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4-09-07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通用10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1

铜山县实验小学刘艳梅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很努力地在做着,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并不十分乐观。就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准备充分,设计巧妙,学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帮助,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二是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只是在课前看看教参和教材,然后简单地写出—个常用的流程,学生平静地、习惯式地学,教师点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课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师没有准备,只是拿着课本宣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无奈地“学”,做足了教师的“接话虫”,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只是在“泡堂”,课堂效率非常低下。

后两种情况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种情况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况。比如,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学校没有足够重视,教学习惯很难改变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习惯的误导。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上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解读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

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中的常态,而教师的责任恰恰就在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于量与计量的知识,如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对于《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多位数的认识》需要用讲授法;对于《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

二、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那我们只能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上学才几个月,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上课时,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可见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自然“热闹”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三、在课堂上适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

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的就是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支持、帮助和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发现数学结论和方法。

如教学“升和毫升”,这是一节概念课,许多教师觉得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必定要依赖生活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一位特级教师设计了玩水、喝饮料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四、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占大部分,通过前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有数方格的;

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

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2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而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 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在各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例如, 在教学量与计量的知识时, 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则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教学, 用有意义的讲授法就显得更有效;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 1度的角的教学, 也可以采用讲授法等。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还是采用讲授法的话, 就很不科学了。虽然采用讲授法学生可能马上可以应用公式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可能还有点用, 但学生真的是掌握了吗?学生对于后面学习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时, 教师也唯有采用讲授法。过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可能把这三个计算公式混淆了, 或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但如果采取探究式学习的话, 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就算学生已经忘记公式, 毕竟学生经历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方格和切割平移, 学生就可以自己再次推导出计算公式。而且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计算会很有帮助。

二、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 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 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 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 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新课导入时, 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面, 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 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可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课程要素的整合就是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 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就会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生成性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非常关键的。

三、在课堂上适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 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 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 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行合一的学习, 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它能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的模型和实物, 小组议论其特征, 反馈班组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从下到上逐步缩小成一点, 形状像锥子, 再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测量圆锥的高、观察侧面展开图等来亲手制作圆锥, 最后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相比, 进行实验测量, 分组讨论,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把头脑中的表象和实物联系起来, 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进而建构圆锥体积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 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节概念课, 觉得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 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 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必定要依赖生活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时就设计了玩水、喝饮料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 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 效果较好。

四、在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 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 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 求出梯形的面积, 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占大部分, 通过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有数方格的;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 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 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 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 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 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 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 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 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聂艳军等.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J].小学数学教学, 2005, (5) .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33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有效教学成为了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尽可能地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但现阶段,从整体来看,小学数学并未实现有效教学,低效化、无效化情况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部分老教师习惯了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习惯了占据课堂主体,不愿意改变,生怕学生脱离自己的掌控;二是部分年轻教师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过度给予学生自由,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任何事、任何工作,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否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理,教师在正式上课前也要抓好备课工作,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与教材,还要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所掌握,设计好教学方案,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一)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一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和任务,是教师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若教师未研究透彻新课程标准,就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极可能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它的基本精神和学科体系,并以它为指导,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整个备课工作的基础,只有把教材吃准吃透,才能为上好课提供一切必要条件。一方面,教师要从总体上了解整本教材的概貌,明确每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并领会、理解教材的意义,弄清每个单元、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合理地整合、增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研究新授课,明确新授课的重难点,并深入到新授课内容的内部和里层,探索知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备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若教师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而盲目地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来了解学生:一是从智力因素入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二是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与习惯等。

(四)备教法

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前,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预先设计好教学方法,以避免正式上课时手忙脚乱。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教师在备课时就应预想到课上可能会遇到的种种状况,并提前想好应对措施,以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思维的激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真实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两种。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趣味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融入一些趣味性因子,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二是要有数学味。若情境中数学问题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就不可取。三是要有挑战性。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二)生活情境的创设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指出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说明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除上述之外,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三、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新型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但从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现状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不仅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也未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影响了学生得出结论。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合理地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分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具体来说,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等,按照4~6人分为一组,以确保组间公平竞争。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他们安排不同的职位,如选择组织与领导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选择书写速度快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等,以确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都有事做,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留足合作讨论时间,及时点拨、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还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点拨、引导等方式,指引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升。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继续探索、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史迎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 曹秀丽.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4

