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2024-06-23

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共5篇)

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

A.发现儿童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D.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2.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

A.3岁B.5岁C.7岁D.9岁

3.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

4.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个性品质D.师生关系

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A.直接经验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D.间接经验

6.“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传承的。

A.柏林大学B.剑桥大学C.巴黎大学D.哈佛大学

7.“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这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

8.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

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B.实现爱国教育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9.我国在建国后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而废除了旧学制,实行新学制,其时间是()。

A.1949年10月1日B.1950年10月1日C.1951年10月1日D.1952年10月1日

10.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是()。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C.凯洛夫的《教育学》D.斯宾塞的《教育论》

11.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

A.言行B.知识C.修养D.品德

1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力量。

A.权力B.权威C.威严D.人格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B.赞科夫C.加里宁D.凯洛夫

1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

A.主体B.辅导C.从属

D.主导

15.启发的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

A.创造性B.交往性C.多样性D.主动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B.日常生活领域C.情感领域D.动作技能E.安全领域

2.“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遗传的作用B.教育的价值C.家庭的影响D.文化的功能E.人的能动性

3.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核心课程B.融合课程C.潜在课程D.活动课程E.广域课程

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包括()。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C.指导学生校外、课外生活和活动

D.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E.协调各任课老师的工作

5.诉讼可分为哪几种?()

A.刑事诉讼B.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D.复议

6.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比古代社会学校体系更完备和更先进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实行义务教育制度B.创办幼儿园并纳入到学制中

C.创办实科中学、工科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D.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

E.创办了一批现代大学,形成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完备的学制系统

7.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若干问题,即()。

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D.采用哪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去实现教育目标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8.与学生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以单元形式为最适宜,其结构包括()。

A.目标B.主题C.情景D.任务E.评价标准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A.引导、培养和塑造个体发展B.加速个体发展

C.具有延时价值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10.在法律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

A.干预与服从B.责任与义务C.教育与被教育D.管理与被管理E.监护与被监护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一个好的班集体必须具备明确的共同目标。()

2.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3.学校可以为了教学而忽略其他事情。()

4.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5.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是违法的。()

6.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其中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7.课外活动是由教师决定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决定作用。()

8.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9.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10.教师劳动是个体和集体劳动的结合。()

1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2.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13.课外活动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4.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5.教学过程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

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下面是这一情境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他们唱的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学生:女生声音大!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计算,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来一块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1.材料中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一种教学原则?()[单选题]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2.这位老师采取了哪一种教学方法?()[单选题]

A.讲授法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D.谈话法

3.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优势?()[不定项选择题]

A.吸引学生的注意力B.引起学生的思维兴奋C.通过启发让学生一步步获取新知

D.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小明爱淘气,经常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有时还不完成作业。一天,课堂上说话、做鬼脸,被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小明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爸爸来了,你再来上课。”小明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门口站着。这时,正好校长路过,问清了原因后,把小明送回教室,事后,校长把班主任老师找去,提出了批评。

1.你认为校长批评的对吗?()[单选题]

A.对B.不对

2.班主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此事?()[不定项选择题]

A.应当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B.帮助小明改正错误

C.告诉小明不应当在课堂上随便说话,影响其他同学D.直接开除小明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由教育思想史可知,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儿童论,其代表作《爱弥儿》。

2.C【解析】儿童发展的最佳期为7岁。

3.A【解析】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4.B【解析】当代教师素质能力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5.D【解析】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知识和间接经验。

6.A【解析】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作是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7.D【解析】家庭教育的特点权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而题干正是说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特点。8.C【解析】略。9.C【解析】略。

10.C【解析】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1.A【解析】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是教师的言行。

12.D【解析】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

13.B【解析】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赞科夫。

14.D【解析】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5.D【解析】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许多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才能达到启发的目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CD【解析】略。

2.AE【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则是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3.ABE【解析】略。

4.ABCDE【解析】ABCDE五选项均为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5.ABC【解析】诉讼分为三种,即: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6.ABCDE【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建立的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义务教育,且已经延长到 了十年左右。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创新周期和陈旧周期都大大缩短了。因而,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成为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不仅仅表现在传统学制的延伸,还表现在许多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机构如回归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远程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在学制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

7.ABCE【解析】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并给予了理论化的回答:(1)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建立起了经典的课程研制活动的四个基本环节:①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②选择学习经验;③组织学习经验;④评价学习结果。

8.BDE【解析】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微观结构,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每一个单元必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主题是课程单元的主要内容范围。任务是在一定的课程单元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必须完成的学习作业。评价标准是对于任务完成状况做出判断的依据。9.ABCD【解析】略。

10.CD【解析】学校和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要由教育法调整。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专家型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2.√【解析】略。

3.×【解析】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4.√【解析】略。5.√【解析】略。

6.×【解析】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7.×【解析】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8.√【解析】略。

