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2024-06-23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共11篇)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1

备课组长黎新成高三历史备课组在学校教研处和历史科组的领导下,努力做好各方面的教学工作,为2010年历史高考再创佳绩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主要教学任务为二部分。开学初至4月份,完成了三大模块的专题复习;4月下旬至五月份主要进行综合训练和强化重点知识复习。

虽然教学压力较大。但是我们继续严格依照第二轮讲全进细讲透的原则,不赶进度,不求速度,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细致讲解和归纳,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学的效果。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加强了,在扎实的第二轮教学和大量的训练中引导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双基”。

二、加强高考研讨,注重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定在周四下午。备课组成员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历史班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的行动。另外,依靠科组的力量,成立高考备考小组,由高考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定期组织高考研讨活动,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

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本学期,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织了四节科组公开课,分别就综合科的教学、历史班的新课和单元复习课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

针对本届历史班的特点,本学期,我们在教学和备考方面提出了几个重点:

1、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力度。材料题是学生感觉较难的一种题型,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届由于生源较差,在材料题上出现了解题水平低、解题速度慢进而影响问答题的得分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对明年的高考至关重要。为此,高考备课组从第二周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每一周精选3道同一类型的材料题发给学生做,每两三周安排一节课讲解某一类型材料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长期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解答材料题的感觉,最大限度地解决材料题给学生应考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践,大多数的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有了提高,为高考的得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学科尖子生的培养。为了从质量上提高2010年高考历史科成绩,我们决定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来提升历史科的高考成绩。我们将从两个历史班中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从三个层面加强辅导:一是针对他们各自的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扫除高分障碍。二是对他们加强问答题的训练力度。三是加强心理交流,做好师生的沟通。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近年来广东高考的命题特点是试题趋向简单化,纯记忆性的知识点考察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为此,在备考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出“谁做好了第一卷,谁就最有可能在高

考中取胜”的思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主干和重点知识反复强调,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和掌握,另外,我们还为学生订了专门考察基础知识的《高中历史选择题精练》,加强对学生的练习量,在练习中掌握知识。这些做法效果明显,多数同学的一卷水平有了提高。

4、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收集。

三、加强与“捆绑学校”和兄弟学校的交流,共同进步。

作为中心备课组的主要力量,我们不定期地开展高考研讨活动,加强互相听课和交流。加强集体教研和考研,组织四校联考等。同时,着力加强与其它区直中学历史科教师的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备考做法,力争使备考工作更科学。这些做法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其它学校的备考经验,有利于推进我们的提高。

四、主要存在问题

1、学生两级分化明显,落后面较大,对整体分数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压力。

2、学生的整体思维素质和学科能力较差,提高的难度较大。如训练起来感觉比较吃力。

3、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跟不上学科教学的要求,学东忘西现象比较明显。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2

一、试卷的命题特色

1. 关注历史运动的整体性

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历史出现重大转折,人类从此摆脱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进程,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试卷第35题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指出“人类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试卷让学生标出地图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地理位置,进而分析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推进作用。如此宏观而大气的世界通史基本脉络的梳理,既有利于从整体性视角剖析历史运动的规律,又有助于高三历史教学有效地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和教学主旨。

2. 关注社会发展的新旧嬗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新旧嬗变的过程。近代中国社会迂回曲折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的辩证法。与戊戌变法相同,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促成的事变。但就中国社会的新旧嬗变而言,义和团运动的落后一面又正是戊戌变法以后的一种历史回流。试卷第37题从一位义和团团民私自替政府草拟对外“和约”谈开,认为作为政府“和约”,这是一件伪造品。但作为历史材料,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试题试图从这一案例中引出不平等条约体系下近代中国的社会基本特征,以此告诫后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现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3. 关注学术研究的职业道德

针对当今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学界抄袭造假之风,试卷第33题从安阳发现东汉大墓,由此引发各界热议的视角入手,分析判定墓主人身份的两种观点,即一部分学者根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认定它是曹操墓,另一部分学者则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进而提问“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这里,可见命题者在疾呼史家除拥有才、学、识外,还应有以恪守科学、追求真理为己任的职业道德,即史德。这种以社会现象为切入口的命题思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可谓真正起到了学科德育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

