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教案

2024-07-16

纪念日教案(共10篇)

纪念日教案 篇1

三年级

一、活动目的

1、透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真实的故事,使学生明白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雷锋的格言。

2、寻找介绍生活中的“雷锋”,使学生明白雷锋精神已在班级中、在学校中、在社会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号召更多的学生向雷锋学习。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雷锋生前的格言和先进事迹。

2、观察生活中的小雷锋。

三、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每年的3月5日是什么日吗?是呀,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雷锋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县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7岁就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平时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多次立功。1962年8月15日雪锋因公牺牲时,年仅22岁。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同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让我们一齐跟着--回忆一下雷锋的故事吧!

1、讲雷锋故事

故事

(一)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自己十分节俭,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更换,却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为全班战友们购买了学习书籍。他不仅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带动战友们学习,帮忙战友们提高思想觉悟。1960年,辽宁遭受重大水灾。雷锋悄悄给受灾的战友王大力家寄去了20元钱。在出发去灾区救灾时他又把100元钱以一名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给抗洪救灾第一线。

故事

(二)助人为乐

一天,雷锋因公出差,踏上了从抚顺开在沈阳的列车。上了车,他看到旅客很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看到列车员

很忙,就又动手帮着扫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忙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忙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不住地招呼他:”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我不累。”雷锋叔叔是永远不明白累的。

2、齐读雷锋格言:

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②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群众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③一块好好的木板,钉子为什么能打进去因为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④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3、评小雷锋

(1)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我们都明白雷锋,并处处向雷锋叔叔学习,在我们的生活涌现了许多新雷锋、小雷锋,你发现了吗?

找找生活中的小雷锋,并说说他们的事迹。评评我班的小雷锋。(爱心捐款捐款、帮老师抬水、我班有很多同学帮忙别人讲题……)

(2)我们找到了那么多的小雷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那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4、让我们一起表一表决心吧!本月是3月,是学雷锋月,你打算怎样过?

(1)结合三八“妇女节”,举行“妈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活动。鼓励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好事:给妈妈端洗脚水,帮妈妈做饭,洗衣服等,从中体会妈妈的辛苦。要求学生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用笔写下来,书信题目《妈妈,我想对您说》。

(2)结合3月5日的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进行松土、施肥、浇水,并对卫生区进行彻底清理,杜绝死角。

(3)在学校里、在街上看见有困难的人,我们要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去帮忙他们。

5、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四、活动总结。

1、师小结:透过这次活动,大家体会到:“学雷锋”的目的不是

学前班下册教案:环保纪念日 篇2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活动目标:

1、理解环保纪念日的起源和意义,关注周围环境。

2、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热情,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重难点: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

3、纸、彩笔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对比,交流感受。

1、师生共同欣赏图片:曾经的小河,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如今的小河,河水污浊,塑料袋、易拉罐随处可见。

2、提问:这两张图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欣赏范图,认知归纳。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课本图片。

请你看一看这些标志上有哪些图案,你知道它们代表什么吗?

2、游戏《请你填一填》。

请幼儿说出这些纪念日的名称,并把它们的时间填写在括号中。

三、小组讨论,总结拓展。

1、你知道为什么要设置这些纪念日吗?

2、你还知道哪些环保纪念日?

3、想一想如何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环保活动,使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呢?

四、动手操作,深化认知。

1、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并介绍自己的宣传卡,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和肯定。

2、小结:环保行动应该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活动,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继而来带动大家。

活动延伸:带幼儿到幼儿园最近的社区街道分发宣传单。活动建议:

设立“我是环保小卫士”的区角,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环保行为的图画、照片的形式记录、张贴出来,及时进行鼓励,每周评出“环保小卫士”。资源库:

植树节: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所以把他的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它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

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旨在应对与饮用水供应有关的问题;增进公众对保护水资源和饮用水供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是“地球日”。它的意义是呼吁大家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

