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2024-07-01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通用14篇)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篇1

“考试不要紧张啊!”这句家长常说的安慰语言,事实上对孩子产生的是负面心理暗示。昨日在徐汇区科委举行的刘博士心理阳光室考前心理放松辅导活动,吸引了众多临考学子和家长的参与,而专家也就考生和家长咨询的误区一一发出提醒。徐汇区康健街道等也将从即日开始陆续对考前学子进行自我冥想放松的训练,帮助克服考前焦虑。

晚上看书突然“失明”

两个月前,正在准备高考的蓓蓓开始看见荤菜就想吐,饭也吃得很少,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就觉得头脑“唰”地变得很清醒,辗转反复到凌晨才能睡着,可是第二天五点多她就会自动醒来。最近一次模拟考试,一直名列前茅的她考砸了,她很沮丧,妈妈责怪她:“看,都是你不用功造成的!这几天你不是作业做到一半跑出来看一会电视,就是喜欢和我唠叨两句。”昨天晚上看书时,她忽然觉得周围一片黑暗,谁也看不见,她吓得大哭起来。

徐汇区社区社会事业示范项目、刘博士心理阳光室负责人刘素珍表示,蓓蓓是一种典型的慢性考前焦虑症,突然看不见是高度紧张后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暂时性失明,看电视、聊天正是下意识寻求缓解焦虑的手段,而家长的误解往往会加重孩子的紧张心理。考前焦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徐汇区康健街道的临考学子,就有50%存在考前焦虑,其中,1/3学生已达到重度焦虑状态。而多位来求询的初二、高二学生反映,虽然他们不是毕业班学生,但现在就提前感到紧张心慌,因为家长、老师已经开始为他们准备高考的复习资料,高三学生的备考气氛也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刘博士表示,这种慢性的考前焦虑可能会延续一年以上,逐渐影响“准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

“不要紧张”暗示“紧张”

很多家长、老师喜欢在考前勉励孩子:“不要紧张啊!”根据心理规律,孩子潜意识中接受的.只有“紧张”两字,越是限制他,就越会发生不想看到的局面。另外,孩子虽然懂得不要紧张,但如何能做到不紧张,他们并不明白。

其中,一些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虽然成绩相对优秀,但他们接受自己的暗示性也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考前焦虑,同时他们的自我要求和期待远高于一般学生,心理压力也更大。有些优秀学生喜欢表面上说“不紧张”、故作洒脱,但他们只是把情绪封闭起来,而到考试时,他们表现得比一般人更焦虑。因为他们始终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焦虑:“我一向都考得很好,怎么会和其他人一样紧张呢?”刘博士指出,紧张是人体内的一种状态,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关系。

对这类学生,首先要学会自我识别考前焦虑。考前焦虑的具体表现有出汗、呼吸急促、心慌、手湿、食欲下降、失眠、易惊醒等。紧张情绪会干扰理性思维,导致学生考试状态不佳甚至失常发挥,如果掌握放松方法,就可以把放松当作工具来代替紧张。

自我冥想有助临场发挥

相对“不要紧张”,外界的良性心理暗示更能帮助临考学子镇定情绪,而自我冥想放松是比较容易操作和学习的一种方法。青春期的女性是相对情绪化、受暗示性强的人,是适合学习冥想放松的易感人群。

自我冥想放松术的施术者方柏儒表示,自我冥想放松是一种浅度催眠,冥想过程中,首先对全身肌肉、关节、脏腑等部位进行彻底放松,而生理的放松能反射到心理状态,使紧张情绪逐渐缓解、消失。自我放松做得越多,不仅能帮助临考学生迅速进入高质量的复习状态,还会使他的放松能力越来越强,在关键考试前,他也许只需做几次深呼吸、做几个扩胸等舒展运动,就能使情绪稳定下来,从而使理智、思考、分析、判断、归纳能力都得到提升。

不要对孩子说…… 篇2

一、案例呈现

案例一:小宇是一个管不住自己的小男孩,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音乐活动,才2分钟都没有过,他就开始和边上的小朋友讲话。一开始,我好好的和他说,他安静了2分钟,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管不住自己了,几次之后,我对他说:“如果你再这样的话就请你出去了!”他才乖乖的听我上课。

