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中国史

2024-06-30

高三历史试题中国史(共6篇)

高三历史试题中国史 篇1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表现,图中周的都城是成周即今洛阳而不是西周时的镐京(今西安),可知该图体现的不是西周时期而是东周,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故有礼崩乐坏的说法,故B项正确;C项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从图片中可中诸侯国众多,而不是只有七国争雄,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与图片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6·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①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③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④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故①正确;宋朝为了增加财源,鼓励商业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②正确;宋朝理学兴盛,推动儒学走向思辨化,故③正确;文人画唐宋兴起,但成就最高则是元明清三朝,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 3.(2016·西城期末)“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D.成为读书人做官的唯一途径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当时的科举制考查明经、进士科考查时务策,即对当时的时政进行分析,“经、策全通过的为甲第”说明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考查“时务策”因此读书人会关注社会实际,故B项错误;科举制在推行之初,有利于选拔人才,后来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故C项错误;当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但仍存在推荐等方式,因此科举制是唯一途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 4.(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B.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南方

D.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按照材料中表格提供的数据,从西汉到唐朝前期,东南三区增置的郡县总量在不断增加,客观上反映出东南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以及重要性的增强,故A项正确;从同时期数量对比来看,江西所设郡县除西晋外都不是最多,故B项错误;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故C项错误;按材料无法总结出经济发展速度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 5.(2016·昌平期末)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题干没有反映古代行政区划原则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原属于巴蜀的“汉中”由于被纳入陕西行政,汉中地区的西北关中氛围更明显,体现了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行政区划的改变推动区域文化的趋同,故C项错误;材料与元朝的疆域扩大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 6.(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明初,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到永乐时期,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嘉靖时,阁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万历初年,张居正任首辅,威柄之操,几于震住。这一发展过程说明()A.内阁始终不掌实权

B.内阁权力逐渐坐实 C.皇帝专制得到抑制

D.六部之权尽归内阁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内阁始终不掌实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预机务”、“列六部之上”、“威柄之操,几于震住”等关键信息表明了内阁的权力在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对皇权的抑制,而且内阁本身的出现和存在就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六部权力尽归内阁的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B 7.(2016·昌平期末)中国古代某位皇帝下诏书说:“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重刑)”与材料相符的史实是()A.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B.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罢黜宰相 C.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D.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一归朝廷”体现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与汉武帝、宋太祖和雍正帝无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 8.(2016·通州一摸摸底)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当,宋朝出现了冗官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①正确;宋朝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故②正确;为了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故③正确;因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 9.(2016·怀柔一模)与下面地图所示时期相对应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洲相对孤立局面

B.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显现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图片体现的欧亚贸易往来以地中海为中心,与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反映出欧洲、亚洲与非洲的贸易往来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图片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前的中西交往,人类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没有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B 10.(2016·西城一模)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 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孔子和老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试题解析】孔子创办私人讲学,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符合“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是中国思想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为秦国实现统一奠定物质基础,但秦朝仅存二世,没有形成百年基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11.(2016·昌平期末)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此现象说明()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 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君主对士人行宾主之礼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教育问题,故B项错误;君主对士人的重视不能说明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以吏为师”是在秦朝,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 12.(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中医学奠基之作,故①错误;《九章算术》总结了生产、生活实践中大量的知识,是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能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故②正确;《齐民要术》是古代四大农书之一,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故③正确;《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故④错误;故选择B项正确。【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32分,共52分)

13.(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20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8分)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4 分)材料三 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现。1907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洋华侨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求声援,国内商界、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6分)【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从材料一“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可知,原因是西周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从“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可知,原因是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可知原因是

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从“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可知原因是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

(2)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二“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可知,作者观点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可知,作者观点是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可知观点是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二小问贡献,结合康熙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活动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对策,从材料三 “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1909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可知针对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清政府的对策是引用国际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答案】(1)原因: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8分)

(2)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每点一分,共2分)

贡献: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多伦会盟。(每点1分,共4分)(3)对策: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问题由来1分)清政府引用国际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具体政策3分)

认识:(学生答案需包含“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等关键词,并且表述正确,即可得分,2分。其他言之成理可得1分)14.(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2分)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12分)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12分)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8分)【知识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诸侯国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

(2)第一小问状况,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第二小问主张,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

(3)依据材料三“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思想文化政策的间接作用等角度概括。

【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6分)“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6分)(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4分)

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

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8分)

高三历史试题中国史 篇2

例1: (2014湖北百校联考, 3) 古代雅典法庭上, 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 唤起陪审员的同情, 而且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 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 引起陪审员的怜悯, 从而受益。这种现象侧面反映出 ()

A.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的事实

B.雅典司法审判中严重缺乏事实证据

C.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

D.雅典司法审判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题干中“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 唤起陪审员的同情”“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 引起陪审员的怜悯”的信息, 可以看出诉讼环节在司法审判中占重要地位, 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此题是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之一。对于此题解析有部分学生并不认可。学生认为陪审员仅仅凭借诉讼人和亲属的哭诉进行判案, 说明陪审员采信了哭诉和诉讼人的言论, 那么哭诉和诉讼人说的就能足够证明被诉讼人可以轻判吗?显然不是, 这不正是反映了审判程序缺乏严格程序吗?

