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人物故事

2024-05-16

关于历史人物故事(精选12篇)

关于历史人物故事 篇1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关于历史人物故事 篇2

关键词:选材,选用,运用,困难

一、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背景

历史是一座桥梁, 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从社会整体看, 学史以‘通古今之变’,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 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学好历史课非常重要。

然而历史教学却存在着令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一种现象:历史课缺乏活力, 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厌学, 甚至怕学;历史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冷落, 把历史摆在“副”科的位置等。再加上教学内容多, 短短的45分钟要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 实属不易。有的老师上课只能面面俱到, 不深不透, 根本没有时间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思考、参与讨论,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目前, 在历史课教学中尝试历史故事的教学策略, 也比较常见。但实际效果看,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故事选材上比较随意性;教学中运用随机性;呈现方式单一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运用历史故事,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不了积极性, 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故事的选材及基本原则

1.历史故事的选材。

(1)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主要有几种类型: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公案故事、生活故事等。民间故事时代久远, 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口头传播, 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 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 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

(2) 史料类故事。常用的史料类故事主要来自有:文字史料与非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有:史书、 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以及碑刻、墓志、家谱等等。非文字史料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等, 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 如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实物类: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3) 风俗民情。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主要包含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等。

(4)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 成语典故用的比较多。成语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 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2.历史故事选材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 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 但我们所讲解的历史故事, 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 趣味性。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3) 实效性。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选择故事教学, 不能为了故事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新奇搞怪。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听故事,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 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选择故事时还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以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 也起到了课堂教学的气氛的目的。

(4) 思想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思想性要求,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罗列林则徐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 科学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 要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用一些歪曲史实的或者毫无意义的历史故事。这样, 不管课堂气氛多好, 犯了科学性错误, 这堂历史课就是不成功的。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

1.导入新课, 抛砖引玉。在新课教学时, 学生的首次感知, 一般能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添加一些通俗易懂、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容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例如在讲元朝建立这一课时, 先从成吉思汗少年时艰难求生的故事讲起, 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情景中去,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在讲宋金对峙的历史时, 可讲一讲“岳母刺字”的故事, 突出岳飞立志精忠报国的思想。通过讨论岳飞抗金史实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性和挑战性, 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浓厚兴趣。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和紧张气氛。

作为历史故事导入, 一般要求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 但不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能起到了引入主题的作用。如果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故事导入就失去意义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 而不是导入了。原来, 利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这种情况属于教学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不是导入。

2.新课教学过程中:

(1) 利用故事过渡。历史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上下不连贯的现象。教学时, 运用历史故事, 承上启下, 能起的良好的效果。如: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华盛顿的生平为线索, 串联起美国独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讲述。使得在讲授整个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时, 环环相扣, 过渡平缓, 这样的故事比较吸引人,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结束后, 我让学生复述故事, 并穿插知识点的考察, 结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也比较不错。

(2) 利用故事牵线搭桥, 把几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概念, 进行整合, 形成整体, 让学生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和体系。

在讲解秦巩固统一措施时, 运用“楚人卖马”的历史故事, 再现秦统一六国时, 国内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从而引出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一一连接到统一的主题上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措施并不是毫无目的的, 而且围绕如何巩固统一而展开的。

(3) 丰富内容, 让历史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课堂教学中段, 适当的穿插进故事的讲解,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既具体生动又能整体把握, 学习能够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

在讲美国霸权时, 除了讲清美国曾经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 与中国对立了20多年,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 才改善了中美两国关系。还适时地穿插一段尼克松访华时运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 躲过记者跟踪的故事, 让学生感悟到书本上的历史真的贴近现实生活, 从而激发学历史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把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与运用上存在难度, 或者该知识点本身就是这节课的难点。怎样化难为易,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历史故事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解诸子百家的各家主张时, 设置情境, 展示故事, 如:一个人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难, 偷盗了邻人钱财。结果被官府抓住了, 人们纷纷议论。在场人中, 有主张儒家、道家、法家的人, 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把知识中的难点, 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课的重点内容比较多, 而且涉及面也比较广, 学生把握起来有点力不从心。那怎么把握这些重点内容, 效果会比较好呢?这要考虑几个方面:学生是否感兴趣, 学生的印象能否深刻。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的。正所谓“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我想正是如此。在讲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 因为这个重点内容相当的多, 从表面来看, 知识点的关联度也不高。那怎么办呢?依据史实, 编写历史故事。从故事中让学生感知秦统一措施的必要性。例: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到咸阳出售他的千里马, 一路行来发现各地道路宽窄不同, 路障横立, 很是辛苦。到咸阳的街头, 他选好了位置, 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 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 围观了很多人, 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 无奈之下, 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 “马”字。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 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 有一个老者看中了他的马, 价钱很快谈成。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 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结果可想而知。

