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2024-06-05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共9篇)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校发展是我们做教学管理、做教学服务的领导及我们的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

文化一般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延续性和积淀性等特点。因为有了这特性,所以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同样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班级也有属于我们自身特点的文化。课堂是这一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老师可以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文化。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每一刻都充满了文化。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也都充满了文化。我认为从老师进入课堂进行教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文化,教师进入课堂和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动作能否使学生从下课的状态及时回到课堂上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需要老师的临场判断力和大局观,有时教师的一句幽默的语言,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能吸引学生。(吸引学生的文化)。然后一堂课的开始,其实在教学前我们已经做了预设与思考。我们的导入设计就是要用多样的文化创设一个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学生不知不觉中结合到一课的知识点上来。

在组织探讨中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对课堂教学文化的认识并进行了整合,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中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寻找课堂教学文化的追求目标。我是这样认识的,一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进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这是一个人生课题。既然我们已经无可逃避,就需要直面人生。然而,真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进入到课堂之上,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必须沉下心来,慢慢地去摸索和寻找课堂之美,去感受课堂上别样的人生境界。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文化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发展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是在文化中进行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共享文化的精神生活。研究教学就要认识文化,认识教学内容。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教师就要善于使用教材并进行教学加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处理好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既要夯实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又要强调学以致用发展能力的教学原则,保证文化传承的通畅性与有效性。

教学的真正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行为变化和文化的简单传递,而且是内在能力与情感的变化,是不断创生文化的经历。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积极的文化再生现象之一。当教学不仅表现为科学,而且表现为艺术的时候,课堂上就会创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场,因为它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师“教教材”和“教教案”之上,不再是封闭的、机械的、刻板的和程式的规则,而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张扬生命的活力和表现个性的见解,教学之间成为了一个共同的主体,互动的主体,它已经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冲破了课堂的时空,师生的精神世界出现渐进式的丰富、纯洁与 深邃,这就是教学文化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二、立足课堂教学抓质量

我认为在立足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课堂抓教学。构建以“实效性”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学校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来看,将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来进行研究,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抓教研,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课中抓环节,积极构建高效课堂;课后抓延伸,巩固有效教学效果。学校在深入课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走进课堂创设情境——师生交流确定目标——小组合作完成目标——师生互动、展示提高——反馈矫正、小结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学”为主体,以“教师教”为主导,力求严谨,收到实效。

(二)立足课堂抓教研。开展以“四定五步六备”为核心的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有:坚持“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步”(个人初备——主讲人说课——集体议课——修正教案——同课异构)、“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钻研“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优化“两法”(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精选“两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题)。这种校本教研以服务教学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做到了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成果,会极大启发了我们今后的教学管理思路。

(三)立足课堂抓教师素质提高。学校要积极开展“四公开课”活动(青年教师上学习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习归来的教师上展示课、外出参赛的教师上竞赛课)。每次上课后,都要进行广泛的评课活动,以达到汲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目标,有利于加快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立足长远抓服务,师徒结对,共同提高。在立足课堂教学抓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我认为要认真做好“师带徒”活动。这一活动凸显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关爱。近日,我们发挥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启动了“师徒结对”工程。开学初,我们确定帮教对象,安排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办法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之尽快适应我校的教学。每学期要制定师徒结对活动计划,并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我们深深感到学校为青年教师未来发展服务的良苦用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管理的效果。

三、教学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在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更不能忽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常言道: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所以我认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管理者应有的理念。

(一)每个学期要根据学校本学期工作的重点,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认真制定符合学校教学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然后各学科组和教研组围绕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共同制定本学期组内的计划,计划要详实,可操作性强,贴近教师教学工作实际。一个学期的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同时还要制定了落实计划的措施,保证计划的落实。

(二)坚持例会制度。随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基本情况,每学期由教导处组织两次教学常规检查或教学督导。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臵和批改,参加教研情况及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检查情况记载,并及时召开教师大会认真做好常规检查的反馈;坚持每二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学科教研组教研例会制度,学校行政领导定期参加各教研组的活动,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人、有记录、有改进方向;坚持教师每月一次的教学研究例会制度,通过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问题的研讨、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等将教学常规不断推向深入,并增进教师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好教学常规各项工作任务。

(三)教研活动深入展开。教研活动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要真正做到教学常规常抓不懈,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忽视。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体现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主题的同时,把课改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有成果。

每学期,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常规课,中年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要上一节示范课,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上课,一般采取三个层次:一是个人自己试讲,备课组全体听课、教研组长参与;二是第二次试讲,教研组全体听课,教导处参与;三是公开课,学校公开课,全体本学科老师、业务领导参与。

评课,首先是个人说课,谈感受;第二是参与听课老师评课,评课的重点围绕课标理念、围绕研究点突破、围绕学生主体参与,所有听课老师必须人人发言。

课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在反复几次的听课、评课上。在这些反复过程中,老师们逐渐明白集体备课的好处,明白听课要听什么、评课要评什么、反思要思什么、总结要总结什么。专题式研讨让老师们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更明确了研究的方向,让老师们在每个环节中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研究课作为我们打造优质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将不断促进我们在研究状态下实践工作的理念,逐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精彩,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2、认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学科备课组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作为教研活动的首要常规任务。《课程标准解读》、《教学与研究》、《北京教育》等杂志上的专家论述都是老师们学习的内容。另外组织收看专家讲座,同时要求教师及时写出听完讲座后的感受,每一次聆听专家的指导,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从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能对照研究主题和自身的认识谈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

3、提供课例,进行评析

学校购买了有关课堂教学录象带及光盘,有的教师还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例,对这些教学资源,我们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观看,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四、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以来,坚持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重点课题的研究,坚持以课带研的研究形式。全体老师都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们每学期坚持举办一次校本教师培训暨课题实验研究的培训活动,主要形式以专题讲座、教学论坛、教学沙龙、研究课、讲自己的教育叙事、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推动课题实验研究不继深入开展,以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我们反复从试讲、上课、评课,对模式的理解思考走向深入,研究课作为我们打造优质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促进我们在研究状态下实践工作的理念,逐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精彩,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我校的校本教研通过扎实的研讨活动展开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在平时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提倡教师交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做到取长补短,实现课题研究的最优化。进一步完善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领受--领悟--提升。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

