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推理

2024-09-11

欧姆定律的推理(共12篇)

欧姆定律的推理 篇1

论法律推理中的必然性推理、或然性推理和辩证推理

本文介绍了法律推理的概念、特点、分类以及与之匹配的逻辑学中的.必然性推理、或然性推理和辩证推理的定义、方法、规则、关系,并探讨了(1)从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考察必然性推理、或然性推理和辩证推理;(2)关于提高法律推理结论可靠性问题的研究;(3)逻辑学对法律推理的重要意义(这里的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等内容.

作 者:印大双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京,210042 刊 名:探索  PKU英文刊名:PROBE 年,卷(期):2001 “”(5) 分类号:B81-05 关键词:推理   法律推理   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必然性推理   或然性推理   辩证推理  

欧姆定律的推理 篇2

课堂小结

1.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 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单位:U:V, R:Ω, I:A

4.欧姆定律的三点性

师:请看电路图, 然后将各物理量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组。

由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小组交流, 得出结论。

a:R1、U1、I1 (板书) b:R2、U2、I2 (板书)

师:如果我们把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看为R, 那么是否还能再找出一组c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 容易得出 (抽生板书) :

师:若将R1、U2、I或者R2、U1、I1或者R、U1、I2分到同一组可以吗?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 教师因势利导, 巧设比喻, 点明思路, 激活思维, 归纳总结: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好比在《四世同堂》里, 爷爷、奶奶为a组;爸爸、妈妈为b组;儿子、女儿为c组;孙子、孙女为d组。若张冠李戴, 势必乱了辈分, 不成体统 (学生大笑) 。所以说, 在欧姆定律I=U/R中所涉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中的各个量, 决不能把这一段导体和另一段导体或这段电路和另一段电路中的有关物理量混淆起来;或者把干路中的有关量和支路中的有关量混为一谈。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同一性”。 (板书)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即:由“同一性”向“同时性”过渡。

师:在上图所示的电路中, 当滑片p由a点移到b点时, R2是否变化?电路中的电流是否变化?R1和R2两端的电压是否变化?若此时通过R1、R2中的电流分别为I1′、I2′;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U2′;那么I1′=U1/R1;I2′=U2/R2吗?

整个课堂短暂的寂静后, 出现了窃窃私语, 随后又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循序渐进, 经过学生的讨论, 最后得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师:以上事例充分说明欧姆定律中的三个物理量具有“同时性” (板书) , 即指同一时刻某一研究对象的U、I、R这三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不可将前后过程中的三个量随意混用。

最后,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欧姆定律还具有“统一性” (板书) 。所谓“统一性”是U、I、R的单位要统一, 均使用国际单位制的主单位, 即U用伏 (V) , I用安 (A) , R用欧 (Ω) 。

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完成屏幕上的习题。

如上图所示:若电源电压为6V, R1的阻值为10Ω,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0.02KΩ。问:

(1) 当滑片P在a端时, 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R1、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2) 当滑片P在中点b时, 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R1、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

欧姆定律的教学体会 篇3

欧姆定律有效性反思电路设计滑动变阻器教材安排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安排比较好,但实际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对欧姆定律不能真正实现探究的思想,如何改变你?

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欧姆定律这节课的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安排是通过实验探究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这样安排比较好,但实际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对欧姆定律不能真正实现探究的思想。究其原因有三点:

1.本实验是用欧姆定律来研究欧姆定律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欧姆定律很难理解为什么调节滑片的位置就能改变或保持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学生很难正确区分一段电路和整个电路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本实验中研究AB这段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不容易将这段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更不会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3.在一个电路图中却要分次研究两个实验规律先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后又更换电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更别说自己设计这个电路来探究其中规律了。

以上是学生探究实验和分析实验电路的障碍,如何来解决呢?

