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

2024-08-30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共11篇)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 篇1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篇1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通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回忆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然后创设龟兔再次赛跑的情境,用花边装扮领奖台,从而引出课题:花边有多长。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再让学生自己试试求花边的长度,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在一起探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思维因有“摩擦”而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在汇报时我注重学生自己解说一下算式的意思,目的在于更深刻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列举算法和学生自己的动手计算,实现算法的优化,让学生自己感觉哪种方法更简便。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他们试着做一些练习题,练习由简单到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题目。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篇2

本节课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2.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不足之处:

1.利用龟兔赛跑创设情境,与后面的教学内容落差较大,可换为学生喜欢又适合本课主题的情境。

2.课件制作中要注意细节,避免误导学生。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严谨,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通过这次汇报课的准备,让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绝非易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更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应做好课堂的指挥棒,从课堂出发,更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篇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 篇2

一、师生交流,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 今天几号了?生:12月26号。师:是啊新年就要到了, 大家高兴吗?我们怎么迎接新年呢?生甲:举行一个迎新年联欢会吧。生乙:我认为应该把我们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迎新年嘛, 应该有个好气氛……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互动交流, 拟定方法

师:我们还是先说说买彩带的事情吧, 买多少呢?生甲:量一量有多长就可以了, 比如, 黑板用多少彩带, 可把黑板的四条边的长度量出来, 之后把他们的长度加起来。生乙:我不同意这种方法, 黑板是长方形, 相对的边相等, 只要测量出一个长、一个宽就可以了, 如果每条边都测量出来, 要站得很高, 很麻烦, 也不安全。师:采用什么长度单位记录测量结果呢?生甲:黑板、教室的长和宽都比较大, 我认为应该用米做测量单位。生乙:测量时不一定能得到整米数, 怎么办?……交流、争论中, 明确了测量记录的方法, 为有效地开展小组实际测量活动做好准备。

三、合作实践, 汇报交流

1. 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测量黑板、窗户、地面的长宽。教师及时进行测量记录方法的指导, 特别要注意测量时的安全。

2. 根据测量的长、宽, 独立尝试计算周长。

3. 小组内及时交流这些物体周长的计算方法。

4. 小组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5. 启动数字转盘游戏课件。

转盘停止时指定的数字是几, 则负责计算周长的学生汇报总结的计算方法, 根据该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评比栏中给予组加星奖励或扣星惩罚。有不同计算方法的小组其他同学可补充, 及时计算板书。 (板书略) 并引导学生比较、优化几种计算方法, 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汇报、讲评, 周长计算的教学难点在愉快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轻松突破。

四、畅谈收获, 评价总结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 篇3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我们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

这节课的重点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要开班队会,让同学们装饰一下教室,为了使黑板看起来更漂亮,问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建议,引出给黑板的周围镶上一个花边会更漂亮些,问题是这个花边要做多长呢?由此引出黑板的周长,于是量黑板的长和宽,然后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与交流,探索计算方法。在小组中,学生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向同伴解释,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理解,通过谈话和倾听来重构自己的观点,在听取同伴解释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整理,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公认可行的办法。像上面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统计了班上哪种方法是最多的;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时我统计了班上喜欢哪种方法的人最多,思路最简洁?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长+宽)×2,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花边有多长教学设计 篇4

上传: 万宝英

更新时间:2012-6-7 11:08:3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淘气和笑笑他们班是在给教室装新衣呢?我们走进他们的教室去看一看,淘气和笑笑分到的任务就是装饰美化教室的黑板。小朋友们,你们看黑板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吗?请你和同桌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有四个角,并且都是直角,对边相等:也就是两个长相等,两个宽相等。)可是笑笑觉得黑板不够美观,她和淘气商量着想要是给黑板围上花边,黑板就会很漂亮。大家注意看看,他们是怎样为黑板围上花边的!他们是绕着黑板围了一周。

师:小朋友们,绕着黑板围了一周,其实就是黑板的什么呢?什么叫做黑板的周长?(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的周长。)

师:那么, 将花边绕着黑板围一周,想知道花边有多长,有哪些方法呢?请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师:小朋友们,求黑板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现在就把黑板的长和宽告诉你,你能求出花边的长度吗?

