左侧”即左臂微前倾内合以左拳紧顶腰部,配合“重心右移,上体向右拧转”,以增加背部的靠劲。这是左拳动作时的“三部曲”。若是将左拳一步到位,缺少内旋缠丝、微合紧顶这两个细节动作,那么在身体的局部位置上就会产生“势”的缺陷和“劲”的中断,影响整体上的对称协调,无法体现出“一动全动”。

再如竞赛套路第三十七式金鸡独立,其第三动有“左掌稍抬起”与右掌“同时下落按于左胯前”的细节要求,此时身体的整体状态是“左腿屈膝下蹲”、“右脚下落踏地”、“右掌下按于右胯前”,假如左掌仍停留在上一动作时的“左胯旁”不动,就会导致整体协调动作出现缺陷。两手双足本是身体的四大块,左手这边不动,岂不成“三缺一”了? 就拳术动作的细节而言,习拳时最容易出现身体某一局部位置的不动,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于“合中再合”欲合先开、欲开先合是陈式太极拳的技法原则,这是大家都熟悉的。对于“欲开先合”,行拳时仍有细微之处可言,这就是在“欲开先合”的“合”势中,在未开之前有一个细微的、继续“合”的动作,称之为“加紧一合”,或称之为“合中再合”。

譬如竞赛套路的第三式懒扎衣之第二动,“两臂在胸前相合交叉”,这是全身整体性大开大合中的“合”,第三动中“上体微左转,右手内旋,手心向外”,是一个右手向左推展的动作。这个“右手稍左展”的细节,就是一个继续“合”的动作,也是在即将向右展开之前的加紧一合,是“合中再合”。

太极拳理论教案 篇2

传统运动养生是在中国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 与哲学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影响。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那么, 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思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 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本体, 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 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 一个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传统运动养生术。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 因其拳势川流不息、延绵不断, 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 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朴素哲学思想, 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国传统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行拳时要求身体中正自然, 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 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 无有间断;势中套势, 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 不主搏人, 以静制动;舍己从人, 随势而动;外示安逸, 谦和柔弱, 实则棉里藏针, 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 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 做到沉着应对, 顺着敌人的来势, 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的中心思想有相通之处。太极拳是一个注重思考, 而且让人思考的运动。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思考技击本身, 思考的还包括更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 所以, 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 太极拳的整体观

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 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 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 进而运用这些规律, 强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 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 求得身心健全, 内外和谐, 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体生命整体观是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 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思想。只有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体生命整体观, 才能科学地把握太极拳健身的本质特征, 了解太极拳健身的丰富内涵, 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方法, 促进现代社会生活的完善, 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2.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等所组成的, 它们结构不同, 功能各异, 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太极拳在练习时强调“以意导功”、“内外兼修”等是整体观在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2.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 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 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 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人体功能随着昼夜的寒温变化也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 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一些疾病多在清晨、上午比较轻微, 从下午起逐渐加重, 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 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因地区气候的差异, 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来源与自然界并对人体影响的因素为太极拳养生确立了基本原则, 即《黄帝内经》中的“顺应自热”。采取积极的运动锻炼, 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3.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经络学说

3.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是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 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3.1.1阴阳学说认为, 人体发生的疾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 而自身又不能及时恢复平衡所致, 就出现了阴阳失调的状态。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的思想, “太极”出至《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 太极图表示宇宙及万事万物都是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 讲求动静、阴阳, 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形动于外, 则分虚实, 运阴阳, 拳路以浑圆为本, 讲究以动为主, 动中求静, 静中寓动, 用意识引导气血行于周身, 周而复始, 如环无端。

3.1.2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 而且进一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 用相乘、相侮来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在太极拳法中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强调要不断地用动作导引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达到体内环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2经络学说的形成, 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 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 逐步上升为理论的, 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以五脏为中心, 通过经络遍布全身, 内属脏腑, 外张枝节, 沟通表里, 贯穿上下, 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运动进行锻炼, 循经导引的意念活动, 可以到达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 从而实现增强体质, 益寿延年的目的。

4. 练习太极拳的几点建议:

4.1动与静是相对的, 动与静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着人体阴与阳的动态平衡。我们强调“生命在与运动”, 同时也强调静养的作用。即在运动时, 一切顺其自然, 进行自然调息、调心, 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 外练形体, 使内外和谐, 体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4.2形体强健, 精神必然饱满, 生理功能正常。形是机体的外在表现, 神是精神意识思维及生命活动的外藏表现, 是功能作用。太极拳运动中, 要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紧密配合。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 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

4.3顺应自然, 人体的阴阳之气, 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 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运动时间, 一般说早上最好。如果在饭前锻炼, 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用餐, 饭后一小时以上才能锻炼, 为了不影响睡眠, 在睡前2小时结束锻炼。

4.4 在运用太极拳锻炼进行康复时, 应注意辩证施功, 才能有利于通调经络, 协调阴阳。

5. 总结

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 如虚实, 动静, 开合, 刚柔, 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 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 合中有开;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动静循环”, “刚柔相济”, 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 无极而太极, 太极分阴阳, 阴阳可以互化, 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 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把握到这一点, 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参考文献

[1]邬建卫.祖国传统运动养生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张肇平.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太极拳刚柔的理论浅析 篇3

摘要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一种,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刚柔则是太极拳阴阳关系的一个方面,在太极拳动作中,处处体现着刚柔互补、互孕,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运动特点。因此,在太极拳的习练中,正确认识刚柔的辨证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关键词 太极拳 阴阳 刚柔相济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有太极”,并非说太极是从无极而产生,乃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来说,练习太极拳要特别重视动作的协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刚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一、太极拳刚柔的释义

刚柔关系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动作特征之一。要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关系,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简而言之,“刚”就是以腰髋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然后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柔”是指太极拳的松柔,也就是在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做到心静体松,处处体现出一种松柔来。但是柔并非是无力、也不是松软,而是在螺旋缠丝的运动中产生的劲力。

二、刚与柔的辨证关系

太极拳刚柔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相互转化的,即所谓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太极拳运动中,在动作每一勢的运转过程中是轻松柔韧的,但是在动作定式的刹那时则显得刚劲。例如,“搂膝拗步”动作中,手向前推的时候是柔,柔中有刚,当推出成定式时,舒指坐腕,力贯掌跟,则柔转化为刚,刚中亦有柔。为此,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把握太极拳的这种刚柔的关系则是十分重要的,正所谓“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亦可坚”。

三、如何才能达到刚柔相济

拳谱规定:

(一)“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二)“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三)“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四)“运劲之功失,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为刚。极其至也,亦刚亦柔,刚柔得当,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从上面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刚柔相济”是太极拳所呈现出来的最理想状态。这主要表现在:意识上形成不偏不倚,身体姿势时时处在刚与柔交界的中正状态。“刚柔相济”是太极拳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所必须遵守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有12个字来概括: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因此,太极拳的练习也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摧僵化柔阶段

初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往往因为兴奋,肌肉僵硬,减低了身体的柔韧性和弹性,造成动作的不协调。所以在初学时,要特别强调意识的集中和肌肉的放松练习,通过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调节,以及缓柔松静、圆活连贯的动作,化去笨力、僵劲,以培养一处动而全身动的整体劲,为意、气、劲毫无阻滞地抵达全身打下基础。

2.积柔成刚阶段

在摧僵化柔的基础上,首先是以意导气,在意识的支配下,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完成以意导体的过程,在以意导气,通过“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练习,在丹田聚集强大的压力,然后再将丹田之气贯通于身体各部位,形成雄厚的整体劲,也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内劲。

3.刚柔相济阶段

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经过摧僵化柔、积柔成刚这两个阶段的练习将身体锻炼成刚柔相济的弹性体,并产生了在意识支配下源动于丹田的极富弹性的内劲。进一步通过制人功夫的练习,在技击对抗的过程中,做到如拳论中所描述的那样:“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相济,无端可寻”的境界。

四、刚柔相济的作用

太极拳在武术的技击特点上主要表现为以柔克刚。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这就如打篮球时接球的动作,虽然球传的又急又快,但是只要在接球时两手臂向后稍微一收,就能稳稳地接住球;反之,如果静止接球,则容易使手指受伤。

