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心理危机范文

2024-08-11

高考的心理危机范文(通用8篇)

高考的心理危机范文 篇1

据了解,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科,是专门收治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区,该病区共设32张病床。“高考开始后,我们这个病区的32张床就住满了,病人全是15岁到20岁的青少年,一半以上是今年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压力太大、高考成绩不如意,是引发他们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该院心理专家孔德荣介绍说。

据了解,每年从高考开始到成绩公布这一段时间,都是“学子患者”求诊最集中的时候,有的是在高考过程中,无法承受考试的巨大压力,就住进了精神病医院,有的则是高考成绩公布后,分数太低,没有达到自己和家人的期望,脆弱的心理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在这些“学子患者”中,既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也有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学子心理难承受分数之重

高考后,她总是自言自语

18岁的小惠没能完成今年的高考,就住进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在参加完第二门高考科目的考试之后,其他考生都按时交了自己的考卷,监考老师突然发现小惠仍然坚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什么也不愿意交卷子。后来经过劝说,小惠勉强交上了自己的考卷,回到家中,开始出现一连串的奇怪症状,自言自语,总是莫名其妙地背一些考试题,哭诉校长和老师在邻居家装了监控器,监控她的学习情况……

看到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顾不得高考,家人立刻把小惠送往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被心理医生确诊为学习压力太大引发的精神分裂症。

高考后,他突然大喊大叫

17岁的小强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父母都在机关工作,对他的教育非常苛刻严厉,从小到大小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在他高三这一年,他更加用功了,每天都挑灯夜战,高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中,他成绩很不理想,压力很大,他唯恐高考失败,整日惶惶不安,神经绷得紧紧的,上学时,总是感觉老师和同学看他的眼神不对,回到家里,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家人对小强的这种情况也没太在意。高考结束后,小强对妈妈说自己考得不好,愁眉紧锁,不像别的孩子高考完了放松去玩,而是一连几天闷着头看书做题,直到有一天突然大喊大叫起来,说邻居在骂他。家人被他的异常举动吓呆了,赶快把他送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高考后,他开始痛哭流涕

在这些住院的孩子当中,有几个是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才住进来的,17岁的小贺本来学习成绩不错,没上过大学的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给全家人“长长脸”,前几天高考成绩公布后,小贺才考了300多分,得到这个消息的当天,他就开始痛哭流涕,情绪低落,说话速度也突然变得很慢,反应迟钝。感觉到孩子不对劲,父母赶紧把小贺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抑郁症。

“还有的孩子,高考成绩达到五百六七十分,应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由于考试前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始终认为自己能上北大和清华之类的一流大学,分数公布后,无法承受这种现实和期望之间的落差,激发了心理疾病,住进了医院。”孔德荣说。

什么让花季少年心理变形

昨天,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病区里,一脸稚气的孩子们,有的在傻笑,有的自言自语,有的紧锁眉头,心事重重。究竟是什么让本该简单快乐的花季少年们心理“变了形”?

面对每年伴随高考出现的孩子心理疾病爆发期,心理专家们感慨万千。孔德荣说,引起心理疾病的诱因很复杂,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压力,都可能成为发生心理疾病的“导火索”。“任何一样东西,当四面八方都有巨大压力袭来的时候,都会变形,何况是孩子幼小的心灵?”

面对高考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学校、老师、家长如何学会不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并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让他们学会轻松面对竞争、理智看待结果,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高考的心理危机范文 篇2

近年来, 由于大学生受到各种社会生活事件的影响而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因此全国各地高校均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工作。笔者所在院自2005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来, 成功干预了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 现将一起典型危机干预案件的方案作为范例分析如下。

一、心理危机干预背景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晚, 笔者所在院旅游系08级房地产策划专业081班学生黄某、梁某、阮某 (因特殊原因隐去学生的真实姓名) 等十余人, 因为一位好友庆祝生日而聚集在学校门口附近的夜宵烧烤摊用餐, 不经意间与外面社会闲杂人员发生口角冲突, 在对方的挑衅和侵犯之下继而升级为群体斗殴, 最终演变成刑事案件。笔者所在院有一名学生被对方所持的刀器刺中腿根大动脉, 后来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不治身亡;另有重伤和轻伤各一人。此事发生后, 震惊了全学院师生, 笔者所在院积极采取措施, 严控事态扩大和妥善处理事件各种相关事务。由于此事件已经对全院师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 形成了较大的负性、不良、消极等层面的情绪感染。特别是当晚在场亲历了事件经过的所有学生, 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更值得我们高度而密切的关注。

二、心理危机干预目的

通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活动, 采取“促进相互间交流, 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等有效的措施, 使在此事件中产生了心理危机感的同学们均能从此事件中尽快地走出来。即: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慌, 平复恐惧心理;从本质上清除已经形成的坏情绪和坏记忆, 培养正性的、乐观的情绪和情感;让学生更加了解生命的可贵和不可复制性 (或重复性) , 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感恩生命。