9.×【解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10.√【解析】略。11.√【解析】略。12.√【解析】略。13.√【解析】略。

14.×【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篇2

及答案解析(2)来源:考试大2009/12/19【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t

一、选择题

1.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3.决定教育目的的是()。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4.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5.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6.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3.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14.“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二、填空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制约()。

3.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和教育()。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三、简答题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2.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3.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5.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7.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8.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四、论述题

1.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2.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解析: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决定的,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坚实的基础,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刚好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物质条件。因此,正确答案选B。2.A 解析: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掌握了国家政权,就有权利来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通过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教育经费的分配来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因此,正确答案选A。3. C 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正确答案选C。4.A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工厂开始大量出现,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机器在生产中的大量运用,需要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于是对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因此,正确答案选A。

8.A 解析:网络教育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型教育,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教育文化。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形式,面对所有的人,其受教育对象都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内容。因此,正确答案选A。9.B 解析: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括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卫生、校园绿化、教育和教学场所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因此,正确答案选B。10.B 解析: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因此,正确答案选B。11.A 解析: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精神和观念文化对校园文化起着指导和引领方向的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正确答案选A。12.D 解析:学校文化的形成原因有五个方面: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五个因素。学校因素并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因此,正确答案选D。13.A 解析: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由

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选A。14.C 解析:现代教育的发展逐渐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逐渐体现出科学性的特征,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因此,正确答案选C。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二、填空题

1.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2.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4.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5.人力资本 6.舒尔茨

7.“科学的体制化” 8.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9.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10.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11.情感成分;理想成分 12.非正式性;互补性

13.舆论力量;政治民主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三、简答题

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答: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

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3.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科学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4.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指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科学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产生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5.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信息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信息技术把图书馆微型化,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个人的家里。个人之间在知识上的差距,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学生

在知识上的差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根据专家统计,二战以来,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进入90年代,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原有意义上的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固定活动的学校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

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①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在人机系统中,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反应,教学活动将会终止,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特性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每个组织虽然都是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需求,受制于社会所确立的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支配,但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都各不相同,因而经由自身的运作,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即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文化从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学校文化来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

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拒斥,对符合者予以接受、褒扬,使得学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支配下完成的。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传递的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与学生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示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储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质形态上以外,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拥有者。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校园文化特别是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7.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答:学生文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这表现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表现在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同,学生的反映也就随之各异。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5)社区的影响

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8.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答:学生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

着成人的价值观念。(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间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四、论述题

1.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答: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有观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力本位主义

以往的科技革命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要务,新科技革命则旨在解放人类的脑力,把人的智慧从繁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这场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2)个别化模式

新科技革命对传统的大一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有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同样的产品,规格一律。但是,在新科技革命时代,人工智能控制的机器可以很便利地更改预先的设计和流程,使一种规格的产品迅速地转型为另一种规格的产品,从而实现生产的非标准化和多样化。新的教育革命可能会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它要求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使培养目标定向于特定的个人,使个体的教育产品表现出独特的品质和性格。(3)广泛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新科技革命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并将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软件和专家系统。在高科技教学手段普遍采用之后,学校承担传统教学的职能,或者说是传授知识的职能将逐渐减弱,学习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职能将逐渐加强,而与教育无关的一些社会部门,诸如企事业单位及至家庭,将参与甚至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4)高情感、高创造的教育

新科技革命不仅通过物质手段更新教学技术和形式,而且还会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人,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技术越先进,对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要求就越高。因此,新教育革命除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之外,必将要求更加重视高情感的教育。但是机器的作用主要限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并不能胜任能力培养和方法的训练,只能代替教师的部分机械性的劳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新教学技术的重大优点是能使教师们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作为一个教育者所应负的使命。

(2)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起长远作用的手段。

②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身体、科学文化以及品德素质。

③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指人E1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影响年龄结构;第二,教育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第三,教育影响人口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④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人口有计划的合理迁移,对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开发、促进地区间文化技术的交流、合作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远距离的迁移;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教育本身就实现着人口的迁移。

由此可见,教育的人口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更需要不断发展教育,使其人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3.教育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

答:教育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实质上是指教育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具体体现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的普及程度。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联系。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生产力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促进作用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科学知识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这一点在高等学校中表现尤为明显。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是指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具体表现为: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直接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

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第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

第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不同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各自的思想,藉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但是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不但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此外,教育还与人口、地理环境发生联系。人口的多少,地理环境的好坏,都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而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和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使人们能自觉地、有计划地生育,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素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和改造地理环境。相关链接: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中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责编:xufen 【纠错】

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中的括号内)

1.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B 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儿童,讲究方法,这是()课程观的观点。.