摘要: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字求其义,字索其旨,与文本息息相通。“出”即走出课文,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摆脱文章的约束,作冷静地评判。“水道曲折,操舟者迷,立岸者清”,阅读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的过程,只有站在文本之外,超越文本,解读才能更加深入。而小学生与成人相比,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特点、情感变化、身心规律都有别于成人,而且不同的年段又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紧扣文本,

关键词:

特色 特点 特性

一、紧扣文本特色,提领而顿地教

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到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抓手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无须赘言或抄下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学生自己的语言尽管幼稚,但都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尽管不太流畅,但是经历了思维碰撞和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紧扣文本特色,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合情合理的“工具性”,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性”而服务,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依据体裁特点,抓住“文眼”教

相对于每篇文本的特色,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体裁也很多样。具体教学中古诗教学少有创新,一线教师普遍觉得难教,一般都是按照逐字逐词逐句的顺序理解,然后比较牵强地告诉学生诗歌的中心思想或内在情感。事实上,一般我们读诗时,总是先隐约感知诗歌的情感,然后再逐字逐词逐句地求证的。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的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言: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定位年段要求,有舍有得地教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是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学生在强烈的自觉探究中,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畅通地连。学生学古诗学得乐呵呵,于我还是第一次,毕竟这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四、切合儿童特性,深入浅出地教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5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注意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创设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项根本措施。进几年来数学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课堂教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

1、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你随便想一个数,再将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16,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想的数。” 学生觉得很惊奇,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

(2)、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引入时,抛出如下问题:

“五一”的困惑:

五一放假时,幼儿园老师给了四根木条,要求做一个三角形的风筝。我的儿子把两根木条a和b钉在了一起,已知a长10cm,b长为3cm,剩下6cm和14cm的两根,她选了6cm的,太短了,选了14cm的,又太长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有办法帮忙解决吗?

一抛出问题,学生就热情高涨。

(3)、利用故事、游戏创设情境

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游戏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通过影响非认知因素对数学学习起推动作用。例如,笔者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引入时,就采用了用动画FLASH来播放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赴宴时,通过观察地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2、感受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这节教学时,笔者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笔者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大多数学生齐答。另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立马行动,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又过约1分钟的时间,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S圆锥侧面积=”,“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老师我的是S圆锥侧面积= rl”,“我觉得是S圆锥侧面积=∏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 l”学生抢着答。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能解释n、l各代表什么吗?”“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l指圆锥的母线。”“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圆锥侧面积= rl,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的半径。” “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圆锥侧面积=∏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 “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 l,其中h是圆锥的高,l是圆锥的母线。”“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第三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四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3、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的本质认识”。在初中阶段,学生需了解的数学思想有: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隐含在数学知识当中,伴随知识思维的发展,只能逐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以知识、例题为载体,向学生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在主动参与、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直观、明了。列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我们不可能凭借一两次课或几个例子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

4、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作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1)、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易混易错知识,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而且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讨论来区分、掌握。

如:学习了“二次函数顶点式解析式”后,学生容易把y=a(x+h)2+k中k的值理解成二次函数图像与y轴交点的横坐标。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明确y=a(x+h)2+k中的k与 y=ax2+b x +c中的c它们的意义不同,接着进行强化练习。求出下列函数的顶点坐标以及图像与y轴的交点坐标。

(1)y=-2(x+5)2+

4(2)y=2x2-5 x +4

如此对比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区分两种解析式不同作用,差错率大大降低。

(2)、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设计分层练习

如: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课时,讲完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公式中所出现的数字特征及

所得的结果之后,笔者出示题组让学生完成:

(1)(x+y)(x-y),(a+b)(a-b),(m+n)(m-n),(c+d)(c-d)。(口答)

(2)(-x+y)(-x-y),(-a+b)(-a-b),(-a+1)(-a-1),(c-d)(-c-d)。(口答)

(3)(3n+2m)(3n-2m),(-3m+1)(-3m-1),(xy+2)(xy-2),(3ab+1)(3ab-1)。

(4)(m2-n2)(m2+n2),(x2+1)(x2-1),(12a2b+3c)(12a2b-3c)。

(5)(a+b)(a-b)(a2+b2),(x+1)(x-1)(x2+1),(-2x+3y)(-3y-2x)(4x2+9y2)。

这些题组无论在难度上还是模式上,都有所提高、有所深化,一组一个“台阶”,使学生每完成一组题后,都能有所提高,做到“更上一层楼”。

(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

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求证: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一: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变式二:当一般四边形的对角线满足什么条件时,顺次连接各边的中点是矩形、菱形、正方形?会是梯形吗?