通过历史故事引出秦统一时面临的一些国情, 从而让学生明白秦始皇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5) 课堂教学的升华,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 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打开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 把自身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融为一体, 从而使教材的“心”与学生的“心”, 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渠道有时往往需要教师帮助架设。在美国曾经有这么一堂历史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说, 如果想加分, 就给我10美元, 但是, 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们都愤怒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 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 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堂历史课上, 师生在教师设置的历史情景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的参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历史, 探究历史……在这里, 没有“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 学生和老师, 是那样地自然、平等和纯真!在这里, 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答问式或是一种生吞活剥式, 而是一种心灵的撞击, 一种情感的激越。这种情感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敢问、乐问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3.课尾总结, 巧设悬念。一节课接近尾声, 仿佛是交响曲中一段乐曲的终结, 仿佛是章回小说中一章结束。每一节历史课, 都和其它节相联系。所以有时可用一段故事作结, 既可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又可巧设悬念, 吸引学生探知下文,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在学习秦的统一这一课内容时, 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引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既强调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天下的必要性, 又为后面的秦朝暴政、农民起义埋下了火种。

四、结论

历史小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 利用故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历史故事的运用, 从各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来看, 主要起了导入中激趣、切入主题、教学中丰富内容、牵线搭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激发情感、收尾中设置悬念等作用。

当然,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 还有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陈军.走进历史[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4]严育洪.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渗透历史故事 构建历史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渗透;历史故事;历史教学;有效教学

将微故事应用到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同,把历史编辑成很多小故事讲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深化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的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国内教育正在逐步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很多学科开始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求从学习兴趣着手,优化教学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一、将历史微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1.激发学习兴趣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学生都愿意对有趣的事物努力探究,在学习中也存在明显的倾向,有兴趣的课程会加大学习力度,强制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不仅会激发其反感心理,严重时还会使其消极怠学。中学作为学习的关键时期,只有好奇心的引导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并且主动学习。从初中历史教材安排来看:有很多和历史相关的故事,此时老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历史贯彻其中,在历史故事中进行学习。例如,在“夏朝与商朝”的学习中,先为学生讲述和商朝相关的故事,实时引进《封神演义》,利用妲己与纣王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商朝覆灭和纣王无道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作为现代教学的重点,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总体较快,大众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明显缺少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创新作为民族发展的能量源,创新能力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从而促进国家发展。将微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中,不仅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对开拓思维也有很大影响,它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灵感。例如,在“春秋五霸”这个章节中,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春秋时期的国家分别是什么?将学生引入教材与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力与创新力的目的。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初中作为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段,很多观点都是在初中形成的。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故事。将微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两汉时期的外交”一文中,先为学生讲述苏牧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民族气节与爱国之心的伟大与重要。在“张赛通西域”中,为了培养学生愿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的决心,就必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真实是每个国家历史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微故事也亦然,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帮助学生激发动力,挖掘潜能,从而坚定信心,最后起到启发学生、发人深省的作用。所以,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将历史微故事有机地渗透在历史教学中。

1.把历史微故事应用在前期阶段

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老师的开场白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老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初中阶段的调查与研究来看,很难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或者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滋生抵触心理。鉴于此,在历史课程教学前,可以为学生设置新颖性、悬疑性的故事,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西汉历史时,可以通过人彘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相关事件,并且发表看法,最后由老师详细地讲述该故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为后续《史记》的学习夯实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2.把微故事渗透到课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怎样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就成为每个老师必须思索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真正处在听课状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将微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中,能帮助老师集中学生注意力,缓解紧张的氛围。如:在学习秦代历史时,针对学生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先向学生引出“大风起兮云飞扬”,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学生争抢着回答问题的同时,再由老师复述该故事,以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改善教学质量。

