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2024-06-20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共14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1

活龙坪乡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目标在于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拟定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主线,坚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先行,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和完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努力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

二.实验目标

1、教材完善目标。验证《科学课程标准》及《科学》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及建设性意见,为广大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2、教师提升目标。探索培训科学教师的方法与途径,帮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一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教学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教师。

3、学生发展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科学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制度目标。积极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开发与地方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

三.实验内容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探索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体现差异、发展个性的课堂教学。

2、实施考试制度改革。遵循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试题的独立性与试卷整体性原则、以及信度、效度、难易度及区分度综合检测的原则,尝试推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命题方式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全面地提高。

3、实施评价制度改革。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对科学探究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动手实验及制作等方面的评价,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实验步骤

1、积极准备阶段(2006.9----2007.8)

(1)成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2)了解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3)研究科学课程标准;

(4)开展学校骨干教师的通识培训、学科上岗培训;

(5)组织所有2006秋季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上岗培训;

(6)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科学教材,开展集体备课;

(7)确定有关涉及科学课程实验的研究专题。

2、探索试验阶段(2006.9-----2007.8)

(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

(5)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3、全面推进阶段(2007.9-----2008.7)

(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

(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

(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

(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

4、总结推广阶段(2008.7-----2009.8)

(1)全面总结小学《科学》教材试教情况;

(2)撰写教改工作总结;

(3)完成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报告;

(4)汇集或编辑《科学》课程改革成果;

(5)作好成果推广的各项具体工作。

五、保障措施

1、组建小学《科学》课程实验小组:

组长:罗烽(活龙坪乡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田卫(活龙坪乡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成员:各年级科学课教师

2、充分发挥组内人员在课改工作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3、实施中当以实验带课题,以课题促实验,互为推进;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2

[教学案例]

本课为我校双语校本教材《走进科学》中三年级第一单元课程中的第一部分。本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相同的保护色,并理解保护色的作用,即different animals have different colors;其次是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快乐合作的好习惯。本节课的主要评价设计有以下几点:能够生动地介绍小组成员共同喜欢的动物;能根据教师给出的指令,迅速地作出反应;能尝试用双语和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小组分工明确,小组成员间交流与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能够进一步分析动物身体部位的作用。

上课开始,我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介绍上一节课的作业:Animal We Like。随后,我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动物的身体颜色对其所起的作用(即保护色)的问题,促使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各种实验和游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聚焦动物自身的颜色与其所处的环境的颜色,并在我的启发下初步形成动物保护色的概念。接着,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行了大胆假设,即动物的外表颜色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从而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之后,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想法。模拟实验总共分成六组,六组材料分别是白棉花与线、草坪与小木棒、纸片、塑料花与线、泥土与纽扣、石头与纸片。学生们首先观察自己手中的材料,讨论出自己材料的具体用处,随后开展小组活动并进行记录,最后得出结论。比如第一组学生拿到的是棉花和线,讨论后决定将棉花当做雪地并作为背景,将各种白色的线当做小白兔,然后将线捆在白色的棉花上,所以小白兔在雪地里不容易被发现。(The background is snow.The animal is rabbit.The snow can help the white rabbit.So it is not easy to see the rabbit.)同时,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第一,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从而使学生走进科学,产生兴趣。为了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欲望,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使学生们得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学生破除科学的神秘感,并克服畏难心理,我所设计的实验活动材料都是一些学生们随手可得的日常用品,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棉花、彩纸、线团都可以用来探究科学的奥秘,原来科学活动人人都可以准备,人人都能自己动手做,这样的活动也让学生们倍感亲切。当学生们意识到在玩、做、想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实质上的科学探究活动时,他们无不感叹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搞科学,并非只是科学家的事,我想这样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探究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运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有趣的实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共同探讨,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合理地创设情境(比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及悬念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研究水温的变化”实验时,用魔术创设教学的情境。教师先准备一个透明的红色小袋子,再用两个大烧杯,一个杯装冷水,一个杯装热水,然后用小袋子装满冷水并进行密封,再把装满冷水的小袋子放到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创造”和“创新”,并解决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