在教学中笔者对实验教学做了适当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分两步实验来设计电路探究规律:先激疑,后激智,引出正确的电路设计,再完成正确的实验操作。

第一步,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的设计是:保持电阻不变,用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越多电压越大),于是我说,那你们就按你们的思路去探究,结果是能得出: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却得不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此时,他们反问:问题出在哪呢?我接着反问:你们怎么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在成倍数的变化呢?学生马上回答,因为电池是成倍的增加啊,我说,那你们用电压表测测看,一测发现电压并没随电池节数的成倍增加而成倍增大,学生反问:那怎么办?有学生很快想到上节课学到滑动变阻器可以调节电压,立即就串联了滑动变阻器上去,结果,水到渠成,完成了该实验,而且不用改变电池节数。现在再反问学生这两种电路设计的区别在哪,问题在哪,优势在哪,这时老师点拨一下:因为导线也有电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会心一笑,经过一次挫折他们重新设计出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电路,同时也自行将这段电路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研究出这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关系。

第二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起初他们的设计是:保持电池节数不变,再改变电阻。(因为学生很容易想到串联电池节数不变,电压也不变),很快,有些学生就想到在第一步中出现的问题,于是想到可以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压不变,只要在原来的电路图上改变电阻就行了,并想到如用电阻箱来改變就更好了,因为不仅改变方便,能多次成倍数改变电阻,并且能知道电阻的值,这样也更方便找到电流与电阻的更具体的关系。

这样分两个实验电路图分别设计,分别实验,避免了照搬照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实验障碍,再到改进实验,总结规律,都是学生亲身实践,学生真正理解了:

1.两步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如何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如果不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够测量出R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但该电路只能测量出一组电压和电流的值,而从一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是无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应该再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因此就需要改变R两端的电压,用滑动变阻器可以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简单方便,当然也可以采用改变电池节数的方法,但因为导线有电阻,很难成倍地改变R两端的电压,比较下来,当然是用滑动变阻器更方便快捷。同时,滑动变阻器还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实验中,应该如何操作?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应该如何操作?

探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保持电压U不变?即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的同时,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保持电压不变,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探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要不断的改变电压,即保持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的同时,要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因此,要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成倍地变化,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随电压的变化关系。

总之,这样改进充分发挥了实验的作用,降低了教学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实验能力,进一步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阔了学生思路,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

《欧姆定律的应用》说课案 篇4

庄维祥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巩固、深化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②、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学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数据处理方法。③、能测出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并尝试对灯泡电阻的变化做出解释。

④、经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推导过程,学习进行数学推导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发展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②、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③、让学生体会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而获得成功的愉悦之情。

二、教学重点:

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利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是本节课的两个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电阻概念和决定电阻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总电阻的概念及总电阻比分电阻大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同类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和欧姆定律(同一电路不同类型物理量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参见教案中对例 2的分析),是分析简单串联电路问题的两个关键。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领会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是本节保的难点。尽管学生在学习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已多次接触到分析综合法。但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很难将在几何课中学过的方法“迁移”到物理上来,况且物理的“数学公式”又非纯数学公式,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意又,因此初中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分析综合法时是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的。

通过对例1的两种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的分析,让学生 1 认识什么叫分析法,而后利用例2的一题多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析法的两种思维起点(见教案中对例 2的分析)以及这种方法需要综合应用两类电路规律。因此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分析综合法。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的初步知识,并且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伏安法测电阻,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串联电阻的总电阻和各串联电阻的关系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使学生理解串联电路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碰到元件等效替代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帮助学生正认识这一点的可观条件,况且学生在初二合力的学习中已初步接触到这一思想,因此本节课的另一目标是:使学生初步领会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

电路分析是电学中的重要课题,其中的许多规范要求和分析方法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锤炼,学生才能熟练掌握。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是例 2)也有了为这方面服务的可观条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电路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几何证明的学习中已接触到了分析综合法。因此本节课的又一目标是:通过运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解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本节教材先安排了演示实验,从实验测出了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得出总电阻和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运用欧姆定律及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电压特点作理论导。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从前后联系来看,本节教材的实验方法仍沿用第三节课分组实验中的伏安法,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下标配套”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中各量是同一电路(或同一导体)的量”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两种推理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和两种思维起点(同一电路上各量的关系,同一类物理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分析,为今后电路分析打下了必要的埋伏。本节教材的理论推导只安排了两个电阻串联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为推导任意个电阻串联的情况奠定了一个思维起点,使学生在思考“想想议议”的提部时又多了一个推导的方法一一等效替换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课堂设计

1、引入新课(约2分钟)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新课教学(约20分钟)引入新课课题后,引导学生复习电阻的物理意义,从而导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概念(串联电阻对电流的总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为下面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推导作必要的概念准备,同时也为分析等效替代法打下了埋伏。

