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

2024-09-10

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共9篇)

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 篇1

2011年机械行业“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训学习班在兰石集团领导和下属各个公司、各单位的重视和积极配合下于2011年6月2日顺利开办。

培训中发放了“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班问卷调查表共158份,收回56份。调查表涉及五方面内容:①此次培训有何收获?②对授课教师讲课内容和形式是否满意,有何要求?③您在平时的论文写作中存在哪些困难?④请谈谈贵单位技术人员在论文写作放牧安有哪些需求?⑤完善培训班工作的建议。

通过收回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员在此次培训中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发展动态,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科技论写作的注意事项,投稿技巧,科技论文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调查表显示以下几方面内容:

1.对此次培训的有70%的学员表示满意,17%的学员表示比较满意,13%的学员表示基本满意。

2.对讲课内容的要求有以下几点:① 发放电子讲义;② 讲课形式更活泼;③ 举更多的例子讲授论文写作规范,以便学员接受(范文讲解)。

3.在平时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有:① 对文论投稿流程不清; ② 论文书写规范不清; ③ 英文摘要书写规范不清; ④ 文献,资源现在困难;⑤ 项目、题目的选择有困难。

4.对论文写作的需求有:① 需要相关的培训和辅导;②了解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规范;③ 技术、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④ 论文中需要保密的资料和数据的保密方法。

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 篇2

2009年8月, 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前往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展开实地调研。此次调研工作共发放“村组调查问卷﹑农户调研问卷以及小组问卷”三大类问卷共计400册 (份) , 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40册 (份) , 本报告就永久镇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问题进行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本次对永久镇葛平村的调查共采访140户居民, 涉及调查对象524人;之所以选择永久镇是基于以下考虑:根据2001~2008年数据资料, 永久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变动趋势相似 (如下图表1所示) , 作为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葛平村以种植业为主、小规模养殖业为辅, 人均耕地面积为5.55标准亩,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亩, 据调查该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3818.47元, 该值低于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 表明葛平村的经济发展在永久镇乃至整个吉林省都处于低下水平;笔者论文认为主要原因是葛平村的科技水平较低, 表现在其机械化水平的低下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两个方面。据统计, 葛平村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48.2%, 而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已高达85%, 比葛平村高36.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 当地90%的养殖户对牲畜的饲养采取小规模的散养方式,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养殖户对饲料没有进行科学配制, 整个养殖过程科技含量低下;而葛平村的科技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其科技培训的缺乏。笔者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从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农民科技培训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2.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2.1农民科技培训的潜在需求强烈、趋向多元化

为了反映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结构特点, 笔者设计了农户信息需求调查表, 即每位农户从选项中选出自己需要的科技信息, 并按其对自己生产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140份问卷中, 种植技术有102份排第一序位, 养殖技术有20份排第二序位。可以看出, 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是葛平村农民目前最偏好 (需求) 的技术类型, 此外对良种培育, 病虫防治, 专家信息需求也较为强烈。由此可见农民对科技信息的潜在需求十分强烈, 而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2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对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当问及“请列举您所知道的农业科技?”时, 有90%的农户竟不知道什么是农业科技, 仅有2%的农户听说过, 但不是很了解;同时笔者了解到即使村里组织一些简单的培训, 有90%的村民不愿意去参加。当地农民生活在一个信息传播率较低、科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致使科技的覆盖面较小, 农民没有认识到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科技意识淡薄, 科技培训态度不够积极。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2.2.1农民自身素质普遍较低

接受调查的永久镇葛平村农户高中学历以上的仅为10.25%;葛平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5岁, 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每逢农闲65%的男劳动力外出打工, 使得留守的女性比例升高;因此该村劳动力在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方面存在的劣势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2.2.2传统经验和自然资源诅咒现象的束缚

玉米种植是葛平村的主要产业, 80%的农户认为在现存的条件下, 玉米种植没有必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或新的耕作方式, 仅依靠传统经验就可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葛平村农户原本就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 人均占有面积远超过国内沿海地区省份的人均占有量, 按照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丰富的自然资源理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该村2008年人均经济产值为3818.47元, 这与全国当年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分析原因可知当地丰富的耕地资源使村民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 资源诅咒现象影响了农户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的意识, 使得科技水平偏低, 障碍经济的增长。

