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2024-08-28

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共9篇)

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1

1、什么是议案

议案是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享有提议案权的机关或个人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议事原案。经法定机构确认,并确定按照议案办理的称之为议案。

2、议案的内容范围

关于人大代表所提议案的内容范围,地方组织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范围如何理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重大事项决定权;第二是监督权;第三是人事任免权。因此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可以依法向大会提出以下类型的议案。

第一,候选人提名案。人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区长、副区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10人以上代表联名提出。出席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主席团或者10人以上代表联名提出。

第二,罢免案。请求罢免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决定的公职人员职务的议案。第三,质询案。对“一府两院”和它所属各工作部门的公务活动等进行质询和要求答复的议案。这种质询案一般是对这些部门决定的方针、政策或者重大措施有意见,或者对有失职行为的领导人员提出质询,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

第四,特定问题调查案。

第五,对重大事项的决定、决议案。请求人民代表大会就某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和作为决定、决议的议案。重大事项一般是本行政区域内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即是指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或影响的有关问题和事情。重大事项可以是某方面的具体的发展计划,也可以是某项较大的工程,还可以是关系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关系全局的问题。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议案,都要有题目、理由和方案,不属于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县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

议案与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区别在于:

(1)议案须由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达到法定人数的代表提出,而建议、批评和意见可由代表个人或联名提出。

(2)议案的内容都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而建议、批评和意见不受这个范围的限制。

(3)议案须经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决定交各代表团审议,或者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由主席团审议决定提交大会表决,而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是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或大会主席团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2

以体制内的批评家来说,由于需要为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的文艺创作路线服务,所以他们的批评大多局限在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上。然而,一旦面对某些具有实验性、先锋性,或者触及政治话题的作品,他们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并赋予作品以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这类批评实践中,大部分体制内的批评家长期扮演的是“卫道士”的角色,其批评观点也显得偏狭且保守。显然,将“政治正确”放在首位的批评不仅会遮蔽艺术作品内在的本体价值,而且在学理上也会存在种种局限。当然,这种局限性也是第三和第四类型的批评家很难避免的。例如,画廊请批评家的目的大多是希望借助批评家在艺术圈里的影响为画廊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或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的工作大致有两种,一是担当策展人,二是撰写吹捧性的批评文章。可以设想,即使批评家力图保持批评的独立,也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批评是否会影响到画廊的利益。于是,批评的自由度仍然有限。不难发现,由于在身份、体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限囿,中国的批评家是很难保持独立的批评的(学院内的批评家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大部分批评家不但没有独立的批评意识,缺乏学理化的批评方法,更重要的是没有秉承前卫文化的立场,以及肩负建构当代文化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美术批评不是趋于政治化、教条化、工具化,就是流于商业化、市场化、快餐化。最终,各种合力导致了今天批评的集体失语。

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学科界线、价值诉求进行必要的澄清与界定就变得异常的重要了。因为,唯有从批评的价值诉求入手,我们才能避免不先入为主地根据批评家的身份或所属阵营去作出判断,并有效地将官方批评、学院批评、商业批评与当代艺术批评区分开。那么,什么是当代艺术批评呢?在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对“当代艺术”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简要的讨论。

何为当代?一般而言,“当代”一词具有时间上的指向性,即可以将“当代”理解为当下的、目前的,以此与“过去的”、“传统的”相对。按此理解,所有当下的作品似乎都可以称作当代艺术。然而,从美学和文化学的意义切入,“当代艺术”则具有双重的意义维度。譬如,在西方艺术史的情景中,反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是当代艺术出现的先决条件:其一是反对现代主义的精英主义观念和既定的艺术表现方法,即追求文化的反叛性,崇尚语言的原创性;其二是颠覆建立在形式叙事上的现代主义传统,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主张艺术返回到社会现实中。于是,西方批评界习惯将20世纪60年代波普、极少主义等“新艺术”的出现作为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分水岭,并依据文化取向和美学诉求的异同将19世纪中期印象派以来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个阶段的艺术称为现代艺术,将波普、极少以后的艺术称为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然而,在中国美术界,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被明确界定。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种艺术现象,当中国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对80年代和90年代的艺术进行划分和界定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致的:一种观点是将80年代的艺术看作是现代艺术,90年代以来的则被理解为当代艺术;另一种观点是直接将过去三十多年间出现的艺术看作是当代艺术。当然,还有一些划分是以艺术现象或艺术风格为依据的,如“理性绘画”、“政治波普”、“新生代”、“新卡通”等等。由于始终没有定论,所以围绕“当代艺术”这一概念的讨论就必然取决于论者对其所作的界定。就笔者而言,“当代”更强调自身的文化诉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当下”、“现在”出现的艺术都能称为当代艺术,相反,只有明确地将当代文化的价值诉求作为创作首要目的的作品才是“当代的”。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将“当代艺术”与学院艺术、写实性艺术(以古典、学院写实为技术标准的作品)、“伪当代”艺术(主要指那些表层、媚俗的图像与符号性绘画)进行有效的区分。具体而言,当代艺术既区别于学院艺术,也与以“形式先决”为前提的现代艺术大相径庭,尽管它也追求语言表达的当代性和形态上的多元化,最终,当代艺术的旨归在于,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需求,其文化和艺术观念表现为:艺术要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反思现实,批判现实。有必要说明的是,当代艺术对现实的敏感与关注、反思与批判并不同于既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取向,远离政党意识,相反,强调个体的批判性视角,并以个体创作的实验性、前卫性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构中。