对此笔者的解释是, 陪审员的确采信了哭诉和和言辞, 也就是说陪审员被打动了。那么陪审员在判决时仍然依据法律判决, 只不过处罚比较轻而已, 之所以轻就因为哭诉者言辞打动了陪审员, 陪审员依据自己感动来选择了轻判, 这体现出宣判的随意性或任意性, 但不是由于审判程序而带来的。

例2: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 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 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3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 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试题解析:D项中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此项目中错在了“独立”二字。美国1787年宪法制订的背景就是因为松散的邦联体制导致联邦政府软弱无力, 不能有效管控地方。制订1787年宪法就是要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发展资本主义。而州权主义就是宣称州权至上, 甚至可以宣布脱离联邦政府或对联邦政府宣战, 这就违背了宪法制订的目的。而且建筑规划中并没有体现出独立之意。“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根据1787年宪法, 我们知道美国权力中心是总统而不是议会。从材料中无法体现议会中心。A项中“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材料中无从体现。因此只有三权分立和制衡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答案。

从这次历史模拟考试试题中发现, 学生在考试中多次出错就是因为对这些重要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因而在做题中不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今后高三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反思自己, 教学中教师总是自以为自己大概清楚这一概念, 其实是多次听说过这个名称或对这个概念知道得很肤浅, 所以教学中就忽略了考虑学生是否真实理解。这种的想法在教学上的表现就是讲解点到为止, 并不结合素材引导学生真正理解, 或者是在实际给学生讲解时, 不能条理清晰地讲出道理。学生在做题上就表现出凭借感觉做题, 讲评时就表现出漂浮或存在对答案的现象。在这次历史考试中, 如果学生彻底弄清楚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的概念, 就不会出错。对教师而言, 通过此次考试, 应该认识到,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 自己先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样在讲课时就会游刃有余, 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内讲解。

教师组织考试试题时, 一定要精心挑选试题。试题选项分歧容易引起教师理解重大分歧的、材料所展示的情景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不是新教材中的, 不要选入, 这两种试题都会给学生误导, 会使学生感到现有的教材内容不全, 为了应付考试参看其他资料。这样会加重学生心理焦虑和学习负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构建专题的知识体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 我们在必修一中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这一单元分三课, 分别讲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在学完这三节课后, 一定要组织学生回顾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哪些 (资本主义的政体、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资本主义的联邦制)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原因 (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掌握了权力;经济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是推动力;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为其提供了影响和借鉴;启蒙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封建势力的衰落;广大人民对于建立民主制度的努力)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体现出制度的多样性;建立的过程的曲折复杂性;制度建立后都不断发展和完善;代议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等多种史学观点解读历史现象, 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历史问题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借此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

比如, 鸦片战争从文明史观解读, 就是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尖锐冲突;从全球史观来说, 就是古老中国与近代欧洲联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革命史观来说, 就是中国遭受外来侵略, 进行反抗外来侵略和探索民族出路的开始。从现代化史观来说, 就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重视学生做题方法的培养和解题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思维水平, 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试题, 让学生在做题中深化和理解知识, 归纳中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框架。这些问题设计最好以典型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每次考试后和考试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尤其是那些对历史学习下了苦功, 感觉考试成功保险系数不大的同学, 要注意对其心理的疏导。考试后对那些学习有希望, 但做题方法欠缺的学生进行方法指点。

不断学习专业教学文章, 从中汲取教学智慧,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高三教学中, 笔者订阅了《中学历史教学》杂志, 在每期的杂志中, 我特别关注该杂志中有关高三教学的文章, 阅读这些文章,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不断反思。这些专业书籍上的文章无形中成为我教学的指导。

重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 绝不是大家专门就某个问题进行专门研讨。由于各个老师是跨年级进行历史教学, 教学进度不一样, 所以老师不可能熟知自己以外的其他老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处理。所以要真正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和设计, 在备课组会上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进度与其他老师分享, 同时可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供大家探讨, 形成一致的认识。

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篇3

A.炎黄时期 B.夏商时期

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2.希腊发现了古埃及纸草,中国出土了拜占庭琉璃器,朝鲜出土了唐三彩。从中可解读的概念是()

A.殖民主义 B.文化传播

C.军事征服D.宗教扩张

3.史学家们重视地理研究的主要原因是()

A.探寻自然与文明关系B.寻找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C.探讨早期的价值观念D.展现历史的发展进程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地域 C.血缘 D. 信仰