五、重视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2

一、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的认识

很多学校制定了很多很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前两周备课;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正式上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门前等候学生, 要像列车员在发车前等候旅客一样, 要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有的要求每一次检测, 教师必须自己命题;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刚性坐班, 一周只能请半天病假;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每学年发表一篇论文, 每人申报一个课题;有的制度愈严, 就愈有效吗?以“章”为本, 见章不见人, 这不是依法治校, 而是以罚治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 没有制度不行, 但只有制度也不行。制度不在于多, 制度也不在于严, 而在于是否把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 不能为了建章立制而制定规章制度。制度的有和无, 宽和严是辨证的,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制度。纵观当前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 不难发现不少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着制度多而严, 制度不落实, 重常规的检查而轻视对常规的指导, 教学个案分析针对性不强, 干部执行常规管理不够和常规制度陈旧等问题。因此, 重新认识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加强中学常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二、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对于教学管理来讲,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简单的招式。是否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 这决定了各个学校教学管理的绩效。现在各个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招数大同小异, “六认真”, 大家都在练;“五个基本要求”, 大家也都在练。大家都有武功秘芨, 但最后的功力却不一样, 这里面除了生源、师资等因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的程度不一样。怎样才能落实?第一要实实在在地抓细节, 如培优补差的落实, 教师应该做到“四补、四落实”。四补:补知识、补方法、补态度、补信心;四落实:落实人头、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地点。以落实时间为例,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老师这么忙, 那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补?其实晚自习, 我们有些老师从头到尾, 一讲到低, 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时间来培优补差?有些老师好象大学教授一样, 上课前匆忙赶到, 下课后迅速离开, 学生要请教老师问题, 纵里寻他千百度, 还是找不到。这些老师连起码的辅导时间都没有保证, 更谈不上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校都安排了自习课, 这本是培优补差的好时间, 但有的老师却仅仅是充当了警察而已, 只维持了纪律, 没有针对性地主动辅导, 更有甚者, 坐在讲台上看报纸, 无视学生。

第二是要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课堂是落实教学常规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学效应的主渠道, 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就必须要深入课堂, 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很敬业, 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 但教学效果就是不好, 敬业不精业。有的老师课备得很好, 但上课却可以发水, 备课好不等于上课好, 所以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尤其重要。我们提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 实行推门听课, 听随堂课。听课后, 一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 并及时地、当面地给教师反馈。有的学校建有电子监控室, 各教室一览无遗, 如果我们利用电子监控室来听课, 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但是我们提倡听课者仍然坚持到课堂里听课, 这样能让老师多看到学校干部的工作, 又能给教师适度的工作紧张感。

第三是要讲实效, 不能搞形式。现在提倡教学反思, 要求教案必须要有教学后记, 这些都非常好。问题是怎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记?有的老师在教案后记栏里写道: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反映很好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应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问题来反思我们在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教案中做出补充、修改和增删。所以我们在检查教案的时候, 不只是看教学后记栏里有没有后记, 而是看怎样的后记。其实后记并不一定非要记在后记栏里, 记在教案之中更好, 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修改的后记更好。

2、教学个案的分析有利于落实常规。

教学常规, 学校领导肯定是反复在讲, 讲反复出现的问题。但简单的说教, 反复的强调, 对有些人是很难奏效的。我以为可以学习MBA的案例分析法, 就从教师的教学案例入手, 效果会更好。北京崇文区清华街小学校长景芳玲认为, 学校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通过典型案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以为景校长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3、落实教学常规, 干部应作好榜样。

俗话说,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 学校也是如此。干部的教学常规落实得好不好, 群众也在监督。我们在检查教案时, 一定要检查干部的, 听课也一定要听干部的。我们的教学管理干部要敢于在大会上明确表态:欢迎老师们听我的课, 检查我的教学常规。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好, 如此身先示范, 身正, 则不令而行。

4、教学常规制度要不断地创新。

常规首先是规范, 但不排斥创新。创新不等于推倒重来, 修改也是创新。比如过去常讲的年级教学四统一, 统一内容, 统一进度, 统一作业, 统一资料。其实针对快班和慢班, 内容、进度、作业恰恰应该有所区别。又如下载教案, 过去可能不准用, 其实只要不照搬, 在消化、修改、补充的前提下, 为什么不可用?再如论文评比, 老师的论文不是专家的论文, 因为实实在在的原因, 一些老师只好去下载、去组装、去应付, 基于此, 我们是否可以不组织论文评比, 代之于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评比可否?代之于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可否?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3

一、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要求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学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二是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突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成为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体。“以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呼唤以人为本

(一)确立教师主人翁地位需要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让教师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体会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贵,以崇高的理想激发起持久的创造力。学校领导要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为教师办实事,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要尊重每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保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事情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真正关心学校的发展,进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

(二)创设和谐工作环境需要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现代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人和政通的管理氛围,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搭建起民主、和谐的桥梁。要营造一个互相平等、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这样,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工作,实现学校管理的主动化、高效化。

(三)完善教师评价需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格发展状况。这就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做法,有可能对教师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比如单凭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导致教师自我评价权的缺失,进而导致焦虑、紧张、嫉妒等负面影响。因此,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必须构建有利于教师形成健康心理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倡导和谐、合作、民主的学校组织文化。目前很多学校在管理中强调“竞争”,但要促进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校也应该关注“合作与交流”。否则一味在教师之间营造所谓的“激励机制”,很可能滋生狭隘心理,从而导致人情冷漠、人心涣散。

(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以人为本

发展人是全新的学校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以往的教师队伍建设往往侧重于管理、监督和考核,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教师培训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校的办学理念无法真正内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通过建立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专业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学习系统。学校应充分发挥已有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尊重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本体性知识不断拓宽,条件性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规范办学,遵循教育规律,不搞应试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树立课程理念,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断丰富和开发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活动平台,让其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三是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取消以考分为唯一条件评价学生的方式,建立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机制,使评价成为诊断、校正、鼓励、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四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人。

(六)建立学校科学管理制度需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制度管理。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这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如同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不会有道路的畅通。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走出学校人本管理的误区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对“以人为本”内涵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一) 把“以人为本”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庸俗的人情圈子,“以人为本” 异化为“以人情为本”。 “以人情为本”是对“以人为本”内涵异化的理解, 把“以人为本”当成拉关系走后门的幌子,人人只当没有原则的“老好人”,最终使学校纲不举、目不张,风气不正,学校工作变成一盘散沙。可见,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本着肯定人、激励人、发展人的思想去管理学校的,学校管理者的“人情味”应该是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关心,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事业上的支持;学校的“人际”应该是温馨向上、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庸俗化的人情主义。

(二)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为本”

在少数教师的眼里,“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的管理让个人感受到绝对的尊重、自由和满足,学校的一切管理,必须满足“我”的需要而进行,以“我”是否认可、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学校整体利益。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建立积极向上的认同观念,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曲解没有生长的空间,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把“以人为本”误解为弱化甚至放弃制度的管理

有人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良心职业,主要靠教师的自觉自律,现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就应当尊重、信任、理解教师,教学管理与考核更应该充分地人性化,而规章制度必然会制约、压抑人文气息,引起逆反心理,这与以人为本追求的境界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人本管理应该淡化甚至取消制度的制约。其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意味着对人的自由放任,更不意味着对科学制度的否定,而是需要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才能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四)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曲解为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