三、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确定

在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中, 首要前提就是对干预对象的精确划分 (分级) , 这对干预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法和手段, 以及干预的最后效果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一) 干预对象级别划分

第一级:危机事件中的“受伤者”、“参与者”和目睹血案发生的“旁观者”;

第二级: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施救者”、“处理事件者”、“陪护伤员者”, 以及后来闻讯赶到现场而目睹了惨状的“感染者”。

第三级:“同舍者”、“同班者”、“老乡者”;第四级:旅游系所有专业的在校学生;第五级:全院在校学生。

(二) 确定干预对象

1.通过全面而细致了解事件的始末, 明确事件中学生行为的性质, 把握危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最终评估事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程度。

2.掌握所有“现场当事人” (即第一、二级对象) 的名单和情况, 随时随地都能保持联系 (以方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

3.经过面谈和经验评估, 把握第三级干预对象的范畴与学生名单, 并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

四、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与步骤

心理危机对象级别不同, 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步骤也会有所区别。应根据“从紧到缓”、“从重到轻”的原则, 从第一级开始, 逐级进行安抚、疏导、引导和强化等干预工作。同时, 根据干预对象人数的多寡, 逐步开展形式适当、内容恰当、方法得当的干预活动。

(一) “一级对象” (个别干预)

1.个别面谈与心理会诊;

2.鼓励倾诉, 给予同感,

3.阻断外来一切不良信息, 疏导情绪宣泄, 消除坏记忆;

4.引导正面情绪情感的建立, 重构心理体系;

5.共同探讨人生问题, 重建价值体系;

6.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二) “二级对象” (个别干预或群体干预)

1.心灵辅助, 集体排解 (倾诉、发泄、相互安抚等) ;

2.疏导情绪情感, 消除不良情绪情感;

3.肯定他们行为的公正性和道德感;

4.正面引导他们认识事件的性质 (社会性、突发性、主客观性等) ;

5.通过游戏活动, 增强人与人的亲密感, 树立信心。

(三) “三级对象” (个别干预或群体干预)

1.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大家共同发表对此事件的观点;

3.通过游戏活动消除负面不良的情绪;

4.澄清已经被混淆 (或模糊) 的价值观念;

5.强化正面认识, 树立信心。

(四) “四、五级对象” (群体干预)

1.由各系、年级辅导员负责召集, 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统一进行;

2.以讲座为主 (或座谈) 的形式, 以“如何应对心理危机”为主题内容, 以游戏活动、行为训练等为载体;

3.有针对性地制作应对心理危机策略的宣传单和板报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提高自身化解心理危机的能力;

4.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培训班, 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抗压能力的提升。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与保障

1.由学院党委、学工处、团委统一领导, 在旅游系的协助下开展工作;

2.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负责落实具体工作;

3.主要实施人:阮书云、丁玉莲、姚紫燕;

4.学院各部门、所有教师、辅导员都必须无条件的协助和配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5.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另外制订) , 应根据事件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具体心理态势来灵活调整。

六、具体干预活动范例 (系列干预活动中的一次, 主要对象:第二、第三级)

(一) 时间:80—100分钟

(二) 地点:教学主楼二楼1202教室

(三) 主持老师:阮书云辅助老师:丁玉莲

(四) 对象:房地产策划081班全体学生 (意外死亡学生所在班集体, 属于对象范畴)

(五) 目的与意义:释放苦闷情绪, 消除顾虑, 放下过去, 清除坏记忆;敞开胸怀, 展望未来, 快乐成长!

(六) 具体实施流程:

第一部分:信任接力

1.摆手放松

2.相互按摩肩膀

3.相互握手道谢

4.老师与每一位同学握手问好

5.由个别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

[我们是一个集体, 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我是爱你们的!]

第二部分:倾诉交流 (老师引导, 学生倾诉, 相互交流意见)

1.这几天我的内心感受到的压抑是什么?

2.这几天我是怎样度过的?

3.我最担心的 (或最恐惧的、最害怕的、最关注的等) 是什么?

4.对这件事情, 我的看法是……

5.我经常出现某种情况, 是正常的吗?又该怎么办才好?

[老师应对学生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与析疑, 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第三部分:情感“割 (分) 离” (老师引导:放下恩怨是非, 分离彼此。)

1.对“黄成材”同学的未了之事 (或愿、或话) 进行交待和完成;

2.其他想对他说的心里话或者告别话;

[把这些纸条集中放到一个盒子里, 统一烧掉]

3.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害怕、担心、痛苦、悲伤等逐一写下来;

4.把自己内心最想抛弃的东西写下来;

[把这些纸条集中放到一个盒子里, 也统一烧掉]

5.放松游戏:转呼拉圈 (每个人都必须转5圈以上)

第四部分:重拾信心

1.每个人都给自己至少一句鼓励或者祝福语, 把它写下来, 存放在自己未来的日子里;

2.倾听歌曲——“生命的意义”。

第五部分:奔赴未来

1.游戏:找朋友, 送祝福!