5.下列有关奥斯曼帝国崛起对世界影响的错误表述是()

A.诱发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B.曾导致西欧商品价格暴跌

C.在巴尔干埋下不稳定种子 D.为欧洲文艺复兴汇聚人才

6.秦汉时期负责社会基层征税和调解纠纷的是()

A.县令B.三老 C.啬夫D.里长

7.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主要是因为他()

A.支持胡汉通婚 B.具备儒学修养

C.实施全面汉化政策 D.迁都中原洛阳

8.张说(667—730)有诗云:“青海和亲日,潢星出降时。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文中的“戎王”指的是()

A.吐蕃赞普 B.匈奴单于

C.鲜卑可汗 D.大食苏丹

9.下列政权与建立者不匹配的是()

A.辽——耶律阿保机B.西夏——元昊

C.金——完颜阿骨打D.元——铁木真

10.南宋时,临安人谢国明往来中日等国经商,后定居博多(今日本福冈市),并成为当地航运界首领。最便于他商旅活动的港口是()

A.广州B.泉州C.明州D.月港

11.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常言“我非相,乃摄也。”此言()

A.言不由衷 B.谦虚矜持

C.符合实际 D.擅权邀功

12.古代史学家认为记录的真相不受权贵威迫而秉笔直书,是史学家崇高的情操。后世史家称之为()

A.史才B.史学 C.史识D.史德

13.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署,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样得到承认,并规定了“谁的地盘,谁的宗教”的原则。该约签订得益于()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D.英国革命

14.对右图中历史现象发展起推进作用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资本的全球扩张

15.完全由清政府经营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D.开平矿务局

16.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

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

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

17.拿破仑统治对欧洲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强化了君主集权的意识

B.扩大了工业革命成果

C.削弱了英国在大陆势力

D.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18.《工厂游记》一书针对童工的劳役和剥削问题,提出国家应出钱买断私人企业,创造“国家车间”和“国家工厂”。赞同此说的是()

A.卢梭 B.彼得一世

C.马克思 D.罗斯福

19.19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学者渡边华山认为:西方各国“艺术(即技术)之精博,教政之羽翼鼓舞,似为唐山所不及”。文中“唐山”是指()

A.美国B.日本C.中国D.荷兰

20.据《上海电信史》记载:“1879年9月,大北公司向……申请德律风(电话)专营权,条件是向租界提供一整套电话通讯网。”文中省略的是()

A.英国政府 B.总理衙门

C.上海知县D.工部局

21.义和团运动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

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22.下图是不同时期日军军帽形制与材质。据此推测,较为合理的是日军()

A.军官日益腐败,克扣军饷B.制帽技术进步,纸质轻盈

C.经济困乏,战争难以为继D.遭盟军反攻,畜牧业毁灭

23.有人认为,二战后初期美国的“疆域”覆盖全球。这里的“疆域”是指()

A.军事霸权 B.政治盟友

C.货币体系 D.价值观念

24.威尔逊总统参加巴黎和会;罗斯福总统出席雅尔塔会议;里根总统与戈尔巴乔夫签署条约。以上事实体现美国总统的身份是()

A.国家首脑 B.政党领袖

C.军事统帅 D.首席法官

25.下图照片中的情景,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开始流行于20世纪()

A.50年代初B.50年代末

C.60年代中D.70年代末

26.下图是1984年创作的漫画《做实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

A.实现国家统一B.推进改革开放

C.调整外交政策D.筹建经济特区

27.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①②

28.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下列不属于亚非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A.甲骨文B.象形文字C.楔形文字D.希腊字母

29.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能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A.郡国并行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皇帝制

30.“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这是鲁迅先生对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的赞叹。这部史书在叙述历史时采用()

A.以人物为中心展开B.以事件之始末记述

C.以时序为主线写作D.以地域之联系综述

31.下面图示中所反映的内外形势与格局得以最终解决是由于()

A.设置河西四郡、形成郡国并行制

B.三次北击匈奴、形成内外朝体制

C.设置河西四郡、颁布推恩令

D.三次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

32.秦隋都是短命王朝,但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最重要的共同举措是()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创建了中央官制

C.修建了巨大工程D.完善了法律制度

33.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宋代有密切关联的国策是()

A.创设科举制度 B.改进活字印刷

C.重文轻武D.鼓励海外贸易

34.中国古代“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

A.封建社会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古代主要问题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35.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电视剧。他们设计的以下一些场景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庄园的耕地一般分为春耕、秋耕和休耕地

B.许多农奴在为庄园领主无偿修盖城堡房屋

C.庄园中有领主的堡垒、农奴的农舍和教堂

D.流动商贩在庄园里叫卖食盐、水果、腊肉

36.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明显超越了文艺复兴运动。其“超越”主要表现在()

A.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B.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C.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D.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

37.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这说明()