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给黑板围上花边,花边有多长?请小朋友们自己算一算,写完后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集体汇报

师:小朋友们,你是用什么方法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位同学的算法。明明的方法:34+12+34+12=92(分米)

34是长方形的长,12是长方形的宽。这实际上就是把4条边依次加起来,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芳芳的方法:34+34+12+12=92(分米)

先把两个长加起来,再加上两个宽,合在一起就是四条边的长度,也就是花边的长度。笑笑的方法: 34×2+12×2=92(分米)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而且2个长相等,有2个宽,而且2个宽也相等,也就是对边相等。淘气的方法是:(34+12)×2=92(分米)

34+12求的是一个长加一个宽的和,相当于半个周长,乘2表示长方形有2组长和宽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小朋友们,刚才的四位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和谁的方法一样呢?不论是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来计算花边的长度,都是求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四条边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因此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师:(明明 芳芳 笑笑 淘气)的方法,你比较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呢,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请你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宽)×2这种最简单,那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使用这种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吧。

2、出示例1:求长方形水池的周长。

长是30米,宽是20米。

3、出示例2: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5米,宽20米。淘气沿着篮球场跑了2圈,他跑了多少米?

三、分层练习,逐步深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已经学会了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呢?接下来老师可要考考你。

1、看图形,算周长。

2、实际运用:学校靠墙边有一片草地,准备用篱笆把它围起来,(如图)已知草地长10米,宽6米,共需要多少米长的篱笆?

3、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4、蚂蚁大比拼

赛场上共有两位选手,红蚂蚁、黑蚂蚁。它们跑的速度相同。赛场上还有两个赛道:红色赛道、黑色赛道。

比赛规则是:两只蚂蚁将从同样的起点同时出发,绕着各自的赛道到达终点夺红旗,谁先到谁就胜出。

5、拓展性练习

把两张长6cm,宽2cm的长方形纸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呢?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花边有多长》反思小结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计算“花边有多长”,帮助学生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通过“做一做”讨论并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了解了长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了解了一些测量单位并对周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习计算其他图形周长、面积的基础。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学校即将举行布置教室的展览活动,看一看我们的这块黑板该怎么装扮一下呢? 生1:给黑板弄上花边

师:(先不评价)我们看一看给黑板弄上花边以后的效果怎样?(点击课件,花边绕着黑板一圈。预设:学生惊呼,好好看啊)看来这位同学出的主意不错。怎么样才能知道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呢?

生1:可以用绳子绕着黑板一圈,绳子有多长就买多长的花边。(呵呵,看来你和

曹冲一样聪明机灵,想出了替代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要想知道花边有多长,其实只要算出黑板的周长就知道了。

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像这位同学说的这样,(点击课件,出示围着黑板的长方形框)你们同意这位同学说的吗?(预设:生答同意。)要算出黑板的周长,我们先要知道什么?

生1:黑板每条边有多长。

生2:不用知道每条边有多长,只要知道一个长和一个宽就可以了。因为长方形的两条边是对等的。师:大家的意见呢?

生3:我同意生2的意见,我也同意……

师:好,老师告诉大家,黑板的长是34分米,宽是12分米。(点击课件)现在你能算出花边至少长多少吗? 生:能。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计算黑板的周长 师巡视。

2、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计算方法。

3、展示汇报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请学生上讲台,手拿小棒,边指边说。

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4+34+12+12=92(分米)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4×2+12×2=92(分米)(师:为什么×2?生2:因为有两个34,也有2个12))

生3:我是这样计算的:(34+12)×2=92(分米)(师:你把它们先加起来,这个表示什么?后来为什么又×2呢?生3:我先把长和宽加起来,因为有二个这样的长和宽,所以我×2)

师:同学们的方法多种多样,现在我们来系统地再梳理一遍刚才同学说的方法。课件演示三种方法。

师:黑板的周长我们已经计算出来了,现在你知道至少需要多少花边了吗?(92分米)

过渡语:同学们会算黑板的周长了,下面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你会算吗?请你试着在草稿本上计算一下。

三、做一做

1、书上58页做一做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已的方法。

2、师:请同学说一说这个图形的周长要怎么计算呢?(点击课件,出示一个倒着放的长方形)(预设:学生哈哈笑着说是一样的也是长方形)请一生回答即可。

四、讨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学习到这里,相信同学对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已经做到了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呵呵,谁能说说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给我们今天的课起个课题。

生1: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我起的课题是: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师板书课题)

师:那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方法?请小组同学互相提出自已的想法,讨论小组长负责在草稿本上记录。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长+宽+长+宽 长×2+宽×2(长+宽)×2 全班齐读一遍

过渡语:学习知识是为了我们更便利地生活,那你知道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呢?