3.把微故事渗透到课末

把微故事贯彻到课程末尾,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唐朝故事中,针对很多学生反映贞观之治深奥难懂的情况,可以结合宣武门事件缓解紧张感,利用该故事让学生了解唐朝历史。在春秋历史的学习中,将孔孟等先贤的故事引入教学中,在学生明确社会动荡的原因与具体情况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信心。

综上所述,将微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开阔视野、促进历史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将微故事渗透到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形成学习兴趣,将相关知识真正贯彻到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彭辉.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于历史民间故事 篇4

中国人过节总会在吃上面搞出创意来。四根油条就是“11·11”的四个“1”,包子就代表中间的那个点。这是光棍们的早点宣言,也成为光棍节的吉祥物。

除了在这一天以光棍的名义举办各种聚会之外,在这一天选择结婚、告别单身生活,是一项格外有创意的举动。认为从此后生活有了180度大转弯,同是四个“1”却取其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含义,意义非比寻常。

林志炫的《单身情歌》;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陈升的《把悲伤留给自己》;迪克牛仔的《我这个你不爱的人》;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梁静茹的《分手快乐》。

光棍节的由来之一:

光棍节的来历,一直是个迷,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说法。但是,其实那些流传都是错误的。光棍节真正的来历,知道的人非常少。这还得从一个典故说起。

传说中,有四个男人,当然都是光棍,也就是没老婆没女朋友没情人也没某某伴侣的那种。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从上午11点打到晚上11点。

输赢倒是次要的,奇怪的是,搓麻过程中,不论是谁和牌,自摸或者接炮,都是和四条。于是自始至终,都在,四条,四条,四条。最后有输得多的人火了,拍桌子说,四条四条,四条什么啊?另外三个说,四条就四条,还四条什么。

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麻将牌里,四条就是四条,没有四条什么的说话。不过,打完麻将,他们一起去冲澡,把衣服裤子一脱,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十分兴奋,边冲水边欢呼,我知道四条什么了,我知道四条什么了!

后来,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日历上,刚刚好,不多不少,也就是四条……

相传当天光棍们都要吃糖葫芦,而且要一口气吃光,这叫“脱光”,要不然,来年还是光棍。光棍节又名“光光节”,寓意饭吃光、酒喝光、钱花光,购物要买光棍商品,晚上尽情狂欢。

光棍节的由来之二:

十一月十一日,是年轻人的一个另类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日期里面有连续四个“一”的缘故,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

“光棍节”,既非“土节”又非“洋节”,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诞生于南京高校,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随着一批批学子告别校园,近两年 “光棍节”的气氛,竟然渐渐向社会弥散,如今,也已经成为南京年轻人的一个特别日子。这两天,记者发现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上,有关“光棍节”聚会的消息渐渐增多,虽然主体活动依旧是饭局,但强调“AA制”似乎成为这个节日个性独立、彼此尊重的一个标志。南京长江花园附近的茶餐厅浦菲站,十一日全天的包房早早被预订出去了,据说是七、八位年轻人要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进行一次“相亲式聚会”。

据说,《单身情歌》将成为这天的热门歌曲,在“光棍节”,借这首歌唱出“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这唱词,其实也是年轻人的爱情宣言。“光棍节”的热闹聚会是都市年轻人渴望爱情的一种炽烈表达。

因为“单身”而诞生了一个特别纪念日,不过也有一些年轻人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结婚。南京的媒体从业人员小虞在十一月十一日结婚。他说选择这一天,首先取意于一心一意、一生一世的喻意;其次,从单身到结婚,算是走过了起步阶段。而在喜帖发出后,小虞身边的朋友纷纷打来电话提醒说这天是“光棍节” 呀,他听后不仅不改期,反而觉得更有意思,因为他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结束单身,便更有纪念意义了。

光棍节的由来之三:

据说这个节起源于800多年前,也就是1111月11日,那天光棍达到和创纪录的8条。

关于历史人物故事 篇5

光知道搞文艺的吧她也参加一些比赛,虽然比不上人家的国家奖,但也是带队参加了不少省级的奖。

她喜欢把自己比作成猫,油腻一些、但是又有点懒,性感一些、但是又有点强势。

她总是爱憎分明的,她又喜欢刺激。爬山、攀岩、CS她都会尝试。打游戏虽然会坑队友,但是还是喜欢打……

历史上关于智谋的故事 篇6

公元前633年,楚国包围了宋国,而宋国曾有恩于晋文公,故求救于晋。晋文公在大夫狐偃的谋划下,采取了伐曹、卫(曹已归楚,卫与楚联姻)以释宋围的策略。楚将子玉对晋文公不报当年落难时楚成王厚遇他的恩德反而进攻与楚关系密切的曹、卫二国,非常恼火,觉得晋文公太不知礼义了,他向楚成王要求出兵攻打晋国。楚王不答应,只给了他很少的战车和军队。子玉只好派部下宛春去向晋侯提出要求说:“只要晋国恢复卫侯的君位并把土地还给卫国,我也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大夫先轸向晋侯献谋说:“楚国的要求是合乎礼义的,我们如果不答应,就等于出卖了宋国。但我们又不能真正放弃曹、卫二国,所以,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它们与楚国的关系,然后将来使宛春逮捕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来再说。”晋文公依从了这一谋略,曹、卫二国果然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 篇7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

历史故事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简单的历史故事, 可以加强历史课程的趣味, 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促使其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对有趣味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好奇心理改进教学方式, 可以让课堂氛围不再单一乏味, 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例如, 教师讲解《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时, 可以穿插“晋楚争霸”“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历史故事, 以丰富课程内容,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容易地接受和理解历史知识, 此外, 学生可以从故事中获得各方面启迪, 如思想、价值等。 (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选择适当的历史故事穿插于中学历史教学课堂中, 不仅顺应改革发展, 还能丰富历史教材内容, 对其进一步补充说明。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运用措施

1. 运用历史故事导入历史课堂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与课堂的开始息息相关, 好的课堂开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有助于课程内容知识地学习。所以,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课堂开始时的导学, 通过有效的导学方式吸引学生对该堂课历史知识的注意力, 如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来源广泛, 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古诗词, 都能从中找到一定历史的故事。教师运用历史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始, 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将所学历史知识与听到的故事联系起来, 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地理解与掌握。例如, 教师讲解北宋的“靖康之变”时, 可以引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虽然岳飞与“靖康之变”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名将, 一直力主北伐, 以收复失地。教师讲靖康之变时, 借助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词句与其抗金故事引出主题, 可以让学生很有兴趣的学习“靖康之变”这一章节。

2. 运用历史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课程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有了良好的课堂开端, 还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 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扩大知识面。因此,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知识接受水平, 适当地从历史教材中选择原有的历史故事, 或者引用课外的历史故事, 进行教学环节的知识过渡, 这种方式不仅不会给学生学习思维造成影响, 还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例如, 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时, 可以先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阐述: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那么“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呢?“五四运动”能否向俄国十月革命一样取得成功呢?教学中运用相似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有助于促进历史教学的有序进行。

3. 运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紧密联系, 彼此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所以,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 必须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对其结构布局进行完善, 以免教学内容出现前后不相称的情况。例如, 教师讲解太平天国运动时, 向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为什么失败了?运用历史故事结束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控制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结束。结束课堂教学后, 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了解的课内外历史知识进行练习命题, 检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 并在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同时, 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将“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变成训练题,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写出相似的历史事件及事件结果。运用学生熟知的历史故事, 可以让其练习时有内容可答,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渗透 篇8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到底有何意义呢?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通常情况下,通过讲述完整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数历史故事都会引发人们深入思考,这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初期的初中生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历史故事则是当时某一事件的缩影,故事的发生也必定符合历史发展顺序,这个过程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关系进行推理和猜测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通过历史故事来总结规律,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这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使用恰当的故事,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H.4mm〗.在新课内容开始前设置悬念故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历史课同样如此,在新课内容开始前讲述一个悬念故事,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

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一节课当中一直保持积极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故事,既可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如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较多的历史人物,而且这些历史人物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熟记这些历史人物,教师就可以采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方法

3.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渗透历史故事

以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作为结尾,能让学生再次高度集中注意力,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讲述“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看到商鞅最后却被处以极刑时,学生们感叹不已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笔者讲述了秦王派兵抓捕商鞅的情景:当时商鞅逃到边关客栈,但是客栈却不敢收留他……最后,商鞅虽然死了,但是商鞅变法却成功了,这也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历史故事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历史故事也数不胜数,然而课堂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