假如我们认可对“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所进行的界定,那么,只有那些参与到分析、归纳、呈现,以及构筑当代艺术自身的人文价值的批评才能称作是当代艺术批评。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当代艺术批评不仅与当代艺术共同成长,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评价尺度,以及两条相对自律的话语体系。一是敏感于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致力于文化现代性的建设,形成了以人性、人文、人本为基石的批评叙事传统。比如“人道主义”之于“伤痕美术”,思想启蒙之于“新潮美术”,“人本主义”之于“新生代”……与此同时,像“伤痕”、“生活流”、“大灵魂”、“理性绘画”、“近距离”、“玩世”、“泼皮”、“新生代”、“中国经验”、“新伤痕”、“告别后殖民”、“意派”等不仅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各个发展时期的批评话语,而且能以线性的发展构筑起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理论体系。另一种叙事传统则以反主流、反体制、反政治性话语的前卫姿态体现出来。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星星美展”、80年代中期的各种民间艺术运动、90年代中期以来的行为艺术、女性艺术,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各种独立性展览中可见一斑。通过这两种叙述传统,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艺术批评不仅要积极地介入当代艺术创作,推动其向前发展,而且,还需要建构自身的评价尺度,形成相对自律的话语体系,完善自身的主体价值,最终以构筑批评史学史的传统为目的。

除了重视当代文化的价值诉求外,当代艺术批评还需遵循自身的学科边界,强调批评方法论的不断更新。首先,从事当代艺术批评的批评家需要熟悉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简要地讲,当代艺术批评主要由对作品进行描述、阐释和评介三个部分组成。如果说描述和阐释并不要求太多艺术史背景的话,那么评介则涉及到对艺术作品在整个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其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的言说。也就是说,只有在深谙艺术史和艺术史的参照结构中,在某种成熟的艺术理论的指导下,批评家才能较为准确地呈现艺术作品在艺术本体与文化诉求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

批评官员到底是什么问题 篇3

《批评官员的尺度》这本书在中国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该书是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名记者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所著,书名本来叫《不得立法》(Make no law: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但中国译者把书名被改成了《批评官员的尺度》,译者的解释是,“不得立法”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原文,“中国读者并不熟悉这一表述”,“结合全书主旨”,就把书名改了。

关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著作,不论是通俗的还是理论的,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书名被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安东尼·刘易斯的另一本关于第一修正案的书《我们所仇恨的思想的自由》(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hate: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书名被改成了《言论的边界》(徐爽译,法律出版社出版);米克尔约翰(AlexanderMeiklejohn)的名著《自由言论及其与自治的关系》(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government),书名被改成了《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谈论言论自由的书的书名被“篡改”,这事本身就挺反讽的。

这几个例子里,米克尔约翰的书名被改是最冤的。因为他的书的主旨,就是认为第一修正案言论不应有任何“法律限度”,用他的1961年一篇文章的题目说,第一修正案应该是“绝对的”(“The First Amendment Is anAbsolute”,The Supreme Court Review 1961[January 1,1961):245-266.),不应有任何法律限度!

在米克尔约翰看来,美国宪法中实际上存在两种“言论自由”。“有一种被第一修正案宣布为不可削减的‘言论自由’,但是又有一种被第五修正案宣布为可以削减的‘言论自由’。”第五修正案规定,“无论何人,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换句或说,第五修正案“自由”一词所包含的“言论自由”,是可以通过法律的正当程序——比如国会的立法——剥夺的;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措辞完全不同:“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这里的“国会不得立法剥夺”的措辞意味着,有一种绝对的“言论自由”,即使通过国会的立法也不能剥夺!

