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2024-07-10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通用9篇)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1

研究方案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要以激趣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难度的加深,部分学生感到学英语很吃力,日积月累,“学困生”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英语作业一直是读、抄、背等单一的形式,缺乏实践性、运用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后进的学生对自己“不堪入目”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优秀的作业都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久而久之,这批学困生必将被淘汰,因此,努力提高和培养学困生认真有效地完成英语课外作业是势在必行的。

2、课题研究的意义:由于学困生有英语作业拖拉,少做,不做,或马虎的现象,进而失去学英语的信心和动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学困生的作业的设计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能通过合理,有效的英语作业的完成,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使英语作业科学化,有效化,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能,挖掘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在本课题的实践中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以让学困生积极地去完成每一次作业为突破口,重拾学英语的信心,最终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二、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相对于先进生和中间生而言,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那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或是品行,或是学习,或是两方面均差的“双差生”。一般表现为有自卑感,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学习英语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从性,部分学困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意志薄弱,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部分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习英语。

2、关键词之二:“课外作业”是指英语教师根据英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将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的片面思想,而根据学困生的身心特点及个性特征,遵循教学规律来设计作业,使英语作业趣味化、艺术化、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从而培养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现代学生的英语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英语是高楼大厦的“地基”。《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教学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

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困生也都有各自之长。

多元智力理论也指出: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可育之才。教学中以课外作业为入口点,让学困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重拾学习英语的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学困生设计多样性和新颖性的课外作业,从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专设性及品德习惯方面入手,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活“静止的书本语言”,优化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享受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愉悦和成功。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致力于课外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课外作业的功能,以生动有趣的课外作业为突破口,使学困生乐于学习英语,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注重英语学科与多种学科的整合,研究英语课外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4、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对课外

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进行研究,优化课外作业的评判。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一)准备筹划阶段

1.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2.查阅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工作,争取立项。

(二)具体实施阶段

1.将研究计划细化,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2.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材料,做好材料分析工作。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

(三)课题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相关调查,进行结果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喜欢的课外作业形式等,指导研究活动,了解对策成效。

2、经验总结法:从已有的关于对策的成果中,筛选提炼

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以指导对策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借鉴,拓展研究视角,处理把握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4、归纳总结法:在实践总结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使研究的过程及结果更具有实效性和精确性。

5、在不同阶段,根据研究情况使用适当方法,使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最佳的研究结果。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1、研究条件:我校是一所镇级中心学校,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强,教科研工作领导重视,教师积极

向上,教科研氛围浓,且学校有畅通的互联网

络,丰富的图书资料,本人被评为区优秀青年

教师,专职英语,长期从事英语教学,有着丰

富的教学经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2、预期成果:(1)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总结心得)。

(3)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

(4)一套课题研究资料。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2

一、笔头作业重在分层

1.基础作业避免机械重复。不同学生对语言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有差异的,可以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灵活地选择作业的数量。例如:巩固单词的作业,只提出第二天要会默写这一要求。有的学生回去抄了三遍;有的学生回去抄了一遍而又背了一遍;有的仅默写了一遍,然后将错词订正;有的只将不熟的进行了抄写;有的干脆不做。当然错一个要订正5遍,不合格还要重默并取消只背不抄资格。

2.课外练习避免一刀切。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一般的作业已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得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作业上。久而久之,统一的作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可根据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在作业类型中可让学生挑选难易不同的作业类型。确保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这样的形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二、口语作业重在交际

新课程倡导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督促学生学习英语,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家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让学生把学会的英语歌曲、英语儿歌唱给父母听,让他们和父母开展对话,在这样积极的交流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也能增进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三、动手作业重在实践

1.找一找,记一记。现行英语教材中的许多语言源于生活,但在生活中学生缺少一定的应用语境。因此,无论课堂上还是布置作业时都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设语言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如学了Numbers后,我让学生用英语收集一下家里用到的数字,如:电话号码、门牌号、车牌号等,并用英语写下来。如今,越来越多的英语出现在我们的周围。稍加留意,便可发现随处可见的英文商标、中英文广告、标牌,交通标志,警示语等。布置学生摘抄收集这些英语,学生兴趣盎然,反馈回来的“作业”内容也十分丰富。他们有的在电器上找到了“Panda”,“Made in China”,有的在日常生活用品中找到了“KFC”“Coffee”,“Tea”,还有的找到了“CCTV”,“HK”“No Smoking!”“No Parking”等等。学生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的英语而十分欣喜。如果用一个本子随时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收获非常可观。

2.查一查,说一说。如学了“What animal do you like ?”这一句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让他们调查同学对动物的喜好,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制作一个表格,上面写有学生名字,还写有固定信息项目:bear,tiger,elephant ,lion,…。让学生拿着调查表在本组内用所学的句型开展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统计出来,上课时再用英语进行汇报。