4. 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

在去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借鉴PISA Reading测试评分标准的基础上,今年的试卷更加关注试题自身语境选择与知识的关联度,关注PISA Reading评价标准的创新应用。从第31~37题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非选择题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进而引导高三历史教学彻底摆脱知识堆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核心知识为基础,在历史视野和能力目标的纬度挖掘历史文本,加深或注重对知识的分层和对内容的差异化理解。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

针对试卷第35题,笔者以为解读教材的核心概念,梳理通史的基本脉络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新教材贯穿着一个核心概念,即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从教材的核心概念出发,高三教学的总复习可设计为如下四个专题:多元并存的地域文明、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转折、整体性世界历史进程的开始、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通过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的总体框架,进而学会从宏观的视角把握学习导向。

2. 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

针对试卷第37题,笔者以为厘清文明的纵横联系,剖析发展的内外互动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二。新教材在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的同时,剖析了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进程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可见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十分凸显。

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互动作用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建立起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机构发生了嬗变,由此也引发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的嬗变,进而懂得上述嬗变所体现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同时又表现为半殖民地化过程中更深的沉沦。

3. 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针对试卷第33题,笔者以为研究教材的学术亮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三。细细读来,新教材隐含着以往高中历史教材所未涉及的不少学术亮点,以七个分册为例:

第一分册: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政体模式和可供选择的道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特征。

第二分册:生产性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我们是如何知道中华文明起源的、青铜器的政治和宗教功能、古代中国国家形态的变革、从合力作用看秦统一及秦短命而亡的原因、民族融合的双向性、唐代中央的分权制度。

第三分册:文官体制的内容与特征、明代的制度建设、古代中国的贸易体制、异质文化的导入和传教士的作用。

第四分册:启蒙运动为何兴起于英国发展于法国、从合力作用看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如何看待现代工厂制度。

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地区分工背景下的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从合力作用看二月革命的爆发、德日意法西斯的特征比较。

第六分册:淞沪抗战对沿海工业的保护、国际经济三大支柱、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的主动战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

拓展型教材:现代化的新诠释、从合力作用看英、法、德、美、日、俄等国的现代化历程、凯恩斯理论与罗斯福新政。

由上述学术亮点可知,新教材着重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生产方式、制度特征以及文化类型的介绍,突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分析,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效贯彻,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4. 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

针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笔者以为掌握课文的主要旨意,领会编撰的确切意图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正如前文所述,新教材贯穿的核心概念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整体过程。在这一核心概念的统摄下,七个分册的159篇课文围绕核心层层展开并较好地突出其主要旨意。由此,如何领会课文的主要旨意是高三历史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中学历史教育界的前辈就提出“一堂课一个中心”的策略,后来又提出“一条主线”“一个问题”“一个灵魂”,使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在两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有传承与创新。反观当今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坛,由于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曲解,使课堂成为铺天盖地的史料堆砌;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排山倒海式的史学动态介绍;不断地重复“是什么”和“为什么”,似乎已成为一种顽症。这种没有中心、缺乏主线的课堂教学,看似精彩纷呈、生动活泼,但学生却感到云里雾里,不要说树立史学意识,掌握学史方法,连起码的课文主旨也无法把握,而理解教材编撰意图更无从谈起。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3

昌江矿区中学梁秀霞

2013年高考已经圆满结束。在本次高考中,我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归功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年级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有幸成为这个团结奋进集体中的一员,担任了高三(5)班的班主任和历史教学工作。

作为第二次带高三毕业班的年青教师,我目前要做的是:透视高考历史试卷,联系自身教学实际,对高三阶段历史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在2013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1、认真研究“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与“高中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课改与考改的关系,把握考改方向。

(1)认真研究“2013年考试说明”,对照比较以往高考说明,做到心中有数。

(2)研究课改近几年高考试题,领悟高考动向与能力要求。

(3)加强以新课标模块为指导方向的专题复习,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与新提法;

2、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加强高三阶段教学的有效性。

(1)合理安排内容(做到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加强知识整合,注重有效复习;能及时梳理的尽量梳理,让学生有“回忆”,“温故而知新”;

(2)加强阶段性特征的归纳与运用,有助于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的理解与分析;

(3)及时与时政热点、地理、文学艺术等知识结合,设置一些有新意、灵巧、有一定综合能力要求的小试题,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避免从课本到课本的低效教学,培养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加探究性的设问,避免教师讲的过多。

