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雾凇教案

2024-05-18

苏教版雾凇教案(共10篇)

苏教版雾凇教案 篇1

南信大高新实小 陆莉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图片。视频、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师背诵)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个别读、齐读诗句。【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雾凇的美与奇特】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感受雾凇色泽美、姿态美。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一番---------雾凇。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是罕见、神奇、美丽的景观,文中用了一个词儿,称它是一个——“奇观”,(板书:奇观)【突出主题,突出主线。】(出示:雾凇图片,师配以解说)

2、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老师也送给你们一些词,让我们来读读 出示:(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美丽奇特、银光闪烁、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调动学生的深层记忆,并让学生准确地描述,积累词语。】

3.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读、感悟雾凇的色彩、光泽美及其壮观。

A:洁白晶莹:白得发亮,没有一丝杂质,晶莹剔透。指导读词,放进句子中再读,齐读。颜色多美啊!(板书:色美)

B:银光闪烁: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像许多小星星在顽皮地眨眼睛,像走进了童话世界。指导读词或句,闪着亮晶晶的光泽(板书:泽)

C:缀满、十里长堤:数量很多,不是一枝,而是满枝满树,不是一树,而是千树万树,不是一里两里,而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十里啊!十里长堤,十里雾凇!何等壮观啊!指名,评价:你不仅读出了雾凇的壮观,还读出了惊讶和赞美的感觉呢!板书 壮观【一步一步的引

领,通过抓住读好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又可以体现到雾凇的壮观,特别是分步骤的板书更能体会到雾凇的别样。】

谁再来?看得出来,你自己都陶醉在这美妙的图景中了。

出示词,指导读词===4人读句子、评===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丽。齐读

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要祝贺你们。我们再欣赏几幅雾凇的美丽图景,想不想看? 那就来静静地观赏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雾凇的美后,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真正的雾凇,学生印象更深。】

提要求:边看边想雾凇是什么样的?

(1)瞧瞧,这些雾凇像什么呀?你可以挑一幅图说,也可以选择几幅图讲。

出示:写话,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读写结合,及时训练,及巩固了对雾凇的形象的记忆,同时也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大家想象的翅膀都飞了起来,那么多的形态,各不一样,用书中的词说,就是——(千姿百态)

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各种各样、姿态万千、仪态万千……)【找近义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掌握巩固词语的同时,又学会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这些哪还是冬日里黑森森的树啊,它们分明是用晶莹的玉石雕刻成的——“琼枝玉树”,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啊!雾凇的姿态真多啊!

(板书:姿态美)

4、背诵

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一定想永远把它记在脑海里。给大家两分钟,尽情地读一读,记一记。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配乐)。

配乐齐背

5、小结:老师都在大家的朗诵中陶醉了,这样壮观美丽,而又罕见的吉林雾凇景观可真称得上是一大“奇观”。

6、.难怪作者要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及时总结,又次突出主线】(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雾凇形成的“奇”

过度:欣赏了这么多神奇而又美丽的的雾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1、学生说。出示问题:思考(1)形成雾凇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3、集体交流;

A、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预留:你能发现什么吗?)形成雾凇需要哪两个条件?说出后

板书显示红字: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读一读体会。理解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3)那么吉林这里有这样的条件吗?

(4)这些水汽哪里来?学生回答后,问丰满水库有多大呢?

出示:丰满水电站资料:

(5)有饱和的水汽吗?从哪看出? 出示:“这样,松花江流经-------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从哪些词(弥漫、涌、笼罩、淹没)可看出,指导朗读。分别交流理解、读出感受。

(观看视频)看,多大的雾气啊,多浓的雾气啊!【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

你能读好吗?自练,指名一生读,(谁来读一读,让听课老师也仿佛看到这神奇的雾。指名朗读,齐读,(点:把水汽过于饱和的情景读得太妙了,使我好象在腾云驾雾一样。)齐读。

B、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

过渡:夜渐渐深了,松花江两岸的温度越来越低,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开始慢慢凝结成雾凇。.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1)、(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柳枝镀上了白银。

用心读这句话,你读懂这一句话吗?谁来给我们说说自己的理解。重点指导: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一层地 的作用。

(2)正是由于雾凇是慢慢形成的,出示:最初-----逐渐------最后(引读)