2.2.3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葛平村没有玉米联合生产、大棚蔬菜种植、养殖等经济合作组织, 农户普遍采用个体经营的模式, 其突出特点是:种植规模小, 资金有限。小规模经营在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具有显著的脆弱性, 且采用新科技的成本很高, 超出了农民家庭的经济承受限度, 因此农户注重现实、回避风险, 宁愿沿用效率低的传统技术, 以追求低风险的稳定收入, 致使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困难。分散的个体农户直接面对市场提供原粮、生猪、牛犊, 没有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农产品的附加值为零。较低的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值得反思。

3.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供给现状分析

3.1培训投入方面

3.1.1政府经费投入较少

接受调查的葛平村农民只有7.14%参加过培训活动, 且这7.14%农户中有70%是完全自费参与私人培训机构, 当地政府对科技培训投入太少, 造成科技培训经费紧缺, 不能使更多的农户接受培训, 影响科技知识的推广。

3.1.2培训机构数目有限

当地基层政府在培训机构的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首先体现在数量上的有限性, 资料显示长岭县共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43个, 各种技术人员2966人, 其中农业技术人员522人, 占总技术人员的17.60%;葛平村没有任何关于科技培训的机构或组织存在, 更不用谈培训质量的改进。显然随着科技的发展, 科技服务单位的缺乏与葛平村农户日益扩大的科技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

3.1.3基层干部行政能力较低

当问及“村干部里面你最信任的是谁”时, 村民思想意识淡化, 80%的村民做不出确定的选泽, 只有10%的人选择村长等村干部, 有85%村民反映村干部素质普遍偏低, 利己主义行为严重;基层干部的行政沟通能力低下, 直接造成农业科技的宣传不足, 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组织协调不力, 致使科技培训难以开展。

3.2培训内容滞后

调查数据显示, 现有的科技培训内容不够完善, 80%村民反映大部分科技培训项目重视理论与生产脱节, 没有结合实际的生产活动, 且培训内容滞后, 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需要, 导致科技培训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

4.促进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建议

4.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把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首先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 提高农民接受知识的能力, 以便扫除他们文化知识盲点, 为改变农民自身落后的思想意识做好铺垫;然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利用高校的优秀资源, 定期举办科技讲座或聘请高校教师形成专家组, 为农民提供切实的指导, 同时可与涉农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按期培养所需人才——如正在实施的“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 已经为吉林省农村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4.2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发挥农民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政府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思想和经营模式, 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正规化、规模化;同时注重农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建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带动乡村非农经济的发展使乡镇经济的发展更加合理、科学、稳健。

4.3加大对科技培训的宣传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新闻媒体宣传, 让农民了解科技培训的具体内容;支持一批有一定经济、文化基础的农民家庭形成农村示范户, 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经济效应, 同时引导各级政府、各类涉农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涉农企事业单位参与科技培训, 将自己的经验方法与其他农民交流, 促进高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让农民深刻了解到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

4.4创新培训模式

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因地制宜的安排授课内容, 注重实效, 注重实践, 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产业结构, 提高授课教师业务素质, 采用现场指导、组织参观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授课方法, 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4.5加大科技培训资金投入

从当前科技培训的实践中看到, 要满足科技培训形式和培训项目的多样化需要, 就要扩大科技培训的覆盖面、科技培训密度和科技培训产业发展资金。为此, 必须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项目窄、密度小和农民使用新技术风险忧虑问题, 以促进科技培训工作水平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4.6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

注重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和选拔, 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行政能力和素质;推进民主化进程, 让一些觉悟高, 品质好, 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 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更好的为广大农户服务。

5.结语

科技进步是农业增长和农业发展的源泉;然而, 通过对葛平村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 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供给不足, 农民思想观念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为此, 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葛平村新型农民的培训, 尤其是加强其科技培训, 唯有这样, 才能确保当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要:本报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培训的各项投入不足、培训内容滞后、培训效果低下等, 在需求方面, 主要包括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多样化, 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低下。针对存在的问题, 报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包括: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宣传, 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组织培训, 让农民真正学有所用;加大政府科技培训资金投入;推进民主化建设进程, 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吉林省

参考文献

[1]潘鸿, 王臣.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J].农业经济, 2009, (7) :68-70.