案例二:曾经看到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的哭。无论母亲说什么好话,给他什么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就大声的说:“你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像上述案例中的画面我看过很多次,就在我们的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些孩子无论父母怎么哄,怎么骗都没有用,但是稍微吓吓他们却有很好的效果;在幼儿园也是一样,有些小孩老师跟他好好的讲话,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一定要老师对他凶他才听得进去。这让我产生了疑问:恐吓教育到底该不该存在?如果不应该存在,那为什么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会随处可见?如果应该存在,那不是与教育要注意幼儿的心理问题产生矛盾了吗?仔细想想,像上述案例中的幼儿,听见妈妈说不要他了,不但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加大声了。虽然“今天”孩子听你的话走了,如果下次还遇到这种情况,这位母亲难道还用这一招吗?这样做真的还会有用吗?这种恐吓教育达到的效果是建立在幼儿的畏惧感上的,长久下来会对幼儿的心理带来恐惧,更严重的还会阻碍幼儿长大后的社会性行为。

二、恐吓教育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的害怕心理多半是被恐吓出来的。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完全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一些孩子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经常性的恐吓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神经兴奋和以致失去平衡,更有甚至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混乱等等。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恐吓还会对塑造小孩的个人品质造成影响,经常性的恐吓会使小孩产生条件反射,导致对父母经常提及的事物或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人品质,也有胆子稍大的孩子,对于父母说的可怕的事物保持观望的态度,当然大人所说的事物并不会出现或者发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无谓的恐吓不但制止不了孩子的哭闹,反而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认为父母经常欺骗自己,长大以后也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不信任感,那样做父母的岂不是很失败。

三、如何防止恐吓教育

1、家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既然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他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尝试,多亲近、多商量;少专制、少训责,久而久之才能与孩子零距离,才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协调,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像一些惩罚的手段只能偶尔用用,不能一直用,要给幼儿改正的机会;家长向幼儿讲道理也要适可而止,当幼儿忘记了只要适当的提醒就行,而不是天天在幼儿的耳边告诉他这个该怎么样,那个该怎么样,否则幼儿听多了会感到厌烦;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适当的给幼儿一个“台阶”下。例如:幼儿把学校的东西偷偷的拿回来,你可以对他说:“这个东西是学校的,如果你想要得经过老师的同意。”这样幼儿会欣然接受,这远比对幼儿说:“你怎么可以把学校的东西拿回家呢?明天去还掉!”来的有用多了。

2、教师

幼儿期的孩子最相信的就是老师,因为老师会交给幼儿很多的知识。幼儿重视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微笑都会给幼儿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热爱幼儿,用自信的心态感染幼儿。“赏识教育”可以使许多自卑的幼儿变得自信,让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肯定,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在幼儿做错事的时候,教师不应该批评幼儿,相反用该要鼓励他,告诉他,他可以。很多时候幼儿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改变。其次,教师应该沉着自制。教师的沉着与自制有效地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不能采取打骂幼儿的现象,同时循循善诱,耐心的进行教育,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最后,教师要善于积极倾听、了解幼儿的內心。积极倾听的主要特征是老师除了要耐心倾听幼儿的陈述之外,还应随时使用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及简单复述或使用鼓励的话语(如“继续下去”,“还有呢”等等)使幼儿说出心中所想的一切。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最好多用“听你说”而不是“听我说”。

四、研究反思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恐吓教育都是不可取的。其对幼儿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和家长应该找出一种更好的办法来取代恐吓教育,所以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而是去寻找和发现。由于精力有限,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不是很全面、深入,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篇3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家长[微博]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少罗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篇4

在高考来临前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时候作为家长不停的追问孩子的成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另外算,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的话,无疑是一次次地在孩子的伤疤。

在高考前这个关键时期,家长每一句责备孩子的话,都会造成考生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所以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就不要过于追问孩子的成绩。

2、别人家的孩子

作为家长,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最反感也是你的父母老拿自己和别人家孩子做对比吧?虽然初心是好的,但现在给孩子一个榜样,是不是有点晚了? 高考是孩子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懂事的一句“我会努力的”就要求过多,起码我们做家长的要做到不给孩子增加压力。