那么,到底哪些言论属于绝对的、不能有法律限度的“第一修正案言论”,哪些属于相对的、可以设定法律限度的“第五修正案言论”?米克尔约翰举了一些例子:“如果在战争期间可以在一座公共建筑物中为战争辩护,同样可以在这座建筑物中指责这场战争。如果可以公开地宣扬征兵是道德的和必要的,同样可以公开地抨击它是不道德的和没有必要的。如果可以说美国政治制度优越于英国、俄国或德国的制度,同样可以自由地说英国、俄国或德国的政治制度优越于我们的制度。”(《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P20)米克尔约翰把这些言论称为“公言论”。公民对公共事务发表“公言论”的时候,和议会里发言的议员享有同样的言论免责权。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六款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不得因在各自议院发表的演说或辩论而在任何其他地方受到质问。”显然,议员的言论免责权是任何严肃的政治审议的前提;假如议员因为在议会发表的言论受到追究而噤若寒蝉,议会作为一个审议机关的功能也就不完整了。米克尔约翰认为,公民在日常的公共生活的公共言论也同样享有这一言论免责权,假若公民在公共问题的讨论中害怕受到追究而噤若寒蝉,公共生活的质量必然大大下降。

1964年的沙利文案的法庭判决正是米克尔约翰这一思想的体现。从这个判决开始,美国最高法院创立了一个先例,公民在媒体上批评政府官员(此案中是警察局长沙利文)属于发表公言论,即使批评的事实有出入,但只要不是出于“确实的恶意”(即“明知事实有误”,或者对事实“是否真假不管不顾”),都不算诽谤。换成中国人熟悉的话语,就是公民在媒体上批评政府官员,属于正常的民主生活,官员应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虚心接受,而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听见人家批评自己,就一跳三尺高,跑到法院告人家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对于这种以维护名誉权为名、行压制批评之实的行为,法院不能支持。

从此案之后,这种批评官员问题,就从刑法和侵权法问题,变成了宪法的第一修正案问题。美国建国初年,联邦党政府曾经用《反煽动法》打击过政敌共和党方面的报纸(参见该书第七章,此章原题就是《反煽动法》);在1964年沙利文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特意宣布这个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法律违宪。《反煽动法》的法理来自英国普通法中“煽动性诽谤”。在英国的君主制下,由于国王同时是国家的化身,批评国王的确和煽动推翻政府很难区分开来。但在民主制下,任何官员一方面都没有资格说,批评他就等于煽动推翻政府,另一方面也不能说,批评他就损害了他个人的人格。美国并不是君主制,但也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才认识到,批评官员是民主问题,是宪法问题,不能用刑法、也不能侵权法来解决。

中国宪法对公民批评政府官员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是按照民主问题来处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里“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相当于沙利文案中的“确实的恶意”,除了有“确实的恶意”,公民对官员的任何批评都不能视为对官员个人名誉权的侵犯。

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4

习总书记不仅再次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如何用对用好这个武器,给予了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的启示和警示。

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需摆正心态。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而不是挖空心思挑毛病、据理力争辩三分,更不是相互的指责和推卸责任。党员干部应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利契机,本着对同志和自己负责的原则,态度诚恳、实事求是、方法灵活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而发现自身问题,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需坚持不懈。党员干部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不能因为暂时的风平浪静就放松警惕,需要时刻牢记党面临的“四种风险”和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时刻警醒“四风”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顽固性、反复性,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为党的发展扫清障碍、开山辟土。

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5

×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

×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

×保持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重要论断。在全党开展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既需要集中学习教育的形式,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是一跳而就的事情。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集中学习培训阶段后,就要进行评议。评议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发现我们与党员先进性方面的差距,没有这一个思想武器,党员先进性教育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从长效机制来看,我认为如果我们在党内生活中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先进性的保持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无论是“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还是先进性教育,关键是通过集中教育整顿,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三讲”教育搞得比较成功,关键就是在领导干部层面较好地运用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这是我们党经过“文革”十年**之后,党内生活正常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使党员队伍保持蓬勃朝气,干部队伍富有昂扬锐气,各级领导班子具有战斗力,都必须靠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对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

×

一、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与方法

×刘少奇同志在年给延安马列学院全体学员做过一篇著名的演讲,演讲稿正式定稿以后,就是我们党的著名文献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篇文章也弥补了毛泽东思想在党的思想建设关于加强党员修养方面的一个空白。刘少奇同志是党内的理论家,也是为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成员之一,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刘少奇在这篇演讲稿中说,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该只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而应该做模范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要求共产党员在长期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养各方面的修养,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也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无产阶级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修养,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以及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修养。这其中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