(5)对外来资料中较好的试题尽量做到“变式、整合、拓展”,然后加以创新运用。

3、加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每一次测试后,对学生答题情况作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尔后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上发展思维。

5、加强解题方法、审题角度分析的讲解与渗透,做到讲与练相结合。

6、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向老教师请教和向同行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由于高三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组里的老教师以及备课组长学习教学和教育经验。教研组里的李三儒老师和蒲秀清老师总是耐心地跟我讲解,让我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历史备课组的所有老师,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让我学到了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任务,没有拖学校的后腿。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4

(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 史 部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0.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建树中能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9.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于

A.1949年B.1952年C.1953年D.1956年

30.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理论与观点,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命

④农民问题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A.④③②①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

14.根据中央电视台记录片《大国崛起》,主要介绍了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九个国家先后崛起的描述,有人设计了四个标题,其中与俄罗斯对应的是()

A.依托新国新梦催生的„„B.从天涯海角走向现代的„„

C.饱经激情岁月洗礼的„„D.以风云新途寻道图强的„„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回答18、19题。

18.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B.减轻农民负担

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D.改革经济体制

33.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它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

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正式形成C.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才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4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

成英国确立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A.海外市场形成B.垄断组织出现C.圈地运动推进D.民主制度确立

4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

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深圳用幻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百年的经济发展进程,创造了令全世界

震惊的“深圳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A.当雌工业基础雄厚且布局合理B.政府给予大力财政支援

C.深圳获得较大经济管理权限D.中央将其定位为金融中心

11.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与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

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就任大陆军总司令B.拒当国Iii主持制定宪法

C.废除黑人奴隶制度D.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关贸总协定、亚太经合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本卷共2题,第12题40分,第13题16分,共56分。

12.(4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理论

中史参P67

农耕——工业——中国探索——知识经济、新经济 科教兴国战略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科教兴国战略

17.布罗代尔写道:“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以下阐释与布罗代尔的这一历史叙述不吻合的是

A.英国工业化的天然市场只是在英国农村

B.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C.农业的发展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D.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从农业政策看经济增长方式变化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

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中所给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回答。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39(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1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战后和平体系,合作未走向经济合作;二战后走向经济合作 39.(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

(3)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9年中国《工业化蓝皮书》

43.(8分)随着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的热播,大国的崛起一时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就大国崛起问题进行探究,请你积极参加这次活动,完成下列研究任务。

活动一:以17---19世纪初的英国为研究对象,同学们从专题片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最大程度发挥创造力;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珍妮机”的纺纱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请你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信息,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基本因素。(4分)

活动二:以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同学们从专题片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伴随着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奴隶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林肯政府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政府在战争初期„„提出维护宪法和联邦统一的口号。

请你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信息分析南北战争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2分)

活动三:借鉴英国、美国历史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请你为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43.(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

经济上:最早开始、最先完成工业革命。(2分)

(2)废除了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答出任意一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1.2009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会议公告提出我国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

托,积极优化并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已取得明显进展。读材料一、二,回答下列问题。(26

分)

材料一:我国各省(市、区)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2005年)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非农化率:第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材料二:我国农村劳动力产业和空间流向占总量比重(2000年)

(1)我国工业化率最低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简述其工业化率低的原因。(6分)

(2)我国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______(低或高)于非农化率。这说明我国城市

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请针对该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8分)

(3)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

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2分)

41.(26分)

(1)(6分)

北京(2分)北京为我国政治、文化(交通、科技、旅游)中心(2分),第三产业发达(2分)。

(2)(8分)

低(2分)放宽农民入城户籍限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小城镇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就业。(答对其中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12分)

特征: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2分);其次是第三产业(2分);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2分);其次是向省外转移;(2分)。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5

为了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我们理学系数学061班精心组织了一次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的活动,让大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历史创造了现在的杭州,激发自己对于杭州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杭州历史博物馆展品中有国宝级文物战国水晶杯、越窑褐彩青瓷汕灯,展出的国家二级以上文物共200余件,包括良渚时期玉石器、吴越石刻星象图等。馆内还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展示宋代大运河沿岸模拟景观、杭州百年老店风情等。