3、谈论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

作为家长,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况且分数还没出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如何家长在还没高考就开始讨论哪间学校好啊、哪个专业以后能赚大钱,这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没必要的压力,担心没高考失利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稳定孩子的情绪,正常高考,志愿填报是下一步的事。

不要溺爱孩子800字高考作文 篇5

四弟生活在上海繁华的大城市里。他唯唯诺诺,温顺。生活上他听从家人的摆布、指使。妈妈总会把他的一点儿喜好都当成他的闪光点,让他做的最好。并且自信的认为,这个喜好会对他的人生发展前途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多。四弟对事物总是有喜新厌旧的习惯。他总是玩了这个,随后丢了那个。妈妈由于过分的望子成龙和家庭的约束力使他变得一蹶不振,再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了。然而,这源自于家庭对他的溺爱,其实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自身规律。身体如此,智力、心理、心态也如此。他的喜爱,理想,父母给予他一定的束博。而在农村,他跟随爷爷的生活方式,每天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有了一番作为,开辟了自己的绿庄园,并成为了成了种瓜高手。这一些,都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在这样一个块饱含泥土气息的土地和情有独钟的生活环境下,使他的精神面貌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变的比城市里更加矫健,开朗。而爷爷的一生,更是四弟心灵上最大的触及点。他从爷爷衰老的脸上和豁达的言举看到年轻时的风采。对他那种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心态成了四弟的偶像。在幼小的心灵上立下了要追随爷爷的脚印。

的确,爷爷的话也更有一番的哲理。“命运召唤每个人,人在哪里活都是有苦有乐,穷也好,富也好,心里不苦遂了意愿就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且四弟还是株苗,不一定适应每一种土质,但总有一种土壤能让他长得茁壮。”因为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大期望,希望孩子能在将来有所作为,所以对他的爱好强加干涉。其实,这种行为已经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规律。

对中东呼吸综合征,不要过分紧张 篇6

近日,韩国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并有一例输入到中国,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国际社会勿对引发这种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恐慌,该病毒没有变异,也不具备持续的人际传播能力。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而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自2012年首次发现中东呼吸综合征以来,世界各国共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了1000多个病例,其中包括至少400多个相关死亡病例。目前,超过97%的病例发生在中东,20多个国家有病例报告,均和中东有流行病学关联,中东以外地区尚未发现原发感染病例。

中东呼吸综合征典型病例常呈现发热、咳嗽和气短等症状,在检查中经常发现肺炎表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也有报道。部分病例可出现器官衰竭,尤其是肾衰竭和感染性休克,潜伏期在2~14天。

在更多的信息被获得之前,患有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肾衰,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被认为是患MERS-CoV的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群应避免与骆驼接触,或者吃尚未煮熟的肉类。

中东呼吸综合征并不可怕,它可防可控——

预防MERS有办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眼睛、鼻或口;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人员(如发热、咳嗽、流涕等);建议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尽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旅行期间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居住或出行时应保持室内或交通工具内空气流通。年龄较大人群、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应当注意自身健康。

尽量避免前往动物饲养、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场所以及野生动物栖息地;避免直接接触动物及动物的排泄物。

当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病期间应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员密切接触,近距离接触他人时应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并将污染的纸巾妥善弃置;打喷嚏、咳嗽或清洁鼻子后应彻底洗手。

在入境时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应当主动将患病情况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

回国14天内,如果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就诊时应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对于MERS,我們要重视,但无需恐慌。它不太可能在中国大规模流行。因为MERS的传染性要弱于SARS,当前也不是春秋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另外,MERS属于输入性病毒,与本土病毒相比,我们应对起来更容易,目标更明确,更可控。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篇7

一、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孩子从小学习钢琴,不仅能使他们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弹琴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学弹琴时始终要求听觉的专注、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灵敏积极活动,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这使得大脑的左右半球技能获得同等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

无数事例证实,从幼年开始学习钢琴的孩子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三、培养对音乐的鉴赏力

学习钢琴要接触和阅读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作品的熏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而且还可以提高音乐鉴赏力。