生1:我们可以计算很多物体的周长。师:请你试着计算以下几道题。

五、巩固练习

1、帮王大爷计算他用了多长的篱笆。

学生计算,点名学生说。

2、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计算它的周长。

要求学生动笔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再计算。

3、计算小明跑了多少米。

六、总结

1、打开数学书58页,用1分钟时间浏览我们今天学习过的知识。

2、完成书上《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把自已的答案写在书里面。教学后记:

上完这节课后,下一节课听了另一个老师的课,他讲的是求图形的面积,和我的有一些类似的地方,都是讲的图形有关的知识。在这位老师讲新课例题时,汪老师提醒我说,你们都是一样的,只是让学生看着例题图说自已的解法,没有让学生把算式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根据他的算式来说他的想法。这样在底下坐着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就会看得明白,听得更明白。光这样说一说,听得就有些晕。

这个提醒切中的要害,我的确也感觉到如果在学生说他在计算黑板周长时的做法的时候,让学生上来板书自已的算式,再对着他的算式讲解则更好、更清楚、更明白。学生大部他在列算式的时候都是写的分步式,如果在黑板上演板后我还可以让同学们根据分步式列出综合式。这样对于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则引导较准较快。

这个课件是我在别人课件的基础上修改的。当时别人设计的时候在黑板周长的每个计算算式下面加上了如:长+长+宽+宽,等这样的写法,而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可以先不出现,让学生自已在讨论的时候自已讨论出来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宽+长+宽等等公式。事实证明,如果前面没反复提到说长和宽,学生很难想到这样子长+长+宽+宽或长×2+宽×2等这种说法的。因此别人的这个设计还是值得借鉴的。

提问的方式还需要更精确一些。当我说:“请你计算一下黑板的周长”有一些学生就没有拿出草稿本计算,我问他时,他说他口算。以前在教学计算时,有什么方法计算时,有一些学生常常老师我口算就能算出来。在当时的情境下允许口算。如果我的问题改成“请你列出算式计算黑板的周长”那样则更好了。这节课感觉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我的性子压了一些下来。平时我的个性说话的语速有些过于急了。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6

苏清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7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桌子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8

我的设计理念:

本课“桌子有多长”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开展要注意两点:①突出究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②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框架是:

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

桌子有多长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尺子估测与测量实物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独立探究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操作与感悟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的合作者,问题思考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的设计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适当加入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历史小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

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或某个知识的起点往往都有一些生活的原型,或者历史发展的变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契机,收集一些简单的历史小知识,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思维。所以我在课堂中加入了古人身体上的尺子、关于“度量衡”统一的故事。

我的执教感受:

1、课时的重新划分。

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

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

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9

一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嘉陵小学 马秀玲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了解1米有多长,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进而引导学生推测1千米有多长。部分学生对学过的四个单位,有了空间上感性的认识。学生对寓学于乐的数学教学方式,很感兴趣,乐于参与。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有限资源,从1米有多长开始入手。再让学生感受10米有多长(十个学生张开双臂手拉手的距离),接着引出100米有多长,让学生分组到走廊看学校操场的一百米直道,并告诉学生,这个距离就是100米,如果10个这样的100米会有多长呢?学生开始思考,利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10个100是1000,知道了10个100米就是1000米,我们还可以这样记录1千米。这样一步一步让学生理解1千米到底有多长。由于1千米的距离比较长,仍有个别学生在空间想象上存在困难,较难理解。这是客观条件限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我在本课中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比划,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株洲到长沙的距离选用什么单位呢?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里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第二阶段:在室外进行,让学生分小组实际走一走,10米和100米的距离,在小组内交流所走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以及走完后的感受,为突破重点做好铺垫。第三阶段:课外体验。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体验〈1千米有多长〉。先组内交流,想象出一千米有多长,走完一千米要用多少时间,同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交一篇数学日记,其中部分同学的感受不错。一千米真长啊!学生通过体验,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巩固学生已形成的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也有待提高。

一分钟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10

时间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时间又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针对大班孩子,如何让他们懂得不浪费时间并合理利用时间呢?根据平时对他们日常活动的观察,有些孩子做事很拖拉,比如:穿衣服,整理物品,画画等。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幼儿感知一分钟到底有多长,从而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来懂得抓紧每一分钟。

本次的数学活动《一分钟有多长》活动设计中我按照“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设计本次活动流程,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的传统模式。让幼儿在猜测、玩玩、操作中真正的体验到了一分钟的长短。从而认识到一分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合理利用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从而看出我们应该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对探索的结果能够大胆描述和讲述。

在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了解和感知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但在活动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最后第二环节中幼儿的操作最好是自我横向比较,在验证环节由于是个别验证环节时间上存在着隐形浪费。可以以小组验证或者老师验证来替代全体幼儿一起验证。还有在刚看ppt的环节可以放到最后环节这样对幼儿来说更可以感受到这些大人抓住这一分钟,从而更好的感知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二年级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篇11

第四单元测量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P36-37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在一下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学好本课又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极易混淆的知识,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也是测量长度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章节,教学后做了如下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长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铅笔、橡皮、数学书的长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

4.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

上一篇: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方案下一篇:看国庆阅兵有感 建国70周年祖**亲生日快乐优秀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