指导读 预留:: 练习造句

4、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是怎么形成了吗? 预留(出示)引读

“每当(),气温下降到(),这雾气便(),涌向(),笼罩着()。树木被雾气()。渐渐地,()、()模糊了。这蒸腾的(),(),(),()地给松针、柳枝()。最初(),逐渐(),最后()。边读边填写【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很多,此方法既让学生一步一步的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学会了背诵,循序渐进,由扶到放】

5、小结:雾凇乘着夜的翅膀无声无息地来了,一点一点挪移着碎步来了,仿佛是夜间人们在做梦时天公给人间悄悄送来了一分神奇美丽的礼物,难怪早在宋代,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就称雾凇为“梦送”,多么有诗意的称呼啊!这雾凇的形成过程又怎么能不是一个奇特的景观呢!难怪说这真是------奇观。(板书:形成奇)

6、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走进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神奇过程吧:(齐读)“每当……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过渡:欣赏这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一句简单的俗语,一句巧妙的过渡把观看雾凇的最佳时间告诉了学生,学生兴趣就会更浓。】

四、赞叹奇观。

1、师引读1、3小节:(引读)所以,清晨,我们就看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

所以,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花。”

(看视频)看,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一片晶莹。

2、是啊,如果此时你就在观赏这一奇观,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的雾凇的奇,从视屏上看到的雾凇的壮观,真想发表自己的感慨,此时给学生一个抒发自己感慨的平台,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真是太神奇了,一夜之间让我们进入了童话里,真的如梦如幻。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难怪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又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五、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感受了“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出示:这就是----------奇观。读【又一次突出文中的中心,又一次突出主题,一个“奇”字贯穿全文。】 其实啊,自然奇观还很多,与吉林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

欣赏图片。看了这些有什么说的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老师留给同学们一点任务:出示作业。

六、作业:

1、课后搜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的资料。

2、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遇冷凝结

色泽美

壮观

饱和的水汽---------------------

22、雾凇

姿态美

奇观

形成奇

教学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整体上把握住了教材,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感知、评议、朗读、欣赏体会雾凇的“奇特”。全过程抓住“奇”来进行教学,创造舒缓而美的氛围。在研读文本基础上能打破教材结构,从雾凇的色泽、姿态和形成两大块让学生边读边悟,感受雾凇的奇特,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朗读指导能指导学生谈感悟,抓住关键词先理解通过读感受语言之美,感悟雾凇景观之美进行有效教学,并注重双基训练,感知学习文中好词好句的运用。指导学生用好词说好话。雾凇的形成抓住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同时,注意了

课件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重点达到如下效果: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一、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指导朗读体会。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一、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双基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再让学生读好“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进一步感受雾凇形成的奇特。

三、想象后朗读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苏教版雾凇教案 篇2

一、以读为主线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 我以读为主线, 以读促学、以读促悟,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欣赏作品文字之美、感受作者心境之美。

1.默读感知。

默读是一种读思兼顾的学习过程,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默读时, 让学生对标记不懂的内容提疑问, 划出喜欢的语句说感受。学生带着目标去读, 边读边划, 边思边写, 充分感知课文, 为进一步学习奠下基石。

2.比读品析。

《雾凇》一文语言精练, 词句优美。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欣赏, 我使用换词法让学生先比较揣摩词句的精当, 再朗读品析。如开头“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在阳光的照耀下,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一句, 我让学生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两词分别换成“洁白”、“闪闪发光” (也可以换成其他词) 进行对比揣摩, 使学生明白 “洁白晶莹”更突出雾凇白得一尘不染, 亮得晶莹剔透;“银光闪烁”也更体现雾凇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银光。再如“渐渐地, 灯光、树影模糊了……”一句, 先去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词朗读, 再与原句比较, 从而体会雾凇这一奇观是逐渐形成的。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对比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品析词句之精妙, 欣赏语言之优美。

3.悟读升华。

作者为文, 所谓“言为心声, 情动词法”, 我们读文章理应披文入境, 走进作者内心, 去领略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雾凇》一文的作者以其优美的笔墨, 描绘了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 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悟, 体会作者情感。读得越多, 感受越真, 领悟越深。悟读, 让雾凇美景在脑海中生动浮现, 文中的优美词句化作了充满感情的声音。这样, 化平面为立体, 将语言形象化、情感化。学生在悟读中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并与之产生共鸣, 情感得到升华。