我们把参观的时间选在周末,以便更多的同学参加进来。15日早上8点,我们准时集合出发,出发之前做了细致的安排,任何离开或有事的人需要通知负责人,不得擅自行动。在到达目的地之后,我我们先合了影,然后便开始参观了。在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仔细的观看展览作品,参观文物古迹,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大声喧哗等不好的现象,毕竟我们出门后不只代表自己一个人,也代表着自己的学校的形象,从我们身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修养。对于大家的表现,我们都感到很满意。杭州历史博物馆是杭州一个具有其特色的博物馆,里面的作品令我们大开眼界,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一行人都感到受益非浅。

通过此次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同学们都了解一些杭州的历史、文化等知识;了解杭州历史博物馆的一些馆藏,也欣赏了历史遗迹,既学到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对杭州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同学们对于活动的积极性,为我们日后的学习和活动打下了一个基础。

理学系数学0601班

XX年年12月16日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6

一、行政大力推动

当前四川省粮食安全主要是饲料粮安全, 作为主要饲料来源的玉米生产,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2010年初即亲自安排制定“四川省玉米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2010~2015) ”, 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抓好玉米生产。四川省农业厅及四川省财政厅在项目扶持等方面加大了力度,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落实玉米产业基地建设和高产创建等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惠农政策落实

2010年年初, 四川省农业厅及早与财政衔接, 及时下达了玉米良种补贴和覆膜补贴资金, 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确保了玉米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据统计, 全省玉米比上年扩大30.8万亩, 为玉米增产奠定了面积基础。

三、投入大幅度增加

2010年, 四川省通过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高产创建等项目直接增加对玉米生产的投入, 为玉米增产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和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等项目, 大力开展田间渠系整治, 提升土壤肥力等建设, 有效地改善玉米生产条件。

四、高产创建带动

2010英语高三教学总结 篇7

今年我所带高三文科三个班的英语课,本届学生是新教材使用以来第一届参加高考的学生,与往届学生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文科三个班其中7班为重点班,相对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一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8、9两个班为普通班知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一些,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所用方式和时间也不尽相同。首先,重点班学生大部分词汇基础较好,因而主要精力放在语法、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通过详细地语法复习和大量地阅读写作练习巩固基础,提高分数。而普通学生则学习态度消极,词汇基础较差,作业完成也不好,因而,重点放在加强词汇记忆,复习好基础语法,阅读能够多认词汇,写作能够写出基本句式。在平时的上课中,须花费大量时间去检查,听写,督促和进行详细的讲解。多用的时间有时要在晚自习上补上。

本届学生是新教材实施以来的第一届参加高考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看,以重点班学生为例,主要问题在还是在语法上。好多学生词汇基础很好,如曹秋晨、薛建辉、少轩等,但是一考试成绩不理想,分数得不到手。有好多题是是能看懂题目干,但不知怎样虑。尤其是改错题,语法意识很差,基本上得不到分数。写作时也语不成句,只是一堆无序的词汇的堆砌。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以及和高一高二老师的交流,发现问题的症结是新教学内容设计上,以阅读和听力口语为主,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感悟和总结,而且练习题也词汇边缀、语篇阅读为主,语法练习相对较少。而今年的高考从

题型变化的趋势来看,阅读材料趁向于简单,语法难度维持不变,而且又增加了两个知识。改错取消了按行改,实际上也增加了难度。因而本届学生在应对高考的知识层面上较以前的学生有所不足,而且问题较大。

在面临这样的形势下,我在教学中对本届学生在11月到三月之间进行了详细的语法复习,通过教材,复习资料,以及自己所编排的语法讲义和习题,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讲练结合,在三月初完成了语法复习。在三月和四月间为巩固又进行了专题复习。重点是单选题,完型和改错题。

通过这两轮的扎实复习,学生对单选题的正确率有所提高,因为这个题型15个题中除了一个情景对话和动词短语,其余都是语法题。像曹秋晨、罗利利曹秋晨、薛建辉、少轩等人每次能做对十二三个题。

在完型填空题型中,在学生的词汇量逐渐加强巩固的情况下,正确率也有所提高,除了个别语句学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意图不一致导致做错外,其余都能做对,一般情况汇报20个题目能够对到15个以上。

在改错题目中复习中,效果不是很好,因为这个题的十个错误都是语法错误,学生虽然也掌握了这项语法,如果改成单选题也能作对,但是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就没有这个语法意识,只是注重把句子的意思看懂了,觉得没有问题,意识不到语法形式的错误。练到最后,也就是凭经验改上个四五个,最多的改对六七个。