A.人本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8.“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A.受教育的权利

B.生存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9.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t!iIli七,班集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A.群体意识

B.社交能力

C.自我教育能力

D.合作能力

1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1.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浊”这个字,而“浊”字右边的“虫”正好是今天学的字“茧”的下面的部分,当学生再学“茧”这个字时就容易多了。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A.环境

B.教育

C.社会

D.实践

13.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15.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A.惟一选择

B.内容

C.途径

D.基础

16.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法包括()。

A.讲解、谈话、报告、参观 8.讲解、谈话、讨论、参观

C.讲解、谈话、示范、参观

D.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17.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18.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9.下列关于活动课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

B.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

D.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20.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B A.自主性

B.随意性

C.规范性

D.强制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2.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区教育

2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2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25.培养人的活动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B 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B.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D.人的精神的指引者

E.人的思想的导航者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26.学校制度是随便制定的,对国家和青少年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影响。()

27.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28.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9.杜威是社会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30.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31.只要牢牢把握教学这一中心点,学校就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2.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33.教学过程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无关紧要。()

34.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是个体本位论。()

3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教学的含义。

37、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38、简述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途径。

39、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40、试述讲授法的含义及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41、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而编制的主要材料,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2.D 【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3.D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C 【解析】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即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D 【解析】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即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

7.A 【解析】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观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尊重儿童,要以人为本。

8.C‘ 【解析】题干所述是保障少年儿童安全的权利。

9.C 【解析】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10.C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11.B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A 【解析】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13.D 【解析】“平行教育”是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4.D 【解析】本题考查了行动研究方法,即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方法。

15.D 【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16.D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17.D 【解析】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有奖励、惩罚和操行评定等。

18.C 【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9.B 【解析】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学;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20.A 【解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这几个特点,有助于驾驭课外活动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21.ACD 【解析】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

22.ADE 【解析】教育活动中三结合中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23.ABCD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4.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

(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25.ABC 【解析】教师的作用有: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三、判断题

26.× 【解析】

(1)学校制度不是随便制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2)学校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7.× 【解析】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阶段性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28.√ 【解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9.× 【解析】杜威是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

30.× 【解析】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31.× 【解析】此题考查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以及对教学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从教育自身来看,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学校若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教育形式,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只有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2.× 【解析】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33.× 【解析】学习问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但是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4.× 【解析】

(1)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2)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就必须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35.√ 【解析】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简答题

36.【答案要点】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7.【答案要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38.【答案要点】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3)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共青团活动。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更是学生自己的组织。

(5)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并获取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39.【答案要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五、论述题

40.【答案要点】(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讲述是指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指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和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教师采用这些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讲的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容易导致注入式的讲授。

(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③讲究语言艺术。应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1.【答案要点】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家庭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因而处于优越的地位。在其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特点:

(1)身体发育普遍较好。从小得到家庭的精心照顾,营养条件较好,因而普遍身体发育好、成长快。

(2)智力发展较早。现代优生学证明,头胎儿的遗传素质有一定优势。同时,家庭为其提供了较好的智力发展条件。

(3)品德行为习惯上的缺陷较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不够科学。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扬长补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第二,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要避免“四二一综合征”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三,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学校要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好关系,学会关心照顾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篇4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1年3月4日

2009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所把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A.《学会关心》 B.《学会做事》 C.《学会生存》

D.《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A.弦琴学校 B.鸿都门学 C.国子监 D.航海学校

3.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4.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5.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A.加拿大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7.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特点。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A.方向性 B.可能性 C.现实性 D.必然性

9.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理论联系实际 B.因材施教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10.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11.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品德和审美情操

1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4.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5.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增容题栏内)。16.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是近代以______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17.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_______从而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18.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柑比,学校教育具有可控制性、相对稳定性和性等特点。

19.普通教育学有两大基本任务。分别是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教育学的______。20.1657年发表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的学者是______。

21.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与赫尔巴教育学形成对峙的教育理论,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______教育理论。

22.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__性。

23.教育教学中“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规律。24.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在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最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和______本位论。

25.从层次来看,教育目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______。2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27.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关系。28.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社会、儿童和______。

29.常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和______评价模式。

30.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包括:______、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31.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

32.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综合型和______型四种主要类型。3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______、情、意、行。

34.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叫______。35.班主任的领导风格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______型

2009年湖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试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1年3月4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36.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3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9.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40.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42.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这个案例。

43.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2009年湖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真题试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有你,也有我!】 2011年3月4日

2009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名家精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 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精析】B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一所文艺专科学校,而西欧最早的则要算雅典时的弦琴学校。

3.【精析】B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4.【精析】A《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5.【精析】D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美国和联邦德国都是实行教育分权管理的国家,英国和日本就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6.【精析】C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往往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心.理特点,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彳亍_为产生强大的控制作用和影响力。7.【精析】C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8.【精析】B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9.【精析】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0.【精析】C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未成年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11.【精析】B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12.【精析】A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3.【精析】B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14.【精析】A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15.【精析】A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问题——发现教学法”。