[每人都准备好几张写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纸条, 自由排队找朋友, 然后互赠一条祝福。只要手上还有祝福纸条, 就继续找朋友送祝福。直到送完为止。]

2.同唱一首歌 (《向快乐出发》) , 握手拥抱, 奔赴未来。

3.指导老师寄语:

生命是宝贵的, 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尊重它, 爱护它, 珍惜它, 才是正确的生命观。也只有这样, 我们的生命才会阳光明媚!

经过这次活动, 我们都应该懂得, 生命给予我们的考验和苦难有时是不可预知的, 但我们应时刻准备着用一颗坚强而快乐的心来承载!这才是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尤其是在这种态度下, 我们的人生才会显示出其真正的意义, 那就是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每一时刻都充实而有价值。

活着是一种权利, 喜欢活着和好好活着便是一种责任, 健康而快乐地活着, 更是一种境界, 也是对生命最高的诠释!所以, 我们都要学会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自己的大脑注入积极的元素, 投入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快乐地面对生活, 积极地规划人生, 我们的人生就会在这样点滴的行动中展现青春活力, 绽放着属于我们的美丽!未来, 阳光依然灿烂!

七、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分析

“10.16”事件发生后, 学院领导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科学应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面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 并通过所开展的一系列 (共计7场) 心理危机干预活动, 前后历时两个星期, 使接受心理干预的学生均能够调整认知, 积极释放负面情绪, 及时修复心理创伤, 危机心理逐步消除, 生命意识不断增强, 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 校园秩序井然, 学生学习与生活状态稳定, 师生精神面貌清新。由此可见, 此事件后笔者所在院所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 笔者所在院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订了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 完善学校各种心理支持系统, 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的形式, 对一、二、三级干预对象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并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关注, 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状态得到恢复, 并促进可持续成长。

在学校发生的任何一种危机事件, 对其中的当事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都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 而且也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高职院校要积极面对心理危机事件,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 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帮助学生化危机为机遇,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摘要:心理危机干预是借用有效的心理辅导手段, 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心理困惑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和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的活动。笔者所在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针对不久前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件”, 迅速作出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进行系列的干预活动, 最终成功地为在此次事件中的学生化解了心理危机。

关键词: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干预措施,干预范例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EB/O L].Z佐罗网, http://all.zcom.com/mag2/yixueqikan/yiyuanguanliyuyufangyixueweishengxue/225/20074/31290806/.

女人的危机心理 篇3

15岁:怕喜欢的那个隔壁班男生不理自己,怕学习下降,怕妈妈偷看自己的日记;

18岁:怕考不上重点大学,怕长得不够漂亮,怕邻桌那个羞涩的男孩不喜欢自己一脸的“婴儿肥”。羡慕大街上那些二十四五岁,衣着大胆、时尚,身材惹火的姑娘;

24岁:变得漂亮纤细些了,却没有了梦,很多东西都定型了、世故了、老了,开始怀念18岁时的单纯与快乐。愁嫁不出去;

30岁:组建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家庭,抱怨丈夫不够爱自己,孩子不够听话,身材走了形,工作进人厌倦期。怀念24岁时的年轻、时尚,人生在此定型了吧;

35岁:人真是到了中年,略过鲜艳的衣服已不敢穿,小孩子一口一个“妈妈、爸爸”。她也想跟上潮流,去做了个波浪新发型,想摩登一回,不料回到家,丈夫以为遇见了鬼。躲一边抹眼泪,真怀念30岁时平静安宁的生活;

40岁:皮肤松弛,腰围变粗。人不自觉地世俗平庸起来,没有什么梦不梦的,经常对小孩子吼叫。工作早就不想干,进入“更年期”,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心情沮丧。遇见20来岁的姑娘,开始被叫做“大妈”,一下子觉得自己真正老了,心里是一种莫名的恐慌。丈夫整日视她作空气,很少与她有心灵沟通,她感到孤单。十几岁的小孩子正是渴求独立、叛逆,要求展现自我的年龄,在管理教育孩子上越感力不从心,沮丧感伴随着她。读书时的闺中密友早已音讯全无,整日被一些熟人、邻居包围着,她喘不过气来;

50岁:突然发现人生已经过半,半截身进土,孩子已经学业有成,丈夫退休,却将心思放在了花鸟上,她也已不再工作,每日寂寞地晒着太阳,觉得自己已经不被家人需要。街上的小孩开始叫她“奶奶”,她回家照镜子,白发数缕,皱纹密布似山川,她认不得自己;