[2]李雪艳, 史少赞.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文化.三农问题, 2007, (11) :103—104.

[3]杨家岭.当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农业, 2009, (4) :16.

[4]黄永春, 韩国珍.关于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6) :303—304.

[5]方亚兵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培训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1) :193—195.

[6]李瑾.新时期天津市科教兴农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3, 22 (6) :23—25.

[7]中国统计年鉴 (2006, 2007, 2008)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007, 2008.

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 篇3

此次会议旨在总结欧盟-中国科技人才培训项目成员在中国接收单位实习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并分享在中国进行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挑战等问题。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希教授,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戴炳然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副校长Lynn GLADDEN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OleFEJERSKOV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所有第一、二期欧盟-中国科技人才培训项目参与人分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4个领域进行了分论坛研讨。

欧盟-中国科技人才培训项目(STF China)是根据2007第十次中欧峰会双方达成的共识,于2008年8月通过欧盟委员会立项的。项目致力于使欧盟成为“在中国快速增长的研究环境中一位越来越可靠的伙伴”。项目的整体目标是推动欧洲研究人员向中国研究发展领域流动,并在欧洲和中国之间搭建起一座便于研究人员双向流动的桥梁。其主要内容是由欧盟出资,派遣欧盟成员国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来中国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等开展为期18个月的实习研究工作。目前,第二期项目培训已于2010年6月1日启动,29名分别来自欧盟9个成员国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正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多家顶尖学术科研机构进行实习研究。

科技培训总结 篇4

一、通过培训又结合指导服务,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渴望能够学到新技术、新经验。通过学以致用,把科技知识宣传应用到田头地角,真正科技致富奔小康。

二、培训主要做法:为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按上级要求,结合各村户的实际需要,针对蔬菜专业农民培训的不同要求,培训计划主要围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内容进行培训,并以简要易掌握的技术手册、技术资料、简明农业政策法规宣传资料;及时按照农事活动内容进行分期培训,使适用技术到农户、到人、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真正为农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训计划及内容:开班动员,蔬菜安全用药技术,国家推广农药施用技术,瓜果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茄子豆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有机肥的施用及蔬菜专业肥施用技术,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叶菜类夏播蔬菜栽培技术,秋播蔬菜生产技术,螟虫、粉虱类害虫防治技术,菜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大棚蔬菜翻茬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技术,秋播蔬菜育苗技术,秋季蔬菜安全用药新技术,间插种蔬菜栽培技术,甘蓝、雪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术。

3、培训方法:结合单位承担的项目及各户实情,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管理环节展开了培训工作。具体做法是采取集中培训和入户现场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

1、集中培训:开展蔬菜安全用药技术,国家推广农药施用技术,瓜果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茄子豆类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有机肥的施用及蔬菜专业肥施用技术,蔬菜高效益茬口安排,叶菜类夏播蔬菜栽培技术,秋播蔬菜生产技术,螟虫、粉虱类害虫防治技术,菜田化学除草新技术,大棚蔬菜翻茬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技术,秋播蔬菜育苗技术,秋季蔬菜安全用药新技术,间插种蔬菜栽培技术,甘蓝、雪菜栽培技术,秋冬蔬菜育苗栽培技术集中培训,累计集中培训15次,培训参加人员31人。

科技培训工作总结 篇5

今年来,我乡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紧紧围绕“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宗旨,以“勤奋、自强、协作、创新”为班训,加大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围绕全乡的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培训的各项工作,现已全面结束,共完成8个班,400人,涉及5个村委会,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新型农民培训的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2007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位于康阳公路41公里处,交通方便,文化发达,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多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乡辖15个村委会,农业人口6032人,农村劳动力5122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6元。农业主导产业有: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林果及食用菌产业等。我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今年来,乡党委、政府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高度重视,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各类培训已达500余人次。