“刚柔相济”的攻防含义表现在技术方面则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练习太极拳要讲究阴阳相平,达到刚柔相济,此时,人就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的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用力推,它的反击也就会越大,你受到的打击也就越大。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以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以使高楼大厦变泥沙;太极拳似风,风柔时吹在脸上感觉温和,但是刚起来却可以使一座城市顷刻之间变成一堆废墟,也可以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太极拳技击应用时刚柔相济的技巧和特点,就是在太极拳功成之时所呈现的弹性状态上体现出来的.拳论曰:“用刚则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如扑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棚、捋、挤、按无不得其自然矣。”故在对抗之时,必须处处注意适当地运用刚柔,对方刚时,不能以刚应之,应以柔化之;对方出现“丢”时,就逢丢必打,此时则需显刚,以强大的内劲将其打出。当然,在用柔、用刚和刚柔相济时必须柔中寓刚,刚中有柔,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拳论强调“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含义。

五、结论

根据上述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出,刚柔是太极拳阴阳的表现,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的精髓,在太极拳的习练中,要抓住刚柔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以意导气,以气催力,在长期的练习中达到刚柔的平衡。也只有在理论上不断揭示刚与柔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出太极拳本身应有的价值,更好地促进太极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雷.中华武术杂志[M].2001.3:32-33.

[2] 周念丰.太极拳常识[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浅谈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论文 篇4

1.前言

传统运动养生是在中,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与哲学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影响。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那么,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纽、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木体,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哲学的逖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一个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传统运动养生术。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姐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因其拳势川流不息、延绵不断,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_古代的朴素哲学忠想,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_传统道家与儒家的逖想。行拳时耍求身体中正自然,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无有间断:势中套势,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不主搏人,以静制动;舍己从人,随势而动;外示安逸,谦和柔弱,实则棉里藏针,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tl然,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做到沉着应对,顺着敌人的来势,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中心M!、想有相通之处。太极拳是一个注重思考,而且让人姐、考的运动。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愆考技击本身,姐考的还包括史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太极拳的整体观

太极拳以中国古典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为基础,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以及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进而运用这些规律,强化意识对于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求得身心健全,内外和谐,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体生命整体观是太极擎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中华古老文明朴素的系统思想。只有正确而全面地理解人体生命整体观,才能科学地把捏太极拳健身的本质特征,了解太极拳健身的丰富内涵,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生活的完善,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2.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脏腑、组织和器官等所组成的,它们结构不同,功能各异,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太极拳在练习时强调“以意导功”、“内外兼修”等是整体观在运动中的具体运用。

2.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年四季的气候各不相同。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一年四季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体在四季气候的规律性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人体功能随着夜的寒温变化也出现节律性的改变。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样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些疾病多在[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逐渐加重,特别是夜晚更甚。这是由于昼夜阴阳之变化,人体正气也有消长的缘故。因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这些来源与然界并对人体影响的因素为太极拳养生确立了基本原则,即《黄帝内经》中的“顺应自热”。采取积极的运动锻炼,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3.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经络学说

3.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M!、想,是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3.1.1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发生的疾病是因为人体自身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而自身又不能及时恢复平衡所致,就出现了阴阳失调的状态。太极拳运动充分体现了阴阳学说的逖想,“太极”出至《笏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太极阁表示宇宙及万事万物都是有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以浑圆为本,讲究以动为主,动中求静,静中诚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行于周身,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3.1.2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且进一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解释枣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在太极拳法中棚、捋、挤、按、瘛⒗、肘、靠八门进、退、顾、盼、定五步也是按五行区分和掌握生克变化规强调要不断地用动作导引调整阴阳关系和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而达到体内环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2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的基本功能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张枝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传统运动养生学认为通过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如太极拳运动进行锻炼,循经导引的意念活动,可以到达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4.练习太极拳的几点建议:

4.1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所形成的动态平衡关系着人体阴与阳的动态平衡。我们强调“生命在与运动”,同时也强调静养的作用。即在运动时,一切顺其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4.2形体强健,精神必然饱满,生理功能正常。形是机体的外在表现,神是精神意识迅维及生命活动的外藏表现,是功能作用。太极拳运动中,要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紧密配合。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

4.3顺应自然,人体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对于运动时间,一般说早上摄好。如果在饭前锻炼,至少要休息半小时后用餐,饭后一小时以上才能锻炼,为了不影响睡眠,在睡前2小时结束锻炼。

4.4在运用太极拳锻炼进行康复时,应注意辩证施功,才能有利于通调经络,协调阴阳。

5.总结

太极拳教案 篇5

公共体育教案

钟身跑)

