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后反思

2024-05-16

音乐教后反思(精选15篇)

音乐教后反思 篇1

永中二小王思思

10月16日至17日,龙湾区小学音乐新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分别在龙湾区永中二小及中通国际举行,八位新教师共聚一起,轮流上课,进行教学观摩听课,课后评课。活动安排:10月16日上午第一节永中二小王思思四(4)班《愉快的梦》;第二节永中一小朱希特四(2)班《阿凡提》;第三节永昌三小潘慕娴四(1)班《摇篮曲》;第四节海滨三小张梦雅三(2)班《捉谜藏》;下午第节天河二小陈聪三(3)班《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第二节永中一小张朦五(3)班《牧场上的家》;第三节由音乐教研员王良勤老师进行研讨活动。10月17日上午

第一节中通国际朱怡静一(1)班《其多列》;第二节元庄小学韩雪雪三(1)班《桔梗谣》;

第三节8位音乐教师自弹自唱;第四节由王良勤老师进行研讨活动。

王良勤老师对每位新教师都进行了详细的评课,并提了五个字“静、美、准、连、粘”。“静”是境界,是课堂表现的安静的状态,一个教师要想完成一节完整的课,课堂纪律一定要把握好。“美”是学生的声音要美,钢琴伴奏要美。“准”是教师提问要准。“连”是整体课堂要连贯,要有情节性,有所波动。“粘”是教师要融入音乐,与音乐粘在一起。王老师还强调不能停留在唱会,要唱好,并且课堂上要多运用手势与表情,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好的模仿对象。

此次活动进行了一整天,虽然有点辛苦,但新教师都觉得意犹未尽,都认为此次活动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本次活动还得到区教师发展中心12届新教师班主任陈育文老师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总结的最后陈育文老师还给我们提了几点教学建议:

1、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

2、教学环节要从繁琐转变到简单有效;

3、要负责地批评转变到真诚地赞扬。这次活动我对自己的这课也进行了一些自己的反思。

《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抒情日本歌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神奇的想象,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象的认识和理解。歌曲具有摇蓝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快,节奏变化不大,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整首歌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我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教案,但是这个教案在开始备课到试课到真正上课的这段过程中被我改了又改,我得到了导师徐向晖老师的帮助,她也听了我的试课,给我提了一些建议,都非常好,虽然最后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能够顺利下来我还是很感谢她的帮助。

课的一开始,我就努力营造共同参与的氛围,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他们会感到新鲜、好奇,享受到快乐,能安静地聆听乐曲,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音乐。第二次聆听前我先让学生认识了解6/8拍,并了解其强弱规律,在聆听时能用划圈的方式表现,这里我有点设计不好,应该板书写出来几拍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直没弄明白。接着就是学唱歌曲部分,歌曲的前半部分我是让学生用竖笛与我合作学习曲谱,熟悉曲调,再让他们直接带歌词演唱。第二部分因为换气地方有点难度,我让学生通过听我范唱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我加入了乐器辅助教学,加强学生乐器的训练,我发现有的学生竖笛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时间里尽量让全班同学都学会吹竖笛,并了解竖笛的作用。但是整个学唱环节我的速度还是快了些,学生可能只是学会了歌曲,而没有很好地把歌曲表现出来,这也是评课时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

音乐教后反思 篇2

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关于教后反思的内容, 我是从以下五个方面书写整理的。

一、记录成功之处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讲课中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 即成功之处, 例如, 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课后将成功之处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录不足之处

众所周知, 任何一节课, 即使教师的备课慎之又慎,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例如, 对教材处理可能不十分恰当, 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 或者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感到力不从心等。教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 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 以及时弥补教学的不足, 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

三、记录教学“火花”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例如, 教师在教法上有一些创新, 知识上有新的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一些新招, 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了新的突破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课后若不及时反思和记录,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录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学相长,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将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积累起来, 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拓宽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五、修改教学设计

一节课结束后, 静心沉思, 将摸索出的教学规律、教法上的创新、知识点上的发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突破、训练的设计等及时总结,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精益求精, 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篇3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地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有形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导而有序,导而有效。因此,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更具可行性,更具有效性。