×刘少奇在讲到共产党员的修养方法时还说,中国古代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飞这就是说自我反省的问题;《诗经》上也有句著名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就是说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批评。由此可见,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又是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正因为如此,年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刘少奇在作修改党章的经过和有关问题说明时,强调了要保持党密切联系广大群众的群众路线,扩大党内民主,包括党员在一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刘少奇同志说:对于这一条,我动摇了好几回,“任何”两个字,写了又圈掉,圈掉又写上,现在我仍倾向于给党员这个权利,这样虽然会出乱子,但没有这条,乱子会更多。讨论中,对“任何”两个字是否保留有不同意见,周恩来以亲身的经历表示需要写上,毛泽东也赞同,应该信任群众,大多数群众是为党好的,于是“任何”两个字确定保留,但“在一定会议上”改为“在党的会议上”。直到去年党中央正式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第九条规定,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所以,关于批评这个问题,从年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修改党章时第一次提出,要给党员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一直到××年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仍把它正式写进去,说明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极端重要性。为什么有些党的领导干部出了问题总会说,如果组织早一点告诫,早一点批评,早一点抓紧我的学习,我就不会犯错误。我看都是这样一条深刻的教训。所以,在党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

×

二、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真诚与力量的体现

×我认为,一个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领导干部不配做一名领导干部.这是因为,在工作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可以说,推动工作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解决矛盾,就要敢于开展批评,否则就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软弱无能的领导者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领导者。就领导干部本人而言,工作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三省吾身,自觉地发现自身的问题,错误就很难得到纠正。不敢开展自我批评是心

胸狭隘、缺乏境界的表现,即使有人敢于批评你,你也很难接受,错误同样难以纠正。长此以往,就会犯更大更多的错误,导致自身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要做到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要以真诚为前提。批评不是发泄不满,批评也不是耍权威。批评的本质意义是一种关怀和爱护。只有真诚待人、坦荡处事的人才敢于开

展负责的批评。我们在党内的民主生活会上,不能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在工作过程当中不能真诚地面对面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不等于说我们有些人对一些事情没有任何看法和意见,而是在背后议论.我认为,在背后议论搞坏了风气,也不利于改正缺点和错误。作为领导者,不敢对下级的错误提出批评,那么下属就很难提高,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圆满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始终以真诚为前提的批评,终究会使被批评者感受到真诚.我们为什么不敢开展批评,因为有顾虑,怕别人不理解。日久见人心,群众对一个领导者的评价主要不是看你对他们说了多少好话,关键看你为他做了多少好事。共产党之所以上台执政,就是因为为广大老百姓谋利益,所以“三个代表”中就有一条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白了,就是能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当然,办好事不是庸俗地、无原则地办好事。一直对下属说好话的领导者终究会被群众所抛弃。一个领导者不能总是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下属是愚蠢的。有些领导者在分管别人时一直说好话,哄着下属给他干活,三年以后,下属看见其他人在别的分管领导手下政治上成长了,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而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就听了三年的好话,所以有的干部就说上当了。时间一长,下属就会知道你是真心为他好,还是说好话利用他,而不是真诚地帮助他。任何人都不会追求“名惠而实不至”的事情,如果一名下属在你的批评声中成长,他终究会感悟到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他就会有成才之后的感恩,或者是少犯错误直至不不犯错误后的庆幸。

×二是要以无私无畏为后盾。领导者的力量体现不是靠靠山,坚强后盾就是自我,这一“自我”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自我。“公生正,廉生威”·作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关键是靠两条,一条是公正,一条是廉洁,这也是很多领导者的体会。能不能把一个班子凝聚起来,能不能把一个团队凝聚起来,能不能在群众中建立起应有权威、威信,关键看你公正不公正。做到了公正,任何复杂的问题都会变得简单,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的本质就是“公正”两字。领导者在工作当中要善于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有时候用复杂的心态、复杂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问题,事情只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只要做到廉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能够神闲气定,不怕别人找你的茬,不怕别人戳你的楚脚,你就会变得有力量.有时候,为什么不敢开展批评,不敢得罪人,或是因为患得患失,或是因为自身不正、自身有问题,那在开展批评时就会有后顾之忧。

×三是要以理服人。批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需要因事因人而宜,有时需要和风细雨式的,做到润物无声;有时需要急风暴雨式的,使人振聋发赣。有些同志水平、悟性差一点,只是经验、方法问题,确实还需要手把手地去教,要和风细雨式地谈;有些人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就是不想去做好,勉强地去做也是马马虎虎,那就要采用急风暴雨式的批评,这种批评要有威慑力,要振聋发赣,让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必须坚持以理服人,做到明确指出问题,充分说透道理,这就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批评不能遮遮掩掩,不能太含蓄。开展“三讲”教育时讲原汁原味的反馈意见,要做到面红耳热心跳,效果就很好。

×

三、善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衡量领导方法与艺术的标尺

×首先要强调,只有敢于才能善于.善于批评是领导方法和艺术的提升,但就像练书法一样先要写好楷书,然后写行书,再写草书,直到狂草。我们现在许多年轻干部楷书还没有写好就直接写草书了,基本功还没有练就,就讲艺术了.任何经验方法的积累与提升都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如果因怕而不敢批评,提高领导方法和艺术就没有实践的基础,因此说没有敢于就不会有善于。敢于开展批评是前提,善于开展批评是追求,如果只做鲁莽之士也不行,但首先要敢于,然后才会善于。要做到善于,我理解有以下三点:

×一是批评委建立在具诚沟通制自互信任的基础上。关键平时要进行真诚的沟通,要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那么在工作中批评就会容易被接纳,哪怕是批评过了、错了,也会被人理解。我这个人批评人比较严厉,我自己认为这既是一个缺点,也是一个优点,优点与缺点是相伴而生的,优点的另一个侧面就是缺点。但我也说过,和我在一起工作,要有工作压力,不要有心理负担,肯定很安全.