有学校或教师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简单地理解为顺从学生的天性,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就怕挫伤自尊,泯灭了兴趣,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有的学校甚至淡化了纪律与管理,如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随意选择同桌、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教育规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4

部队是高度统一、整齐划一的大集体。每一项工作都围绕着这个大集体进行,每一名官兵都是这个大集体的一员,每一处细节都代表着这个大集体的形象。抓好每一个细节管理,才能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作用,才能保证每一项工作有效落实,才能实现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所以说加强部队管理工作,抓“精”抓“细”尤为重要。

一、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含义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条令条例为依据,以提高战斗力为目的,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标准,将条令条例和部队管理的各个方面量化、细化和具体化、达到标准统一,即:一项制度定方圆,一把尺子量长短,一个标准落到底,一件事情抓出头。部队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精”,即高质量、高标准,精益求精;“细”,即细致入微,一丝不苟。通过精细化管理使人人都在纪律约束中,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控,处处有人抓,以“精”求深入,以“细”求深化,以精细化管理模式展现消防部队官兵新精神、新形象。

二、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作用

(一)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是提高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战斗力,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在职责方面可以“细化”,细致到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自己的战斗职责。在学习秩序方面可以“细化”,细致到每名官兵对每项战斗编程、每个重点单位情况等牢记于脑熟记于心了。在执勤训练方面可以“细化”,结合部队整体战斗实力、每一个战士的战斗能力,重点规范实施集成战斗编程,突出规范如演练活动编程、高层建筑编程、交通事故处置编程、娱乐场所灭火训练编程、化危品处置编程等,将所辖的战斗力分解成一个个小“集成模块”或“零件”,诸如指挥组、灭火组、搜救组、破拆组、供水组、保障组等,科学组合从而发挥最大效能。所以,细节就是知己知彼,细节就是百战不殆。

(二)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是确保部队安全稳定的有效措施

安全稳定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盯着问题做工作是提高精细化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告诫我们,部队安全管理工作中许多事故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的发生,都与经常性工作不落实直接相关,致使本可避免的悲剧发生。俗话说“集腋成裘、集沙成塔、集溪成河”。在安全工作管理上,只有妥善化解“小矛盾,小问题”,才会始终保持部队的安全稳定,而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因此,面对本单位管理中存在的“小问题”,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定实,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思想工作跟得上、思想教育做得实,始终保持部队的安全稳定。

(三)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是促进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保证

从某些方面讲,当前消防部队部分管理工作仍处在相对粗放经营的状态,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突出问题。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建立健全各项运行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细节决定成败”,努力把精细化管理与贯彻落实条令条例相结合、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与中心工作落实相结合,以条令条例为依据,抓基础性工作、抓细节性管理、抓贯彻性落实,做到相辅相承、高度统一、不脱离实际,突出中心工作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安全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大力推动部队建设和业务工作全面发展。

三、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什么是细节?一般来讲,细节就是细小的事物、环节或情节。可以形象比喻说,细节是消防部队的一兵一卒,是转动链条上的扣环,是抢险救援中的一把小腰斧……细节组成战斗、训练、工作和生活!在消防部队,我们往往要重复做一些具体、琐碎、细小的事。而这些平淡的小事,却体现出工作水平和质量,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所以说,细节是砌垒宏伟事业的基石。作为基层消防部队,必须严格落实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人按条令管,事按条令办,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确保部队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三精八细八实现”,即精密组织、精确管理、精准定位,细化人员管理、装备管理、安全管理、场所管理、执勤秩序、训练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推进部队建设和业务工作快速全面发展。

“三精”:

(一)精密组织。精细化管理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关系和严格的逐级负责制,条令条例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有明确的界定。事实证明,只要老老实实的遵规行事,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各级干好各级的事,就能做到放而不乱,统放自如。

一是支部领导要把关定向。“向”就是带兵治警的正确方向,讲的是按客观规律治警的方法和途径。党支部抓精细化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按纲抓建,保证基层部队精细化管理的方向;积极化解矛盾,形成抓基层部队精细化管理的合力;强化帮扶督导,解决基层部队精细化管理的难题。

二是机关指导要得力有章。机关在抓好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关要指导精细化管理工作,重在教方法、理思路、出点子。要充分发挥在理论素养、工作经验、能力水平、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基层解决精细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三是基层落实精准有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抓好精细化管理工作,要突出抓好“九查一报告”,即查官兵睡眠,了解官兵思想;查开饭用餐,了解官兵健康;查操课人数,掌握不在位原因;查警容风纪,维护部队纪律;查内务卫生,维护良好生活环境;查装备管理,确保完整好用;查重点时段,防止失控漏管;查营门岗哨,杜绝漏哨误岗;查制度落实,确保安全稳定。每日向上级报告当日工作情况。干好每天的事,做好每一件事,始终使管理工作精细化,确保管理工作实效性。

(二)精确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难在持久,功在细化,贵在养成。要从官兵日常工作生活入手,使全体官兵时时有提高,事事受教育,培养军人气质,陶冶战斗精神。

一是抓一人一事教育。法规制度面前要贯彻“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原则,但如果教育跟不上,精细化管理工作不可能是高水平,无法保持良好状态。因此,必须组织针对性、时效性很强的教育,将讲大道理与讲小道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普遍性问题与解决个别问题相结合,着力强化官兵严格执法、自觉守法的意识,以官兵行动的自觉程度检验教育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教育管严格思想、管住行为。

二是抓一点一滴养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在言行举止上,应严格按条令条例抓养成,使官兵一言一行都符合条令条例的规范。在任务繁重、环境艰苦、人员分散的情况下,不能降低标准;在完成重大任务,通过考核验收、受到表彰奖励时,不能放松养成的要求,通过一以贯之的不懈努力,培养特有的军人气质,使之动则有威,净则有神,居则有礼。

三是抓一招一式规范。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规范部队的行动,履行正规的四个秩序。要突出抓好值班备勤、留营住宿、晚点名、查铺查哨等一日生活制度的落实,科学安排,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三)精准定位。精准定位就是要实现“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定效”的“五定”目标。

一是明确目标、量化任务、细化措施,把每一项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完成时限具体到每一个单位,落实到每一名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人人有担子、层层有责任的工作机制,在任务落实上精准定位。

二是统一规范各类标识和物品的大小、长短、位置和数量,对车辆器材、被装器材、公共财物、各类库室、文书档案实行一物一卡,一车一卡,一卷一卡,一室一卡,做到标识统一、高度一致、长短一致、距离一致、里外一致,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在标识化管理上精准定位。

三是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工作机制,把官兵的警容风纪、工作态度、工作秩序、工作效率、履行职责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之中,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予以划分,与评先评优、选人用人相挂钩,分类指导,奖惩兑现,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优劣奖惩上精准定位。

“八细八实现”:

(一)细化人员管理,实现责任对接。在人员管理工作中,要手段灵活,“对症下药”,不拘于形式。比如:每个季度给士兵家里写一封信,汇报其在部队的表现,建立与家长共同管理的模式,使其在部队安心服役;开展每周一星评选活动,对每周工作表现突出的士兵及时表彰奖励,并在评比栏上张贴照片,激发士兵荣誉感;探亲休假人员统一发放《探亲休假跟踪卡》,实行请假人员全天候、全方位掌控,中队干部对休假人员交待注意事项,并签订责任书。

(二)细化装备管理,实现完整好用。建立消防装备维护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器材装备使用制度、登记清查制度、日常保养制度、检查制度、交接制度,统一制作《车辆装备一览表》,落实一车一表、人手一册。

(三)细化场所管理,实现整齐划一。从标牌、制度、奖惩入手,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库室场所。库室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定位责任牌,时刻提醒官兵按规章办事,按程序操作。用制度强化日常管理责任落实,做到“用、管、责”于一体,开展“每周一星”评比活动。由每周值班班长对检查情况评比排名,对表现优秀的予以奖励,对相对落后的予以批评。

(四)细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发展。

首先,教育内容要细化。使官兵认识到安全稳定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发生事故对部队建设的危害性,认识到抓好预防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其次,教育针对性要细化。针对节假日期间人员思想易松懈的特点,要抓好各个节日前的安全防事故教育;根据季节变化的规律,要抓好季节性事故预防的常识教育;结合几项大的工作任务,要抓好安全工作不是中心影响中心、不是全局关系全局的责任意识教育。

第三,教育的时机要细化。要坚持将安全教育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将教育贯穿于每一件具体事、每一位具体人、每一个具体角落,做到有苗头及时提醒、有隐患及时消除,较好地克服无事不想事、出事搞整顿的被动式管理方法。

(五)细化执勤秩序,实现规范统一。细化执勤秩序是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细化战备值班、交接班、战备教育、等级战备等制度,熟悉掌握各类灾害预案,确保重点单位灭火救援预案准确、规范、完整,修订及时。要细化勤务模式,规范接警出动、火场指挥、战斗编成、战评总结、战术研讨、重点单位预案、水源管理的方法程序。

(六)细化训练秩序,实现科学正规。官兵的日常训练占据了一日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所以细化训练秩序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贯彻落实《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大纲》,系统开展体能、技能、装备操作应用、“六熟悉”、战术科目训练和实战演练。每周制定《周训练计划表》,明确训练内容、场地、人员、时间、要求,明确参训率、合格率和优秀率,确保训练科学有效。

(七)细化工作秩序,实现严谨规范。设立工作目标运行图,细化全年大项工作,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完成时间、责任人和完成情况,目标运行图统一上墙。将每周一例会制度、行政值班制度、会议制度、组织制度、中队工作登记制度作为细化工作秩序的重点内容,始终保持工作秩序的正规、严谨、有效。

(八)细化生活秩序,实现正规有序。从早操到开饭、从操课到晚点名,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活秩序,让官兵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什么时间不应该干什么。细化官兵的日常养成,从一点一滴抓起,使官兵做到操场上下一个样,营区内外一个样,最终实现部队管理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5

舒宗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各种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依赖于各类移动存储载体。以U盘、移动硬盘、存储卡为主的移动存储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信息载体。然而,人们对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许多环节上,见密不识密、是密不管密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国家秘密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在兼顾移动存储载体有效利用的同时,确保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保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移动存储载体的功能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使用方便、兼容性强、拥有量大,使移动存储载体泄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移动存储载体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数据资料不易损坏、可重复使用。从硬件支持上来看,有USB接口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移动存储载体,而目前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配置了多个USB接口,方便了移动存储载体的接入和数据资料的读取。从操作系统的支持上来看,目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需特别安装驱动程序,即可实现移动存储载体的即插即用,其它操作系统也可通过安装专用驱动程序实现连接。正是因为移动存储载体使用方便、兼容性强、价格低廉、拥有量大,一旦管理上失控,失泄密就可能随时随地发生。

(二)黑客和间谍程序多、信息易于复制且传播速度快,使移动存储载体泄密无影无形难以被察觉。由于移动存储载体经常用于电子文档交换、传递,经常拷贝外来软件和文档,不可避免地会感染到计算机病毒。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查杀这些病毒,黑客、间谍程序就很容易通过移动存储载体的交叉使用侵入到涉密计算机和内部网上,不留痕迹地从涉密计算机和内部网上窃取敏感信息,再经移动存储载体向外网传播,将涉密信息泄露出去。

(三)体积小、容量大、不易管理,使移动存储载体易失控或丢失。移动存储载体具有容量大的特点,当前U盘容量大多达到1GB至16GB,移动硬盘达到500GB至1TB,甚至更大,可存储的信息量十分惊人。一个4GB的U盘可存上万份电子文档,一个500GB的移动硬盘完全可以存储一个企业所有产品的全套电子技术文档,一旦泄密,信息量将十分巨大。

(四)数据易修复、彻底删除难度大,使传统的泄密防范方式在移动存储载体上逐渐失效。移动存储载体上保存的电子文档经删除甚至格式化后,仍有办法恢复出原来记录的信息,这使泄密防范的传统方式逐渐失效。移动存储载体改用、维修或报废时,认为简单删除涉密信息即可达到保密要求,或脱密处理后就不需要严格管理,都会使移动存储载体出现泄密危险。

二、当前移动存储载体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患

(一)对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登记管理不严格。多数人员对保密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纸介质层面上,对移动存储载体的保密管理仅注重于禁止接入互联网,而对购买、登记、标识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保密法规明文规定用于保存涉密信息的移动存储载体应该进行申报、审批、登记,并按其实际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粘贴保密部门统一制作的密级标识。而有些单位没有针对移动存储载体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对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非常松懈。购买时没有及时登记备案,载体的数量、底细不明,未做到专盘专用,涉密信息和非涉密信息存在同一载体上,明密不分,不标密级,存在失泄密隐患。

(二)存在移动存储载体公私混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等现象。由于对移动存储载体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有的人员随意将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接入到办公电脑上,习惯将工作上的敏感信息存入个人私用的移动存储载体上保管,又将这些保存过敏感信息的载体随意接入到家庭上网计算机上;有的人员喜欢将个人资料存储到涉密移动存储载体上,有时无意中将这些涉密载体接入到家庭非涉密计算机。等等这些,都造成移动存储载体公私混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使内、外网“隔而不离、藕断丝连”。

(三)随意携带涉密移动存储载体外出,或将涉密载体借给他人使用。有的人员为了工作便利,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资料,有意识地把单位和他人的工作信息甚至涉密信息存入个人保管的移动存储载体上。外出时,不履行审批手续就将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携带外出,以便随时调用。有的人员随意将存有涉密信息的载体借给同事、朋友使用,或在外单位使用。一旦这些保存有涉密信息的载体发生被盗、丢失等事故,或被人无意接入互联网,都将造成重大失泄密风险。