四、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虽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在二次执教时,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变为先写后读,“未读背影先有情”,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关爱自己的背影,艰辛劳动的背影,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教后反思,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音乐《在欢乐的节日里》教后反思 篇4

通过对教材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在本堂课上主要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感受歌曲节奏紧凑,旋律起伏的特点,能用轻快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演唱歌曲,表现节日里欢乐的心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这是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学科知识技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下的一堂课。所以首先考虑的是怎样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欢乐地体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因此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就作为这堂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课的开始,一首欢快、热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欢庆的节日氛围。紧接着由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自然地过渡到印尼节日。然后通过媒体播放;教师介绍印尼风土文化;学跳伦巴舞;并在歌声中跳起集体舞等环节,为学生创设节日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步步点燃。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仿照印尼人的服饰,用纱巾即兴打扮起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增强节日氛围。课的尾声是在两首经典的表现节日的欢歌中结束,使学生充分体验节日的欢乐。内心的情感在演唱、舞蹈、欣赏等活动中得到释放,产生情感共鸣。

二、在律动、游戏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各要素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一个重要的主张:把音乐中各要素通过身体来反映。这一教学主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歌曲《在欢乐的节日里》是一首带有伦巴风格的歌曲,节奏鲜明,富于动感。歌曲第二、三乐句是同头异尾的创作方法。前面相同,两个乐句的尾部,一句上行,推动情绪;一句下行,有结束感。根据歌曲的这些特点,我设计了集体舞,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舞步的中一边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一边通过向当中聚拢拍手,再退后击掌,感受旋律起伏的特点。动作简单易学,又能反映歌曲各要素。还能让学生体验节日情景。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感受歌曲,是很有帮助的。

配合集体舞的表演(集体舞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歌曲,把节奏、旋律上的特点隐性地渗透在律动游戏中),为了让学生由感性的、无意识地感受歌曲上升到有意识地表现歌曲,我又设计了请铃鼓作指挥的活动。这个设计非常受小朋友的关注,引起他们充分的好奇心。利用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我根据歌曲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节奏音型配合铃鼓不同的演奏方法,带领学生表现这首歌曲。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铃鼓的感觉走,把歌曲的情感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等都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也是整堂课的亮点。这两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在音乐教学中自然渗透知识与

技能的教研思想”。

这堂课,首先学生学得很开心,其次他们学会了用轻快而富于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节日的喜悦心情,达到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首歌、一种舞步、一个音乐知识、一种表现技能等等。而是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听老师的风土人情介绍,跟随老师学习舞步,用纱巾打扮自己,围成圈师生跳起集体舞,听听经典的节日歌曲……使得一堂课的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富于变化,牢牢地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其中暗藏着许多隐性的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错在一起,大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每堂课总会留下些遗憾。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在学生用纱巾即兴装扮印尼小朋友载歌载舞的环节效果不是最好。主要原因是印尼地处亚热带环境,一年四季都很温暖。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但是现在正值冬天,学生穿着臃肿,考虑气温较低,只能在外套外面用纱巾装扮,所以达不到设计这个环节所设想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借用媒体出示印尼服饰的图片,来弥补这个不足。

音乐教后反思 篇5

一、教学分析

《打字机》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标题音乐。我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音响所表现的内容,合理地编配了故事情节:a段,打字员快速地打文件;b段,为打字机加油放松;a’段,打字员又开始快速地打文件,直到工作完成。

整个活动我是以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这一主线索展开,幼儿从听和观看flash开始(一遍)——分段模仿学习(a段三遍,b段三遍)——完整练习(三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我采用了为音乐编配生动有趣的节奏语和身体动作的策略。

在最后完整的表演中,我邀请教师扮演打字机,自己扮演打字员,并巧妙地运用了帽子制作的文件包这一道具。在我和另一位教师的表演感染下,孩子们更积极地投入了随后的两两结伴表演游戏活动中。在活动的结尾处我利用了旧丝袜,让幼儿把满地的废纸装进丝袜,做成体育用品流星球,也自然地融合了爱护环境和废物利用的教育。