2.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必须选择合理的时机

一堂历史课往往由多个环节组成,所以教师在讲述时必须把握好时机,适时地渗透历史故事在课初渗透历史故事时,要设置悬念;在课中渗透历史故事时,必须紧紧结合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理解;在课末讲解历史故事时,必须重视故事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作用

3.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

讲述历史故事必定会涉及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良好的语言组织是增强历史故事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使用精练的语言,还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

关于秦朝的历史小故事 篇9

秦始皇想让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他自己长生不老。所以自从他登上帝位以来,就很宠信方士,让他们到处给自己找长生不老药。其中有一个叫卢生的,前往蓬莱三岛去寻找,结果,没有找到长生药,却找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亡秦者胡”。

蓬莱岛一向被认为是神仙出没的地方,所以,虽然没找到长生药,但这石碑上的字也是神仙的意思,说的还是有关秦王朝生死存亡的大事,秦始皇自然不敢怠慢。而且,神仙说的很明确,“亡秦者胡”,也就是说,秦朝会灭亡在这个“胡”上头。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个“胡”究竟指的是什么。

当时六国已灭,全国一统。能在战场上与秦国军队为敌的,就只剩下北方的匈奴了。匈奴又被称为胡人。所以,秦始皇理所当然地就认为这个“胡”一定是指匈奴。于是,他便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蒙恬率军收复了大片失地,把匈奴人赶得远远的。接着,秦始皇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作为边境的屏障,阻挡匈奴南侵。做完这一切,秦始皇大为放心,觉得有了这样的双重保险,匈奴人一定不敢再侵犯边境了。“亡秦”的巨大威胁已经解除,日后大可以高枕无忧。

十分放心的秦始皇开始大肆巡游,在他在位期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观察各地风俗,宣示皇帝威严之余,也顺便求仙访道。秦始皇在巡游的时候还没有停止办公,所以他的重臣如丞相李斯等都跟着他。前2,当秦始皇打算再度出宫巡游的时候,他的小儿子胡亥请求随行。秦始皇一向喜爱这个儿子,也就答应了。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这位始皇帝的最后一次巡游了。

巡游的队伍行进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秦始皇病倒了,一路上越病越重,于是只好下令中止巡游,返回国都咸阳。秦始皇此时还没有立太子。但由于他一心想要长生不老,十分忌讳这个“死”字,所以群臣也不敢在他面前提这个问题。不过,随着病情日渐加重,秦始皇本人也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便留下遗诏,让驻守在北方边境的长子扶苏即位。七月,巡游的队伍行进到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就去世了。丞相李斯看到皇帝死在巡游的路上,怕引起天下大乱,便密不发丧,仍将尸体载于车内,一切安排都像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一样。但由于当时天气很热,时间一长,秦始皇的尸体便开始散发出臭味。于是,为了掩人耳目,李斯又下令在车上放了很多鲍鱼,尸体的臭味和鲍鱼的臭味混合在一起,就让人分辨不出来了。就这样,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一直被隐瞒了下去,直到抵达咸阳,李斯才向天下宣布。

秦兵马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位生前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的君主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居然会和一车臭气熏天的鲍鱼作伴。然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刚刚去世,遗诏就被人篡改了。

秦始皇死后,遗诏还没有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去,留在尚书府令赵高手中。赵高看了遗诏,得知秦始皇想要传位给公子扶苏,而扶苏此时正和将军蒙恬驻守在北方边境上。扶苏和蒙恬的关系一向不错,而蒙恬却十分讨厌赵高,有一次赵高犯罪,还差一点让他弟弟蒙毅给杀了。赵高心想,扶苏一旦即位为帝,蒙恬就会受到重用,到那时候,自己就没什么好果子吃了。而赵高本人却是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此时,胡亥是唯一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公子。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赵高心中形成了。

赵高先去见胡亥,对他说:“皇帝驾崩,还没有留下确立皇位的遗书,只是留给公子扶苏一封印玺。扶苏一到咸阳就是皇帝了,而公子你却什么也得不到了,怎么办呢?”