二、突出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 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雾凇》一文时, 我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古人云:“古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的熟读深思即通过边读边思, 深入思考, 让学生用心去感悟文章内容, 体验文本情感。初读时, 要求学生圈点文中不了解的地方, 尝试思考;精读时,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遣词造句之美, 布局谋篇之巧;学完全文, 再引导学生在赏读悟读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这样才能读得精、想得透、记得牢。

2.培养感情朗读的习惯。

感情朗读,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曾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 “在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读得多了, 不仅读出声音, 读出语调, 更读出情感, 这样对文章所得当然更全面、更深刻了。教学《雾凇》第二自然段时, 抓住雾凇形成的几个叠词“渐渐、慢慢、轻轻”, 指导学生先用平缓舒展的语调读, 然后逐渐升高, 最后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看银松雪柳”的激动与喜悦。第一、三自然段分别用自豪、赞叹的语气朗读。这样,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 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感情朗读的习惯。

3.培养学生延伸阅读的习惯。

“吉林雾凇”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学完《雾凇》一文, 将另外三大奇观向学生略加介绍,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它们奇在何处?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图书馆, 借阅关于另外三大奇观的文章, 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再提醒学生把描写四大奇观的精彩语句摘录下来, 或者写一写读后感。阅读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取知识、发展智慧。

三、突出口语训练

口语表达, 是学生内部积累的倾吐, 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前提。教学中, 我紧扣课文特点, 适时进行口语训练, 达到了预期效果。

1.造句训练。

在对比朗读中, 对于重点词语, 先读, 再品, 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各说一句话, 既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又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如, 学完第二自然段, 借助雾凇形成过程中“开始……然后……逐渐……最后”等词语, 让学生有序叙述身边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 学生有话可说。

2.导游尝试。

在课堂总结时, 我这样安排:“谁能做一次导游, 把我们带到吉林, 参观一下雾凇美景?”这样一来, 学生积极性很高。不少同学除了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复述外, 还能结合插图, 充分发挥想象, 将雾凇美景创造性地描述了一番。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又培养了学生口语能力。

3.评说训练。

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案 篇3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苏教版小学语文《雾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出示多媒体)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诗读一下好吗?

2、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

3、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最想看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景观: ①精读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课件出示)讲解:

6、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②精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

1、过渡:瞧,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你能说说你看到的雾淞是什么样的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指名回答)

2、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也来赞美一下,好吗? 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3、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5、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二、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5、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指名读)

6、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7、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8、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

9、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让我们把这篇文章完整的自由的再读一遍。再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六、总结全文

苏教版雾凇教案 篇5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赵老师的《雾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更是组织者,所以整堂课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层层递进,深入核心。本课赵老师用多媒体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雾凇奇观引入祖国风光无限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整节课教师设计紧凑细致,结合多媒体有效的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展示了别开生面的一课!

这节课我感觉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首先精彩的导入,不仅创设了轻松的教学氛围,自然的揭示了课题,还渗透了字理知识。其次,我最想说的是此教案设计科学、合理、实用,很好的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因为精确而恰当的课时任务是一堂课成功的保证。第一课时就应以疏通课文为基础,以感悟雾凇之美为教学重点,设计者对字词的处理很扎实,为朗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学习新课环节6、7、8、9部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很好的了解、感悟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总之,我认为教学设计注重了一课一得,体现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育思想。

苏教版《燕子》教案设计 篇6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5、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并用此法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二、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来了。《燕子》这篇课文,就是写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那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怎么美呢?

2、先来仔细看看燕子。

○默读片断,思考:片断中抓住哪些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

○听教师读、删减比较。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一个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分别写出了燕子的什么?

○讨论:这些形容词删与不珊,哪种更好?为什么?(初步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把《燕子》中的燕子外形描写与《翠鸟》中的翠鸟外形描写进行比较:课文中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不写其他方面?而《翠乌》中又为什么只写翠鸟的小爪、眼睛和嘴?(描写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体会语言形式表达的准确性。)

3、出示: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口头缩写示范朗读说说理解

4、朗读: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5、作业:

《课堂作业》1

4第二课时

1、课文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

○雨、风、柳、草、叶、花。

2、出示,觉得怎么样?

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3、逐个比较,层层添加。

4、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下面一句中,哪一个词把小燕子这种急切的心情表达出来?