二、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2010年,我们把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作为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组织协调、按上级要求和年初计划,使全乡的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组织专家,根据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以种植、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为培训方向。培训内容以林产品和畜牧、水产养殖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并联系实际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作物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在培训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及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日程、学员管理系统。重点培训了4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700个农户。

三、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一)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由农技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具体负责。

(二)抓住重点,整村推进。因地制宜,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班,重点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和骨干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在村里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

(三)加强宣传动员,形成良好氛围。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培训服务功能,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培训水平。

四、培训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提高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农民在培训中得到实惠,主动求教、主动咨询人次越来越多,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热情高涨。培训培养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氛围。

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配方施肥的培训力度,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思维有了转变,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三是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培训思路,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扩大了新优技术的幅射面,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支柱。

四是培养了农业技术员队伍和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尤其是乡村两级技术员在培训农民的同时也汲取新的知识,增强了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同时,也培训培养了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成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

通过2010年的农民科技培训,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进一步增强,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带动周边农户扩大种养殖规模。王坪、竹园及火烧沟沿线新建大鲵养殖基地5个,带动周边180户农户,通过培训,养殖技术得到了提高,在养殖过程中,把培训所学到的知识

乡镇科技培训工作总结 篇6

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培训民生工程,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协调,形成科技培训工作合力。

我县积极组织协调科技、农业、科协、农技等涉农单位,按照密切协作,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切实抓好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同时,我们将科技培训纳入整个培训工作计划,通盘考虑,制订方案,明确目标,使农民科技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二、搞好宣传发动,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为使科技培训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搞好宣传发动。首先是讲清“大道理”,让农民“认”培训。其次是算明白帐,让农民“想”培训。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近几年农业受灾情况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意识的一堂生动教育课,通过算帐对比的方法,让农民体会到科技对增加收入的重要性。再是选准着眼点,让农民“参与”培训。我们根据我县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的现实愿望,确定了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和创新机制的原则,让农民从中找到自己渴求的培训项目后,都自觉地参与到培训中来。

三、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增加科技投入。

为促进全县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县在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以来,坚持多渠道筹措、分级负担、量力而行的原则实行向上级科技管理、业务指导部门争取培训项目经费与各业务部门自筹相结合,落实好培训经费,保证培训计划顺利实施。我县领导经常到重点村进行检查督促科技工作,及时了解重点乡、村情况,帮助乡、村干部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责任到人,进一步强化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地促进重点乡、村经济迅速的提高。

四、主要成效

全年共举办培训班五期,主要培训内容有旱地西红柿栽培技术培训,农作物栽培技术、大棚蔬菜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推介、新技术、新农药等实用技术,知识产权宣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特种养殖等。主要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后备干部以及农村实用人才、星火带头人、科技计生户、推广能手等作为培训对象,参训人数达15000余人次。大力宣传和营造了全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在社会上造成良好影响。

五、存在的问题

1、培训工作引导、宣传力度不够。今年个别乡镇由于人事调整,工作缺乏连续性,培训力度不够。

2、培训典型材料的收集还有待加强。缺乏可展示的培训效果,对典型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未突出特点、亮点。

3、培训工作还存在措施不得力,培训匹配资金安排不到位,培训工作组织不力等现象,培训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强。

六、对策与打算

我县科技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主线,围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这个重点,重抓以下几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把科技培训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下达培训任务;

2、实行分片指导,落实责任制;

3、培训工作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各项科技项目开展,强调效果,抓典型、树亮点,注重示范带动;

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 篇7

1 培训项目总体设计思路

该项目培训人选来自中国石化科研技术青年骨干, 通过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校企双方的优质培训资源及专家教授团队, 学员通过导师团队的诊断并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选修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课程、选学双方承办的所有培训班和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的课程, 选择参加双方举办的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等, 最终完成专业论文写作和答辩。通过这些措施, 不断拓展学员专业视野, 复合专业知识结构, 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青年科技骨干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技术疑难课题和科技攻关能力。

2 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

(一) 培养对象:研发主管、科技骨干, 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 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 培训时间:约4个月。