而没有语法意识,也导致在写作中写自己的句子时不管形式,只是把单词连缀成一个句子,导致作文中句子错误太多而失分。而作方在高考中分值较大,占五分之一(30分)。因此,在五月份,除了进

行模拟题训练外,又专门进行了作文专题练习题。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句式的基础上,重点是语法形式纠错。采取让先让学生互相改作文,后进行了查对的方式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生的作文中像时态、语态,动词形式,名词单复数错误等明显减少。并且这样对改错题也很有帮助。

在此基础上,又从作文的组织形式,结构布局,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迅速组织成一篇布局合理,结构完整,语句正确的作文,得到基本分数(20分左右)。这样对班上大部分词汇较好的学生来说,在这个题型上就可以得到基本分。但是对尖子生来说,这还不够,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拔高。因些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第二步拔高

在复习期间,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8

高考生物遗传类试题的基本类型的归类与方法总结

新陈代谢、遗传学和生态学是中学生物学中理论知识的三大部分内容。尤其是遗传学内容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和支柱,是高考生物学命题的重要根据地,高考试题该部分占的比例,历年都较大,出活题、考能力的主角非它莫属。可见,它是高考重(点)中之重,难(点)中之难,热(点)中之热。高考中连续几年不回避,不能不说是重点了。在近几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中,实验设计题是必不可少的一道20分以上大题。也是历年考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一道题。

面对遗传题目,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无从下手。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乱写一气,严重影响得分率。如何提高学生遗传题的解题的能力,提高得分率,必须对遗传学进行专题复习,对大量的题目进行归类讲解,使学生知道一般的解题方法,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归类复习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熟悉遗传学实验设计题目的基本类型,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了以下的归类。

一、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

【例1】 科学家选用萌发的普通甜椒的种子搭载“神舟”飞船,应用在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生物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理,在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植株中选择果实较大的个体,培育出大果实“太空甜椒”。假设果实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请你用原有的纯种小果实普通甜椒和大果实甜椒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鉴别太空甜椒果实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参考答案:直接用纯种小果实与大果实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

1、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小果实,则小果实为显性,大果实为隐性;

2、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大果实或大果实与小果实的比例为1∶1,则大果实为显性,小果实为隐性。

【例2】 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假定毛色由基因B和b控制,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提供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农场马群为实验动物,在一个配种季节从该马群中随机抽取1头栗色公马和多头白色母马交配,⑴如果后代毛色均为栗色;⑵如果后代小马毛色有栗色的,也有白色的。能否分别对⑴⑵结果判断控制马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参考答案:(1)能。理由:如果栗色为隐性,则这匹公马的基因型为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为BB、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即既有白色的也有栗色的。如果栗色为显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或Bb,多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均为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全为栗色或Bb和bb,栗色和白色均有。综上所述,只有在栗色公马为显性纯合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后代小马毛色全为栗色的杂交结果。(2)不能。杂交方案:从马群中随机选择多对栗色母马与这匹栗色公马杂交(栗色×栗色)。如果后代出现白马。则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

【例3】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直毛和非直毛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请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参考答案:任取两只不同性状的雌、雄果蝇杂交

假设直毛是显性,非直毛是隐性(或非直毛是显性,直毛是隐性):

亿库教育网

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9

一、夯实基础

一座大厦牢不牢固主要看的是基础有没有打扎实,知识的积累也是如此。在开学伊始,我就注重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并且在阶段性的考试中时常体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能重视基础,注意夯实基础。

二、提升能力

基础知识再扎实,而能力没有提升也是不行的。如何去提升学生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如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的复习时,就要求我们联系世界史的知识。有西方两次的工业革命才有西方国家的进一步侵略扩张,而西方国家的侵略扩张就带来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中国近代史的三条线索即列强的侵华史、抗争和探索史,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其发生的根源都是工业革命。而反过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就是列强的侵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挖掘这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这种方式的不断运用,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纵向或横向知识的迁移,从而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的特点。纵观近两年的高考历史卷,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选择当前理论和实际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突出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对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重点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对热点的整理、分析尽量做到全面。因为高考对热点的考查往往是考查我们容易忽视的那部分内容。