A.以法律手段限制王权是这些国家革命的共同举措

B.以立法形式巩固革命成果是这些国家的相同手段

C.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独掌政权的法律地位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欧美得以普遍的确立和推广

38.“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这一评论最符合()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B.德国帝国制的形成过程

C.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形成过程D.法国共和制的形成过程

39.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学巨著是()

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40.一位同学在进行有关李鸿章的课题研究时,用了以下事例介绍其生平。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兴办洋务,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C.参与外交,签订《辛丑条约》D.倡导维新,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41.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洋纱价格低廉除了其自身的生产因素外,还因为外国在中国()

A.获取巨额战争赔款 B.享有协定关税特权

C.得到开埠通商便利D.享有领事裁判特权

42.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这反映了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强调()

A.史学功能,弘扬传统B.历史进化,反对因循复古

C.历史学问,博大精深D.治史宗旨,以国民为主体

43.1830年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渐趋频繁,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误解,并发生过几次战争。不过德国与中国一直要到义和团事件才首次发生武装冲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以前的德意志,仍处于积弱与分裂状态,无力向外扩张

B.德意志许多哲人如伏尔泰对中国一向敬佩,所以其政府也对中国友善

C.德意志人民一向爱好和平,对其他国家没有野心,所以不曾向外掠夺

D.德意志工业发展,希望中国能购买其工业产品,所以采取友好的态度

44.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仅仅十年后,上海就取代广州成为中国进出口第一大港。上海取得如此重大的外贸成就主要得益于上海()

A.外贸历史悠久B.水陆交通便利

C.设有外国租界D.地方政府支持

45.“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指分离、割取)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诗人黄遵宪1896年因何而发写的这首诗()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46.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选择上海作为举行中共一大的地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下列因素中,能够为他们作出决定提供参考的有()

①位于长江入海口,交通便捷②有英法租界,相对安全③五四运动主阵地,思想激进④城市生活现代化,食宿方便

A.①②B.③④C.①③D. ②④

4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佩戴下图所示的臂章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8.下图所示是1958年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漫画,最合适它的标题是()

A.步调一致B.急起直追

C.脚踏实地D.光说不练

49.回顾欧盟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知:1970年,欧洲一体化组织被称作European Communities;1995年,则被称作European Union。从European Communities到European Union称呼的变化,显示出该组织()

A.实现了区域性货币联盟

B.地域已囊括并冲出欧洲走向世界

C.完成了地区政治一体化

D.合作的规模、领域日趋广泛深入

50.历史的发展离不开重大事件的影响。以下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B.“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C.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

D.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51.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52.1971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一份公告,其中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适当时间”定格在()

A.1971年B.1972年C.1978年D.1979年

53.这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B.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54.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的一则广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5.【内外朝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皇帝为了加强集权专制统治,往往提拔心腹近臣,在自己身边建立一套秘书班子……内朝官的权力急剧膨胀,后来就逐渐取代了外朝官。当内朝官成为正式的国家机构以后,皇帝又重用近臣,在内朝建立另一个参谋班子,他们入侍帷幄,内参机密,在朝廷正式机关之外,又建立了一个凌驾于其上的内朝组织。

(1)概述西汉至清代内外朝演变的史实。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内外朝更迭这一规律的看法。

56.【货币中的历史】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 000吨至10 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条件主要是什么?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1944年所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指的是什么?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原因。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57.【近代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经历了“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的过程。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叙述这一过程。

参考答案

1.A2.B3.A4.C5.B6.C7.C8.A9.D10.C11.C12.D

13.B14.C15.A16.C17.D18.C19.C20.D21.C22.C23.C

24.A25.B26.A27.C28.D29.C30.A31.D32.A33.C34.D

35.D36.C37.B38.A39.D40.D41.B42.D43.A44.B45.C

46.A47.C48.D49.D50.D51.B52.B53.A54.C

55.(1)西汉建立后,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官制,丞相制度沿袭了下来。汉武帝为了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朱元璋加强皇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其在后期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作为内廷决策机制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机构定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内阁也形同虚设,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内朝的形成以及内、外朝之间关系的变化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体现。中国古代史上内外朝体制更迭,体现了皇帝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防止大臣擅权,稳定政局;也有利于平定边疆分裂叛乱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相权削弱乃至最终丞相被废除,到明清时皇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56.(1)国际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社会条件: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海外贸易大量出口。

(2)影响: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措施: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1944年确立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20世纪30年代贬值原因: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贬值原因: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经济的霸权地位进行了挑战,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4)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或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57.被动接受:经过两次鸦片战争,部分廷臣疆吏直观感受到西方军事的先进,出于维护清政府统治的需要,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进行机器生产,开展洋务运动。

主动效法: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零星地学习外国科技是不够的,为挽救民族危亡,主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篇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2. 《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 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3.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4. 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据此可知( )

A. 古代史料中关予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

B. 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

C. 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

D. 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

5. 《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 )