程:特色必选课(二十四式太极拳+12分

系、年级、班:

室:公共体育教研室

任 课 教

师:

时:32学时

第一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分班 介绍惠州学院体育及课堂常规

2、太极拳概述

3、体能训练---素质测验:12分钟健身跑

课的任务:1分班

2了解惠州学院体育及课堂常规 3初步太极拳知识

4素质测验:12分钟健身跑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分班 二.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2)检查服装。3)上课、师生问好。4)宣布本课内容

人数

5)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一.太极拳概述

了解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历程,对太极拳的内容与分类有全面的掌握,并对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作用有深刻的领悟。方法:课堂讲授

素质测验:12分钟健身跑 方法:在田径场用秒表测验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二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学习太极拳基本身型,手型与之分掌、推掌,步型之弓步,步法之进步、退步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侧卷)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做出太极拳基本身型,手型与之分掌、推掌,步型之弓步,步法之进步、退步。能够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2)检查服装。3)上课、师生问好。4)宣布本课内容 5)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学习太极拳基本身型,手型与之分掌、推掌,步型之弓步,步法之进步、退步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平探琵琶、左右侧卷)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三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6势

2、学习太极拳基本手法之掤、捋、挤、按、抱拳、分掌、云手。

3、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七至十一式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

4、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5、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六式动作。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七至十一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4 8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

7。下腰

8。左右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6势

2、学习太极拳基本手法之掤、捋、挤、按、抱拳、分掌、云手。

3、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七至十一式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四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通过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和柔韧性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根据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由的柔韧性联系练习。要求:充分地把每个关节活动开 组织:

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组织: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五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1;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十七式动作(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2: 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一式动作。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七十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4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

7。下腰

8。左右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十七式动作(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

组织: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六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17势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至二十四式动作(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十七式动作。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至二十四式动作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第1-17势

2、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八至二十四式动作(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3、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4、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七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二十四式动作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二十四式动作。通过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和柔韧性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8

三、专项身体活动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

7。下腰

8。左右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复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十二至二十四式动作

(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4.教师指出错误与不足后,学生继续练习5.各种练习完成10次。要求:注意力集中,练习积极 练习方法:

1. 复习动作老师先提示要领,并请动作完成好的学生领做。

2. 学习动作老师

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跟着模仿。3.完整连贯动作练习。4. 边练习边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内容: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要求:

慢速中体会动作结构;快速中体会动作节奏。

结束部分:5分钟

一、放松:

二、集合整队,总结本次课

三、布置课后练习

四、宣布下课,行抱拳礼 要求:

1、按要求认真完成

2、放松充分,发扬互助精神 队形:

××××××××××

××××××××××

需场地器材:田径场 秒表 课后小结 :

第八次课

授课系别

年级班

性别

人数

授课时间

星期

节次 任课教师

授课内容:

1、全套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

2、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

3、柔韧性练习

课的任务:

1、通过复习能够正确做出二十四式太极拳一至二十四式动作。通过身体素质(12分钟健身跑)和柔韧性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柔韧性

课的部分:

开始与准备部分:5-10分钟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与要求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组织教法:

一、队形:

××××××××××

××××××××××

要求:

1、整队快、静、齐

2、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见习生认真观察,进行适当活动

4、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二、准备部分

(1)慢跑:

(2)定位徒手操(4╳8)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5)弓步压腿 6)仆步压腿 7)跳跃运动

三、专项身体活动)腹背运动)活动各关节 4 8 1。双臂交叉环绕

2。弓步压腿

3。仆步压腿

4。前俯腰压腿

5。左右正压腿

6。劈叉(左右纵叉和横叉)

7。下腰

8。左右后摆腿 9。下腰 组织教法:

(1)组织:学生单排单列绕训练场进行

(2)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组织:教师示范后口令指挥进行练习

要求:精神饱满,用力适当,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基本部分:75--80分钟 教学内容:

1、全套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

(起势、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侧卷)(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一)队形:

×× × × × × × × × × × × × × × × × ×

组织:

讲解、动作示范时成两列横队 教法:

1.先示范后讲解与边讲解边示范相结合 2.按动作要求,教师带做,学生进行完整练习3.学生分组自我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错 4.在口令下学生集体练习练习步骤:

1.教师领做,学生跟做

2.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练习,教师及时纠错 3.学生体会动作,自我练习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案及反思 篇6

教学内容: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教学目标:

1、复习已学的太极拳动作。

2、学习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集合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

4、慢跑两圈热身。

5、原地徒手操: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伸展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运动、侧压腿、手腕关节运动。

6、压腿。

二、复习太极拳已学动作 重点:动作能够连贯完成

教学步骤:

1、提问学生动作要领及示范动作。

2、教师做具体评价,做示范动作,简要讲解动作要点。

3、根据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纠正动作。

4、教师口令指挥,学生集体做动作。

三、新授课

教法:(1)讲解示范。(2)学生模仿练习。(3)学生分组练习。(4)教师巡回指导。(5)集中练习。

1、如封似闭 动作方法:(1)穿手翻掌(2)后坐引收(3)弓步按掌

2、十字手

动作方法:(1)转体扣脚(2)弓腿分手(3)转体落手(4)收步叉抱

3、收势

动作方法:(1)翻掌分手(2)垂臂落手(3)并脚还原

4、连贯复习

教学任务:巩固正确动作,改正错误动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

(1)教师领做,跟随教师口令做手臂、腿的放松活动(2)两人一组互相放松

2、学生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提出疑问。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做出相应的回答。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

五、小结

简单总结本课内容以及学生的练习情况。多用鼓励性语言。教学反思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去想、去看、去练、去比。本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利用太极拳的文化背景和音频资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练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太极拳理论教案 篇7

2、人格结构:精气神

《太极体用解》云:“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 ”《太极 文武解》云:“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 在武 , 用于精气 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 , 为之武事 。”精气神,用于身,体于心,用于理,体于意诚,潜移默化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身心之间,构成了传统中国人的独特的人格结构。(图八)

气,由“炁”与“氣”简化而来。

炁,上面是无,下面四点为火,意思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能量 。《性命 圭旨》认为,人十月怀胎,得自父母的祖炁为24铢 , 相当于旧 制的1两。而一旦呱呱落地,来到世界上的一刹那间,仿佛像是手机接通了云端的存储,立刻开始下载来自天地的正炁。天地正炁合计为360铢,合旧制15两。两者 相合为老 秤一斤。《性命圭旨》对来自父母的能量称作“祖炁”,貌似现代科学所 称的“基 因” , 而“盗”得天地的“正炁”,更像是“死 而不朽” 的文武圣神,他们代代上传到云端的各类软件。这是华夏文明代代承继的正能量。“祖炁”与“正炁”,构成了人之初最为基本的先天元炁,也是人与动物最为根本的区别之所在。就像是手机,这是“人”牌手机的初始设置。

氣 , 水谷入胃 , 化生气血。营气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 内壮肉膜 络 , 外壮骨筋脉。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像是手机的防毒软件,抵御外邪侵入。

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氣,构成了人格结构中维持“身心”日常运作的行为态势与基本面貌。

先天至精,一炁氤氲的赋命,构成人格结构中最为本源的元精。 人生之初 , 赤子混沌,这元精著于祖窍,昼居二目,而藏于泥丸,夜潜两肾,而蓄于丹 鼎。《黄 帝内经》云:“女子七岁,神气盛,齿更发长……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益写……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夫精者,生之本也。”“ 肾者 , 主蛰封藏 之本,精之处也。”“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 , 脉为营 , 筋为刚 , 肉为墙,皮肤坚而发毛长,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后天,五脏六腑在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共同作用下,也逐渐生化成精,这些后天之精与先天的至精,构成了人格结构中司生殖、化生天癸、主齿发筋骨、宣发七情六欲的生生不息的生理能量。《黄帝内经》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这些生理能量作用于身心,又直接与七魄相关联。

原始真如,一灵炯炯的理性,构成了人格结构中最为基本的元神。《黄帝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相互作用,生化成后天之神。先天的元神与后天两精相博而生化的神,构成了人格结构中与天地之理相贯通,以天地之理为法则,制约引导精气运行的心理能量。人的心理能量,作用于身心,由“任物 ”到“处 物”乃至“应物”,是一个逐渐完善,逐渐递进的过程。“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太极拳的“应物自然”的至高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在不断的拳架、推手训练过程中,由任到忆,由忆到存 , 因志而存 变 , 因思而远慕 , 由审识处 物以臻随 感而应,应物无方。这一过程中,“心”这款软件的升级,又必须是在“身”的不断的修炼中得以完成。“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先天元神与后天之神相互作用于身心,有直接与三魂相关联。