二、巧用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开展是否顺利,还与学生的自信心相关。学生的自信心能否有所提升,与教师的评价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并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能更好地听他人的发言,当某一方面比较好时,就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节时,为“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要准备一团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是否有沉有浮,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当橡皮泥下沉时,问:“大家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学生会想到(如果把橡皮泥与泡沫绑在一起;再给水加盐或者加糖……),虽然不会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也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进行评价以后,问学生:“不用任何材料,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这时那些在学生面前受了表扬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这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在各种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通过某种全新的、具有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喜悦,将他们所遭遇的挫折与失败转化为继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喻伟.构建科学高效教学的课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小学科学实验方案 篇4

育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近年来,在区教委、镇教办的统一布置下,我校完成了“两基”,“普实”任务,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了教师思想,统一了认识。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思想在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教育教学方式陈旧,仍然停留在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模式上徘徊,教师每天仍然应付的是“备、教、批、辅、改”五大套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拓,个人潜能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学科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重智力轻非智力,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歧视差生,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现象。

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校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愉悦的课堂教学中积极、自觉地将人类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等精髓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进其整体素质、个性特长的充分和谐的发展。鉴于以上认识,我校特提出〈〈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的实验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促进教师学习大纲、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具体任务。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制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纠正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

2、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严格按照区学科课堂评价量表

进行自评、互评、校评。

3、开展教研活动,每位教师每学年上一节研究课。

4、发展学生素质: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能力,逐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5、发展教师素质:教育思想端正,基本功扎实,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发挥各学科教学素质教育功能的原则。

要全面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授知,育能育德、益心、益身” 的 功能,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逐步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生命体,然后才是认知体的现代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调控教学。用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主动理解知识、分析知识、应用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实验中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借鉴成功的经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本校在实施实验方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与实验。

4、坚持激励性原则。在整个实验中,要贯彻激励性原则。通

过目标激励、相互激励、成功激励、奖励激励等方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时间。

(一)、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师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自然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时间: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周期两年。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措施。

(一)、基本内容:见附表,即区语、数课堂评价量表。

(二)、措施。

1、转变观念,使教师思想到位。确立素质教育思想,是实施素质,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先导。让教师认识素质教育思想的特征:平等性(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长发展...的机会)、全面性(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德、...

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发展的扎实基础)、多样性(即引导学生...

主动、活泼、生动地发展,激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2、评估到位。科学、可行的区学科课堂评价量表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杠杆动力作用。因此,学校要按照学科课堂评价量表进行学科评价。

3、提高教师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

〈1〉、更新观念。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师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2〉、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师六大基本功。

〈3〉、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小学科学实验室布置方案剖析 篇5

小学科学专用教室既是实验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了以“营造教室文化,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教室文化布置设计活动。现将实验室布置如下:

一,前墙: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动力 二,后墙:用手触摸自然,用心感受科学 三,北墙:

四.南墙:

科学实验室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7、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8、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9、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0、实验室内使用的多媒体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1、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

12、下班前,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操作的仪器及整个实验室的门、窗和不用的水、电、气路,并确保关好。

13、与实验室无关的易燃、易爆物品不得随意带入实验室。

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岗位职责

一、做好实验器材的安全维护和分类管理工作,确保器材完好可用。

二、熟悉本实验室常规实验项目及其所用器材,负责实验器材、试剂的正常供给,确保现有条件下的实验开出率。

三、负责实验室常规管理、安全工作,确保实验台等固定设施的正常使用。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和过道畅通。

四、负责按有关规章做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借用、损坏报赔、送外检修、报废注销以及出入库(帐)等管理登记工作,并做好有关登记、审批手续的存档。