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英语交流,做事情,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有意识的锻炼,同时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画一画,做一做。小学生都普遍喜欢画画。设计动手作业既有较强的活动性与趣味性,又能使英语作业生活化。如,在学了星期名称和各种课程名称以后,布置学生制作自己喜爱的英文课程表,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出五花八门的课程表,有折叠式的,有层次式的,五颜六色,美观大方,并说一些跟课程有关的英语句子,这种作业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既帮学生复习了有关课程名称的英语表达方式,又让学生体验了用英语做事情的乐趣。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儿童节、教师节、母亲节、圣诞节等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让学生自己制作英语贺卡,写上真诚的祝福,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们兴致高昂,不仅运用了书上的祝福语,而且还摘录并运用了其他一些祝福语,如‘Best wishes for a happy New Year! ’,‘Keep yourself healthy!’等。

对小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布置 课外作业

从古至今,只要是学生,作业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身边,手写的或是实践的,而一切的作业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温习、巩固。而现在学生的课外作业,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外完成的功课,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布置好小学英语的课外作业,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要学好英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布置好课外作业,会让学生爱上课外作业,从而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

一、课外作业的目的

1.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所学的新知识很容易遗忘,并且记忆的时间不长,这就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而这就是课外作业的一个目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考虑作业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是否喜欢做和愿意做,学生完成作业后能否体验到成就感,是否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持有自信等。只要教师认真考虑这些问题,调整作业的方式和方法,就能取得所期待的效果。

2.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学好英语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发展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往英语实践运用上走,因此,教师应使作业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以扩大学生运用语言的空间。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应仅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盲目抄写上,应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借助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增加英语学习的输入量。

二、课外作业的具体内容

1.作业的布置要让学生有选择权。一直以来,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都由教师决定。教师应让学生有机会去选择,学生对事物的体验和兴趣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布置英语作业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同时布置几个类似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收到的效益肯定是大不同的。自选作业不仅增加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同时扩大了学生选择作业的自主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2.作业的布置要有利于学生丰富课外生活。

⑴课外作业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不一定要布置一些死板的作业,有时也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作业,让学生丰富课外生活。寓教于乐的作业形式能使学生爱上课外作业,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⑵课外作业要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课外作业的选择最好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当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的作业时,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⑶课外作业要符合学生活动的实践性。语言只有当真正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才能说明它们已经被掌握了。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在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语言。

⑷课外作业要符合学生语言的发展性。作业的布置要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

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的教学,学完这一单元之后,我们就要考虑这一单元对学生今后生活的一个影响,他们已经学会的季节、天气的常用语,对我们日常生活是非常实用的,故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课,丰富学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作业中不断体验日常生活语言的运用。

3.作业的批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正确、科学地评价和批改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多使用富有创造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⑴多写激励性评语。相对于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些等第来说,激励性评语写起来较麻烦。但是,此类评语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兴趣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鼓励性评语既能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作业,又能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当他们每次翻阅作业本时,就像是接受教师神秘的礼物一样。这样的评价尽管占用的时间要多些,但效果很好。

⑵实行多方面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教师要一起参与评价。因此,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当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自评,让其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最后,老师可以总结评价。这样的评价会比较客观、完整,学生肯定也比较赞同,接受。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4

研修方案

杨庄街道库峪口小学

2015年2月

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和评价

研修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近十年,看着学生们在为按时完成作业而烦恼,有的学困生甚至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深感写作业已然成为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学生做得辛苦,老师改得辛苦。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及学习效果。英语作为一门初始学科,抄抄写写的作业是难免的,但有时作业布置不当,会造成学生敷衍作业的情况出现,养成很多诸如乱写﹑抄袭等不良的习惯。作业应该作为课堂的一个补充和延伸,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是一种深化。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对布置作业有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理念,在布置作业前做好权衡,做好作业设计,学生的作业效果会体现出来,这对学生将会是很大的激励,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必然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将教师从繁重的改作业中解放出来,集中尽力,搞好教学。

2.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

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处在迷茫阶段,加强对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对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兴趣浓厚程度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我们将会迎来三年级的新生,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热情将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以后的英语学习效果。《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和评价》这一课题的展开,将无疑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积极地影响。

二、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严格贯彻《新课标》的理念,研究作业的设计,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调整。切实做到在教学中的“减负”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针对三到六年级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养成将会成研究的主导向。

针对提高学生兴趣的培养,我们将在开学以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开展各种类型的小报作业,比如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成员的,谈谈四季喜爱的季节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配上图,涂上颜色。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同时,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通过字母单词书写作业,我们可以督促他们养成好的单词书写习惯。开学初,我们将会督促学生将纠错作为一项作业,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整理归纳的作业。这些将会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动手动脑研究习惯的养成,产生积极的作用。.针对六年级的毕业生,有效作业,提高成绩,为学生切实减负,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群策群力,将实际教学与教研相结合。2.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

阶段1:(三月至四月初)进行选材与任务分工阶段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课题内容,具体措施和步骤。同时进行详细的人员分工。

阶段2:(四月至十二月初)具体操作阶段。

根据前期计划,认真执行课题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阶段3:(十二月初)课题结题阶段。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5