(四)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大多数单位的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没有采取安全芯片、指纹识别、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涉密数据大多采用明文保存。如果这些涉密载体被不法分子控制,非法持有者可轻而易举的获取涉密信息,给国家利益和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五)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维修和报废管理松懈。有些单位在涉密移动存储载体出现故障后,有时为了方便,在没有资质的维修点维修,载体里的涉密信息也不经处理,也不派技术人员在场监督,存在涉密信息被窃的危险。此外,许多单位没有把报废的移动存储载体按规定销毁,或者销毁的方法不当,都存在泄密风险。

(六)保密检查时容易忽略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的监督检查。保密人员在进行保密检查时,大多只关注登记在册的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情况,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的安全管理往往忽略不管。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是否接入过涉密计算机、是否存储过涉密敏感信息等情况不进行检查,使个别保密意识淡薄的人员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使保密工作上的漏洞得不到及时堵塞,也会给保密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改进移动存储载体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各单位应把移动存储载体管理作为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移动存储载体管理规定。要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落实好领导的保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把移动存储载体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考核,对造成失泄密事故的个人和领导要追究责任。同时对涉密移动存储载体从购买到报废进行全程监管,实行“统一购置、统一标识、严格登记、集中管理”。严禁私自复制、保存、出借、销毁涉密存储载体,严禁私自携带涉密载体外出或私自将涉密载体送往没有保密资质的单位修理,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存储载体报废后应当彻底物理销毁,确保保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保密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日常防范意识和技能。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定期开展保密技术防范技能及保密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全员自觉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对涉密计算机要安装正版软件,正确设置口令,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定期扫描计算机系统,防止病毒的侵入。对涉密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要与外部互联网物理隔离,要具备符合要求的身份鉴定机制、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安全审计机制、违规外联控制机制、入侵检测监控机制和计算机病毒查杀功能,正确设置系统配置,关闭一切不需要提供的服务,关闭一切不需要使用的端口,关闭一切不需要开户的共享,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及时用补丁对系统进行修补,堵塞网络安全漏洞。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6

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 姓名:徐惠妍

[摘 要]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宗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以服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目标为指导思想,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尝试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角度探索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青年学生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群,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共青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学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共青团也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而校园文化正是校风和学风的体现,是学校精神的部分内涵和表现形式。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力量,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共青团的育人工作的开展又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形态(如物化形态、组织形态、活动形态)还是深层形态(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无一不与共青团工作相联系并渗透在工作的全过程。这些形态甚至包括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实质内容,蕴涵着一种校园精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由我们全体学生所共同创造,同时又塑造了学生本身这个群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作用 共青团的重要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新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学生在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知识技能、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

(二)导向作用

共青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体系,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学校组织中的环境设施、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共同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感染、规范着每一个学生,为个体行为提供了价值参考,使个体自觉地把组织目标视为自己的行为目标。

(三)凝聚作用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青年学生进步。而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凝聚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为解决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和良好氛围,为学校成员提供了多方面的心理满足,从而构成了学校所独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校园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宿感,形成必然的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的总体目标。

(四)激励作用

调动和发挥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创造力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工作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形成学校活力。

(五)锻炼作用

校园文化是我们学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创造,既可以丰富学校生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其有机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进而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增强实践锻炼能力。校园文化以上各种功能的挖掘与发挥都是通过非强制性力量得以实现,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共青团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共青团工作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共青团工作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我们初步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和行为,因此我们结合“五四”、建党、建国等重大纪念日,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观看爱国影片、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共青团工作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开展以提高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内容的美育活动。一方面我们邀请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团体到学校来演出高雅健康的节目,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校内艺术活动,通过举办美术绘画、书法、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文艺汇演等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三)开展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多方面技能为目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建设,使学生社团成为团学组织的有益助手,成为培养学生骨干、锻炼提高素质能力的学校。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锻炼、表现、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可以学以致用,扩大视野,提高其各方面的技能。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

总之,我认为只有通过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而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因此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使共青团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培育一代高素质的社会成员发挥更大、更强的作用。参考文献: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7

关键词:物业服务,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物业服务这一新兴行业应运而生, 并逐步发展壮大。物业档案管理作为物业服务内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开展其他服务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其质量优劣是衡量一家物业企业工作规范与否的重要标尺。为了保证物业服务规范有序, 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解决好物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开拓档案服务新领域, 推动物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一、物业档案的定义与内容

物业档案是指在物业服务活动中形成的、反映物业状况、业主和住户变迁以及物业企业管理、服务、经营活动情况, 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不同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某一项目物业服务基本状况的综合反映, 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物业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业自身的档案, 包括开发建设成果的记录和物业服务企业接管物业后进行管理、维护或更新改造情况的记录;二是物业业主和住用人的档案, 如姓名、家庭成员情况、单位、联系方式、管理费或租金缴交情况等。物业档案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档、图、卡、册、表。“档”是指在物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字材料, 包括前期介入文件、接管验收文件、物业服务合同、业主投诉、报修记录等, 它是物业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图”是指与物业相关的各类图纸, 如房屋平面图、水电气线路图、给排水管道图等。“卡”是指根据需要制作的内容浓缩、搜索方便的各类卡片, 包括设备保养卡、维修记录卡等。“册”是指为增加信息容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的业主缴费底册等。“表”是指业主情况登记表、房屋质量验收登记表等各类表格。

二、物业档案在物业服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物业服务的日益普遍和发展, 物业档案在物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越来越受到包括物业服务从业者在内各方面的重视。城市化的日益发展, 人们对于住宅质量和品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小区各种设施设备越来越多且复杂, 而各种管线进入地下或埋入建筑物体内也越来越多。作为物业档案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技术档案则是对这些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一套完整、准确的物业工程档案往往能在维修养护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省时省力的作用,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他业主或使用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物业业主和使用人档案则是物业企业开展各种管理和服务的资料来源, 通过它们物业企业可以全面了解业主和使用人的状况和需求, 从而为业主提供各种针对性的服务, 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增加企业经营的效益。同时, 物业档案因其具有系统详实记录物业服务各方面情况和数据的特征, 故常常成为物业企业解决合同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的可信依据和帮助领导作出科学决策的信息库。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转的保证就是诚信, 社会各界如何判定一家企业的可信度, 其基本依据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业绩或荣誉的记录, 无论是资质审核、项目招标、融资等, 都必看重企业的信用档案内容。由此可见, 加强物业档案管理有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物业服务优秀项目评选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 行业内外对于物业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物业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真正发挥物业档案在物业服务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物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一线项目物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中, 我们不难发现档案工作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 相关行业档案管理工作规范缺失, 造成档案管理工作欠规范, 档案管理质量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 (1) 档案资料不完整。例如小区台账中的业主个人情况登记栏不是少这就是漏那, 而且内容没有及时变更。 (2) 档案资料存放未经科学整理和排序, 不少档案只是被简单地装在档案袋或档案盒中, 没有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进行分类、归档、立卷, 显得杂乱无章, 致使查找利用耗时费力。 (3) 档案资料缺失责任不清。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不到位, 档案资料在传递过程中交接手续不健全, 对缺失档案的责任难以确认;更严重的是某些建设单位或管理单位在项目验收移交中, 存在将部分档案采取隐匿、转移、抽取、顶替甚至损毁的恶劣现象, 有意逃避管理责任。 (4) 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 尤其是软件建设方面欠账较多。