世界无烟日: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它告诫人们吸烟有损健康,呼吁世界“烟民”在该日停止吸烟或从此戒烟,并呼吁这一天所有商人不卖烟。世界环境日: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纪念白求恩 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

理解并运用“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精益求精”五个成语。

2.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写读书摘记,积累成语。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课文,了解并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然后用抉读法把握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再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能力迁移,最后通过朗读背诵来加深对白求恩崇高精神的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愿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二)难点

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三)解决办法 可以通过比较;讨论,读课文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的插图《白求恩》。

2.投影片:①生字词;②与《截肢与输血》一文比较不同点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本文虽是议论文,却写得很有感情,朗读要贯穿始终。可分几种情况朗读,分析课文前找几个学生读全文;反复读重点语段,结束课文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最后一段。

2.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归纳课文。

3.学生讨论如何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板书题目)本文是毛泽东同志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写于]939年12月21日。

(二)明确目标

(三)整体感知

找四个学生轮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正音:隘(ài)拈(niān)冀(jì)鄙(bǐ)忱(chén)

2.本文赞扬了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3.本文除了赞扬白求恩的精神,还有什么目的?(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写一件事,既可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以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谈这件事所反映的问题,帮助别人认识这件事的意义,明白其中的道理。前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后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到底用哪种表达方式,要由写文章的目的来决定。《纪念白求恩》一文主要是赞扬白求恩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因此,文章以议论为主,但文中也有记叙的成分。下面我们以第一段为例,分析夹叙夹议写法的作用。

(1)学生朗读第一段,划出第一段的重点句子,并归纳段意。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段意: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2)什么是国际主义?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文中列宁的话。这在议论文中是道理论据,国际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

(3)开头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是记叙还是议论?写了哪些内容?

记叙。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

(4)这几句记叙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5)白求恩的事迹非常感人,应该详细地叙述他为中国的抗战所做的事,不应仅用一句话概括,对吗?

不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6)既然不用详写,那么“五十多岁”、“不远万里”这些词句应去掉,对吗?“殉职”是什么意思?

不对。突出年龄、里程更能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7)总结: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伺区别?以《截肢与输血》为例比较。

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8)让学生分析其他三段中的叙议情况,然后讨论夹叙夹议的好处。

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9)口头练习记叙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春天来了,同学们来到美丽的花园里,请分别用记叙和议论的方式说说你的见闻、感受。

2.理解对比和成语的作用

(1)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朗读第二、三段课文,划出对比的语句,完成课后练习的表格,并讨论对比的作用。

表格(略)。对比作用:首先通过正反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其次,通过对比显示出了我们有些同志与白求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2)第二、三段中运用了不少成语,请找出来,解释其意思,议论运用成语有何好处?

解释(略)。好处:成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汉语的成语非常丰富,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积累并能准确地运用。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做成读书摘记。

3.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找学生朗读本段,然后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叙述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

第二层(后四句)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朗读第一层,体会在叙述中表达了毛泽东同志什么样的感情?

“只”表达了遗憾之情。“仅”表达了歉疚和痛惜的心情。又用沉痛的语气直抒自己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朗读应体现作者的感情,语气要平缓,略带沉重。

(3)第二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为什么单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这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有这种精神,才有其他精神,这也是对三种精神的总结。

(4)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从哪些方面高度评价了白求恩?

排比句式。“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兴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5)朗读体会运用排比句式的好处。

这五个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既热情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同志,又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热情。朗读时五个句子语气要越来越高昂,显示出激情。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4.讨论,今天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当如何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学生讨论发言。

(五)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运用对比的手法,既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崇高品质,又号召全党同志学习白求恩的精神,语言朴实、准确、精练,感情真挚感人,极有号召力。

(六)布置作业

1.作读书摘记,摘抄对你有启发的句子。

《纪念白求恩》教案 篇4

一、 预习

1. (1)掌握 个字的音、形、义:

个词的音、形、义并造句:

2、介绍作者、 出处

3、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划分层次,做课后习题,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4、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5、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理解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定目标

(三)按自定目标自主学习

(四)合作讨论

1、分层及分论点: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表达方式有,主要表达方式:。

2中心论点、主题

3、论据

4、论证

5.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6.归纳写作特点

(1) 叙议结合、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结合

(2) 语言特点:简洁、生动、有力;成语运用及作用:

(3) 句式及作用:双重否定句、特殊句式。修辞及作用

(五)质疑

1,现实意义

2.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3。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是、、、、。我们已学过四种,今天我们初次重点学习议论和议论文。那么什么叫议论文?什么叫议论?议论文和记叙文有何区别呢?

4. 学生分叙、议部分朗读此段,加深体会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六)检测、自我设计习题

(七)训练总结

三、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

课外作业推荐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共产主义(中心论点)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夹叙夹议)

参考习题

1.划分每段层次,归纳层意

2、划出各段叙、议句

3.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4、第一段(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的`,文中为什么并列提出?

(4).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5、第二段 (1)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2)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

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6、第三个方面为什么写得少?

7、(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

8、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1)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2)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3)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4)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5)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9、《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10、《纪念白求恩》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纪念抗战主题班会教案 篇5

不知历史,何以为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定在开展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内容的班会活动。

一、活动形式

以班会全体成员参加的形式开展活动。

二、主要内容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了解抗战历史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暴行,经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以此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牢记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附教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抗战胜利 班会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被日本侵略的历史。

2、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3、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使命,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班会过程:

播放《国际歌》

甲: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抚摸着大地的脉搏,但是,你可曾知道,这片丰饶的土地曾经伤痕累累,曾经流过泪,流过血。

乙:今年是抗日战争战胜利x周年,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走向和平的x年.x年了,我们远离炮火,却从未熄灭对黑暗的怒火;我们告别战争,却一直持续同愚昧的战斗.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乙:国耻不雪,没齿铭记.合:(x)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班会现在开始.第一篇章:“勿忘国耻——野蛮的侵略” 甲:请同学们展示收集的有关日本野蛮侵略中国的图片,分组介绍.第一小组:主要展示甲午中日战征,“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蛮历史.特别是旅顺大连大屠杀.第二小组:主要展示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图片.第三小组:主要展示“731”细菌部队人体实验的血腥图片.乙:同学们,谁还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血腥史实,请告诉大家.甲:同学们,历史不容忘却,往昔历历在目,难道我们能忘记吗

日本,自古多次来犯,种种恶行罄竹难书,自清朝开始就肆无忌惮地在我国土地上胡作非为,烧杀抢掠,涂害我同胞,仅仅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8月15日的8年中,我国大部分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竟达5620多亿美元.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1940年5月,日军对重庆城进行了20天的轰炸,死伤者无数,半个山城被炸毁.1941年6月,日机夜袭重庆,在校场口防空洞内躲避轰炸的3万多居民窒息而死.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日军逐步把主力转移到解放区战场,动用50多万兵力对我华北根据地进行100多次千人以上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我八路军官兵伤亡10余万人.这些血迹班班的罪行,还仅仅是日本帝国主义几百年侵华历史的一小部分.乙:同学们,我们的心在滴血!!历史不能就这样被忘记!!甲:同学们,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恶可谓罄竹难书.但是,面对日本的侵略,英勇的中国人民却也一直进行着不屈的反抗.第二篇章:“勿忘先烈——不屈的反抗” 诗歌朗读《母亲,我是钓鱼岛》,配音乐.《母亲,我是你的孩子,我是钓鱼岛》

乙:一声声呼唤代表了钓鱼岛人民对祖国的深情.他们,包括所有的中国人民,将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土.请同学们展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图片或是讲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故事