一、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班额过大,师资力量匮乏,导致一个英语专职教师要教五、六个班级,教师无法顾及这么多的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出现了大批的“后进生”。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后进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后进生问题也日益突出,误入了“学地早,厌烦的早,放弃地早”的怪圈,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能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英语学困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下,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2.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后进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改善,素质有了全面提高,英语成绩将有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重新建构师生关系,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 理论构建

(一)课题的鉴定

英语学习后进生是指智能正常,但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达不到教 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业不良者。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对学习英语有畏难情绪,感到学英语不比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由于成绩不理想,继而失去自信心,放弃英语学习,使班内产生两级分化的现象。对此,我们必须找出原因,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重新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理论依据

1.教育生命性理念 叶澜教授的教育生命性理念。认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我们的学生正处在生命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于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我们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是人的本能,发展是终生的过程,发展具有层次性,人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 “后进生”部分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后进生”的初步界定后进生主要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在班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类似于过去所称的“差生”,但又要与“差生”区别开来,在老师的心目中,应当只有暂时落后的“后进生”,而没有无法教育转变的“差生”。

2.后进生的成因与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的成因主要指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造成在班级里处于落后状态的种种原因。后进生的转化主要指老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加以引导教育,使之在各方面得以发展,并成为一名学习没有困难的学生。

三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后进生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 2 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随着英语学习年龄不断提前,英语后进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在起始阶段搬掉这块拦路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也对其它方面的学习产生负面的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力争达到以下的目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亲密接触,重新建构 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2.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英语后进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关注下,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 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3.促进我校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后进生的行为习惯可以良好地改善,师生素质可以有全面提 高,学生英语成绩将有明显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我校英语教育 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前提(1)更新观念,正确、客观看待不同层次的英语后进生。(2)多渠道、多形式的与英语后进生加强情感交流。

2.树立信心、健康动机是促进小学英语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起点

(1)帮助小学英语后进生客观公正地看到自己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目标(阶段目标)

(2)家校联合,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小学英语后进生内因促动的教育环境。3.实施成功教育是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关键

(1)给小学英语后进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信心。

(2)促进小学英语后进生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合作教学,加强学法指导。

4.建立科学有效的发展性多元评价机制是促进后进生有效发展的手段(1)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方法(2)改变对教师评价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学习现有教育后进生的经验和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 3 论文章。熟练掌握各种后进生的教育方法。

2.个案研究法。

(1)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2)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3.调查研究法 调查分析后进生的成因和类型,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对后进生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标准对后进生进行分类。

4.行动研究法 我将在教育学困生的行动中不断反思和研究,写作教学案例;并及时总结,归纳教育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四 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申报阶段(2014 年 3月—2014 年4 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4 年 5 月—2014年7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3.实施阶段(2014 年 9 月—2009 年 10 月)确定班级英语后进生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不同成因进行归类;运用科学方法对后进生进行引导教育; 将阶段性教育实践个案发布在博客上,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转化后进生案例,归纳教育后进生的有效方法

4.总结阶段(2014 年 11 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迎接验收。

同弓小学品德学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为了能充分发挥品社课程在学校学科德育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近几年,我校在县教研员的引领下,在教研形式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人员保障

要提升品社教学质量关键要有一支能积极参与品社研讨,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为此结合日常的听课,在征询校领导的意见后,学校成立了一支稳定的品社研讨小组,基本上各年级我们确立了一位年级组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我们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品社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实践课研究,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教研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县、片品社教学研讨活动,推动品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制度建设

为了能打造一支教师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品社教研队伍,我们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聚集在以理论推进实践上。

1、创造学习机会

(1)开展理论学习活动。我们定期学习教育刊物上的有关课改文章,如学习《民族精神教育纲要》,了解各年段相关课文在《纲要》中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加以落实;积极研究《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仔细揣摸教材与学生间的切入点,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推荐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改著作和杂志,如《小学德育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理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衢州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等,为新课程改革构建“航标灯”。通过学习,教师明确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即“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功能的研究者、开发者”,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2)走出去参加培训研讨,通过送参加区、片培训活动,使品社教师成为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教学创新的骨干力量。

2、开展“三个一”活动,强化自学研讨 教研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对教学有帮助的好书;撰写一篇有质量的案例;展示一节课;这种“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操作性与学术性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提高结合”的互动式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能从更高的要求和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和研究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方法,从而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课改之中,逐步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操作能力。

二、以课题为抓手,依托校本教研聚焦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社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结合品社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们以校级《品德与社会课程体验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课题为抓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每月教研组根据研究专题安排不同年级的实验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教研组成员进行听课、评课,以此提升教师研读教材、从学生成长特点入手设计教学的能力,同时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行动去服务社会。

(一)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验与经历相联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蕴涵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1.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沟通