×二是批评委有利于班子内部发扬民主、增强合力。一个班子要做到决策正确,团结协调,执行有力,也必须要学会在班子内部广泛地发扬民主,开展有根据的、有说服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如果民主生活会开展了一次有质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班子团结的思想和感情基础有时将会受到削弱。如果批评和自我批评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真诚沟通的基础上,有什么问题平时都能及时交换意见,也不需要等到民主生活会时才去批评。当拿到民主生活会上去批评时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就太正式了.千万不能将小问题变为大矛盾,批评与自我批评应该更多建立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之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定要在党内生活中正常开展起来,尤其要在领导层有力地开展起来。一个领导集体要做到决策正确,就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原则,最重要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实行高度集中。只有广泛民主而没有高度集中,那只能是一盘散沙,贻误事业;只有高度集中而没有广泛的民主,那只能是“一言堂”,终究会祸害事业。要把握好这个“度”,靠的是党内生活正常化。党内生活正常化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做到团结协调,更需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批评是班子团结的润滑剂,在班子内部每一个成员都能从团结愿望出发,多从自己身上找差距,矛盾就会钝化,无原则纠纷就不会产生。批评是班子团结的守护神和增强剂。不进行必要的正确的批评,班子内部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苗头就不能得到及时扼制,因此说它是守护神.没有批评的表象团结,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我们需要的是有战斗力的团结、而不是“和事佬”式的团结。因此只有坚持批评基础上实现的团结,才是有战斗力的团结,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是班子战斗力的增强剂.要做到执行有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无疑是个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只有敢于碰硬,才能扫清工作障碍,实现政令畅通,但这里有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事不对人,同时也是重要方法论。始终坚持这样做了,才会从根本上使干部不受到伤害,事业得到发展,批评的思想和感情基础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三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委有利于塑造人、推动事。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我跟很多同志讲,我哪一天不批评你的时候,我就对你已经很失望了.这就是响鼓也需重锤敲的道理。我十分明白

批评是一门艺术 篇6

一、确需厘清“批评”与“惩罚”

文[1]试图厘清“批评”与“惩罚”这两个概念, 坦率地讲, 读后笔者反而弄糊涂了。

关于“批评”,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 962页解释为: (1) 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文艺批评。 (2) 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批评她对顾客的傲慢态度。可见“无批评教育”中所提及的批评是指其中第2条释义, 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学者王辉在《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概述》一文中进一步解释:言语责备。用语言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 指出学生行为的不可接受性, 以督促学生改正的手段, 这是惩戒中最轻微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初的警告, 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2]。

关于“惩罚”,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 163页解释为:严厉地处罚, 例: (1) 从重惩罚; (2) 无论是谁, 犯了罪, 都要受到惩罚。笔者认同文[1]对于惩罚目的分析, “第一, 通过制止不良行为, 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第二, 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希望通过制止一个人的不良行为, 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不过, 对于惩罚的刺激程度我们则有不同看法:惩罚欲对他人产生威慑作用, 惩罚的行为必须要在公开场合进行, 惩罚的力度也必须要足够大, 从而对于被惩罚者来说, 他 (她) 受到的刺激不是文[1]中所说的仅仅“经受不愉快的体验”这么轻。

关于批评和惩罚的关系, 学者孙云晓、弓立新在《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一文中指出:批评和惩罚是惩戒教育的两个阶段, 批评是第一阶段,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指出错误错在哪里, 以后注意改正, 这是一种轻微的惩戒。实际上, 惩罚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处罚。惩罚, 是因为学生的错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时特别需要让学生接受惩罚[3]。撰写此文时, 笔者了解了一下目前所教的初二学生对批评与惩罚程度孰轻孰重的看法, 他们的直觉是批评为轻、惩罚为重。

可见, 无论是词典中的释义, 还是多数学者的看法, 乃至初中生的直觉, 都认为批评为轻、惩罚为重。

二、文[1]中值得商榷之处

1. 曲解批评

“老师批评学生是以学生有犯错误的行为结果 (有时也有行为之潜意识) 之出现为前提。采用严厉的态度、锋利的言语暂时制止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行为, 而在践行对学生批评的时候, 难免有程度不一、责罚惩贬不定的个人感情色彩”[1], 言下之意, 批评定是态度严厉、语言锋利的, 然而从词典释义来看, “提出意见”与之并没有必然联系。