A. 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 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

C. 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 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

6. 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 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7.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后由中国买断并拆除。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认为:“(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既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由此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 )

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B. 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

C. 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D. 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8. 19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

A. 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C. 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D. 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9.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 )

A. 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 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0. 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

A. 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 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 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 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

11. 右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

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12.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 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 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13. 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

A.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B. 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4. 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

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 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15. 拉斐尔创作的《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达•芬奇创作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中,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这主要表明当时( )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达•芬奇《圣母、圣婴与圣安妮》

A. 宗教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B. 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C. 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D. 艺术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1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 )

A. 保留了邦联制的某些特征 B. 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

C. 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 D.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17. 19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

A. 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B.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C. 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D.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18. 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

A. 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 缓和了经济“滞胀”

C. 加强了“福利制度” D. 壮大了“知识经济”

19.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它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它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与材料中的“它”风格一致的是( )

20. 进入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 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 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 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 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 (13分)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2) 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5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2分)

22. (13分)2018年下半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就已经被席卷到西方的“博览会热”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6年,清朝总理衙门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将于次年举行的法国巴黎博览会,然而清廷却视之为“聚珍聚宝会”,置之不理,仅例行公事式地“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并代表中国前往参展,这是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从此,由海关洋员包揽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成为惯例,以致晚清中国参与的20余次国际博览会,几成“赫德之赛会”(因赫德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多年)。直到19左右,清政府方才意识到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性,于是年底颁行《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从赫德手中收回了出洋赛会的主办权,改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据学者统计,晚清时期,从1866年到19的46年中,中国总共收到至少80次国际博览会的邀请。其中,清政府组团参加13次,寄物参展6次,派员莅会11次。进入民国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中国继续参与到大型国际博览会之中,尤其在19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获得空前成功,中国产品共获奖章1 211枚。

材料二 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商务凋敝、实业不兴的困境下,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最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人们通常将博览会称作“商品赛会”,视之为“商战”利器。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如19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商人专门设立了茶磁赛会公司,以挽回利权为职志,声称“本公司创设本意原在推广出口货物,挽回固有利权,庶使我国商务不致江河日下”。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敏《与时俱进的国际博览会》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3分)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7分)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3分)

23. (14分)有人认为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5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5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5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拿破仑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国内政治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虽然赞同启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但他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或代议制政府的拥护者。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有效统治国家”的措施产生的影响。(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违背启蒙思想精神的做法有哪些?据此分析拿破仑政权的实质。(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分)

历史参考答案

电子稿下载邮箱jsyckwts@126.com 密码 12341234

1. D 2. C 3. C 4. D 5. D 6. A 7. B 8. B 9. B 10. D 11. D 12. B 13. B 14. B 15. C 16. B 17. D 18. B 19. A 20. C

21. (1) 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3分)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3分)

(2) 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2分)理由: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无法实现“利民”目的;败坏民主的名声。(3分)

(3) 价值: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本土资源。(2分)

22. (1) 变化:从置之不理到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3分)

(2) 原因: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政府意识到国际博览会具有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出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需要。(3分)作用:扩大了出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利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4分)

(3) 时代特征:工业革命兴起,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3分)

23. (1) 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2分)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3分)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但其霸权地位也受部分削弱(2分) (1) 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

通过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3分)

(2) 霸权地位受部分削弱。

美苏长期对抗,也消耗了美国实力,动摇了霸主地位;扶持德国和日本复兴,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美国经济和政治霸权;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拖累了美国,削弱了其霸权地位。(3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0分)

24. (1) 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分)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2分,任答2点)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1分)

(2) 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3分)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2分)

25. (1) 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树立了拿破仑的威望。(2分)

(2) 做法:限制言论自由;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操纵公共舆论;破坏选举制度。(4分)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2分)

2018年高三模考历史试题 篇5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集中反映了当时秦朝官吏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由此看出秦朝官吏职业规范强调

A.儒家的治国理念

B.官吏的道德品行

C.严格按法律办事

D.官员的实际业绩

2.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回长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3.据史籍载,刘邦分封诸王时,中央管辖的十五郡主要在关中地区,而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辖封的四十二个郡,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封国自行制定度量衡,发行适合本国特点的铸币,推行适合各地传统的文化教育。由此得出汉初分封

A.利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B.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产物 C.使中央集权受到了巨大挑战

D.对各地的文化传统比较尊重

4.唐初,基于地方州县两级行政设置,在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中唐以后,按察使、采访使、黜陟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采访使、观察使等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判官属僚。这反映出唐代

A.地方监察逐步网络化和制度化

B.有效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全面监察

D.监察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吏平5.观察南宋临安茶馆信息表(部分)