四、锻炼人的耐力和信心

演奏钢琴需要相对熟练的技术、技巧,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的训练。这种训练需要毅力、耐力、信心和勇气。所以,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坚强的意志、顽强进取的品质,以及踏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都有良好的作用。

五、累积精神财富

钢琴是最理想的、又是相对普及的.和声乐器,任何一件乐器,都没有如钢琴般多的独奏曲。

在众多的钢琴独奏曲中,包含有巨大数量的属于人类最杰出创作之列的优秀之作,这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

钢琴大师霍夫曼说过:当钢琴家忘却尘世单独地面对他的乐器时,他能够与内心最深处的和最高尚的自我交谈,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也不能用暴力抢夺的。

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 篇8

“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日前,记者就教育和创造力问题请教于我国IT行业的首席科学家顾钧教授。

顾钧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软件所和计算所主任研究员、国家973信息技术与高性能软件基础规划项目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他在1987年率先提出的快速大规模求解方法,被列为世界计算机核心难解问题的两大解法之一。

顾钧指出,“人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智慧’,就是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第二智慧’,包括‘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前者是消化知识、发明创新的能力,后者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如果只承认‘课堂智慧’而忽视‘第二智慧’,只承认考试成绩而否定实际能力和内在潜质,既不合理更不公平,无疑会压抑和扼杀人才。”

顾钧解释说,对学生的评判是多方面的。除了课堂考试,还应让学生制作“项目”,譬如简单的电动汽车原理设计、交通程序编制等。这种“项目”制作也应该计分,因为它是被“实践”检验的.

能力,是一种更加重要、更加宝贵的能力。课堂考试和项目制作同时计分,不仅能够给予那些“低分高能”的学生以心理补偿和精神鼓励,营造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而且体现了一种公平。公平是一切竞争的基础,是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往往有这种情况,许多“优等生”毕业后碌碌无为,倒是一些“顽皮捣蛋”、考分平平的学生成了大器。

不要对孩子作简单比较 篇9

“你现在的条件比我们小时候不知强多少倍,还这个那个的!”

这些话,都是父母教育孩子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大人们自以为理由充足,实则谬误大矣。

首先说“横向比较”。分数以及名次只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与成绩的一个最简单化的参考标准,切不可将之绝对化。我们做父母的最应该了解的是:

1、孩子是否对学习文化知识有兴趣,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一种享受和乐趣;

2、孩子是否能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否在不断地进步。

道理很简单,如果孩子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掌握新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极大的精神愉悦,那么不用你督促他,他也会自觉地扑进学习中,某一次考试分数不理想也许仅仅是因为粗心或别的什么原因。再者如果孩子掌握了适当的方法,总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他呢?简单地把他与别人相比较,从而对他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以及自尊心都构成打击,让他视学习为畏途,难道这是家长希望的吗?

而且,这种简单化的比较非常不公平,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人家能住别墅、开好车,为什么你就不能呢?同样都是人,人家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孩子若是这样问你,你又何言以对呢?

家长们的另一个法宝是“纵向比较”。我们小时候如何如何,你们现在如何如何……其实这是一种更加愚蠢的方式,孩子更不会服气。

今天孩子们的物质条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就意味着幸福吗?从某个角度而言,今天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活得更累,他们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生存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曾经有一位孩子这样回答他父亲的质问:“我们这一代跟你们比一点都不幸福。吃的是污染过的食品,呼吸的是汽车废气,动不动就有风沙、洪水,这些还不都是你们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再说,你们那个时候,一切都有国家安排好了,上学、工作、结婚、房子等所有的一切都不用你自己操心,周围的人都一样,没有大款、富翁比你富裕百倍的刺激,你能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今天我们从早忙到晚,从小奋斗到老,都还不一定能过上好生活,你还成天拿你们那时候的补丁裤子、书包来教育我们。我们是没穿过补丁衣服,没饿过饭,可心里的压力您知道吗?”一席话说得那位父亲哑口无言。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万不可以为我们已经给孩子创造好了一切,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享福了。他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会比我们更多、更复杂。