在用实验探讨电阻关系时,首先向学生交代实验方法(伏安法),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记录表格。接着边实验读取数据,边计算阻值,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活动;为了使学生对等效替代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分别测出5欧和10欧电阻的限位后,再接入15欧的电阻,测算其阻值,最后才将5欧和10欧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在没有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情况下,学生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跟接15欧电阻时相同。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对电流的总阻碍作用的大小跟15欧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相同,即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为15欧,这样学生便能从感性上认识到5欧电阻和10欧电阻串联后与15欧电阻可互相等效替代。

当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后,教师再次分析什么叫等效替代法,并让学生用等效替代法解决课首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对等效替代法和电阻关系的认识。这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来理解为什么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小任一导体的电阻都大的原因,让学生从另一角度来认识电阻关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用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及欧姆定律推导电阻关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在运用欧姆定律时,要下标配套,因为欧姆定律中的各量是对应于同一电路上的量。另外,要向学生说明推导过程中所运用的规律有两类(同一电路上各量的关系,同一类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顺利分析例1和例2作准备。

3.应用(约20分钟)首先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课文的例题及其分析与解答过程,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也能为教师后面介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创造较好的教学情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例2的思路分析时,不易把握所用的推理方法(已知一待求,待求一已知)及相应的思路。这就为教师阐述“跟踪追击”法(分析法)创造了事实基础和情绪基础。教师先利用例1的简单情况介绍正向推理(已知一待求),和反向推理(待求一已知,即分析法)方法,在分析例2时,介绍反向推理的优点,并引导学生用反向推理法从R2=U2/I2出发分析问题,要让学生自已从只R2=R-R1出发也用 3 反向推理分析同一例题。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反向推理法(分析法)的基本思路的认识,又通过一题多解沟学生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是唯一的。

4、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师再次强调两类电学规律(同类量局部和整体关系;同一电路不同量间的关系)和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分析综合法)。

关于欧姆定律的创新教学设计 篇5

——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全国课堂教学大赛感悟

前不久,我参加了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承办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并有幸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下面就参赛课题《欧姆定律》(科教版)我的设计思想、过程与感悟,与大家交流和分享(《欧姆定律》ppt课件附后)。同时也借此机会,向给予我鼎力相助、倾心付出的师长和同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一、火灾引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

将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段绕成螺线管状的电阻丝(直径为0.3mm的镍铬丝)串联入电路中(如图1),切米粒状大小的白磷装入螺线管(如图2)。开课时让学生观察通电后小灯泡在小电流时的亮度如何,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逐渐增大电路中的电流,让学生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随电流的增大而变得更亮了(如图3)。接着不断增大电流,观察亮度,并提问:电路中的电流可以一直增大下去吗?此时,在学生热烈讨论时,电阻丝发热大幅度提升,引起白磷突然燃烧(如图4),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火灾震惊,精神高度集中。此时,老师抓住时机,引入探究主题:看来,电流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弄不好,也可能引起灾难!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电流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高效课堂,突出重点,大胆取舍

按照初中物理科教版的编排体系: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和定律应用在一节内完成,这样,教学任务就相当繁重。因此,要想完成,教师就要精心构思,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欧姆定律探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上,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很显然,电路的连接已经不是本堂课的训练重点了,此前学生就已经掌握了较为熟练的电学实验基本技能,这里不应该在它上面花费太多时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还可以事先请实验老师将实物电路连好摆在桌上备用。另外,欧姆定律的应用也非本堂课的重点,它的进一步应用可以留在下堂课上深入剖析。

三、数据分析,总结定律,充分听取学生的观点表述,相信学生,回归学生本位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思想双向交流的活动。本节的重点就是通过学生亲手实验,获取最真实的数据,从而自己总结得出欧姆定律。因此,在学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充分讨论,并给予其足够的时间相互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尤为重要了。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害怕他们说不对,说不全。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说不对,我们可以修正;说不全,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学生所说的,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他们容易犯错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学要突破的难点,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易错点,更是我们教学中的财富啊。