由此看出南宋时期茶馆

A.分布过于集中B.管理比较规范C.运营方式丰富D.服务对象单

6.明朝成化五年工部奏报,“南京轮班各色人匠,虽皆取以供应朝廷造作之用,中间谙晓本艺者十无二三”,因而当局遇有工程,还得“雇觅在京高手造作供应”。由此可知明朝

A.工匠制度下难保工匠素质出

B.工匠生产积极性下降 C.匠籍制度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

D.官营手工业管理混乱

7.顾炎武认为,唯有合理地配置天子与公卿大夫、百里之宰之间的各种权力,充分发挥朝臣和各级政权的作用,才会有利于富国裕民,才能真正地把天下大权归于天子,从而使天子的地位更加尊崇。该思想

A.动摇了儒学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尊重君权前提下的“分治”

C.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发展了传统“民贵君轻”思想

8.右图中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从中可以得出当时花翎

A.赏赐的群体范围不断扩大一

B.是区分官员品级的主要标志从

C.是对特殊贡献及尊贵身份的奖励宣

D.是奖励有功官员的主要手段

9.密折制度在清朝不断发展。雍正时期,只有皇帝允许的官员才能上密折;后又特许下级官员可直接向皇帝弹劾上级长官。清朝的密折奏事

A.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效率中

B.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助于政令体现皇帝意志

10.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编者认为,鸦片战争以后耶稣教得以输入,广东地区最先受其影响,于是“广西桂平县洪秀全,因以耶稣教炫其徒,聚合不轨,起兵金田村”。该编者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B.认为基督教直接引发了农民起义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

D.具有怀疑和排斥基督教的心态

11.1862年,清廷命曾国藩保举封疆、藩臬人材,并明确提出“有职分较卑而器识甚远,将来堪以登用者,并着一并具奏。”此后出现了督抚擅自任命下属官员的情况,而朝廷对此则是默认。上述现象

A使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B.表明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 C.反映出督抚用人权有所扩大

D.造成中央政令无法贯彻二

12.据研究,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甘肃、青海的中药材大黄已通过天津出口国外。此时,英国立德洋行已在打箭炉和松潘(均在今四川省)设立羊毛收购站,将羊毛经上海运销美国,成为上海港出口羊毛的主要来源。由此看出

A.内地与口岸城市的经济互动队

B.内地发展是沿海经济发展的源头 C.洋行促使内地农产品实现了商品化学

D.内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13.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

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C.他对“西学”思想进行了中国化

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 14.据表1信息可以推断出,抗战胜利后

表1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A.财政危机主要由国民政府腐败引起

B.财政金融危机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瓦解作用

C.物价的上涨必然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D.纸币发行增长幅度超过了物价涨幅 15.关于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学者总结如下:

由表格信息可知,该学者试图以此说明

A.中苏建设模式的本质相同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B.苏联模式对中国影响不大 C中国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完善

D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独特性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接管、整顿、改造等措施掌握了绝大多数新闻媒体的资产、设备、人员等控制权以后,充分利用这些“喉舌”、“工具”或“武器”,对重大政治事件,统一由中央引导,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社会舆论。由此可知,新中国

A.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政权

B.开展了文化普及教育工作 C.重视对思想意识形态的管理

D.实行新闻自由的方针政策

17.按照罗马法的有关规定,在转移物的所有权的过程中,当事人的意思虽然不可或缺,但当事人的意思只是形式出现的动因,它不能决定和改变形式,更不能决定所有权变动的效力。材料中罗马法的有关规定

A.忽视了交易双方当事人意志的作用

B难以适应罗马商业发展的需要

C.限制了罗马公民范围的扩大

D.表明罗马法内容日臻完善、丰富

18.什么是启蒙运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难以给出唯一定义的问题。在法语中找不到一个专指启蒙或启蒙运动的名词或动名词,通常是用 Lumieres(光------复数)来表述。当时的人们会用“光”来比喻,这种比喻很可能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宗教信仰的影响

B.西方工业化的深入开展

C.文艺复兴的开展

D.受牛顿科学成就的影响

19.《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是共产党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中的首要纲领,明确表示出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并全力要求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要求坚决颠覆封建主义,对资本主义采取限制措施,并对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尽量维护。据此可知,这一纲领

A.把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国情相结合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C.没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D.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

20.某经济理论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多卖少买,保持出超,以保证货币尽量多的流入国内和尽量少的流向国外。该理论

A.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

B.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

C.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蓬勃进行

D.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发展

21.法国1875年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既没有确定原则的前言,也没有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据此可知,1875年宪法

A.内容具有明显的矛盾性

B.无法适应工业经济发展

C.是各种势力妥协的产物

D.不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22.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材料中列宁的主张

A.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

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

D.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

23.在美国大危机期间,企业家吉姆瓦拉托斯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企业家谈到的问题,罗斯福总统