“教师批评学生言辞过于激烈以至于学生轻生”、“对学生进行批评只会强加给学生心里阴影, 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 (1) ”[1], 如果说这也是批评, 那么只是一种极端形式, 并不是批评的全部。实际上, 批评有多种形式, “它可以是公开的, 也可以是私下的;可以是直接的口头批评, 也可以是间接的言语暗示”[2]。这也是多数人所理解的批评形式。

2. 自相矛盾

(1) 处与文[1]中对于批评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批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依据一般的社会人性考究, 批评与表扬相对, 有些责备的意味”[1]。有些责备的意味就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吗?“生活中教师批评学生言辞过于激烈以至于学生轻生的例子不胜枚举 (2) ”[1], 真是这样的话, 批评是不能与表扬相对的。

3. 夸大其辞

(2) 处“不胜枚举”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辞。“不胜枚举”,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成语词典》197页解释为:形容为数多,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近义词为:不可胜数, 不计其数。此处, “不胜枚举”的说法既缺乏可靠的数据做支撑, 也缺乏可信的分析 (比如学生轻生中如有教师言辞激烈的因素, 那么该因素是惟一因素吗?如果不是, 何者为主要因素?) 从而没有说服力。

事实上, 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要求》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如果真如 (2) 处描述的那样, 那么“禁止批评”早就与“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一样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了。

4.“含义”欠妥

文[1]也认同“在教育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 应看成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既然是这样, 对于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就是必要的, 因而“‘无批评教育’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教育, 也不代表事事迁就学生”[1]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无批评教育’不是没有惩戒的教育”[1]的观点更是危险的———没有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的惩戒, 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胡乱惩戒, 如此又怎么能令学生口服心服?学生有对立情绪乃至极端行为的可能性只会更加大。

三、批评是一门学问

批评的存在形式不止一种, 多数情况下为和风细雨式的提醒, 也确实存在言辞激烈的指责, 因此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并不是科学的做法。事实上, 有的批评的确成了学生轻生的导火线, 分析为何造成这样的惨剧, 并不是教师不应该批评, 而是批评的方式欠妥、分寸失当。因此, 批评是一门学问, 作为教师需研究如何恰当地批评、艺术地批评。

1. 给批评立“规矩”。

批评学生是教师的权利, 但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滥用这种权利。批评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清楚真实情况, 确认缺点和错误, 既不可捕风捉影, 也不可小题大做, 以免学生有被冤枉的想法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这样既保证了“提出意见”的有效性, 也可以防止学生产生过激行为, 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次, 正确认识批评的目的, 限制知情者范围。意见的指向对象是具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个体, 提出意见的目的是让他 (们) 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错误, 进而改进自己的认识与行为。一般来说, 知情者越少越好。作为被批评者, 他 (们) 并没有义务成为教师威慑其他学生的“靶子”, 因此没有足够理由, 教师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确有必要公开批评时, 也应当对事不对人, 对不当的行为摆事实讲道理, 并要避免其他学生知情而造成相关学生思想上的压力。第三, 提出意见时, 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 也不对其家长说三道四, 更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当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缺点和错误”时, 很多看似难以容忍的行为便变得可以理解和原谅。“多数情况下, 到批评阶段就足够了, 学生多数错误都是轻微的, 没有严重后果的”[3]。而要尊重学生, 教师就必须注意批评时的言辞与语气。

2. 研究批评的艺术

当教育工作者还在为要不要批评而争论不休时, 对于批评的研究自然难以深入。这也可以从文献资料方面得到佐证, 一是相关的研究文章数量不多, 二是多停留在原则阐述、经验总结层面。如《领导科学》2007年第8期刊登的《批评应把握好的原则》文中介绍了批评的4条原则, 再如《人民教育》1988年第4期刊登的《讲究批评的艺术》文中总结了批评的8种方法。

笔者以为, 原则阐述、方法总结都是必要的, 但要达到艺术化的程度还不够, 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该批评谁? (当涉及到的学生比较多时, 批评哪些人是合适的?) (2) 该批评他 (她) 的哪个方面? (如果涉及到被批评者的几件事时, 批评哪个方面比较妥当?) (3) 何时进行批评为好? (4) 如何因生、因师而异? (是否需要考虑学生性格、性别、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制约?是否需要考虑老师的阅历、性别、威信等方面的影响?) (5) 以何种方式沟通为好? (6) 被批评者可能的反应如何? (能信服进而改正吗?) (7) 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

坦率地讲, 我们对此也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笔者期望本文能成为引玉之砖, 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研究“批评”, 更好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妙丽.“无批评教育”指向教育未来.教学与管理, 2012 (4) .