五、负责制订实验器材的购置计划提交,确保日常低值易耗品的供给。

六、负责新购、调拨实验器材的验收。

七、负责实验室档案资料的建设、管理工作。

八、负责实验教学安排,协助教师准备实验和实验完毕整理回收实验用品,保证实验教学和教科研实验的正常进行。

九、做好实验室器材统计等工作任务,总结汇报实验室管理工作。

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1、小学科学实验室是小学科学教学必备的教学场所,应有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2、按实验教学要求配备足量的实验教学仪器和专用教师,确保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各类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顺利开展。

3、实验室应建立《教学仪器总账》、《教学仪器记账》和《低值易耗品明细账》。做到“记账即使、流程规范、准确无误”,要求账目清楚,帐物相符。

4、按仪器、药品的性质做到不同学科的仪器、仪器与药品分柜存放,同学科仪器分类存放。仪器设备入柜存放,做到分类正确、科学有序、排列整齐、定柜定位。柜有编号,柜窗设卡,(柜窗卡),物卡一直,帐卡相符。仪器设备应常处于可使用状态。

5、仪器设备的保管要做到防尘、防潮、防霉、防腐蚀、防变形、防

碎裂、防火等。化学药品应放入专柜。

6、仪器设备借用、使用、维修。损坏报损以及危险品领用必须按有关制度执行,即使规范记录。凡损坏而又不能维修或失去维修价值的仪器设备,应按规定手续进行报废处理,并保存原始凭证,在有关账册上注销。

7、加强实验室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实验室档案分为实验室技术资料。实验室管理资料和实验教学资料。平时注意积累各类资料,学期结束进行归类整理。

8、实验室要注重营造科学、文明、美化的环境和良好的实验氛围。做好防火。防盗和安全用电工作。定期检查消防。给排水设备和电气线路,确保人、财、物的安全。

实验室危险品安全保管和使用制度

一、实验教学用化学危险药品必须贮藏在专用室、柜内,并按各自的危险特性,分类存放,不得和普通试剂混存或随意乱放。

二、化学危险药品,必须有专人专柜管理。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懂得各种化学药品的危险特性,具有一定的防护知识。

三、化学危险品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桶、黄沙等,学校主管领导和专管人员要定期检查,节假日安排值班时,要把化学危险品室列为重点防范区。

四、定期对化学危险品的包装、标签、状态进行认真检查,并核对库存量。

五、使用危险试剂进行实验前,必须向学生提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教师领用危险品时,必须提前计算用量,填写《危险试剂领用

单》由专管人员和教师送取,不得让学生代替。

六、对实验中危险品的遗弃及废液、废渣要及时收集,妥善处理,不得在实验室存留,更不可随意倒入下水道。

七、危险试剂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如出现问题,除采取措施迅速排除外,必须及时向学校领导如实报告不得隐瞒。

八、专管人员对化学危险品的保管和使用中的安全性负有全部责任。

科学实验室规则

1.实验课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按要求入座后,不准随意走动或乱动桌上的一切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师要向学生宣布课堂纪律,讲清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示范操作程序。

2.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按教师要求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注意安全,一切实验材料不能入口。在实验中若发生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教师处理。

4.爱护仪器和实验材料,节约用水和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材料未经教师许可不能带出实验室。

5.实验完毕,在教师的指导下清点好实验仪器,归还原位,妥善处理废物并做好清洁,经教师许可才能离开实验室。

6.实验课完成后,教师应做好实验登记工作。

小学生实验守则

一、实验室必须保持安静、整洁,进入实验室后应按指定位置就坐。不得大声喧哗及自行摆弄仪器装置。

二、学生在实验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前应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器材进行认真清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教师。

四、公共仪器,用后立即放回原处,各组仪器未经教师许可,不得随意移动。

五、实验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做好实验记录、积极思考、分析实验结果,按规定填写好实验报告。

六、爱护仪器设备,爱惜药品和实验材料。实验中损坏仪器应主动向教师报告,凡因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而造成的仪器损坏和药品浪费,应照价赔偿。

七、废纸、废液、火柴梗及玻璃片等杂物不得倒入水槽中或随地乱抛,应倒入废液缸或垃圾箱中。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6

测试方案

一、实施要求:

时间:各班自定时间对四至六年级学生逐一进行实验操作能力测试,每个学生实验

1、操作时间为10分钟。

2、组织形式:学校自己组织;学生分组,每组8个学生。

3、仪器准备:准备8组实验仪器。

4、人员安排:选取2-3名学生配合教师,一名同学(一般是班长)负责组织学生;另两名同学配合教师负责给4位学生打分。

说明:各班可以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仪器数量调整分组学生数量。可以安排6人一组,4人一组。

二、测试过程及要求

1、教师组织学生先在准备室准备,第一组学生实验完毕后,第二组学生即刻到实验室做实验。

2、学生操作实验之前,要将自己的姓名,班级书写到实验报告单有关位置;然后认识仪器(目视仪器,一个一个拿起来观看,不需要说出来);随后,根据实验要求,组装仪器,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到实验报告单上;最后,整理仪器,清理桌面,回复原位,并完成实验报告单余下内容,上交实验报告单后离场。

三、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实验项目:各年级从实验目录中选择一组分组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单,学生实验中做好记录单的填写。

评分标准:

1、实验前,学生必须在实验报告单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年级。(1分)

2、实验前,根据实验提示(放在桌面上),目视桌面上的仪器材料,逐一用手拿起,观察,确定实验仪器种类、数量是否齐全、完好,有问题及时向监考老

师提出。(2分)(备注:学生有明显的观察,认识仪器及材料的动作和过程,得2分;动作不明显,得1分;缺少该环节,得零分。)

3、实验过程评分标准:(11分)(评分项目及分值看后面表格)

4、实验完毕,整理仪器及桌面。(2分)(备注:实验完毕,学生能够自觉的有步骤的拆卸仪器,放到原位,并用抹布将桌面擦干净,得2分;动作不明显,缺少步骤的得1分;没有该环节的得零分。)

5、完成实验报告单。(14分)

新课改下开展小学科学实验之我见 篇7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要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验, 在课堂上科学课的学习要以课本知识为主, 做实验为辅, 不能让实验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有些实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做, 这样可以合理地运用课堂时间学习课本知识。而且, 有一些实验是需要长时间观察的。比如有关动物的生长过程的观察内容, 需要一个长时段的观察, 课堂上不可能解决学生观察的问题, 像这种课教师就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来给学生做实验。所以, 小学科学课实验虽多, 但没有必要各个都做, 教师要精心选择, 合理安排。让我们的课题教学真正地做到课本上, 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同实验有机地集合在一起, 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百之效。

二、师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下多动脑、动手收集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知识前, 教师把本单元所做实验所需的材料列出一份清单, 让学生按清单上的条目去收集材料, 学生收集不到的材料, 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寻找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同时可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 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独立自主地去探究科学规律。学生对于一些实验现象的质疑, 教师要引导让学生去解释实验现象的差异, 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和分析。如《观察土壤》一课的活动中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 我让学生想把沙和粘土分开的办法, 学生说出办法后我让学生到“材料超市”自选材料, 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 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慢慢地摸索, 不断进步。