A.强调政府应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B实施“以工代赈

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

D.努力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 24.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辞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货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提出“以中国人治中国。中国者中国(汉族)人之中国”。孙中山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认为中国亡于鞦虏已二百多年”现在的国“已经不是我汉人的国了”,因此要“将满洲鞑虏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发誓要建立一个真正汉民族的国家”。1923年后,他在宣言文章或演说中多次使用“中国各民族”、“国内之弱小民族”、“中国以内各民族”、“诸民族”等表示中国境内存在着多民族的词汇。并有“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等提法

(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变化及主要原因。(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成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选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英国依然坚守传统的自由贸易思想,于1846年废止了《谷物全面放开了对农产品的进出口管制,随后又在1849年废止了《航海条例》,降低了工业品的进口税率。法国在英国的影响下,也一改以前的保护主义政策,实行低进口税政策,开始走上自由贸易的道路。自此以后,西欧其他国家陆续与法国签订了减税贸易协定,纷纷加入到了贸易自由主义的阵营中。

---------摘编自粟小芳《中西方关税思想的演进与比较分析》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在外国农产品的竞争下,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价格迅速下 跌,、大批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移居城镇或海外,农业收入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工业方面,1870年,英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31.8%,1900年下降到19.5%,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被美国超过,在20世纪最初10年中被德国超过;对外贸易方面,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对外国制造品的依赖也增加,德国和美国几乎在所有市场与英国展开竞争。对英国构成强烈挑战的德国和美国,以及俄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实行高关税政策,而只有英国继续走自由贸易道路。

材料三1961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加入欧洲共同体的申请。1967年,英国再次中请加入欧共体,不再强调附加条件。

1970年,爱德华·希思出任英国首相,希思多次表示英国是欧洲的一部分,英国应该也必须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否则将会边缘化。

1973年,英国首相希思重启谈判,并最终于当年成功“入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撒切尔政府坚决反对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英国政府担心实行统一货币以后,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加强,英国会失去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

2010年,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在对欧盟的立场上趋于强硬,提出维护国家利益不应向欧盟进一步转让任何主权或权力等政策主张

2018年6月26日,英国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允许英国退出欧盟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篇6

第Ⅰ卷

1.【解析】各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这表明,诸侯国与周王在文化上的一致性,故D正确;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上,并未达到青铜器的标准化生产力水平,故A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血缘的内容,故B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青铜器是周王赐予,故排除C。

【答案】D

2.【解析】材料“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使全民都要知晓法律、遵守法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材料与“诸侯国争霸割据”无关,排除B;材料不是反映文化传播,而是宣讲法律,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派官员逐级将法律宣讲到地方,无法体现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排除D。

【答案】A

3.【解析】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说明存在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入时而仕的情况,即士族门第依然具有吸引力,故排除A;投卷、荐举制度的存在说明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B;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并非始于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排除C;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这说明擅长诗文可以辅助科举考试,故选D。

【答案】D

4.【解析】表中主要反映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被削弱。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规律可循,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中的“矛盾与困局”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

5.【解析】督察院的目的是促使各部门有效协调发展,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D正确;督察院不会削弱相权,A错误;办事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督察院具有三权分立并制衡的作用,C错误。

【答案】D

6.【解析】雅典直接民主形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需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弊端,故答案D项。柏拉图否定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它的优点,排除A项;柏拉图的评价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城邦的贡献,不够客观和公正,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政治,而非“居民”,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和拿破仑“民法典”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尤其强调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注重私权保护和契约;而拿破仑的“民法典”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两者反映了私权保护与契约来构筑社会规范,A项正确;B项“轻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故选A。

【答案】A

8.【解析】根据“如果全院五分之三的议员投票赞成,即可实施中止辩论规则,任何人的发言均不得超过一小时”可知,这一规定是中止辩论规则以及辩论时间的限制,有利于缩短时间,提高议事效率,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简化辩论程序”,排除A;中止辩论规则以及辩论时间的限制与维护宪政体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中止辩论规则以及辩论时间的限制,与“保障国会权力”无关,排除D。

【答案】B

9.【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说明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反映的是时局变动对思想变化的影响,与一战无关,故A错误;B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新文化运动19已经开始,并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故D错误。

【答案】C

10.【解析】材料中“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表明国民党的威信下降,政治地位在下降,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共产党政治影响力”问题,排除A;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B错误;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不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排除D。

【答案】C

11.【解析】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项正确。A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B

12.【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根据“继英国之后,欧洲大国法、德、意均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计划成为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美国最终未能阻止四国加入中国牵头成立的亚投行,漫画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在经济上的表现,故A正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开始形成,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彻底破裂”表述太绝对,错误;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取代美国主导世界”表述错误,排除D。

【答案】A

14.【解析】依据材料“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摆脱美国的核保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用缓和的外交政策代替冷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主导欧洲的联合,成为美苏两极之外的重要力量,这表明在复杂国际中应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非主要体现法国的霸主情结;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法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材料并非主要表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答案】C