70岁:丈夫去世,她感到生命迫近尾声的威胁,年轻的孙媳妇一口一个“老太太”叫她。直到此刻,她终于有了一丁点儿时间,用来思考一个女人一生活着的意义所在。

情商的心理危机预警意义 篇4

一、从情商概念看心理危机预警

1. 情商概念解读

1988年巴昂首次提出“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 EQ) ”, 他认为EQ是相对于IQ而言的, 是一系列有助于个体应对日常生活需要的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两年后, 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和约翰·梅耶首先提出了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的概念, 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理论框架。1995年, 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则让“情商”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目前, 情绪智力的概念在学界尚未统一, 有较大影响的是戈尔曼 (Goleman, 1995) 、巴昂 (Bar-On, 1997) 、梅耶和塞洛威 (Mayer and Salovey, 1997) 。戈尔曼在他的著作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1]。巴昂的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人成功应对环境与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 同时, 情绪智力还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梅耶和塞洛威最早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出现在1990年, 当时的定义是“监测 (monitor) 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识别各种情绪, 能够利用情绪来指导自己的思考以及行动的能力”[3]。在后来的几年中, 两人并未停止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思考, 1996年, 两人再次对情绪智力的内涵进行了补充, 重新定义后的情绪智力涉及对情绪的知觉、评价、表达、运用、调控等, 具体包括“情绪智力包括准确的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能接近或者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4,5]。

这三种理论大体可区分为两种研究取向:梅耶和萨洛维的能力模型[6]:感知、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管理情绪的能力。戈尔曼和巴昂的综合模型:认为情绪智力不仅包括能力, 还包括动机、人格等因素, 这使得情绪智力对成功的预测力更强, 更为大众所接受, 它决定着个体如何有效地理解与表达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之相处以及应对日常生活的需要[7]。综合理论模型更具实际启发和操作性。

2. 对心理危机预警的意义

尽管对于具体的情商概念, 学界还有争议, 但综合对情商的细致研究可以看出, 情商是人类应对环境、压力、挫折的适应机制, 是人类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机制, 具有生存动力性。这种适应机制正是我们面对心理危机时的有效力量。可以做这样的假设, 高情商的人在危机面前适应、学习能力强。所有情商概念里都包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识别、评价、表达、运用、调节等, 这些方面的能力高低可以作为有效指标排查心理危机预警对象, 特别是未进入重点预警的人群。当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心理危机事件时, 必然伴随情绪、情感的波动。若个体对自身情绪、情感缺乏觉察能力或身边人“同理心”、危机敏锐性不够, 遭遇危机事件无法及时求助, 心理危机酿成危险的可能性大;具有情绪、情感不稳定, 情绪、情感强度大等人格特质的个体, 情绪调控能力差、缺乏人际沟通技能的个体本身也都是心理危机固着易感人群。情商概念的解读给了我们全新的心理危机预警方向, 情商的内涵和外延所及之处也正是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的方向所在。

二、情商教育实践对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完善的启发

1. 情商是一种可以学习提高的能力

1995年, 戈尔曼在《Emot ional Intellig ence》一书中指出:“情绪智力对个体成就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更大, 而且可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7年, 巴昂认为, “那些能力强的、成功的和情绪健康的个体是情绪智力高的人。情绪智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并且一生都在变化, 能通过训练和矫正措施以及通过治疗干预得到改善和提高。”[8]梅耶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形成情绪感觉并应用情绪信息的心理能力, 个体在不同程度都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也有一部分是后天学习的。后天的学习部分可以通过实践努力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塞洛威扩展了梅耶的观点, 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组能够通过教与学习得的技能和能力,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做得更好。”[9]这些论述并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但也给情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性和推理性支持。

2. 情商教育实践案例

国外情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以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项目为代表。“社会情绪学习”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是指教导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 发展别人的关心及照顾,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建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习过程。1994年, 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等人成立了社会情绪学习组织, 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学习网站。2003年,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制定了“社会情绪学习标准”, 并在伊利诺伊州的各中小学实行, 将社会情绪学习作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教育内容。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社会情绪学习在具体应用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标准体系。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 研究者列出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社会情绪学习在改善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学习成绩以及道德发展等方面, 取得了不少成果。“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减少问题行为, 促进积极行为的发展;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业态度和学业表现, 提高了学习成绩;社会情绪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成为良好公民。”[10]实践证明情商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得到提升。

在国内, 宛蓉于2013年在《大学生情商培养的新探索——一项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中, 较为严谨地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证实了大学生情商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上有显著作用[11]。也有研究团体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大学生情商提升的影响[12]。另外也有一部分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在高健、于春泉等人的论文《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 采取量表法对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情绪智力、家庭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等, 其中, 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13]