四、图像分析用透明胶片重叠,同图多线找规律找原因,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随着现代课堂教学手段的普及,实物投影仪已经普遍进入教室。老师们也经常利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展示学生作品、作业,方便直观。就本节而言,多数老师会想到用它来投影学生收集的数据和绘制的I-U、I-R图像。但据我所知,他们都是让学生在白纸上完成以上工作,然后一个个投影展示。我们认为,如果将学生使用的白纸换成透明胶片,在胶片上事先打印上坐标系,并让学生用较粗的记号笔在其上描点、连线,绘制图像(如图5)。在交流总结环节,老师就可以将若干张同底的图像进行重叠,由于胶片是透明的,那么几个图像就可以同时展现在一个坐标系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普遍规律,更加直观、可信。另外,由于不同小组的学生实验时所使用的定值电阻不尽相同,因此所得到图像的斜率、曲率也 2 会不同,教师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五、表格、游戏推公式,逻辑严密,快速高效,学生从中体验成就 在此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中,通过实验总结出欧姆定律后,直接就抬出了公式I=U/R。这不免让人感觉这公式出来得有些唐突。如果我们能够稍加改进,充分利用刚刚得出的欧姆定律,设计一个表格(如图6)循序渐进地将公式推导出来,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物理学中,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为1安时,该电阻的阻值规定为1欧。那么请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快!一个1欧的电阻,其两端电压升高至伏2时,通过它的电流将是多少安呢?电阻1欧,电压3伏呢?然后,电阻1欧,电压U伏呢?”这样,利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就可以顺利的让学生推出此时电流为U安。接下来,我们利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规律,继续让学生做比一比的游戏:“我们保持电压继续为U伏,电阻增大到2欧,电流将变为多少安呢?电压仍为U伏,电

阻增至3欧,电流应为多少安呢?最后,电压为U伏,电阻为R欧呢?”如此两次游戏下来,耗时不到两分钟,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推导,得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公式,成就感油然而生,让学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他和我们其实一直就很亲近。

六、知识树总结,美观亲切,系统性强

一堂完整的课,课堂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学生及时回顾当堂所学,加深印象,帮助对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理解。可是,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可谓教学过程异彩纷呈,刚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岂不悲乎!本课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知识树的方式(如图7),将本堂课的收获进行展示。“一颗大树上结满了果实:知识果——电流大小的决定因素、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体验果——欧姆定律探究实验的全程;方法果——控制变量法、图像分析法;精神果——欧姆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如此总结,美观亲切,系统性强,学生印象深刻。

七、科学精神渗透,欧姆是最好的素材;合作意识培养,本课是绝好的机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美来自于它的真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美。古往今来,无数的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欧姆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改进旧设备,发明新仪器,克服种种困难,花费整整十年时间,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得出欧姆定律,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恰恰是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因此,教师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就再恰当不过了。另外,本堂课有大量的时间是在进行分小组 4 的学生实验,为高效的完成实验任务,在小组中进行分工合作是必须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互帮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这为学生今后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八、怎样备好一堂课:搭骨架、添血肉、通经络、注灵魂

参加一次赛课,相当于增加五年教龄。这句话,说明参加赛课对于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说明打造一堂优质课是一件多么辛劳的工作:大到整体的框架结构,小到每一句关键的点拨、每一个过渡词语,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工作量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堂课呢?首先要搭骨架。弄清一堂课的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整个这堂课大的版块分为哪几个?每个版块又由哪些部分组成?让这堂课的基本结构在授课者的脑海里清晰的呈现出来。就像人体的骨架一样,它支撑着我们这个鲜活的生命体。其次是添血肉。在骨架搭好后,就该为这个生命体添加血肉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将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准确地添入各大版块当中去,让每个部分都更加充实饱满不遗漏。这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备出一堂有内容的好课。再次是通经络。经络是连接身体各个有机部分的桥梁,医学中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教学亦然。一方面,教师要仔细打磨课堂各个版块过渡衔接的用语,让它们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构水到渠成之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清晰该堂课的任督二脉何在——难点在哪儿?巧妙构思、精心设计,打通经脉,突破难点。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也就看这儿了。最后是注灵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来上,往往呈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临场发挥就是一堂课的魂(如图8)。既然授课者——教师是魂,那么从跨上讲台的第一秒钟起,教师就要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用自己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引领全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课堂生动活泼,充分体现探究与发现的乐趣,让一堂课富有生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欧姆定律的推理 篇6

二难推理需要遵守选言推理的规则吗?