二、活动反思

本届活动我共实施了三次,一次是园内优秀课活动比赛,一次是向家长展示教学活动,一次是参加区“优秀教育活动”评比。通过三次的实践,我感触颇深:

1、在音乐欣赏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培养幼儿用耳朵倾听音乐、用心灵去体验音乐的能力。学会听辨乐曲中的节奏、曲调、音色和曲式等不同变化,才能进入音乐世界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内容,才能让想象在音乐的天空中遨游和飞翔。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欣赏技能,都是激发幼儿具备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极佳方式。

2、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在本节活动中,幼儿并不是总静坐着单纯地倾听音乐,而是可以随着音乐自由创编为打字机按摩、加油放松的动作,与同伴一起做做。还可以随着有趣的节奏语说说动动…….与其说是欣赏音乐,不如说是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玩”着,且变化出与乐曲有关的不同玩法,因而幼儿乐此不疲,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涨。

3、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整合了幼儿个体在听觉、视觉、认知和感受等方面的经验,引导幼儿随乐而听、随乐而动、随乐而编……体现了有效的师幼互动。

4、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次教学实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次“园内优秀课展示”中,幼儿兴趣较高,配合的也很默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我未向幼儿介绍清楚第二段中“叮”的表达含义,教学活动中可随机渗透的礼貌教育也未实施。

在第二次“向家长展示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可以弥补的失误:如在展示课件时,没有随教师的指导语立刻出现,而有了脱节的现象。在幼儿两两结伴表演的时候部分幼儿美穗教师的指令进行,场面比较混乱。

在第三次参加“区优秀教育活动评比“中,虽是借班上课,但幼儿配合的较好,只是我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把最后一环节的旧袜子未提前放置在幼儿口袋中,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还有我的语速快了些,活动的节奏把我的不是太好。

教后反思 (7) 篇6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开始,通过谈中医给病人看病引入课题,让学生先感受脉搏。带着“脉搏是由谁引起的”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认识心脏,听心脏的跳动,获得心脏与血管的关系,引导孩子探究心脏与血管的组合,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与动手,最后让学生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合。然后,通过三次不同运动后的测量脉搏的次数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与运动有关。最后,通过“除了运动之外,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觉到心跳与平时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与许多因素有关。最后通过学生对心脏与血管的探究欲望之中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双边活动。只有满足学生“学”之需要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王维《使至塞上》教后反思 篇7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教参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选录的王维《使至塞上》, 言及诗歌思想, 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说作者的思想是复杂难言的, 暗藏遭弃的不满云云, 对此说, 我颇不以为然。

由于发“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慨叹而真正被弃了 (孟浩然因写此句而引得皇帝不爽, 遭贬谪) 的明鉴, 就发生在他的内署, 因此, 王维是不会纠结在其中的。带着牢骚上路, 一路上可不能呕吐对明主的辛词辣味。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开元二十五年 (737) 春,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 王维奉唐玄宗之令轻车简从, 出塞赴凉州宣慰。单车问边, 也是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然而, 这一趟若是抑郁上路, 辜负旷漠粗粝雄浑的景致的同时, 怕也会折杀代天慰问的官威。他的游记里, 你除了捡拾到偶尔的人生如寄的感觉外, 国朝盛世的底蕴还是蛮足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教参上说他像“征蓬”一样随风飘去, 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 这是无根无依的身世的自叹。古诗中说到蓬草, 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 (其二) 所谓“转蓬离本根, 飘飖随长风”;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李商隐《七律》“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然而, 征蓬, 不是转蓬, 怎么就漂泊随风了呢?“征”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 而且体现极具主动性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更与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写的“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州蓬”中的“散蓬”是迥然不同的。我曾驱车北去宁夏, 时值秋日, 那柏油路旁的蓬草还真就被飞车的气浪挟裹, 团团翻转。我们且换一个角度, 使者要奉命问边, 离开京畿之地, 行色匆匆, 便有那代表去年秋日的蓬草, 随着马车滚动, 和着尘埃, 炫示出来自朝廷的声音。又言像“归雁”一样孤独。“归雁”也是季节的信使, 早就把我要到来的消息写满胡天。“归雁”的“归”, 是回归的归, 归属的归, 归宿的归。我是归雁, 顺应季候之变, 听从时世之遣, 进入属于自己的领地, 断然没有遭放逐的无奈, 多的是一朝解脱后的自由与释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烟因孤而直, 日因落而圆。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致, 也只有在问边的“机遇”中才有幸领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那些忙碌于朝会和权谋的人, 是断然没有欣赏奇景的时机和心机的。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有人把这句解如急于见到都护而不得的焦躁不安。到了萧关, 不见都护, 候骑禀报说:“你要见我们都护, 还远着呢, 他在遥远的燕然山。”我们便想到作者是何等的失望和泄气, 怎么这么远了还看不到都护呢?还得走多远啊?于是, 叹气、懊恼……且不说这种想当然会使这次问边之行陡增无趣, 便是与上联联系起来看, 义脉就断裂了。这么奇异的景致, 作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厌烦?实际上,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觅封侯”?杀敌戍边, 立功边陲, 一直是有志男儿的梦想。“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勒石, 是边疆将士的追求。都护在燕然, 这是对广袤国土的自豪感和盛世主流意识的宣泄。看不到丝毫的疲敝与无奈。