四、精选试题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题型趋于稳定,选择题、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但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这就要求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精选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搞题海战术。题海之战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做法。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要对试题的挑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命题原则上,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巧妙地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渗透其中,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素养。

二是在试题内容上,应强调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注重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排除“繁、难、偏、怪、旧”等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应该都是历史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主体知识。

三是在试题设计上必须以高考试题为模块,命出智谋的模拟题,不偏离《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

四是在答案设置上,应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贴近我们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同时又能激励学生发展创新的能力。

2010年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篇10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І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

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4.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5.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词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6.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7.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对中国时局的看法是:“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

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

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

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8.“上谕以永禁设或人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该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以下是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聊天的一些话。张义说:“我看到过慈禧太后出逃。”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家周围的炮台都拆毁了。”他们当

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

B.李辛

C.王平

D.赵洋 10. 1919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上海《新闻报》上发表题为 《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右图)。对该漫画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民众团结的重要性

B.体现了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

C.褒扬了爱国学生的先锋队作用

D.反映了五四运动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11.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比如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有。”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次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大 12.下列关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A.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B.相继经历了由走英日道路到走美法道路再到以俄为师的过程

C.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方案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1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现存最早的中共“一大”党纲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而且是用英文写的。原来,“一大”代表陈公博后来到美国读书,用英文写了博士论文,“一大”党纲作为附件置于论文之后。针对这份英文“党纲”的可信性,兴趣小组主要有以下意见:①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因为是“一大”的当事人所记,具有可信性,可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②不具备史料价值,因为英文写的党纲是为论文服务的,作为佐证材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③去伪存真,考证无误后,可作为史料使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③正确,①②错误

B.②正确,①③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①②③皆错

14.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以“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原点,按由近及远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④①②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15.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当时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D.联合苏联,壮大国际和平民主力量

16.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17.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中说:“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文中所说的“教训”主要是

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面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21.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它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22.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对以下三幅图片的“握手”,解读正确的有

图1 20世纪50年代初 图2 20世纪70年代初 图3 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③图3握手的主角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第Ⅱ卷(选择题,共56分)

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综合题(共4题,56分)

2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 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那以前,游牧民也时常入侵中国,但只能偶尔控制个别地区。而那时,一支蛮人的入侵队伍却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实际上,这些蒙古人当时已侵占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那时的中国仅是一个东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庞大帝国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蒙古统治者,人数上较之他们千百万的中国臣民,少得可怜,而且,得不到中国贵族和农民的拥护。他们以征服者身份进行统治,对中国的制度或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没作什么让步。他们起用外国人参与行政管理,推崇趋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学说,并普遍地剥削国民。因此,当他们的军事力量衰落时,其政权也就为起来造的农民和心怀不满的士大夫所消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存在时间短暂”的秦帝国“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4分)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1912年“帝国结构”被推翻的含义是什么?(2分)促使这种“帝国结构”结束的因素有哪些?(3分)

(2)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首次成功地征服、统治了整个中国”?(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2分)材料中作者认为元朝“庞大帝国”被消灭的原因有哪些?(4分)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24.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

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2分)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2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2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1分)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1分)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2)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分)

材料三 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同意,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2分)

材料四 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意义何在?(2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2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

态”的因素。(4分)

浙江省湖州二中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析】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王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从而建立起一个个的诸侯国,也叫“封邦建国”。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对这一制度的经典论述。2.【解析】C 本题考查解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对宗法制的掌握。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人„„自己”,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林家为外,家族观念强烈,而家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A、B、D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3.【解析】B A错在“世袭”,C中“任免„„‘县令”与史实不符,D的“封地”之说错误。4.【解析】D 本题考查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的真实意思。汉宣帝反对独尊儒术,既主张“霸道”,又主张“王道”,反对单纯实行“德政”,而德政最早由孔子提出,而孔子最推崇西周的礼乐制度。故正确答案为D项。5.【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魏征的职权是审批,属于门下省。故选A。

6.【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得出是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解析】B 本题要结合鸦片战争时代背景来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生变革。