现有研究资料足以说明, 情商是一种可以培养、学习、加强的能力。课程、实践等教育训练活动都是有效的手段。而且早在1990年, 巴昂就编制了第一个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 (EQ-i) 。目前, 在北美, 该测试量表已经升级为EQ-i2.0版, 由全球领先的领导力评估公司 (多维健康系统公司) 开发, 并广泛运用于领导力研究、教育研究、青少年行为矫正、心理实践研究领域。其他, 还有像斯科特等人编制的EIS量表、MEIS量表、MSCEIT量表、ECI量表、WPQei量表等, 虽理论假设不完全相同, 都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情商水平的高低[14]。

3. 对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完善的启发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包括预警途径、预警对象、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评估等, 机制的完善需要实现由被动发现危机到危机个体主动反馈、求助, 由重点对象筛查的危机模式到全面覆盖的发展模式, 由专业、复杂指标体系向通俗、可操作指标体系的改变。

情商教育融入心理危机预警体现全面、发展的视角, 有效兼顾非特殊群体, 测评反映的群体性规律也可以作为心理危机预警的模块, 有针对性、分层次的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宣传和教育。

情商教育有助于完善预警工作网络, 针对危机个体可以帮助增强自我觉察和求助主动性, 针对危机预警工作网络人员, 特别是辅导员、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可以帮助提升“同理”和“共情”, 加强他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关注, 及时发现、反映问题。危机个体的求助意识和工作人员他助能力是有效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基础。

情商测评有助于完善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尝试将情商水平纳入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既然情商既能量化测定又可以教育、训练提升, 它将是个体心理危机稳定、有效、可操作的预测信号之一。同时, 对于心理普查、筛查的问题指向性, 情商测评指标更具发展性, 题目和结论更容易被个体接受, 情商作为心理危机预警指标能有效提升危机信号的真实度, 也能作为有益补充更大程度反映心理危机群体。

上述情商理论和情商教育经验文献, 为情商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思考和指导。情商测评纳入心理普查作为有益补充, 情商测评指标的信、效度理论和实践验证, 情商教育提升师生心理危机预警能力的教育方案设计和有效性探讨将是后续研究的有意义方向。

情绪智力是一组能够通过教与学习得的技能和能力,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查波, 耿文秀,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8.

[2][3][4][8]徐小燕, 张进辅.情绪智能理论的发展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06) :77—82.

[5]谢宝珍, 金盛华.实践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J].心理学探析, 2001 (02) :21—25.

[6]竺培梁.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11) :38—43.

[7]陈猛, 车宏生, 王丽娜, 卞冉.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14—23.

[9]王晓钧.情绪智力:理论及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02) :59—64.

[10]王福兴, 段婷, 申继亮.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及其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03) :69—73.

[11]宛蓉.大学生情商培养的新探索——一项课堂教学实验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3) :3.

[12]唐海波, 张淑娟, 刘超超.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效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05) .

[13]高健, 于春泉, 尹立群, 等.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0) :1251—1252.

“荒唐”背后的心理危机 篇5

听到这儿你什么感觉呢?荒唐!

小伙子嘴里叙述的一切,都像是从电子游戏中搬出来的。从这条线索中我们可以推论出:对于他来说,电子游戏的世界(或者是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现实世界是不分家的,他们的心理功能还不足以将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空间区分开来。就如同我们能够在睡醒后反应过来“刚才是一场梦”,然后对于上文提到的小伙子来说,这就会有很多困难。我们管这种现象称为巨婴心理!

人在婴儿期时无法分化“自己”和“他人”,他们感觉只要自己“饿了”,一哭就会有奶水进来;只要自己被尿泡了,一哭就会变得干燥。在婴儿的概念中,并没有其他人存在,他们认为是因为自己难受了并且哭了,才变得舒适。这种只要我有感觉就会变舒服的自恋状态,被称为原始自恋,是一个人在婴儿期的正常现象。

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会发现自己和喂奶的人是两个人,自己的哭并不会立刻换取奶水,有时候甚至要等很久。这时候婴儿开始有了自体和客体的分化,开始了解到自己需要通过跟一个人的互动来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时候原始自恋开始受挫(严格来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受挫了,第一次受挫是出生的时候),随着不断受挫,婴儿开始理解现实世界,变得成熟。

但糟糕的是,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很好的与婴儿期的这种挫折共处,导致他们无法被打磨出足够的现实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以及人际交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种可能,是婴儿被照料的太好了,以至于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自己心理功能的必要,这种情况多产生于溺爱型家庭,孩子不需要去做饭,甚至连话都不用说,养育者就能够把孩子最爱吃的东西端到嘴边;另一种可能则完全相反,孩子经受了太多的创伤和挫折,导致他们不敢继续成长,于是就小心翼翼的继续保持使用最古老的方式应对世界。这两种原因有时都会出现只是占比不同,因此我们在实际心理咨询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巨婴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都是在替自己弥补某些创伤。

