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2024-09-12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精选4篇)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篇1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系列鉴赏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0931-3237439

邮编:730010                       邮箱:zhfl1965@sina.com   zhfl1598@163.com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再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诗歌写作(教师中心稿) 篇2

一、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

二、运用意象;

三、运用比喻和象征;

四、运用诗的内在韵律强化感情的表达。)三赏诗、评诗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一节。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教师:读得很好。请问,这一小节最有人情味的,引起你感触最深的,你认为是哪一句?(应该是回答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师:为什么认为是这一句?能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来谈谈吗?(我想起妈妈天冷的时候也会给我送衣服来,还有棉被。[应该是这一类的回答])师:是啊!是谁在清晨为我们盛起第一碗早饭?又是谁在深夜时还等着我们回去?那是我们伟大而又慈祥的母亲。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师生齐读。)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老师读诗的时候,都喜欢改一改别人的诗,同学们请看:“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我把它改成“想起故园铺绿叶/想起野塘满碧荷”好不好?生:不好。师:为什么?生:表达的情感不对,这一首诗表达的是忧愁、感伤的情怀,而这两句的修改却用“绿叶”、“碧荷”两个有生机的事物表达的是一个快乐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感情上来回答)师:很好。那我换成:“想起故园的黄叶/想起野塘的残荷”,用“的”字将句子的节奏舒缓下来,不就更切合这种情感吗?生:也不好。师:又为什么呢?生:一个“飞”,一个“剩”,把静景写活了,另外“剩”字还给人有苍凉之感。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歌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回答)明确:(1)表达的思想内容比较集中,情与景和谐统一,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示力。(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3)还有节奏感,诗人通过“想起”领起,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巧妙地从特殊中显示一般,使自我的感觉世界和情感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2.我们再一起来看另外一首诗踏雪而过同学们看一看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点,还有哪些不足?讲讲自己的理由。教师朗诵:踏雪而过踏雪而过,小雪花一朵一朵呈现晶莹村庄的枝桠与屋廊照亮枯井和水我听见松雪之上的声音雪是从土地对面飘来的落到眼睛里仿佛去年开放的罂粟我手执事物的诚实与雪对话一种方言羽毛渐丰在高高的天上穿雪飞行踏雪而过,谁能将天空的身材切断雪影如潮覆盖退路的每一枚石头雪,今夜的画师倒提笔杆踏过荒原,泪水全无(学生讨论,回答,众说纷纭,不要求观点一致)这一首诗是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在他高一时写的,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我们也会写出诗来的。

四、写诗1.补写《乡愁四韵》好了,关于这首诗歌的评价我们就先进行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乡愁四韵》给读一读。(投影,生齐读。)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师:名为《乡愁四韵》,这里只给出两韵,还有两韵,请同学们补上。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学生续写《乡愁四韵》)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师生交流,教师作适当的评点)师:同学们,对于乡愁,我们还很陌生,但随着我们年岁逐渐增大,随着故乡的渐去渐远,我们对乡愁的理解会逐渐深刻的。现在,大家来看一看余先生的《乡愁四韵》后两韵。(多媒体展示给我一瓢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瓢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师:刚才好多同学的补写的诗和余先生的差不多了。可见,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会象余先生那样成功的。我建议同学们把我们今天的作品集成一个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读它,会倍感亲切、倍感激动的。3.创作整诗现在,大家请看:(投影:长城图画)师:同学们有没有到过长城?到过长城的同学请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谈长城)师:不错,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请大家根据画面提供的图象,用合理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不超过十行。(学生进行创作)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学生展示)(师生讨论,打打分)师:同学们看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一致吗?两位作者说说。(作者谈)师:可见:同一个事物可以选择不同的感情方向去抒发。同学们,请看这一首:(投影,师配乐朗读)遥远的东方/辽阔的边疆/一道绵延的老墙/前人的风光/后人的沧桑/万里千山牢牢接壤/雨后的霓虹/落寞的长龙/一道显赫的老墙/始终冲不开/始终抛不去/始终装英雄逞豪强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下面我们同唱《乡愁四韵》,前两韵我们跟着罗大佑唱余光中词,后两韵,个人唱个人写的,好吗?(师放录音,师生同唱。)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篇3

【阅读资料】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虚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g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g(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阅读训练】

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

【参考答案】

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鉴赏点拨】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教师中心稿) 篇4

总课题《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

子课题“作文阶梯式训练”

福建永安一中黄芳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学习素质培养与人的发展研究》子课题“作文阶梯式训练”顺应世界教育发展“重视学习者学习素质培养”的总趋势,落实和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作文阶梯式训练体现了新课标这一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阶梯本义是台阶和梯子,用来比喻向上的凭借或途径。作文阶梯式训练是一种教师提供范例和写法(即台阶和梯子)让学生模仿借鉴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写作的特长或技能的训练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语文的人和编语文教科书的人,都要弄明白究竟该教会学生哪些本领,这些本领该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哪个该排在前,哪个该排在后,哪些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合理地设计出个序列来。该训练正如是做,它把中学作文训练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及综合训练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分为若干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均明确单项的“训练目标”并提供“写法提示”、“参考材料”、“例文”、“例文分析”,再按照“激趣-导法-示例-练习-反馈-拓展”的步骤进行训练。这样就明确学生作文训练中要求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合理地设计出了个序列。这一序列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地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这一训练过程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为综合训练板块之一的诗歌改写便能够以一斑而窥全豹,反馈作文阶梯式训练的成效。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内容、简约跳跃的语言形式、含蓄丰富的情感世界滋养人的品格情操、启发人的心灵智慧。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举多得啊!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达尔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文阶梯式训练正是把一个个看起来高深玄乎的写作理论化为具体、操作性强、简单易行的写作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地获得写作的基本技能。