无论是从推理机制还是从前提构成看,二难推理实质上都属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因而需要遵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所谓二难推理属于选言推理因而需要遵守选言推理规则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作 者:黄士平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年,卷(期):22(4)分类号:B812关键词:二难推理 假言推理 选言推理 推理规则

谈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实验感性教学 篇7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学的关键

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对于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后续章节中多处电路的分析和计算要应用到这一定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 要组织好全电路欧姆定律教学, 必须先明确教学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知识目标: (1) 理解电动势、内电阻、外电阻、内电压、外电压、端电压、内压降等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2) 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 明确在闭合电路中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3) 掌握端电压与外电阻、端电压与内电阻之间的变化规律; (4) 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能力目标: (1) 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索科学规律的方法; (2) 通过对端电压与外电阻、端电压与内电阻之间的变化规律的讨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理解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学生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

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在于概念较多, 且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复杂。因此, 首先, 应让学生准确理解各物理量的含义。

全电路是指含有电源的闭合电路, 如图1所示。其中, R代表负载 (即用电器, 为简化电路, 只画一个) , r代表电源的内电阻 (存在于电源内部) , E代表电源的电动势。整个闭合电路可分为内、外两部分, 电源外部的叫外电路 (图1中方框以外的部分) , 电源内部的叫内电路。外电路上的电阻叫外电阻, 内电路上的电阻叫内电阻。当开关S闭合时, 电路中就会有电流产生, , 该式表明:在一个闭合电路中, 电流强度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 与电路中内电阻和外电阻之和成反比, 这个规律称为全电路欧姆定律。

要理解这个定律, 要先理解以下几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第一个是电动势, 它是指在电源内部, 电源力将单位正电荷从电源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 涉及知识面较广, 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 需向学生讲清两个问题:一是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二是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 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第二个是电源的端电压 (简称端电压) , 它是指电源两端的电位差 (在图1中指A、B两点之间的电压, 也等于负载R两端的电压) 。需要注意的是, 端电压与电动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第三个是内压降, 它是指当电流流过电源内部时, 在内电阻上产生的电压降。全电路欧姆定律也可表示为:“在闭合电路中, 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掌握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是掌握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重点

全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在于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也是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可以利用演示实验来验证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 验证电源内电阻的存在并计算其大小。对于电源的内电阻, 由于存在于电源的内部, 既看不见, 也摸不着, 学生对此存在质疑。为此, 可用图2进行实验, 不但可以证明内电阻的存在, 还可测出内电阻的大小。在图2中, 用1节1号干电池作电源, 电阻R为已知值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 。开关闭合前, 记下电压表的读数U1 (此值即为干电池的电动势) , 开关闭合后, 记下电压表的读数U2, 发现U2比U1小 (见表1) , 就是因为电源内部存在内电阻的缘故。

根据公式可算出该电池的内电阻。再用不同型号的干电池 (如5号干电池、7号干电池) 进行重复实验, 发现它们的电动势虽然相等 (为了后面实验的需要, 尽量选用电动势相等的电池, 并保留这些电池) , 但内电阻不一定相同。

第二, 端电压U跟外电阻R的关系。

实验电路如图3所示, 用1节1号干电池作为电源,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 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变化, 并将它们的读数记录到表2中。通过观察发现:当滑动片从左向右移动时 (为保证实验设备安全, 滑动片不要移到最右端) , 电流表的读数慢慢变大, 电压表的读数慢慢变小;当滑动片从右向左移动时, 电流表的读数慢慢变小, 电压表的读数慢慢变大。由此得出结论:端电压随外电阻上升而上升, 随外电阻下降而下降。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绘成曲线 (如图4所示) , 即电源的端电压特性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电源端电压随着电流的大小而变化, 当电路接小电阻时, 电流增大, 端电压就下降;当电路接大电阻时电流减少, 端电压就上升。

思考:如果滑动片移到最右端, 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将为多少?