5、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这告诉我们燕子是什么鸟?(候鸟)

6、理清层次,练习背诵。

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7、花儿、草儿赶来了,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呢?(释:生趣)

8、读第3段,想像一下燕子飞翔的情形。

9、缩写句子。

10、找出描写燕子飞行轻巧敏捷的词句。

11、小结朗读。

12、作业:

《课堂作业》56

第三课时

1、朗读最后一段。

2、比较:

○落停

○痕根

3、理解理待演奏。

4、背诵本段。

5、全文小结。

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写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字词:“掠、堤、垂、初、素”的读音;“华”在本文“华灯”中念第二声是装饰精美的意思,“浮、素、掩、初”的写法;“犹如”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3、段: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生字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一起去看西湖的山、湖。

3、出示课题: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2、学生自渎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三、检查自渎

1、出示词语

杭州 远眺 连绵起伏 犹如 典雅 轻柔 掩映 一般 心旷神怡

素有 明净 镶嵌 轻拂 山峦 硕大 掠过 绸带 阮公墩 仿佛

(1)自己先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3)谁来说说容易读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州、硕是翘舌音,净是后鼻音,峦、掠是边音)

(4)齐读

我的十分钟

你觉得哪些词最难写?容易写错?

在这些词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谁能帮助他?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5)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你能读好这篇优美的文章吗? 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在书上画出来,指名回答)

板书: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教师描述引读: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素来”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4、指导朗读(这一小节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教师小结:为什么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老师不明白,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仔细的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找一些资料,明天上课的时候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一、检查复习

1、复习检查生字词。

2、为什么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你们都读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读中作答(回答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色来朗读)

4、启发想象: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山峦,湖水,湖堤,小岛,华灯)

5、是啊,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那些句子写出了山美?(自己在文章中找一找)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出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

2、西湖的山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形容山美的词语。

指名回答(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3、你能看出山的颜色吗?找出描写颜色的词:青、绿、浓、淡

4、是啊,西湖的山不仅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还色彩秀美,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啊!谁愿意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山?

指名读(多个,注意读出山的美妙意境)齐读

5、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大家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读出来了,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指名读

6、西湖的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像一面硕大的银镜,一闪一闪的湖面)

硕大是什么意思?作者把湖面比做什么?这面镜子是静止不动的吗?

我的十分钟

7、自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西湖湖面的景色,仿佛自己就站在西湖边上,用自己话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8、真美呀!谁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9、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齐读

过渡:西湖不仅是山美水美,还有更美的景色呢,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

自己去读一读,找一找。指名回答(朗读相关的句子)

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

3、出示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

湖心的三个小岛,仿佛仙境一般

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四人一小组互相读一读,要让你的小伙伴感觉到真的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选出最好的,在班上读一读。

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做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化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反问句加重语气)

4、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西湖仙境,看谁能带我们进入仙境)

过渡:迷人的月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第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2、作者把月下的西湖比做什么?又把华灯倒映在湖中比做什么?

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3、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琴声,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五、总结全文,朗读品味

1、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朗读练习。

2、教师总结: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

板书设计: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云房子教案苏教版 篇8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房、及、然、厂”4个生字,学习新偏旁“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雨后天空的奇妙和美丽。

3、想象云朵的形态,学习用文中句式表达。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难点:想象云朵的形态,学习用文中句式表达。教学方法:四点导学法、随文识字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猜谜语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谁来猜一猜?

谁来读读这个词?(房子)

你怎么记住“房”?(“户”像一扇门,以前“房”指的是单扇门的屋子)

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房”(扁扁户字头,下面一个方,方字一横要稍长,写完横折钩再写撇)。

2、引题

你见过什么样的房子?

小朋友们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许多有趣的房子。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名字就叫《云房子》。

齐读课题《云房子》。

二、导疑

1、请同学们来听课文,想一想:云房子是谁造的?云房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眼睛看书本,小耳朵仔细听)

2、刚刚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要求)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来不及”

“及”

“及”本来是指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意思是赶上,来不及就是-------赶不上。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群小鸟飞来了,他们一边飞,一边说-------

白云真多啊。谁再来读读?

你读出了小鸟的开心,真厉害!

这么多白云,小鸟们都想来---------

请一只小鸟来读。齐读。

(2)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这儿有个儿化音,谁能读好?指读。齐读。(3)造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呢?画波浪线。指读。

谁来读读自己喜欢的云房子?

“傻傻地横着”是什么样的?这有一只大冬瓜,这样可以吗?应该怎么放?谁来读?