15.【解析】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南方一带的国内市场受到很大影响,大量茶叶只能出口,福州茶叶贸易开始兴盛。因此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政局的变动,故答案为C项。当时还没有出现机器制茶,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海关出口关税没有降低,也没有清政府的扶植,均排除。

【答案】C

16.【解析】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A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D项。

【答案】A

17.【解析】材料中“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说明受自由贸易政策影响的国家较少,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还不够激烈,故A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顺应了当时时代的潮流,并非超越时代潮流,故B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德国尚不能挑战英国工业霸主的地位,故D错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主张自由贸易主义,因为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其工业产品非常具有竞争力;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在美国和德国找到了市场”,是因为此时美国、德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于英国,因此用贸易保护主义来抵制英国的产品竞争,故C正确。

【答案】C

18.【解析】“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村分配制度的调整,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正确;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C项中“结束了”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修正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D错误。

【答案】B

19.【解析】“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C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

【答案】C

20.【解析】材料中的“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是为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因此苏联的上述举措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国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变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在1925年已基本完成经济恢复的任务,排除D项。

【答案】A

21.【解析】根据“APEC”“trade”,漫画说明亚太经合组织要打破贸易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体现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太经合组织打破贸易壁垒,无法体现“扩大经济合作范围”,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排除B;根据“trade”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意在减少贸易壁垒,并非打破地域障碍,C错误。

【答案】D

22.【解析】“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体现出美国的贸易保护,结合所学,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为了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国家应在坚持国家利益原则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领域限制或让渡国家主权,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经济衰落,A错误;B项中“唯一途径”表述太绝对,错误;C项中“不可避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D

23.【解析】根据“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结合所学,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故A正确;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和民间教育、宋代理学、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CD。

【答案】A

24.【解析】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为人类设计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但现实社会并没有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么美好,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艺术。A是浪漫主义,B是现实主义,C是苏联文学,D是现代主义,故A正确。

【答案】A

第II卷

25.(25分)

【解析】

(1)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与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异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和材料二中的“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至于原因分析可以从社会性质、国情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对晚清或近代早期英国的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各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答案】

(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不同:英国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性质。

原因:英国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通过殖民掠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

(2)

认识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

中国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与经济渗透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洋务运动出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以产生与发展。

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否定,它显示出近代中国人在中外交往中开始走向近代化,催生和助长了近代政治民族主义,到20世纪初,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利权观念的重心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助推形成了推翻清王清的巨大洪流,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认识2:从英国角度来看:

英国早期经济民族主义加速了英国农业生产逐渐完成了资本主义化;同时也使英国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方式日益得到巩固,最终促成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6.(12分)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表格概括出两个时段观点,然后依据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本题可以从19世纪或者20世纪30-40年代选取时间,前者通过比较19世纪西方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去论证;后者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从而获得西方国家的好评回答。

【答案】

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比较消极,主要是因为西方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启蒙运动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加大了殖民扩张。同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各方面显示出衰落态势,并不断受到西方的侵略。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对中国评价比较积极,要是因为日本侵华与二战爆发,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中国战场成为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正是中国的坚持抗战减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压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美国在亚洲及太平洋战场需要中国的协助和配合,因此对中国评价比较高和积极。

27.(15分)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历史背景: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二先问,特点:中等阶级妇女是这场运动的先锋;下层运动和上层改革相结合;通过立法保障妇女权益;妇女解放斗争具有长期性。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相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为广大农村妇女;涉及内容广泛。第二先问,历史意义: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推动了边区建设,支援了抗战;增进了边区广大妇女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

【答案】

(1)历史背景: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回答其他答案,如政府迫于现实的压力等,可以酌情给分)

特点:中等阶级妇女是这场运动的先锋;下层运动和上层改革相结合;通过立法保障妇女权益;妇女解放斗争具有长期性。(回答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2)特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相结合;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为广大农村妇女;涉及内容广泛。

历史意义:提高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地位;改良了边区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推动了边区建设,支援了抗战;增进了边区广大劳动妇女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28.(15分)

【解析】

(1)原因:根据“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两个阵营的中间”得出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根据所学,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

(2)分别从对中国、对朝鲜和对美国的影响分析回答,对中国,可从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对朝鲜,根据“朝鲜因为战争而牺牲无数且至今分离对峙”得出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美国,可从侵略、战争政策受到打击和坚定了美国继续敌视新中国的政治立场分析解答。

【答案】

(1)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二战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在亚洲的延伸发展。

(2)对中国,捍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美国,侵略、战争政策受到打击,坚定了美国继续敌视新中国的政治立场和“冷战”政策。

29.(15分)

【解析】

(1)背景:根据“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分析总结。

(2)价值:根据“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得出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根据“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得出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根据“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分析得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

【答案】

(1)科举取士扼杀人才成长;理学僵化,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商品经济发展,新观念冲击传统思想;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腐败。

上一篇:经验交流-选煤厂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刑事侦查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