教学要真正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仔细地去思考,认真去了解: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在教学《可爱的家》这一单元洪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一一亲子游戏、采访爸爸妈妈、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父母。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 , 而是遵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缺乏了解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不易 , 直至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爱父母、爱家庭,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历经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这种与学生经验相沟通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社会生活广阔而又丰富,是学生进行广泛深入学习的一个场所。将课堂教学与广阔的社 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在认识上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如在设计《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仅将课堂搬到了校园、公园,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丽,同时将采集回来的蝴蝶指导学生制成美丽的作品,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感。

3、捕捉社会中的热点作为教育资源

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校园生活。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社会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点,将其转化为教育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去辨析、去感悟„„当新闻中报道“大学生用硫酸泼大狗熊”的事件之后,我们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报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当学校大鱼缸里养的鱼一下子不幸死去时,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小鱼快回家吧”的讨论;当学生了解到,为了我们国家2008年的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许多人都要积极要求成为志愿者时,都表示要学习志愿者精神,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现在做小小志愿者,到时候能够真正为奥运会和世博会出力。

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一种对生活、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当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合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就有可能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也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了。

(二)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对品社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执教新教材品社教学的老师大多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新教材中的内容与以往大不相同了:没有了现成的故事,没有一个个现成的辨析题,没有可以信手拈来的内容。要把品社课教好,不但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课前作好准备的,得提早通知,否则上课时自己无话可讲,学生也成了‘呆头鹅’。”此外我们强调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要“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交流,把自己当作是带着学生走向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授者,去倾听来自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去关注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去尊重学生的智慧,把孩子当成能够独立成长的生命个体。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评判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信赖、宽容、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这样民主、平等的自我反省式的教学研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出台了一堂好的品社课的标准,帮助教师在心目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中,我们能够听到学生向老师提问,反驳教师的见解„„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研究„„教师真正成了与学生平等的“听者”、“学者”、“思者”。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应运而生。

(三)加强课例研讨,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

如果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的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课例研讨”。我们发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一旦进入了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所以,就教师而言,“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所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意味着要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这时候,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学科内的其他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课例研讨,就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这正是“教学即研究”的本意。这学期朱老师执教的《我会这样吃》也正是借助了各年级老师的共同参与,通过一次次的研讨获取了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逐步体会了新课程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体现、完善新理念。从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到设计方案,再到执行方案,研讨课例,都是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其实是贯穿始终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校本教研的过程,不光要有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协作,更应该有着教师个人的思考。只有当教师增强了研究的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的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发展自己专业能力。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总是鼓励教师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即“自我反思”。这种“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教师群体而言,是一种交流和分享。恰恰是教师这种反思的故事,给我们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不少精彩的案例,也为教师自觉、持续地推行研究奠定了基础。如今,课堂上出了问题,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不听话,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自己应担负什么职责,应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教师要把实践、探索、反思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

三、教研组工作成效:创设了民主和谐,合作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由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在鼓励教师自觉进行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的磋商、协调、交流和合作。我们倡导的教研文化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如在集体 备课时,由执教老师作中心发言,说教材、说学法、说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组的老师出谋划策,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下,老师形成了一种同伴互助和合作的关系,教师之间这种积极的关系不但有效地保障了教师群体的通力合作和发展,还促进了学校建立起一种开放合作,民主发展的校园教研文化。

通过一系列的校本培训,我校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了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从教材的复制者成为了教材的创造者,能够灵活多样的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形式;其次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能根据教材,丰富、发展、延伸活动;能联系学生实际,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材中没有的活动。关注儿童生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充实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教学效果更扎实,从而切实地提高了我校的品社教学质量。

四、问题与对策

教研组的活动研究发挥了实验班教师的作用,但只局限于一到四年级的实验班的老师,我们将扩大教研组队伍,使面上教师参与活动与研究。并将实验教师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向其他教师辐射。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6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们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情况,指出普遍存在问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

3、探讨适合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为今后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某些基本思路或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结合农村小学实际,为了让课题研究更有实效,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并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认真开展了研究工作:

(一)研究内容:、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为学生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品质。、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4、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阅读、儿童阅读的心理过程、儿童阅读能力测评、阅读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阅读教学、儿童阅读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

3、行动研究法。将儿童阅读 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儿童 阅读。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阅读 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1、根据学校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初步

把握课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做好课题的设计申报工作。

2、学课标、学理论、并修订完善方案,开题论证,启动实验。

3、进行实验调查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非建制镇农村学校,条件不及大城市优越。近几年来,我校一直以书法教学为龙头,打造“瀚墨飘香”的校园、“书香”校园。学校领导一贯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一直提倡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我在班上做了一项调查分析:首先,从阅读的内容来看,发现许多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如《蜡笔小新》等,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另外,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其次,从阅读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不足30分钟。总的来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究其原因: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一切围绕考试转,功利化的阅读教学目标指向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优秀读物;

二、是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偏重,学生手中多以各种作文及练习册为主,可供小学生独立支配进行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