综上, 与其说本诗情愫幽微难言, 倒不如解读成:这是王维在仕途坎坷时慨以当慷的一曲大风歌。

摘要:教参说王维诗《使至塞上》有遭到贬弃的幽怨情感, 作者思想复杂难言。考其处境及时代背景, 参研盛唐诗歌炫示的主流意识, 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壮美豪迈的诗情, 非暗嗔的幽怨作而是慷慨的大风歌。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篇8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背影》教后反思 篇9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反复朗读、圈划,欣赏歌曲,引导学生体会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爱。抓住细节描写能达到艺术视角的创新,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并且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完成了《背影》一课的教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很好地调整传统的教学思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和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通过教学设计的层层递升,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爱”的氛围。有爱的内心是美好的,有爱的言词是动听的„„我想,只有学会了爱,才能学会珍惜人生。

《鲸》教后反思 篇10

一机五小

李海花

讲完《鲸》这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总体来说,优点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体现出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2、教会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3、教给学生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4、课上讲一篇带一篇,体现了讲一课带一课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以致用,收获多多。

不足之处也非常多。

1、我这一课重点讲了第一自然段,体会“鲸”非常大这一特点。在讲述“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的时候,我讲的是“假设”,在备课的时候,对于这句话到底是“举例子”还是“假设”,我也不太确定,后来上网查询,有一位名师的教学实录中讲到这是“假设”,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采纳了,因为我想名师应该是正确的,后来在讲完课后,有的老师质疑这一处,她认为这就是“举例子”,我才又反复地研读教参,教参上根本就没有提到“假设”,只是说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后来经过大家地反复讨论,一致认为“举例子”是正确的,因为教参是非常权威的,应该就是正确的。所以,这一次出错,说明自己对教参的研读还是不够细致。

2、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年段特点,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要求不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提出的要求是“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同桌互相读生字,并纠错”,这一要求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只是解决生字词的问题有点过于简单,应该再提一个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

3、对时间的把握上做的非常不好,在初读课文后,我指名7个学生读课文,读完后让同学们相互评价,这个地方耗时较多,其实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再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可以单独拿出几个难读的词语或句子来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就可以了。正因为前面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学习课文的时间非常紧张,有些环节学得并不扎实,只是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学生掌握得并不好。

4、课文学完后,我又带着学生学习了另一篇说明文《黄河》,让学生画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我觉得《黄河》这篇文章的选取也是不太合适的,不如就选取一篇同样是描写鲸的说明文,可以是介绍其他种类的鲸,因为相似性较多,学生学起来兴趣更浓厚一些,并且也能了解更多的有关鲸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作业设计也不太合适,只学了一课时就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件学习用品或者一个玩具,学生一定写不出来,我想应该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只写一个小片段就足够了。