第三, 端电压与内电阻r的关系。

根据公式U=E-Ir分析可知:当电流I不变时, 内阻下降, 端电压就上升;内阻上升, 端电压就下降。实验电路同图3, 只需将电路中的电源用前面已测过内阻值的不同型号的电池代替即可, 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上述结论即可得到验证。

应用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否注意到, 电灯在深夜要比晚上七八点钟亮一些?这个现象的原因何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可先通过实验验证这一现象的存在, 如图5所示。图中5个灯泡完全相同, 先将开关全合上, 使灯泡发光, 再逐个断开开关, 发现灯泡逐渐变亮, 原因分析:随着开关的断开, 外电阻增大, 导致干路电流减小, 使得内压降下降, 从而端电压增大, 即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增大, 故灯泡变亮了。上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实验, 通过生活中的实验记录其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 提高感性认识,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通过对全电路欧姆定律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进行逐一阐述, 以及实验对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 本文明确提出了物理教学的关键、基础、重点以及应用规律, 并以案例说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全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教学,感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书堂.电工基础 (第4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2]毕淑娥.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第2版) [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与欧姆定律相关的实验题 篇8

例1(2007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题)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甲所示的电路图。

(1)根据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图甲电路图,把图乙的实物图连接完整。

(2)通过实验,该兴趣小组测得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第4次实验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请把测得的电流数值填入表格。

(3)在此探究实验过程中,当E、F两点间的电阻由4Ω更换为5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B.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

C.改变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D.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

(4)从该实验中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用文字表述)

分析和解本题的求解思路如下:(1)滑动变阻器在使用时,应把电阻丝与滑杆的各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这样在移动滑片过程中才能起到改变接入电路电阻的作用。所以,应开关与滑动变阻器的C或D接线柱相连。

(2)第4次实验时的电流值为0.2A。

(3)在实验过程中,当E、F两点间的电阻由4Ω更换为5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操作是:闭合开关,将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这样才能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在2V不变。

(4)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是:“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参考答案(1)开关与滑动变阻器的C或D接线柱相连;(2)0.2;(3)D;(4)“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或“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中的电流越小”。

点评本题是一道常规的基础实验题,这类问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试题所涉及的内容既有概念和规律,也有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综合考查。

例2(2007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用到如下器材:电源1个,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1只),滑动变阻器1只,开关1个,导线若干;设计的电路如图2所示。

(1)这个实验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其中被控制的变量是,滑动变阻器R2的作用是 。

下面是他们获取的一组实验数据:

(2)实验中他们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为Ω;

(3)请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

(4)分析表中的数据或图像,你能得出的探究结论:。

分析和解(1)在实验过程中,被控制的变量是电阻,滑动变阻器R2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移动滑片,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和电路中的总电阻均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电阻R1两端的电压的目的。

(2)实验中选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 = =5Ω。

(3)根据表中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如图4所示。

(4)探究结论:当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参考答案(1)电阻,通过阻值的变化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电阻R1两端的电压。

(2)5.(3)如图4所示。(4)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点评本题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上画出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这一要求。

图象在物理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很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2)能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3)能鲜明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因此理解图象的意义,自觉地运用图象分析表达物理规律很有必要。在理解图象所表示的物理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2)图象上每一点都对应着两个数,沿图象上各点移动,反映着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函数关系。

(3)图象上直线的倾斜度反映了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程度。如I-U图像中的倾斜度的大小反映了导体电阻的大小。

(责任编辑 覃敬川)

欧姆定律的推理 篇9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动势的概念,知道电动势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电源开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3)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用来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源是否有内阻”和“研究内、外电压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感悟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2)通过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3、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闭合回路中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电源、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化学电池、导线若干、多媒体、实物投影、学案

六、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两个相同的小灯泡分别接在两节电池上,亮度不一样,请思考一下:小灯泡亮度微弱的可能原因?请大家根据生活常识和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提问】

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电源两端电压不变,小灯泡亮度微弱,说明电流小了,电压相同,电流小,那说明电阻大,而这里只可能是电源引起的,说明电源可能有电阻。接下来,我们就先来具体研究电源。

一、电源

我们首先来看下,电源是什么呢?

图1

图2

图3

这是初中学习的电路的一部分(图1),小灯泡不会发光,因为没有电源,也就是大家初中经常所说的没有电压(也就是没有电势差),而有电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大家学习的电容器,充满电后两极板间就有电压,将电容器接到小灯泡上,小灯泡是否会发光呢?