[2]王辉.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概述.中国教师, 2006 (9) .

为什么单批评我 篇7

“呵呵!”我微笑着说,“你去将小山也叫来吧!”小明转过身,箭一般跑向教室,看样子,怨气已经消了很多。

小山与小明一同来到我面前,小山很拘谨,小明却非常坦然。

“你们俩现在就跟我去完成刚做错的题,好吗?”看似是在征求意见,其实却没有回旋余地。来到办公室,我快速地为他俩准备好纸、笔,并将题目写上,没有提任何要求,也不限定时间,只是让他俩分坐于我左右开始做题。

很快,小明就交卷了,步骤、结果完全正确,小山却还在那里冥思苦想,无从下笔。小明喜形于色,开始手舞足蹈起来。

十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小明仅仅耗时三十秒的一道简单应用题,小山却迟迟无法交卷。

“笨猪!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小明的自言自语虽然很轻很轻,依然传到了我耳中。这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示意他静下来,在小山旁边细心观察。

我将教材翻开,提示小山可以参考例题。一晃又过去了五分钟,小山终于交卷了,歪歪斜斜的几行数字和等号,与例题一模一样的算式和结果。

我没有进行点评,而是请小山先回教室,将小明留下。

“小明!你再完成一个附加题,好吗?”我开始征求小明的意见。

“您出题吧!老师!”小明满怀信心。

拿到附加题,小明立即拿起笔,但很快又将笔放下,思考一番后,在草稿本上写写、擦擦,再写写,又擦擦,显然,小明一时难以找出解题思路。

我在一旁看着,始终没有吱声。眼看二十分钟就过去了,小明依然没有理清解题思路,当然,也就没法完成附加题!

“老师!这题有点难!”小明终于开口了。我发现,小明说话时显得很难为情。

“别着急!小明!你再思考思考!一定会出结果的!”我开始安慰小明。

“老师!这题太难,我做不出来!”小明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明显柔和很多了。

“不会是真的吧?”我顺势追问。

“是真的!老师!”小明的语气很诚恳,也很坚定。

“呵呵!现在老师又得批评你了!”我微微一笑。

“我接受批评!”小明边说边点头。

“这次,老师批评你,不是因为你没能完成附加题,而是因为小山做题时你在旁边的嘀咕声!你自己还记得吗?”我边说边看着小明,或许是小明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低着头不敢正视我的目光。

“小明,你知道吗?小山已经尽全力了,他也想拥有好成绩,但先天的智障让他无法拥有正常的思维,面对无情的现实,小山和他的家人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如果我们也用异样的眼光对待小山,小山的压力会更大呢……”我告诉小明这些时,小明脸红得很厉害。

见时机基本成熟,我顺势追问:“现在知道为什么单批评你了吧?”

“知道了!”小明微微一顿,然后接着补充,“我做错题是因为粗心,小山虽然做错题了,但自始至终都是非常认真的。”小明内疚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转入我们班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小山便遭遇尴尬,是因为你的不服气,为了不让小山再次受到伤害,你认为有什么好办法呢?”我想试探小明的真实想法。

“小山答题时你对他的讥讽以及你自己做附加题时的尴尬就算我俩的秘密,如果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办法,让全班同学都能关心小山,那就好了!”我故作犯难,佯装找不出好办法。

“老师!我想想办法,但您要给我时间,好吗?”小明好像猜透了我的心思,开始主动请缨。

“好!我相信你有这个实力!也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得很漂亮!”我边说边为小明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下午,小明邀约班上几名文娱活动积极分子一道前来找我,将他们一起议定的思路和盘托出,还十分诚恳地请我帮忙出主意。就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活动就敲定了。

两天后,主题班会活动如期举行。小明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受批评时的矛盾心理、对小山的嘲讽、做附加题的反思……演讲结束时,全班同学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小明流泪了,他没有回到座位,而是走到小山那边,先向小山道声“对不起!”,然后与小山深情拥抱……

紧接着,音乐委员领唱,全班同学齐唱《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

这动人的一幕,我也不由热泪盈眶。

或许,小山不会明白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蕴含的真正意义,但全班孩子的心灵却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巧用自我教育,让孩子在活动中调适心理、化解心结,在明理、感恩的同时,也收获着爱心和前进的动力,自我内化的教益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动力!

什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8

孩子成长的过程难免会犯错,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的批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父母会大声斥责,甚至打骂;有的父母会耐心引导孩子改正……其实,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批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不会批评孩子的父母赶紧看过来吧!