甲:同学们,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昌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上有多少颗伟大而不朽的灵魂之星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乙:林则徐振臂一呼,愤怒点燃了虎门销烟的烈火;甲:抗日英雄方振武面对强敌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怒吼;乙:少年周恩来十多岁就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甲:这是最炽热的精神, 乙:这是最高尚的情操, 甲:这是一个民族向世界袒露的最伟大最高贵的灵魂, 乙:这是一个民族尊严的最集中的体现.甲: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曾经悲伤;乙: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已充满阳光!合:(同学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甲: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诗朗诵《禽兽!我等着你!》

甲:八年啊!全民抗战终于取得了不朽的胜利,那是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上最为酣畅的胜利,是民族振奋之强音!纪念抗战胜利,是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的灾难,追求和平的未来,图我民族复兴之业.乙:六十年过去了.从白山黑水,卢沟桥旁泛起的硝烟业已散去,历史仿佛已远行,然而国殇却已然长久地留下,“一寸河山一寸血”,战争给中华民族的教训刻骨般的疼痛.3500万同胞殁亡,5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于一个苦难深重,长期被列强虎视端端的民族而言,意味着什么,恐怕也只有历经战争与和平的人们才有最深沉的体味.第三篇章:“勿忘使命——历史的反思” 第六,七,八小组展示有关钓鱼岛,历史教科书,东海油气田等事件的图片.甲:滔滔江水,奔流向前.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今天.不正视历史的日本却屡屡拿钓鱼岛,历史教科书,东海油气田等事件,不断向中国挑衅.日本政要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二战罪行,淡化和美化侵略史,霸占我钓鱼岛,拒不赔偿中国二战受害劳工和齐齐哈尔毒气受害者,侮辱并称要遣送在东京的中国人,亚洲金融危机时日元贬值,充当促使人民币升值的急先锋,日本军舰驱赶中国保钓船只和渔船,非法扣留保钓人士,暗中支持台独,修改和平宪法,篡改历史„„狼子野心,昭然若揭.2004年4月23日右翼分子开车撞击我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2004年5月8日大连施暴,日航**,东芝事件,三菱事件,丰田事件,大连事件,哈尔滨毒气事件,日企员工事件,远东石油管道,旅日华人惨案,湖南电台倭人的辱骂,钓鱼岛上倭人的脚步„„其丑恶嘴脸,天人共诛.乙:关于二战的侵略罪行,日本至今也没有深刻反省,从没有正式向因它入侵而受到伤害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民众道歉.严峻的现实启示我们:必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我们永远不能放松对日本的警惕.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日本军国主义当年之所以敢挑起战争,还不是因为我们国家混乱,政权腐败,国力衰弱.现在,日本已经战败半个世纪了,我们国家也已经强大起来了,但日本为什么拒不承认战争罪行,拒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道歉,还胆敢在钓鱼岛制造事端,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强大的国家,要靠你们去建设,强大的国防事业,要靠你们去开创,只有牢记历史,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声.岁月的流逝,抹不平战争带来的创伤,抹不去民族的记忆,更抹不掉这页永远展开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遭受巨大的耻辱和伤害之后,而获得的最真实的历史教训.乙:一个不会反思的民族,是一个懦弱的民族,而民族的希望恰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今朝中华之大国局面,对于过往历史的总结与反思功不可抹.要反思的还有我们的年轻一代.当某些人骄傲于美国硅谷有多少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是华人的时候,应当反问为什么留学生数目与中国相当的日本人却绝大多数选择了归国服务 应当反问为什么我们有人穿着日本军装,拿着日本刀在旅游景点拍照 为什么有女明星穿着日本国旗装出入典礼 为什么有幼儿园居然每天凌晨放起了日本海军军歌

纪念日教案 篇6

二《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缘由指什么?末一句有何意?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如何理解“伟大”一词?