电容器接上后,电子会发生定向移动,与正电荷中和,两极板上电荷量要减少,根据电容器知识,电量减少,电压就会减少,而且不止是一个电荷要中和,其他电荷也要中和,所以,即使小灯泡连上去,小灯泡也不会亮(最多亮一下),那电容器能成为电源吗?【提问】

电容器因为不能持续提供电流而不能当作电源,怎样才能将这个装置转化成电源呢?

若有一个装置,可以讲中和掉的正负电荷不断分开,以增加两极板上的电荷量,从而保持电压不变,这个装置就能当作一个电源。为什么自然状况下不行呢?我们来看,两极板间电场方向向右,而负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方向向左(图4),自然状态下,电荷不会向右运动,就像我们生活中一样,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想把水从低处抽往高处,经常用到抽水机(图5),在将水从低处抽往高处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电能,克服水的重力做功,转化成水的重力势能,那对比一下,在电子从征集移向负极的过程中,电子的什么能增加了呢?(电势能)增加的电势能是哪里来的呢?如果是化学电池,就是化学能转化为电势能,如果是核电站,就是原子能转化为电势能,所以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电源就是一个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1、电源

定义: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生活中有很多电源,比如说,卫星上经常用太阳能电池,钟表上,经常用图4

图5

5号干电池,电瓶车上常用的铅酸蓄电池,我们选择这些电池是根据我们的能量需要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电源将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是不一样的,为了描述这个本领,在物理中,用电动势来表示该本领。

2、电动势

图6(1)用来表示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电动势越大,表明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越大。(2)大小:等于电源未接入电路(电源处于开路)时两极间的电势差,用字母E表示。

(3)注意:电源上标的电压指的是电源的电动势,一般是不会变化的!

知道了电源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电源真的有电阻吗?我们看这个实验,将滑动变阻器并联在的电源上,在变阻器两端并联电压表,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根据我们初中的知识,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改变滑片的位置,电压表示数不变,是否真的是这样呢?老师这里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线路我已经连接了一部分,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连接剩下的线路,并进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滑动变阻器阻值减小的时候,变阻器

两端电压减小,而减少的这部分电压,只可能是电源拿走了,因此,电 源有电阻。

3、电源的内阻

电流通过电源内部,电源内部也是一段电路,也有电阻,它被称为

电源的内电阻,简称内阻。常用r表示。

图7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连成一个电路,称为闭合回路,我们把电源外部的用电器和导线构成外电路。把电源内部称为内电路,既然电源有内阻,电流流过电源内部时,内阻上就有电压,我们称为内电压,外电路上的电压称为外电压,也叫做路端电压,路端电压很好测量,那内电压呢?

我们这里的两种都不能够进行内电压的测量,老师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可以测量内电压的装置——化学电池,首先我们看下实验的原理图(图10),它的正极是锌板,负极是铅板,里边是稀硫酸,它的内部是开放的,用两个探针分别靠近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电压表就可以得到内电压,探针要离极板足够近,注意的是,电流在电源外部由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由负极流向正极。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外电压,这是实验仪器。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这个实验较为复杂,老师事先连接好了,下面我将进行实验,请一个同学来读数,另一个同学来记录一下,下边的同学请在学案上记录内外电压的读数。【实验操作】

请大家观察所记录的数字,看下内外电压有什么关系呢?【提问】

从大家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外电压减小的时候,内电压增大,且

内、外电压之和为定值,那大家猜测一下,这个定值等于什么呢?(学生很可能回答电动势)【进行测量】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证明,内外电压之和等于电动势,即Ur+U路=E。

现在我们知道了电流流过闭合回路时,内、外电压的关系,那么,闭合回路中的电流如何计算呢?我们先看一个大家熟悉的电路(图12),大家先看下这个电路的电流如何计算。I=U/R,我们计算时用到的原理是欧姆定律,我们来回顾下欧姆定律的内容。【提问】那今天我们知道,电源有内阻,我们又该如何计算呢?I=E/(R+r)。这个式子