(三) 培训方式:采取开放式的学员自主选学培训方式, 利用学分制、导师制、论文制的考核方式, 采取学员自我约束、班级严格管理、强化培训考核的管理模式。

(四) 培训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诊断, 定导师、选专业方向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授专家团队成立培训项目专家组, 由专家组对学员逐一进行专业综合咨询, 结合学员自身专业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对学员进行专业诊断并提出培训建议, 协助学员选好导师、课程和参加研讨讲座的方向, 完善研究课题。学员与导师间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 在导师指导下利用校内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2) 选定研究生课程和培训班课程学员根据自身专业及专家组、导师诊断意见选取相应的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课程, 每人选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试听一周后可对选择的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自选培训班课程, 中国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的所有开设培训班课程均向学员开放, 学员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参加。

(3) 专题研讨交流学员按专业分组, 组织专业间和跨专业的系列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内容主要为学员专业技术交流分享、疑难问题研讨及进修收获交流等。

(4) 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聘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为学员每2~3周开展1次专题讲座, 参加每月1次的校内相关专业学术报告会并撰写不少于500字的心得体会, 涉及相关专业前沿技术、管理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培养等。

(5) 远程学习和参观考察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通过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向学员提供在线学习支持, 远程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专业基础、专业复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等课程。组织学员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考察等相关专业活动, 拓展专业视野。

(6) 专业论文写作和答辩通过专业论文的开题、写作和答辩过程, 培养科研攻关能力, 总结培训成果, 提升学员专业素质。

3 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效果

(1) 专业诊断、选导师、选课程, 提升专业基础和理论经过中国石油大学有关教授和学员的互相沟通, 教授对学员的专业知识机构和专业发展进行了初步诊断, 培训班23名学员共邀请了23位教授作为指导教师, 共选择了164门研究生课程、人均7门, 总计342学分、人均15学分, 总学时达到5472个, 均通过了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取得了相应学分。培训班课程全部面向学员开放, 中国石油大学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共向学员开放了11个培训项目、近百门课程。很多学员充分利用时间旁听自己感兴趣的培训课程,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广泛深入交流研讨, 取长补短, 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培训期间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 23名学员以专业划分, 成立了三个小组, 近四个月的时间内共进行了24次全员参与的交流活动和18次分组研讨活动。第一阶段是由全体学员共同参与的学术拓展研讨, 23位学员都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技术专题报告, 结合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展示, 增进了学员间的沟通交流, 开拓了专业思维。第二阶段是由每个专业小组分专业组织, 邀请专家教授共同参加, 围绕大家在实际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研讨中大家随时发问, 畅所欲言, 发表各自的见解和认识, 从不同专业角度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 大家彼此取长补短, 既分享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又开拓了专业视野, 启迪了工作思路,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3) 组织专题讲座, 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开班之初便聘请了学校图书馆的两位研究员进行了“信息检索与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 使学员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 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为论文开题及专业写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料来源。为了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特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知名教授做了“论勘探过程中的辩证思维”讲座, 从分析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开始, 通过深入浅出的实例, 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油气勘探中的诸多矛盾和关系。为适应我国油气资源战略的深入调整, 邀请了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中石油钻井院等单位知名专家为学员开展了“页岩气开发及其关键技术”、“页岩气钻井和完井技术”两个专题讲座, 为学员讲授了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情况, 从宏观上描绘了其未来应用走势和国家能源战略调整思路, 给大家耳目一新的发展思路。

(4) 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学术报告, 开拓视野, 提升专业素养培训期间正值中国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 学校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和报告, 内容涵盖经济、管理、专业前沿技术等不同领域, 大家踊跃参加。如参加国家统计局前局长李德水的“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向”, 还有石油化工行业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 像“应对世界石化产业格局重大变化的对策思考”“湖盆滩坝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页岩气钻完井工程技术”、“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辩证思维”、“页岩气开发及其关键技术”、“页岩气藏的低温压裂技术”等都给学员以很好的启迪。还有几位学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石油地质大会, 收益匪浅。学员共参加学术讲座137场次, 既有丰富的经验储备、前沿的科学技术, 也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经验分享, 拓宽视野和思路, 激发了学员不断进取的学习热情。本期全体学员上交学习心得90多篇, 大家用笔记下了所见、所学、所闻和所问。学员普遍反映加深了专业理解, 解开了疑问, 开拓了思维, 收获超出预期。