三、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 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上这一课时我准备了做实验的材料:两盆液体和两个马铃薯。然后我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盆液体当中。实验结果表明一盆液体中的马铃薯是漂浮的, 而另一盆马铃薯是沉底的。为了证明这个实验, 我们又把两个马铃薯交换, 同样出现了一样的实验结果, 浮着的还是浮着沉底的还是沉底。我们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在一个盆里结果有一盆两个都浮着, 另一盆两个都沉底,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大声喊有一盆是盐水。这时, 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 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 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 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这样的科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还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操作实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科学课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 学生的学习就应分为低年级阶段与高年级。低年级是小学生初步学习科学课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理解主要是靠感知的, 他们的思维常常要借助实际事物的操作进行。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他们去认识一些事物比较明显的特点和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简单化和直观化, 让学生很轻易地就可以看到实验现象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制作植物标本、磁铁隔水能否吸铁等实验活动都比较符合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这些实验都比较简单, 同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 他们的逻辑思维已经具备, 而在这时教学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在实验上也不能停留在观察那个阶段了。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通过一些实验推理出一些结论。同样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逆向思维和逆向推理。因此, 教师的教学要有的放矢,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 这样的教学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五、注重科学实验中实验报告的填写和汇报工作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亲历以观察、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 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单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记载下来。这一环节是对实验过程的再现和总结, 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的科学概念的理解, 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这种通过文字填写和汇报的方法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与思维的概括能力。在一个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有什么发现和疑问, 这样一个一个交流汇报环节。实验汇报力求做到“求同存异”。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教育内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科学课程以学生观察实验制作等为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终极目标。因此,教育者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一、用新颖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长期坚持某项事物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以为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由于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会对身边所有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教育者落实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的把握学生的这种特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就会很自然而然的激发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例如,再落实《磁铁的性质》教学时,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变魔术”,在纸张的“掩护”下,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在回形针走动的过程中,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向学生解释原理。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巧用实验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巧妙地利用实验设疑,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思考问题,进而将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某一个层面上来说,疑问就是提高,疑问会带来进步。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有意识的巧用实验,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落实《声音的传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巧用楼梯扶手等实物,让学生在楼梯扶手上倾听来自远方的敲击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这一结论。

三、利用演示实验挖掘学生探究潜能

虽然小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然而实验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样,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由于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因此,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时候,就需要充分的利用演示实验。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用具,用直观的教学用品向学生解释抽象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例如,在落实《蚕的生命周期》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用多媒体向学生快速的展示蚕宝宝的一生,让学生在图像、声音的帮助下理解知识,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再比如,在进行《光和影》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手影,利用手影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影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让他们思考,进而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四、利用游戏手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收获知识。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寓教于游戏,用游戏唤醒学生探知的欲望,在玩耍的过程中巩固学生的知识。例如,在落实《杠杆原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班上力量最大的同学和力量最小的同学比力气,教学的器材可以是门,让力气大的学生靠近门轴推门,让力气小的同学远离门轴推门,用让大家出乎意料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分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的综合能力。

五、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最有效的手段是课堂分组实验方法。课堂分组实验方法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在培養学生勇于探索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总结规律,验证规律,并掌握实验所涉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者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各种仪器的使用方式,为学生分组实验的落实提供保障。例如,在落实《磁铁》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准备多种多样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的去设计实验的方法,探究磁铁的性质。充分利用设计、选材等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化了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

六、利用课外延伸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课外延伸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与意识,更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开拓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范围。教育者应该充分的理解到课外延伸实验的意义,指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延伸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者向学生提供的课外延伸实验应该是那些没有危险的、操作简单的、容易取材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验。只有课外延伸实验具备了上述的特点才能使学生长期坚持实验,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种子的一生》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自己种植植物,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生。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也提升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七、结束语

简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措施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亮.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3).

[2]明鸿.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11).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9

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坚持科学发展,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宗旨,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的,努力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省实验小学示范校的教学优势,加强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联谊,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提高到《科学课程标准》的最高层次。基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出力献策。

二、学科组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科学学科在各级各类调研检测中,成绩在县稳居领先地位,这不仅得益于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还得益于扎实有效的科学课题研究。校园内科学科研好的蓬勃发展,教育科研深入人心,促进了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科教研基地建设

办好科学学科教研基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十分重视,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克难求进,按照《武邑县中小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扩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辐射

作用,努力使我校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1.坚持制度管理

学校以“宏观规划,微观思考,健全制度,以人为本”为思路,规范科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一支务实高效、真抓实干、团结协作的学科管理队伍。

2.营造培训氛围

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实施抓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教师读好“教科书”、“专业基础理论书”、“教育理论书”,并从理论学习入手,认真做到:每天学一点,每周摘抄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引导教师成长。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科教研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保证,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达成三个目标:师德工程,建设一支奉献型的教师队伍;校本研修,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名师工程,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4.做好培训评价

红枫小学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篇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持系统等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使我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明确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1、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教师是根本。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要通过岗位培训、任职培训、脱产培训等各种方式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机制,整体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理念新、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培养一批名优教师。