胡亥此时不过刚刚二十来岁,又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倒没有当皇帝的念头,就说:“是啊,那是皇帝的遗命,皇帝既然让扶苏即位,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赵高便进一步地劝诱他:“那可不一样啊,现在天下的大权,可就在公子,赵高我和丞相三个人手上。公子你怎么不好好想想,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这个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胡亥也有点心动,不过他此时还有些道德上的顾虑,便说:“废黜兄长,让弟弟做了皇帝,这是不对的吧。不按父亲的遗诏去做,也是不孝啊。自己没什么才能,却依仗别人的力量,总会让人笑话的。天下人心不服,自己的生存都是问题。国家社稷恐怕也会因此危险的。”

于是,赵高很郑重其事地给他上起了政治课:“我听说像汤武那样的圣君,虽然杀了他们的主子,但天下的人都认为他们做得对,没人说他们不忠;卫国的国君杀了自己残暴的父亲,卫国的老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连孔子都夸他,也不认为他不孝。干大事的人不要拘于小节,盛德大业,也不在谦虚礼让上头。只看到小的德行却忘了大的责任,以后一定会因此遭殃的。当机立断,就是鬼神都会保佑的,公子你可要好好想想啊。”

经过赵高的一番蛊惑,胡亥终于动了篡位之心。但是仅仅凭二人的力量还是无法取得政变的成功,他们必须争得宰相李斯的支持,于是赵高又去设法说服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却一口回绝,认为这不是人臣所应当做的事情。于是,赵高就不慌不忙地说:“这件事情君侯最好再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扶苏对您的信任之深能和蒙恬比吗?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您最好的下场不过就是拿着通侯的印绶告老还乡罢了,弄不好还会掉脑袋的。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是永享荣华,还是身首异处,就看您自己的选择了。”

关于扬州的历史小故事 篇10

宋嘉佑年间,著名词人秦少游在拜访苏轼时,被聪明可爱的苏小妹吸引住了。苏小妹不但精通诗词歌赋,而且联对、针线女红无一不精,只是在“三苏”的光耀下传世之作不多,鲜为人知。秦少游对苏小妹一见钟情,决意将一生的痴情尽付于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风和雨顺秋方实,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个帘卷西风、菊绽东篱的深秋季节,秦少游与苏小妹这一对有情人终于走进了古往今来演绎了无数绝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们又在这里继续演绎着承接历史的经典故事。

后经考证,苏轼仅有三个姐姐,苏小妹是虚构人物,秦观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苏轼的姐妹,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那段历史 那些故事 篇11

执着音乐,用尽心思

韩中杰的祖父跟中国其他家长一样,希望孩子完成自己人生的遗憾。没机会上学的祖父一直教导韩家的子孙后代好好学习,身为长子长孙的韩中杰更是背负了祖父最大的期待——尽管家境不好,但祖父始终坚持想把韩中杰送进大学校门。可他的祖父万万没想到,十多岁的韩中杰只是跟着叔叔们拉拉琴、听听音乐会却走上了音乐的“不归路”。“那时候英制的学校里有军乐队,我因为有点基础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去了、在乐队里吹短笛。学校组织听的一场上海工部局乐队演奏把我迷住了,当即下定决心要搞音乐”,1937年抗战开始前韩中杰跑到位于郊区的国立音专报了名,战争爆发后他又一腔热血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等到韩中杰记起报名的事,学校的招考时间早就过了,好在教务主任破例为他单独组织考试。曾跟随明月歌舞团的长笛演奏者学习长笛的韩中杰顺利通过考试,那年他上高二。

一方面得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又迫切地想学音乐,韩中杰只能申请选修国立音专的专业主课,但“教务的老师说,正常的学生一节课要20元、我作为选修的话就得60元。我只好跟老师说家里不同意我学音乐、经济上不支持,没想到老师说那就破例,让你做免费生”!韩中杰的理由并不是说谎,在祖父的观念里搞音乐的就是吹吹打打的江湖艺人。得知韩中杰“弃学从乐”后,祖父坚决停止供养。韩中杰靠着两个叔叔姑姑偷偷接济的零用钱坚持学音乐并仅用了高三1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别人3年才能达到的水平。进入大学后,高年级的窦立勋、黄贻均等组成的乐队正缺一名长笛,他们挑中了韩中杰。与乐队一起参加电影、唱片的录制工作那1小时3块钱的收入才让韩中杰摆脱了“经济危机”。一次做礼拜的音乐会邀请韩中杰独奏,叔叔姑姑特意把不知情的祖父带去了现场,当祖父看到全场几百个人都安静地听韩中杰一个人吹奏时终于不再阻挠了、笑着说:“原来你学习的音乐是这个样子的,很威风嘛”!