(5) 选好题目、完成论文的写作和答辩, 培养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态度23名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 以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现实工作需要为基础, 结合专业发展趋势, 以解决专业技术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或当前急需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为突破口, 做好论文写作的选题, 从开题上就注重结合实际需求、适度超前思维、提升专业技术工作的目标。通过导师的交流研讨指导、学员之间的互相借鉴、与本单位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 23名学员经过认真准备、创新思考, 都按时提交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论文, 并顺利通过了由20名教授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答辩。四、培训项目跟踪调查评估。

为了检验该培训项目实施效果, 在该培训项目结束半年后, 我们针对学员在培训后半年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23名学员中实际收回调查问卷13人。13人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如下:

(1) 公开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 其中核心期刊5篇。

(2) 有3人次参加了国家级专业学术交流会议, 8人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

(3) 13人参加共计45项科研课题研究, 其中国家重大专项6项、集团公司级项目18项、公司级项目22项。

(4) 2人取得4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5) 13人都采取了不同方式与约270名单位同事进行了培训成果分享, 其中采取培训资料、培训总结、专题交流等方式共享培训成果的占到90%以上。

(6) 在培训收获中获得了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有效方法和技术的占11人、开拓了思维提升了创新意识的占11人, 理顺了过去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的占10人、奠定了科技创新基础的占10人, 获得了适用的新知识、促进客观地观察自己以及自己专业工作的占10人, 系统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的占9人。

从上面可以量化的调查反馈情况看, 培训班的培训后期效果较好, 对学员科技创新、专业攻关、专业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4 结语

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后续力量, 针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支撑, 帮他们度过瓶颈期, 助他们顺利成才。正如学员在培训班结业时总结的:这次培训是一个科技与友谊的平台, 汇聚了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 通过与同行间、导师间深入的交流, 使得思维进行了碰撞与创新, 促进了知识的复合和专业的拓展, 学到了科学的科研工作方法, 开拓了专业视野, 提升了专业层次, 对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攻关和专业创新帮助很大。

当然这是这种培训模式的第一次尝试, 也有很多需要总结的地方, 特别是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 如何更充分地衔接和利用培训班课程资源, 如何克服两地培训的不便等方面还要需要优化和提升, 但通过这次有益的尝试, 给我们提供了有别与一般培养青年科技骨干的新思路、新模式, 值得大家探讨和思索。

参考文献

[1]李和风.探析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 2007, 22 (5) .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3]赖于雄.浅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管理研究, 1990, 1.

科技培训培训总结报告 篇8

2011年初,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引进了英特尔公司开发的《Design and Discovery》(《设计与发现》)教材,这是一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系统地介绍工程与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教材面向11~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和科技场馆的青少年,是一门介绍设计与工程领域相关内容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课程。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设计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科学概念,亲历并体验设计与工程领域的实践活动,掌握工程设计与模型制作的流程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设计与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其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的社会情绪能力。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将《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旨在使中国的学生了解技术系统与产品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和运用直觉选择最佳方案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木材、金属、塑料、食物、纺织品、纸张等材料操作并形成三维作品的技能,以及反思和评价自己决策结果的能力;引领他们形成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热点问题的多元视角。鼓励他们在使用教材中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推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

《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培训教师使用这套全新的教材,则更具有挑战性。2012年5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专家团队和东南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共同合作,依据教材特点,举办了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师培训。在培训班上,来自全国14个省的33名科技骨干教师与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根据教材的每个主题,把参训教师编成小组,小组成员间要求相互配合,妥善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要和其他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培训过程中,大家会经常处于“教师—学生—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当中,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去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员在7天的培训中,还要在培训手册中记下反思、体会、总结等。通过“设计无处不在”这个主题,逐步了解工程设计领域的设计流程和发现问题的方法,让第一次接触《设计与发现》课程的学员们理清思路,明白教材的编排。

培训结束后,老师们一致认为,《设计与发现》是一门非常好的以互动式、体验式为特色的科技创新课程。在熟悉某一科学领域研究现状及动态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学习、调研、设计、实践等多种形式,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体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思路及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科研能力。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 篇9