变式三:顺次连接何种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

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更好掌握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了灵活解题的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难以让学生意会、感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

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该用哪些量来刻画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借助多媒体软件制作了两个动画。动画1:两个半径不变的圆作相对的平移运动并让两圆心闪烁。在圆的平移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两圆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两圆心的不断闪烁,给学生一个暗示和联想的空间,感悟到两圆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应该与圆心距的大小有关,从而认识到圆心距的大小决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动画2:让圆心固定的两圆轮流变大变小。在两圆轮流变大变小的过程中,学生同样看到两圆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感悟到两圆半径的大小也决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两个动画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感悟到用两圆的圆心距及两圆的半径来刻画两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6、注重情感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内驱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劲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在感到没有压力、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才会愿意学习,才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首先要尊重、宽容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课堂评价中可以采用“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很遗憾 ”等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也可以采用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较精彩时,竖起大拇指或鼓鼓掌对他进行肯定。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还要把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预设,让课堂在动态中生成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结构需要有效地预设。教师必须重视预设,深入地专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充分的预设,课堂才会因预设而有序。如果教师没有深入地专研教材,课堂上面对意外生成,可能会疲于应付,甚至会闹出笑话。只有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才能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课堂中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容做到应对自如,并能即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只有课前充分预设,才能让课堂在动态中生成。

2、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注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评价观,紧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3、及时进行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关于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6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我们一节课是35-40分钟上课时间,期间扣除组织纪律一块,剩下的上课时间和学生作业时间非常少,所以必须在剩下的时间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课堂制度,并切实遵守。

要保障一学期课堂的顺利开展,开学初期课堂制度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分为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学生作业阶段以及作业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必须遵守的制度,既是制度,就有奖有惩,比如我所教的四年级都实施的加减分制度,由竞争对手互相记下对方的扣分和加分。在课前准备阶段,如果一次工具没准备,扣5分,两次没准备,加倍扣分并请家长马上送工具材料;课堂教学阶段点名一次不扣分,点名两次直接扣两分;作业阶段不认真作业,在老师规定时间没达到老师要求的作业进度和作业质量当做没带工具处理等;其中课堂中由很大进步者和表现突出者有1-10分不等的加分奖励,材料准备突破美术书上常规要求,准备了其他有趣的材料者加1-5分;作业有自己独特想法者加1-5分等。制度出来后,必须落到实处的实施,才能体现制度的威严性,才能为一堂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二、课前准备阶段

1、工具材料的准备

有句话是‘光听不练假把式’,只有准备好材料,学生才能完整的上一节课。从一年级开始为了培养学生准备材料的习惯就向发放学生工具准备清单,每一节课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材料是否准备齐全,是否按照要求摆在相应的位置上,渐渐到学生自己学会准备材料而形成一上美术课就要准备美术材料的习惯。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制作了,出作品了,有成就感了,才会对美术课更有兴趣,才会更自觉的上美术课,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听铃声进课堂

铃声响完,所有的同学必须马上回到座位休息。迟到的同学由竞争对手扣分,并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值日生必须提早进行组织,如果忘记了也会由竞争对手扣分。学生渐渐有意识了,课前组织时间缩短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

3、精神抖擞问好,静默提示上课

在起立问好时,老师精神饱满的问好声音会感染大部分同学,起到收拢注意力的作用,如果还有同学没有进入上课状态,在问好之后,则可以静默数秒,用眼睛提示没有精神的同学,当全班基本上进入上课状态后,才请同学们坐下,迅速进入上课内容,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教学阶段

1、关注学生听课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一定完全跟着备课思路走,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听课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比如在上‘棋牌乐’一课时,有个班当天状态特别好,我就取消了导入——新课——研究的教学模式,直接进入到研究部分,让学生自行看书研究,如果要完成这样的作业,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比较难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回答积极,把这节课的重点都找了出来,最后我进行了简单总结,学生就开始了作业。这样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2、有效提问,准确引导

一节课时间有限,要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达到教学目的,有教学意义。

比如有这样一个关于语文老师执教写景的课堂例子。师: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师:都去过哪里呀? 生:我去过青岛。生:我去过少林寺。生:我去过西安和临潼。

……

师:你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请看课文《小山村》。这样的对话其实都是‚正确的废话‛,耗时无效。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多加思考,深入研究一下这个细节,完全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旅游,跟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北戴河。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我去过北戴河。师:好极了。生:我去过上海。

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上一个词吗? 生:我去过繁华的城市上海。

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生: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

师:很好,把‚风景如画‛换一个词,你还会说吗?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生:我去过道教发源地武当山。

师:你连武当山是道教的发源地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能增长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神奇的《五彩池》去看一看,好吗?