向往自由,三度“出走”

“1942年夏天我大学毕业,日本兵已经占领了上海租界。那时我家住在苏州河北、工作的乐团在苏州河南,日本兵在桥上设置了关卡,按照他们的规矩,老百姓过关卡都必须下车驻足、低头行礼才能过去。虽然没有过分的为难,但我深刻感觉到一种亡国之耻。所以一毕业,我就想走、想去重庆国统区,觉得那里是自由的”。作为长子长孙的韩中杰料定家人不会同意,就与黄飞立约定出行时间后偷偷把行李运到同学家中。谁知这韩中杰自以为很隐蔽的行动早就被家人察觉了。他离开同学家后家人便把他的行李又偷偷拿回了家。结果第二天韩中杰到了火车站只有给黄飞立送行的份,临行时他送给黄飞立一条毛巾,后来这条毛巾被黄飞立视为“宝贝”;第二年同样因为家人的劝阻没有成行;直到第3年,韩中杰才终于在妻子的陪伴下踏上了南下的征途,“我很感动,爱人的家里竟然没有反对和阻止。有了爱人的陪伴,我第3次请求去重庆终于得到了家里人的同意”。

爱护新人,数度力挺新作

1954年,韩中杰接受文化部委托到上海选拔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的选手,同当评委的还有音乐学院的老师。就在那场选拔赛上,他见到了傅聪——他的演奏虽然很出色,但因他并不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而遭到其他评委的反对。韩中杰力挺傅聪并致电请示文化部,文化部表示信任韩中杰、最终决定派傅聪参赛。

谭盾的毕业作品《离骚》曾在评论会上引起极大争议甚至否定成为主要声音。而韩中杰则认为应该允许年轻人尝试创新而且从那首作品中能看得到谭盾的想法和真实情感,于是他组织乐队给谭盾演出了那首《离骚》。

上世纪70年代,韩中杰负责中央乐团交响乐团的主要日常事务。那时候,每半个月韩中杰都要组织新作品试奏会,他非常注重培养、帮助新生代作曲家,除谭盾之外,接受过韩中杰帮助的青年作曲家还有很多。“那时候文革刚过,我主要就抓3个工作:演出经典作品、演出之前没演过的好作品和想办法推出我们自己的新人新作”。“有的人写了东西不知道是什么音响效果,如果你不让作品‘响’,作者怎么能明白问题在哪里呢?像这样的演出我做了很多,明知道不行的作品还给他演,也就是我这样的傻瓜会这么干”韩中杰自嘲说。当时的试奏工作安排得很细致:第一步主要在团内演出,作曲家来听、自己掂掂分量;第二步把通过几次试奏选出来的作品演给演员听,让演员和指挥一起评并组织小型的创作人员会议进一步探讨较突出的作品;第三步选出较优秀的作品做音乐会、推出去。当时每天都有许多作品寄给韩中杰和李德伦。那段时间,李德伦因身体原因没有太多精力顾及团里的工作,韩中杰就定期去李德伦家从一堆信件中“挖”新作品,王西麟的《火把节》就是那时“挖”出来的,“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还可以,就给他试奏、给他提意见、让他修改,最后演出时作品很受欢迎”。那段时期韩中杰演了不知多少部新作品,许多新作品在专业作曲比赛上也获得了荣誉,“我们做指挥的有责任帮他们‘响’出来,这是很好的事情”。创作是交响乐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通过不断地鼓励创作才能有更多更好的新作品问世。

回忆直播,谈交响乐发展喜忧参半

1978年法国率先尝试通过卫星实现视频直播,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团演出的交响音乐会通过卫星现场直播给法国及英国。“当时有很多人从法国打电话过来说简直难以置信:一个不相信是实现了实况转播,还有就是不相信中国竟然有这么好的交响乐队。”韩中杰真诚地说,当年的乐队是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那场音乐会虽然没有酬劳,但大家的心齐、全情投入,那是韩中杰最满意的一场音乐会也是最难得的一场音乐会,“那时候每个人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演好这一场。而现在的交响乐团没有当年那种齐心协力的劲儿,大家各忙各的、乐团的薪酬也不是某些人的主要收入”。