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许下承诺 篇10

我们就要踏上归途的`早晨,学生们还是很早就来到了学校,知道我们要走了都过来送别了。有些学生都默默地掉眼泪了,本以为他们这群野孩子不会懂这种离别,但反而他们比我们还要敏感。我站在大树下,几个小孩子拿着本子让我写电话号码和寄语,写完后,一小女孩问我说:“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你明年再来好不好?”我摸摸她的头,思索着该怎么回她呢?看着她充满期待的清澈的双眼,我发现我一时无言以对。

想起我来支教之前,我有个师兄给我信息,让我帮他转告六年级的班主任,让班主任对学生好一点。因为去年师兄也是到这个学校来支教的,去年他就是班主任,所以他对他的班级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说好,又问他问什么突然想这么嘱咐我?他把他们班学生给他发的信息截屏给我看。学生给他发了几十条信息,问他现在过得怎么样,问他什么时候回去看他们,还有学生问他今年还来不来……几十条信息,但是师兄一条信息都没回。我很疑惑,问什么不给孩子们回信息呢?师兄是江西人,今年毕业了,他这样跟我说:“我无法肯定地给孩子们任何承诺,所以我也不能轻易地许下任何承诺,我已经回到我原本的生活,那么我就不应该让他们还有任何期待。”

那我呢,我是怎么想的呢?

后来我蹲下身子,平视着小女孩的眼睛说:“你要好好学习,以后等你有能力了,过来找老师好不好”。小女孩很用力的点点头说,那老师你一定要等我去找你。那时候听到她的话,我心里松了一口气。

不要放松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 篇11

自制力指的是能够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常表现为孩子是否善于克制自己与外在合理要求相反的愿望、情感以及冲动行为。孩子约束自己言行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有关的,低龄的孩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尚未完成,因而兴奋容易泛化,反应不精确,因此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

3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只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往往忘记了规则和要求。4~5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动,如在游戏中能克制自己,不多占、独占玩具,但是自制力还不稳定。6岁的孩子一般已能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动,服从行为规则和要求。但是,即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还有不少孩子缺乏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生中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时有发生。

孩子意志的自制力差,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松对其自制力的培养。从小注意对孩子自制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很重要。

低龄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规”,以此作为孩子行为的准则,作为孩子判断和评价自己言语和行动的.依据,约束孩子的行为。起初,孩子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一定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习惯成自然,孩子会做一定的自我约束。例如,规定孩子不准玩剪刀,孩子在看到剪刀时手就不会伸过去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因为孩子对行为准则含义的理解已越来越具体化和复杂化了。例如,“尽管别的孩子不时地与你捣乱,你也不应该将绘画用的颜料泼在他的身上”。要求孩子这样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懂得这样做的道理,那就是“尽管是别人的错,你还是应该耐心地劝告他,而不能采取不文明、不道德的方式进行报复”。

男人千万不要对老婆说这些话 篇12

1、放松些

女性在大喊大叫、怒火中烧或惊慌失措时,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反应百分百正确。此时对她说冷静、放松一些,就等于说她不可理喻。正确的说法是:“让我和你一起想办法处理,好吗?”这样她会感到你完全的支持,有依靠的感觉会让她放松下来。

2、吵架时说我爱你

不少男人会将“我爱你”当作道歉、平息对方怒火的救命稻草,比如忘了结婚纪念日、在某个重要的日子爽约。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无法挽回媳妇的心,只能让她心生厌恶。因此,男性应该详细解释哪儿出了问题,然后保证下不为例,最后才是郑重、诚恳地说“我爱你”。

3、随便你吧

生活处处充满决定,如到哪里吃饭,让孩子上哪个学校,买多大的房子。有些男人会用懒散的语气说“随你”、“你做主”。在他们看来,拿主意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女人眼中,每个选择都有其优越性。丈夫的一句“随便”,会让她们感到无助,如同被抛弃了。因此,男性不妨说:“我觉得A和B都可以,咱们投硬币决定?”