同样是‚谈话‛,第二位教师却把谈话变成了一次语言训练,在不知不觉的聊天中,教孩子如何运用语言,如何表达得更生动、更精彩,这才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3、提炼语言,用动作表情来说话

语言,不仅是用嘴说,动作、表情也是辅助我们教学的语言。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句话多一个多余的字,一节课下来也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应尽量避免语言繁复,用动作和表情来提示,不仅节约时间,同时让课堂会更清晰。比如:老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当黄色和蓝色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学生:想!

老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样简单内容的对话,完全可以精简为一句话。

老师:当黄色和蓝色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时配上疑惑的动作和表情,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明白你的意图,也节约了上课时间。

四、学生作业阶段

1、提出作业目标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作业时间更短,因此,在学生作业前,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敷衍了事,甚至个别同学干脆做别的事情,影响周围的同学,会提出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作业质量和作业进度,以此检测是否认真听讲和认真作业。如果没达到,则按没带材料处理。这样最显著的一个作用是全班同学都会参与到作业当中去。

2、及时评价

学生在作业时,多少会有些不同的想法,老师在检查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向全班同学展示,不仅提高学生积极性,也会打开其他同学思路。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提出,让其他同学避免。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创设情境中的“绚丽多姿”———干扰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案例《克的认识》一课的导入

课件出示:星期天, 蓝猫走进了超市, 来到了食品区买了一袋薯片. (课件播放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用时3分钟左右)

师:从超市里摆放的物品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分析以上教学片断中, 教师是想利用卡通片中的蓝猫买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物品的重量引出克的认识.但值得探讨的是:学生真能从琳琅满目中想到物品的重量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吗?现在, 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越来越得到了教师的重视.我们的情境创设越来越“绚丽多彩”了, 反而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策 (1) 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然后自问: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 再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 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创设的情境才有价值,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

(2) 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并不一定要绚丽多姿的画面, 而直接用简单的画面, 配以语言语调、动作姿势和表情, 也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发展过程中.

二、探究过程中的“理所当然”———疏忽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

案例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 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正是认知的生长处, 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 充分利用学具 (小棒)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以9+3=12为例:

(1) (1) 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2)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3)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 (1) 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2) 另7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3)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 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 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 你认为应怎样摆?有多少种摆法?

(4) 以上这些摆法中, 相同的一步是什么? (凑十)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 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 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上加强了同化作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 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分析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 既要有挑战性, 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 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 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 够得着”.

对策 (1) 深入研究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的数学思想, 它以概括、规范、总结、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前, 它需要教师进行“解读”, 要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 (2) 深入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 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握不透, 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不深, 都很难得以发挥有效性.

三、合作学习中的放任自流———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目前,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随意合作, 缺乏指导

我们教师有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探究能力, 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步骤, 也不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也不能快速地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最优的方案进行问题的讨论与探索.

2. 随意提问, 缺乏价值

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 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律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出现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3. 随意交流, 参与度不高

课堂教学中, 当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 一些性格开朗、会说话的学生就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 而一部分学生经常成为“看客”,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现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学生失去参与交流合作的兴趣, 会进一步加重自卑心理.

对策对于这种情况,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第一、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 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 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 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也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会质疑

在小组活动中, 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 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 应立即追问为什么, 而不要害羞和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 要敢于提出, 大胆质疑, 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生机.

第三、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 每名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 经常只有那么几名学生举手, 为此, 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 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有效性课堂 ;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55-0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众言堂”,由“教师讲授”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也气氛活跃,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在看似热闹自主的课堂背后,折射出了很多的放任与浮躁,在多了些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同时,丢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出示的主题图是一幅校园课间图,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觀察图中小朋友在做的活动找找哪里有角。如果提出问题“下课了,同学在玩什么游戏呢?你们平常下课都玩些什么呢?”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想到自己平时爱玩的游戏上去了,会说出很多课间做的事情。学生兴趣是有了,思维也开了,可是离教学也更远了。如果教师直接说“你们看,图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呢?玩得那么开心。”学生回答“踢足球,做操。”“你们再仔细瞧瞧,做操的小朋友举起双手,像一个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角。”这样就把学生引到了今天的学习任务中来“认识角”。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让学生深感时代气息,再结合主题图创设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让学生感受北京奥运带给人的强烈震撼,那是国富民强的体现,那是中国人的骄傲。最后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便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9