读的真好,我看到了一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大冬瓜。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4)这幢花朵云房子,谁喜欢?这是一朵开得非常旺盛的花,请你读。“美美地开着”

像花儿一样的云房子,让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读出它的美。

(5)云房子不止这么一点点,我们再来看,有很高的-------

有成片的-------

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直小麻雀。

老师把这些云房子请到了教室里,第一个是---------你能读出它的高吗?指读,齐读。厂房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工厂?(化工厂,面粉厂,纺织厂,纸厂,汽车制造厂)这么多的厂房,一幢挨着一幢,连成了片。齐读。

谁来读读这幢云房子?指读。

读词:小的、一点小的、一点点小的。

这三个词给你什么感觉?说得好,只可以住进一直小麻雀。多一只都住不进去。谁来读读?

(6)小朋友们,小鸟们造了这么多云房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多种多样,千姿百态)让我们捧起书再来把这些云房子美美地读一下。

四、导创

看着小鸟造出这么多云房子,你是不是心动了呢?你想造出一间怎样的云房子呢? 按照句式仿说。

小朋友们真会想象。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云房子的样子,小鸟们在云房子里做什么,云房子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放到写节课学习。

五、学习写字

1、齐读生字“然、耍、房、及”。

小组讨论学习生字的方法

2、教学生字

(1)同学们注意观察,“房”字怎样才能写好呢?

范写:方字一横要稍长,这座房子才漂亮。(用红色粉笔标出)

(2)同学们看这幅图,右边是狗,左边火上正在烤着肉,这是什么字呢?

“然”本来的意思是燃烧,小朋友看,犬是狗,旁边有个月的变形字,合起来表示狗肉,横四点表示烈火,下面加火指用火烤狗肉。

范写:然字要写好。四点很重要。(用红色粉笔标出)

谁来说说怎样写好横四点?

(3)同学们接着看,及这个字怎样能写好?你在哪些字中见过这个“及”?

组词。

范写:第一撇稍竖,第二笔横折折撇一笔写成,最后一捺写舒展。

(4)这个“厂”字看似简单,要写好它并不容易。怎样写好这个字?

和“广”比较,要注意和“广”进行区分。“厂”也是一个偏旁部首,你知道哪些“厂”字头的字?(厅 原

压)

范写,全部描红,同桌检查。

3、写字书描红。

六、回归课本,朗读课文。

苏教版雾凇教案 篇9

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看图揭示课题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

⒉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⒈出示自读要求。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

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出下面生字词。

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细读第1自然段。

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

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作业

⒈描红。⒉练读课文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8蒲公英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掌握收集的方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事物的外表现象所迷惑。

点 理解课文,感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

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⑶理解词语。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

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

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⑵读第4自然段。说说几种小降落伞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⒈齐读全文。

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一阵阵 黑黝黝 金灿灿

⒉用“嘱咐”造句。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9三袋麦子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⒉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述这个故事。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课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题目是:三袋麦子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课文。

⒉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

⒊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指名读生字卡片,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一字多音。

⑶理解词语:烙饼 发霉 麦囤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一说每部

讲什么?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小麦子他们各自作了处理。

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内容。

⒈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猪、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后诗怎样做的?他们地做法不同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想一想:这些词

语说明了什么?讨论

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

⒋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

段分组竞赛读。

五、课堂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

⒉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9三袋麦子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理解每个人人物的性格

点 明确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⒈听写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⒉练习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⒈理解课文内容。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完成练习。

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座位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得地方。

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教师范读难点:小猪回答土地爷爷的话。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

⑴看板书:自己练读。

⑵指名口述:其他学生纠正口述中的毛病。

⑶学生练习口述,同座位分角色口述。

⑷指名学生口述。

三、总结全文:

⒈指名学生口述全文。

⒉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⒊教师小结:课文给我们见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

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约,什么叫聪明能干。

四、作业:

⒈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⒉课后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10哪吒闹海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语,弄清课文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神仙为民着想战胜邪恶故事。

要学习的课文是《哪吒闹海》

⒉板书课题

⒊解释题意,拼读哪吒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查字典,理解词语。

⒉检查自学效果。

重点词语:兴风作浪:刮起大风,掀起大浪。

胡作非为:装做坏事

三、读课文。

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哪吒闹海的原因。

第二部分:(2~4)写哪吒闹海的经过。

第三部分:(5)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⒉完成描红练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化学必修1教案 篇1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1单元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

上一篇:婚宴男方家长答谢宴简短致辞下一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运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