一、基本情况

20xx年项目实施涉及全县8个乡镇30个村,510个村民组,16102户,总人口70387人,其中,农业劳动力41228个,基本学员1200个,占劳动力人口的2、91%。开展了以优质稻米、中药材、马铃薯 、畜牧养殖、烤烟、果蔬生产综合利用技术为主等的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全年累计进村办班179场次,培训基本学员8600人次;现场指导470场次,指导15100余人次,均完成进度任务的100%;建设科技书屋30个;学校挂牌30个示范村;发放技术资料4500份,技术书籍1800册和农村实用技术手册1200册。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项目审批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项目实施工作安排会议,对项目的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乡镇一把手为成员的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明确由县农业局具体组织实施该项目,明确一名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抽3名同志到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积极配合,把工作责任层层分解。对该项工作作出详细的安排布置,使工作有人抓,抓具体,抓落实。

(二)及时发布招标公告、确定培训机构。

我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项目方案的要求和领导小组安排,于20xx年2月16日在县城以电视播出和在各公告张帖栏张帖招标公告的方式及时发出招标公告,共有施秉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施秉县农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施秉县办公室、施秉县牛大场镇中药材协会、施秉县马溪乡养猪协会,共五家单位前来投标。县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本县专家于2月26日召开了定标会议,会议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最后确定施秉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施秉县农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施秉县办公室三家为中标单位。施秉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内容为畜牧养殖和稻渔工程,施秉县农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培训内容为反季节蔬菜、优质稻和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施秉县办公室培训内容为中药材、烤烟和胡柚种植技术。

(三)认真搞好宣传动员、确定示范村及学员。

20xx年2月初,按照我县“两种一养”产业调整思路要求,利用我县有线电视和乡镇赶集的机会,积极向农户宣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重要意义和好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选择村民有基本培训条件,群众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培训需求,村里村支两委班子组织能力强的30个村,作为项目示范村。每个村确定40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的中青年农民作为基本学员,进行登记注册、公示。

(四)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方式。

1、灵活办班。培训中紧紧围绕各村的主导产业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统培训,结合生长周期阶段农村实际,采取白天指导和晚上办学、课堂上课与实地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开展培训。并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组织技术力量编写《中药材栽培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胡柚种植技术》、《优质稻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烤烟种植技术》、《鹅的饲养技术》、《稻田养鱼技术》等8套技术书籍,并将技术书籍印制1800册和农村实用技术手册1200册全部发放到学员手中,让学员课堂认真听,课后照学,有效地提高了办学质量。培训期间,培训教员根据农事季节不定期进村入户做好技术跟踪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确保做到指导一户成功一户,使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能学以致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阳光操作。示范村确定后,及时对30个示范村的培训主导产业、指导思想、机构建设、培训内容、指导时间、措施、目标、教师和每村的40名学员进行公示。并建立学员个人档案,利于管理和跟踪调查。

3、加强项目培训管理。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基本学员登记注册,发放培训卡,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培训机构按要求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培训台帐,确定每期(次)办班时间、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培训教师及培训教材。农业局建立项目公示平台,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项目的督促检查和材料收集工作。

项目实施过程中,县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随时对培训机构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培训质量。在对示范村进行验收时,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民、电话抽查等方式核实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各村基本学员参加培训情况,了解学员种植技能掌握情况和产业发展状况和农民的满意程度,对达到培训要求的培训机构出具合格证明。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的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归档迎接省州验收。

三、切实做好科技书屋创建工作。

按照项目方案的要求,我县将科技书屋的创建工作与县组织部实施的“一户一技能”工作和农村远程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采取靠干部捐助、部门支助、农业局赞助、项目资金扶助等形式组成,为示范村配齐了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书籍。现我县30个示范村均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并挂牌,每个书屋至少有教学光碟30套,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及其它书籍3000余册。各书屋均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光碟播放及书籍借阅登记制度。方便农民借阅,引导农民学科学、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市场经济知识。我县30个村,农民借阅书籍达8500余人次,集体组织收看和个人观看光碟达11000余人次,不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加强经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