四、如何进一步做好物业档案管理工作

有鉴于此, 要做好物业档案工作, 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将物业档案工作纳入企业整体工作规划之中。自上而下加强企业员工的档案意识, 企业领导应对档案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 通过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管理, 切实将物业档案工作作为企业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依据。采取组织参加档案知识培训、考试等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员工的档案意识, 营造人人关心档案工作, 人人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2.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和依据, 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监督—检查”三位一体的档案管理体系,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并适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规范档案工作程序, 抓好每一个环节, 确保相关制度得到完好落实。

3.物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企业领导应安排综合素质高、责任意识强、工作认真扎实、耐得住寂寞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同时, 应把档案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总体规划中, 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提升。

4.档案法制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必要条件。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 制定一批行业档案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进一步明确物业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标准, 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和移交, 保证物业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 行业主管部门应将企业档案管理状况作为其资质审核的内容, 促使企业重视档案工作, 完善档案管理。

5.牢固树立科技兴档的指导思想, 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使档案工作真正实现信息化、标准化。

6.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加强档案资料的编研, 加大档案资料的深度开发。改变以往档案资料“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况, 变档案资料为档案资源, 将档案资料中具有物业管理特色、有着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果、案例转化成专题信息摘编、快讯、参考资料等, 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更好地为企业或业主服务, 进而提升物业档案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 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应正确认识物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创新管理机制, 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适应行业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尹彦红.物业档案管理浅述.2010 (2)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8

高职院校系部教学档案管理认识思考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层次的不断发展变化,促使系部档案管理要尽快适应新的模式和教学规律的要求,从而实现档案的常规化、规范化管理,使档案的价值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一、系部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内容

档案建设是系部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参考,是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可再生的重要信息资源。

系部教学档案具有鲜明的教学一线的特点:

1.档案的内部性和原始性

系部教学档案大多是系内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历史记录。

2.内容的专业性和多学科性

由于系级专业设置,学科划分比较细致,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这些教学档案材料表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多学科性。

3.运行的周期性和成套性

教学档案不是以自然年度为周期,而是以学期或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周期。

4.资料形式呈现多样性

教学档案的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化。

系级教学档案的内容:

1.教学综合类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达的指导性、指令性文件材料,包括教育改革、专业设置、招生、毕业分配等方面的计划、指示、规定和办法等。

2.教学管理类

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竞赛活动、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和考试等原始资料。

3.教学研究类

教学改革方案、教研室教研活动计划、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合格课程、重点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优秀课程建设等材料。

4.实践教学类

实验计划、实验课表、学生实验报告等。

5.师资类

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需求、培训、业务考核、教师发展培训规划等。

6.毕业环节类

包括学生的毕业实习、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相关资料针对以上不同类别的档案资料,我们要采用不同措施进行管理。

二、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缺乏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多数为系部教学秘书兼任,有些院校系部领导对教学档案工作并不是足够重视,对其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管理工作思想上存在不统一,工作思路不清晰等。

1.教学档案收集管理相对分散,档案管理资料比较凌乱,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足够重视系部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2.对教学档案的利用意识较差,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缺乏信息化。没有制订教学档案管理办法,教学工作中无章可循。

3.教学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范围和职责不明确。对档案建设的投入不够,缺乏长远意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三、加强高职院校系部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高职院校系部档案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通过对档案的管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可以使教师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只有对自己的工作用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通过对档案的管理,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修正,修正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效果更加完善。

3.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具有一种成就感,创造一个施展个人才能的平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

4.可以加强系部的内涵建设,为系部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学的过程更加规范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形成一个严密高效规范科学艺术的教学运行体制,当然,这个体系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体系。

5.形成良好的教师行为习惯,培育一种良好的系部文化,创造一个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学习氛围。

6.留下每位教师和学生进步发展的脚印,形成高职系部文化的历史积淀,随着系部档案的长度和厚度的增加会使系部的各项工作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运行轨道,更加有效地从多方位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工作,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我们可以在总结中加以修正,并且在修正中不断取得进步,高职院校系部档案管理的内容是复杂的,需要我們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

四、加强系部教学档案建立与管理的对策

1.加强档案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要不断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各级档案人员的档案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2.建立系统有序的管理体制,落实院系教学档案管理责任制

系部教学档案管理可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责任制,加强教学档案建设组织和制定保证是必不可少的。让所有教师都承担一定的教学档案责任,对各自的教学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

3.加强教学档案的现代化和开发利用,为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供利用。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构建网上档案服务平台,可以建立相应的经济信息资源导航系统,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下载并建立成自用的查询工具,并不断地定期更新、完善、跟踪最新信息。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9

对做好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认识与思考.h1 { PAGE-BREAK-AFTER: avoi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LINE-HEIGHT: 240%;MARGIN: 17pt 0cm 16.5pt;FONT-SIZE: 22pt;FONT-WEIGHT: bold }.h2 { PAGE-BREAK-AFTER: avoi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LINE-HEIGHT: 173%;MARGIN: 13pt 0cm;FONT-SIZE: 16pt;FONT-WEIGHT: bold }.h3 { PAGE-BREAK-AFTER: avoi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TEXT-ALIGN: justify;LINE-HEIGHT: 173%;MARGIN: 13pt 0cm;FONT-SIZE: 16pt;FONT-WEIGHT: bold } DIV.union { LINE-HEIGHT: 18px;FONT-SIZE: 14px } DIV.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FONT-SIZE: 14px }

省政协副秘书长

熊维明

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政协专题调研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三是政协专题调研工作需要把握的关键环节;四是政协专题调研工作需要注意克服的不良倾向。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专题调研,即围绕专项课题开展的调查研究,它是一项有着显著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的活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了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为了摸清和掌握情况、研究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都需要高度重视和有效开展调查研究或专题调研工作。