总之,通过这次讲公开课,暴露了许多问题,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今后每讲一节课都必须认真地备课,必须认真研读课标,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必须认真研读教参,千万不要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一旦讲错了,再想纠正是非常难的。通过这一节课,发现自己离名师的标准还相去甚远,自己该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做好教后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篇11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包括课前备案、课堂讲解、课后反思三个主要环节,英语更是不例外。课前备案是否充分、到位,课堂讲解是否细致、详细,每个过程是否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等问题,都需要教后反思这一环节。

教后反思,可以是对上一节课或章节内容的教学得失之见,也可以是对作业审批后的反思,更可以是对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和失误做的记录和分析。长期坚持进行教后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优质的课堂教学。

教后反思,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在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那么,教后反思究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一、教后反思的作用

(一)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在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观念、行为、经验等进行反思的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自身对于其教学专业性方面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分析教学事件、探析教学活动等方式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及优点,还可以通过征求同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专业自主权,促进自身的专业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对于教学的反思性可以使教师对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更为客观、积极地审视对待,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逐渐富于能动性、创造性,使其专业得到更为进一步的发展。

(二)深化实践性知识,为形成系统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在知识方面主要存在四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在学校所受过的一些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而实践性知识,最通俗地讲,是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以及被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育行为。

教师自身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是需要一堂堂课的进行,一次次的反思总结从而完成的。每一次的课后反思,都是为了下一次良好的实践性教育做准备,从而使教师在实践性的教育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教育的系统理论。由此可知,课后反思为系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三)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差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根据相关专业的人士研究表明,一个专业人士在他自身的专业工作中,并不是单纯地应用过去在专业训练当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是在自身的工作进程中的一种“行中思”。所谓“行中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表现所做的认真观察、分析和具有一定程度评判性的反思,进而做到“行”“思”一体化,发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不足与差距,再次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以及专业水平,使得“行思并进”。

既然教后反思能够为教学进程带来如此之多的好处,那么处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们,在讲完一节课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教后反思时,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够达到以上所述的作用,为教学带来必要的帮助呢?

二、教后反思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确立反思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对于教师的成长提出了以下一则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教师要想快速而且有效地成长,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自身的教育进行不断地反思并积累经验。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有一种切实可行的反思意识,对自身所教学科目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业务,不断发展自我,培养自身专业的判断力,使自己更为专业化。这些就需要教师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之精神,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反思和提高后的精华结晶,从而满足每一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撰写教学日记,付诸行动

对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其中最为普遍、有效的就是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并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以及描写。通过不断地书写教学日记,使得自身不断改进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发展。

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点评式、随笔式、提纲式等。其内容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当中的成功和不足、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创新等。与此同时,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并坚持,因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反思内容

在教学日记当中,所述的反思内容注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记成功与“败笔”之处。成功之处可以记录,课堂当中临时应变之举;教育学、心理学中所述原理的使用感触;创新的教学方法等。“败笔”之处,可以是课堂教学当中的疏漏、失误之处,将此记下,方可日后对其进行必要的回顾与梳理。

2.记学生表现。在教学中,往往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得到融洽的交流,会不经意间产生一些良好的互动。教师在课后就可以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创新表现、独到见解记录下来;也可以记录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突发灵感、良好的教学思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师丰富的教学材料。

3.记录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究竟哪些是从这一节课程当中得到的,哪些是有效率的,哪些是丢下的,哪些是仍需要改进的。这部分内容做好之后,写出下次再上课时,如遇到此种情况该做如何的改进,如何做。如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上做到精益求精、取长补短,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为新的境界和高度。

《论语》中讲过:“吾日三省吾身。”任何一名教师,无论是自身的教学能力有着如何高的起点或者是起点很低,都需要在其自身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基础进行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从而寻求解决问题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当今,新一轮的教改措施正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自身“教”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自身“学”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面对诸多的变化,面临着新课改的考验,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后反思,教后反思的进行对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自我教后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作为一门语言课的教师,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改进,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过了英语的语言大关,才能够流利自如地运用英语,与他人进行顺畅的沟通。

【责编 齐秋爽】

职高数学教学的尝试和教后反思 篇12

一、联系专业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教学初期, 发现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找个别同学谈话了解到, 他们认为学习数学跟他们所学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 总认为学它没有什么用处.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负责学校旅游、导游、面点、烹饪专业的数学教学工作.于是在备课的过程中, 注意联系专业特点, 适当将其专业相关的内容联系到教学中去.比如, 在讲函数内容时, 将成本核算的内容作为应用题, 来让烹饪班和面点班的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进行计算.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实际用处, 一举多得.