讨论、点拨:“伟大”一词有“赞颂”说与“反语”说。持“赞颂”说的认为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赞颂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沉勇友爱、临危不惧的精神,另外在此句中“当的时候”这一介宾短语使用并不恰当,用了这个介宾短语使句子成了无主句,如删去,就不难理解“这”指代前一句,侧重点是“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主和珍等人的勇敢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持“反语”说的认为这是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这样也就能与下文的伟绩、武功等反语相谐调一致。(解说:此处历来有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争论,廓开思路,培养多向思维和阐述论辩能力,教师不一定要非此即彼,只要能言之成理,就应予以肯定。)

6.试阐述文中关于煤的比喻。

7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8、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9“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纪念南京大屠杀班会教案 篇7

——四年2班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努力学习,长大后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活动形式】史料介绍、图片展示、学生发言谈感想等。

【活动过程】

一、汇报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第二周年,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以维护和平。“

二、图片展示(痛苦的回忆)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6周内烧杀淫掠,杀死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烧毁南京三分之一的房屋。下面请大家看一组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三、历史不容更改

日本认识到自己对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真心悔改了吗?(学生讨论、回答)

1投影出示以下文字:

①日本议员团声称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仅两万人 ②日本审定通过歪曲史实的“新历史教科书” ③日本首相小泉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④靖国神社的介绍 2投影出示以下图片:

①日本军国主义的招魂社靖国神社 ②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③日右翼分子驾车撞我总领馆

四、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1、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2、设立公祭日的目的

五、学生讨论

我们不忘这段惨痛历史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呢?(学生讨论、回答)

六、总结

同学们说的很好,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让我们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是中华儿女,我是炎黄子孙,我是民族的希望,我是祖国的栋梁。我要牢记历史,我要奋发图强。灾难唯有进步来补偿,尊严唯有奋发来捍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再创辉煌。

纪念日教案 篇8

一、导入:

在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真的那么晦涩难懂么?真的那么可怕么?其实不然,我们看鲁迅先生写的《记念刘和珍君》就行文流畅,感情充沛饱满,表达了真性情、真感情,可以看出鲁迅的文章不是可怕,而是可爱、可敬、可亲。

事情发生在1926年三月18日,爱国群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主权,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政府竟然屠杀爱国民众,致使47名爱国民众牺牲,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受伤,这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风华正茂,激情洋溢,意气风发,可是如此美好的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在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之后,鲁迅先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来纪念这位爱国的进步的青年女子。

二、解题:

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可见是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君:对人的尊称。那么对于纪念性的文章应该怎么写?比如让大家写纪念王杰,怎么写?那么下面我们看看,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是怎么写的呢?他写了哪些内容?

三、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就要掌握课文里面重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大家翻到练习册55页。我们来共同读一下。

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把握这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大家速度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给课文拟一个小标题,每四个同学一组,要求简洁,并且概括全面。注意看每一部分的主体对象,主要事情,以及作者的感情,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回忆认识交往过程。

④对遇害的感受,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揭露真相。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并热情讴歌赞颂。

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同桌交流、比较、归纳。

合并归纳:表明写作目的是第一二两部分;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第三、四、五部分;总结教训和意义的是第六七部分。

五、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只是是一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以本为本,要学会学以致用。

就如纪念刘和珍,开头两段就提到了作者为什么萌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紧接着回忆交往及刘和珍等青年被害的过程,最后总结了教训和意义。

我们同学如果写纪念我们的英雄王杰,你准备怎么写?是不是要写一写为什么怀念追忆王杰?原因是什么?王杰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一百位人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英雄的前辈。纪念的.什么内容?然后写写他的生平事迹,王杰的具体人、舍己救人的故事。怎么纪念?写文章、设置纪念馆等。有什么意义?激励人们爱祖国、爱人民。

六、下面我们看看文章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也是文章怀念的主题对象刘和珍,作者这么来纪念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⒉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事迹〈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黯然)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探讨:⑴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明确:①喋血过程:请愿DD中弹DD未死-→头胸被猛击两棍DD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如此善良,如此柔弱、如此美好,如此进步,如此高尚的的青年女子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迫害而死,戕害了如花、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不让人痛惜,痛心,这就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⑵假如你是一位雕塑家,刘和珍的家乡想请你刘和珍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人物姿态、内在神韵,比如眼睛和神态等各方面各抒己见。)