8.【解析】D 该规定的意思是禁止成立反帝组织,应该出自《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上述规定比较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9.【解析】C 1902年《辛丑条约》已签定,根据其内容,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因此,王平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10.【解析】C 图片材料反映的应是五四运动的第—:阶段,在人民群众(主要包括工人、学生、商人)的压力下,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卖国贼职务的场景。故c的表述欠妥,符合题意。11.【解析】B 材料体现的是反帝反封,那么明确提出反帝反封思想的是中共二大。12.【解析】A 抓住时间“19世纪来到20世纪的10年”,A项是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的事情了,故选A。13.【解析】C “一大”《表陈公博用英文写博士论文,并将“一大”党纲作为附件置于论文之后,应该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因为是“一大”的当事人所记,具有可信性,可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当然要去伪存真,在考证无误后可以作为史料使用。因为其是用英文写的,是为论文服务的,就断定不具备史料价值,显然是错误的。14.【解析】A ①是抗战时期毛泽东挽戴安澜将军诗,②是长征写照,③是秋收起义,④是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由此可知A项正确。15.【解析】C 抓住关键词“1949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1956年,故选D。16.【解析】A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但后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并没有改变,除B,同样,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此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仍然是封建统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结束于1912年,而不是1949年,排除D,因此,对比二者,其相同点是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17.【解析】A 一个信息是张澜民主人士,第二个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是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法律依据。

18.【解析】A “文革”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致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践踏,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故可谓之“惨痛教训”。19.【解析】C 这是20世纪80年代村民与村长之间的矛盾,是一般的刑事案件,不是“文革”期间的各种冤假错案,因此,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有①的选项。同样的道理,这也不是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内容,排除有②的选项。

20.【解析】C “一边倒”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的是帝国主义,清除其在华势力;“另起炉灶”针对国民政府,着眼于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要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21.【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从“和而不同”、“国际关系领域”得出①③不符题意,故选D。22.【解析】 D 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排除②,所以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3题20分;第24题14分;第25题12分;第26题10分,共56分。

23.【答案】

(1)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皇帝掌握用人权;(2分)郡县制和中央系列官制的推行,地方权力都集中在中央,相权得以限制,皇权加强(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2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2分)君主专制的强化、外国的侵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3分)

(2)元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宣政院,地方设置行省。(3分)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主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被消灭的原因:蒙古统治者人数少、得不到中原人的支持,(1分)强制中原人改变生活方式,(1分)思想上没有提倡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1分)阶级矛盾尖锐。(1分)本质问题: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落后的文明很难征服先进的文明。(2分)

【解析】 第(1)问可结合中央集权制的作用、辛亥革命的意义及背景来回答。第(2)问抓住“首次”两字,并结合行省制度的有关知识以及材料来回答。

24.(1)【答案1】 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5分)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 仅笼统地回答。(2分)

●侵害了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其他答案。(0分)

(2)【答案1】 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5分)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按要点赋分)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1分)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其他答案。(0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2分)运用较少材料。(1分)

●视解: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3分)观点不清晰。(1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2分)仅能列举。(1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3分)运用较充分。(2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对侵犯主权国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分析;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

观点清晰;(4分)观点较清晰。(3分)

●论述:论述充分;(3分)论述不够充分。(2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2分)叙述连贯流畅。(1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3分)运用较充分。(2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问题。(6分)

●论述:论述充分;(4分)论述较充分。(3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2分)

【解析】 第(1)问西方国家公民不受清政府法庭起诉,主要是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第(2)问,中西法律体系的差异从材料中可以归纳出,中心的环节就是对“证据”的认识。第(3)问,注意结合美国律师的身份,理解作为一个外国人所特有的那种文明观和价值观。

25.【答案】(1)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1分)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1分)

(2)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1分)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任答两点2分)

(3)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任答两点2分)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2分)

(4)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1分)

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任答两点2分)

【解析】对第(1)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到答案:显然是由战争到和平,这本身也说明统一祖国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对第(2)问,一方面注意时间,一方面注意总结史实。对第(3)(4)两问,可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回答,自然也会从中得出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证明“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26.【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高三历史教学总结(许兵)(共) 篇11

许兵

时光荏苒,转眼2013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回顾一年来的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感慨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研究2013年四川省历史教学指导意见和2013年四川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及文科综合命题解析。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基本框架、考核目标与要求以及考试范围,是指导2013年高考的风向标。而且考试说明中还提供了2013年高考样卷,试题侧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这样变化令我震惊,是否意味着2013年高考历史会比较简单,比较注重基础?是否意味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在夯实基础上多花时间?我无法确定,也无处询问。所以就借助《2013年文科综合命题解析》这本书,试图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本书来寻找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的突破口。在我仔细阅读《命题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及《新课程文综卷历史学科试题构成及特点》后,还是担心:毕竟是高考,毕竟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在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高考会来个大转折的可能性大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同备课组老师商讨复习方法。