二、结合教材, 介绍数学史中的趣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奥秘的好奇

在学习元素与集合关系那部分的内容时, 书中有道结合天文知识和集合知识的题目.我发现学生对那一题很感兴趣, 并且通过那一题,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元素和集合的关系, 教学的效果很好.课后, 我做了反思, 认为可以在今后教学中, 找些具有趣味性题目,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等差数列时, 讲儿童时代的高斯计算1+2+3+…+100=5050的趣事;在讲等比数列时, 讲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锡塔的故事;讲直角坐标系时, 讲十万马克悬赏的证明费尔马大定理.通过这些轶事、趣事, 不但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情趣盎然, 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 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 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通过联想对比, 回顾初中知识, 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 使学习逐步深入, 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如:立体几何教学联想回顾平面几何知识, 可以将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中关于“垂直”“平行”的概念相对比, 通过分析它们的异同, 加深学生对立体几何概念的理解.“函数”教学可以将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与高中关于“函数的定义”相对比, 使学生掌握前者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 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 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 认识高中阶段函数定义的严谨性.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帮助学生调整心理,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对普高而言, 大多数职高学生面对数学成绩不理想往往归结为自己的智力水平低, 基础差, 对学好数学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数学成绩不理想的正确原因.在教学中可以先从简单的、基础的题目入手, 做题目时注意题目难度的渐进性, 由浅入深,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职业高中的学生虽然基础差, 但是反应并不慢, 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强, 这是学生的优势之所在.自学能力是学生按照学习规律, 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系统整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地组织自身学习活动的特殊本领, 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是兴趣的根本源泉, 是使知识智能健全发展的造血功能, 是职高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促进了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六、注意对已学知识的检查, 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检查

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不好, 有拖拉作业和抄袭作业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也影响学习效果的反馈的真实性.针对这一点, 作为老师, 我采用课堂复习作业内容和当堂小测验的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巩固已学知识, 对于个别拖拉作业的同学, 亲自督促其按时交作业, 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后反思 篇13

成功之处:《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文章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教学本课时,首先我能够落实好字词句的训练,比如指导学生写好“慷”“蕴”等生字,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读、圈圈、画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等内容为学生的复述课文做好铺垫。在重点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不足之处:第二课时设计容量有些大,教学时间紧迫。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感情朗读不够到位,朗读时没有身心入静,无法深刻体会出文章的中心。重点感悟过程未权衡重点,过于平均用力,未能达到由学习实践提炼出学习方法,再指导学习实践的境界。最后一个环节“回归整体”设计的相对简单!教学建议:

教后反思 篇14

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

刘永祥

本节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设置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经过物理组的研讨,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开始提出问题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十足的经历一个个探究环节,降低了学生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难度。而且教材内容的编排非常合理,特别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每个步骤都很详细,分析归纳结论时,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给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方便。

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实验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的光学知识和实验能力还较弱,进行这样重要和相对复杂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很有可能有些学生不会探究。具体表现为不知如何猜想或猜想的内容与探究课题相去甚远、实验中顾此失彼操作失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不知道如何将实验数据分析转化为实验结论等等,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进入到学生中去,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的指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进入探究情景中开展探究活动。

同时在物理研修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降低实验难度,设计学案,节约实验时间。帮学生细化实验步骤,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探究全过程,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本节实验中发现了学生实验时,还存在的问题,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提前预习。学案如图虚设,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试验的具体内容,到实验室才开始翻看课本,临时抱佛脚。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教师讲解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一些名词和步骤不清,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教师的指导难度大大增加。实验中不清楚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对看到的现象的意义。基于这种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探究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效果,对实验讲解中明确要求听课态度对实验过程理解的重要性,加强实验记录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篇15