三、是电视媒体,网络对儿童的文本阅读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深受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很难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四、是留守儿童、外地学生占了全班人数的一半多,学生阅读习惯,自觉性不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人人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发展能力,加强修养,才能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最基本的能力,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小学理当担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说:“富有真理的书是万能的钥匙,什么幸福的门用它都可以打开。”歌德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如何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学期我学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对阅览室进行了全面整改,添加了许多阅读书籍,不仅开放了学生的阅览室,而且给学生开辟了一块专门对学生开放的阅览小天地,学生可以坐在石凳上看书;也可以席地而坐阅读;还可以大伙儿聚集在一块儿浏览。给学生们创设一片良好的读书环境,有系统地开展阅读活动,促进学生成为爱读书,会读书,有能力,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二、课题的界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被书中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世界所吸引,阅读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而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在爱读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的基础上学会多种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三、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

1、系统性原则: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由阅读的认识、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活动构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中进行,具有阶梯性和延续性,以点带面,把要求逐步提升,学生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

2、主体性原则:阅读习惯其实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越能克服个人的各种不安定情绪和惰性。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活动,提高兴趣,主动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实践性原则: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活动中,使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得以重现和强化,阅读习惯才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形成。同时,学生也能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扩阔知识面,建立自信和紧密合作的处事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及接触外界的机会,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个性化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倾向。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首先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在不断的探索中,培养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技能,同时,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一味求大同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活动,培养小学生读书、爱书的好习惯,让他们今后的成长及终身学习提供文化底蕴和发展后劲。

2、通过研究活动,在校园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思维的活跃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3、通过研究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亲自经历知识研究过程,获得情感和学习的体验,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索者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阅读资源共享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用阅读引领成长”,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为师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师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用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用洋溢的书香感染今天和明天的人们。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以课题小组为基础,全方位开展读书活动。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立体式开展读书活动。

3、以读书小组为主阵地,开展读书活动。

4、以家庭读书活动为依托,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

5、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多方面开展读书活动。

为更有效实现目标,我们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

1、调查问卷法:针对已有的阅读基础,在教师、学生、家长中开展“学生有哪些不良的习惯”、“阅读中应培养哪些阅读习惯”专题调查。

2、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操作策略,关注教师的具体阅读指导行为。

3、榜样激励法:利用伟人、科学家、英模、创业先锋等刻苦学习,博古通今,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事迹激励少年儿童,有助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4、观察记录法:帮助学生设立读书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和阅读内容,对学生阅读情况跟踪观察。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07年10月——2008年1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文献探讨,有关资料和设备的准备。

2、第二阶段:教学实验研究(2008年2月——2009年5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2)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进展情况。

(4)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09年6月——2009年9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

(4)观摩活动。

六、成果形式

1、优秀活动设计汇编

2、优秀研究论文

3、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价值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面较为狭窄,主要是漫画书和儿童故事书及学习辅助类书籍较多,内容比较单一。

2、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

3、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使读书从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科学的研究过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小学生中有必要开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

我们的课题就是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根据我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学科教学、阅读课及日常学习中抓起,重视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7

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课程,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在作业设计中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 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七种类型的作业:

一、分层型作业

由于相同年龄的学生, 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即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 在布置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 应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供学生选做, 使学困生“吃得了”, 优等生“吃得饱”, 让不同学生都得到有效训练, 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寒假作业我们进行了分层次布置:

(1) 阅读一本化学科普读物或学习参考书, 写一篇读书笔记。

(2) 编制一份化学手抄小报。

(3) 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家庭小实验, 写出实验报告。

(4) 观看CCTV-10 (科教频道) 或其他频道有关环保的电视节目, 写一篇相关日记。

(5) 写一篇化学小论文 (600~1000字) 。

参考选题: (1) 化学与环境:《怎样使我们的天空更蓝》《如何使我们的水更清》…… (2) 化学与生活:《厨房中的化学》…… (3) 化学与能源:《太阳能利用我所见》…… (4) 解题中的发现或我的小窍门; (5) 化学实验的新设计。

……

要求:学困生完成3项 (任选) ;中等生完成4项 (任选) ;优等生完成5项。

这样不仅解决了“后进生吃不了, 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 也克服了草率应付作业的坏毛病, 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应用型作业

新课标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紧扣时代步伐,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处处有化学, 生活处处学化学。讲到测定溶液酸碱度时, 我事先给每位同学发一张pH试纸, 要求同学回家检测一下菜园土壤的酸碱度, 若土壤的酸碱度不适合蔬菜的生长, 请找一找原因,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们回去后兴致勃勃地到菜地采集土样, 测定p H, 还认真分析原因, 结果在课堂上交流时全班大多数同学测的结果一致——土壤显酸性。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原因——本地区是严重的化工污染区, 所下的雨是酸雨导致土壤偏酸性, 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用草木灰来改良土壤。再如:如何除去水垢, 怎样除去冰箱里的异味, 自制简易净水器比赛, 看看谁的净水器净化效果好……