二、依据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方法。带着这样的想法,参照了其他学校高三历史老师的做法,我制定了详密的高三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但是计划和方法只是提供了大致的参考,在各种考试和实际教学面前不可能一层不变,更何况我的想法也随着实际教学效率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在整个高三教学中我相当关注课堂效率,尽管教书已经多年,但是一节课上下来如果感觉学生学习状态差,或者因为自己的讲解不到位准备不充分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会时常反思。我在自己的课堂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感觉。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如何换一种新鲜的面目呈现给学生,如何在试题讲解中吸引学生的兴趣都是我非常关注的,因为实践证明学生在新课讲解中接受的知识记得更牢,以后的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唤醒学生原有的记忆,并且在多轮次的复习中不断地重负。

高三历史备课组制定的一轮复习目标是稳抓稳打,夯实基础。从微观角度理清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也适度放慢一轮复习的进度,力求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比较细密的知识体系。由于受了黄牧杭老师的影响,我在一轮复习的时候非常注重知识的深入挖掘,比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这一块知识相当熟悉,所以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我以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情结为线索,把分散在必修乃至选修中的相关知识以大历史的形式全面铺开,课堂反馈很好。再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我则以大事年表的形式把历史知识串起来,并通过有价值的设问,挑战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兴趣。而这些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和思想不是源于网络,而是源于平常的阅读。所以我的备课时间特别长,有时候找到好的资料,我会把它一字一字输入我的电脑。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常常会闪现出教学的灵感与火花。高三一年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成熟。

第二轮复习的目标是纵横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注意扩展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宏观角度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在进一步渗透答题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历史如浩瀚海洋,上达天文地理,下通人间百态,内含古今人文,外联世界文明,正因为历史纷繁复杂,加上记忆具有遗忘性,很多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理不清线索,尤其是进入第二轮复习后,因为第一轮复习时间较长,学生复习了后面忘了前面,知识点模棱两可,体系没有,有如“雾里看花”。

所以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基础知识,但是绝对不是一轮复习的简单重负。可是说来简单做来难,为了避免给学生重负之感,我从12月份就着手思考如何进行二轮复习,在参考了很多学校和老师的经验后,我决定突破上一届高三的做法,换一种知识整合形式,我打算把历史知识按照通史的形式进行重组,因为针对两个文科班的实际情况,两个班有20来个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把握得相当好,如何让这一部分学生在历史这门课上取得大的突破是关键,而且高考是精英教育,所以我把关注点放在了这部分学生身上,在和这些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出了我的选择。在各方参考下,及时地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方法是按照四川新课改高考卷的出题顺序进行通史复习,但不是大串联,而是以小专题的形式,构建主题脉络,以历史主题展开教学。在主题教学中我通过板书把知识网络化,力求通过构建网络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而每一个主题的织网过程都是我思想的记录。由于时间的有限,我没办法把它整到电脑里,都留在纸上。有时候为了织一个知识网络翻遍了手头所有的教学资料。有时候教学资料中根本找不出相关知识网络,我就顺着教材和自己的思路织网。我想网上的那些资料就是这么来的。所以高三这一年也是我开始原创的一年。

三、把握高考方向,认真出题、批改作业和答疑

有了前面对考试说明的研究和高考样卷的思考,我在给学生的练习中尽量采用基础题。尤其是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备课量大,所以我自己整题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用的作业也是统一订购的,但是对于这些试题并非每题都做,而是在做之前精心删选过的。删除了那些难题怪题,以及干扰学生思维且无法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在挑题选题的过程中每一道交给学生做的题目都是我自己事先做过的。我秉着这样一个原则:进入二轮复习后,时间非常有限,绝不能拿烂题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这样到高考前总共做了40套题目,题目的形式都是12+2。在给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即高三历史教学绝对不是题海战术,如果学生在做题后不去巩固,平常不去看书,做再多的题目也是白搭。所以我非常强调学生看书,并且在课堂有意引导学生回归书本。

四、结语

上一篇: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管理制度下一篇:创平安企业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