在项目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财经纪律要求,将项目的补助资金设立独立帐户,实行报帐制。县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和任务,及时安排本级培训资金,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凭培训台帐和县项目办公室出具的验收合格证明才能进行报帐。除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外,对项目的实施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做到项目实施到哪里,监督检查就延伸到哪里,不留死角。到目前为止,未出现违规现象。

五、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懂科技、技能强、善经营的养殖生产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促进了种养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使全县农民科技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上一个新台阶。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9213万元,比20xx年32782万元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元,比20xx年20xx元增长12.6%;粮食播种面积21.9万亩,总产量达6.38万吨,占州下达任务的100.9%,较上年增长0.54%。

一是培养了一批学以致用的专业农民。我们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时,对培训专业农民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培养、重点扶持,帮助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其发展壮大。在30个项目村参训农民中,85%的学员掌握了1至2项实用技术;10%的成为当地科技致富带头人;10%的成为当地种、养加工和营销大户。如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学员汪金良,通过项目培训和自己钻研掌握了一套中药材高产种植技术。他自家的60亩土都种植了中药材太子参,收入从以前的5万元增加到12.5万元。该村农民王忠平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老师的实地指导,掌握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去年,他家种植了太子参15亩,按照所培训的技术进行种植管理,太子参长势较好,收入达3多万元。同时,他也学起外地客商做起了药材的收购生意,一年也有5-6万的收入,比以前增收3万多元的收入。该村还有许许多多的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中药材的种植技术,他们有效地带动了全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该村已发展种植中药材4500亩,较上年新增800亩,预计可新增产值160万元,该村农民户户均增加收入330元。20xx年该村农民纯收入3200元,较20xx年2540元增加660元。马溪乡马溪村是我县生猪养殖大村,也是养猪专业基本学员最多的一个村,学员田谭定成、杨胜芝的生猪养殖场,由于多年来养殖技术落后一直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xx年成为基本学员以来,认真学习钻研仔猪、母猪、肥猪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把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实践管理经营中,到20xx年下半年,仔猪成活率逐步上升,出售仔猪收入达4、3万元较20xx年增加收入2万元。同时带动了一批养猪专业户,养殖户20xx年实现户均增收元,全村农民增收40余万元,该村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根据各村主导产业,围绕“一村一品” 的发展思路开展技术培训。一方面传授主导产业关键实用技术,另一方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规模化养殖、优质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牛大场的牛大场、大坪、三口、金坑、柳塘、吴家塘6个村重点开展头花蓼、太子参、何首乌等药材的种植生产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扩大生产种植规模,按照gap规范种植。20xx年6个村新增药材种植面积2380余亩,新增收入476万元;马溪乡九龙、茶园、2个村充分发挥养牛、养羊的生产优势,通过培训扩大养殖规模,20xx年养殖量比去年增加24%,示范村的主导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地坝村围绕水产产业,重点开展了稻田养鱼等水产技术培训,20xx年全村40位基本学员每人增收1200元。学员通过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养殖观念,科学种养,有效推进“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

三是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得到转变。通过进村办班开展科技培训、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跟踪配套服务,让农民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及时掌握养殖技能,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双井村是又名的赌博村和贫困村,一些村民整天无所事事就打牌赌钱。通过项目的开展,现在的双井村参加科技培训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忙于种养殖生产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瞄准市场的农民人多了,等、靠、要的人少了。

5、转变了农民的学习观念。通过开展培训,市场观念、科技致富观念正不断深入人心,对参加科技培训的看法在不断改变,科技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热情不断高涨,为农村培养了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政府要求他们培训”,转变为“农民主动要求和积极参加培训”。在培训中,许多农民感慨的说:“干了十多年,参加多种类型的培训,都没有象这次这样学习过,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几个村的培训中涌现了一些未能取得学员资格的农民,主动参加培训和到现场指导点接受指导,成为编外学员的可喜情况。

六、存在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学员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二是个别村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三是有的村培训条件不够好,培训形式比较单调;四是个别村培训学员流动大,在培训签名时与基本学员不吻合。

上一篇:企业并购法律风险下一篇:泰迪-我的动物朋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