通过应用型作业,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探究型作业

科学探究是新课标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样学生对化学知识、技能和化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此, 在作业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究性作业, 使学生在化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当我们学到“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 让学生回家探究“金属铁锈蚀的条件及如何防锈”;在学到二氧化碳制取后让学生回家“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实验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实验的器材全是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做成, 学生对他们的实验以实验报告形式完成作业。这个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巩固了知识, 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主型作业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作业的设计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 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 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如学完一单元知识后, 要对一单元知识进行总结性复习, 如果单纯让学生回家看一看、背一背, 学生会感到枯燥, 所以我们用手抄报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设计复习版面、归纳总结各单元的内容, 并让学生自行出一份大约15分钟内完成的检测题并附上参考答案。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了知识。

五、反思型作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把自己课堂上的听课感受;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 情感、体验等, 通过作业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就在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平台。

我们让学生在单元测试后对解答错误的题目进行学习反思。如在第4单元测试反思中, 学生这样写道:“第26题第1问错误原因是:我没有搞清原子个数比与各元素质量比的区别;第2问求氧元素质量分数错误原因是:题后要求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我不清楚是计算时精确到0.1, 还是乘过100%后精确到0.1。这主要是由于我平时上课自己认为已经会了, 就不再认真听课, 以至于在某些概念上比较模糊, 今后在学习中我一定会认真把每一个细节搞透彻。”学生在反思中写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反思对老师的教学能起到促进作用。

六、小组合作型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下又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在进行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 教学中, 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学生会觉得很枯燥, 不愿意去记。我们采取“小组捆绑式”竞赛, 小组成员会为了让自己小组获胜而相互督促、相互检查, 甚至找到一些记忆的技巧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再如:要完成一份手抄报如果一个人去完成, 可能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成员 (6~8人) 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完成, 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可以帮助查找相关资料, 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负责排版设计, 有美术特长的可以绘画, 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也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

七、拓展型作业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根据不同的内容, 我布置了一些拓展性作业, 如“氧气的自述”“二氧化碳的功与过”“二氧化碳VS一氧化碳”、绘制环保节能漫画等。同学们有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物质的性质、用途描绘出来, 有的用实例来说明, 有的用歌谣来概括, 风格各异, 富有情趣。学生通过这些作业的训练, 既能提高化学学习的乐趣, 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8

【关键词】策略;课外作业;心理认同;作业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当看到有的教师因学生未完成家庭作业而烦恼叹息的时候,笔者就在思索:学生为什么没完成作业呢?经过多次调查了解,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不想做,厌烦。布置课外作业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是什么,又为何布置这些作业?教者只有从课程出发,布置课外作业才能更靠谱。反思之余,笔者也了解了老师们的情况:完成课外作业的目的通常是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拾遗补漏,拓展加深等等。这是普遍的认识。各处的练习题是要做的,也便于检查,谁不愿意走捷径?不少老师经常布置的当然是书面作业,有的甚至是很机械的作业。结果我们的学生是怎样对待的呢?一部分埋头做,一部分敷衍做,一部分干脆不做,极少数的还找习题做。显然,单调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同样的作业数量,一方面让不少学生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收效甚微,浪费了时间,一方面也培养了极少数“作业狂”。这种以做习题一统课外作业的敷衍行为,必然禁锢了学生的身心,缺失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相距甚远。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外作业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要、给力学生发展,笔者认为教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课外作业的新常态。

一、扮倩常规性作业,让学生产生游戏式的热情

小学生爱做游戏,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刺激。然而,常规性作业犹如家常便饭,虽然少不了,但面孔单一,久食必然生厌,还可能营养不良。这就需要适时打扮它,让它华丽转身,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为了巩固认读,可用读拼音猜谜语的形式,印发谜语卡片,让学生用拼音写出谜底。小学生错别字比较多,可以每一两周搞一次我的“小病号”集中会诊活动,会诊之后,教师再通过默写,检查“病号”是否痊愈。这样布置,要比单纯布置完成订正错别字的任务让学生更感兴趣。布置让学生抄写诗歌和文本中经典的句子就不如安排他们给文本中的插图配上文字效果好。布置学生写同学的外貌就不如写“猜猜他(她)是谁”来得有趣……心理学指出,当事件是符合或加强人的认识和愿望系统时,就产生肯定的情绪,给人以提高活动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开启智慧,隔三岔五地精心烹制“营养餐”,扮倩常规性作业,学生必然兴味盎然,乐在其中,事半功倍。

二、提供针对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拔节般的快感

教育是关爱人生命发展的善行。教师的天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的不同,尊重生命的差异,满足生命成长的需求,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怀。教师布置作业,不应搞一刀切,应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差异灵活处理,让学生既吃得了,又吃得饱。

如:某位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经过师生商定,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搜集边塞诗和与“柳”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并研究“虐”字的写法和运用;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通过朗读表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一部分同学选择了通过绘画表现文中描写的柳树。另外,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针对文本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提出自己的疑惑则是共同的任务。第二天,课前和课堂上通过交流、展示等进行检查。这样的作业,关注了学生差异和文本的特点,突出了学习重点,也为化解学习难点做了铺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成长的快乐。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充分利用这样的差异资源,遵循规律,提供适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