当谈到中国交响乐发展的今天时,韩老沉默半晌、说“可喜、可忧”。他认为现状并不容乐观,尽管如今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并不缺人才,但许多细节问题就像蛀虫悄悄侵蚀着交响乐发展的骨架,“可忧的,第一是太金钱挂帅;第二点,一个好的交响乐团演奏员毕业之后需要继续学习,而现在还有几个队员安心继续进修呢;第三,乐团没有淘汰机制,铁饭碗的思想很强势”。

低调温和,只为音乐痴迷

低调温和,只为音乐痴迷

韩中杰的女儿觉得父亲的脾气很好、从来不乱发火。“惟一一次是与母亲怄气。他跑去厨房、端起一只碗看了看,瓷的,便放在了一边,又拿起一个塑料盆,‘嘭’地一声重重放下。还不是摔,只是放!我对他说,您想撒气也找个响点的啊”!他是如此低调温和,每每当记者向其求证报道中一幕幕曾经的辉煌,韩中杰总是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就搬出许多参与者“共同承担”那份荣耀。

关于历史人物故事 篇12

一、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广度。故事是一种最易让学生记住并且愿意去聆听去记忆的内容, 而采用故事的方式来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是符合高中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把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形象的结合在一起, 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枯燥的历史知识记忆下来,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 丰富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活动, 提高教师教授历史的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穿插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 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反而会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并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故事的教学应用, 会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 促进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进步与升华, 进而, 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 引入历史故事的生动与具体, 转化高中历史知识的抽象性。高中历史中的许多知识可能距离新时代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使得学生在理解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难免缺乏兴趣, 可想而知, 学习质量也不如人意, 而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的引用, 可以使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 来进一步的学习历史知识, 这会对学生的学习,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 历史故事教学应用的可靠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引用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学生对接下来的历史知识的认识与学习, 历史故事的虚假性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尊重与评价。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对于历史故事的引用与介绍应格外注重历史故事真实性的选取, 尊重历史事实, 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

(二) 历史故事教学应用的适当性。历史故事的引用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以此来保证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连贯性, 避免发生故事与知识脱节的情况出现。在选择历史故事来辅助教学时, 应注意故事是否与与本节所讲授的历史知识主题一致,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以知识为背景去阅读准备与高中历史知识符合的适当的历史故事。

(三) 历史故事教学应用的时机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精力是有限的, 一般在课堂教学的20分钟以后, 学生的精力集中度就会有所下降, 集中力大大降低, 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规律, 抓住时机, 适时的穿插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以缓解学生疲惫的精神状态,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完成教学质量的高标准要求。

三、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 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的合理应用。历史故事的教学应用, 并不是生搬硬套的, 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本节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适时的加入一些历史故事, 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时候可以在整节课的始末来进行故事性的开头与结尾, 这样首尾呼应, 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本节历史知识的兴趣, 又为本节内容划伤一个圆满的句号。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历程时,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历史史料来归纳概括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时间, 标志性事件, 代表人物, 历史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事件发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从这次事件中你学会什么, 通过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全方面检测, 也教会学生将现代史, 近代史和古代史的发展历程一一比较, 掌握三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素质与教学语言的内外兼修。所有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语言来支撑和修饰的, 语言的良好表达, 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先进得当, 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水平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课堂教学内容就不能进行一个很好地展示, 那么即使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 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教育素质的培养, 要想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 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与语言功底的训练。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大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三) 教学技术与历史故事的全面应用。教师在结合历史故事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 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或播放与本节相关的历史视频来让学生欣赏学习, 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可以进行相关历史故事的补充与旁白叙述。

结语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是值得推崇与应用的。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的完美结合, 要精于历史故事的选用与学习。有目的性的选取历史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 调节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爱好, 因而也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欣艳.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结合历史故事的效果[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 2015 (04) .

[2]曹传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与途径[J].吉林教育, 2015 (19) .

上一篇:议论文精彩语段下一篇:静夜思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