示例:

同学1:我们福建惠安石雕驰名海外,石雕给人的感觉是亲切朴实,与刘和珍给人的印象极其相似。我想用石头为她塑像。当我们在柔和的光线下凝视她时,可以感觉到坚硬的石头里涌动着旺盛的生命活力,那是青春与理想的永恒魅力。(掌声)

师:看来你对石雕是情有独钟啊。(笑)

同学2:我认为用青铜来为刘和珍塑像更合适。青铜代表刚毅,更能体现出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情操和她的干练坚决作风。(掌声)

同学3:还是用冰雕吧。冰是透明的,体现了爱国者灵魂的圣洁。刘和珍背部朝下,身体与地面相夹45度角,上面还有几个窟窿,表明有子弹穿过。一手上举,仿佛想抓住什么,一手撑地。虽然冰雕终有一天会消融,但我认为短暂美才是真的美。她消融的那一刻也许正是她精神升华之时,她永远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掌声)

总结:青春年少的刘和珍君,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挺身走上街头。从此,一颗年轻有力的心停止了跳动。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东方睡狮已经觉醒,它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未来,走向峥嵘岁月。虽然这一切在刘和珍的有生之年无法看到,但我们相信,她天堂有知的话,一定会无限欣慰。

刘和珍的形象确实能用具体的实物来塑造,但她的情操却不一定要用实物来表现吗?我们想到我们的伟人周恩来和邓小平不是将骨灰撒入大海了吗?但是我们忘记了么?没有!对于刘和珍,我们可以用雕塑来寄托哀思,但是更重要她在我们心中是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

总结:这是一篇和着眼泪和血写成的文字。这是一篇不容轻慢、不容亵渎的文字。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不断地看到青年以各种方式死于非命。鲁迅是智者,思虑周密,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托了无限的哀思。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他对反动势力则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无情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那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作者对待她的死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体会。

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纪念。七十年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记念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到他的《故乡》寻找过他,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寻找过他,我们在《社戏》的时候寻找过他,而先生的心里却时时记念着别人。从孔乙己到阿Q,从闰土到祥林嫂,今天我们要认识到一位女子就是80年前鲁迅深情记念过的刘和珍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这段历史去看一看。

二、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三、研习文章

(一)从文章第四部分切入,研习第四节。抓住关键句子、词语体会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内心的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叙述这次惨案发生经过的章节。

教师明确:第四、五部分。

2、学生齐读第四节。

问: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关键词语:“居然、怀疑、不料、不信”等说明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惊愕。

“无端”:爱国学生是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旗去援助外交的,但段祺瑞主持的执政府却命令士兵开枪射击。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想不到的。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

作者情感:惊愕、悲愤(板书:悲愤)这种悲愤之情一直贯穿全文。

(二)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

1、反动政府的暴行。(抓住“虐杀”一词,分析虐杀的整个过程)

A、教师范读第五节。B、讨论分析虐杀过程。

问: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一个兵„„” 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这就是他们的“伟绩”、“武功”,作者用反语辛辣地讽刺了执政府的暴行。幻灯显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2、流言家的下劣。

三个沉勇而友爱,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女子,却段政府及其帮凶文人说成是“暴徒”,“受人利用”的。

幻灯显示:“流言使我耳不忍闻”,教师总结: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使作者悲愤到了极点。“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七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此时此刻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不出话来? 悲愤到了极点,有很多要说的话却说不出来。再次强调板书:悲愤 悲——哀伤 愤——憎恨

(三)赞颂青年

1、“但是,我还有话要说。”青年们的血不能白流,鲁迅先生要让中外的杀人者看清楚,他们杀害的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 学生先试作回答。

2、在四十七个遇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在文章中,作者对刘和珍奉献了自己最大的悲哀与尊敬。

从文章标题中的“君”就可以看出鲁迅对她革命者深深的敬意。让我们从刘和珍身上来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作者记忆中的刘和珍是什么样子的。“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一个多么善良温和的女子,每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一笑而过。

3、问:文章中鲁迅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个别学生找出

幻灯显示:

毅然定《莽原》——-追求进步

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忧思深远

欣然去请愿————勇敢无畏 这样一个善良温和的女子怎么会是“暴徒”呢?