而要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自己要有一碗水。老师应亲自下水作文,从中找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如指导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我自己先改写,找出改写的关键在于“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并且摸索出改写的步骤:“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在这节作文指导课上,我先以一句口诀“确定故事、确定场面、再现情境、表达旨趣”的方式教给学生写作的步骤,每个步骤再给予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一)确定故事的操作方法便是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确定场面的方法是找出地点、主要活动。(三)再现情境的关键是根据已确定的场面,丰富诗歌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具体方法如下:1、丰富并填补还原此时此地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2、丰富并填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四)表达旨趣的方法主要有1、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借老师的下水作文进行示范指导,最后让学生当堂训练巩固,从学生的习作来看,效果很不错。

教给学生诗歌改写的方法不仅使其掌握了一种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解、感悟和运用诗歌,从文学艺术的沃野中汲取养分,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社会将是“学习化社会”,授人以渔,何其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谈到教法与学法时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作文阶梯式训练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学生通过序列训练后掌握了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学会了自己走路,就可以尝试飞翔进行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个性化的好文章。例如学习诗歌如何改写后,学生不满足于一首诗歌的改写,进而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诗人的作品,综合诗人大部分的诗作,写出了反映诗人思想、人格、情操的好作品。如杨滨同学的《遥寄志摩兄》、唐星怡同学的《与子瞻的对话》……更有甚者把诗人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如黄丽仪同学在写与离乡工作的哥哥分别时就化用了《再别康桥》的意境。而在她的一篇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作文《化蝶》中就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境。该文获得了《作文天地》编辑部主办的2002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并获奖金一千元。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诗歌泱泱的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些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高中语文第三册三个单元都是诗歌,编者的意图已很明了,就是要借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歌改写便能在体味诗歌的意境中,创造性的改写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而且内化的过程将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阶梯式作文训练序列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提现了语文教育的养成作用。而诗歌改写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塑造出一个个饱含着诗人感情的艺术形象,表达诗人的处世态度、人生理想。好的诗歌还要求在短短的篇幅中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学生在诗歌改写过程中接触到了人类历史长河里一个个诗人的伟大心灵和不朽的人格魅力。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使学生不禁有了“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情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抵掌激昂而有击楫中流之心”;“甘心淡泊而有种菊东篱之兴”……的欲望。人是唯一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动物,在一次次的改写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

而这种“精神的底子”的建立还源于对民族传统意象的理解上。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涵义。例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荷”则带上了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趣;“竹”则带上了虚心高节,洒脱挺拔……而苏词中的明月则带上了思乡怀亲、清高孤寂的意趣。学生在诗歌改写中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调动生活体验,填补艺术空白,融情入景,再现意境。这一过程便是滋养学生品格情操,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如改写苏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上片:“苏子仰望朗月银河,禁不住举起酒杯向着明月问道:‘明月,你存在多久了?天上的宫阙现在是哪一年?我多么想乘风而去,摆脱这人世的烦恼,却又担心你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子拔剑起舞,剑飘飘,影萧萧……飒飒秋风拂落叶,苏子耳边仿佛听到有人在哀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DD也许,天宫有着更多的冷清和寂寞啊!还是人间尚有温情在啊!”学生从改写中进一步体味苏轼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一贯秉持“尊主泽民”的节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诗歌改写我们可以让学生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三、放飞思想的翅膀

有人说人类社会是由两个苹果造成的:一个苹果是牛顿发现了,引来现代文明社会,造就了科学;一个苹果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产生了人类,是艺术的想象。文学艺术宝塔的尖顶DD诗歌无疑是艺术的想象内化为科学的思维品质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诗歌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无论是摹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诗人总是把自己深切的感受和激昂的情绪,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倾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同时由于诗歌语言简约跳跃,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凝炼、含蓄、形象、生动,使诗歌在意象和诗句、章节上呈现出明显的跳跃现象,其间有意省略的过渡和关联的字句,便成了留给读者思索、补充的“空白”。因此在诗歌改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哪一项的发明、哪一次的工业革命能离开联想和想象。而诗歌改写恰好能够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例如在诗歌改写作文指导课上指导学生改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已知的形象和需要填补的艺术空白,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唤起曾经的相似的体验去丰富和填补诗歌的意境。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

环境:已知意象--中秋深夜

需填补的“空白”--超然台、风、露水、树木等

人物:已知人物形象--大醉、作词、思亲等,

需填补的人物“空白”--外貌、神情、心理等

丰富并填补后的诗歌改写:又是一个中秋夜,城角的超然台上,欢饮达旦的朋友已经散去。喧嚣之后一切归于宁静,皓月当空,夜色如水。深蓝的天幕下除了树木就只有大醉的苏子临风而立,他不禁打了几个寒噤,怅惘、悲凄贮满了饱经沧桑的脸……浓重的秋露在夜风中轻轻拂过苏子的脸庞,撩起苏子无尽的愁绪:子由,我亲爱的弟弟,今夜,你在哪个庭院赏月?不是愚兄自请外放不与亲人团聚,实在是猥琐的朝堂容不下愚兄啊!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诗歌改写便能帮助我们在诗人的指点下体验诗人的“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此诗歌改写不仅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品质,还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求异思维的品质。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找到了打开思维的闸门,放飞思想的翅膀的方法,艺术的想象逐渐内化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

上一篇:探析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安全论文下一篇:新老团员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