在青年男女恋爱时经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男方绞尽脑汁千辛万苦为女朋友买到了自以为合适的礼物,结果送给女方时搞得对方一阵尴尬,实在没有任何美感。这种礼物包括但不限于:浮夸昂贵的按键手机,高端游戏鼠标(前提女生不玩游戏),网络游戏点卡……

女方接收到这种礼物第一反应确实是震惊,但震惊的背后是“你为什么会认为我喜欢这个”。但对于此类男生来说,他们很难去了解女方震惊背后的心理活动,而是依然沉浸在自以为送出了不起的礼物后的欣喜中。

巨婴们会将这种现象作为自己的典型行为模式,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暂时性的退行,产生“把想象等于现实”的情况。比如恋爱中的两个人,女方不高兴,男生不知道怎么哄,女孩子就会更不高兴,因为她觉得自己男朋友“应该知道自己再因为什么事情生气”;又如在公司里面,老总画了一张大饼,员工们仿佛真的拿到钱一样开始拼命工作;再比如我们有时候在备考前,会带着书去图书馆刷一天的手机,如果这种行为让你觉得踏实,那么你也在“把想象等于现实”。

经过上面粗略分析我们能够大致推断,新闻中的小伙子心理年龄因为某种创伤并没有发育起来,仍然像是个幼儿园的孩子。当我们了解到这一阶段时,往往又会从“厌恶”他转向“心疼”他。也许正如鲁迅先生的那句话: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付厚智,201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系。擅长工作领域:优化家庭关系,提高沟通质量,改善青少年学习考试状态,成人心理健康保养。公众微信号:tianjinpsy。

救援者的心理危机 篇6

据统计,经历或目睹了灾难之后能在人们心灵留下永久记忆的比例是,男性中约有60%,女性中约50%。而且,也有一些人尽管经历了灾难,并不会在心灵留下严重的创伤,他们用不着心理医生的治疗和亲朋好友人的安慰,自己就可以调适自己的心理,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好起来。因此,心理危机的干预当然基于两方面,一是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二是自我干预或调适。实际上,主要还是自我调适。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

自我调适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有一些比较实际也容易操作和自我实施的方法。

其一,自我安慰。当人们经历挫折或失败以及见证了惨烈的灾难后都会灰心、沮丧、痛苦、感觉自己无能。例如日本救援队员会因没救出人而内疚辞职,其他参与了灾难救援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时,需要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责任。因为,没有救出人是条件不够和灾难巨大,而且自己尽力了。而且,自己以前的工作一直做得非常出色,即使救灾工作用自己和公共的标准来衡量不算成功,但这也只有一次,相对于自己以往的工作,只是1个指头与9个指头的关系,没有必要灰心、自责和内疚。 其二,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经历过灾难的人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并因此而改变生活方向和生活方式。其实,很多人都会从积极的意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至少会意识到,自己还活着,有亲人和家庭,有一份工作,能安身立命。虽然生活和工作也有种种不如意,但比起受灾的人来幸运多了。对比之下,没有理由抱怨、消极、颓废和感到生命没有意义或生活没有希望。既然上天如此善待我们,没有让我们陷入灾难遭遇不幸,我们就不应当浪费这样的机会,更不要暴殄天物,相反应当特别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过好每一天,关爱自我和家人,并积极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其三,让心灵充实起来。耳闻目睹了大灾难之后,那些痛苦而血淋淋的场面,如扭曲的尸体、苍白发紫的手、折断的下肢、残垣断壁和废墟瓦砾等等,都会在心头挥之不去,你越想赶走它们,它们却越往你的脑海中钻。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记忆和场景都是在什么时候进入你的脑海中的?对了,大都是在夜深人静或在你无所事事的时候。如果你有事做,就会让心灵充实起来,并自然而然地把那些不幸的记忆和场景赶出你的大脑。

让心灵充实有两种方式,一是不停地工作和加大工作量。例如,这次距汶川震中直线距离约30千米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一位职员在地震中失去了同在一个工厂工作的女儿,他把女儿遗体安置好后就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一天除了几个小时的睡眠,没有间歇和休息。这种忘我的工作当然是救灾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忘记心灵创伤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如果你经历了这次灾难,忧伤和痛苦挥之不去,那就多干工作。工作之外,把注意力和时间用在你平时喜欢的事情上;运动、读书、欣赏音乐、垂钓、烹调、装修房屋等等,都可以让心灵充实并转移注意力,实际上也就能有效地振作精神,排除忧伤和痛苦。

其四,唤醒责任感。如果你经历灾难并因此而心灰意懒,甚至忧郁,你需要唤醒自己的责任感。你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和对灾区灾民都有责任。如果你正常工作或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工作,就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也是在帮助灾区和灾民。他们需要的是你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帮助他们和鼓舞他们,而不是看到你萎靡不振、灰心丧气或痛不欲生。