业务学习内容

(2011年9月)主持人

丁祥锐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追求的目的之一。小学科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给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指出了方向,它要求我们的课堂既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度,又要通过科学探究最终达到科学概念的了解与掌握,科学方法的了解与应用,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的形成,科学习惯的培养,并学会学习。

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深刻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引领有序的探究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既注重认识层面的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内容,又要抓住操作层面的利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的内容,从而使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主渠道?下面谈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追求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约,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学三下册《磁铁》这一单元时,从第一课时“我们知道的磁铁”的教学中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兴趣课里已经接触过了磁铁,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因此,在接下来的的“磁铁的两极”“磁极的相互作用”等教学中,我及时修正了各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验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从整个单元的教学的效果看,正是由于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三维目标的达成。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还应该因人而异,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难点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有结构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例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有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能用更多的方法去比较水的多少,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包括天平、秒表和漏斗。但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上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用秒表、漏斗来比较少的多少了,不但费时费力,还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而在另一次的研究课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除了盛水的容器外,只准备了几个果冻壳、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支签字笔。这组材料的出现,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量筒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通过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更能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中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六上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的教学,在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教师通过“同学们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呢?怎样进行测试?”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又通过“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的研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忠实地实施预设方案,排斥了学生有个性的思考,限制了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学生的创造智慧受到阻碍和压抑,教学也变得沉闷和程式化。在新课程教学中,生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精心预设。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教学三上《蚂蚁》,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观察蚂蚁,再讨论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样解决的,然后选择一种最科学的方法再继续观察;接着让学生比较蚂蚁、蜗牛、蝗虫的身体特点。整个观察活动学生都很投入,情绪高,讨论热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6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问题一提出,我一时也愣住了,这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问题。但学生们已经开始相互就这个问题开始了讨论,争论声也越来越大。于是,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对此开展了探究活动,学生们想出许多有效的办法,并聚精会神地开展了研究。看到学生个个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也许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田里发芽、开花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需要教师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才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10

摘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建设与改革,实施案例教学本土化,选用具有时代性、贴切性和典型性,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案例,使学生从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交流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进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效果益。

关键词:案例教学;联系实际;本土化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只顾理论、原理的讲述,但是忽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再加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普遍欠缺和对不良社会现象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致使思政课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体现,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政教学内容有很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教学案例本土化,更能拉近生活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多用本土化的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对思政课产生兴趣,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要实现教学案例本土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了解、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和原理。因为思政理论和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客观存在的直接呈现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思政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掌握思政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思政理论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生活化的思政教学内容或生活化的思政教学案例的选择,为学生不久将来的社会生活作了必要的准备,培养了学生在真正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些生活化的思政教学内容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基础》课程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时,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视频资料,9月3日的阅兵视频等;又如,在讲《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围绕“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和学生展开讨论,请学生列举出身边有哪些不适度消费的行为?生活中有哪些盲目攀比现象等?这些源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既贴切又很有说服力。

二、思想政治教学案例本土化

思政教学案例的本土化,主要是指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事物和当地发生的`事例作为思政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本地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思政理论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案例的本地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也符合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要求,有助于思政课堂教学取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如果选用了一些脱离学生、脱离现实的教学案例,就会造成思政课教学没有说服力,无法实现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效性。相反,如果在思政教学中能够选用和学生贴近的身边案例、本地案例,学生就会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有助于对思政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对于这些平时所见、所闻甚至所经历的案例,学生对其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看法或观点,当运用这些案例来解释思政理论或原理时,就愿意听,感兴趣,也能理解。例如,在讲第七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时,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学校周边的人才市场招聘情况、学校周边其它校园招聘会的情况、并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以及讲授教师自身择业与就业时的经验教训等,学生就听得很入迷,教学效果很好。要使本地化案例的列举达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案例的贴切性、典型性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能够准确驾驭,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及时地收集相关案例。同时学生也要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活动中。

1、教师精选素材。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全面了解本地新闻事件,积极分析本地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掌握本地各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养成剪报、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为思政教学积累案例素材。这些案例素材和学生生活较贴近,自然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集思广益。“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人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毫无疑问,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收集各种信息、事件资料、视频影像等,既可以作为思政教学参考,也可以用于学生开展思政课堂探究。

例如,在讲《基础》课的法律部分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等材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展示所整理的资料时学生都很投入。在思政课教学中尝试教学案例本土化,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参与中扩大知识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令超、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柏文涌、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科学运用[J]、教育与职业,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肿瘤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