2、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原有的常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地方不适应课改的要求,我们面对着一系列非常实际的急需调整的管理问题,并且要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好做法、好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有活力的校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制度。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使教师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建立新评价制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改革应体现以下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强化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出现,使学校真正拥有开发课程资源的余地,使学校能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学校要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实现我校课程改革的工作目标,我们要根据课程改革全员性、长期性的特点,形成一个整体课改氛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全员启动、全员参与,人人明确学校是课程改革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所有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二、落实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措施

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富有创造性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各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要充分估计转变教育理念的难度,认真组织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相关文件、材料,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为课程改革做好准备。

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课程改革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很强,领导小组要明确课改的思路和自己的工作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方案、阶段目标、评价体系,为教师实践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3、加强教师培训,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师资准备。要坚持“先培训,不培训,后上岗,不上岗”,将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

4、加强课改实验的科学研究。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要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经历、获得知识体验,以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我校课改实验工作的关注点。课改实验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新课程必然会引起教学的变化。只有这些变化,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1、要注意课程性质的变化。每位教师要明确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即①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教育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课程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标准,是绝大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②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③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2、注意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的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师、学生的课堂行为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将这个目标落实到教学行为中。要达到这三方面的目标,课堂教学必须重过程、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注意观念的变化。课改的全过程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管理者要带头更新观念,坚持观念先行。观念不变,勉强行为跟进,还会出现不理解、不积极,遇到困难和问题就会裹足不前的现象。

4、注意制度的变化。建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制度,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保障。因为没有制度的改革是难以持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教师们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时,他们最初的热情便渐渐消退了。如果这个时间一些重要的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那么新课程改革就难以向纵深推进。所以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阶段计划、推进措施,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等。

5、注意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为学生奠定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而且教学方式也将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6、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给学生真正意义上收获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课改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新课程与新学习方式不仅仅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它也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的。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7、注意对知识教学要求的变化。课程改革要改变原课程内容中的“难”、“繁”、“偏”、“旧”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状况,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这就意味着要在知识的理论性降低难度,不必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基本知识的应用。要完成这样的变化,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转变知识的、观念。

8、注意组织教学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组织教学一般只是呈现于课的开始,目的是为集中学生思想和注意力,维持教学的秩序。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的内涵更注重于组织学生学习,如组织观察、组织搜集信息、组织讲座与交流、组织评价等,因而它将贯穿于课的始终。如果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是快乐的,那么他的学习行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9、注意教学过程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多是传授知识技能、灌输方法的过程。新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究知识、体验学习经历、获得知识体验、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开放式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教师要放手,学生要放胆,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完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10、要注意教材处理的变化。新课程提倡教师自主运用教材、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增加自己认为生动有力的材料,在推理知识结论时可以采用独特的方法,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匠心独运。当然,其前提是首先必须保证其科学、准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博览群书。

11、要注意课堂评价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课堂评价是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多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上,评价也集中在结果的对与错上。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要求:①评价主体互动,即教师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自己评价自己。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既要评价对与错,还要在激励学生时说“好”、“非常好”,更要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答问的具体情景、学生的特质进行简明而生动的评价。③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但要在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12、注意课堂语言内容的变化。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多为牵牛式,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只是关于知识的呈现、推导、分析、强调等。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主要作用于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引导体验、评价激励等。

13、注意设问、答问的变化。在新的教学方式中,老师的设问主要是为了启动一项活动、发起一项探索,也可是为了启发或思考一个问题、一个道理,而学生可自由地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答问涉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把握。

14、注意课堂板书的变化。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板书结论,要求板书工整。新教学方式要求过程结论并重。对板书的要求应科学,有启发性、较工整。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作精心设计,充分考虑。