这样一个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请愿是欣然前往的,怎么会是“受人利用”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却惨死在自己国人的屠刀之下。

3、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赞颂。

品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幻灯出示)请一男生读,全班齐读。问;什么是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真正勇敢无畏的革命者。他们对黑暗的反动统治奋起反抗,他们能把惨淡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他们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毫不回避,毫不退缩。哀痛者——以„„为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

问:这些革命者以什么为哀痛?以什么为幸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哀痛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总结:杀死这样优秀的青年,就是扼杀了中国的未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当局者的凶残,让鲁迅先生愤慨!青年临难的从容,让鲁迅先生敬佩,而我们的国民呢,他们的反应如何?

(四)唤醒民众

1、请接着这一段看,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转折性的关联词。

学生朗读“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问: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除了象鲁迅、朱自清、林语堂等少数觉醒的人起来呐喊外,广大的民众对革命者的牺牲是如此地冷漠,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他们遗忘的。鲁迅深感痛心。烈士的血不能白流,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鲁迅觉得该写点东西了。幻灯出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现在“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挖掘国民麻木的根源。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问: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默无声息?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麻木的国民群体庞大,历史悠久,他们之所以默无声息,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满清的文字狱,到今天段祺瑞执政府的武力镇压、流言诽谤,这些有形、无形的刀枪已经构成中国专制统治的残暴,野蛮而严厉的统治已经使我们广大民众感怒而不敢言了,使我们的民族正义感逐渐衰亡。鲁迅对这类人是深有感受的。

看看《孔乙己》中鲁镇酒馆中拿孔乙己当笑料的酒客们,看看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青年为革命流血了,牺牲了,其中的价值有多少人看得到。只不过给这些“无恶意的闲人”增添了“饭后的谈资”罢了。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就这样一直沉默下去,最后走向灭亡;要么就让这如洪水般的愤怒爆发出来。很显然,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发展我们必须爆发,必须用行动来反抗敌人的暴行。所以鲁迅忧国忧民发出了激烈的呼告: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鼓舞生者

学生齐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 我们要从革命者等流血中吸取经验教训,看到希望的曙光。呼唤所有的有志之士行动起来,投身到革命实践中来,虽然革命的征程很坎坷,但希望还是有的。至少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烈士的鲜血,循着烈士的足迹继往开来。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仅以此文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出示幻灯)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悲——哀伤

唤醒

愤——憎恨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0

这篇文章已经学完有几天了。今天才有了空闲总结一下。第一次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知怎样混混沌沌的就过去了。现在看起来里边一定有许多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应该是学生到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思考。

首先要在方法的帮助上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这个问题在199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不少同学就直接的吃了大亏。要懂得注释对自己读文章的重要作用。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尤其是引用当时不同的名人对该事件的评价,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读鲁迅文章的积极性,况且还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更深切地领会到作者这样说的妙处所在。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然后注重对学生阅读感受与阅读经验的总结与强化。在总结读文章规律的过程中强化与巩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方法的正确理解,强化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正确认识。有了前面的手把手的教授与示范,又加上后边的总结与提炼,我相信学生对鲁迅文章阅读的恐惧会有所改观。不仅如此,学生再读其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时也许会有法可依。向来不敢奢求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强化和改进,很快就会有检验的,下一单元就又有鲁迅的文章,不知结果会怎样,但我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有足够的继续挑战自我的信心。

上一篇:很不错的英文自我介绍下一篇:晋商文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