所有这些,都是源自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原则,如转移、回避、专注、唤醒责任感、重塑自信等等,并不神秘,更不复杂,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地调适自己。当然,严重者也需要看心理医生,不过,心理医生对你所使用的也不过是一些大同小异的心理干预和调适手段,只不过临床心理医生多一种手段一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也不是随意可用的。

所以,度过心灵的动乱期,主要还需自己来调适。解铃还需系铃人。

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多项调查显示,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高, 由此引发的高校极端事件也一直不断。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大学生中所涉及的已经不单是学习问题以及道德问题, 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也日益浮现, 并且这一类问题还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当前, 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 根据大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及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几率, 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适应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蓬勃生命力的需要。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1.1 人生价值观的混乱与冲突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发展道路上的指南针, 它是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精神力量, 是人们做出判断和选择的重要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应, 许多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危机就是因为形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多元现象, 严重地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及价值取向。部分大学生在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选择、过滤整合的过程中, 会对以前接受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价值观”产生困惑, 甚至怀疑、否定。面对着社会人才的竞争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感觉到迷茫, 对于什么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选择怎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等一系列的问题难以形成清晰的思路, 在面对金钱实惠与理想追求、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知识才能与道德品质的冲突面前不知道怎么去权衡, 从而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变得扭曲。

1.2 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 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大学生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 与教师不易达成心理沟通, 在同学中也难以找到知音, 出现孤独、苦闷、缺乏关爱等痛苦感受, 烦恼无人倾听也无处倾诉。跟高中相比, 每个人都承担着多元化的角色, 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复杂, 其中既包括与老师间的新型关系、同学、舍友之间的交往以及与异性间的关系等。面对这些新的人际关系问题, 心理、为人处事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处理, 他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但是却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沟通技巧。一方面, 他们怀有很大的期盼, 希望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 这种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阻, 因为在实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有的学生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 而不屑与人交往或者由于性格内向而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 有的学生因为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 或者害怕承担自我表露带来的风险, 导致他们希望了解他人又不想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

1.3 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方法不适当。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方法往往给子女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为他们的参照物, 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以后的成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家庭成员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使很多家长采取应试教育的方法, 在子女考大学之前不把子女性格塑造放在首位, 重智育轻德育, 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 教育方式不恰当。要么专制粗暴、强迫压服, 忽视孩子自身的兴趣, 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孩子, 各方面的要求超过子女的实际承受能力;要么溺爱娇惯、放任自流, 对孩子听之任之, 无限的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一些家长忽视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把精力主要放在提供经济支持上, 忽视了对孩子的教养,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也得不到家庭给予的支持、引导, 任孩子自由发展。这些消极的教养方法最终造成一些大学生出现面对新的环境时难以适应, 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 依赖性比较强等性格上的偏差。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防范措施

2.1 构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心理危机的防治工作中, 思想政治工作占有主要地位。通过构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 可以起到一个安全阀的作用,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缓危机的爆发, 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2.2 重视家庭的作用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跟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的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馨的家庭氛围还能够为身陷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帮助其树立信心去面对危机, 最终战胜危机。因此, 学校平时应该注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强调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督促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2.3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和条件, 任何思想品德都是在其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能够纠正学生对于心理危机认识的偏差, 教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式, 从而增强帮助自我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 将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2.4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体系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排查。在建立健康档案之余还应组织全校所有年级的学生定期参加心理普查, 进行定期专业化的追踪测量。频率越高的心理调查越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 根据心理测验、心理普查资料的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 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尽早对这些学生进行干预, 以避免和减轻危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排解烦恼、消除心理困惑;对测量后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跟踪记录;具体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8.

[2]林正苑.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91.

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及其对策 篇8

一、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据调查统计显示, 让青少年心理困惑的事情包括:缺少真正的知心朋友, 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学习效率不高, 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导致升学的压力很大, 再加上自身的进取心以及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对学习、考试、升学、人际交往的正确认知和态度, 造成诸多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 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有4.3%的人有身体不适感, 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 还有头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在青少年中存在一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以及一些认知障碍。有的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 对出门旅游、人群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等感到恐惧, 而且还有敌对、猜疑、妄想和夸大等偏执性思维, 特别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甚至有部分青少年情感和心境苦闷, 伴有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特征, 甚至有过关于死亡的思考和自杀的念头。