15、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要推出一批教学新秀,也不仅仅是要评出多少节优质课,而更重要的是改变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应该再有其它任何附加的目的,如果追求教学质量以外的东西,把上课作为获得某种奖励、荣誉的机会或者作为晋级、提升的政绩,课堂就肯定会走样,甚至变质。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提高成绩显著,初中科学课程是重要的探究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利用丰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训练,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主动性、技能性发展,通过实践操作,亲手体会和感知科学奥秘,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和问题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属于初中阶段的必修课,结合经验和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对科学概念的解释、科学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上,而忽视了实验过程的探究性和操作性,本来应该进行科学实验的课程,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灌输基本概念上面,实验过程基本由教师独自完成,学生只能在旁边观看,这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不好。

其次,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没有经济能力配置完备的科学仪器,一些偏远的农村初中甚至没有办法提供实验的科学实验设备,硬件的缺失大大降低了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学生不能亲自体会和操作,学习过程的问题就被掩盖,这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最后,科学实验教学课堂混乱,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不力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不专心,不用心,导致教学效果偏差。还有教师对于科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和意义把握不明,把实验课看做是辅助课程,在思想上不重视,不能实现科学实验“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效果实现,这些原因都是影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认识,树立“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在新课标改革的思想推动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課程重点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对于初中科学实验来说,首先教师要认识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体会科学实验教学对于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意义。重新将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抓起来,树立“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在知识层面,提高科学实验的知识涵盖,保证实验的意义性和知识性,满足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学习。技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技能,了解知识;另一个是操作技能,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是课堂氛围,认同科学实验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完成,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2.科学组织,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科学组织和协调课堂秩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只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科学实验经常会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完成科学实验,所以在分组实验中,应该充分配置和利用学生的特点,科学分组。分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强调小组的凝聚力、合作性和探究性;共同观察和探讨实验现象;鼓励和支持新思维、新方法,开动学生的大脑。其次,强调科学实验的目的性,防止科学实验过程不知道干什么,每一次科学实验课都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可以首先介绍实验的目的和布置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小问题去进行科学实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添加一些趣味竞赛活动,看谁做得快,看谁做得好,把实验速度提上去,把实验质量提上去。在实验竞赛中,学生可以创新思维,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达到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发挥。

3.创新实验,提高实验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提倡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作为科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应该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切合。引导学生通过亲手操作,积极参与,乐于思考而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实验内容,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首先,趣味性是保证学生对实验感兴趣的基础,把实验做得更加的具有可玩性,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兴趣;其次,知识性是保障实验目的的关键,只有具有时效性和意义性的实验,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提高实验本身的质量,这也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钟宏林.玩转实验,激趣课堂: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时代教育,2012(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12

一、注重教学情境生活化, 营造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举例来说, 如在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先请学生依据生活经验, 提出有关蚂蚁的一些问题, 如怎样传递信息、蚂蚁的种类、蚂蚁的身体组成等。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学生便置身一种疑惑的情境中, 然后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了一种解惑的过程。又如在学习完《溶解的快与慢》后, 学生已经知道:加热、搅拌、碾碎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然后, 及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把科学教学置于一种生活的情境中,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注重教学形式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生活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 所以教学生活化也即教学人性化。人的生活是生成性和发展性的, 所以教学形式也应该是生成性的, 而不再是完全预设的科学化、理性化的形式。生活化课堂上, 教学过程不再是当做既定的“事实”来实现, 而应该更加关注教学的过程性, 把它作为一种价值来实现。

儿童生活视野下的科学教学形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式教学, 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科学课堂应该以“活动”为中心, 科学探究是活动的一种形式。凡科学规律的发现、发展都是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以科学教学应该以探究教学法为主, 以讲授为辅, 鼓励学生自主地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与实验、检验与评价, 最后进行表达与交流。当然, 低年级儿童的探究能力不比高年级学生, 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扶持。除此之外, 形式多样的活动都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科学课堂之上, 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 可以展开师生、生生、生本间的互动游戏, 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单元时, 通过指导学生小组共同养植一些喜欢的花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共同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活动中, 学生逐渐真切地领悟了植物的生命周期, 感受到了团体的力量, 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 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 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这样生活化形式下教育的效果远远大于课堂上单一的讲述。