三、设计活动性作业,让学生享受生活化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布置作业也应体现课程特点和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作业内容生活化不失为一条上策。 如学了《谭千秋》一文让学生创作并朗诵颁奖词,学了《负荆请罪》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学了诗歌让学生制作相关书签。通过举行认读对联、标语的活动培养第一学段小朋友的识字能力和关注身边的语文的习惯,借助上级布置的宣传活动模拟练习,引导第一学段的孩子学习口语交际,通过改编或学写歌词、轮流写班级日记、故事续编培养第二三学段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展开专题阅读,拓宽视野,深化感悟或认识,等等。可以说,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语文作业的内容可以如此鲜活,教师为什么总要把小学生困在枯燥的习题册上呢?

综上所述,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从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成长需要出发,尽量因人而异,把握课程特点,强化作业功能的形成性和发展性;优化内容,选准作业的训练点,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巧借载体,创新形式,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践行新的作业观,追求最佳的育人效果。

小学英语后进生课外作业的研究.研究方案 篇9

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研究

合川区古楼镇中心完全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执笔:秦先平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驾马车,学校教育只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实行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正确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既能够从课外生活中获取知识,又能够运用知识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使得课外辅导老师有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课外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辅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形式。课外辅导既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别的,因此与课堂教学相比,它更能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是落实因材施教,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通过课外辅导能广泛了解教学的反馈信息和学生的各种情况,是一个研究学生的过程。在课外辅导的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目标。

调查表明,世界各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不同国家,课外辅导的规模有所不同,突出区域有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如在巴西,对 里约热内卢公立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学生接受课外辅导;在日本,一项调查显示,24%的小学生和60%的中学生参加过辅导,大约70%的学生在即将中学毕业时接受过辅导;在韩国,一项调查显示,汉城82%的小学生、66%的中学生和59%的高中生正在接受辅导,在农村地区,分别是54%、46%和12%;在新加坡,一项对1052个家庭的调查,和对1261名学生的访谈显示,49%的小学生和30%的中学生正在接受辅导。这一结果和较前对572位小学生和581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同;在马耳他,一项对2129位学生的调查显示,52%的小学生和83%的中学生在学业生涯中接受过辅导,42%的六年级学生和77%的十一年级学生正在接受辅导。而在西欧、澳大利亚、北美,课外辅导并不常见,但有现象表明,这个数量在增加,非洲和越南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从国内来看,迫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逐步升高,从而使得课外辅导市场迅速扩大,内容也不断的丰富。但其受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在参加课外辅导的数量和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调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学生在接受课外辅导的数量上远远大于内地,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大于内地;城市又大于农村。

课外辅导的功效与作用不断彰显,其社会效应显而易见。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的课外辅导仍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与监控,和对其质量好坏的认定没有科学的标准。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

(一)本身完备的质量标准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构建完成 目前,对于教师的课外辅导成效并没有一套完备而科学的质量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学校所采用的现成的评价方式主要还是“一张答卷定成败”;管理模式仍然采用的是常规的课堂教学管理。这显然不够科学,因为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就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另外,教 师的课外辅导还没有摆脱课堂教学的影子,仍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辅导科目上多数是参考学科,这样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制约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二)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及教育水平的良莠不齐

特别是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就合川区农村学校来说,教师多数是原合川师范校毕业生。众所周知:从合川师范校毕业任教的教师被誉为“万精油”,也就是说这些教师无论任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体、美等其它学科都基本上没多大问题,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专业班、专科或大学出来从教的教师有较大差距。另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参差不齐,民办、代课教师还有相当比例,年龄老年化。他们在接受新的教育信息、教育方法与理念存在较大问题,很难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这也给质量的认定与管理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三)硬件设施的陈旧缺乏和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及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教师在课外辅导中,缺乏场所、教学设备设施严重短缺。据调查:有的学校没有一块象样的操场、没有专门的会议室、多功能室、备课室,信息设备陈旧落后,计算机仍是早就淘汰的产品、没有网络、原“校校通”现早已不通,其设备成为了摆设等等。这些不能说对课外辅导的质量优劣就没影响,教师面临这样的条件还有何等办法,作为学校又该怎样去管理呢?怎样去要求教师提高质量呢?

(四)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普遍不高

学大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邓强认为,课外辅导不单是学校知识的补充,还应包括一些家庭教育。“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同的养分,学校教育是一个方面,课外辅导是一个方面,彼此就像咖啡和伴侣的关系一样。”目前,农村家庭大多数经济水平差,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子女托管给婆婆、爷爷、外公、外婆等。这些人多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教育培养缺乏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课外辅导的反应是:辅导参加考试的科目还可以,如果参加其它学科的课外活动,反对是比较强烈的。“补那些干啥?又不考。”“学生唱歌、跳舞、画画,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参加体育活动,不行、不行,莫把孩子耍惯了。”他们怎能知道,这些辅导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思想意识的扭转,崇尚科学,热爱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树立远大理想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啊!