图12

图13

就是我们要学习是下一个内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请大家对比欧姆定律,尝试着用文字描述一下呢【学生表述】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在外电路为纯电阻的闭合回路中,电流的大小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表达式:IE Rr3、适用条件: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如何应用,首先,请大家尝试着用解释我们课前的实验,电池用旧了,内阻会变得很大

我们再看另一个教材上的实验,请大家尝试理论分析一下,一次闭合开关,小灯泡亮度会如何变化【提问】【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图14 接下来,我们来练习一下公式的运用

例题: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动势为1.5V,内阻为0.12Ω,外电路的电阻为1.38Ω,求电路中的电流和路端电压。

练习: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14Ω,R2=9Ω,当开关S切换到位置1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1=0.2A;当开关S切换到位置2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2=0.3A,求电源电动势E和内电阻r。

【本课小结】

【课后探究】若给你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阻箱、导线若干、开关,如何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七、板书设计:

§2.4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源

1、电源

2、电动势

(1)定义(2)大小(3)注意:

3、电源的内阻

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欧姆定律的推理 篇10

由于有演绎推理严密性的保证,这类由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可以“放心使用”。熟记其中的常用结论可在攻击过程中带来很大的便利,甚至争取到更为有利的攻击机会或更大战果。比如,使用直进射击方式发射鱼雷对敌攻击时,需要根据敌航向和预定命中角确定潜艇射击时的航向( 称为我艇战斗航向) 。

3 模糊推理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演示实验的探究 篇11

【演示一】路端电压的测量:闭合K1,将双刀双掷开关放在1处,数字电压表的读数即为路端电压,改变变阻器R的阻值以增大干路中的电流,实验发现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大而减小。

【演示二】内电压的测量:闭合K1,将双刀双掷开关放在2处,数字电压表的读数即为内电压。

【演示三】电动势的测量,断开K1,将双刀双掷开关放在1处,数字电压表的读数即为电动势。

【演示四】接通K1,调节外电路的电阻R,改变干路中的电流强度I,记录内压和路端电压U。

实验数据:

实验发现:当外电路的电阻R增大,干路中的电流I减少时,内压U′减小,路断电压U增大,但两者之和U′+U为一恒量,且在数值上等于电源电动势E。

【演示五】接通外电路,保持外电路电阻R不变,把通道中的闸板上下移动(即改变内阻r),记录内压和路端电压U。

实验数据:

实验发现:内阻r增大,干路中电流I减小时,路端电压U减小,内压U′增加,且两者之和U′+U亦为一恒量,在数值上等于电源电动势E。

通过实验得到电源电动势与内、外电路上的电压U、U′的关系:

E=U′+U

=IR+Ir

∴I=E/(R+r)

即得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在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与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与内、外电路中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推理 篇12

一、课堂教学知识量大, 学生难以吸收

初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有过多次变动, 实验教材里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二是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此外还外加了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因为知识点较多, 课堂教学量很大, 所以课堂上时间紧, 学生思考和参与实践都比较少, 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 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二、演示实验, 可视性较差

在演示路端电压和负载 (或电流) 的关系时, 学生要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由于表盘小, 颜色暗, 放在桌面上又有些低, 所以站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 影响了实验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实验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 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仪器放在一个升降台上, 把台子升起来, 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另一方面对有些演示实验, 用投影仪把实验情况投影到大屏幕上, 便于学生观察;此外, 如果课堂人数较少, 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6组学生实验, 真实性、可视性都会更好。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演示实验的预期效果, 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学生活动少, 主体作用没有很好体现

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 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必须按照设定好的节奏进行, 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和发散的时间;另一方面, 教师思想保守, 教学不够大胆, 认为学生物理基础较差, 害怕学生不发言, 出现冷场情况, 或者学生课堂发言不入主题而不好收场。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后, 就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 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说错了正好可以纠正其错误, 只要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 勇于发言, 就要给予鼓励,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因为, 在课堂教学中, 任何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与他互动起来, 就看教师怎样引导, 如何让学生互动。当然, 在实验教学中, 很多实验具有安全性和特殊操作性, 对于这类实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加强学生动手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 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 拓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光锦.《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25) :111.

[2]谢建华.浅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15) :124-125.

[3]田维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J].湖南中学物理, 2009, 9 (15) :68.

上一篇:杭州新东方2017年“教育教学质量月”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下一篇:军训笔记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