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三者又相互制约相互提升,散发出中华文明特有的人格魅力。优秀的人格结构,应该是炼魂制魄,惩忿窒欲,降龙伏虎,戒嗔戒色,炼情归性,是故,圣人,以魂运魄。而通常的人格结构中,烦恼妄想扰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是故,众人,以魄摄魂。

《人生太极解》云:“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 , 以破六欲 也 , 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太极拳解决了通过心的六合,以破六欲,身的六合,以正六道的这样一种身心合练的方式,旨在完善人格结构中以魂运魄的功能。(图九)

3、能量的枢纽:命门三焦

精气神的 人格结构 中 ,“气”,是每个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实时所呈现的某种生存态势,这一态势,是由内而外的,而且是能代表过去、今天、将来一个时间段的形态与趋势;而“精”则是维系人生存的一种生理能量,是呈现每个人不同 生存态势 的基本能量;“神”则是提升生存态势的一种心理能量,同时也能排遣“精”这种生理能量,在其转化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负能量 ( 心理熵 ) , 诸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给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精气神三者构成的人格结构,构成了生物能、生理能、心理能之间相互的转化相互的制约。

人的“身心”,从汲取天地间各类 生物能量 , 通过口腔、肠胃、脏腑各个器官的转化 , 让由生物 能量转化 成的“水谷之气”,生化为诸类生理能量、心理能量。这期间,需要有一个综合的能量输送、生化、排泄、转换系统。传统中医理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六腑,担纲起了这一功能。而五脏六腑中,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六腑中的三焦。

焦者,从雥,从火。说文云:火所伤也。熏烤之意。引申为一种能量。西学东渐后,将西方物理学中的能量和机械功的衍生单位翻译为“焦耳”或“焦”,也是因为“焦”本身所具有 的能量概 念。《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李时珍《本草纲 目》卷三 十之胡桃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命门者,三焦之本原。盖一原一委也。 命门指所 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系着脊,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灵枢本脏论已著其 厚薄缓结 之状”。(图十)

传统中医限于解剖学的落后,“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云云,自然不足采信。但李时珍将 三焦与命 门合二为一,一原一委,一体一用,上通心肺,下通二肾,“藏精系胞”、“出纳腐熟”、“为生命之源 , 相火之主 , 精气之府”等等,对后世的命门学说以及太极拳理论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医中的“命门”学说,到了明季赵献可、张景岳才得以完 善。赵献 可被尊为“命门”学派的创始人,他学尊东垣、薛己,主张“命门乃人身之君 ” , “乃一身 之太极,无形可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人称“张熟地”的张景岳,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认为阴与阳这一对立统一体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提出“阳 强则寿 , 阳衰则夭”,而阳气之根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所以养阳必须养命门。他 说 : “命门主 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 火之府 , 为阴阳之宅 , 为精气之 海 , 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他 在《类经 附翼》强调 : “故命门 者 , 为水火之府 , 为阴阳之 宅 , 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其实,他们的命门学说,无不深受李时珍的影响。

32目分别在 《人生太 极解》、《太极平准腰顶解》两目,都出现“两命门”一词。传统中医 理论 , 从《黄帝 内经》一直 到后世的 《类经附翼》,虽然命门所指,没有定论。但是 不管是“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还是“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抑或“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命门,只有一个。这一点 , 是无可争 议的。那么 , 32目的这两 处“两命门”是怎么回事呢?