二、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的人格特征透视

根据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调查发现, 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为万分之二, 并且自杀现象呈上升的趋势。自杀并非偶然, 而往往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危机过程和具体的情绪或行为表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表现为对生活失去信心, 并有厌世情绪、心生自杀念头、产生自杀行为这几个阶段。当然在自杀的过程中一般有较为复杂的心理:首先产生自杀意念, 是否下决心自杀?或者意念出现变故, 或者思考自杀方式, 甚至自杀的地点和时间也有选择, 最后采取自杀行为。我国心理专家对自杀与人格特征关系问题做过一些探讨, 认为自杀者大多数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悲观失望、神经质或其他情感性疾病, 存在人格适应不良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情绪表象上流露出明显的痛苦和厌世心态, 失落感强。第二, 深度抑郁, 自卑感强, 生活无望, 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第三, 有自罪感, 自责、常为良心的折磨所烦恼。第四, 孤单寂寞, 有强烈的孤寂感, 同时又表现为另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 即喜欢独居。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此类似:首先, 表现为存在一般心理问题, 如不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其次, 表现为存在严重心理疾病, 如患有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 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 精神不振, 这样直接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表现出性格内向、孤独、紧张、情绪不稳、胆怯、敏感、忧郁、怀疑、刚愎自用、焦虑不安、失落感强、人际交往紧张、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于激动、神经质等特征。青少年因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的发生纵然可能同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客观因素联系在一起, 但心理因素应该说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总之, 自杀行为的产生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原理, 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同环境适应或教育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个体心理特征。这就告诉我们, 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不仅要关注他们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 还需要重视和了解他们的过去, 实质有效的自杀预防工作应从其孩提时代着手抓起, 而不是等他们早已形成了意念产生自杀倾向的人格特征后才进行教育。

三、青少年自杀危机的预防与对策

1. 性格塑造以培养健康的心理

解决心理问题就意味着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 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 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 是不会因一次受挫折就轻言自杀的。而其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要特别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而这一点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家庭教育应该注意让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 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孩子敞开的心扉也许会因为家长敷衍的应答或粗暴的对待而从此关闭, 孩子稚嫩的心灵也因此受到伤害, 在不知不觉中蒙上阴影。家长能否尊重孩子的意见, 能否抱有和孩子做朋友的心态, 能否犯错误后放下所谓的“家长权威”勇于向孩子认错, 这些都是建立平等沟通的关键。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以严厉著称, 家长吝啬给孩子表扬和鼓励, 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同时孩子的心理将会被扭曲。当然, 在学校教育中更应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全面掌握青少年家庭、生活、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做到循循善诱, 教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多表扬、多鼓励, 积极发现青少年身上的闪光点。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既然现实中存在着青少年自杀问题, 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和掩饰, 而应该正视这一严肃问题。从心理学分析, 自杀者起码有着剧烈的心理冲突, 心理偏向于消极, 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先要弄清楚自杀的倾向性因素, 对有轻生念头的青少年要进行针对性的咨询和教育, 消除心理困惑, 化解心理问题。对有轻生念头的人, 不能与其直接谈论自杀问题, 可以通过与其讨论一些让其感兴趣的话题, 使其心理冲突得到一定的疏导, 然后再谈论一些让其充满希望与憧憬的话题, 使其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 在取得自杀者信任的前提下, 全面掌握其自杀的原因,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3.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自杀预防的内容

当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 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有关自杀预防的内容却避讳不谈或涉及甚少。笔者认为关于自杀预防的内容不仅要高度重视, 还应增加内容。首先, 要教育青少年正视自杀危害的现实, 从有关个案中吸取教训, 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其次, 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评价自我, 消除自卑, 树立信心, 以非常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 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再次, 要教育青少年与家人和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 让青少年了解老师的关爱、父母的支持是自己走出困境的有效帮助方式, 对于生活经验还很缺乏的青少年, 这种关爱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最后, 要让青少年了解, 自杀作为一种心理危机,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哪些言行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前兆的青少年如何处理与干预?即如何组织对其进行干预?要及时向老师或亲友反映, 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利用亲情尽快化解危机, 等等。实践表明, 周围人群的互相关心和及时干预, 心理专家的迅速介入, 对有效干预青少年自杀至关重要。所以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识, 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杀危机的干预体系,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一个情报信息网络系统, 保障情报信息的畅通, 形成从家庭到社会的干预网络机制。

总之, 干预和化解青少年的心理危机, 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社会问题, 它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家长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 共同参与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多与之交流、沟通, 消除青少年的种种心理困惑, 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予以正确引导, 促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态, 健康成长成才。

摘要:市场经济时代, 经济迅速腾飞, 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危机, 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使整个社会有一种深度的焦虑感。本文结合社会现实, 从对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入手, 重点透视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的人格特征, 从而提出通过性格塑造、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杀预防及增加自杀预防内容教育的对策, 消除青少年的种种心理困惑, 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予以正确引导, 促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 以有利于其积极成长成才。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危机,对策

参考文献

[1]孤草.逆境心理学.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1.

[2]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清洁工,你真了不起作文下一篇:医院绩效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