人民政协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工作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建议,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对于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2月出台的《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改进专题调研工作的意见》对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专题调研是政协履行职能的基础环节,是调动委员积极性的有效形式,是活跃政协工作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专题调研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和活跃政协全局工作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政协专题调研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是履行政协职能的需要。大家知道,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项主要职能,只有认真切实地履行了这三项主要职能,才能发挥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才能凸显人民政协的重要地位与价值。但履行政协职能需要有抓手、有着力点,有赖于开展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座谈会、专题协商会等协商议政会议活动以及开展提案、视察、专题调研、社情民意信息、学习、文史、宣传等经常性工作,其中专题调研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政协各种议政性会议上的发言材料和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建言材料,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第二,是推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即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人民政协作为发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通过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能够促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科学决策能力和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人民政协积极有效的调研建言,能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参政党,参政议政是各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而通过搞好调查研究和提高建言献策水平,能够提高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有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是汇聚力量加强团结的需要。人民政协专题调研与其他单位专题调研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就是政协专题调研除了与其他单位专题调研都具有咨政建言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富有政协特色的团结功能,专题调研以课题为纽带所形成的广泛联系和凝聚作用,有利于形成宽松包容的民主氛围,突出人民政协的团结主题,综合体现人民政协所具有的统一战线性质,促进大团结大联合,使专题调研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发扬人民民主的过程、汇聚各方力量的过程、增进团结协作的过程。

由此可见,人民政协的专题调研工作非常重要。各位政协委员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政协专题调研这一重要工作手段与平台,为自己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服务。一般而言,政协委员开展和参与专题调研工作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积极参加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委员所在党派团体及界别组织开展的集中调研活动,并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既可为集体的调研报告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又可形成自己的调研成果;二是委员自己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就岗调研,走访企业、部门和群众,收集有关资料,研究分析有关问题,以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会议发言材料等形式,就自己所从事或熟悉的行业领域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坚持基本原则

政协调查研究及调研文稿准备应遵循一定的基本的原则,以便调研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此,需要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调查研究不是无的放失、无病呻吟,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不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和要求,就不能叫调查研究,如一般的参观、察看等,目的只是大概地了解情况,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就不能冠以“调查研究”之名。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次调研都必须要有十分明确具体的目的与要求。

第二,真实性原则。调查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事实真相,把发展现状搞清楚,把问题和原因找准,这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前提,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是取得调研实效的保证。这就要求在调查中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从文件到文件,参加调查的同志要有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调查态度,一丝不苟、艰苦细致的调查作风。

第三,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对特定问题的调查研究,首先要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法、多途径去调查、分析、考虑和对待,以便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全貌,包括通过纵向比较,对事物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横向比较,对不同地区或国内外同一问题的同异点、产生原因、做法经验等进行分析研究。在对特定问题整体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其不同层次或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对事物区域整体认识的基础上,需要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局部地区进行调查分析;在对事物总体共性问题认识的基础上,需要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对若干微观个体的个性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第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界定与表现,对特定问题的调查研究应该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对事物的成绩、问题、原因等情况有具体数据资料作说明、佐证,能够达到精确、真实、有说服力的效果;对事物的观点提炼、定性描述,能够起到提纲挈领、认识性质、把握本质、切中要害的作用。当然,数据引用要恰当,要能够说明问题,不能过多过滥,观点提炼要准确,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

第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以理论为指导,理论是实践的升华,二者密不可分。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现实发展中的事物和问题,着眼实践,着力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是调研的根本任务。但调查研究又离不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离不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离不开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把握。调查研究脱离了理论指导,就可能就事论事,产生片面性和盲目性,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既脚踏实地又立意高远,既立足现在又着眼未来。

三、把握关键环节

对于调查研究及形成调研文稿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认真对待,但关键是要认真把握好调研选题、实地调查和调研文稿写作三个重要环节:

1、要选好调研课题。政协调研课题选择是否准确、得当,对于整个调研工作及其成效影响极大,有时提出一个好的课题,比做一个课题更难,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产生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政协调研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政协开展专题调研需要坚持的基本准则。只有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选择党委政府重视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与党委、政府的工作“合拍”,才能引起重视,获得支持和配合,调研成果也容易被采纳并产生实际效果;只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想领导之未想,急领导之未急”,选择一时尚未引起党委政府注意,或已引起关注但尚未研究解决的冷点、盲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也同样能够引起重视,取得好的效果;二是突出政协特点与优势。政协调研课题不仅应是党委政府欢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且也应是能够发挥政协优势、政协能够做且可以做好的,人民政协在专题调研工作中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位置超脱、客观公正的优势,联系界别群众、反映群体意愿的优势,与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调研相比,政协更应该选择那些值得“刨根问底”作深入探讨的、别人没有注意到和没有想到的、已决策但落实不够的、别人不想说不敢说不便说但却是事关全局的等问题开展调研,这样政协的专题调研工作才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取得实效。

一般而言,政协调研选题应突出“四性”:一是战略性。最好选择对全局有重大影响、涉及面宽、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题进行调研,如十届全国政协关于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黄河沿岸经济带等问题开展调研、视察,这些都是对全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影响的课题,又如九届湖北省政协就县域经济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这是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二是超前性,即前瞻性。最好选择已有苗头将大规模发生、变化趋势中必定发生、已发生但尚未采取措施以及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前影响分析等方面的课题进行调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政府对职工权益保护力度的加大,工人工资水平将上升,企业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将会增加,这必将影响到我国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并促使政府采取预防性措施,以尽量减轻其对我国或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又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私人购买小轿车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必将对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可对这一问题进行超前研究,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城区交通拥挤现象;三是针对性,即现实性。最好选择党委政府重视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等问题,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看病难、行路难及就业、养老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开展专题调研;四是可行性。政协调研选题既要考虑该不该做,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你不能选有关计划经济方面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许多事情应由企业、中介组织和社会去办,你不能选一切事情都要由政府包办方面的课题,又要考虑能不能做,如有的课题专业性太强、技术性太强,适合由专业技术部门去做,有的涉及国家机密及安全,不宜做。

2、要搞好实地调查。政协调研工作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实地调查。一是要作好调查准备,包括查找和提供相关资料,召开行前座谈会,或向有关部门咨询,确定拟调研课题的切入点、重点方面及主要内容,有时题目太大还要在调研中作适当限定,以便调查问题更集中,更有利于调研组织,更容易取得调研实效,如果对调研课题不加分析研究就盲目进行,容易导致调研活动走过场;二是要拟定调研方案,包括应根据调研需要选定调查地区和单位,安排调查日程,成立调查组(带队领导、组成人员、工作人员),确定调查组织方式、拟定调查提纲,有的还要设计调查表格,特别是在调查组人员构成上,应注意选择和邀请与课题专业相关的政协委员,有时根据需要还应吸纳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以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三是要选取调查方法并组织开展实地调查活动,根据调查的内容特点与要求,选取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有利于获取真实情况,提高调查成效。