三、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增进学生与科学的密切联系

科学知识本身是对生活内容的提炼, 而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 所以教学应扎根于现实生活, 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将生活问题、生活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生活世界是学生所熟悉的, 教学内容只有更贴近现实生活,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科学知识。晦涩难懂的生物学概念与生活联系后, 便化繁为简,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而且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感悟, 逐步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如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节内容的学习中, 如果单从讲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入手, 抽象的科学术语会使小学中年级段的儿童对科学敬而远之, 但如果我们借助喇叭 (或用手遮耳后形成的屏障) 、鼓、铜铃、收音机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 那“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的原理及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等传播声音的功能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了。另外, 可以在一个单元学习后, 安排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然后指导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在生活中学科学, 增进学生与科学的密切联系。

四、注重教学反馈生活化,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 科学知识既然来源于生活, 那么也只有回到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而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 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举例来说, 学习了四年级上册《食物》这一单元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根据食物营养成分和家庭生活水平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食谱, 并说明理由,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提倡学生利用所知道的科学原理, 完成一些简易的科学小制作, 如收集学生制作的一些风向标和简易的计时器等, 由学生当堂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其科学学习的成效,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 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此, 小学科学教育需与儿童生活同步, 小学科学教育的对象是年幼的儿童, 目的是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以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当然, 科学教学生活化不是凭长篇大论的说教可以实现的, 那需要我们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这条大路上有所进步、不断突破。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与儿童的生活相关联的一种教学理念, 一种思维方式。文章立足社会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新课程视野下小学科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即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反馈生活化。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13

论文关键词实验内容 教学方法 科学实验的方法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验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不足。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实验的内容、仪器和设备、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要向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行为,如提出问题、操作技巧、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处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的。

3.5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12):22-23.

[2]冯显灿.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理实验,2000,20(9):27-29.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14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结果)和(标准)。

4、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13、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1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这三方面: 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

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7、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答: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a、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b、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c、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8、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因此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9、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一是关注学生的表达; 二是关注学生的倾听。

10、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

2、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答:正确。有结构材料是对自然现象或运动变化“浓缩”的材料。必须组成启发揭示科学概念的结构,从而启发学生去探究。面对带有启发性的学习,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产生要探究的问题,无需教师的启发。

3、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4、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5、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玩磁铁可以,但在玩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确怎么玩,特别是材料多了以后,学生感觉摸不着头脑,探究的目的不明确。

(2)教师还应给予探究方法的指导,磁铁的特性有许多,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发现磁铁哪方面的性质,怎样进行实验,应给予明确。因此,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恰当引导不可忽视。

四、观点论述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突出“科学味”?

答: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科学教育的大方向,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很好地把握了科学的本质内涵,将科学教育的宏观目标与现实教材巧妙地融合,才能突出“科学味”。对科学本质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答: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过程中去感受、去领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有把关于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严谨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三维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合理整合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答:

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

2、关注合作中的互动。

3、关注合作后的效果。

4、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其中就包括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5、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它的效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一般较见大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比如“叶的观察”,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又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五、案例分析

案例

1、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答:这是一个涉及关于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一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全都解决,而且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是学生现在能探究的问题。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表扬他们能提出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

接下来的处理我准备这样进行,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不具备探究条件,不需要一定要进行探究,可以鼓励他们课外去看些相关的资料;比如“生5:指纹有什么用?”、“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有些问题是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进行却有具有探究价值、探究的现实性,可以在学期中安排几个特定的时段安排一些课时,专门与学生一道做专门的探究。如:“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动物有指纹吗?”……

有些问题没有探究价值就不进行探究,如“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案例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角色”,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且教师应该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像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素养。在这节课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其实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依样画葫芦进行,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这位老师是穿着新课程的鞋子在走老路。

案例

3、《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另一袋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袋粉末区分开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学生分组动手观察)(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袋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酒,仔细观察,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答: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让问题来自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探究前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先让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设想,这对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前,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开展活动,才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学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大班心理健康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起玩真快乐》下一篇:企业安全员工作内容