1、照顾孩子情绪

孩子每次犯错的情绪都不一样,有时情绪是平静的,有时情绪是强烈的。犯错时的情绪状态,对父母批评的效果会产生影响。

比如,孩子上课交头接耳属于情绪平静的错,违反了课堂行为规范。此时,父母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批评,要求改正并让老师监督即可。

比如,孩子和其他同学吵架属于情绪强烈的错,父母先别急着批评孩子,这样只会火上浇油。父母可以采用延迟批评的`方法,先温婉地劝说,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再批评。

2、直击错误要害

有些父母是急性子,孩子一旦犯错,没弄清原因就对孩子乱批评一顿,说了一大堆,却没有戳到重点,反而达不到批评的效果。

父母在批评孩子前,要先了解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判断造成的后果是否严重,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批评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多沟通,帮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再直击错误要害提出批评,注意不要太啰嗦,但要掷地有声,这样的批评,孩子才能认识到需要改正的地方,也才能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3、区分不同场合

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当众批评孩子是不合适的,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再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父母批评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这样,孩子才会乐于接受批评,努力地改正错误。

在家里,孩子犯了错被父母批评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不存在丢面子的事。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孩子的同学面前,孩子不希望父母让他出丑。如果当众批评,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年纪大的会当场顶嘴,令父母难堪,年龄小的会哭闹获得别人同情,最终投降的还是父母。

4、注意孩子特点

有些胆大外向的孩子,活泼好动,面对批评能够当场认错,过后又继续犯错,对父母的批评全然不放在心上。对于这类孩子,父母批评的态度要严厉一些,而且要监督孩子的行为;

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都比较怕父母,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记在心上。批评这样的孩子时,父母语气要轻柔一点,拿好孩子给他做榜样即可。

以下几个时间点父母不要批评孩子

1、早上出门时

美好的一天从早上开始,父母要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去上学,而不是一大早就批评孩子,让孩子产生不好的情绪,这样,孩子一整天都会处于沉闷的状态。

2、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太忙都没什么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会和孩子一起,有的父母就会利用吃饭的时间指出孩子的错误,乱批评一顿。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就少有的宁静的家庭时光,孩子会觉得和父母吃饭是很痛苦的事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父母脾气变坏时

有的父母脾气变坏的时候,就会拿孩子当出气筒,孩子一旦犯点小错,就把自己所有的怒气都撒到孩子身上,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凡事都会畏手畏脚,生怕惹到父母。

4、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会准时回家,却很晚才回来。父母早就等着孩子回来狠狠教训他一顿,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可以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宽容一些,孩子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批评与自我批评 篇9

在很多事情上,错误的表达形式带来了些许不应有的误识。为了避免被第二块石头绊倒,改变工作方法,以此适应当前和以后不断变化的环境。以顾全大局的胸襟去辅撑公司战略的实施,积极不封闭的踏入传统文化的大门,思想汇报《批评与自我批评范文》。对于传统文化,我一直徘徊在门口,用一种审视和辩证的眼神看着这一扇门,破旧、无光泽、幽暗且不明朗,犹豫、怀疑不愿接近,给自己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我对此不敢兴趣或哪个东西太难。实际上,只要打开它,院内的风景美不胜收。一个人要想在思想的深度上有所造诣,必然要寻找到支点和根基,否则浮华背后只有空虚和成长的障碍。昨天看了范曾在cctv《我们》栏目上的访谈节目,感触尤深。感悟能力是中国文化就有的一种神力,但是需要升华和修炼,只有感知和领悟才能参透许多未知和提升已有的只砖片瓦。

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具备良好的表达形式和演讲技术,远远不够。手里拿着刀,但是臂膀依然娇嫩,需要锤炼。不排斥所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就像孩子偏食一样,好吃的多吃,不合自己口味的一口都难以下咽,就像要命一样。但自认为难吃的食物不一定是不具营养价值的,营养均衡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强壮成长。

看别人不顺眼,说明自己的涵养不够。培训师是学员的标榜,师艺、师风、师威的基础应该是师德,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方能更上一层楼。包容、囊括、含蓄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感激那些在成长路上帮过自己的人,更要感激善意的打压和路中间的石头,因为他们都鞭策了我的忍耐力和正确的判断意识,不屈从、不忘我、不焦躁、不炫耀、不盲从,用一颗理性的头颅去斟酌,反复的推敲,直至实现一个完整的木桶。人人都有长板,长到他人羡慕和嫉妒,人人都有短板,短的甚至没有,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木桶,因为容纳的物质实在太少,如果常人从长板处看起,觉得了不得,但是绕到背后看,原有的期望值和现有的感受值不能形成良好的平衡比值,100-1=0就是此意吧!天平的平衡不是因为禁锢在某一种状态下,而是在不停的调整中,看似在动,实则重心不变。

上一篇:小学生作业情况问卷调查表下一篇:人生杂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