(五)收费的疑惑

从2006年春期开始,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了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取消了学费和杂费。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朝着真正的义务教育目标迈开了一大步,国人普遍拥护。但我们也应看到,经费的大量减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面临困境,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无法开展,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激励机制,教师收入的减少也使教师的思想情绪出现了波动,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的课外辅导是否需要管理和考核呢?我想大家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致的:应该。那么怎样考核,是否可给予适当的报酬呢?学校没有经费进行激励,政府没有经费的投入,费用从何来?能向学生收费吗?这是一道“高压线”啊,回答也是肯定的——不能!那教师情绪就不能不波动了:不如留点时间干点自己的事儿。如此这样,学校又怎样来进行质量考核和监控管理呢?是下命令强行要求每位教师必须为学生进行免费辅导呢?还是采取其它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我们的教育质量下滑在所难免了。因此,通过对影响课外辅导质量的因素、体系、组织系统与质量保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质量监控系体系,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他们在思想、学习成绩、能力、体质、性格、以及意志力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必须加强领导和管理,构建完备的课外辅导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要着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及参与课外辅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这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影响课外辅导质量的因素、体系、组织系统与质量保证等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课外辅导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及对策的研究,构建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缩短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教师课外辅导的质量标准;影响课外辅导质量的因素、体系、组织系统与质量保证的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使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2.农村小学教师课外辅导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指导艺术的研究,探索课外辅导质量的评价标准。

3.农村小学教师课外辅导的管理与监控体系;导向师生的教、学行为,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4..课外辅导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的实施策略;如何实行过程监控,增强监控的实效性,形成课外辅导的监控体系。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国内外同类研究已经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指导,立足于农村小学课外辅导现状的分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分析研究学生情况,精心设计课外辅导内容,采用合理的辅导方法,多形式、多学科对 5 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干预,构建课外辅导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控体系,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查阅书籍等多种方式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确切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已有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启迪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教师课外辅导现状进行研究。

3.体系建构:从教师方面建构农村教师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以及实施策略体系,总结提高农村教师课外辅导方法与途径,促进课外辅导质量的提高。

4.行动研究与反馈法:通过调查分析现状,激发教师参研积极性,构建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并进行具体实施检验其效果,完善研究成果,使成果更具普遍性。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以课题实践研究为基础,以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建构适合农村小学课外辅导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改变农村教师传统落后的教育意识,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具体的研究成果

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备而科学的课外辅导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实施策略。

(三)物化成果

努力提高主研教师的成果意识,总结工作的不足与经验,撰写教育反思、随笔、论文,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册,力争在区级、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刊物上发表。

(四)研究效应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外辅导水平与技能,并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各界的好评。

五、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07年11月—2010年10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11-2008.3):查阅文献资料,多渠道收集材料;课题论证,撰写实验方案,制订研究计划,研制问卷,开展调查工作。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做好人员分工,培训主研教师和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08.4-2009.9):详细研究调查情况,完成调查报告;从教师方面研制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体系。具体实施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补充完善研究方案、课外辅导质量标准、监控体系,搜集相关资料并归档。

第三阶段(2009.10-2010.03):继续实施、探索课外辅导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比较分析,进行阶段小结、个案分析、后期检测、整理资料并归档。

第四阶段(2010.4——2010.10)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进一步检验研究效应;分析、总结、整理论文和资料,撰写结题申请,写出工作报告和实验成果报告,准备结题有关工作,邀请专家进行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体系

(一)课题的研究需要调查分析、师资培训及学习等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应提供较大的人力和财力,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建构,需要研究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研究能力。

(三)行动研究(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的实施)需要学校的配合和支持。

七、研究的组织管理

顾问小组:陈皎 胡晓彤 周光琪 唐箭月 李光华 王运明 领导小组: 组 长:陈国富 副 组 长:王金龙 秦先平研究小组: 组 长:陈国富

主研教师:王金龙 陈友红 汤 燕 秦先平刘明也 万辉

唐 梅 谭文彬 陆 芹 陈丽娟 彭 旭

参研教师:石莹莹 何小燕 杨 雪 董 丽 蒋雪芹 龚辉、向竹美

陈华 庞丽华 王小琴 向春兰 秦娟 刘金容 张海彦 邹勇

八、研究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香港大学 马克〃贝磊:《世界各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越来越多》;

2、京报网:《课外辅导能否“颠覆”学校教学》;

3、《新课标提升课外辅导质量》

4、王元林:《如何做新课程理念下的村小教师》;

5、庄庆华:《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6、杨锦科:《村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黄世先:《提高村小学生素质争议》;

8、钟永丽:《新理念、新教材、新课堂》;

9、陈国华:《村小课改教师先行——提高村小教师素质研究》;

10、綦春霞:《新课程,如何评价》

上一篇:村主任竞聘演讲稿范文下一篇:疾病的预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