4、结婚时,我就这样

结婚时,女性对另一半和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对爱人的缺点视而不见。若告诉她“我们结婚时,我就是这样”,这等于在说你不会为婚姻做任何改变。这会让女性对婚姻关系凉透了心。建议男性说个无伤大雅的小谎,如“我也对此不满意,而且我正在想办法解决。”

(花花 10 2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篇13

哪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在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父母们更是渴望找到一条培养孩子成才的妙方。然而,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一样。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孩子更快的进步成长,成了许多家长努力的方向。

凡是当家长的都期望把自己孩子的德、智、体培养好,让他们能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对自已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适度的期望有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可有的父母遇到具体问题时,常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作为儿女成长最权威的指导手册,尤其不愿看到儿女去重复自己曾经的遗憾,许多父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活得很累。于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不曾达到的愿望,往往就成了下一代的目标与使命。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学习分数看得很重,也抓得最紧。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好好打一个翻身仗,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让孩子给自已“长脸”。这就是我们听到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好好给我们争气啊。”而父母对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因客观因素当年没能如愿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下血本培养,指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什么科学家、舞蹈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因当年学业不利影响到事业不利的家长,更容易把成功的法则简单理解为学业优异。于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考核指标——就是学习成绩。孩子便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凡与学习和考试相关的就大开绿灯,凡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就一概让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过分呵护,吃要注意什么营养,玩要注意什么危险,恨不得除学习以外的事,都替孩子包办了才好,以免其分心。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有谁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工作、忙家务,忙着挣为孩子付各类学费的钱,为了孩子许多家长真的没了自己的生活。可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在自编的一支歌中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一个中学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侯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的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我们知道父母以一生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决不会害我们,可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接受,要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也许我们在怀疑他们的经验是不是更多的是从他们那个时代来的,时代不同了,是不是经验也可能过时了。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验,可我们又是一代孝而不顺的人,或者说我们是阳奉阴违的一代。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候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抱同情?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小学生今年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性格内向,和同学往来平时就不多,最近越来越少。学习提不起精神、成绩下降,孤僻悲观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每天在勉强完成作业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究其原因:孩子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单位的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将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当看重,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的课余文体活动,以及正常的同学交往,最近孩子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引起了他的不安,总觉得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的孩子情况,实质上所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反映的则是家长的心态问题和认知问题。家长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实际的要求,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智力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此乃揠苗助长之举。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家长要求孩子顺着自己设计的模子去成长,不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不考虑是否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智力等多种因素。而只从自己美好的愿望出发,为子女设计未来蓝图,硬性给孩子定指标,这容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与家长形成尖锐的矛盾。最终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子女无法实现,只能成为泡影。实际上,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有人喜爱摆弄文字但就不愿演算数学题;有人擅长动手实践而不愿抽象推理;有人能歌善舞而对体育却望而生畏。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就是说,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当然家长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但力戒“高、大、全”;力戒出现“强扭的瓜”;力戒“重压”。父母的期望值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必拘泥于既定的目标,而应以最适合的为标准,才会有最大的效益。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为各界人士重视。我们的教育最终服务于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懂得,生存和发展仅靠智力与成绩是不够的,在未来更是如此。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独立能力、适应能力的培训、健康心理的指导,为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乃至人生理想,打造牢固的人格基础,这才是我们家长必须认真去解决的问题。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 篇14

眼看七夕就要来到,在这个帅锅妹纸出双入对的日子里,与剩女们聊天将成为一门艺术。有些话,不说还好,说了……你就等着被炮轰吧!

1. 你有对象了吗?

So, are you dating anyone?

2. 多久没约会了?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went on a date?

3. 你孤单寂寞吗?

Do you ever get lonely?

4. 我帮你介绍个人啊?

Can I set you up?

5. 你是不是太挑了?

Are you being too picky?

6. 朋友们都成家了,你不闹心吗?

Does it bother you that most of your friends are married?

7. 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结婚生子?

When can I expect grandchildren/nieces/nephews out of you?

8. 那谁谁谁呢?你不是一直和他在一起吗?

What about _____, wasn’t that who you dated for a while?

9. 你就是现实版的凯莉・布莱德肖,在欲望都市里叱咤风云,不是吗?

You’re like a modern Carrie Bradshaw, aren’t you?!

10. (在别人婚礼上)你会是下一个新娘吗?

Are you next?” ―people at weddings

11. 单身不是挺开心的`吗?!

Isn’t it so fun being single though?!

12. 你父母什么时候结的婚?

上一篇:窗口规范服务达标自查报告下一篇:2018年3月时事政治100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