在实地调查中,应着重选择和运用好以下五种调查方法:(1)观察调查法。一般是到现场直接查看,在不改变事物状态、不中断正常工作和生产经营秩序的情况下,获取对事物运行状态、发展趋势的直观了解,增加感性认识,以便对调研问题及材料进行整体把握。(2)访问调查法。这是经济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即调查人员亲自到调查地点向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采取个人交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听取相关人员的观点、看法并获取相应资料,这项调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组织好座谈会,让被调查对象按要求充分准备,谈真情况、讲真问题、查真原因、提真建议,调查者可采取提问等方式注意会场引导,使座谈会更加富有成效。(3)问卷调查法。这是调查者根据需要,通过设计一整套问卷式的调查表,寄送给调查对象填写收回,或直接向被调查者询问代填,用以收集第一手资料,这种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好调查表。(4)抽样调查法。即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对所调查事物的全体进行调查,只能抽选其中的部分代表(通常是少数)进行研究,然后用对这些代表的研究结果,根据科学方法推断全体的情况,它的优点是节省人、财、物力,并能获得相当准确和可靠的资料。(5)文献调查法。即到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等场所及互联网上查找与调研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特别是查找历史资料、与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的比较资料,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把握调研方向。

通过实地调查,除获得感性认识外,起码应获取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经济社会现象历史资料、现状资料(做法、成绩、问题、原因等)、未来预测与趋势资料;二是经济社会现象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政策措施及实际执行效果、对策建议等方面的资料;三是经济社会现象与外部参照系统(国内其他地区及外国)相同问题做法、经验方面的资料。实际调查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对于搞好建言献策和参政议政非常重要。调查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如果调查工作不到位,就抓不住要害,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调查工作搞好了,解决问题就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因此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过:“调查问题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

3、要写好调研文稿。调研文稿的主体是调研报告,首先要写好调研报告,然后再根据需要转化为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成果形式。要写好调研报告,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把握。在实地调查结束时或结束后,应召开调查组会议,对调查问题进行研讨,判断经济社会现象发展所处阶段、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发展环境等,看政府采取措施是否适当、办法多少、力度大小、效果如何等,对调查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并拟定调研报告的结构、重点及主要观点,根据实地调查掌握的情况,对原拟定的调研提纲进行调整完善。

二是要分析整理材料。要根据总体把握后的课题问题研究的需要来分析整理材料,有的材料需要归类,有的需要汇总与计算,有的需要甄别,在资料分析整理中要注意处理点与面、典型与一般、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历史与现状等方面的关系,通过分析整理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变成可用的文稿材料。

三是要列出写作提纲并具体写作。承担写作任务的人员应在调查组对课题问题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地提炼成绩、做法、问题、原因、建议等方面的观点,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并检查已有资料能否满足写作需要。这里应注意四点:其一是观点要准确,要能真实、客观地反映问题,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特别是对策建议要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政府已出台的政策措施不能再提,否则就是马后炮,对正在执行但效果不理想的政策可以提改进与完善方面的对策措施,与时代大潮、发展趋势相背的观点不能提,现阶段不具备条件、实现不了的建议可以不提,要提也只能作为长远打算提出;其二是结构要完整合理,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小而全,应有侧重点,少讲成绩,重点讲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其三是资料要齐备,要根据写作提纲的要求,缺什么资料补什么资料,有的还要开展补充调查,补齐所需材料;其四是行文要简洁朴实,在调研报告具体写作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论据充足、分析透彻、说理充分、文字简练、语言流畅,写作中如果觉得哪些方面不合理,可以修正观点、调整结构。

四是要对文稿进行讨论修改完善。这项工作有时被忽视,应该加强。在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应再召开调查组会议,对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写作者应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报审,审定后才算调研文稿写作任务完成。

四、克服不良倾向

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调研文稿质量,应该注意克服和避免一些不良倾向及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第一,调研课题把握不够。突出问题是有的调研选题没有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与党委政府工作“合拍”不够,有的调研选题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没有抓住要害问题,有的调研选题协商不够,没有充分听取党政部门及政协工作机构、政协参加单位、政协委员的意见,由此造成部分调研选题重要性不大、代表性不强、质量不高。此外,有的对题目较大、内容较宽泛的课题没有作必要的限定,没有适当缩小调研范围。这样,由于课题把握不到位,使得有的课题做下来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起不到多大作用,有的课题做起来不顺,即使勉强做下来,效果也不会很好。

第二,调研准备不充分。突出问题是调查组开展实地调查之前没有准备,既不为调查组成员准备有关参考资料,不组织有关情况通报会,又不对调研课题进行研究与把握,没有列出调查的重点问题和重要方面,而只是给被调查地方和单位传一个大的题目过去,别人不知道如何准备材料,等到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后再提出调研重点,已经来不及了、太晚了,要补救需要付出双倍或多倍的努力。

第三,调研组织不力。突出问题是对调研方案研究考虑不细、不深,大而化之,日程安排、调研方式没有体现调研课题的要求,有的调查不深入,该下基层、入企业、走学校、访群众的没有安排,有的调查点代表性不强,只看条件好、工作搞得好的地方,看不到真实情况,需要重点了解的困难和问题听不到、看不到,所需要的材料收集不上来,有的座谈会需了解基层情况却只有地方领导出席,没有基层代表参加,有的在调查通知中没有列出调研提纲、提出汇报内容的具体要求,地方或部门介绍情况时只有成绩、做法、经验,没有谈问题、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这样的调查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严重影响到课题调研的实际效果。

第四,有调查无研究。突出问题是搞拿来主义,把得到的别人的材料改头换面变为自己的材料,有的甚至连观点、段落都没有变,这样形成的调研报告送出去,在会上讲出来,与地方、部门上报的材料没有什么两样,没有自己经过深入思考得来的新东西,自然起不到什么作用,有的调研报告还明显带有部门利益的倾向,成了某些部门的传声筒,有失政协客观公正的立场,有的调查组不开会,不讨论调研提纲、写作提纲及初稿,对提法、观点不把关,一切由执笔人代劳,这样的调研报告难有质量保障。

第五,委员作用发挥不够。突出问题是政协委员对调研的参与面不宽、参与度不深,政协调研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有的在调查组人员安排中,一般的委员多,对调研课题有专长的委员少或没有,有的委员参加专题调研的主动性不强,在调查前不收集资料、不研究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不思考问题、不积极发表意见,这些都会对调研工作和调研文稿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第六,调研报告“头重脚轻”。政协调研报告重在研究解决问题,重在建言献策。而有的调研报告在结构上“头重脚轻”,讲成绩、讲做法、讲经验一段又一段,有时占去一半甚至大半篇幅,而真正需要浓墨重彩大写特写的问题、原因及建议部分确很少,这反映出要么调查不深入,了解掌握的实质性情况不多,要么研究不到位,没有深追细究,涉及深层次的东西不多,这样的调研报告也是不合格的。

第七,对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突出问题是知情知政少,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对某一问题政府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执行效果如何,政府的职能以及究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提出的对策建议要么政府及部门早已开始做了,属重复劳动,要么理论性太强,实际难以操作,要么太超前,现实条件不具备,这样,调研报告中应该是最精华的部分却失去了光彩与价值,调研的功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上一篇:周济深化改革全力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下一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