二、填空题 16.学校教育 17.身心发展 18.专门 19.实践应用 20.夸美纽斯 21.实用主义 22.双重 23.个别差异性 24.个人 25.教学目标 26.研究 27.相互促进 28.知识 29.目的游离 30.激发学习动机 31.上课 32.方法 33.知 34.说服法 35.放任

三、简答题

36.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36.答:(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7.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7.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3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8.答:(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39.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39.答: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

(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40.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40.答:(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41.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四、论述题

42.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答: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1)导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02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篇5

强化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中的括号内)

1.“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3.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它是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A.劳动

B.潜能

C.知识

D.意识

4.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教育原则

B.教育规律

C.教育任务

D.教育目的

5.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page] 6.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

A.科技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9.“教书”与“育人”是()的关系。

A.并列的 B.递进的 C.互补的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10.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里憋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1.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等直观教具,或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page] 12.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D.兼有BC两种型

13.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14.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6.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

A.多样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8.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page] 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

C.在复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19.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

A.第斯多惠

B.瓦根舍因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C.赫尔巴特

D.韦特海默

20.“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是()。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个人活动

D.小组活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0分)

21.从课程功能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____课程。

22.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

23.主题班会应以____为主,教师不能包办。

2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_。

25.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文法、____、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6.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____的发展。

27.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

2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____的关系。

29.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____。

30.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法国教育家是____。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5分.共15分)

3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page] 3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33.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4.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35.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36.教师无需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要掌握专业内的知识就可以了。()

37.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8.在一个班集体中,班主任重点关注的对象应是先进生和后进生。()

39.在当前,如果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家长所期望的教学质量,家长就有权拒绝送学龄儿童上学。()

40.国外有人统计调查了某家族的八代l36名成员,发现其中50名都是音乐家,这是遗传决定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41、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中,教师从哪些方面着手?

42、简述中学德育的意义。

43、简述制定中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44、组织课外活动对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五、论述题(6分)

45、试述因材施教原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案例分析题(9分)

46.王老师是一位青年班主任,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对于这样的现象,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一、单项选择题[page] 1.D 【解析】古代埃及在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子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很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于是“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B 【解析】孔子所说的“学”,即“学习”,“思”即“思考”,因此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3.B 【解析】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

6.D 【解析】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7.D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

8.A 【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D 【解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教书与育人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10.D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它要求教师正确对待个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而不能打击个别学生的积极性和独创性。

11.C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演示法不仅能使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2.A 【解析】权威型的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对教师只能是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

13.C 【解析】根据课程的制定者,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page] 14.C 【解析】教学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5.B 【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鱼”指直接给他现成的鱼,而“渔”则指捕鱼的方法。教给学生方法,让他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效果会更好。

16.A 【解析】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个体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就人的发展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

17.A 【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8.C 【解析】所谓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时空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相对单式教学,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目前复式教学主要用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等地。

19.B 【解析]20世纪50年代,以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提出了“范例教学法”。

20.D 【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是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以自愿结合原则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小组,以某一课题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主要特点是小型分散,灵活多样,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和培养专门人才。

二、填空题

21.实践性

22.四书五经

23.学生

24.培养创新能力

25.修辞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26.心理

27.班主任工作总结

28.促进

29.学校教育制度

30.卢梭[page]

三、判断题

31.× 【解析】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32.× 【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它与艺术教育并不是等同的。

33.√ 【解析】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34.× 【解析】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35.√ 【解析】

(1)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36.× 【解析】现代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科学技术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当代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质疑意识增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37.√ 【解析】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

(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38.× 【解析】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多数,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互相争斗的焦点。因此,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班主任一定要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给予足够的重视。既要抓两头,又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实现班级工作的良性循环。

39.× 【解析】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0.× 【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决定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page]

四、简答题

41.【答案要点】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应本着信任、理解与尊重的态度,认真调研,了解班级成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

(2)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首先,要鼓励积极分子独立开展工作,因为独立开展工作是发挥其最大积极性和最大潜力的前提,这样可以加强其与同学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因为他们的经验毕竟还非常有限,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创造机会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42.【答案要点】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3.【答案要点】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学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学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制定中学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中学教育要适应并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因此,中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时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明确的,可以用文字或语言明晰表达出来的,也可能是较为模糊的、笼统的,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指导着具体工作。

44.【答案要点】

(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

(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充分的、足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的知识、人物或事件,这样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与指导。[page](3)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考试网

尊重的特点,学生的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

(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5)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也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组织的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课外活动的质量。

五、论述题

45.【答案要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2)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与才能相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

46.【答案要点】王老师的班级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行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page] 教育学生时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不文明行为反思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环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