《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可见,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 “涵泳诵读”是不可少的。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专题已经明确了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二是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意境。该诗处于本单元“推荐作品”部分。

二、学情分析

拟任教年级为高二,相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已经阅读学习了相当的诗歌作品,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有所了解,但还不能熟练运用。杜甫的诗作,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有8首,因而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相关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通过学习积累,诗人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贫穷多病、落魄愤懑、爱国忧民的印象,但对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学生可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这将成为本诗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两个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在孤寂漂泊中对人生志趣的坚守。

2.品析诗句,体悟意境,理解情与景的关系,熟悉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3.比较赏析,进一步感知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发挥想象,改写诗句。

四、教法与评价

检测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补充资料:鉴赏诗歌的一些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等资料。

1.简单提问,检测学生预习内容。

2.小组互查,抽查演板,检测学生背诵默写。

3.分组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学生互评,检测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情况,及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4.设置检测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展示互评改写文字,检验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对本诗沉郁顿挫特点的把握。

五、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的诵读,鉴赏品析,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重点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六、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背诵: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2.鉴赏:鉴赏诗句,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比较:补充诗作,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

4.改写:改写诗句,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检查预习效果。

提问:思考一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况如何?杜甫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怎样的重大变革?杜甫在其晚期诗作中是怎样的形象?在其晚期的诗作中大致体现出怎样的情感?(要求学生用词语概括)

(三)了解写作背景,自由诵读诗歌。

感知诗中深沉悲凉的情感和宏阔苍凉的意境。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四)自主鉴赏,诵出感情。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深层次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是将诗歌情感的一种外化。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发现作品的底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一般方法:分析诗题、结合注释来理解、知人论世、联系已学的相类似的诗歌、联系诗人的写作风格等。

鉴赏角度:语言、形象、表现技巧等。

2.引导学生分组,任选一个角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赏析诗歌,体悟诗境,明确情景关系,掌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赏析内容,其他小组补充评点相关内容。

小结补充:提醒学生要关注诗题。题目是《旅夜书怀》,这就告诉我们它是一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

过程:

1.提问:诗人在旅夜看到的景是什么样的景?抒发的又是什么样的情?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阔大宏阔的景,深沉悲凉的情。

板书:雄浑阔大

深沉悲凉

2.提问:用宏阔的景来写这深沉悲凉的情,有没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

3.提问:请回忆一下,已学的课文中有这种以乐衬哀的写法吗?

明确:《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天的那种生机勃勃春光无限的美景来反衬出展示出征时的悲壮心情。

4.提问:最后一联,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诗人有没有直接抒情?那他是怎么做的?

明确:诗人在上联的直抒胸臆后,转而选择了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这样一个形象来委婉含蓄的表达情感。

板书:曲折委婉

(五)补充诗作,感知沉郁顿挫的诗风。

通过鉴赏、改写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杜甫有很多诗都是用这种雄浑开阔的意境来表达深沉悲凉的情感,而且情感的表达低回曲折。针对这种写作风格,评论家们就用沉郁顿挫这个词语来形容。强化感知,完成《登岳阳楼》诗后的题目。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阅读《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1.请具体分析两首诗在写景和抒情方式上的相同点。

2.“亲朋无一字”和“天地一沙鸥”两句中的“一”字异曲同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身世处境,请分析其好处。

(六)背诵全诗,默写名句。

(七)改写诗句,把握情景关系。

1.明确改写与翻译的不同。

2.发挥想象,带着自己的情感,用优美的语言,改写本诗。老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同学每个人承担一两句的改写任务,然后交由组长汇总,全班交流展示。

3.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

可以指导学生从主要意象的抓取、是否置身诗境、描写的意境是否雄浑宏阔、情感是否深沉悲凉、语言是否优美得体等方面进行点评。

(八)师生小结课堂。

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身世和他的创作风格;通过诵读、鉴赏、讨论探究,熟练运用各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角度,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通过改写,体悟了杜诗意境的雄浑开阔和情感的深沉悲凉。

(九)作业布置

完成《登岳阳楼》的改写,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教学反思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该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主体内化型绿色课堂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B475

上一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下一篇:遵纪守法从我做起征文15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