《人生太极解》云:“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 , 两命门也 , 兹为外也” , 结合上文 的脏腑内 五行,此节讲的是人体头部的外五行。所 以 , 此节“两 命门也”句,应该是有衍文的。二水以为 , 完整的语 句应该是“鼻窦,两命门,土也”。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卷三十四·辛夷》中则说:“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 图十一 ) 他认为,命门是两肾之间,而且是有形质之体( 当时的解 剖学落后 ) ,他强调命门为生命形成之本原,精气之府,相火的发源地。窍者,空也。诚如两目为肝窍,口为脾窍,耳为肾窍,舌为心窍,两鼻孔,则为命门之窍。李时珍的这一观点,一改《黄帝内经》以来,各派医家一贯所认为的“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观点以及“肺主鼻,在窍为鼻”的观点。

《太极平准腰顶解》后半段 , 通常被读 成“车轮 两命门 , 一纛摇又 转。心令 气旗使,自然随我便……”五言二十句的打 油诗 , 而此节在1953年7月1日,田兆麟老师刊行的《太极拳手册》中则被分句读为“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 , 心令气旗 , 使自然,随我便……”这一句读,也可以从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得以证实。此书《太极拳之腰腿》一节中云:《太极拳老谱》中云‘车轮轮。命门一。纛摇有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练。’可见命门之重要也。”(图十二)

八极拳理论研究之——八极拳身法 篇8

八极拳作为短打类著名拳种,传统的练法自然在身法上有其独特的地方。据《罗疃拳谱》记载,八极拳的身法要“外具八形”,也就是龙、虎、熊、猴、犬、鹰、鹞、鸡。这八种动物在大自然当中经过长期的搏击奋争,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技能和身法。练好八极拳的身法,就要模仿它们的内意神情和外在动作,仿其法、效其技,由其形而取其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想在实战中发挥好身法的作用还要做到头顶项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抖胯合腰、实腹敛臀、尾闾中正,手眼相随,同时提高脊柱和双肩的柔韧性,改善筋肌的初长度,提高全身关节的灵活性,使周身完整一气,四面转换,八面支撑。八极拳身法的技法特点主要是敏捷矫健、灵活自然、猛起硬落、进逼快攻、贴身裹进、封手侧出、三盘齐上、突胯相连、挨傍挤靠、崩撼突击。具体的运用则体现为吞、吐、沉、浮、闪、拧、翻、抖,其中“吞”、“吐”表示前后方向的运身,“沉”、“浮”表示上下方向的运身,“闪”表示左右方向的运身,“拧”、“翻”表示以脊为轴,顺逆旋转的运身方法,“抖”是四面八方浑圆爆发的身法,做到“进则发,退则稳,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空处”。

附身法歌诀一首:

吞缩如猴柔轻灵,吐进扑猛虎最精,

沉身要属熊威重,飞天浮起龙腾空,

纵横闪展王为犬,拧身势巧鹰称雄,

翻身旋转林中鹞,抖弹身法鸡翅通。

(一)

吞身:又称为收身、缩身、退身、合身,也就人们常说的“吞若吸铁”、“引进落空”,是指躯干屈合并后缩的身法。其作用是当遇到强敌时,先卸掉敌人进攻之强劲势头,避其锋芒,柔化其力。

(二)

吐身:又称纵身、进身、上身、开身,也就人们常说的“挨傍挤靠”、“吐似放箭”,是指吞身蓄劲后向前靠近的身法。其作用是快速贴近敌人,实现一击必胜。

(三)

沉身:又称落身、伏身,也就人们常说的“收如伏猫”、“长身而落”,是指松胯塌腰,重心沉稳下降,也指双足起跳后落地双震脚。其作用是稳住重心,伏身躲闪或运用沉坠劲打击敌人。

(四)

浮身:又称起身,也就人们常说的“起如挑担”、“腾身而起”,是指身体沉身、缩身后再猛然立起的身法。其作用是借助身体上起,运用崩弹劲打击敌人。

(五)

闪身:又称侧身、横身,也就人们常说的“闪展腾挪”、“步踩三角”,是指身体向左侧或向右侧移步。其作用是避开敌人进攻之前肢。

(六)

拧身:又称转身、斜身,也就人们常说的“拧腰转体”,是指支撑腿不动,通过松腰松胯,躯干向左右方向扭转的身法。其作用类似于闪身。

(七)

翻身:又称旋身、绕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翻身跺子”,是指通过步法碾转的配合,身体向左或向右旋转三百六十度。其作用是避开正面进攻,绕到敌人后面实施打击。

(八)

抖身:又称颤身、弹身,也就人们常说的“身如崩弓”、“狮子抖毛”、“金鸡抖翎”,是指通过意念诱导,突然以丹田劲从中向外爆发,身体抖颤,用肩、胸、臀、腹等部位撞击敌人。

上一篇:石林镇团委换届选举工作方案下一篇:医院感染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